百校大联考胡适之(百校大联考20212022)

今天给各位同学分享百校大联考胡适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百校大联考20212022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分享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辜鸿铭 胡适之 陈寅恪 赵元任 这些人谁更加牛叉?

辜汤生(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字鸿铭,号立诚。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他自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徽州绩溪县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毕生倡言“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 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造诣。胡适既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又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大家。他还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洗礼,蒋中正的挽联对此进行了高度概括:“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的“极左”时期的中国大陆是个受到官方批判的人物,尤其是“极左”的斯大林主义学者的攻击对象,其时的中国大陆的教材曾一度否定他的政治思想;50年代初,曾对胡适展开大规模的批判运动。“文革”结束后,近几十年来的研究都倾向于肯定他应有的历史地位;并且,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也被选入大陆全日制语文教育初中课本;在大陆的报刊杂志中,亦屡见有追念胡适先生精神的文章。鲁迅曾发表过《“好政府主义”》等文,实则抨击胡适的盟友梁实秋,却也含蓄地批评胡适“软弱”革命立场。胡适晚年期的思想,与他中少年期的思想没有什么出入,所以正如唐德刚先生所说,读过胡适《四十自述》的人,在这一本口述(《胡适口述自传》)中很难看到新东西。但是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提到:“所以吾人要了解晚年的胡适思想,只可在胡氏心到口到之际,于私人朋友谈笑之间求之。胡先生没有梁任公那样憨直。对自己思想挑战的文章,在胡氏著作里是找不到的。”余英时的《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称:“对于这样一个启蒙式的人物,我们既不能用中国传统‘经师’的标准去衡量他,也不能用西方近代专业哲学家的水平去测度他。”《〈中国哲学史大纲〉与史学革命》也说:“他没有深入西学固是事实,但也正因如此,他才没有灭顶在西学的大海之中。”在《从〈日记〉看胡适的一生》又称:“他在西方哲学和哲学史两方面都具有基本训练则是不可否认的。这一点训练终于使他在中国哲学史领域中成为开一代风气的人……我们也不能过分低估他的哲学知识,他在美国最后三四年所受到的哲学训练已达到了当时的一般水平,足够他研究中国哲学史之用了。”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书中给他相当高的评价:“胡适之先生的了不起之处,便是他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山宗师,但是经过五十年之考验,他既未流于偏激,亦未落伍。始终一贯地保持了他那不偏不倚的中流砥柱的地位。开风气之先,据杏坛之首;实事求是,表率群伦,把我们古老的文明,导向现代化之路。熟读近百年中国文化史,群贤互比,我还是觉得胡老师是当代第一人!”

陈寅恪,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 陈寅恪长期致力于教学和史学研究工作。他热爱祖国,治学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在史学研究中写出了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为人们开拓了历史的视野,对我国史学研究做出了贡献。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敬。寅恪不仅为大史学家,旧体诗亦卓然大家。他佩服陶(渊明)杜(甫),虽爱好李白及李义山诗、但不认为是上品。他特别喜好平民化的诗,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论再生缘》中所以有“论诗我亦弹词体”之句。有《诗存》问世。其平生著作,经过他的学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万字的《陈寅恪文集》已于1979年编纂成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赵元任(1892—1982 2.25) 汉族,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1929年6月底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他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

此四人皆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都很牛叉。但是每个人在博学多才的基础上都有自己的专长。

辜鸿铭在西方人眼中代表了剥削的中国学者,他的贡献在于互通中西文化,使双方对彼此皆有了了解。

胡适最为渊博。他的贡献在于发起新文化运动和严谨的治学精神。至于提倡白话抑制文言对汉文化是否产生断层,我认为这不是他的责任。相较于文 革而言,微乎其微。

陈寅恪最大的贡献在于历史方面。

赵元任的贡献在于音韵方面。

我个人最推崇胡适

[img]

头头是道、娓娓而谈、信口开河、夸夸其谈、理直气壮、侃侃而谈、胡编乱造、无稽之谈的意思。快快快快快快

头头是道:本为佛家语,指道无所不在。后多形容说话做事很有条理。

娓娓而谈:连续不倦地谈论着。

信口开河:比喻随口乱说一气。

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

理直气壮:理直:理由正确、充分;气壮:气势旺盛。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

侃侃而谈:侃侃: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形容理直气壮地谈论或演讲。

胡编乱造:指没有根据、不合情理地胡乱编造。

无稽之谈:无稽:无法考查。没有根据的说法。

海阔天空:阔:辽阔。像大海一样辽阔,像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形容大自然的广阔。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无所不谈:比喻两人很熟,什么话都可以说 。

老生常谈:老生:老书生。老书生经常发表的平凡的议论。比喻被人们听惯了的没有新意的老话。

拾人牙慧拾:捡取;牙慧:咀嚼后吐出来的饭菜残渣,指别人说过的精彩的只言片语。 多用来形容一味重复别人而缺乏主见

胡适和胡愈之,有关系吗?

两人有关系,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同僚,在各自的领域共同为建立新中国的事业而奔走呼告。

1、胡适

早年在上海中国公学读书,接触新学,信奉进化论,参与编辑《竟生旬报》。1917年7月从美国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在北京大学任教数十年,担任过中文系主任、英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校长等职务。

讲授过中国哲学史、西洋哲学史、中国文学史概要、唐宋思想史等课程。在留学期间,便投稿《新青年》,首先倡导白话文,主张进行文学革新。回国后,参加编辑《新青年》,反对孔教和封建伦理道德,宣传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成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

1922年离开《新青年》,主办《努力周报》。“九一八”事变之后创办《独立评论》周刊,积极主张“西化”。1938年出任南京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2年回国后任行政院最高政治顾问。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2、胡愈之

1914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练习生,后任编辑。次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编辑出版《公理日报》。1927年4月13日与郑振铎等联合发表对蒋介石四一二政变的抗议信,次年流亡法国。

1930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国际法学院,1931年回国。曾与邹韬奋共同主持《生活周刊》,主编《东方杂志》、《世界知识》。1933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中央执行委员。1934年任《半月国际》主编。1936年参与发起成立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1938年在武汉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处长。武汉沦陷后,到桂林与范长江创办《国际新闻》社,并创办文化供应社。1940年赴新加坡主编《南洋商报》。新加坡沦陷后,流亡印度尼西亚。抗日战争胜利后,返回新加坡与陈嘉庚创办《南任日报》。

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南方总支部常委、马来亚支部主任委员。1948年经香港到华北解放区。

扩展资料:

两人的主要学术成就

1、胡适

胡适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在于他为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换所做出的努力。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自胡适开创之后,又有一批哲学家如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金岳霖和冯契等人不断的在哲学思想上的精进。

这不仅彰显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征程,而且显示了胡适在中国传统哲学现代的转换中所作的开创之功。因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换,是在胡适的勇于创新精神的烛照下不断向前推进的。

2、胡愈之

号召全社会支持、宣传、提倡普通话。在世界语运动方面,他是中外闻名的活动家,是中国世界语运动的领导者,他积极从事世界语的学习、传播、组织、领导的工作,并撰文《世界语与中国文字的改革》、《国际语的理想与现实》、《世界语四十年》等。

热情宣传世界语的理想与目的,并详细介绍了世界语结构的11种特征及其在语言学上的价值。胡愈之的著作还有《印度尼西亚语语法研究》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胡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胡愈之

胡适和胡适之是一个人吗

胡适和胡适之是同一个人!!!加个“之”是因为“适之”是胡适先生的字。

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1910年留学 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发表《多 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1920年离开《新青年》,后创办《努力周 报》。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 刊。1932年 与蒋廷〔fu2]、丁文江创办《独立评论》。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 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 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 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等。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 学史大纲》(上) 、《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 、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 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

百校大联考胡适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百校大联考20212022、百校大联考胡适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