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全国百师联盟名师课感受(2022百师联盟)

本篇文章给同学们谈谈听全国百师联盟名师课感受,以及2022百师联盟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不要忘记分享给你的朋友哦!

本文目录一览:

学生听名师教育听后感作文

“百师讲坛”观摩课的心得体会

秋高气爽的天气,武胜县教育局迎来了远到而来的专家,组织他们在会展中心开展教研课和学术报告。我有幸听取了几位名师的讲课和汇报,他们的课堂和报告都让我记忆犹新、受益匪浅。但让我闲余下来仔细品味并结合自身在新课改教学实践思考的却是陈金龙老师的课堂教学和学术报告。

作为安徽省优秀青年教师,并获得安徽省“教坛新星”称号,果然名不虚传。他的公开课《七律.长征》让我感受颇深,并且一上午都心旷神怡。当然,作为新教师,我们想要在短时间达到他的水平,肯定是痴人说梦。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可是,从这短短的一堂课中,我们却能学到很多东西,会明白自己怎样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提升。他的教学让我理解了他所谓“教师做的是花的事业,根的工程”,也看到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慢慢践行以下三方面:

一、 新课改的理念时时在我心

陈老师的课堂真的是很完美。观者神清气爽、如浴春风,与之配合的学生也是幸福的。整堂课其乐融融。为什么会是这样?并非他是特级教师,就能够得到学生的配合。学生们传出的朗朗书声、举起的如雨后春笋的小手、大胆地发言、积极地讨论、虚心地合作,这样的课堂给我们传达出了:教师“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只有教师主导作用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了,学生主体作用才会充分体现,也才会在教学中师生得到共同发展。 二、 专业化的自身素质

陈老师用幽默的语言,从自己的姓氏“陈”字开头,让学生自主发言,以“陈”组词,引之以“陈年往事”,从而引入到中共得一段往事——长征。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将学生轻松引入新课,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我们在教学中当然要根据实际情况,用图片、音乐、视频、谜语、故事等各种方式导入,关键是考虑孩子的可接受性和可启示性。

过硬的语文基本功。教师的威性并不只是雷厉风行,也需要用实力让学生五体投地。陈老师生动的讲解,巧妙地引导,优美的字迹,尤其是配乐朗诵时,那流利而又饱含感情的普通话。这些都无不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走进知识的天堂,无不震撼学生幼小的心灵。

饱满的激情。一堂课,教师都无精打采,学生怎么活跃?课堂又怎会有生动可言?他的配乐朗诵让学生耳目一新,一字一句,一词一语,甚至标点符号中都投入了他饱满的激情,这样让孩子们受到感染,调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三、 新颖的教学方法

他用充沛的感情引导学生反复朗诵诗句、分析诗句,齐读、分角色朗读、个别抽读多种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眼前犹如出现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过皑皑雪山,走过万水千山的豪迈情形。却用一种奇特的方式让学生学会生字,与此同时,请学生用手划、用笔写。读写并重。

学生需要知识,就适时传授。传统的诗歌讲解少不了作者介绍和创作背景的解读,可是,这样的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吗?枯燥、乏味就是这样来的。在学生兴致勃勃地感叹红军英勇善战时,给出一幅字画,让学生来认识毛泽东,并适时播放带有音效的创作背景。对于这时候的学生,可谓雪中送炭。

他的公开课让我回味无穷,他的学术报告中的一句话更让我陷入沉思。“存在就是合理的,我们只有适应。”平凡的一句话,却道出了教师生涯的真谛。的确,选择了教师,选择了三尺讲台,我们不能只让学生来跟着自己走,不能总责怪孩子,因为孩子犯不了大错,真正犯大错的是大人。所以,我们要适应学生,无论是学生的行为习惯,还是文化知识,都要找准方法去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合理引导他们。

这就是存在,并且,存在就是合理的!

良言照心间——观名师讲座有感

《增广贤文》有言:“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在万物欣荣的阳春三月里,我有幸集中旁听了学校组织的“国培计划”等一系列项目,诸位名家良师大咖带来的讲座与示范课让我感触颇深。有“南明教育”发起人——干国祥老师;“全人之美”晨诵课程创始人——陈美丽老师;天水市公园小学优秀语文教师——田华老师;倡导“观课议课”及“教师职业幸福”的陈大伟老师;“燃梦读书行动”的倡导人——李冲锋教授等等。他们通过讲座、报告传递出的教育思想如春日暖阳照亮了我和一众新教师。

一、干国祥:引领“深度语文”的智者

3月23日下午,干国祥老师以《大阅读·小阅读·细阅读》为题向语文学科的老师讲述了其“深度语文”的真谛。干老师首先以几本耳熟能详的童书(如《丑小鸭》、《彼得·潘》)为例引出整本书阅读。他指出“阅读,就是让儿童的精神得到整个人类精神的指引。”通过深入、另类的分析与比较阅读,使我们明白有效的阅读可以帮助儿童逐步认识复杂的世界,并为以后的有序生活构建起秩序。接着,干国祥老师以几首常见的古诗(如《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寻隐者不遇》等)为例带领学员们走进“小阅读”。这些诗词篇目虽小,但是其中却蕴含我们平时不易察觉的精妙之处,经干老师的一番讲解之后不禁让人茅塞顿开。最后是教学中最易忽视的“细阅读”,干国祥老师以经典小说《武松打虎》以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例来着重分析文章的细微之处。如贯穿全文的一根哨棒,看似存在于不经意间,实则尽显武松谨慎、细心的性格。

“深度语文,经由思而抵达诗。”听了干老师的讲座,我意识到自己离“深度语文”还很遥远。正如老师所言:“为提高语文水平的整本书阅读是异化的,得不偿失的。”而现实却是很多老师还在做着得不偿失的努力,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提升自己,学会思考,而不只是教参的搬运工。

二、陈美丽:孩子的灵魂摆渡人

如果说干老师的课堂是深度的思考,那么陈美丽老师的课就是美的享受。陈老师在第一场讲座中给我们分享了大漠女孩“曼曼”的故事,这个从小亲情缺位的可怜女孩在陈老师的关怀、鼓舞下逐渐自信起来,她登上了“小桥音乐会”,竞选了校庆主持人……看着屏幕中曼曼一步步蜕变的照片,我明白了“全人之美”课程的真正意义所在。陈美丽老师的第二场讲座题为《晨诵·与黎明共舞》,陈老师首先讲解了晨诵的理念及本质,即“晨诵首先是为了美,其次是为了理解,最后是为了自由和丰盈。”这应该就是我们现在所追求和向往的诗意课程了。接着陈美丽老师向我们系统地展示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晨诵的内容,这些诗歌及文章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科学编排——“所有美好,各安其实。”如一年级上册,以经典童谣篇《摇到外婆桥》作为孩子进入小学的第一个课程,接下来是反映自然变化的《秋风吹吹》……最后陈老师向我们说明了晨诵的具体流程,主要为三个环节:浪漫感知、精确理解、综合呈现。在这一系列合理有序的编排下,孩子们与诗共舞,与黎明共舞,进而使语言和精神得到充盈与丰富。

《爱的艺术》中提到:“爱不只是一种姿态,爱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一门艺术。”陈美丽老师使我理解了“母性之爱”与“父姓之爱”的真正分别,做为老师,两种爱都切不可缺失。我们既要通过母性“无条件的爱”让孩子对世界产生信任感、安全感,又要适时地运用父性“有条件的爱”使孩子获得力量感、成就感,从而建立孩子健全的人格。另外,“晨诵”这一读书形式值得每个语文老师去思考和借鉴。通常我们都是局限于一本教材,古诗的记诵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晨诵应是教师带给孩子一份珍贵的礼物,而不是一个新的学习任务。

三、陈大伟:在“观课”“议课”中获得幸福感

幸福感是每个人都在努力追寻的一种审美感受,而教师幸福感近年来更是一个热门话题。陈大伟老师认为理想中幸福的教师生活应具备三个方面:课前有盼望,课中有创造,课后能审美。即幸福的教师生活来源于创造性的劳动和对创造性劳动的审美性体验,创造越大,快乐就越多。然而现实的教学中,教师会遇到层出不穷的困难而缺乏幸福感,尤其是初入职场的新手教师。将困难转化为满足感和幸福感的唯一出路就是成长,陈老师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很有借鉴意义,年轻教师可以通过观看教学录像、总结教学实录的方式来对自己进行审视和批判,从而积累教学经验;并且可以根据书本理论、他人经验、课堂实践效果来进行自我反思,有反思方能进步。

陈老师所提出的“观课议课”与我们熟悉的“听课评课”是有很大区别的。“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一线教师是其中的主体和主角,特点为日常性和普遍性。“观课议课”这一提法不仅具有独创性、前瞻性,而且对教师专业发展很有借鉴意义。首先它体现了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师观,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自身的实践经验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不再是被动的执行者。其次观课议课这一方式改变了教师传统的、被动参与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总的来说,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平等、互动、面向实践的议课对话,教师不断发现自己、改造自己并成就自己。

四、田华:“最美”的小学语文教师

田华老师以一节生动的语文课向我们展示了一名语文老师应有的最美姿态。田老师选取的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节综合应用课——理解“立”字。她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告诉学生“立”的几层含义。而是从字形特点、成语、古诗等几个方面,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归纳出“立”的深刻意义与特点——“方正之美、丰富文化内涵、历史悠久”。例如从“立”的甲骨文、金文、楷书的字形中可以看出“立”有坚韧不拔之意;从古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可以看出“立”有迎难而上的含义。本节课的精妙之处在于田老师不仅仅将“立”这个汉字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它在无形中调动了学生们学习汉字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并且让学生们由小极大、由浅及深感受到中国汉字和中华的伟大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田华老师是这一理念的合格践行者。如田老师所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三个改变”:一是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我们在讲解一篇课文时,要充分调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来丰富课堂文化内容。二要改变课本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教师不应局限于教材,还应鼓励同学们在收集一些课外阅读材料。如田老师让学生在每节课前养成播报新闻的习惯,学生们通过搜集新闻不仅能够加强与社会、国家的联系,更能逐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三语文学科要与其他学科相交融。比如在语文课中加强与书法的联系,让学生学习《千字文》等,达到未知与已知相结合,从而实现学科间的融会贯通,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语文教师应该明白,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言语素材,提高言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文字之外的人文精神,这对学生来说是意义深远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有情怀的教师,像《窗边的小豆豆》里面的小林宗作先生一样,关爱并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一个幸福的、终身学习的教师。

五、妥金录:以名师理念为引擎驱动新教师发展

妥金录老师以《名师成长录:我的专业发展之路》为题,从名言解读的方式从四个方面(教育篇、教师篇、学生篇、教学篇)向我们介绍了于漪老师的教育理念与思想,对我们有启迪唤醒的作用。众所周知,于漪老师是语文教育届有名的前辈,被誉为“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我们有必要去研习于老师的教育理念,并力求从中获得教学的灵感。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绝不是一句空话,我一辈子都在学,不断完善健全自己的人格。”简言之,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成长。很多中小学的一线老师在步入岗位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就放弃了学习与阅读,止步不前,这无疑是退步的。我们要做到“教学相长”,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进步。在学生观方面,“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把学生当做被动的人,实质上还是目中无人。”“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目光来看待学生…”近年来,师生关系屡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悲剧层出不穷。家长和教师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了孩子的想象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尤其注意教育的人文性,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性,切勿用分数就来断定一个孩子的优劣。

妥老师用实例讲解的方式,系统且生动地向我们传递了于漪老师的思想,为我们了解名师打开了智慧的大门。“为人师者,当智如泉涌;为人师者,思想当永远年轻;为人师者,当为人模范。”阅读教育名著与语文教育相关书籍,有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语文名师的思想真谛,从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我们应以名师的先进理念武装头脑,力求做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六、张艳平:相信每个孩子都是自由的作家

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但是当下中小学的语文课堂大多以能力为中心,以分数定胜负,忽视了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和想象力的发挥,学生沦为考试的工具和“新八股”的受害者。张艳平老师就从这两处着手,以自己的教学经验为例,向我们分享了其阅读与写作的有效方式。张老师讲座的主题为《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从题目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其核心思想: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可见,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但现实却有很多教师将二者割裂开来,教条式地教授给学生写作模板、得分法则。

张老师提到“习作根本不是在习作课上学会的。”的确,习作课教授给学生的仅仅是技法、方式,而不是真正的审美感受。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有效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如课外书阅读,课文的学习,同学间的交往等,不该局限于写作课这一种固定的方式。潘新和曾有言“写作素养、写作能力是读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读的功夫做足,技便在其中。”张老师的主张与这一观点一脉相承,她所实践的读写结合是儿童以爱的交往、海量阅读为前提,经由课文、课外书等至一句话、一段话,一篇习作的自我建构。教师要在读写练习中做一个促进者而不是施压者,相信每个孩子都是自由的作家,让儿童去自由地吸收读本中的养料,自由无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

然而读写结合教什么,怎么教仍然是一个难题。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合理有效的方式扭转当下阅读写作缺失的问题。

七、李冲锋:为教师专业发展插上“翅膀”

李冲锋老师讲座的主题为《四轮驱动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李老师的这节课可谓是干货满满,在场的老师均备受感染。他向我们介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螺旋桨:以教学、科研、阅读、写作为四个轮子,理想、毅力为翅膀最终成就名师梦想。在这里我选取其中的两个方面——教学、阅读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李老师提出,“要想成为名师,就必须要有代表课。”回想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师均有自己的“代表作”,如王崧舟《长相思》、郭初阳《愚公移山》等等。而要形成一节出色、为人津津乐道的代表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不断地练习、磨课。李冲锋老师提到的其中一条建议,我很受用,即要养成整理课堂实录的习惯。我们可以通过录音、录像的方式将自己的课堂表现记录下来,课后将其整理成系统的书面材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直观地发现自己在课堂语言、逻辑思维方面的不足,也是一个很好的查漏补缺的反思方式。上学期,郭治锋老师给我们布置的期末作业便是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录制一个微课视频。事后查看自己的讲课视频,我就很清晰地发现自己缺点,这不仅是一种作业形式,更是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

我认为,李老师这节课最大的影响就是唤醒了在场老师们的阅读意识。李冲锋老师号召我们要持续并适度地阅读,其中的持续就是要坚持,养成良好持久的阅读习惯。俗话说:“老师想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语文教师经常鼓励并期望孩子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但是往往自己却做不到以身作则,以没有时间、工作忙等借口为自己开脱。李老师指出阅读时间从三个方面而来:首先是从“心里来”,要有阅读的意识,给心灵留下一方净土;二是“固定来”,即给自己制定阅读计划,每天利用固定时间读书;三是“挤着来”,要利用好时间的边角余料,每天抽出15分钟左右即可。老师的这三条建议都很切实可行,对我们帮助极大。李冲锋老师还号召在场老师加入“燃梦行动”读书计划,他的这一行动无形中在每个人的心中都种下了阅读的种子,我相信这粒种子总有一天会枝繁叶茂,长成参天大树。

“国培计划”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是这些老师带给我们心灵的抚慰和触动依然延续着。老师们报告中传达的理念其实都是共通的,比如李冲锋老师和陈大伟老师都提到波斯纳的理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田华老师和张艳平老师都强调学生阅读与写作的主体性,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总的来说,这其中都贯穿着一条核心思想:要坚持阅读,在成长中提升自己,过一种诗意的、幸福的教师生活。

育人育心 聆听大师的声音——观名师优课有感

元月22.23日,有幸能聆听薛法根和王崧舟两位大师的语文课,可谓是醍醐灌顶,内容充实而有效。以后在我的教学中可以模仿与借鉴。两天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放手把课堂交给孩子,引导孩子抓关键词句

第一天听了薛法根老师的两节课分别是丰子恺的《手指》和吴冠中的《父爱之舟》两节课老师的语言不多循循善诱,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实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翁。第一篇课文从文本的理解上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薛老师从五根手指的姿态、作用和特征三个方面来分析。通过找关键词的方法来理解课文,既训练了孩子们的熟悉课文理解课文的能力,又培养了孩子们归纳总结的能力。例如:在讲解五根手指的样子时让孩子们从句子中抓关键的一个词语,大拇指:不算美,食指不窈窕,中指最堂皇引导孩子理解堂皇,高高在上。无名指和小指秀丽可爱。第二节课《父爱之舟》中薛老师在讲解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也是由孩子们自己找关键词的方法来体会父亲对我的爱,薛老师只是稍作补充使句子更完善。从这个方面对我以后的教学中有很大的启发,老师不需要面面俱到不需要尽善尽美,把思考的内容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抓关键词,关键句。这对以后孩子们做阅读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二、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薛老师的两节课都做到了读与写相结合,在《手指》中学完了课文后薛老师让孩子们以眼、耳、口、鼻分别有什么特点?五官中最————————的是————,你瞧——————。薛老师给了固定句式让孩子们参照课文仿写。《父爱之舟》中薛老师拓展了一个小练笔:那一年初夏,父亲卖了茧子,我和父亲路过水果摊————————————————将我想吃枇杷的心思藏起来,藏在字里行间中。孩子们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将我想吃但又不忍心让父亲为我花钱的小心思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离不开薛老师对课文的深度剖析,以课文为例子让孩子学以致用。

三、人格成长谈西游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很多孩子都通过电视剧的形式了解过。但王崧舟老师讲解《西游记》的视角很独特,以弗洛伊德这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为“脚手架”来读西游。以最具特点的孙悟空为线索,从孙悟空“本我——自我——超我”的成长规律来学习名著《西游记》,让孩子们把书读薄了。本我时的孙悟空是率真任性,争强好胜的,敢说敢做,连玉帝老儿都不放在眼里,他身上的这股性情也是我们每个人所向往的。而自我阶段也是本书最重要的部分,王崧舟老师以孙悟空的几次出走为线索来理解这一部分。在自我阶段的孙悟空心高气傲,嫉恶如仇。最后在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磨难孙悟空不断在改变最后被封为“齐天大圣”、“斗战胜佛”成为我们理想中的人惩恶扬善。这一次次的改变、成长也使孩子们明白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教态亲切自然,课堂幽默风趣 两位老师的课堂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态亲切自然,老师语言风趣幽默,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轻松自在,可以随意表述自己的观点没有一点的拘束,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会说自然就会写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会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让我的课堂轻松幽默,让孩子们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通讯员 黎倩)

[img]

听全国百师联盟名师课感受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2022百师联盟、听全国百师联盟名师课感受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