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同学分享百校大联考七语文答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百校大联考第七次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分享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2013皖西七校联考语文答案
- 2、2010江苏省高三百校大联考C卷语文
- 3、安徽省百校论坛201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答案
- 4、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卷(七)的所有答案
- 5、2015-2016学年初一上册语文期末联考试题及答案
2013皖西七校联考语文答案
语文
2014年“皖西七校”高三联考语文参考答案?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1.A
B项中原文第二段表述有“在许多情况下”,故属夸大事实。C项原文表述为“其受害者不仅是平民百姓,而且是统治者自身”,故受害者应包括“平民百姓”,属缩小范围。D项原文表述为“并把船外的水都设法抽到船里面来”,不是无限政府的做法,属张冠李戴。
2.
D “采用对照的方式”错,文章各段是递进关系。
3. D
A项原文表述为“得财有限”,故“大大增加了中央的收入”错。B项“政府的提取能力太弱”说法有误,原文第4段表述为“不是政府的提取能力太弱”,属无中生有。C项“没有一个末代皇帝不尝尽无限政府给他们酿成的苦果”而非“给其无限政府酿成苦果”,属因果倒置。
4.C(饷:馈赠)
5.B(A第一个“其”,代词,第三人称,作小主语,第二个“其”,代词,作定语,可译为“他们”;
B项,两个“若”都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C项,第一个“且”为连词,表示语意更进一步,可译为“况且”“再说”,第二个“且”为让步连词,可译为“尚且”;D项,第一个“以”为目的连词,“以便”,第二个“以”,介词,表示原因,“因为”“由于”。)
6.D
“并一直让他担任内史令这样的显职”错,他后来被外放为怀州刺史,并死在任上。
7.①军队驻扎在永桥,因为沁水泛滥,军队不能渡过河。(“次”“为”、句意各1分。)
②在怀州(刺史任上)遭遇特大旱灾,(于是)征集百姓挖井灌溉农田。(“亢”、“课”和句意各1分)
③陈国使者江总看着他远去的背影说:“这位就是河朔地区的杰出人才啊。”(“目”、“英灵”、判断句和句意各1分。)
8.贺诗侧重突出柳叶晶莹剔透,精致美丽。(2分)李诗侧重突出柳枝婀娜多姿,充满生机。(2分)
9.贺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无形的春风比作剪刀,形象贴切,鲜明生动,抒发了诗人对春柳的无限赞美之情。(1分)
李诗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1分)将春日之柳的繁盛和秋日之柳的凋零进行对比,抒发了诗人的悲叹之情。(1分)或:李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柳枝逐东风、拂舞筵,形象生动,明艳可爱。(1分)
10.甲:①而又不随以怠
②亦不能至也③于人为可讥
④而在己为有悔 ⑤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⑥其孰能讥之乎
乙:①栗深林兮惊层巅 ②露脚斜飞湿寒兔
③山河破碎风飘絮
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⑤君子生非异也
⑥料峭春风吹酒醒
11.(1)①是指沈从文“因郭沫若的一句‘反动文人’的定论而否定自我,直觉自己的写作时代已经过去”。
②是指他少年时代经历的“一段孽缘”。(2分)
(2)①天分过人,成就很高。②性情温和,与人无争。③内心倔犟,不改追求。④为人赤诚,有情有义。(4分)
12.①“低到尘埃里”极言沈从文痛苦之深,“开出花来”形容他的成就之大。(2分)
②能从“低到尘埃里”的“痛苦”中“开出花”,更写出了沈从文的非凡的意志和成就。(2分)
13.①以老舍的投湖反衬沈从文面对痛苦和屈辱时的淡定和对文物研究的执著。(3分)
②以曾把沈从文定性为“反动文人”的郭沫若为《中国服饰研究》作序,侧面烘托出沈从文的人格魅力和在文物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3分)
14.①极写沈从文的痛苦之深。在现实中的痛苦无法排遣时,他只有回到过去,回到寄托了他的少年情怀的故事中,以此得到慰藉。
②极写沈从文有情重义。这是沈从文少年时的美好感情,多年之后仍不忘记,这与全文对沈从文的述评相一致。
③与文末的“星斗其文”相照应。这段文字揭示了沈从文创作《边城》的动机,而《边城》代表着沈从文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
④为下文写沈妻张兆和作铺垫。在张兆和的身上,有着不少和翠翠相似的地方,这是沈、张二人感情的基础,也是他们的爱情“未必为对方完全懂得,却可恒久”的原因。
(每点2分)
15.A(B
黯然销魂 C 平心而论 D
蜡像馆)
16.B(A“左支右绌”与语境不合,可换成“束手无策”;C“拍手称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用在这里感情色彩不当;D“感同身受”多用来代别人向对方表示谢意,现也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一样,使用时不能带宾语)
17.C(A“追捧”意为“追逐捧场”,“消费”与“受追捧”搭配不当;B“约”与“左右”语义重复;D“能不能”两面,而后面与之对应的是一面)
18.答案示例:
批判的角度:这种“死活读不下去”的现象恰恰反映了读者的浮躁心理以及急功近利的阅读取向。
(2分)
包容的角度: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名著本身晦涩难懂,都是读不下去的原因。(2分)
19.
答案示例:第一句:竹子用途广泛,和人们生活密切。第二句:谦虚、正直、有气节的美德。第三句:用竹子制成弹弓来获取食物。(每句2分)
20.二胡是一种拉弦乐器(2分)。它发源于北方少数民族(1分),先后有“奚琴”“胡琴”“嵇琴”等称谓,到近代才更名为二胡(2分)。
21.根据高考评分标准判分。以下立意角度仅供参考:
①正确地看待公平;
②出身并不能决定人生,经历不同,价值就不同;
③雕琢的程度决定你的未来,忍受更多的痛苦才能站到辉煌的高处。
参考译文
李德林字公辅,博陵安平人。几岁的时候,诵读左思的《蜀都赋》,十几天就能背诵下来。高隆之见了感叹,告诉满朝人士说:“如果上天给他足够的年命,他一定会成为天下的大人物。”十五岁时,背诵五经和古今文集,每天数千字。很快就读遍并精通古籍,阴阳、谶纬、物候等无不涉猎精通。他善于作文章,文章用词妥帖而情理畅达。十六岁时,父亲亡故,他亲自驾着灵柩车,返回故乡安葬,那时正是严冬,他穿着单层的孝衣,光着脚,地方人士因此都敬仰爱慕他。
高祖(隋文帝)初受顾命,任李德林为丞相府属,加授仪同大将军。不久有三处发生叛乱,指挥军事部署,高祖都与李德林详细研究。军事报告和紧急文书,从早到晚不停地送达,一天之内动辄有数百件,李德林当机立断,迅速处置,同时向几个人发指示,各种指令文书,不需要修改就写成。郧国公韦孝宽任东道元帅,军队驻扎在永桥,因为沁水泛涨,军队渡不过去。长史李询秘密上书丞相说:“大将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都接受了尉迟迥馈赠的金银,军中骚动不安,人心很不稳定。”高祖深觉忧虑,想(派人去)替换这三个人。惟独李德林(不赞成),献计说:“您和诸位大将,都是国家尊贵的大臣,不能互相宾服,现在他们又握有重要兵权,才会这样的。(您)怎么能知道后来派去的将军,能够全部是心腹,前面所派的大将,偏偏离心离德?而且接受金银这种事,难以辨明真假,就算是撤换他们,他们惧怕获罪,为了防备他们逃跑,就必须监禁。这样,郧公以下的人员,一定会产生惊疑之心。再说,大敌当前撤换大将,古来就有教训,这就是乐毅离开燕国,赵括葬送赵国的起因。依我的意思,只要派您的一个心腹,精通谋略,被诸将一直信服的,立即到军中去,让他考察军中的实情。(诸将)即使有异心,也一定不敢行动。”高祖恍然大悟,立即命高颎乘驿车赶到军中,任诸将的总指挥,终于建成大功。高祖登基这一天,李德林被任命为内史令。
高祖对李德林说:“自古帝王兴盛,一定有奇异人物的辅佐。我昨天读《霸朝集》,终于明白了感应的道理。昨天为黒夜太长不能早些见到你而感到遗憾。我一定要让你的富贵与国朝相始终。”于是追赠他的父亲为恒州刺史,不久,皇帝说:“我本来的意愿是想让你更加荣耀。”又追赠(他的父亲)为定州刺史、安平县公,谥号为孝。由李德林继承爵位。
早先,李德林称自己的父亲是太尉谘议以便取得朝廷的封官,李元操等人秘密上奏说:“李德林的父亲官职终于校书,胡说是谘议。”皇帝十分恼怒。便外放为湖州刺史。李德林拜谢道:“我不敢再指望任内史令,但请求给以散官参议。等到陛下登泰山封禅的大礼告成,我得以参观盛典,然后把自己愚笨的身体收回到田园山岭中去。死了也就没有遗憾了。”皇帝不准奏,把他改派为怀州刺史。(李德林)在州刺史任上遭遇了大旱,就征集百姓挖井浇田,(但是)徒然地劳扰民力,最终没有获得任何效益,被上级考察部门贬黜。一年多,死在刺史任上。时年六十一岁。
李德林仪表堂堂,善于言谈。齐天统年间,曾任中书侍郞,在国宾馆接受国书,陈国的使者江总看着他远去的背影说:“这位就是河朔地区的杰出人才啊。”他的器量深沉,当时的人不能预测。做官以后,就执掌国家机密,性情稳重谨慎,曾说古人不言温树,有什么值得赞扬的。
2010江苏省高三百校大联考C卷语文
2010江苏省高三百校大联C卷 语文 (部分)
3 心愿是风,快乐是帆,祝福是船。让心愿的风吹着快乐的帆,送着祝福的船,飘向永远幸福的你。轻轻地问候一声:生日快乐!
8 (1)魏明帝许焉,仍策书嘉叹,勉以黄霸之美,加讨寇将军。
(2)一旦获罪被罢免,即使想牵一条狗,还能得到吗!
(3)因为他为官清廉耿正,向来不置办田宅,于是武帝派军士为他造了一座有五十间房屋的宅院。
9(1)是“摇”和“滴”两个字。城不会动,但“凉风发”使水摇影动,似乎城也在摇荡;月是不会滴露的,但秋月如洗,仿佛会凝珠滴下。这两个字化静为动,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其他的还在找呢~~~我也在做~~~难不成你也是市中的?
[img]安徽省百校论坛201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答案
安徽省百校论坛2011级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对字体、笔画等进行变形”并不是构成“汉字书法艺术”充要条件,因此,C项没有阐述出“汉字书法艺术”的内涵)
2.D(根据文意可知,从法帖学书法开始只是处于模仿的阶段,只有到了“把这些模范书法掰碎了再糅合,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来”时,才是“在进行着创造性的想象活动”,这时的每个字才能体现了自己的个性和的审美情趣。因此,D项的表述不合文意)
3.C(作者是从宣纸具有托墨、吸墨、化墨的功能的角度说明,其他纸张不能和宣纸相比;另外;要使作品产生非常神奇的表现效果,还必须对宣纸“善于运用”。因此,C项的概括不正确)
4.D(毁:诽谤,诋毁)
5.B(A第一句说明刘知俊身材魁梧,相貌不凡,胸怀大志,和“骁勇善战”无关;C第二句说明蜀王对刘知俊的猜忌,和刘知俊“反复无常”无关;D第一句说明刘知俊放弃了对邻州的包围而回到岐阳,和“骁勇善战”无关)
6.C(刘知俊被剥夺了军政大权的原因是受到李茂贞身边的石简颐等人的挑拨离间)
7.(1)使你像这样背叛我,我心里很遗憾,这是因为刘捍误了我的大事,刘捍死了也一定弥补不了他的罪责。(采分点:‘‘斯”译为“这样”,“恨恨”译为“遗憾”,“盖刘捍误予事也”是判断旬,“固”译为“一定”、“必定”,“塞责”译为“弥补罪责”)
(2)刘知俊走投无路才来到蜀地,不应该因为谗言、嫉妒而被剥夺军政大权。李茂贞于是杀掉石简颞等人来安抚刘知俊。(采分点:“穷”译为“困窘”、“走投无路”,“以”译为“因为”,“见”译为“被”,“诛”译为“杀”)
参考译文:
刘知俊,字希贤,徐州沛县人。身材魁梧,相貌不凡,风度潇洒,胸怀大志。起初在徐州镊主帅时溥手下任职,做列校,时溥非常器重他,后因有勇有谋被猜忌。唐大顺二年冬天,率部属两千人投降后梁,被任命为军校。刘知俊常披甲骑马,挥舞着宝剑冲入敌阵,勇猛为诸将之最。后梁太祖令左右义胜两军归他指挥,不久又让他担任左开道指挥使,所以当时的人称他孝“刘开道”。天祜三年冬天,率军五千人在美原击败六万岐军。三年五月,封为大彭郡王。
这时刘知俊的威望越来越高,太祖的猜忌也日渐加深,适逢佑国军节度使互重师无罪被杀,刘知俊更加坐卧不安,就占据同州叛乱,分兵袭击雍州、华州。太祖听说刘知俊叛乱,就派亲近的大臣前往对他说明利害:“我待你很优厚,为什么要背叛我呢?”刘知俊回答说:“我并不愿意背叛您的恩德,只是害怕被您杀死而已!王重师没有对不起陛下,却遭到了灭族之祸!”太祖又派使者前往告诉刘知俊说:“我没有料到你是因为这件事。不久前王重师被治罪,是因为刘捍说他暗中勾结邠宁镇、凤翔镇,最终不会为国家效力。我现在虽然知道冤枉了他,可是悔不可及。使你像这样背叛我,我心里很遗憾,这是因为刘捍误了我的大事,刘捍死了也一定弥补不了他的罪责。”刘知俊不予作答,于是分出一部分兵力扼守潼关。太祖派兵进攻潼关,攻下了潼关。不久后梁军队相继赶到,刘知俊就带领全族人逃跑到凤翔,岐王李茂贞对他厚礼相待,让他做检校太尉。不久命他率兵围攻灵武。灵武节度使韩逊派使者来朝廷告急,太祖命令康怀英率军前往增援,部队驻扎在酃州长城岭,受到刘知俊的拦截伏击,康怀英失败而归。李茂贞很高兴;任刘知俊为泾州节度使。
不久受到李茂贞身边的石简颗等人的挑拨离间,被夺掉了军政大权,寓居在岐下。李茂贞的侄子李继崇镇守秦州,来朝见李茂贞,说,刘知俊走投无路才来到蜀地,不应该因为谗言、嫉妒而被剥夺军政大权,李茂贞于是杀掉石简颗等人来安抚刘知俊。李继崇叉请求让刘知俊带着全家迁居秦州,以靠近富裕地区,李茂贞答应了他。不久,邻州发生变乱,李茂贞命令刘知俊前往讨伐。当时邠州都校李保衡向朝廷投诚,末帝派霍彦威率军抢先进入了邠州城,刘知俊于是率军包围了邠州城,半年都不能攻下。恰逢李继崇在秦州投降前蜀,刘知俊的妻子儿女都迁居到了成都,于是放弃了对邠州的包围而回到岐阳。因为全家已经迁居到蜀;到底还是担心被猜忌,就与亲信一百多人利用夜晚的时间夺关而逃,投奔了前蜀;
蜀王王建待他很周到,立刻授予他武信军节度使的官职,不久叉命令他进攻岐州,不能攻克,于是撤军而回。不久,又任命他做都纺。第二次领兵讨伐岐州。当时,部将都是王建的旧部,很多人都不听指挥,于是不能成功又回来了。蜀人趁机诋皇他。先前,王建虽然优待他,但也很猜忌他。曾对身边的人一说:“我慢慢地衰老了。常常思考身后的安排。刘知俊不是你们等人所能驾驭的,不如尽早为他安排一个处所。”传蜀天汉无年冬季十二月,王建派人逮捕刘知俊,在成都府的炭市把他斩首。
8.“寒”既指秋夜的寒意,也指秋风、月包给诗人心中带来的寒意。一个“寒”字,烘托出诗人因流落江南不能北归的乡愁和孤独之感;同时引出了诗歌后两句对“寒”的原因的回答。
9.《秋夜闻笛》中的“吹笛”引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愁绪,笛声渲染缸一种悠远、凄冷的意境;而《村行》中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则向他们问路或者跟他们攀谈的诗人,不理不睬。吹着短笛,邀游山水之间,“笛声”营造了一种闲适、恬淡、自由酌意境氛围。
10.(10守拙归园田
(2)一觞一咏
(3)大漠孤烟直
(4)蟹六跪而二螯
(5)羽化而登仙
(6)隔江犹唱后庭花
(70舞榭歌台
(8)帘卷西风
11.退休干部老乔偶然发现路边水泥牌上的一含错别字,多次打电活向联系人和主管部门反映情况要求改正,但是错别字却始终得不到改正。
12.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细节;爱护城市形象,责任感强;性格耿直。执著。(每点2分)
13.(1)这篇小说全文以老乔和胡军等人的对活为主。而省去了其他的描写,这样反而使得老乔和胡军的个性及内心世界展露得更为彻底。人物的形象更为鲜明。
(2)小说省去了情节发展的大量衔接性叙述语言,借助人物对话语言直接准讲情节的发展,这样熊得在有限的篇幅中情节更为简明,矛盾更为突出。
(3)A物对话话言处理成叙述语言更体现了小说语言口语化、生活化、个性化的特点,使读者感到亲切、朴素、真实。(写到任意一点3分,两点6分,回答三点满分。意思对即可,其他说法,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4.偶然中含有必然。水泥牌出现错别字表面是“偶然”,实则“必然”,是一些人张部门对汉语言文字规范运用意识不强,对细节影响城市形象塑造认识不足的“必然”结果。而一个小小的错别字却一直又得不到改正,更是一些机关和工作人员存在着官僚主义的思想作风,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敷衍塞责,对工作消极应对,被动拖拉的“必然”结果。老乔身亡看似更为“偶然”,但是却反映出有责任感的人士对一些社会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气愤和无奈。因此说,“偶然”的表面,有着“必然”的因素,丽这篇小说的社会意义正在于此。(其他说法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5.C(A山青水秀一山清水秀;B喧嚣—喧嚣;D通涨一通胀)
16.D(A步人后尘:跟随在别人后面,比喻跟随、模仿别人,贬义词。B异曲同工: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C对簿公堂:在法庭上受审问。误解为“打官司”。D数典忘祖: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17.D(要抓住语段的思路做题,思路是:先提出观点,然后比较诗歌语言和其他语言的不同,接着总写诗歌语言的特点,最后从两个方面分写诗歌的特点)
18.(1)将“欣慰”改为“高兴”;
(2)将“有建树”改为“取得过一些成绩”;
(3)将“莅临”改为“积极参加”,或“到场观看”。
(4)将“48元”改为“若干”。
(每句改对得1分,共4分)
19.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地形险峻的地区,由于鬃疆暴誊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而形成的特殊洪流。
20.示例:选择波涌浪滚的大海,便需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和、志豪情;选择寒风劲厉的荒漠,便需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入回”的博夫胸怀。
21.参照2010年安徽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卷(七)的所有答案
第一题:
答案:
第二题:
答案:
第三题:
答案:
第四题:
答案:
第五题:
答案:
第六题:
答案:
扩展资料
这部分内容主要考察的是《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知识点: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2015-2016学年初一上册语文期末联考试题及答案
在期末的时候,对于初一语文在期末复习要怎样做练习呢?还很困惑的话,那不妨和我一起来做份2015-2016学年初一上册语文期末联考试题,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2015-2016学年初一上册语文期末联考试题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及运用(1-6小题每题2分,第7小题8分,共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滑稽(jī) 称职(chèng) 掺和(chān) 忍俊不禁(jìn)
B.论语(lún) 应和(hè) 沉淀(diàn) 盘虬卧龙(qiú)
C. 谚语 (yàn) 狩猎(shǒu) 栖息(qī) 头晕目眩(xuán)
D.骸骨(hài) 啜泣(chuò) 模样(mó) 繁花嫩叶(nèn)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弥漫 姊妹 更胜一酬 冥思暇想
B.诀别 葱笼 小心翼翼 翻来复去
C.婉转 澄清 瘦骨嶙峋 骇人听闻
D.急燥 狼藉 惊慌失错 蛛丝马迹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她演讲的时候,整个大厅鸦雀无声,她的 事迹 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B.在几天的 社会实践 中,同学们既体验了合作之趣,又享受了天伦之乐。
C.只要掌握正确的 学习 方法 ,就能取得事倍功半的学习效果。
D.小刚经常向老师请教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真是不耻下问的好学生。
4.下列 句子 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 教育 行政部门的及时部署,使旱区中小学的缺水难题得到妥善解决。
B.学校狠抓后勤管理,防止学生校园食品中毒事件不再发生。
C.综艺节目深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其形式多样造成的。
D.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火了,孩子们的表现给观众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5.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
②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③卷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④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⑤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林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
A.④③⑤①② B.⑤①③②④ C.④⑤③①② D.⑤③②④①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B.冰心的《繁星》、《春水》两部诗集的主要内容是对母爱、童真、大自然的歌颂
和对人生的思考感悟。
C.《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童话的作者是瑞典童话作家
安徒生。他是现代童话创作的奠基人。
D.莫顿•亨特,美国女作家、教育家,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7.古诗文默写(8分)
①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② 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③ 晏殊《浣溪沙》中被誉为“千古奇偶”的句子是:
, 。
④ 《论语》中孔子感叹时光易逝,教育弟子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 。
⑤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在外或在外任职久不得归,自然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为诗歌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请写出两句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句子:
, 。
二、语言综合运用(共6分)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七年级(1)班决定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下面任务。
8.假如你是此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开场白。(2分)
9.为了营造活动氛围,请你推荐两则关于读书的 名人 名言 。(2分)
10.阅读是与文学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在你读过的文学名著中给你影响最大的是哪一部?给了你怎样的影响?请简要 说说 。(2分)
三、阅读理解。(共44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4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1.“杨花落尽子规啼”在这首诗中有什么作用?(2分)
1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2分)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善: (2)居数月 居:
(3)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将: (4)死者十九 十九: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2)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15.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马无故亡而入胡
B.①人皆贺之 ②然则天下之事
C.①马无故亡而入胡 ②暮而果大亡其财
D.①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②弗学,不知其善也
16.这则寓言揭示了 的关系,由此产生的一个 成语 是 。(2分)
17.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2分)
(三)课内现代文阅读。(14分)
春 朱自清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
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⑦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⑧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8.简要分析 文章 第一自然段的作用。(2分)
19.阅读文章第⑤段,请填空。(2分)
第一句从 的角度写春风温暖和煦;第二句从 的角度写春风的芳香;第三、四句从 和 的角度写春风的悦耳动听。
20.试赏析画线的句子。(3分)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21.“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中的“钻”字改为“长”字好不好?为什么?(2分)
22.第④段描写不仅很富有层次感,并且虚实映衬。请找出想象(即虚写)的句子来,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3分)
23.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请你发挥想象,仿照文章结尾三段,再写一个句子。(2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4-28题。(14分)
对着麦子微笑 马国福
①13 岁那年夏秋之交,家乡遭遇了一场几十年不遇的冰雹灾害。它打在成长岁月上的 烙印历历在目,然而父亲面对灾害的从容和说过的那些话,却如同生长在坚硬岩石上 的常青松一样挺立在我的心灵深处。
②那年七月初,田里的麦子快黄了,再过半个月就要收割。树上的杏子苹果即将成 熟,过不了多久就可以摘了。地里的蔬菜青翠欲滴,滋润着我们的生活。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我们掰着指头掐算收获的日子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雹灾袭击了村庄。那天午后,原本晴朗的天空突变,顷刻之间蚕豆大的冰雹倾盆而下,打落了树上的果子,即便没被打落的,也被打烂,伤疤累累;麦子被拦腰折断,麦地里满目疮痍;地里绿油油的蔬菜被利剑一般的冰雹打出一个个洞,被打烂的菜叶像从美丽裙子上撕下的布条。
③一年的希望在不到一袋烟的时间里化为乌有。我跟着父亲赶到麦地,只见上了 年纪的人双手捧着被折断的麦子,仰天大哭。有的人蹲在树底下抽着闷烟,满眼泪水。 男女老少的神情严肃而又悲伤,聚在田埂上诉说着自家的惨重损失。
④年少的我站在大人们中间,看到苦涩写在他们脸上,无助的神情让人心痛。但麦地里的父亲脸上看不到一丝忧伤。他只是用力握住铁锹,把水一锹一锹排出田外, 一锹比一锹用力。
⑤原本丰收在望的景象一下子变得面目全非,我不由得流出了泪水。父亲放下手 中的铁锹,无比慈爱地抚摸着我的后脑勺。他说,别哭,庄家不成年年种,我们种田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
⑥我知道他是用爱的语言把内心的苦楚化为乐观的力量,让我们笑对一切。可是 面对这凄凉的场面,有谁能够轻松得起来呢?令人不解的是,父亲竟然当着众人的面, 捧起一把折断的麦子微笑。他的微笑从容、镇定、坦然,而又意味深长。或许在那些长辈的眼里,父亲的举动是对土地的不恭,是对自己辛勤劳动的一种淡漠和亵渎。
⑦长辈们脚下堆满了烟头。乌云渐渐散去,风停了,雨住了,太阳露出了本来的面目,一副处事不惊的样子。父亲抹去我脸上的泪痕,说,走,我们回家去。回家的路上,我不断地让父亲计算今年的损失,父亲依旧带着笑容说了一句谚语:十日打猎九日空,一日赶上九日功。不要悲观,哪里的土地不养人?即使今年颗粒无收,我们仍然要对着麦子微笑,毕竟粮仓里还有许多种子哩。
⑧这些话,像一束穿越阴霾的阳光,折射着希望的曙光,让年少的我挥别苦涩的泪水,我猛然间感受到因为父亲的乐观,我自己也一时变得坚强起来。
⑨尽管那一年庄稼歉收,然而我们却收获了另一种麦子。那一年,在城里亲戚们的帮助下我们渡过了难关。从那以后,我放学后主动帮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 家务活 。 第二年,我们家的庄稼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收。
⑩“即使今年颗粒无收,我们仍然要对麦子微笑,毕竟粮仓里还有许多种子哩。 ”
⑾在近三十年的人生路上,我对麦子一直念念不忘。每当自己面对考验的时候, 我总喜欢把父亲说过的那句话当作审视自己的镜子。
2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这些话,像一束穿越阴霾的阳光,折射着希望的曙光。
25.“尽管那一年庄稼歉收,然而我们却收获了另一种麦子”,句中“收获另一种麦子”的含义是什么?(3分)
26.文中第⑦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7.在遭受冰雹灾害后,“只见上了年纪的人双手捧着被折断的麦子,仰天大哭。有的人蹲在树底下抽着闷烟,满眼泪水。男女老少的神情严肃而又悲伤,聚在田埂上诉说着自家的惨重损失” ,写乡亲们的灾后反应有何目的?(3分)
28.在我们成长的路上,会有许多人给予我们深刻的影响,会有许多话给予我们人生的启迪。请写出他(她)曾说过的一句话,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这句话带给你的启示。(3分)
四、写作(50分)
29.任选一题 作文 。(50分)
①母亲的一句叮咛,老师的一个眼神,朋友的一声问候,陌生人的一次热情相助……都让我们倍感亲切,倍受鼓舞,也是我们走出风雨,走向远方的勇气和力量。
请以“点点滴滴都是爱”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要有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字迹清晰美观,卷面整洁。
②成长路上,有彩虹,也有风雨。成功时,留一点清醒给自己,你会发现,还有更多的理想需要追求;失败时,留一点梦想给自己,你会发现,前方的路何其宽广;幸福时,留一点责任给自己,你会发现,帮助别人是多么快乐;忧伤时,留一点微笑给自己,你会发现,平凡的生活充满阳光……
请以“留一点 给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除诗歌外,体裁不限,不少于600字。
看了"2015-2016学年初一上册语文期末联考试题及答案"的人还看:
1. 2015-2016初一上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2. 2015-2016初一上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3. 初一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4. 2015-2016初一上语文期中考试卷
关于百校大联考七语文答案和百校大联考第七次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同学们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