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同学分享走进陶行知读书活动调研卷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走近陶行知学生读本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分享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之际陶行知
- 2、陶行知资料
- 3、【温文雅尔】20181030——陶行知:读书与用书
- 4、陶行知办学的故事
- 5、走进陶行知读后感
之际陶行知
陶行知的答案是教育。他认为:“人民贫,非教育莫之高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之智之;党见
陶行知资料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徽州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人物贡献
陶行知的教育活动是在当时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因此他的教育实践是与民主爱国的活动相伴而行的。早年他曾投身于辛亥革命,“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后,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参与发起上海文化界救国会,组织国难教育社等。 他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陶先生一生办过许多各种类型的学校,这些学校为社会培育了大批有用人才,还输送了不少革命青年到延安和大别山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 宣传生活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及小先生制,要求教育与实际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
编辑本段人物著作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 《中国教育改造》 上海亚东图书馆 1928 年4月初版本 《斋夫自由谈》 上海《申报》馆 1932年4月30日初版本 《教学做合一讨论集》 上海儿童书局 1932年10月初版本 《中国大众教育问题》 上海大众文化社 1936年8月初版本 《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和及其方案》 生活教育社 1945年10月10日自刊版本 《行知书信》 上海亚东图书馆 1929年1月初版本 《行知诗歌集》 上海儿童书局 1933 年7月初版本 《行知诗歌前集》 上海儿童书局 1935年12月初版本 《行知诗歌三集》 上海儿童书局 1936年11月初版本
1、学习和实践陶行知师德建设思想。
陶行知师德建设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陶行知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全心全意地投入人民教育事业,为了人民教育事业,他做到了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思想、他的实践、他的言论、精神与一生经历,永远是我们教师学习的光辉榜样,也为我们提供了师德教育最好的教材。因此,我们在学陶师陶中要紧紧抓住师德教育这主线。在新的一年中,我们要主动配合教育局人事科、教育工会加强师德建设,引导全体会员学习陶行知“为一大事业来,做一大事业去”的师德理想;学习陶行知“爱满天下”的师德精神;学习陶行知“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的师德品格;学习陶行知“以教人者教已”的师德修养。学习时,要摸清情况,列出专题,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促进内化。初定与教育局、教育工会于五月二十一日召开师德建设表彰大会,表彰师德建设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
2、 开展学陶师陶学术活动。
举办学陶师陶学术报告会,请全国著名陶研专家来我市作
学陶师陶学术报告。上半年和下半年各举办一次。上半年与师德建设表彰大会一起进行;下半年初定在十月十五日,与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13周年一起进行。
3、 启动学陶研陶实验区建设。
由芦墟第二中心小学及幼儿园、芦墟中心小学及幼儿园、金
家坝中心小学及幼儿园、黎里中心小学及幼儿园、北厍中心小学及幼儿园组成学陶研陶实验区。这实验区的宗旨是以学陶师陶为载体,以促进学校和幼儿园内涵发展为目的,以加强师德建设和发展办学、办园特色为重点,以深化小学和幼儿教育改革为主线,形成学习和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整体推进的局面;实验区工作的原则是在教育局的领导下,紧紧围绕教育局的中心工作,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下,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加快学校的内涵发展,做到统一目标,保留个性,发挥优势,促进发展;实验区工作的方法是分步推进,滚动发展,典型引路,加强辐射,课题领衔,逐步深化。
4、 加强陶研课题的研究和管理。
继续抓好中陶会“十五”规划课题“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
促进学校特色内源发展的研究”。今年上半年召开一次课题研讨会。目前,我市现有国家级陶研课题2 项、省陶研课题2项、苏州市陶研课题13项。对这些课题,我们要采取管研并举的措施,切实做到以管促研,深化研究,在求实、求效上下功夫。下半年,要按省、苏州市陶研会“完成一个,结题一个”的要求,分批做好结题工作。今年未能结题的课题,原则上均在明年要结题。
5、 继续在小学生中开展“走近陶行知”读书活动。
认真贯彻“未成年人教育法”,以学陶为载体,配合教育局加
强学生德育工作。继续把“走近陶行知”读书活动作为教育局普教科组织的德育读书系列活动的一项内容,组织小学生阅读陶行知的故事,学习陶行知的崇高理想和高贵品质,接受“爱满天下”的教育。在全面读书的基础上,继续组织读书活动系列竞赛。
6、 抓好学陶师陶的基地建设。
市素质教育基地师陶馆中的内容要充实和更新,第二部分内
容要增加我市近年来学陶师陶的新成果、做法和经验。要继续抓好学陶师陶的学校基地建设。芦墟第二中心小学在发展师陶文化的基础上要重点加强内涵建设;金家坝中心小学要以全国陶研课题为抓手,推进学校整体发展;八都中心小学要进一步加强有效教学,发展教学质量提高的大好形势; 梅堰中学要进一步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下,发展学校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效益。其他学陶师陶实验学校均要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下,不断发展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今年,市陶研会要重点深入盛泽第二中心小学,开展调研,与该校领导一起商讨提高教育教学有效性的思路和对策。
7、 加强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实验要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指导下,紧紧抓住“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的核心理念,从本校实际出发,选准重点,整体推进“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与日记、聆听窗外声音、熟练应用双语、建设数码社区、创建特色学校”这六大行动,从而达到开发师生潜能、提高办学效益的日的。下半年,参与新教育的实验学校都要推出具有本校特色的质量较高的阶段成果。
8、 提高学会媒体的质量。
“吴江行知网”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再上台阶。要进一步丰富
资料;加快更新内容的速度;组织专人及时对论坛内容进行分析;集中话题,引导网友有目的地深入研讨;定期召开版主会议,分析论坛发展的动态;努力做好为我市学陶师陶,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工作。《吴江行知专刊》出刊两期。《吴江行知报》出报六期,这六期安排是:一月份报纸由盛泽二中负责;三月份报纸由芦墟中心小学负责;五月份报纸由震泽一中负责;七月份报纸由市实验小学负责;九月份报纸由松陵三中负责;十一月份报纸由盛泽实验小学负责。
9、 组织好陶研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
第一季度,开展我市第三届陶研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此
项活动在二月底结束。在评选的基础上,向苏州市、省陶研会推荐,参加苏州、省陶研论文评选活动。
继续协助中陶会引导会员参加“爱满天下”系列竞赛。
10、 协助做好苏州市陶研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工作。
按小教专业委员会的今年工作计划,举办学术活动,开展论
文评选活动,加强课题研讨和管理,召开理事会,办好二期刊物“姑苏陶苑”。
11、 加强学会的组织建设。
切实加强学会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会常务理事会和秘书处的作用,定期召开会议,分析我市学陶师陶的发展状况及问题,全面把握我市学陶师陶的态势和走向,及时作出科学的决策。要在自有愿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新会员,今年要特别注重在幼儿园中发展个人会员。
[img]【温文雅尔】20181030——陶行知:读书与用书
【雅尔按语】读一段有温度的文字,文字的温度会传递给他人;分享一段与文字有关的经历,会把文字的力量传递给需要的人。十几年来,我在学校管理与教育研究之余,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和儿童阅读推广中。2004年,我担任了甘肃省静宁县阿阳实验学校的校长,这是一所具有实验性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上任伊始,我深切地感受到这所近5000名学生,300余位教师的学校,如果依然按照应试教育的方式,埋头在课本里,人文素养教育、学生全面品德的形成必将是一句空话。于是,我们通过广泛调研和初步尝试,在学校里按照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发开设了22门校本课程。其中必修课程2门,选修课程20门,而这两门必修课程:一是《阅读》,全校60个班级在学校的6个阅览室里每周上两节自由自主的阅读课程;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在静宁县教育学会、静宁县教育局的大力协助下,由我主编开发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系列教材,2005年试用,2007年正式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这套校本教材不仅使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有了教材,也成了静宁县每年一届的中小学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系列比赛活动的蓝本。从2007年至2013年,由静宁县阿阳实验学校承办的“静宁县中小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比赛”连续举办了6届。每年从学校初赛、片区复赛、全县决赛,参与比赛的中小学生人数达到近10万人,成为静宁县中小学教育中盛况空前的比赛活动。可惜2013年我离开了静宁,到平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工作,再也无法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盛况。不过上级主管部门给予我在中小学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荣誉,授予了我平凉市十大人物(十佳读书标兵)的荣誉称号。执着的阅读收获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收获了我作为一个读书人的荣誉。到了平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从另外一个角度开始了我的读书历程和阅读推广历程,与全市的中小学师生一起,共享这读书节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几年来,我行走在平凉农村小规模学校阅读推广的路上,陪伴我的更多是村童和和我一样喜爱阅读与阅读推广的村小教师。今天应约走上平凉一中的讲台,和孩子们分享我的阅读与阅读推广故事,心里多少有些担忧,一是我和这些孩子有这不同的话语系统,和他们分享完我的童年和童年阅读能不能产生共鸣;二是忆苦思甜式的分享能不能唤起这些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三是习惯了和老师们一起探讨课程改革与教育科研,转换到分享读书故事自己能不能转过弯来。果不其然,我的忧虑不幸变成了现实,正应了墨菲定律所言的“凡事只要可能出错,就会出错”,“每当你说起一件事:是好事,就会消失,是坏事,就会发生”的道理,这是我历次分享自己最不满意的一次,孩子们尽管用掌声鼓励我,我的同学独化兄用精当的结语抬爱我,但我分享的如何我知道。权做一次新的尝试吧。好在下午重温了我最崇拜的教育大师陶行知先生有关读书和用书的文字,算是给自己的阅读和今天的分享做个注释。我不是书呆子,胜似书呆子;我不是活书架子,胜似活书架子;“等到三百六十行都是用书人,读书的专利便完全打破,读书人除非改行,便不能混饭吃了”,看来我得改行了。陶先生的读书与用书正应了我对读书与分享的不求甚解,权把陶先生的文章记录在这里聊以自慰把。【温文雅尔】20181030分享的是陶行知先生的《读书与用书》,用以稍解我的无知与郁闷,也告诫我成为读书用书新的开始。尽管如此,更长的读书和儿童阅读推广路上一定有我。
【雅尔温文】陶行知:读书与用书
壹:三种人的生活
中国有三种人:书呆子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工人、农人、苦力、伙计是做死工,死做工,做工死。少爷、小姐、太太、老爷是享死福,死享福,享福死。
贰:三帖药
书呆子要动动手,把那呆头呆脑的样子改过来,你们要吃一帖“手化脑”才会好。我劝你们少读一点书,否则在脑里要长“痞块”咧。工人、农人、苦力、伙计要多读一点书,吃一帖“脑化手”,否则是一辈子要“劳而不获”。
少爷、小姐、太太、老爷!你们是快乐死了。好,愿意死就快快的死掉吧。我代你们挖坟墓。倘使不愿意死,就得把手套解掉,把高跟鞋脱掉,把那享现成福的念头打断,把手儿、头脑儿拿出来服侍大众并为大众打算。药在你们自己的身上,我开不出别的药方来。
叁:读书人与吃饭人
与读书联成一气的有“读书人”一个名词,假使书是应该读的,便应使人人有书读;决不能单使一部分的人有书读叫做读书人,又一部分的人无书读叫做不读书人。比如饭是必须吃的,便应使人人有饭吃,决不能使一部分的人有饭吃叫做吃饭人,又一部分的人无饭吃叫做不吃饭人。从另一面看,只知道吃饭,不成为饭桶了吗?只知道读书,别的事一点也不会做,不成为一个活书架了吗?
肆:吃书与用书
有些人叫做蛀书虫。他们把书儿当作糖吃,甚至于当作大烟吃,吃糖是没有人反对,但是整天的吃糖,不要变成一个糖菩萨吗?何况是连日带夜的抽大烟,怪不得中国的文人,几乎个个黄皮骨瘦,好像鸦片烟鬼一样。我们不能否认,中国是吃书的人多,用书的人少。现在要换一换方针才行。
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一样,都是给人用的。我们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书里有真知识和假知识。读它一辈子不能分辨它的真假;可是用它一下,书的本来面目就显了出来,真的便用得出去,假的便用不出去。
农人要用书,工人要用书,商人要用书,兵士要用书,医生要用书,画家要用书,教师要用书,唱歌的要用书,做戏的要用书,三百六十行,行行要用书。行行都成了用书的人,真知识才愈益普及,愈易发现了。书是三百六十行之公物,不是读书人所能据为私有的。等到三百六十行都是用书人,读书的专利便完全打破,读书人除非改行,便不能混饭吃了。好,我们把我们所要用的书找出来用吧。
用书如用刀,不快就要磨。呆磨不切菜,怎能见婆婆。
伍:书不可尽信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书里没有上过大当的人,决不能说出这一句话来。连字典有时也不可以太相信。第五十一期的《论语》的《半月要闻》内有这样一条:据二卷十二期的《图书评论》载:《王云五大辞典》将汤玉麟之承德归入察哈尔,张家口“收回”入河北,瀛台移入“故宫太液池”,雨花台移入南京“城内”,大明湖移出“历城县西北”。
我叫小孩子们查一查《王云五大辞典》,究竟是不是这样,小孩子们的报告是,《王云五大辞典》真的弄错了。只有一条不能断定,南京有内城、外城,雨花台是在内城之外,但是否在外城之内,因家中无志书,回答不出。总之,书不可尽信,连字典也不可尽信。
3
陶行知办学的故事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因此,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这一大事中来。
1923年,他组织了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奔波于全国十几个省市,致力于平民教育。他把《平民千字课》作为教材,送到平民百姓家里,劝家家户户都要识字读书。他活动的经费多数都是自己写书得的稿费。
一次,他得到了1万多元稿费,拿回家锁在柜子里,承担着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1/4给家里用?”陶行知想了想,温和地说:“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中国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化。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1927年,陶行知办起了晓庄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活动。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武力封闭了这所学校,还通缉陶行知。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劳工幼儿园”,继续推行中华普及教育运动。
1939年7月,中国正是抗日战争时期。陶行知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为难童创办育才学校,在普修课外,为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开设音乐、戏剧、绘画、文学、社会、自然、舞蹈等课,培育人才。这个学校办得有声有色,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专门人才。当时政治形势紧张,经济非常困难,为了把学校办下去,陶行知经常要为募集资金四处奔波,自己的生活也非常艰苦。
盛夏的一天,学生高缨听说书店到了一些好书,想去看看。可是自己不认识路,就想请陶行知陪他一起去。他来到先生窗前,那情景使他吃了一惊:先生打着赤膊,脸上、身上流淌着汗水,正在伏案疾书。高缨不好意思地把自己的来意告诉先生,没想到陶行知很快地回答:“现在不成。”高缨失望了,他很奇怪,先生平时最喜欢和学生在一起,也最愿意帮助人,今天是怎么啦?陶行知好像看出了他的疑惑,手指着晾在窗外的衬衫说:“我很高兴陪你去书店,可是我的衬衫还没有干。过一个小时你再来,好吗?”高缨望着那还在滴水的白衬衫,心想:先生找借口吧?他说了一句“那就算了”,不高兴地回去了。
过了一个小时,陶行知穿着还没干透的白衬衫,笑嘻嘻地来找高缨。高缨还躺在床上生闷气呢,见了先生,忙起身一起上街。后来,高缨还是想不通,就去问副校长马侣贤。马先生说:“大家都知道陶行知是个名人,可是有谁知道,他为了你们这些孩子,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为了坚持办学,他把自己的大衣和呢裤子都送到当铺去了,换来的几文钱解决了一天的菜金。夏天,他只有一件像样的衬衫,这也不稀奇呀!”高缨听着马先生的话,眼圈红了,他的耳边又响起了陶先生上课时讲过的话:“为了劳苦大众,我们吃草也干;为了受苦小孩,我们要饭也干!”他的眼前出现了陶先生和同学们一起喝稀饭,鼓励大家“勒紧裤带共度难关”的情景,他仿佛明白了:为了办学,先生舍得一切。
拜人民为老师
早在办晓庄师范学校的时候,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教导师生们与劳动人民相结合,“教人民进步者,拜人民为老师”。
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起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接着,他讲了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喜欢做实验,被学校开除以后,在他母亲的引导下,逐渐成为发明家的故事。他又亲自到朋友家里,把那个小孩请出来,带他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他们站在修表师傅身边,看着他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着他一个个装起来,再给机器加上油,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修理费。陶行知深有感触地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打跑、赶走。”
山海工学团刚成立的时候,农民的孩子有了读书的地方,烧香拜佛的红庙成了教室,可是没有孩子们用的桌椅。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带来自己的凳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一星期以后,学校请来了木匠师傅,他闷着头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几个。陶行知走过来,看见木匠师傅满身是汗,就递给他一杯水,说:“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木匠疑惑地望着陶行知:“那叫我来做什么?”
“我们是请你来做‘先生’的。”
“我可不识字。”木匠慌了。
陶行知笑着说:“我是请你来指导学生做木工的。你如果教会一个人,就可得一份工钱。如果一个也没教会,那么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还是一文工钱也得不到。”木匠显出为难的样子。陶行知亲切地说:“不要紧,你不识字我们教你。我们不会做木工,拜你为先生。我第一个向你学。”说着,陶行知拿起一把锯,对准木板上划好的线就“吭哧”“吭哧”地锯起来。
第二天,广场上摆着木匠工具,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学做凳子。有个小朋友嘟囔着:“我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做木匠的。”一个大人看见孩子拿起工具,不小心就很容易弄破手,也皱起眉直摇头。这时,陶行知笑着说:“我有一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你们看写得如何?”小朋友都拍手说好,那个大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从此,每天孩子们都学做凳子,他们也当“小先生”,教木匠师傅认字。3个月后的一天,教室里的50个孩子,都坐着自己做的凳子。讲台上还有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杠杆、滑车等玩具和仪器。家长们挤在窗口、门外,信服地点头叫好。陶行知在讲台前,念起了一首刚写好的诗:“他是木匠,我是先生。先生学木匠,木匠学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先生木匠,哼哼哼,他哼成了木匠先生。”孩子们看看坐在他们身边一起听课的木匠,大家都笑了。
姚文采是陶行知的同乡,陶行知请他到晓庄学校教生物课。第一次上课,陶行知就让他先把书本摆到一边去,要“随时教育、随地教育、随人教育”。姚老师教了10多年生物课,从来没有不带书本去上课的时候,他弄不懂陶行知是什么意思。傍晚,他看见陶先生与两个叫花子在亲热地交谈。陶先生和那两个人谈完话,就叫学生领他们去洗澡,然后告诉姚文采:“这是我从南京夫子庙请来的两位老师,来教大家捉蛇。晓庄附近有许多蛇,经常咬伤人,让蛇花子来教大家捉蛇,你看怎么样?”姚文采没说话。蛇花子开始为晓庄师生上生物课了,课堂就在山里。几天以后,最胆小的女孩子也敢捉蛇了,她们说:“只要击中要害,蛇并没有什么可怕呀!”大家还懂得了蛇没有脚为什么跑得快,蛇没有耳朵怎么听得见声音,以及蛇是老鼠的克星等知识。姚老师终于理解了陶先生的用心。他带领学生采集标本;把挖草药的老农请来教认草药;请种花木的花匠来教种植花木的方法;请中国科学社的专家来教怎样辨别生物科别及定学名。晓庄附近的花草树木都挂起了学名牌,生物课从此上得生动活泼。
陶行知身为高等学府的教授、全国著名的教育家,却没有一点架子,时时注意拜普通的劳动人民为老师,他是我国千百万教师的楷模,更是知识分子最早和劳动人民相结合的先驱。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陶行知教育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希望自己的学生除了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还要多学本领,追求真理,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在育才学校,学生们每天上午上文化课:语文、外语、数学、哲学。下午上专业课:文学、音乐、戏剧等,还要进行劳动、军事训练和社会调查,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有一段时间,有的学生厌烦了这样紧张的生活,在自习时间偷偷地打扑克。老师发现了,上前劝阻,他们还说这是“有劳有逸”。一天晚上,陶行知走过男生宿舍,顺便进去看看,正赶上有七八个男生在打扑克,玩得很带劲。陶行知没作声,站在旁边看着。一个同学突然发现了陶校长,急忙推旁边的同学,几个人慌忙放下扑克,羞愧地站起来,低着头等着挨批评。陶校长一句话也没说,沉默了一会儿就转身走了。
第二天,陶校长在全校会上讲述了抗日战争形势后问:“抗日需要人才,将来建国需要人才,你们难道可以浪费自己的时间吗?你们有多少本领要学啊!我要你们自觉地把扑克牌交出来,像烧鸦片烟一样地把它烧掉!要知道,时光是最可宝贵的。”孩子们低着头,把一副副扑克牌放在台上,堆成一垛。陶校长用火柴点燃了牌,又温和地对孩子们说:“有人说‘有劳有逸’,‘逸’就只能玩扑克?你们可以练琴、写诗、作画,也可以打球、下棋……只有多学一点本领,将来才能建设国家。时光可贵,一去不回啊!”从此,学生们都珍惜时间,勤奋学习了。
育才学校文学组办了几十种壁报,还在重庆开诗歌朗诵会,很受大家欢迎。他们成立了“榴火诗社”,陶校长专门为诗社题词,文学组的学生们有些飘飘然了。有的人留起了披肩长发,有人特意穿破衣服,自视为艺术家的派头。也有的人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说话尖刻,爱讽刺人。除夕夜,陶校长把文学组学生召集起来,一面吃瓜子,一面对他们语重心长地说:“一个文人应是灵魂干净、品格高尚的人。衣服脏得很,破了也不补,这是乞丐,决不是文人应有的样子。”他又摸着一个男同学乱蓬蓬的头发说:“这是茅草山。我要放一把火,叫‘放火烧山’!”几个留长发的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陶校长拿起剪刀,亲自给他们剪了发,并耐心地给他们讲“要认真做学问,不要做井底之蛙”的道理,学生们听得心服口服。
对自己的孩子,陶行知同样严格要求。他的二儿子晓光没有正规学历。1940年夏,晓光经人介绍去成都一家无线电修造厂工作。厂方要看他的学历资格,他拿不出,就写信给育才学校副校长,请他寄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书来。证明刚刚寄到,陶行知的急电也到了,严厉阻止用这张证明,并要晓光立即将证明寄回。接着,又是一封快信,信中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张……总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有丝毫的妥协。你若记住这七个字,终生受用无穷。”以后,“追求真理做真人”七个字,便成了晓光的座右铭。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他的一生百折不挠地“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他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毛泽东为他写了挽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宋庆龄的挽词是:“万世师表”。周恩来的话代表了千千万万革命师生的心声:“陶先生放心去吧,你已经对得起民族,对得起人民。你的未了的事业会由朋友们,由你的后继者们坚持下去,开展下去的。你放心去吧!”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
陶行知是近代以来我们国家向人类贡献的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教育家。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走进陶行知读后感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篇一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读罢《陶行知教育文集》,掩卷沉思,我觉得获益匪浅。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觉到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越是钦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动于他人格的伟岸。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积极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激—情,带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步施教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怎样实践爱的教育呢?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认为,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但是,尊重不是放纵,爱里要有严,尊重里要有教育。当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教师要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让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正确前进的路。由此我认为,我们现代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不仅成为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是成为学生心灵的慰藉者,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
当然,教师也会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冷静下来,本着爱学生的心态,想想这些学生或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给他们撑起一片蓝天时,也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打开了绿色通道。
陶行知先生正是怀着对教育事业不懈的执着与满腔的热爱,在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三十多年中不断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生动的教育思想。在陶行知先生的众多教育思想中,“生活即教育”可以说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是力的表现或变化。世界是力创造的,所以解决困难也必须拿力来才行。”“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这些陶行知亲自阐述的教育思想,读来耐人寻味,让我明白了教育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需要挖掘的,教学生死的知识,不如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去领悟……
不仅如此,陶行知还将“教学做合一”,这可以看作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的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自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篇二
陶行知先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向人类贡献的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教育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大家景仰的"万世师表"。先生的名言虽然朴实,却极富哲理,并且贴近我们的教育世界,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
(一)"为人"诚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身正才能师为人范。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陶行知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x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x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x共守。”他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以不倦的教诲,谆谆善诱,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陶行知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啊!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一个榜样,是一本书,是一幅画,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风尚是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
(二)"为学"严谨
教师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因此必须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学习是永远无止境的。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发明家,不做一个教书匠。他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就必须要善于利用时间,做一个严谨笃学的人,像海绵吸水那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通过刻苦钻研和积极实践,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新的姿态与新的风貌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为师"行胜于言
陶行知先生曾精辟地指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陶行知教育思想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是具有与时俱进的前瞻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造就人,发展人。一所学校,一个教师如果真正感悟学陶实质,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就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不断创新,有所建树,实现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之"做"。如果我们满足于一幅标语、一个口号、一种形式,则新课改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推进中,我总是鼓励自己多想一些困难,少一些畏难;多学一些理论,少一些空论;多做一些行动,少一些被动,自觉接受新课改"三个挑战",即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挑战,教育角色的转变与挑战,教育方式及技术革新与挑战。在新课改实践中,养成剖析反思的习惯,创造性地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从而不断重塑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课堂教学是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塑造灵魂,培养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老师发挥才智,谱写青春乐章的立体大舞台。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新型人才,也为了成就我们最美丽的事业,我愿意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弹奏最美妙的人生乐章。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篇三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自己走进了教育这个行业都10年了,假期,我才开始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感觉相见恨晚。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奉献精神是我们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在这本书中,有他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和经典的用糖果教育学生的故事。每一篇文章虽然都不长,却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陶行知以毕生的精力,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拜读《陶行知教育名篇》的过程中,“教学做合一”思想紧紧地吸引着我,时而产生共鸣,时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更重要的是学而内化之、学而思考如何运用伟人的思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另辟教学蹊径。
一、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
陶行知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与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分别。实际上,如果破除成见,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所以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合一”。一个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他认为传统的传授方法有问题,要进行改革。他认为,教师的责任在教学生学,教师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必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正是我们现在教育所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去探究,有学习的主动性,自己去发现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点拨和指导,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终身性的学习。
二、“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的再思索
1、授之以渔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 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此,陶行知先生还作过一个生动的譬喻:游泳要在水里游,学游泳,就须在水里学。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时候,还是要沉下去的。”
我想,学生的学习亦是如此,光学会书本上的知识,不懂得如何去实践运用,即使把书上的内容倒背如流,又有何用呢?因此,教师不应该仅仅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如何去用。比如,教学:I like football。 I don’t like basketball。 这一句型,在让学生经过了必要的朗读、替换练习后,可以让学生选择老师准备的任务建议,即兴用英语进行交流。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诸如:向他人说明自己喜欢什么体育活动/动物;告诉体育委员自己喜好的体育项目以决定参加运动会的什么项目;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参加“最受本班(本组)同学喜爱的动物/颜色”的调查中,说明自己喜欢的动物/颜色等话题,恰似活的语言,从学生嘴里“流”出来。这样,通过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学生都能尝试着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喜好,从而较好的掌握I like …。 I don’t like …。 等用语。这样的学习过程,以活动促说,以活动促用,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活化了知识的习得过程,这应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此时,也深感于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另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老师怎么交给学生几把钥匙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学做合一”。
走进陶行知读书活动调研卷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走近陶行知学生读本、走进陶行知读书活动调研卷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