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历史调研卷答案(2016历史二卷答案)

本篇文章给同学们谈谈2016历史调研卷答案,以及2016历史二卷答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不要忘记分享给你的朋友哦!

本文目录一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下学期的期末考试即将来临,前程似锦圆美梦,锦衣凯旋沐春风。期末考顺利,愿你成功!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编的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的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大家快来看看吧。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69分。请把答案填在第1页的答题卡中。)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的内容不包括

A.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C.五星红旗为国旗  D.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图片是历史恒久的记忆。下列歌词对右图所示历史事件的描述,最为贴切的是

A.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

B.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C.我们讲着春天的 故事 ,改革开放富起来

D.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3、新中国成立时,“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 拖拉机 都不能造。”这一落后局面的改变开始于

A.“一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运动时期

C.““””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4、2015 年 3 月,中韩双方对 68 具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进行交接,使这些在朝鲜半岛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烈士“荣归故里”。当年,志愿军战士被誉为

A.和平卫士 B.钢铁卫士 C.党的好战士 D.最可爱的人

5、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事件是

A.x疆和平解放   B.x藏和平解放   C.北平和平解放  D.云南和平解放

6、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彭德怀元帅》中,你可以看到的历史画面有

①武昌起义②百团大战③抗美援朝④十一届三中全会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7、195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

A.通过了《共同纲领》 B.确立了土地改革的路线

C.公布了“一五计划” D.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8、“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钢产量)赶上英国不发愁”。与这首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三大改造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D.“大跃进”运动

9、““””中被迫害致死的国家主席是

A.彭德怀 B.刘少奇 C.贺龙 D.朱德

10、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是

A.毛泽东思想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民主集中制D.四项基本原则

11、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了

A.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

C.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 D.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2、新中国的历史上,被称为“共和国的缔造者”和“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分别是

A.毛泽东、邓小平 B.孙中山、邓小平 C.孙中山、毛泽东 D.毛泽东、周恩来

13、某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次大会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14、新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是

A.政治协商制度   B.一国两制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5、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

A.中印谈判 B.中缅谈判 C.中苏谈判   D.中美谈判

16、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对台基本方针是

A.—个中国原则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和平解放 D.加强两岸经济交流

17、“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提出的总体目标是

A.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B.解决香港回归问题

C.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解决澳门回归问题

18、1980年我国首先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不包括

A.深圳 B.上海 C.厦门 D.汕头

19、2015年12月31日,举世瞩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成立了。火箭军的前身是第二炮兵(战略导弹部队),其担负的主要任务是

A.两栖作战   B.海上巡逻   C.核反击  D. 空中侦察

20、小红为“新中国杰出人物 事迹 展”搜集材料,选材不当的是

A.邓稼先——两弹元勋 B.焦裕禄——党的好干部

C.张謇——状元实业家 D.王进喜——铁人

21、标志我国拥有核武器的事件是

A.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飞成功

C.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D.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2、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联合馆的主题为“中国种子”,旨在向全世界宣传杂交水稻,下列最适合担任该馆形象大使的是

A.邓稼先 B.王进喜 C.焦裕禄 D.袁隆平

23、为保障未成年人受 教育 的权利,我国在1986年颁布了

A.《宪法》 B.“863计划” C.《刑法》 D.《义务教育法》

二、材料分析题(共15分)

材料一:《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

材料二:1971年,中国代表团出席了联合国代表大会,引起了联合国历史上空前的轰动。智利一位代表描述当时的情景,中国人来到联合国就好像他们从月球上或火星上来的——是素不相识或神话般的人物。

材料三:这个国际组织成立于一九九五年一月一日,总部设在日内瓦。其宗旨是促进经济和贸易发展,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障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增长;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合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达成互惠互利的协议,大幅度削减和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并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及的是哪一次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什么?(4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外交史上哪一重大成就?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史上的春天,请你再列举一个这一时期取得的外交成就。(4分)

(3)材料三提到的是哪一国际组织?中国是在哪年加入这个国际组织的?(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以崭新的外交形象活跃在世界舞台,取得了辉煌的外交成就。我国取得辉煌的外交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三、问答题(共16分)

2016年1月27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8份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也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3次聚焦“三农”问题。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共产党始终对“三农”问题格外重视,建国后,为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国在不同时期对农村的土地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

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在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上出台了什么法律文献?(2分)

(2)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展,社会主义改造也在高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对农业改造的方式是什么?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什么历史意义?(4分)

(3)改革开放是哪一会议作出的伟大决策?它召开于那一年?(4分)

(4)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什么土地政策?该政策的实施有什么作用?(6分)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69分。请把答案填在第1页的答题卡中。)

01-06:AAADBB 07-12:DDBBAA 13-18:DDABAB 19-23:CCDDD

二、材料分析题(共15分)

答:(1)会议:万隆会议。(2分) 方针:求同存异。(2分)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或:中国重返联合国,2分)

成就:①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②中美建交;③中日建交。(答出任一点即可,2分)。

(3)世界贸易组织(或:WTO,2分); 2001年。(2分)

(4)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共3分)

三、问答题(共16分)

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或:《土地改革法》)。(2分)

(2)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2分)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2分)1978年。(2分)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img]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进入到初一,刚开始要如何去学好历史这门功课呢?平时要怎样做练习呢?别着急,接下来不妨和我一起来做份 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内。)

1.某考古兴趣小组为了探寻原始人类的遗迹,在专家指导下发掘出一些远古遗物,你认为最能说明这是原始人类遗迹的应该是( )

A.两颗门齿化石 B.大量碳屑 C.古鱼类化石 D.几件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

2. 在北京人得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灰烬堆,并且,它们都被限定在一定地区。由此,考古工作者完全合理的判断是( )

A. 北京人会使用人工取火 B. 北京人既会使用火,还会保存火种

C. 北京人能直立行走,手脚分工明显 D. 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3.从猿进化到人,要经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作用于这一过程中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直立行走 B.手的发展 C.语言的产生 D.劳动

4. 考古工作者在山顶洞人居住过的洞穴里发现了鱼骨和海蚶壳,这说明( )

A.山顶洞人生活在海边 B.山顶洞人与海边渔民交换

C.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以前是海洋 D.山顶洞人不仅采集、狩猎,还掌握了捕捉水生动物的本领

5.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根骨针。这说明( )

○1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2能够缝制衣物○3有了爱美观念 ○4产生了宗教观念

A. ○1○2○3 B. ○1○3○4 C. ○1○2○4 D. ○1○2○3○4

6.从长相和智力水平来看,与现代人最接近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7.陶胚上的鱼纹图案和当时原始居民生活的关系是( )

A. 说明原始居民把鱼当做图腾来崇拜

B. 说明人们已经会养殖鱼类

C. 说明人们已经学会驯化家畜

D. 说明人们通过 捕鱼 来增补食物

8 .距今约6000年前,活动在黄河流域一带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中,最有可能吃到的粮食作物是( )。

A.小麦 B.米饭 C.小米 D.玉米

9.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情节是( )

A. 种植 水稻 B. 饲养 猪狗等家畜 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D.使用磨制农具石斧

10. 在我国古代的神话 传说 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海洋文明 C.神话传说 D.游牧文明

11.导致下图中两种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习惯 B.生产工具 C.自然环境 D.生产力水平

12.我国下列古 文化 遗址中,其地理位置在最东面的是( )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文化遗址

C.半坡文化遗址D.大汶口文化遗址

13.随着氏族聚落时代原始农业的出现,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竭泽而渔”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B.开始走向定居生活

C.按血缘关系组成生活集体 D.促进了家畜饲养业的产生

14.下列关于氏族聚落时代生产生活状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已经懂得了饲养家禽家畜 B.开始从穴居走向定居生活

C.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D.半坡居民能建造干栏式房屋

15.通过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情况。其主要判断依据是( )

A.墓葬中是否有玉器 B.随葬品中是否有陶器

C.随葬品中是否有磨制石器等生产工具 D.随葬品的多少

16.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发明医药,成为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业的创始人的是( )

A.黄帝 B.炎帝 C.舜 D.禹

17.2009年4月4日,陜西省在黄陵县桥山祭祀大院举行“己丑年 清明 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来自全国各地及港、澳、台、海外同胞万余名炎黄子孙汇聚桥山,你认为他们拜谒黄帝陵的主要原因是( )

A.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B.因为那里的风光特别的美丽

C.因为传说中黄帝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D.因为黄帝治理水患,造福百姓

18.2010年公祭大禹陵典礼4月20日在浙江绍兴举行,150余位大禹后裔代表和2000余名海内外华人共同追念华夏圣祖的治水功绩。传说中的“大禹治水”的“水”,你认为应该是( )

A.黄河 B.长江 C.淮河 D.岷江

19. 民主一直是人类的不懈追求。下列制度中含有“民主”色彩的是( )

A.私有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等级制

20.考古学家在半坡遗址发掘出了船形彩陶壶。下列表述中与此无关的是( )

A.当时的制陶技术已十分高超 B.当时的人们已掌握了造船技术

C.船已经作为了交通工具 D.当时已出现了文字萌芽

二.判断改错题(共计10分) 下列说法是正确的请打“√”,是错误的请打“×”,并说明理由

(1).北京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2).会不会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挖掘水井,用水比以前方便了。()

(4).河姆渡原始居民开始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这在半坡遗址的墓葬中可以证明。()

(5).大禹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三、组合列举题(本题6分)

(1)图A的名称是 ,出土于 遗址;

图B的名称是 ,出土于 遗址。

(2)由图得知,原始农耕时代陶器主要有两种,即 和

四、配伍选择题(6分)

1.请将相应内容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A.会用骨针缝制衣服 ()舜

B.生活简朴,克己爱民 ()半坡原始居民

C.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尧

D.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 ()山顶洞人

E.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禹

F.领导人民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河姆渡原始居民

五、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子等。……” ——历史教科书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阅读材料回答:

(1) 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只有过什么样的生活?

(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从什么人生活的时代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2.请阅读《礼记.礼运》中的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1)材料一中的“选贤与能”反映了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对当今社会有什么借鉴意义?(4分)

(2)材料二中的“大人世及以为礼”讲的是什么制度?这种制度是从谁开始?(3分)

(3)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的过渡,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请你结合史实发表自己的见解。(3分)

六、活动与探究题(本题18分)

1.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一个友好国家的文化 教育 考察团要到中国实地考察,请你当一名小导游,向我们的客人一一介绍我们祖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吧!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⑴第一站是北京,在周口店他们将考察哪些远古人类的遗址?

⑵第二站是陕西西安,在西安历史博物馆里,他们欣赏了许多从当地原始居民遗址中出土的石器和彩陶。你知道这个原始居民遗址的名称吗?出土的石器与彩陶与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⑶第三站是陕西黄陵县,在这里,他们集体祭奠和敬拜中华文明的始祖。你知道中华文明的始祖是谁吗?传说中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有哪些?

(4)您能说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D D A C D C C A C B B D D B A A C D

二.判断改错题(共计10分) 下列说法是正确的请打“√”,是错误的请打“×”,并说明理由

(1)×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2)√(3)×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挖掘水井(4)×大汶口原始居民开始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5)×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炎帝和黄帝

三、组合列举题(本题6分)

(1)刻画猪纹黑陶钵;鱼纹彩陶盆;河姆渡聚落;半坡聚落

(2)黑陶;彩陶

四、配伍选择题(6分)

1.请将相应内容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A.会用骨针缝制衣服 ( C )舜

B.生活简朴,克己爱民 ( D )半坡原始居民

C.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 B )尧

D.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 ( A )山顶洞人

E.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 F )禹

F.领导人民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 E )河姆渡原始居民

五、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1)群居生活(2分)

(2)北京人也会使用天然火(2分),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2分)。

(3)当时的原始居民已会人工取火(2分),从山顶洞人开始(2分)。

2.(1)禅让制。用人要发扬民主,重视贤人;做事要持之以恒,应通过民主的方式选举干部;要以天下为己任,选拔人才应以德才兼备为标准。(4分,只要回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2)世袭制。启。(3分)

(3)我认为是历史的一种进步。虽然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出现了剥削制度,但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进步,主要看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3分,只要回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六、活动与探究题(本题18分)

1.⑴北京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4分)

⑵半坡遗址。(2分)从出土的石器看,半坡人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石器开垦土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从出土的彩陶看,半坡人会制造色彩鲜艳的彩陶,上面有各种各样的美丽图案,还出现一些刻画符号。(4分)

⑶中华文明的始祖是黄帝。(1分)传说中,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属下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乐谱。(3分)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6分)

看了"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的人还看:

1. 2015年春季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2. 2015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3. 2015-2016初一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试题

4. 2016年初一上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

2016年北京高考试卷历史第37题

原题在这里

37.(36分)“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8分)

材料二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10分)

材料三 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统。1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另一派则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

(3)①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6分)

②教育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上述教育争论中的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12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37.(36分)

(1)相同点: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2)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

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

(3)①时代背景: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性主义的发展。

②观点及论述:(略)

关于2016历史调研卷答案和2016历史二卷答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同学们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