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卷高一同步周测卷语文(衡水中学高一语文试卷)

今天给各位同学分享衡水卷高一同步周测卷语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衡水中学高一语文试卷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分享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2022衡水金卷先享题语文长什么样

卷子样例图在这个网站里面有,。

想要了解详情的话可以点进链接,放大图片观看卷子卷子上面有qq交流群

成功进群之后有共享资料还有优惠福利等惊喜

衡水金卷主要的类型有:一轮复习单元卷,周测卷,摸底卷,月考卷(高三一调,高三二调等),分科综合卷,调研卷(2022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信息卷,二轮复习专题卷,压轴卷等

[img]

高一语文同步检测试题之《箱子岩》

箱子岩是一处美丽的风景区,同学们学习了《箱子岩》这篇课文是不是很想去箱子岩游玩一番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高一语文同步检测试题之《箱子岩》,希望能帮到大家!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青黛(dài) 高矗(chù) 烘炙(zhì) 罅隙(xià)

B.疯癫(diān) 膘壮(piāo) 嘈杂(cáo) 杀戮(lù)

C.兴奋(xīng) 轮廓(kuò) 缩颈(jǐng) 角隅(yú)

D.蹶脚(jué) 痈疽(yōng jū) 溃烂(kuì) 澧州(lǐ)

答案:B

提示:B项“膘”应为“biāo”。

2.下列字形有误的一组是( )

A.青黛 罅隙 疯癫 堕落

B.硬弩 蹂躏 煜煜 募兵

C.蹶脚 痈疽 澧州 斑驳

D.崭削 高矗 杀戳 轮廓

答案:D

提示:D项“杀戳”应为“杀戮”。

3.对下列各组词语的释义有误的一组是( )

A.青黛:青黑色。 烘炙:烘烤。

B.膘壮:肥壮。 贫俭:节俭。

C.蹶脚:摔跤。 痈疽:毒疮。

D.角隅:角落。 恭维:为讨好而赞扬。

答案:B

提示:B项“贫俭”应为“贫乏”。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的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障,矗立在江对岸。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答案:B

提示:题中“坟地”“残碑”“枯水”,渲染的是一种凄凉的气氛。A项“五彩”“夕阳”“烘炙”渲染的是一种热烈的氛围。D项“透明”格调清新,也与原文不谐,故A、D两项要排除。C项虽也有“枯草”“落叶”之凄凉感,但既然“崖壁在江对岸”,那“字迹模糊”就显得不合情理了,不能作答案。只有B项,“冷”“萎落”“瘦削”含凄凉感,与原文气氛一致,为正确答案。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组是( )

A.且有好事者,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铺地锦”百子鞭炮从高岩上抛下,尽鞭炮在半空中爆裂,形成一团团五彩碎纸云尘,嘭嘭嘭嘭的鞭炮声与水面船中锣鼓声相应和。

B.原来这些青年人百日里划了一整天船,看船的已慢慢散尽了,划船的还不尽兴,并且谁也不愿意扫兴示弱,先行上岸,因此三只船还得在月光下玩个上半夜。

C.即如号称东亚大国的一片土地,也已经有过多少次被从西北方远来沙漠中的蛮族,骑了膘壮的马匹,手持强弓硬弩,长枪大戟,到处践踏蹂躏!

D.我们要用一种什么方法,就可以使这些人心中感觉一种“惶恐”,且放弃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船的精神活下去。

答案:D

提示:D项中句号应改为问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河中人过大端阳节。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早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只狭而长,船舷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桨手,头腰各缠红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枝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河身大约一里路宽,两岸皆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且有好事者,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铺地锦”百子鞭炮从高岩上抛下,尽鞭炮在半空中爆裂,形成一团团五彩碎纸云尘,彭彭彭彭的鞭炮声与水面船中锣鼓声相应和。引起人对于历史回溯发生一种幻想,一点感慨。

6.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主要侧重描写了什么场面?

7.给这一段场面描写划分层次。

8.这段场面描写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答案:6.五月十五日,大端阳节的赛龙舟场面。

提示:此题旨在考查对文章的概括能力,概括时应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语透露出的信息。

7.这一片段的场面描写可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从“那一天”到“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正面描写三只龙船上的'青年桨手。第二层(从“河身……”到“一点感慨”),侧面写观众呐喊助威。

提示:此题旨在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要对文章描写的内容加以概括分类。

8.这一场面描写使用了烘托和对比的手法。

提示:分析文章的艺术手法,要结合文章描写的内容,并且要熟悉各种常见的艺术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祈 求

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地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天空是蓝色的,一切都很安静。我想起北方的天空、阳光和鼓动衣襟的长风,想起伤痕累累的长城上那面猎猎的鹰旗。我不知道那只年轻的鹰在寻找什么,但我想那一定是一只被束缚的鹰对祖先血脉相承的东西的渴求——虽然它一生未曾飞翔。

我知道鹰的灵魂在天上。我祈求世上善良的人们,给鹰一颗高飞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

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作品写南方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是为了与鹰的巢穴对比,以反衬鹰的敏锐与高傲。

B.作品写年轻的鹰茫然冷漠与苍老的鹰高傲暴烈,用意在于表明离开天空鹰就将失去灵魂。

C.作品描写遭到欺辱后的鹰的动作、眼神和鸣音,使其内在的精神和性情得到了充分展示。

D.作品通过对小孩无知行为的描写,对人类残害动物、摧残个性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

E.作品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苍鹰性格及命运的叙写,表达了对志在高远的奋飞精神的渴望。

10.散文开篇,作者选择了“长城”这个特定的场景,有什么用意?

11.文中小孩欺辱苍老的鹰时,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这表明了年轻的鹰的哪些特点?作者借它表达了什么意思?

12.看到小孩欺辱苍老的鹰以及鹰的痛苦和无奈,作者为什么会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

答案:9.CE

提示:A项,反衬的应是鹰是“飞翔的精灵”“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B项,苍老的鹰并没有失去灵魂。D项,“对……摧残个性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在文中没有根据。

10.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个场景中,特定的景物使作者产生由鹰及人及民族的联想,使作者产生内心的震撼,这震撼不仅仅是对于鹰,更是对于中国人、中华民族鹰一般的爆发的力量和奋飞冲天的豪迈气概的深刻感受。

提示:注意一些关键词:场景、象征、中华民族、联想、震撼或爆发。

11.从文中可以看出,“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它展翅,只不过是为了“站稳”,它的目光“冷漠”,是缺乏“鹰”的情感;而“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茫然”表明它从未曾飞翔,不知所措;“目光投向远方”,表明它还有着祖先的血脉,仍然有着对蓝天的向往。作者要表明的是:不要人为地制造能力退化,而要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

提示:注意关键词语:人工孵化、情感、未曾飞翔、向往、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最后一个词语是关键。

12.苍白、强烈、冷冷,形容作者悲怆之深:一方面,愚昧(无知)竟然会使人变得如此残忍;另一方面,苍老的鹰,这高傲、凶猛的生灵,却被铁链锁住无法高飞,且当尊严受到冒犯时无法还击。这里,有对愚昧者的怨愤,也有对奋飞者厄运的同情。

提示:愚昧、残忍、怨愤;奋飞者、同情,意思对即可,其中“怨愤”“同情”是关键。

13.按照例句的句式(若只因为……就……,无异于……)仿写一个句子,用另一比方评论另一事物。

例:一本书,若只因为是由大出版社印行的就去买它,无异于买一套由好裁缝缝制的却并不一定合身的衣服。

示例:①一个人,若只因为是经常出入于某高等学府就对他崇拜,无异于见庙中泥胎就跪拜但并不一定是叩拜真神。②对某人,若只因为有著名学府的文凭就认定他是才俊,无异于见鱼目是圆的就珍视却并不一定是珍珠。

提示:此题是考查我们运用句式和修辞的能力。这种题有三个突出特点:①没有规定话题,可以任意选择,但应注意“一本书”三字,暗示话题应选择某一人或事物。②给出了句式要求,要按照“若只因为……就……,无异于……”的句式仿写。从句式总体来看,这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第一个分句是一个因果关系的紧缩复句,第二分句还存在转折关系,仿写的句子应该符合这个要求。③从内容上看,是对人们某种思想认识或行为的批评否定,这种思想认识或行为具体表现在只看现象不看本质,仿写的句子也要与这个意思吻合。④针对这种思想认识或行为进行评价时,要运用一个比喻来类比,比喻也应该是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这样,答题自然就比较准确了。

14.(2007江苏高考,19)一位学者指出,“○”是一个早已普遍使用的汉字,它形简而意赅,直观而独特,但许多重要的汉语辞书却没有收录。请用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表达让“○”字尽快收录到汉语辞书中这样的意思。

要求:(1)切合原意;(2)运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方法。

答案:示例:(1)不要让“○”字到处漂泊,让它有“籍”可入,有“家”可归。

(2)“○”字睁着圆圆的大眼睛,期盼着回到母亲的怀抱。

(3)“○”字睁着圆圆的大眼睛,盼望回到自己的家园。

(4)无家可归的“○”字,盼望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们一起生活。

提示:要注意运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方法,同时语意的表达要切合原意。

15.沈从文曾说过:“我的文字风格,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只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多了。”他的语言好像都与水有关,清秀,有灵气,纯洁,看不出有半点杂质。我们要学习这种来自生活的有生气的语言。请写一篇与水有关的文章,500字左右。

提示:可以直接写水,写成优美的散文,也可以写自己与水有关的经历。注意在语言上要学习沈从文的风格。

高一语文同步检测试题之《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此诗是记梦诗,也是游仙诗。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高一语文同步检测试题之《梦游天姥吟留别》,希望能帮到大家!

[基础检测]

1.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千岩万转路不定(zhuǎn ) 熊咆龙吟殷岩泉(páo )

B.对此欲倒东南倾(qīng ) 送我至剡溪(shàn )

C.渌水荡漾清猿啼(lù ) 脚著谢公屐(jī )

D.海客谈瀛洲(yíng ) 越人语天姥(lǒo )

2.对“梦游天姥吟留别”读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梦游/天姥/吟/留别 B. 梦游天姥/吟留别

C. 梦游/天姥吟留别 D. 梦游天姥吟/留别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对此欲倒东南倾(倒:倒下)

B.栗深林兮惊层巅(栗:使……战栗)

C.列缺霹雳(列缺:指闪电。列,同“裂”)

D.忽魂悸以魄动(悸:心惊,心跳)

4.以下对“之”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结构助词“的”)

B.仙之人兮列如麻(衬音助词)

C.惟觉时之枕席(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失向来之烟霞(衬音助词)

5.对下列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势拔五岳掩赤诚”是说天姥山的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诚。赤诚是南方一座山城的名字。

B.“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意思是一夜之间就飞过了倒映着月影的镜湖。镜湖又名鉴湖,“镜”“鉴”同义。

C.“谢公宿处今尚在”句中的“谢公”是指南朝诗人谢灵运,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住 宿。

D.“身登青云梯”一句的意思是自己登上了直上云霄的山路。梯,指山路上的石阶。

6.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古来优秀的送别诗作不可胜数,而李白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无忧无虑温馨和睦的神仙世界。

B. 唐代诗歌继承了汉魏以来的五言、七言古体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一首古体诗。

C.《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长诗。诗人展开丰富 的想象,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美丽的神仙世界,塑造了幻想世界中的诸多形象。这些形象活灵活现,令人眼花缭乱。

D.《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吟诵留别之情的诗作。虽写梦游,实则为“吟”,诗中含有慷慨悲愁之情。

7.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①云霞明灭或可睹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B. ①我欲因之梦吴越 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C. ①且放白鹿青崖间 ②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D. 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②沛公安在

8.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云青青兮欲雨

A.栗深林兮惊层巅 B.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C.虎鼓瑟兮鸾回车 D.别君去兮何时还

9.诗人梦游天姥,写看到山上的奇异景色后,又写洞天中的仙人聚会,有什么作用?以下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从幽静的湖月到壮观的海日,从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恐战 栗的深林层巅,再到色彩缤纷的神话世界,使诗人苦闷的灵魂得到真正的解放。

B.写神仙世界的景色壮丽,人物非凡,惊心炫目,光耀夺人,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C.以天姥洞天的神仙世界,隐喻长安城里的贵族乐园,以神仙世界的难以久留,曲折反映了作者在京城受权贵排挤的遭遇。

D.写洞天世界日月灿烂,仙人盛会雍容和睦,意在反衬现实的黑暗,诗人一心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的憎恶。

10.对“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四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四句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相照应,作为过渡句,一个写进入梦境,一个写回到现实。

B.句中“忽”写出了对好 梦不常惆怅,“恍 ”写出了梦幻破灭的烦恼,“长嗟”“惟”“失”写面对现实的痛苦。

C.“向来之烟霞”指诗歌开头“海客”“越人”的言论及诗人自己对天姥山高大雄伟的描写。

D.这四句写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即破灭,不能随心所欲地在梦幻中翱翔,而是沉甸甸的躺在枕席之上的痛苦心情 ,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11.以下对这首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游历了天姥山之后而写的一首留赠给友人的诗歌。

B.这首诗随 诗人情感与思绪的`变化 ,句式与节奏也在不断变化。“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四句 连用四字句,节奏紧凑,生动地描绘出洞天石门打开时的雄伟气势。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仿效之。

D.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四年,作者性格傲岸,却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所以在诗中既表现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思想,又有无 力 回天的感伤。

12.关于与古体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一般将唐以前创作的诗称为古诗,也叫古体诗、古风。唐以后的诗一般叫律诗,格律诗,或叫近体诗。

B.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相对于唐代成熟的律诗而言的。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七言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

C.古诗没有严格的平仄,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较大。

D.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各体兼善,但尤精七古七绝,杜甫称赞他的诗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13.默写:

①描写天姥山巍峨、挺拔的四句诗是 , 。

, 。

②诗人登山时的见闻(两句) , 。

③描绘仙人盛会异彩缤纷的场面(四句) , 。

, 。

④表现本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 。

14.“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能力检测]

阅读李白《古风》(其十九首),完成后面的题。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15.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

16.给下列字注音释义。

①蹑

②揖

③曳

④凌

17.与课文比较,这两首诗写的仙境有什么区别。

18.体会这首诗的意境,说说末四句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9.对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句写诗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经过千里跋涉,终于见到明星仙女。

B.二、三句描绘了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玉女的纤纤素手拈着粉红的芙蓉,凌空而行,游于高高的太清,雪白的霓裳曳着宽广的长带,迎风飘举,升向天际。

C.第四、五句是诗人想象被邀请来到云台 峰,与仙人卫叔卿长揖见礼,并一同遨游于太空。

D.第六、七句描写 被胡兵占据的洛阳一带,人民惨遭屠戮,血流遍野,而逆臣安禄山及其部属却衣冠簪缨,坐了朝廷。

2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用游仙体写的古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是相同的。

B.诗中用卫叔卿的故事暗暗关合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不事权贵,傲岸不羁的性格。

C.在这首古诗中,诗人出世和用世的思想矛盾是通过美妙洁净的仙境和血腥污秽的人间这样两种世界的对照表现出来的。

D.作者借游仙表现了对现实的反抗和对理想的追求,情调从悠扬到悲壮,风格从飘逸到沉郁。

高一语文同步检测试题之《梦游天姥吟留别》参考答案

[基础检测]

1.D 2.D 3.A 4.B 5.A 6.D 7.A 8.C 9.C 10.C 11.A 12.A 13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②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③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4这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反衬了天姥山的高大雄伟。好处是能使读者通过形象化的对比,感受深刻。

[能力检测]

15星 清 行 卿 冥 兵 缨 16①niè 踩 ②yī 拱手礼 ③yè 拉 ④líng 升,高出 17(1)课文内中的“仙境”虽然热闹、欢乐, 但诗人却不在其中;而 《古风》中的诗人则应邀与仙同游。 (2)课文中的“仙境”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而《古风》则表现了诗人出世的思想。 18末四句描写了现实生活景象, 此处由幻想到现实,抒发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残暴叛军的切齿痛恨,表明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9A(迢迢,远远的意思。句中没有千里跋涉之意。) 20 .B(在这首诗中表现的是独善兼济的思想 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

关于衡水卷高一同步周测卷语文和衡水中学高一语文试卷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同学们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