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同学们谈谈百姓生活摄影师联盟,以及百姓百态摄影作品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不要忘记分享给你的朋友哦!
本文目录一览:
- 1、婚纱影楼怎么才能做好互联网营销
- 2、摄影知识点归纳
- 3、晚清老照片:女摄影师拍摄长江流域的百姓生活,纤夫家很简陋吗?
- 4、吴家林是谁
- 5、纪实摄影的种类介绍
- 6、急求!!!!这是世界上那位著名的摄影师?求名字求生平,谢谢谢谢啊
婚纱影楼怎么才能做好互联网营销
婚纱影楼行业网络营销,是现代婚纱影楼在经营过程中营销的一种手段,通常表现为在互联网上创造利润、维系口碑、宣传品牌、商业互动等行为。
就如今天的微信兴起,我们作为部门掌舵者,就应该不断的前行,去把做好的方案应用在自己的公司,提升客户量,成交量。
影楼的分工会越分越细,文化理念决定了市场。有走大众路线的,有走高端路线的,只要存在就有其个性,影楼会越开越多,越开越大,越做越细。
业界普遍认为,较之传统营销,网络营销大量节省了人力、物力,必将成为影楼营销的主要手段。与此同时,在市场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婚庆行业的核心竞争力除了通过各种新的营销手段和营销变革之外,还应充分利用资源,进行跨行业联盟,这也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婚纱摄影行业特点:
1、由于婚纱摄影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工作室投资成本不高,目前全国婚纱摄影从业单位众多,竞争日益激烈,价格参差不齐。
2、工作室成本不高也导致每家单位的技术差别很大,化妆师、摄影师、数码设计师水平及摄影设备的优劣导致最后的摄影作品质量有差别。
3、摄影工作室大多数商家以赚钱为唯一目的,也没有太多经营经验,不太考虑后续经营、品牌及口碑建设。
[img]摄影知识点归纳
摄影知识点归纳
摄影知识点归纳,在摄影行业越来越吃香的时代中,学习摄影相关技术和知识的人逐渐的增多,关于摄影,好多初学者和预学者都很迷茫。以下是关于摄影知识点归纳内容分享。
摄影知识点归纳1
摄影知识
一、摄影的历史
1、摄影技术的变迁:达盖尔版(1839-1850)→卡罗版(1841英国科学家塔尔博特“卡罗摄影术”的技术,奠定了现代摄影术的基础。)→湿版(1851-1890,1851年,英国雕塑家阿切尔,发明了湿版摄影法。 )→干版(现代摄影雏形:19世纪70年代,英国医生马多克思,发明了干版摄影。 )
2、相机的变迁:伸缩木箱照相机 (1839)→柯达1号 (1888)→4又1/2单反相机 →莱卡 I型 (1925)→35CM单反相机(1949) →傻瓜相机(20世纪70年代)→拍立得(Polaroid)(1948)→数码相机(1995)。
31826年用8小时曝光 。感光材料:银版的发展,1839年它将曝光时间缩短到2至3分钟。
4、 伊斯曼的出现,给摄影史带来了新的革命,1889年,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将伊斯曼提供的70毫米胶卷切成两条各宽35毫米的长条,并在两边打上卷片用的小方孔,这就是日后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35毫米胶卷。 达盖尔的伸缩木箱摄影机。由于曝光时间过长,当时拍摄人像时,被拍摄者需要坐装有头部支撑架的特制座椅。
美国柯达公司于1934年推出了宽度为35毫米的胶片,很快成为最流行的胶卷和电影胶片类型,并一直持续使用至现今。
5、几次重大变革与相关人物:1931发明了电子闪光灯。1907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天然彩色片”透明正片,是真正实用的彩色片。1936年,伊斯曼公司推出了第一个三层乳剂彩色片考贝以后,德国阿克发、日本富士、英国伊尔福等相继推出了彩色正、负片。
1947年,美国物理学家兰德发明了一次成像摄影术。1945年,瑞典人哈斯布莱德设计了120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并设“哈斯布莱德奖”――摄影界的“诺贝尔奖”。
1959年,佛克特兰德发明了变焦镜头。1965年,瑞典摄影家莱纳尔特·尼尔逊将电子显微镜与摄影技术相结合,进行显微摄影,《生命的奇迹》。1981年,日本SONY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部以电荷耦合器件(CCD)代替传统的软件(底片)的数码照相(MAVICA)。
第一张彩色照片:1861年由詹姆士-克莱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对丝带三次拍摄成像的。呈现的是花格图案的丝带。
第一张数码照片(1957年)美国国家标准局的计算机先驱人物拉塞尔-基尔希(Russell Kirsch)研制了一种图像处理系统,可以将照相机的照片直接传输至计算机内。
1880年美国人G.伊斯曼(GeorgeEastman) 发明了将卤化银乳剂均匀涂布在明胶基片上的新型感光材料----胶卷,并于1888年制造成功第一台柯达照相机。
二、摄影流派
1、绘画主义摄影: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人生的.两条道路》 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2、自然主义摄影:1899年,由摄影家彼得·亨利·爱默生鉴最先提出。提倡摄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这种艺术主张,是对绘画主义的反动,它促使人们把摄影从学院派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对充分发挥摄影自身特点有着促进作用。
3、纯粹主义摄影:主张摄影艺术应该弘扬自身的优势,抛弃绘画的影响,提倡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求得摄影所特有的审美效果。
《明月高挂半圆山》 亚当斯(美) 《石阶之海》 W·伊文思(英)
4、新客观摄影:发生在德国20年代中期,又称为新现实主义摄影。该流派的艺术特点是在常见的事物中寻求“美”。用近摄、特写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地表现对象的某一细部,精确如实地刻画它的表面结构,从而达到眩人耳目的视觉效果。
5、纪实摄影:英文名称是Document Photography,其最初的含义指起到一种证明、证据和文献作用的摄影类型。但纪实摄影作为一个影响深渊的摄影流派,不同于单纯的记录事件的照片,除了记录的基本功能,它的题材内容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人道主义精神和历史文献价值的。
纪实摄影作品无论美好或是丑陋,目的都在于表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引起人们的关注,唤起社会良知,同时记录特有的文化,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根据摄影内容,纪实摄影又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重大事件;第二是百姓生活;第三是社会风景。
纪实摄影是摄影家对现时世界中具有社会意义的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关系作相对全面的诚实生动的描写以导致观众对被描写对象的关注与正确认识的一种摄影艺术形式。
6、超现实主义摄影:兴起于本世纪三十年代。为达达派没落时期出现于摄影艺术领域中的一种流派。摄影中的超现实主义者也象达达派摄影家一样,利用剪刀、浆糊、暗房技术作为自己主要的造型手。
在作品画面上将景象加以堆砌、拼凑、改组,把具体的细部表现和任意的夸张、变形、省略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现实和臆想、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超现实的“艺术境界”。
7、抽象摄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运用光线,或剪辑集锦,或中途曝光,或拍摄时震动照相机使被摄体形象在底片中的结象模糊,或多次曝光使之重影,直到改变画面的表面结构,改变被摄物体的原有形态和空间结构,使被摄物体转变成某种不能辨认为何物的线条、斑点和形状的结合体。
摄影知识点归纳2
新手怎么开始学摄影
1、做好持久战及长期投入的心理准备
摄影是一门很深很广的学科,可以说是一门玩到老学到老的兴趣学科,同时摄影方面的专业知识组成成分也比较复杂,入门知识学起来到练习好都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有人会说,给我一台相机一周内就能搞定,可是个人认为那些只是你学会了如何按快门,还没有学会如何在按快门前的思考与对摄影艺术的设计。
为什么说还要长期投入,因为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实战练习都需要时间,甚至需要你付出更多的精力与财力,比如打工族的你想要购买一台好相机的话,可能都需要用很久的时间。有时候针对一种拍摄主题在进行实战练习的时候,一拍就是半天甚至是一天,但是就这样还不一定能拍出像样的作品。
2、坚持学习和实战练习
很多伙伴没有足够的耐心,以为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摄影理论知识,买一台高端的相机就可以拍出优秀的摄影作品,其实不然;如果你真的在短期内拍到了优秀的作品也有可能是运气好。
但是想要拥有一双发现美的摄影眼,并经常拍出优秀的摄影作品,就需要不断地练习学习,才能让一些优用的思维习惯烙印在自己的大脑中,并形成优秀的摄影习惯。
因此在学习中坚持,在坚持中学习和练习,就这样每天做着重复的事情,才能将一些知识与自己融为一体。另外建议在学习摄影理论知识之前记得要把相机的说明书看完,并结合功能篇的说明介绍对着相机一步步进行练习操作。
直到练习到心里想到什么参数,什么功能,你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这样才能让你有更高效更多的机会拍摄到更好的作品。
3、学习一门系统且专业的摄影课程
很多人觉得只要在网上经常看一些摄影技巧就可以了,可是我想说的时,能通过自学成长的只是少数,何况还是通过碎片化知识进行学习和成长的更是少数。因此这里建议,如果你想要有条理系统性的规律性的学习摄影知识就需要去学习一套适合新手的摄影课程。
因为这样可以让自己少走弯路,可以跟着老师们设定的节奏前进。这样你不用去思考今天要去找什么知识,拍什么主题。
很多课程都是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学习模式。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就有可能在你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进步很多,如果有老师指导还可以帮助你及时纠正错误和明确方向。这样你才能更快更高效的进步。比如你可以试试这个课程:零基础学摄影,从入门到精通
4、不要忘了学习一些基础的摄影后期
说到这一点,估计有很多人会反对摄影后期,但是摄影也离不开后期,摄影毕竟也属于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艺术的核心主题在色彩及视觉上也离不开摄影后期的协助。
比如我们拍到的照片效果不能直接表达你内心的想法,或是在取景时因环境的限制和影响不能精准地进行构图,也有可能用他原始的色彩与效果不能更好地传达你的情感,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后期对摄影作品进行色彩的强化或削弱,或对取景构图进行重构,从而达到自己想要的满意效果。
摄影知识点归纳3
一、摄影技术
①熟悉摄影器材
不管你是用单反、微单甚至是手机拍照,你都要先熟悉你手里的器材。相机的说明书会很好的介绍你的器材,所以大家一定要看一遍器材的说明书。实在看不懂说明书就去网上搜搜看,配合着自己的说明书基本就能看懂了。
②摄影理论基础
当你熟悉了你的器材之后,就要去弄懂各种专业术语,比如:光圈大小、快门速度、感光度、景深等等一系列相关理论知识。另外,你还要去弄懂这些东西是怎么用的,它们之间该怎么搭配使用、拍摄什么样的环境要怎么去调整参数,这一系列都是要你去弄懂的。
③构图
如果你前面那些都懂了,那么你就要去学学构图方面的只是;构图是摄影的灵魂,如果你构图不好想要拍出好照片基本是不可能的。很多人觉得构图很简单,这个认识是错误的。构图包含了线条、色彩、光线、画面平衡等等一系列知识,并不是说随随便便学几个基础构图技巧就能弄懂的。
④后期处理
关于后期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讲过很多了,希望大家不要再认为照片后期了就不真实。摄影是一门艺术学,不是真实学。现在哪怕那些拍纪实题材的,都会对照片做一些简单的后期处理。
现在的后期软件有很多,如果你只是个普通摄影爱好者,那么熟悉一个或者两个后期软件就行了,那些靠摄影吃饭的人懂的后期修图软件也就那么一两个。另外,你还要去弄懂饱和度、对比度、阴影、高光等等这些后期术语是什么意思,调它们会出现什么效果等等。
二、摄影审美
①培养摄影美感
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同样一个场景自己拍出来的照片和别人拍出来的照片差距很大?主要原因就在于别人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将这些美景用相机记录下来。
审美是一个不断培养的过程,需要用很长时间。建议大家多看那些好的作品,看看他们是怎么拍的。另外,就是多留意生活中的细节,培养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发现美的感觉。
②自我审美素养提升
对于“美”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对美的认知、感受都各有不同。这个是一个非常空洞化的东西,我自己用语言也无法解释清楚。无论你用什么方法去提升你的审美,到后期你都要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样你就不会陷入大众风的浪潮中。
晚清老照片:女摄影师拍摄长江流域的百姓生活,纤夫家很简陋吗?
四川乌榜船。1896年,世界著名的女性探险家伊莎贝拉·伯德(Isabella Bird)自己雇船沿长江上行,一直走到川藏地区。她携带着笨重的照相机,沿途考察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了民俗异闻,拍摄了一些记录晚清社会面貌的珍贵照片。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伊莎贝拉已经是65岁的老人。
一家三口在门前驻足。这次长江之行对伊莎贝拉来说充满艰险。首先她是独自出行,身体患有慢性疾病,要克服无人照顾的不利条件;其次,她所到之处都会引起骚动,人们对金发碧眼的外国人高度警惕,尤其是她携带的照相机一度引起恐慌,围观她的百姓向她投掷石块。
一家店铺前围观伊莎贝拉的人们。在伊莎贝拉眼里,围观她的那些人都是井底之蛙,守旧顽固,又贫穷又愚昧。她说:“对于成年人来说,一连几个小时聚精会神地盯住一个人,而这人干的事毫不新鲜,也无变化,且仅限于吃和写,这显示出巨大的麻木!”
长江边纤夫简陋的家。纤夫在长江的激流险滩以拉船为生,既危险又辛苦。寒冷的冬天,江水变浅,船只的行驶全靠纤夫喊着号子拉动。因为贫困,也由于迁徙无常,他们的家往往非常简陋,勉强遮风挡雨而已。
汉口窝在草棚里的乞丐。伊莎贝拉对赤贫者的处境感到震惊,她目睹很多乞丐,缺衣少食无处栖身,所有人看在眼里却无人为他们提供帮助。她批评晚清上层人士自负自大、缺乏社会责任感。
患象皮病的男子,整条腿肿大。象皮病是因血丝虫侵袭人体的淋巴系统所致,淋巴发炎肿大,在当时不能治愈。
保宁府的一座庙,供奉“文学之神”。不知是供奉当地历史上产生的文学家,还是供奉孔子、文曲星?
吴家林是谁
中国摄影家,作品受著名摄影家马克吕布认可,有相当名望。作品也受体制内认可,和经济支持。
具体资料看地下:
吴家林, 1942年出生于云南昭通。1968年开始自学摄影。1981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原云南新闻图片社社长,2002年退休后成为自由摄影家。
一、 荣誉
1997年6月,《云南山里人》系列作品,获美国琼斯母亲基金会国际纪实摄奖,并应邀到纽约领奖,第一位中国摄影家获此奖项。
1998年,由世界摄影泰斗亨利•卡迪尔•布列松指定、应英国维多利亚艺术博物馆馆长之约,为亨利•卡迪尔•布列松摄影精品展的中国部分撰写馆藏评论,在该馆永久性陈列。
2003年,代表作《拉家常•成都1999》,被收入《亨利•卡迪尔•布列松的选择》影展及画册,入选者均是世界大师级摄影家,其中46人已作古,健在的仅39人,全世界首位华人摄影家获此殊荣。
2006年11月,《吴家林•中国边陲》作品集,进入世界摄影大师系列作品丛书(法国著名的摄影“袖珍黑皮书”)出版,同名摄影展也在当年巴黎国际摄影节隆重展出。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吴家林已跻身世界摄影大师之列,全世界首位华人摄影家获此殊荣。
二、展览及活动
1989——2009年,其个人摄影展曾多次在巴黎国际摄影节和美国休斯顿国际摄影节、德国赫尔腾国际摄影节、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瑞典斯德哥尔摩艺术博物馆、莫斯科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国法布尔艺术博物馆、美国达拉斯PDNB画廊以及台湾、香港、北京、上海、平遥、连州等地展出。上百幅作品被上述机构及收藏家收藏。
1999年10月,有6幅作品参加美国纽约“光圈”APERTURE基金会组织编辑的《中国,人民共和国50年》大型影展及画册,在全世界巡展。11月,吴家林作为美国方面唯一的特邀代表,出席中国文化部对外交流中心与美国纽约“光圈”APERTURE基金会,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中国,人民共和国50年》大型影展的新闻发布会,代表美方向国内外新闻媒体介绍影展的有关情况、代表美方在开幕式上致辞、剪彩等。
2000年获新西兰《家庭•友谊•爱情》摄影优秀奖并入选同名画册。6月,应《纽约时报周刊》邀请,为该刊拍摄创意时装摄影作品,并在《纽约时报周刊》隆重推出。
2002年休斯顿国际摄影节艺术总监,从十届国际影节共1000多位参展摄影家中挑选出10位来,推荐给英国著名的PHAIDON 出版社,其中就有吴家林。他有9幅作品入选PHAIDON出版的《世界100位摄影新锐》BLINK画册,并由国际著名评论家对其评介。
2005年7月参加全球175位摄影家角逐2005布列松(H•C•B)摄影基金奖,进入前五名决赛。10月,作品入选法国弗拉马雍出版的《摄影大师看到的猫》画册。
三、 出版的作品集
《吴家林•云南山里人》(1993)
《吴家林•时光》(2004)
《吴家林•瞬间边地》(2005)
《吴家林•保山》(2006)
《吴家林•中国边陲》(2006法国岱乐比尔出版社•法文版)
《吴家林•边地行走》(2007)
《吴家林•故乡昭通》(2007)
《一枚硬币的两面——吴月华、吴家林摄影集》(2009美国视觉出版社•英文版)
《吴家林•玉溪》(2010待出)
《吴家林•印象临沧》(2010待出)。
纪实摄影的种类介绍
喜好纪实摄影的朋友一定知道《活着》专栏,在光影间摄影师竭尽全力为观者展开一个又一个颠簸起伏,真真实实的动人故事。对环境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追求,在眼前闪电般驰骋而过却在心上烙下深刻的痕迹。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纪实摄影的种类介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摄影师是如何拍出如此震撼影像的呢?都说要抓住瞬间,可为什么最后拍出来的照片还是毫无亮点?哪怕是相似的题材和场景为什么还是和高手们不一样?已经有很多文章来讨论该如何选择纪实摄影的拍摄对象,以及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体会纪实摄影的乐趣。那么在本篇中,我们以《活着》为蓝本,从技术性上总结该运用何种拍摄手法可以更好的突出主题,营造故事性,从而让作品更打动人心。
什么是纪实摄影?
首先,纪实为“纪录现实”的摄影手法,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拍摄真实的影像,作文件式的纪录,感觉真实不造作是其重点。一般人会联想到战争、落后贫穷地方的照片,那是新闻摄影,不是纪实摄影的全部。
纪实摄影其实没有清晰的界定,比较常见的有历史性的,街头的和新闻的。一般而言,照片多是一系列及有主题的,用作纪录时间,纪录当时的社会,也可以用文字作辅助,形容时间人物地点。最重要的,纪实摄影需要让人欣赏和了解拍摄当时的环境、气氛、人物及摄影师的感觉,可以带出故事,仿如一篇文章一样。
过去纪实摄影多应用在历史角度上,现代的进一步演变为纪录现实社会情况,视乎拍摄者的角度。
纪实摄影有几种?
划分的方法有很多种,比较常用的是按篇幅和信息量和按摄影主题内容划分。
1.按篇幅和信息量
“小品”型的纪实摄影:小品的特点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讲述一个故事,反映一类社会现象,因此信息量非常集中,而且通常采用比较夸张的手法,带给人们直接的冲击力。
“电视剧”型纪实摄影:电视剧会以较长的篇幅围绕着特定的主题娓娓道来,演员的表演也不用像小品那样夸张,更为接近日常生活。摄影师不必:“被迫”用单独一张照片来说明问题,他们可以更深入的挖掘主题,更全面、更详细地表现被摄对象,用数量较多的、风格和形式统一的、成组的照片将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讲述清楚。
“电影型”的纪实摄影:电影的篇幅长短介于小品和电视剧之间,它并不要求对一个故事娓娓道来,而是更主观性、观念化,更具有导演的个人色彩。在纪实摄影中同样有这样一类的作品,他们会围绕一个主题,但照片与照片之间并不具逻辑性,它们富有摄影家的独特风格,写实的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写意性或象征性。
2.按摄影主题内容
重大事件:这是一类对所发生的重要的、有影响力的事件进行的摄影,例如战争、政治事件、重大仪式、灾害等等。
百姓生活:人类的社会不光有领袖伟人,同时还有凡人百姓;不止有刀光剑影风云变幻,同时也有柴米油盐平平淡淡。这一类摄影作品将目光投向最广泛的人类生活。
社会风景:人类社会是整个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人的生存活动必然有其背景环境,包括自然的环境和人工的建筑等等。
再更具体的说,你想拍什么就拍什么!你可以纪录你自已最熟悉的居住地区;你可以拍摄心中不平的社会现象;你可以跟随你的朋友一整天,纪录他的生活;你更可以给自已拍纪录,拍什么都可以。
卖艺的孩子
镜头中的画面,是由多种元素构成,其中包括动静元素、光影元素、构图元素和内容元素等。通过不同的组合搭配,同一个画面可以反映出不同的视角,展现眼前的可以是你眼中的世界也可以是你心中的世界。该如何拿这些元素做文章呢?
1.构图元素
构图反差:
在取景构图时,利用画面中同时出现的两种拍摄对象,从视觉印象上形成极端对比,更突出表现一种“悬殊感”和“冲击感”,上图中讲述“因煤而兴,因煤而亡”的枣庄人在适应城市转变的主题。蛇皮袋与手提包离地的高度或许相同,但一个提起的是闲趣,另一个背起的是生活。
借景抒情:
用背景画面烘托拍摄对象的情绪与内心,冬日里没有生机的植物园,人站在树前愁眉不展,草木的萧条更加呼应这一情景,或许结合的就是人与树的心境。
借景抒情也要讲究前后景形成呼应的关系。上图是个虚化前景的例子,讲述的是张广义一生坚守修笔的故事。前景中散落的钢笔配件虽然被虚化掉了,但是虚化的尺度拿捏的刚好。前景的构图会左右照片的情绪,让前景变成相框,“框”中突出印有印章的“广信守义”直接的粘连了钢笔爷爷故事,表达了作品主题。
2.内容元素
日常缩影:
拍摄日常的生活缩影,既可以站在第三方角度观望周遭的瞬息万变。拍摄内容就是照片的灵魂。拍摄生活常态动作,表现的是日常下的不平常,一个人物、一个地方,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反映事物独特的地方,能使照片的表现力增强。上图中雾霾中锻炼身体的老人们,反映了城市公共设施与污染排放量同时增加从而造成矛盾的社会现状。
瞬间表情:
抓拍面部的特殊表情,通过表情表达主题。上图中讲述枣庄人的生活困境。惊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表现了睁眼是现实,闭眼是梦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许是仍怀着一丝希望。
特写:
人物的面部特写,这种照片想出色很难。这就需要被摄者很特别才行,不能像小人物那样不管他的面部表情,这种照片里的人,要么他长得有特色,要么他表情有特色,要么就是光线或者色彩有特色,否则都会很平。但是这种照片一旦拍好了,被摄者直勾勾的眼神还是很能震慑人的。上图中讲述的是妻子不离不弃照顾植物人丈夫的故事。
人物的局部特写,局部的细节能使作品更加真实可信,能够增加照片的趣味性,更可以进一步深化主题。上图为钢笔爷爷长期修笔,在手上的墨水早已擦不下去。
3.动静元素
定点反差式:
有的拍摄对象没有动作,那么可以注意他静止的神态为轴心,通过其他人的运动变换突出他的情绪。尤其适用慢快门可以打造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境。
移动式:
让人物动起来,抓住运动的瞬间。拍摄对象动得越厉害,照片就有可能越真实越深刻,这适用于拍摄强烈情绪的画面,迅速移动而产生的光影线条,跳出外形美的束缚,表现出人物内心世界,揭露出隐藏的性格,比实拍更有说服力。图中讲述的是主人公患有空鼻症的人,每天晚上都要在村里跑步减缓症状的故事。他曾经在冬天只穿着内裤绕村子跑,试图以此转移痛楚。
4.光影元素
色彩反差:
一般以言,纪实摄影多以黑白呈然,彩色比较少。到底黑白与彩色分别带出什么感觉?是否黑白就等于伤感,彩色就等于快乐呢?
其实黑白抑或彩色不是照片的所有。使用什么彩色由你去决定,视乎你想表达的讯息,视乎你想看照片的人怎么去感受。黑白能表达快乐,彩色也能表达伤感。用照片讲故事,色彩只是协助你去表达。
用黑白可以为照片增加张力,当失去色彩,我们较专注在照片本身。
用彩色,呈现出的作品较新鲜,一切故事就似只是刚刚发生。
光影变化:
光影是渲染气氛、烘托主题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对表现画面主体人物的情绪能起到关键的作用,也是表现画面形式美的基本因素。画面中的小男孩与影子完全处于光线之中,产生影子与人的相呼应。这种影子对比效果构图产生了灵活的变化,讲述出顽皮年幼儿子在一旁,还不懂母亲的苦的主题。 光影的明暗对比和方向可以起到增强画面空间感的作用。不同的用光产生的光效不同,光影的效果也就不同。逆光产生的剪影表现画面的空间感就弱一些,但却更简单直白的突出直接的人物关系。画面中讲述了妻子推植物人丈夫外出散步,帮助他康复。
这四种元素只是我平时翻照片的时候自己琢磨总结的,只是提供一种思路。掌握了它,希望对能掌握环境与人的关系,人物表情对画面的作用,以及利用人体局部来表达情感有所帮助。
形式跟内容比,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现在在形式上模仿,为了以后能让自己的照片容易表现内容。而拍摄的最后,是不拘泥于形式,只为了内容而生。
扩展资料:
纪实摄影的价值意义
美学价值
王福春《火车上得中国人》纪实摄影之一一、纪实摄影的出现是摄影本身的一次解放,更是意味着摄影走出绘画的惟一出路。纪实摄影以反映社会人为本质,摒弃那种唯美及人工的倾向,创出了新的美学领域:在纪实摄影活动中,艺术被淡化了,美学意义却更强了。因为纪实作品并不是什么美的原则,丑的原则或是均衡,对称等所能阐释的,纪实摄影的一切都是统摄在人的这面旗帜下,关于人的一切就是纪实作品的一切,人性的涵义也正是美学意义最重要的部分。
二、纪实摄影冲出了绘画的美学上的樊笼,挣脱了绘画本身的专制解放了自己,而且在前后一大批“新视觉”的实验者们的努力下建立了一整套有关摄影本身的美学主张,并以自己独有的摄影性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视觉领域。
三、像十七世纪玄学派诗人的那些令人意想不到,云谲波诡的奇喻的诗逼得读者注意诗的文字本身一样,纪实摄影体现了本世纪初出现的新批评美为思想对作品本体的崇拜。
社会价值
“一张照片的价值不能仅用美学的观点去衡量,还必须从对人类和社会在视觉上的表现强度去判断”(纳吉) 纪实摄影作为社会的见证者,从一开始就为人类的自身尊严、存在、人性的`回归作出不懈的努力。如20世纪初美国摄影家路易斯·海因对童工进行的摄影纪实提醒了公众注意穷人的困境,促使美国人相信有必要制定一部关于童工的劳动法;20世纪70年代美国摄影家对日本的水银中毒事件的曝光引起全世界对公害的重视。这都是人类利用摄影这一利器为人类自身利益进行斗争并取得胜利的典范。
历史价值
纪实摄影具有深刻的力量,从字义的分析,纪实摄影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又分为:人文摄影和新闻摄影。都是来源于生活和真实,如实反映我们所看到的,换句话说,纪实摄影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所以,纪实摄影具有作为社会见证者的独一无二的资格。
纪实摄影的著名大师
1.奥古斯特·桑德
桑德出生于德国科隆郊外的赫尔多夫,少时在煤矿做工,后改行肖像摄影但并没有经过美术训练,所以养成了朴素的世界观和摄影技巧。他曾对他研究过的威斯特林这样回忆:“这些人们,从小我就熟悉他们的生活,....人因此一开始,我就从个别类型的村民当中,看到一种相同的类型,那是人类品质的记号。”
他不同许多摄影师,他并不是影象的“掠夺者”,而是平和的面对被摄者,如同他在照相馆的摄影经验,他同被摄者的关系是一种有意的平和展现,而被摄者的细节和内涵通过这种有意的摆拍充分展现出被摄者的身份特征,因此被摄者存在的意义正通过这种展现得以体现,即使被摄者试图掩饰自己所存在的身份特征,但摄影对于细节的直面体现却正好使得被摄者在于图象处于尴尬的境界,无从掩饰。正如约翰。伯格对于桑德两张摄于威斯特林山的《年轻的农民》和《村里的乐队》里所评论的那样:即使同是身着西装,但却同样无法掩饰穿者的社会阶级,正是他们的体貌特征和举止动作透漏了某种难以察觉的不协调,而正是这种不协调从视觉上给观者以难以言说的荒谬感。
但更多的情况,他对于德国各阶级肖像的如实记录,使他超越了摄影的范畴,更像一位人类学家,精确和超越表象的洞察力。而正是这种公正的态度将自己的摄影语言简化到最低,使更多的被摄者本身的信息尽量的提供给观看者,而随着时间的疏离,使他们本身越发珍贵。
2.现代摄影拓荒者—安德烈·柯特兹
美国摄影家安德烈·柯特兹(André Kertész,1894-1985)出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作为现代摄影的一个拓荒者,柯特兹的照片与人生姿态一直给全世界的摄影家带来回味无穷的启示。各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都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找到影子。
柯特兹的每张照片都充分显示了艺术与生活融合一体的境界。他喜用多变的几何形态来结构画面弥补着痕迹地通过各种形态的交相辉映,强化光影的神秘效果,在人们的心中引发一种微妙、丰富的心理感受。布拉塞曾说:“柯特兹有着对伟大的摄影家来说必不可少的两个资质:即对这个世界、人与生命体的不倦的好奇心和精致的造型感觉。”
20世纪20年代,柯特兹开始在巴黎从事摄影,30年代后移居美国,经历了漫长的职业摄影生涯。他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从新闻摄影到为《时尚》杂志拍摄专业的室内照片。他的风格既反映了欧洲新闻照片发展的轨迹,又体现了注重构思和空间的新视野运动的特点。
柯特兹摄影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录重大事件,而是要表现普通事物的令人感到意外的一面。因此,柯特兹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画面的趣味性和完美的几何结构,使其与内容居同样重要的地位。
柯特兹擅长利用造型和空间,并且对平面表现中的构图非常感兴趣。他还利用物体的边角、影调和线条为其影像构图,以其非常敏锐的眼光,观察到任何意外的生动细节并组合成精彩的画面。
柯特兹的作品不太注重捕捉精彩的瞬间,而是强调个人的表现,并且大多带有实验的性质。他拍摄的曾创下拍卖作品价格新高的与画家蒙德里安相关的照片,就带有强烈的实验性风格和构成意味。他告诉朋友说:“我出于本能的直觉试图在我的照片中展示出画家的精神力量,这就是他的简洁、简洁、简洁”。
柯特兹的摄影生涯长达73年,所选择的器材从大画幅的干板相机一直到波拉SX-70相机。如今收藏这些作品的人遍及全世界。
安德烈?柯特兹(Andre kertesz,1894—1985)出版了《摄影生涯六十年》(sixty years of photography,1912—1972)。
3.美国著名摄影大师-威廉.克莱因
威廉.克莱因(William Klein,1928- ),1963年被世界摄影博览会的国际评委推选其为摄影史上30名最重要的摄影家,主要原因是他拍摄于1956年的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画册《纽约的生活对你有利——威廉?克莱因恍惚中看到的狂欢》在欧洲的巨大反响。
在画册中他使用了被称之为“摄影中所不应干的失败做法”,以人为的事故、粗颗粒、模糊和变形,构成了全新的视觉语言,从而恰到好处地将纽约的生活充满激情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在后来的一些作品中,我们还能读到一些经典的时装摄影作品,尤其利用了放置在大街上的镜子,以略显夸张的造型和幽默的色彩,就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有评论认为他那些具有独创性的创作手法,“是50年代以来从未有过的,将自我的力量和勇气相结合”。当他的作品在80年代在纽约展出时,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馆长萨考夫斯基写道:“克莱因20年前的照片或许是那个时候最不妥协的。它们是无畏的,表面上是最腐化堕落的——和人们习惯的正规标准相去甚远……这些画面向人们证实了在照片中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从而扩大了生活的词汇量。”
4.法国著名摄影师-马克·吕布
马克·吕布(Marc Riboud 1923年6月24日-),法国著名摄影师,出生于法国里昂。以来自东方的延伸报道而著称。主要作品有:《The Three Banners of China》、《Face of North Vietnam》、《Visions of China》。1957年发表了报道中的第一张图片,从那时起他先后多次访问中国,观察和记录了在中国发生的若干历史事件。
马克·吕布的作品并不一定是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在他到世界各国旅行期间,他敏感地拍摄当地人民的生活变化,特别是通过一些细微的生活细节反映出一些重大和深远意义的内容。他不但用黑白材料拍摄新闻报道摄影,也用彩色材料拍摄,而他的这些彩色作品不但构图精彩,而且色彩优雅、细微。
急求!!!!这是世界上那位著名的摄影师?求名字求生平,谢谢谢谢啊
罗伯特.杜瓦诺Robert Doisneau 1912-1994),法国人文主义摄影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法国摄影界和布列松堪称为一对并驾齐驱的大师。这两人的摄影都以纪实为主,但风格却迥然不同。布列松经常云游四海,作品比较深沉严肃,关心各地民族疾苦。杜瓦诺则一生只以他所居住的巴黎为创作基地,喜欢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抓取幽默风趣的瞬间。
生于1912年4月14日生于Gentilly,巴黎,法国。
1926年至1929年在巴黎高等埃蒂安纳(Estienne)学校学习石刻版,并毕业于此。
1931年任André·Vigneau的助手。
1932年售出第一套由照片组成的图片故事。
1934年至1938年在法国比扬古(Billancourt)雷诺工厂任工业摄影师。
1939年由于经常迟到而被辞退,成为独立摄影师。认识拉复图片社奠基人查理斯-拉多,并得到第一个采访任务,但因二战爆发而未能完成。
1942年与马克西兰-伏克斯相识,为他的科学著作拍摄插图。
1944年与法国演员莫里斯·巴奎特(Maurice.Baquet)相识。
1945年参加联合图片社,首次与皮埃尔·贝兹(Pierre Betz)合作,参加杂志《La Point》(从1936年到1962年出版)的编辑工作。
1946年认识了Le Rapho 机构的创始人雷蒙德格罗塞特(Raymond Grosset),准备他的第一个通讯报道的制作。 但是由于二战爆发而中断。
1947年荣获柯达奖
1947年结识罗伯特·吉罗(Robert Giraud)以及法国诗人JacquesPrévert,发表相片集《巴黎市郊》(La Banlieue de Paris)。
1948年至1953年为《Vogue》杂志工作,并成为永久雇员。这期间的作品有« Enchantements sur Paris »
1951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法国摄影四人展。另三人是布拉赛、威利-苦尼斯和依捷斯。这意味着杜瓦诺获得了国际性的认可。
1956年获的涅普斯摄影奖。
1960年在美国洛杉矶和好莱坞摄影采访。作品在芝加哥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
1967年到苏联摄影采访。法国国家图书馆举办杜瓦诺个人影展。
1972年作品在纽约乔诺-依斯曼馆展出。莫斯科法国大使馆同时展出他的作品。
1975年受邀参加法国阿尔勒交流节(Le festival des Rencontres d'Arles)。
1979年作品《孩子和鸽子》(L'Enfant et la Colombe)获得德国国际摄影节阿尔勒图书奖
1980年作品《永恒的三秒》(Trois secondes d'éternité )再次获得德国国际摄影节阿尔勒图书奖
1984年参加the photographic mission of DATAR以《新的城市景观》(New Urban Landscapes)为主题的工作。
1983获得国家摄影奖。4月份在中国举办个人摄影展。
1983年认识了法国女演员和制片人Sabine Azéma,制作了电影《Bonjour Monsieur Doisneau》(你好,杜瓦诺先生)。
1985年为杂志《FEMME》拍摄人物肖像。
1986年接受法国记者François Canna 采访。
1986年获得巴尔扎克奖
1991年结识了法国作家Daniel Pennac。
1992年在牛津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回顾展。这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个展览。
1994年4月1日逝世于巴黎。
关于百姓生活摄影师联盟和百姓百态摄影作品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同学们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