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调研卷答案解析(语文试题调研2020)

今天给各位同学分享语文调研卷答案解析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语文试题调研2020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分享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2015届新高考单科综合调研卷浙江卷语文二

5.B 【解题思路】:首先,从表示时间的词语“午后”“暮色”中可以推算出第一空格是③,根据原句中“直到你呼吸困难”可推算出最后一句是②。

6.【答案示例】:命运取决于自身,而非别人。(意思对即可)

7.【答案示例】: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飞跃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东方有火红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

8.【解题思路】观点鲜明1分,理由合理充分4分。能自圆其说即可。【答案示例】全球化进程中,汉英两种语言互相渗透是必然的趋势。但因此就认为中式英语融入国际生活,未免太过武。去年流行的络热词,今年社交媒体已鲜有身影。中式英语要得到认可,必须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9.B  【解题思路】 B项表述和原文有出入。原文中“互联时代”只是修饰“唱片业转型”,这里却用来修饰后面所有的变化,扩大的修饰范围。

10.D  【解题思路】D项“但只有那些成功的选手才有幸获得这种幸福感”表述有错,与原文“幸福感来自奋斗和梦想的力量”表述不一致。

11.【答案示例】: ①注重唯才是举;②应该在形式、程序上不断创新,避免重复;③应该引导公众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努力的过程;④应该关注公众的需求(如青年一代的焦虑),标举脚踏实地,倡导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⑤应该严格自律,自觉奉行诚信的社会准则。(1点1分,任选三点即可)

12.(2分)【命题意图】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答案示例】: 细节描写(神态和外貌描写),勾画出一个朴实而又遭受过磨难的小女孩的形象。设下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后文写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与她对被关爱的渴望做铺垫。(3分)

13.【命题意图】考查精彩语言表现力的品味。【答案示例】:①表现小女孩不愿在陌生人表达自己遭受苦难的心理。②表现小女孩希望得到“母亲”关爱的心理。③表现小女孩误以为获得了关爱与尊重(凯莉是来送铜钉)时的兴奋。(3分)

14.【命题意图】本题考察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对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结构分析。【答案示例】凯莉认为小女孩子以怨报德,对现实世界美好人性缺失的失望。同时为故事的高潮蓄势,与小女孩的真实意图形成强烈反差,衬托小女孩的被爱的需求获得满足的艰难。(4分)

15.【命题意图】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探讨。

【答案示例】 本文塑造了一个天真质朴、困境中能坚守人性之美的小女孩子形象。第一幅画表现了小女孩被帮助以后幸福的微笑,可见她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纯真、质朴的本性。第二幅画表现了小女孩在送还围巾时微笑,可见她的善良及期望得到爱与尊重的天真。第三幅画表现了小女孩在凯莉还她铜钉时微笑,她根本没有想到自己挨打是凯莉的告状,可见她对人性之美从未怀疑过。凸显了她能在困境中坚守善良天性的美好品质。(5分)

16.【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作品主题概括,及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1)《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抵不过她的真情(2分)(2)提示:感悟从凯莉的角度、小女孩的角度来谈均可,但应围绕所概括的主旨。(3分)【答案示例】在一些劳动力输出的大省,留守儿童问题特别突出,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都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中有些人遭受文中小女孩同样的命运,需我们去关注,即便他们在物质方面能衣食无忧,但爱与教育的缺失成了最大的问题。

17.C  【解析】A项,“直”应是动词,可译为“认为……有理”。 B项,“羁”可译为“拘系”D项“放”可译为“放任”。

18.A.【解析】 A项,且,将要。 B项,于是,就 / 竟然,却  C项,介词, 把/介词, 因为  D项, 介词,和 / 连词,和

19.B.【解析】 据原文第二段,袁公冤案得以诏雪,并非傅山先生的一己之力,

20.先生不可/益都冯公令其宾客百辈说之/遂称疾笃/乃使人舁以入/望见午门/泪涔涔下/益都强掖之使谢/则仆于地。

21.①想凭借救济天下的情怀表现自己,不愿意说空话。(济世1分,自见1分,句子通顺1分)②对于这里的众多关于仁和义的道理,实在是羞于说出口,就算是勉强说它,也不会很精巧。(“诸” 1分,“强”1分,“工”1分,句子通顺1分)

22.【答案示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23.【解析】下阕主要采用侧面描写来表现橘的美味、清香。前两句,写尝橘的情状。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在齿舌间如泉般流淌。“香雾”、“清泉”之喻,形象可感  。而“惊 ”、“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叶 。末句点出“吴姬”,实际也点明新橘的产地。“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清香。

24.(1)抱明月而长终 托遗响于悲风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3)猿猱欲度愁攀缘  百步九折萦岩峦

(4)其出人也远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5)竟无语凝噎。   暮霭沉沉楚天阔。

26.【解题思路】主要是从“人生要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这一角度入笔。

具体参考高考作文标准。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内容”项以“题意”、‘内容”为重点;“表达”项以“文体’、“语言”为重点。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2)揭示事物内有的因果关系观点⑶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4)材料丰富(5)论据充足(6)形象丰满(7)意境深远

吉林省名校月考调研卷 语文

吉林省实验中学

2007-2008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塞(sài) 石栈(zhàn) 猿猱(náo) 崔嵬(wéi)

B.馔(zhuàn)玉 欢谑(nüè) 沽(gū)取 荆杞(qǐ)

C.涕泗(sì) 逾(yù)矩 谲(jué)诈 经筵(yàn)

D.福祉(zhǐ) 濮(pú)水 蝉(chán)宗 稗(bài)官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香港华懋集团主席“小甜甜”龚如心病逝,其丧礼安排逐渐明朗。受聘设计灵堂的花店店主透露,这个花海灵堂相信是史无前例,令人惊叹。

B.中国唐装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忠祥说,北京奥运承载梦想,中国唐装充满希望,近年来唐装风靡一时,将唐装作为北京奥运期间中国运动员的礼服,正可以承载品牌、走向世界

C.基金安瑞的持有人代表表决通过了基金安瑞的“封转开”方案。这意味着基金安瑞即将欣开新的一页,华安中小盘成长基金将粉墨登场,成为华安基金管理公司第8只开放式基金。

D.中国话剧的主流,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始终是沿着雅俗共赏的道路发展着的,话剧到群众中去才能发展壮大,把话剧视为高雅艺术,等于自设藩篱。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把黄土高原古朴的道德风尚、生活习俗都真实而细腻地刻绘出来,构成一幅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农村生活。

B.第79届奥斯卡奖当时时间2月25日晚揭晓,根据中国香港影片《无间道》改编拍摄的影片《无间道风云》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在内的4项大奖。

C.2007年是中国高考制度恢复30周年,在过去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高考为国家集中培养、选拔人才发挥了巨大作用。

D.由《于丹论语心得》再看电视“百家讲坛”这个栏目的成功,首先得益于节目是否有正确的宗旨——“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和恰当的文化理念——“聚集知识精英,共享教育资源”。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美国对恢复中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问题上故意设置重重障碍,激起了世界有正义感国家的强烈不满。

B.汉字改革的种种好处,对于每一个同文字打交道的人都是深有体会的。

C.我国一向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因为拆诸于武力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D.大家对于这个问题的意见是一致的。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天线是无线电领域最重要的环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手机就有天线,这是一种小型天线,在大型的无线网络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天线。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又开发了智能天线技术。所谓智能天线,原名自适应天线阵列,最初主要用于雷达、声纳、抗干扰通信,定位、军事方面等,用来完成空间滤波和定位。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以及对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组网技术、天线理论等方面的研究逐渐深入,自适应天线阵列开始用于具有复杂电波传播环境的移动通信。移动通信研究者给应用于移动通信的自适应天线阵列起了一个较吸引人的名字:智能天线。

智能天线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采用了先进的波束转换技术和自适应空单数和数字处理技术,产生空间定处波束,使天线主波束对准用户信号到达方向,零线对准干扰信号到达方向,达到充分高效利用移动用户信号并删除或抑制干扰信号的目的。与其他日渐深入和成熟的干扰削除技术相比,智能天线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更显示出巨大潜力。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即3G)是我们现在最关注的移动通信技术。在3G移动通信系统中,我国SCDMA系统是应用智能天线技术的典型范例。作为TD—SCDMA系统中的关系技术之一的智能天线技术能够使系统在高速运动的信道环境中达到较好的性能。

智能天线采用独特的技术,利用在信号传播方向上的差别,将同频率、同时隙的信号区分开来。它可以成倍地扩展通信容量,并和其他复用技术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另外在移动通信中,由于复杂的地形、建筑物结构对电波传播的影响,大量用户间的相互影响,产生时延扩散、瑞利衰落、多径、共信道干扰等,使通信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采用智能天线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用于基台的智能天线是一种由多个天线单元组成的阵列天线。它通过调节各阵元信号的加权幅度和相位来改变阵列的天线方向图,从而抑制干扰,提高信噪比。它可自动测出用户方向,并将波速指向用户,从而实现波束随着用户走。它可提高天线增益,减少信号发射功率,延长电池寿命,减小用户设备的体积。或在不降低发射功率的前提下,大大增加基站的覆盖率。广义地说,智能天线是一种天线和传播环境与用户和基台的最佳空间匹配通信。

在手机中上运用智能天线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通信性能,降低发射功率,减少电波对人体的影响。此外,由于智能天线可以从用户方向和传播时延获知用户位置,它将是一种不受建筑物阻挡的定位手段,可以为用户提供新的服务,如导航、紧急救助等。

随着社会信息交流需求的急剧增加、个人移动通信的迅速普及,频率已成为越来越宝贵的资源。智能天线技术是解决频率资源匮逐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可以提高系统容量和通信质量。在未来的通信领域内,智能天线将在未来无线网络的布局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下一代无线系统的战略、技术和趋势,将促使智能天线技术进一步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

选自2007年第2期《百科知识》(上半月刊)

5.下列关于智能天线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智能天线技术的开发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

B.智能天线最初主要用于雷达、声纳、抗干扰通信、定位、军事、移动通信等方面。

C.智能天线最初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完成空间滤波和定位。

D.通过应用智能天线技术可以有效解决频率资源匮乏的问题。

6.下列关于智能天线在移动通信方面应用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智能天线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使日渐深入和成熟的干扰削除技术被淘汰。

B.在3G移动通信系统中,智能天线是TD—SCDMA系统中的关系技术。

C.采用智能天线可以彻底解决因复杂地形、建筑物结构对电波传播产生影响的问题。

D.带有智能天线的手机,可以有效地提高通信性能,降低发射功率,提供导航、紧争救助等新服务。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无线电领域中,智能天线是最重要的环节。

B.智能天线能区分同频率、同时隙的信号是因为利用了在信号传播方向上的差别和独特的技术。

C.智能天线具有抑制干扰、提高信噪比的作用。

D.随着智能天线的进一步发展和智能天线在全球范围的广泛使用,智能天线完全代替其他各种天线是大势所趋。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8—10题。

预让论

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

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而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

身吞炭,谓其右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

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土矣,国士,济国之上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语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平?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土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B.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C.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D.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 曾不若孀妻弱子。

9.下列各句全都表明作者认为的士君子事主“竭尽智谋,忠告善道”的一项是 ( )

①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

②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③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④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⑤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

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段规和任章劝韩襄子欲擒故纵,暂时满足智伯的贪婪之心,加速智伯的灭亡,堪称忠臣义士。

B.郄疵虽然没有享受智伯以“国士”的恩遇,但在关键时刻及时劝谏智伯不要中韩、魏奸计,可谓忠臣义士。

C.作者认为豫让没有及时劝谏智伯“请地无厌,纵欲荒弃”而导致国灭,不能算作忠臣义士。

D.豫让袖手帝规,坐观成败,事后虽然像刺客那样为智伯报仇雪恨,后伏剑自杀,但不配为“国士”之称。

第Ⅱ卷(120分)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

答:

(2)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答:

(3)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答:

1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

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

贺 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晞:晒干。

(1)这两首词同写对亡一如既往的深切怀念。苏词上阕有“无处话凄凉”一语,贺词上阕虽无“凄凉”二字,却无一语不凄凉,说说《鹧鸪天》上阕是如何表达情感的。(4分)

(2)这两首悼亡词都写出了妻子的美好形象,说说两首词采用的不同写法是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意境。(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飞湍瀑流争喧豗,

(2) ,千金散尽还复来

(3)飘飘何所似,

(4)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我每年的日子,大抵是在写作和旅行中度过的。

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的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英英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我去香港两次,但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香港的十月仍然炽热,阳光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运动装出门了。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等。有一天下午,我外出归来,乘地铁在乐富站下车后,觉得浑身酸软,困倦难挡,于是就到地铁站对面的联合道公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游人极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听见有人在喊“迟———迟———”,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基本都是乞丐。

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的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的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原载2006.12.30《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14.第3段,作者浓墨重彩铺叙了他在故乡感受到的哪些情景?请分条概括说明。(6分)

15.指出画线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简要说明表达作用。(6分)

16.作者在文中叙写了香港之行的哪些感受?在全文构思上起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17.联系全文,请简要说明作者感到“寒冷也是一种温暖”的缘由。(6分)

六、(15分)

18.临近毕业,学生请老师留言赠别,请你模仿例句,根据老师的身份给同学写一则赠言。(5分)

英语老师:人生可以有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但绝不能有一般过去时和将来时。

19.根据下面提供的语境,在后面的横线上分别填写一条揭示语境含义的四字短语。(4分)

(1)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2)三个臭皮匠(裨将),顶个诸葛亮。

(3)一个和尚挑水吃。

(4)三个和尚没水吃。

20.仔细观察下面几幅图片,横幅和标牌上的文字会引发你哪些认识和感想?写出这些认识和感想,不少于20字。(6分)

七、(60分)

21.请以“境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

1.A 2.C 3.B 4.D

二、

5.B(不包括“移动通信”) 6.D 7.B

三、

8.C 9.D 10.A

四、

11.见译文

12.(1)《鹧鸪天》上阕先写自己重归故地,物是而人非,“为何不能同归”的感叹表达出作者悲从中来又无可奈何的伤感之情;又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为喻。将自己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分外悲凉(评分标准:本题4分。由重归故居的感受切入,“比”的手法的运用,两点各2分,能结合词意阐述清楚即可)(2)苏词通过梦境来写人,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贺词通过细节来写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之情(评分标准:本题4分。写法、意境各2分。只要能分清二者在写法上、表意上的区别即可;写法与意境可合并作答亦可分开作答)

13.(1)砅崖转石万壑雷 (2)天生我材必有用 (3)天地一沙鸥 (4)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五、

14.(1)山野里弥温着清新的空气 (2)妈妈关切地迎接我回家 (3)时令蔬菜,新鲜成熟 (4)享受野生的佳肴(丰盛的晚餐) (5)用鲜花装点温馨雅致的居室(享受梦乡的甜蜜)

15.比拟(2分)。赋予新年以生命,生动写出了新年喧闹与寒冷的特点,寄寓北方人的欢乐与辛酸(2分)。为下文铺叙故乡的温馨的情景和内心的惬意埋下伏笔(2分)。

16.作者叙写香港阳光炽热灼人、困倦难当的感受(2分),其作用是为了反衬作者对故乡寒冬飞雪的思念。(2分)

17.因为作者(1)在寒冷的新年里,感受到了故乡的热闹与温;(2)在大雪飘飞的季节,感受到了妈妈的温暖的期盼与问候;(3)在大师作品备受冷落而让人心凉的时代,朋友寄来了心仪已久的大师的作品而感到亲切与满足;(4)在炒作肆虐的时修,却感受到大师无私奉献精神的激励与温暖。(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3点给满分)

六、

18.解析:例句紧扣英语老师的身份,以不同的时态组句,提醒同学们抓住现在,脚踏实地,走好脚下每 步,既不耽于幻想,也不沉醉于过去,耐人寻味。语文老师:(1)人生可以有逗号、感叹号、省略号,但不能有句号。(2)人生是一篇文章,但不要写成旨在诠释自己曾经存在的说明文,也不要写成流水账式的记叙文。最好写成说话不多却耐人寻味的小品文。 数学老师:人生有曲线、抛物线,但没有直线。物理老师:人生的痛苦有裂变、衰变,但没有永恒不变。 化学老师:人生的方程也需配平,痛苦和欢乐共存,既要感谢欢乐,也要感谢痛苦。 地理老师:人生和地质勘探不一样,可以向上看、向前看、向右看,但不要向后看、向下看。

19.(1)团结合作 (2)集思广益 (3)独立自主 (4)推诿责任

20.略

文言文译文:

君子修身立德,奉事主君,既然称为君主的知己,就应该竭尽自己的智谋,提出忠诚的劝告,把祸患消解在没有形成之时,保障安定于不出灾难之前,既使自身得以保全而主君也能平安。这样,活着作为名臣,死了也能成为高尚的英灵,百代流传光辉,照耀在史籍典册之中,这才是美好的啊。倘若遇到知己的主君,不能在未乱之前挽救危险,而只是在已经失败之后牺牲生命。以此来沽名钓誉,借以迷惑世间并夸耀于世俗之人。从君子的眼光看来,都是很不足取的。

我曾持这样的观点来评论豫让。豫让以家臣的身份来侍奉智伯,等到赵襄子杀了智伯以后,豫让为他报仇,忠义的声名显赫,即使是愚昧的男子和无知的妇女,也没有不知道他是忠臣义士的。唉!豫让的死应该是忠心的了,可惜,他选择牺牲的方式还存在有不能称为忠心的地方哩。为什么呢?试看他用漆涂身改变容貌,吞食炭块改变声音后,对友人说:“我所做的都是极其艰难的事,我将以此来使天下后世为人臣而怀二心的人感到惭愧。”能说这不是忠心吗?但看到他劈斩衣赵襄子的衣服而三次跳跃刺杀时,赵襄子责问他为什么不替中行氏而死,却单单替智伯而死;豫让回答说:“中行氏用对待普通人的态度来待我,我因此也用普通人的态度来回报他;智伯用对待国士的态度来待我,我所以用国士的行为来报答他。”就只从这一点来分析,豫让是死而有余憾的。

比如段规事奉韩康,任章侍奉魏桓子,并未听说曾以国士来对待他们,可是,段规和任章,都竭力劝说他们的主君依从智伯的请求,用割让给他土地来促使智伯思想放纵,从而加速他的灭亡。郄疵事奉智伯,智伯也未曾以国士来对待他,但是郄疵能觉察出韩、魏的情况来谏止智伯;虽然智伯不采纳他的话以至于灭亡,然而郄疵的智谋和忠告,已经可以问心无愧了。豫让既然自己说智伯以国土对待他,国土就是救国之士嘛!当智伯索求土地而贪心不已之日,纵欲肆暴之时,做为国士的豫让,正应该拿出自己的能力站在应有的地位上,诚恳地劝告他:“诸侯和大夫都应该安守各自的封地,不应互相争夺,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如今无故向人家索取土地,人家不给,我们必然要心生气愤;人家给了,那我们就必然要心生骄气。气愤必定会争夺,争夺必然会失败;骄纵必定要傲慢,傲慢必然要灭亡。”把话说得谆谆亲切而态度又极其诚恳,劝谏不听,就第二次劝谏,第二次劝谏不听,就第三次劝谏他。三次劝谏如果还不听从,把那事后的“伏剑而死”挪到这个时候来死。智伯纵然是冥顽不灵,也会为他的至诚所感动,很可能会醒悟过来的。这样一来就会与韩、魏和好,解除赵国的围困,保全了智氏的宗族,使其世世代代保持祭祀祖先的礼仪。如能像这样,那么,豫让即使死了也会像活着一样让人怀念,难道这不胜过刺杀他人衣服后再自尽吗?”

可是,豫让当时竟无一句话来启发开导主君的心智,眼看着智伯有危险以至灭亡,好似越国人看着秦国的人不管是肥是瘦一样。袖手旁观,坐等胜败,所谓“国士”的报答,能是这样的吗?待到智伯已经死了,才气愤得控制不住自己的血气,甘心使自己附在刺客之类的人,这有什么可称道的,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啊!虽然这样,以“国士”的标准来衡量,豫让固然是承当不起的;但是那种早上还是仇敌,到了晚上就成了君臣,并且腆着面孔而自鸣得意的人,又成为豫让的罪人了。哎!

[img]

2017广西崇左高三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2)

2017年广西崇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7.(10分)翻译:

(1)(5分)正值前骁卫将军王守恩在家服丧,张从恩就把后事委托给他,逃走了。(“会”“委”“遁”各1分,句意信达2分)

(2)(5分)杀掉契丹使者而推举王守恩,是为国家社稷着想。现在如果害了他人,自己取得好处,不是我本来的心愿”(“盖”“计”“宿心”各1分,句意信达2分)

8.(5分)“数”说明数量之少,已不再是当年成林成片的样子;(1分)“残”写出了杨柳残败不堪,已不再是当年郁郁葱葱、浓阴蔽日的样子。(1分)“数”“残”从数量和状态两方面,(1分)写出了隋宫外面的杨柳残败的样子,(1分)从而映衬出隋宫的破败、倾圮、荒芜的景象。(1分)(答得不全酌情扣分)

9.(6分)第一首诗中作者极力渲染隋宫外杨柳残败衰颓的样子,借以衬托隋宫的破败,以哀景写哀情;(2分)而第二首诗中,作者极写宫树的郁葱茂盛、景色迷人,以宫树的葱郁茂盛来表现隋宫的破败荒

芜,以乐景写哀情。(2分)这两首诗都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同样是写树,虽一残败衰败,一

葱郁茂盛,但都渲染了隋宫的破败荒芜,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兴衰之叹。(2分)

10.(每空1分,共6分)

(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11.(25分)

(1)(5分)E D (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A项中“表明‘我’有点神经质”错。B项中“‘大胡子’救了‘我’是为了向‘我’宣泄大衣被水冲走的不满”错。C项中“我”的忏悔语义过重,应当是“自责”;“埋下伏笔”应改为“作了铺垫”。

(2)(6分)①大衣被水冲跑是误会加深的结果,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②为下文“我”的灵魂得到净化并为“大胡子”的妻子免费做手术作了铺垫;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观点二:小说主人公是“我”。理由:①从情节结构看:“我”到青石镇给患者做手术,途中乘坐人力三轮车产生误会,“我”在逃跑途中遇险,“我”在医院手术室休息时得知真相,“我”免费为“大胡子”的妻子做手术。这些都是围绕“我”展开的。②从主题看:本文表现的是人性的善良与自我反思精神的可贵,这一点正是通过“我”的免费手术体现的。③从人物关系看:在“我”和“大胡子”两人的对比中,突出了“我”人性的弱点,深化了主题。(观点明确2分,分析合理、充分6分)

12.(25分)

(1)(5分)E D (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A项中“已有无人替代的地位”分析偏离原文相关语句的意旨,原文是说当时兵荒马乱,堪用之人不多。B项中“原本志在”概括不当。 C项中“最初下令种树,是为了……没有想到……”分析有误。

(2)(6分)①以此引出传主,能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②诗意地评价左公当年种树的深远影响和巨大意义,寄寓作者无限崇敬之情;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关注后文,从而引导读者深刻把握文章的主旨。(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3)(6分)①选准树种,因地制宜种植;②宣传种树意义,颁布护林措施,并严格执行;③种树是他巡视地方的必选对象,从而引领出一种种树护林的良好风气。(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8分)①科举受阻,转而研究农桑水利等实用之学,让他获得一种观照外物的特殊视角;②早年在江南生活,那里的生态环境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而x疆荒凉荒寒荒漠化的环境,与其形成巨大反差,刺激他产生改变环境的愿望;③他种树是真有兴趣,真去研究,躬身参与,强力推行;④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是非常有远见的,正是这种远见,让他的作为具有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13.(3分)B 【解析】指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倚马可待:倚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完稿。比喻文章写得快。

拭目以待: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期望或等待某件事情的实现。注意三个成语各自的搭配对象。

14.(3分)B 【解析】A.句式杂糅,删去“顺利回国”; C.语序不当,“将在2020年计划”应改为“计划将在2020年”;D.防止”与“免遭”否定不当,“免遭”应改为“遭到”或“受到”。

15.(3分)D

16.(5分) ①一是文化的教养;②二是社会的担当;③三是自由的灵魂。(意思合理即可。写出一句给1分,写出两句给3分,写出三句给5分)

17.(6分)构图要素:一双伸开的手掌捧着一颗长出枝叶的心脏,一只手掌的大拇指上站着一只小鸟,小鸟望向初生的枝条。(3分,每点1分)

寓意:小心呵护,让心灵焕发生机,给人以新的希望。(3分,“呵护”“生机”“希望”每个关键词1分)

猜你喜欢:

1. 2017语文高考调研卷及答案

2. 2017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3. 2017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4. 2017年甘肃高考试题语文答案解析

5. 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关于语文调研卷答案解析和语文试题调研2020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同学们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