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同学们谈谈周周微测卷答案,以及周周试卷答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不要忘记分享给你的朋友哦!
本文目录一览:
- 1、苏教国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附参考答案
- 2、跪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同步训练第五单元试卷答案
- 3、初 一数学上册周周清测试卷第三章(实数)答案 在3,0,-2,根号2四个数中,最小的是什么?
- 4、六年级下册数学智能优选卷周周微测试答案
- 5、周周微测试是什么卷子
- 6、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苏教国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附参考答案
一 知识积累与运用24分
(一) 根据提示默写。(每一横线1分,共10分)
1《关睢》第一节中写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的诗句是:“ , 。”
2、在《蒹葭》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而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执着、炽列的相思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复行数十, 。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陈涉世家》中,陈涉、吴广起义时提出的口号是: , .
二 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豆腐西施”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bì( )间,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líng( )仃的圆规。……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yí( )的神色,仿佛chī( )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2.左图是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它是从1985件全球应征的有效作品中脱颖而出,并在众多专家的帮助下进行了多次修改而最终产生的。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当世界另一端的人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这是中国的,能传达出基于悠久历史传统沉淀之上的现代感”。请你探究一下该会徽是如何传达出我国悠久历史传统文化的。4分
3.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对犯错误的同学,我们应认真地指出他的特点,真诚地帮助他,不能讳疾忌医。
B. 放暑假了,李明参加了旅行社组织的“海南三日游”活动,他那被晒黑的饱经风霜的脸,让人联想起亚热带的阳光。
C. 我们就是要虚张声势,把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鼓起来。
D. 你们学校打篮球的水平实在高,我们甘拜下风
4.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2分)
A..语言流畅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B.我们要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
C.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使他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D.只有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5.诗歌赏析 阅读下面两首咏柳诗答题 4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 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 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2
(2) 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2
古文阅读题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2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①屋舍俨然( ) ②阡陌交通( ) ③寻向志志( ) ④寻病终( )
12.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独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2
1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2分)
14.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2分)
15.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2分)
三、 现代文阅读题(24分)
父亲,你是座耸立的山
①小镇的汽车站到了。父亲放下肩上一直背着的我的行李,说道:“到学校给家里写信。”这是走了十几里山路后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我答应了声,木讷的父亲就再没开口,只是默默地看车来的方向,手中拿着我简单的行李。我从侧面看了一眼父亲,内心一阵酸楚。父亲太苍老了,但我却要离家远行去读大学,他那已经布满皱纹的脸上又不知要爬上几道皱纹了,我这长子能给这个家带来什么,弟妹小,母亲身体又不好。父亲肩上的担子……我忍不住又看了眼父亲瘦小有些干枯的身体,我担心他会被艰辛的生活压垮。车来了,我跳上汽车,父亲在扎得结实的行李上又仔细地察看一遍,挨个儿拍了拍,才递给我。我站在车门口,等着父亲还有什么话,但他只是眯着眼睛,看了我几眼,终于没说一句话。车开了,父亲还站在那儿,直到变成了一个黑点,被汽车掀起的漫天尘土裹住。
②放寒假了,又回到了熟悉的山村熟悉的家。山村的生活依然重复单调,平平静静。父亲去山上干活还没回来,母亲正在屋内张罗着给鸡喂食。我没有听从母亲的话坐在屋里,找了把锄头上山去找父亲。 ③村子四周都是山,山上向阳的一面开垦着许多梯田。我忘了问父亲在哪座山上,只得一个个山去寻找。我爬上一道山梁,站在高处向四周张望,见对面一个山脊上有一个人正躬着腰。那背影是我十分熟悉的,远远看去,父亲显得那么瘦小,要不是正挥着锄头,真疑心那不过是山上的一棵树,—块石头,一点也不起眼。我走过去,父亲直起腰看清是我,笑着问:“回来啦?”“回来啦。”“回去吧?”“不,锄一会儿吧。”父亲便没再坚持,我又像从前在家一样跟在父亲旁边锄起地。山坡上很静,我们都没有说话,像从前干活一样,能听见有节奏的'锄地声。
④天渐渐黑了,山脚边的村子里炊烟袅袅,传来女人唤鸡和狗吠的声音。父亲站起身,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拍拍身上的尘土,说道:“回去吧。”我扛起锄头,沿着小路,慢慢向山脚走去。父亲走得很慢,头上的咖啡色毡帽上有些尘土,我几次想替他掸去,但终于停住了手,我不想打搅正在专心走路的父亲。 ⑤几年过去了,到了四年级,研究生考试开始报名了。但我却犯起了踌躇,左思右想总下不了决心,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那双疲惫的眼睛,还有几个年幼正在上学的弟妹的满是热切盼望的眼睛,然而放弃多年的心血……我有些濒于绝望了,但我终于决定回家去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对我的突然回家只略微有些惊讶,却没有问。吃过晚饭,收拾好后,父亲和我坐在厨房里的桌边,母亲在一旁纳着鞋底,小弟弟坐在旧桌边做他的作业。我艰难地开口了:“我想读研究生,特地回家来商量,我只是担心……”我没有说下去,看着眼前苍老的双亲,看看古旧被烟熏得昏暗的墙壁,我突然想骂自己。父亲长时间地沉默着,脸上仍是那平静的表情,母亲停止了纳鞋,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看看父亲,嘴张了几下终于没说。屋子里一阵凝固般地寂静,我的心悲哀起来,为父亲也为自己。
6父亲打破了沉默,声音很安详:“考吧,别担心家里。”我刚想张嘴,父亲又说:“读书是好事,不能误了。坐了一天车,早点歇吧。”母亲纳鞋的声音又响起来了,屋内又沉默了。我没有再说什么,站起来向里屋走去。
⑦第二天父亲送我上路了,我们一前一后走着,和第一次送我上大学一样,所不同的是,没背行李,但我却多了份重压。车来了,父亲道:“到学校好好考。”我使劲点点头。车已经开得老远了,我还能看见父亲仍站在那儿。
⑧父亲,回去吧。
15.“父亲放下肩上一直背着的我的行李”句中,将“我的”去掉是否不影响原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父亲“木讷”,这里除了有性格的原因,还有其他的原因是什么?2分
我们在初中课本中接触过一个“类似”的人物,“仿佛石像一般”“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这个人物是谁?(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第②段中哪处体现了“山村的生活依然重复单调,平平静静”?(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我忘了问父亲在哪座山上”干活,是“我”的粗心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在第⑤段中哪些文字说明了“我”的“踌躇”和开口的“艰难”?(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她像冰山雪莲,洁白无瑕;她像满山杜鹃,情暖人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最耀眼的是无私奉献的灿烂光辉,最醒人的是无私奉献的杰出人物。屈原、司马迁、杜甫、孙中山等,他们之所以耀眼、醒人,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业绩,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祖国和人民。“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作了一个形象的诠释。
②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无私奉献的境界呢? ③无私奉献,要确立自己的远大理想。理想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就是那种对人类和社会有较大意义的奋斗目标。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比贪图享受的物质需要更具有驱动力。 ④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人的思想境界高一分,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会登上一个新阶梯。”
⑤古代的先贤,现代的英雄,当今的模范,不都是为追求理想的人生目标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吗?古代大禹怀着治服洪水、为民除害的宏愿,三过家门而不入;现代的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甘洒热血写春秋;今日的优秀青年为了实现远大理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⑥无私奉献,要培育忘我的献身精神。有人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小我”、“大我”、“忘我”三个层次。“小我”者,利己也,只顾自己而不顾集体;“大我”者,热衷于为社会做贡献,但缺乏献身精神;只有“忘我”者,才能像一滴水溶化在大海里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⑦无私奉献,要树立不为名利的价值观。要使自己能够真正地做到无私奉献并非易事。无私奉献之难点在于“无私”二字。正如布莱希特所说:“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要做到无私奉献,就要树立不追逐名利的人生价值观。只有树立了这种价值观,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无私奉献。 ⑧无私奉献,要坚持埋头苦干的务实态度。如果说“无私奉献”是我们思想修养追求的彼岸,那么“埋头苦干”则是抵达这一彼岸的桥梁。因为无私奉献不是凭口头怎么说,而是要看行动怎么做。就是说,无私奉献不仅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重要的还要表现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作为工作,就应为国家和人民多生产合格的产品;作为农民,就应_____;作为军人,就应_____;作为科学家,就应_____;作为学生,就应_____。⑨让我们吸吮中华民族的精神营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3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32.将文章第①段横线上可填写的诗句写在下面。(2分)
33.文章第④⑤两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 _的论证方法。2分)
34.请从现实生活中举出一个“无私奉献”的典型事例。(3分)
35.将文章第⑧段的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写在下面。(3分)
作为农民,就应__________; 作为军人,就应__________;
作为科学家,就应__________;作为学生,就应___________
四 作文
台阶,一级,一级,层层叠叠,助人行进。向上的台阶,引领你走向开阔,走向遥远,走向"一览众山小"的极顶,走向"不畏浮云遮望眼"的高层;向下的台阶,引领你走向深入,走向寂静,走向通幽的曲径,走向柳暗花明。请以"台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600字
跪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同步训练第五单元试卷答案
跪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同步训练第五单元试卷答案
要自己动脑筋
七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同步训练第一单元试卷
到网上搜一下,很多的,只要百度一下就可以找到很多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单元试卷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34分)
1.不借助字词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5分)
菜畦 桑葚 脑髓 蝉蜕 讪笑
掸子 骊歌 花圃 嫉妒 木屐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五个错别字并改正。(2分)
人生鼎沸 行散神不散 和霭可亲 万念具焚 兴高彩烈
错别字:
改正:
3.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连线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在我的梦里:所有被砍伐的森林重新绿叶葱茏, 。梦境如此美好,能忍心让它仅仅是个梦吗?
A.受污染的所有河流重新清波荡漾 B.所有受污染的河流重新清波荡漾
C.所有河流不再受污染而清波荡漾 D.所有清波荡漾的河流不再受污染
4.对本单元课文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不同生活的描写和感受,含蓄而深刻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B.《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将现实与往事交替著写,将爸爸爱花和“我”的礼两线交替著写,突出了爸爸既严厉又充满关爱的性格。
C.《丑小鸭》中的“丑小鸭”处处受排挤,受嘲笑,受打击,但他并没有绝望,也没有沉沦,而是始终不屈地奋斗,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天鹅。
D.《伤仲永》一文意在说明,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毫无关系,完全取决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
5.选出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插叙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2分)
A.映衬百草园神话般的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B.长妈妈的迷信故事意在吓唬孩子,鲁迅是在批判长妈妈的迷信思想。
C.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D.故事纯属虚构,用以告诫人们:世界上不存在有尽善尽美的事物。
6.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1分)
A.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泯然众人矣 D.余闻之也久
7.说说下面这句话的意思,并仿照这个句子按提示再写一个句子。(2分)
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只要你是 ,就算 也没有什么关系。
8.理解句子或词语的含义,回答问题。(6分)
(1) 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为什么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 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著:爸爸的花儿落。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含义是什么?
(3)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日:“泯然众人矣。”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9.作家作品填空。(12分)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 》,作者 ,原名 ,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 家、 家、 家。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 ,俄国伟大的诗人。著名诗作有《 》、《 》等,他的创作对俄国 和 的发展影响很大。
(3)《伤仲永》的作者是 代的 ,字 ,号 ,是杰出的 、 家,是“ ”之一。
二、阅读理解(36分)
(一)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的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用原文回答。(2分)
捕鸟的条件:
捕鸟的结果:
2.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它们的作用是什么?(2分)
3.“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是与什么相比较说的?(2分)
4.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什么?(2分)
5.仿照画线句子写一段话。(2分)
(二)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日:“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5分)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2)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4)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5)不能称前时之闻
2.翻译下列句子。(2分)
(1)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 泯然众人矣。
3.画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联络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分)
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角度来看,“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其三,从方仲永本身来看, 。(引号内填原文)(3分)
6.从方仲永的遭遇来看,你得到了什么启发?(2分)
(三)
啊,朋友
朋友啊朋友, 朋友啊朋友,
你可千万不要忧愁。 你千万不要说忧愁。
你常说生活是沙漠, 你常说地上只有阴影,
那是因为你的心中没有绿洲。 那是因为你总是低着头走。
快先去做一个绿色的梦吧, 快昂起头吧迎著太阳走,
然后才会有那金色的秋! 将那阴影永远地抛在你的身后!
1. 这首诗告诉人们怎样的一个道理?(2分)
2. 这首诗读起来很亲切,也很上口,这是为什么?(2分)
3.补写诗句。(4分)
朋友啊朋友,
你千万不要忧愁。
你常说学习如受刑,
。
,
!
3. 请送一句恰当的人生格言给这位“朋友”。(别人写的或自己写的都可以)(2分)
三、作文(30分)
以“ 引起的回忆”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写在自备的稿纸上。
提示:从题目上看,这是一篇回忆性的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可选取“玩具…‘相簿”等物品作为文章的线索,由此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
2.用倒叙的写法引起下文。
3.恰当穿插议论、抒情。
4.书写要工整,标点要正确。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第四单元语文测试卷答案
参考答案:
1. fú jiá jī kàng 恬 皎 惬 弥 (每空0.5分)
2. ①尽态极妍,②叱吒风云,③叹为观止 (每小题1分)
3.A(选对即得3分)
4.跳跃在湖面上的一抹斜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每一处2分,符合要求即可)
5.示例: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鲁迅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他的问品与人品都值得后人敬仰、学习!(前两处每一处1分,第三处2分)
6.《西游记》,大闹天宫(每一处1分,填本书中的其他情节也可)
7.(1)示例:清明、端午、中秋被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示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一小题2分)
8.月下归航。(抓住“归航”二字,可以得2分)
9.衬托出“我”恋恋不舍的心情。(突出“衬托”、“恋恋不舍”就可得3分)
10.动作、语言;淳厚、朴实。(每一问2分)
11.不能(1分);因为原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一方面形象地写出了船速之快,另一方面烘托了心情之愉快。(3分)
12.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言之有即可。(3分)
13.(1)演出地点(1分)(2)表演方式(1分)(3)演员构成(1分)
14.不能;(1分)因为“攒拥”一词描写出观众之多,气氛之热烈,而“晃动”一词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2分)
15.侧面描写(2分);衬托出秦腔的夺人心魄的魅力。(2分)
16.“凡是到这些村庄去下乡……甚至不能有一点不入神的表示。”(2分)
17.开放性试题,写出剧种1分,写出感受3分。
18.(1)正好遇到,恰逢(2)只(3)全部(4)极点(每空1分)
19.(1)四处宾客都安静下来,没有人敢喧闹。(2分)(2)只听到远远的深巷里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欠,伸著懒腰。(2分)
20. 交待了口技表演者,演出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及听众情况和开演气氛。(2分)为下文记叙精彩表演作了渲染和铺垫。(1分)
21. 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及多。(2分)
22. 听得入神,心领神会,满意、折服的感受。(2分)
祝你工作愉快!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AB)答案
我才六年级啊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基础训练试卷答案
1111111
七年级下册unit2英语同步训练答案 人教版
一。我们是一课一练
is Are is is is am are Are
二。
where is
Are there any kind
there isn't
near here
三。
in the neighborhood
across front of
next to
beeen and
人教版语文同步训练七年级上册21课答案
这个其实不难的。.再说..我们老师都不批的呵~~~~
鲁迅先生的文章确实很难懂..但这个还好理解的...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记忆理解考点复习
(第五单元)
一、作家作品
1.《伟大的悲剧》作者茨威格,奥地利作家。
2.《在沙漠中心》作者圣埃克絮佩里,法国作家。
3.《登上地球之巅》作者郭超人,中国著名新闻工作者。
4.《真正的英雄》作者里根,连续两届任美国总统。
5.《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山海经》共18篇,作者不详,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对研究古代历史、地理、交通、民俗等,均有参考价值。
6.《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二、字音字形
1.正音字
拽(zhuài)拉 毛骨悚(sǒng)然 怏怏(yàng)不乐 毋(wú)宁 吞噬(shì)
羸(léi)弱 告罄(qìng) 虞(yú) 斫(zhuó)痕 泅(qiú)水
砭(biān)骨 崔(cuī)巍(wēi) 阴霾(mái) 步履(lǚ) 遗孀(shuānɡ)
哀悼(dào) 疆(jiānɡ)域(yù) 颛(zhuān)顼(xū) 脐(qí)带 真谛(dì)
芸(yún)芸众生 膝(xī)盖 滞(zhì)留 窒(zhì)息 锤(chuí)炼
孜(zī)孜不倦 弥(mí)补
2.形近字
罄(告罄) 嚷(叫嚷) 沮(沮丧) 珊(珊瑚) 拽(拖拽)
磬(击磬) 镶(镶嵌) 殂(崩殂) 姗(姗姗来迟) 曳(摇曳)
3.多音字
校:学校(xiào);校(jiào)对 削:剥(bō)削(xuē);削(xiāo)铅笔
提:提(dī)防;孩提(tí) 伺:伺(sì)机;伺(cì)候
三、词语积累
重点词语:
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悚然,恐惧的样子。
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样子。
毋宁:不如。
吞噬:吞食。
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羸弱:瘦弱。
告罄:指财物用完。
斫:砍,削。
知足安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认为现在的状况很好。
不毛之地:一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毛,草,苗。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聊以 *** :姑且用来安慰自己。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阴霾:空气中因浮悬著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文中指一种压抑的沉闷的气氛。
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寻找,形容迫切希望着。
孜孜不倦:非常勤勉,不知疲倦。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姗姗来迟:慢腾腾的来晚了。
忧心忡忡:心事重重,忧虑不安。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
海市蜃楼:比喻虚无缥缈的事物。
卷土重来:比喻失败后重新组织力量再干。
芸芸众生:佛教指世间一切生灵,后指众多的普通百姓。
死得其所:死在值得死的地方。
养精蓄锐:保养精神,积蓄力量。
斩钉截铁:比喻言行坚决果断,毫不含糊。
刚毅不屈:刚强坚毅,不屈服。
(《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文下的注释及课文的翻译)
四、名句精华
1.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茨威格《伟大的悲剧》)
2.灰心产生失望,失望产生动摇,动摇产生失败。(培根)
3.背诵《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全文。
每一课的中心句的理解,加上整篇的思想感情
初 一数学上册周周清测试卷第三章(实数)答案 在3,0,-2,根号2四个数中,最小的是什么?
3√20-2
最小的是-2
根号2是一个正数,比0大,根号2约等于1.414
[img]六年级下册数学智能优选卷周周微测试答案
第一题:
第二题:
第三题:
第四题:
第五题:
扩展资料
这部分内容主要考察的是分数的应用:
分数原整体的一部分,或更一般地,任何数量相等的部分。表现形式为一个整数a和一个整数b的比(a为b倍数的假分数是否属于分数存在争议)
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一个事件与所有事件的比例。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分子在上,分母在下。分母为100的特殊情况时,可以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如1% 。
分子在上,分母在下,也可以把它当做除法来看,用分子除以分母(因0在除法不能做除数,所以分母不能为0),相反除法也可以改为用分数表示。
周周微测试是什么卷子
每一周就出一套卷子的卷子。周周微测试是在一本叫智能优选卷里的周周微测试是属于这本卷子里的一部分,周周微测试是每一周就出一套卷子的卷子。:微测试是篇幅较小、知识点较多的试卷。与常规的试卷不同,微测试是更具针对性的小型试卷,题目数量相对于普通考试要少,多为紧扣章节知识点的系列测试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六年级的学生每门考试都要十分重视,在考前做试题,有利于提高成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题,希望大家喜欢!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题
一、读拼音写词语。
gǎn lǎn shēn yuān tān huàn
( ) ( ) ( )
fǎng shàn qí qū
( ) ( )
一、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侍弄(chì shì ) 豌豆(wān wǎn)
天真无邪(xié yé) 憔悴(jiāo qiáo)
心脏(zāng zàng) 战战兢兢(jīng kè)
二、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眼皮 ( )的神色
( )地说着 ( )的情谊
( )地靠近 ( )的财富
( )地搜索 ( )地讲起来
三、 按要求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1.他满怀怜爱地把小鸟放到 (ABB式)的鸟巢里。
2.一家三口正在 (ABAC式)地吃饭,孩子突然开口说:“我找到了一个鸟窝!”
3.他朝那房子奔去,温习着 (AABC式)的几句话语。
4.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 (含一组反义词)地 睡不了觉。
四、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描写人物神态或心理的词语,使句子完整。
1.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 )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2.父亲又抬起疲倦的眼皮,和母亲一样( )听着,几乎屏住了呼吸。
3.她( )脸上现出( )神色。
五、 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
不( )不( ) 提( )吊( )
暴躁( )( ) 心不( )( )
聚( )会( ) 指( )画( )
同归( )( ) 深情( )( )
1.夜很深了,爸爸仍旧在( )地写他的研究论文。
2.每次爬嶂石岩,到了没有护栏的地方,我都会( )的,生怕掉下山崖。
3.小小的礼物往往能用来寄托人与人之间的( )。
七、下面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一举就获得两枚奖牌,亲朋好友都喜出望外,纷纷前来祝贺。
B他经营的公司刚刚破产,你现在还追要那几十万的欠款,无异于雪中送炭。
C虽然信上没有具体说家里出了什么事,但他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不安。
D母亲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着。
八、 根据加点词语的提示,把下面句子补充完整。
1.正是因为这游踪不定的生活,
2.我尽管早已不再是玩玩具的年龄了,
3.虽然我能告诉你怎样分辨是非,
4.我偶尔翻看旧照片,不仅是为了欣赏,
九、 按要求写句子。
1.秋菊在雨中摇动。(改为拟人句)
2.她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缩句)
3.北京是风景区。(扩句)
4.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地改善。(改病句)
5.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十、下面句子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欢笑盛开在眼睛上,眉毛上,心啊,要从喉咙里跳出。
冀教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检测试卷(二)
学校 班级 姓名
B.无数条淙淙流淌的小河就像大地上的脉搏一样在不停地流动着,跳动着。
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传来的仙乐,冉冉向远方飘去。
D.微波荡漾的江面倒映着万家灯火,好像是水中闪光的珍珠。
十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金翅雀》一文通过描写一个孩子向父母讲述自己找到一个鸟窝的过程,向我们勾画出父母 的形象,我们可以用 、 、 、等词语来形容孩子的父亲和母亲当时的心情。
2.“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 ,能体会到 。
3.《再见了,亲人》是一篇 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的动人情形,表现了,赞扬了
十二、阅读理解:
(一)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1.选文第一自然段中“再见了”说明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
;呼唤“亲人”表现出 ;呼唤“亲爱的土地”,强调对土地的 。这里的呼唤简短而亲切,真挚而感人,表达了 的感情。
2.选文第二自然段中为什么说“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呢?进一步说明了什么?
3.选文第三自然段告诉人们什么?
4.在朗读选文时,应用( )的语调来读。
A.低沉、深情 B.高昂、喜悦 C.陶醉、不舍
(二)不肯死去的心
外婆得了老年痴呆症。她先是不认识外公,坚决不许这个陌生生男人”上她的床,共同走了五十年的老伴只好叹着气睡到了客厅里。然后有这么一天,外婆走出家门就不见了踪影,好在有派出所的帮助才将老人家找回。原来,她一心一意地想着童年时的家,不肯承认与现在的家有什么联系。家人哄着骗者,才终于将外婆留了下来,但她又忘了她一手带大的外孙、外孙女,以为他们是野孩子,要来抢她的饭。她一边用手护住饭碗,一边用拐杖打他们:“走开,走开,不许抢我的饭。”弄得一家人哭笑不得。
幸亏外婆还认识一个人——自己的女儿。每次看到她,外婆脸上都会露出异样的笑容,叫她“欣欣,欣欣”。傍晚的时候,外婆就会拿个凳子坐到楼下,唠叨着:“欣欣怎么还没放学呢?”其实欣欣的儿子都大学毕业了。家里人看准了这一点,每当外婆闹着要回自己家的时候,就恫吓(hè xià)她:“再闹,再闹欣欣就不要你了。”外婆便会立刻安静下来。
有一年国庆节,来了远客,母亲亲自下厨。这时外婆的动作十分怪异:她朝四周看了又看,就像一个正要准备偷糖的孩子。当她确定没有人注意她的时候,大大方方地夹了一大筷子放在口袋里,主客见了顿时大惊失色,却又装着没看见。只有外婆一个人兴高采烈,似(sì shì)乎自己的手法十分高明。
当上完最后一道菜,母亲也坐了下来,一边同客人客套,一边顺手从盘中夹菜吃。这时,外婆忽地从座位上弹(tán dàn)了起来,抓住母亲的手往外拉。母亲莫名奇妙,只好顺从地起身……
一到厨房门口,外婆便警惕地用身子挡住众人的视线。然后,掏啊掏地,从口袋中掏出刚才的菜,放到母亲的手上:“欣欣,你快吃呀,快吃呀。”母亲愣住了,看着那还冒热气的菜,半晌,抬起头,使劲儿盯着外婆异样的笑脸。“哇”地一声,母亲大哭了。
我想,外婆的“结尾”是响亮有力的。虽然她的灵魂已在疾病折(zhé shé)磨中慢慢死去,但永远强健的,那颗不肯死去的母亲的心。
1.给短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母亲为什么“哇”地一声大哭了?
3.为什么说外婆的“结尾”是响亮有力的?
4.题目“不肯死去的心”指什么?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题答案
一题、略
二题、略
三题、略
四题、示例:1.毛茸茸2.不声不响3.寥寥可数4.翻来覆去
六题、1.聚精会神2.提心吊胆3.深情厚谊
七题、B
八题、
九题、
十题、B
十一题、1.为孩子一举手一投足担心 示例:心惊肉跳 忐忑不安 心惊胆战 2.母亲把全部的心思都用在了“我”身上 母亲浓浓的爱 3.叙事抒情 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 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十二题、(一)1.依依惜别 关系密切 深深的眷恋 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 2.志愿军战士请求列车慢一点开,以延长在朝鲜土地上的停留时间,以推迟与亲人分别的时间。 进一步说明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热爱之情,对曾经洒过鲜血的这片土地的眷恋之情。 3.它告诉人们: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亲如家人,牢不可破的深厚情谊。 4.A (二)1.2.外婆把冒着热气的菜装在口袋里留给母亲时,虽然外婆的行为很傻气,但母亲被外婆的这种母爱所感动。 3.虽然她的灵魂已在疾病折磨中慢慢死去,但永远强健的是那颗不肯死去的母亲的心。 4.对孩子执著的母爱。
周周微测卷答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周周试卷答案、周周微测卷答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