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调研模三卷答案(试题调研语文第三辑)

本篇文章给同学们谈谈语文调研模三卷答案,以及试题调研语文第三辑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不要忘记分享给你的朋友哦!

本文目录一览:

2012长春市三模语文答案

2012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协作体等值诊断联合考试

202年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次调研测试语文答案

一、(9分)

1.(3分)【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解析】强加关联和模糊原意。所谓“第一阶段”与“唐代刺青”无关,所以不能说“唐代刺青”“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而且对“成长为”的“第二阶段”的表述也不严密。

2.(3分)【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析】 无中生有。原文举史进的例子是要说明“有的刺青……”,并未“表明宋代的刺青……”。

3.(3分)【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析】张冠李戴和条件缺失。被认为是“异端”的是刺青这种行为,而且是“在古代社会”;是“这种行为本身包含了危险性和潜在的敌对情绪甚至仇恨”。

二、(36分)

(一)(19分)

4.(3分)【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解析】D项,谮:诬陷。

5.(3分)【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析】①表明邵亢有才华,但此时尚未做官。④是邵亢自己申诉之言。⑤表明邵亢遇事敏密。

6.(3分)【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析】A项,“始终为皇帝赏识宠信”错。原文为“亢在枢密逾年,无大补益,帝颇厌之,亢亦引疾辞”。

7.(10分)【参考答案】(1)不这样的话,那么诬陷我的人,难道应当只是算了,希望关进牢狱考究实情。(“然”、“宜”、“但已”各1分,语句通顺2分。)

(2)登记里巷中恶少年和被停职的吏员,一旦犯法,都(将他们)迁移安置。

(“籍”、“迁”各1分,“吏之废停者”句式1分,句意明确、语句通顺2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与翻译的能力。

(二)(11分)

8.(5分)【参考答案】视听结合,残阳小楼,笛韵偏幽,写出了秋日黄昏登楼所见所闻(2分);多层次描写,一行白雁,几点黄花,远近(高低)结合使景物富有立体感(2分);色彩渲染,暮天白雁、秋色黄花,色彩明丽(1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艺术形象的能力。

9.(6分)【参考答案】作者秋日登楼因眼前秋景而惊讶于节序变换、时光流逝(2分);感叹身世浮沉,繁华不再(2分);忆起旧日游乐而心生惆怅(2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6分)

10.(6分)【参考答案】(1)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3)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古代诗文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解析】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三、(25分)

11.(1)(5分)【参考答案】(1)D3分,C2分,B1分,答A、E不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小说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2)(6分)【参考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一个大雨的夜晚。②为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提供依据。雨夜朦胧故而“我”肇事,雨夜阒静故而“我”逃逸,③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心理。“我”开夜车的身心疲惫,肇事后的惊慌失措,听雨声的忐忑不安,都在雨夜的烘托下显得更加真切。(每点2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3)(6分)【参考答案】①将“我”置于经济危机的社会背景之中,赋予“我”以典型意义,使小说主题具有普遍性。②表现“我”的生活状况和身心状态,为“我”雨中肇事和肇事后逃逸埋下伏笔。③引出哲夫这一人物形象,为“我”撞了自己的儿子埋下伏笔,使小说后面出现的情节不显突兀。(每点2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把握作品情节结构的能力。

(4)(8分)【参考答案】观点:哲夫因为在情与理的冲突中挣扎,所以表现得十分矛盾。 一方面,为避免父亲受到法律的惩罚,自己不得不说谎。①他知道父亲在经济萧条中终日疲于奔命,实属不易。②说出真相会给父亲和家庭带来麻烦。③父父亲可能因为天气等原因没有看清楚被撞人是自己。

一方面,哲夫无法接受父亲的行为。①撞伤自己的人竟然是自己的父亲。②父亲酒后驾车是触犯法律的行为。③父亲肇事后见死不救的行为是可耻的。

(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究能力。

四、(25分)

12.(1)(5分)【参考答案】C 3分,B 2分,D1分;A E均不得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有关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解析】A项逻辑错误,“张伯驹自幼展现出的非凡的记忆力和领悟力”与“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D选项不够准确,是“一度”成为失去了北京户口和工作; E选项的“旨在展现近现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错。

(2)【参考答案】①他热爱国家,多才多艺,对感兴趣的事坚持执着,是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

②他为人狂狷洒脱,又淡泊名利,生活简朴,富有奉献精神,书写了一代名士的大德懿行。

③他生性豁达乐观,恬退隐忍,“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具有强大的文化和人格力量。(每答出一点给2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6分)【参考答案】①表明张伯驹对世俗淡漠,言谈举动不循常规,十分“怪异”;

②侧面突出张伯驹不刻意追求升官发财、生活崇尚简单、为人率真单纯的性格特征;

③结构上承上启下,说明他将精力多用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每答出一点得2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归纳整理能力。

(4)(8分)【参考答案】①出身:良好的出身是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能给人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教育条件,有利于人的成长与成功。(2分)张伯驹出身显贵,受过良好的教育,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又不必为生计犯愁,有时间有条件成长为文化大家。(2分)

②趣味:高雅的趣味能引导人追求有格调、有理想、有意义的生活,并且能为此锲而不舍,克服障碍,进而实现人生境界的突破。(2分)张伯驹志趣高雅,不为流俗所动;尤喜读书,工于诗词、字画,热爱京剧与收藏等,最终成长为一代文化名士。(2分)

③品格:即人的品性与风格,是界定人品高下、决定人性好恶的内在因素,好品格会让人高尚脱俗,心中有大局观念,面对不如意的困境时不会降格以求,而是愈挫愈勇,历久弥坚。(2分)张伯驹淡泊名利,不媚流俗;有气节,国难当头时为避免国宝外流不惜倾家荡产,置生死于度外;乐于奉献,建国后将价值连城的收藏无偿奉献给了国家;文革落魄时仍乐观豁达。(每点1分,两点即可,2分)

④机遇:机遇稍纵即逝,只有那些目光敏锐、勇敢果决者才能抓住它,获得成功。(2分)民国混乱,张伯驹痛惜大量国宝流落国外,为此他努力搜求精品古字画,一有机遇,就不惜倾家荡产,坚决买下来,为拯救国宝作出了突出贡献,也成就了他收藏鉴赏家的美名。 (2分)

(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两方面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13.B(3分)【解析】A筚路蓝缕: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B沽名钓誉: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C鱼龙混杂:用来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

一起;D味同嚼蜡:像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儿味,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

14. (3分)【参考答案】 D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

【解析】A“付诸于”成分赘余,应删掉“于”;B“福建和广西东北部”,表意不明; C“开发节油重型卡车已成为国内该类企业当前的主流产品”,主宾搭配不当。

15.(3分)【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衔接连贯的能力。

【解析】结合材料语境,注意前后语句的语意联系。

16.(5分)【参考答案】赞同“限游令”:校园环境与秩序会受很大影响,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会受干扰;会滋生旅游行业的乱象,增加了治理难度。 反对“限游令”:高校应该是开放的,“限游”限住了人们对名校的“憧憬”;名校的教育支出来自国家,“限游”是对纳税人的不尊重。(理由只要符合要求,言之成理即可。语句通顺、符合字数要求的情况下答出一方面得3分,两方面理由答全得5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综合运用的能力。

17.(6分)【参考答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誓言;“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的警语。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仿写的能力。

六、(60分)【本大题网上阅卷误差控制为10分】

18. (60分)【参考答案】(略)作文按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作文评分标准。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

(20~16分) 二等

(15~11分) 三等

(10~6分) 四等

(5~0分)

基础等级 内容20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征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做文章涉及的范围。选择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提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写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附:参考译文

邵亢字兴宗,丹阳人。赋诗豪放,乡中先生见到后都惊叹他才识卓越。当时平民被召见的十四人,在崇政殿应试,只有邵亢对策入等,有人上言邵亢所对策问字数少,不符规格,于是回复罢免。召试秘阁,授颍州团练推官。晏殊任郡守,把政事全都委托给他。百姓租税以前运输到陈、蔡,转运使又想反过来折成缗钱,而且多加征取。邵亢上言:“百姓输运,耗费太厉害。正遇连年水旱灾害,又接着多加收取,恐怕不可以吧?”于是停止。契丹派遣使者庆贺乾元节,没有到达,仁宗去世。议事者认为应当让使者返回,有人想等使者到达国门再告诉他让他回去,邵亢请求让使者捧着国书到灵柩前,让他见继位的君主,朝廷听从了邵亢的意见。在群玉殿应召入对,英宗询问他当世事务,称赞他说:“学士真是治国的人才啊。”提拔为同修起居注。神宗即位,迁升龙图阁直学士。有人诬陷他说:“先帝病危时,邵亢曾经提出垂帘的建议。”御史吴申就论及此事。皇帝知道此事虚妄,搁置不过问。邵亢自己申诉说:“先帝身体不适时,群臣不能进宫觐见,臣无法当面陈说,一定有奏章上奏。请求向宫中索取,如果有奏章,我应当伏罪受诛;不这样的话,那么诬陷我的人,难道应当只是算了,希望下到狱中考究实情。”皇帝没有同意。进枢密直学士、知开封府。邵亢处理事情机敏周密,属吏拿着文书到前,他都反复审阅。有人认为这样很辛苦,邵亢说:“在片刻间判断是非,正应当这样。开始虽然麻烦,以后就省事了。”登记里巷中恶少年以及被废停职的吏员,一旦犯法,都将他们迁移安置,京城辖区内的争讼因此减少停止。夏人诱杀知保安军杨定,朝廷谋划向西征伐。邵亢说:“天下财力困乏,不适合用兵,只应当曲意加以安抚招纳,等到他们不服从命令,那么就师出有名了。”于是分条上奏此事。下诏答复他说:“应当一切按照你的计策行事。”不久,夏主谅祚死,夏国人押送杀杨定的人来请求和好。有人想乘此机会重新索取塞门之地,邵亢认为这是趁他人的丧事之危,不符合道义,就制止了。邵亢在枢密院过了一年,没有大的补益,皇帝很厌嫌他,邵亢就引病辞职。薨,终年六十一岁。赠吏部尚书,谧号为安简。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4页(共5页)

2022吕梁三模各科答案解析及各科试卷汇总

2022吕梁三模非常重要,本文介绍汇总整理2022吕梁三模各科试卷及答案,包括2022吕梁三模数学答案、吕梁三模语文答案、吕梁三模英语答案等。

2022吕梁三模将于2022年5月19日开始,各科考试结束后,本文将尽快更新各科答案,各位同学可以持续关注本文。

也可以在本文前后,输入模考分数查看能上的大学,以及查看2022年高考其他相关信息。

1、2022吕梁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关于2022吕梁三模语文试卷答案,本文将在考试结束后尽快更新。

2、2022吕梁三模数学试卷及答案

关于2022吕梁三模数学试卷答案,本文将在考试结束后尽快更新。

3、2022吕梁三模英语试卷及答案

关于2022吕梁三模英语试卷答案,本文将在考试结束后尽快更新。

4、2022吕梁三模物理历史试卷答案

关于2022吕梁三模物理历史试卷答案,本文将在考试结束后尽快更新。

5、2022吕梁三模政治地理试卷答案

关于2022吕梁三模政治地理试卷答案,本文将在考试结束后尽快更新。

6、2022吕梁三模化学生物试卷答案

关于2022吕梁三模化学生物试卷答案,本文将在考试结束后尽快更新。

[img]

求南通三模语文附加题答案

2009 ~ 2010年南通市第三次调研试卷语文附加题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一、(10分)19.(6分)夫贤者必不肯托豪贵/与食客门下为伍/而平原君顾以其博徒卖浆而贱之/甚矣/其不能相士也/然古今若信陵君何人哉/余每读信陵君传(每处1分,共6分)20.(2分)①孟尝君 ②春申君21.(2分)以平原君的“失士”来反衬信陵君能“相士”。附文言文参考译文:我说:平原君失去的士,不只是毛遂一人,他在毛公、薛公两人的任用上又失得更厉害了。我看他们二人劝说信陵君回去救魏,只以大义为准则引导说服他,这不是当时说士能做到的,能不说他们贤能吗?贤能的人一定不愿意托身于豪贵,和食客门人混在一起,而平原君只因为他们赌徒、卖酒的身份而看不起他们。他太不善于观察判断士人啊!然而古今像信陵君的人又有几个呢?我每次读到信陵君传,没有不多次流泪的。 二、(15分)22.(5分)C E(C项,第二次傩送因事外出,没有来。E项,是在看了哈姆雷特精心设计的“戏中戏”——《捕鼠机》后。)评分建议:答对一个得2分,答对两个得5分。23.(5分)《社戏》 《孔乙己》 《风波》 《明天》评分建议:答对一个得1分,答对四个得5分。24.(5分)主要内容:诸葛亮首次北伐,大将军魏延提出由他率领五千精兵由子午谷快速到达长安城下,由诸葛亮率领大军由斜谷赶到长安支援,一举平定咸阳以西地区。(3分)原因:一是诸葛亮认为这不是万全之计,难以成功;二是诸葛亮认为魏延“有反骨”,难以重用。(2分) 三、(15分)25.(7分)①唐代:胎质粗松,器型较小。(2分)②元代:构图丰满,题材丰富。(2分)③明代:制作精美。(1分)④清代:严谨精致和随意洒脱共存。(2分)26.(8分)①研究青花瓷,可以使中国传统工艺得到继承和创新;②研究青花瓷,可以探究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结;③研究青花瓷,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独有的人文精神;④研究青花瓷,可以探求中外文化的交流史。评分建议:答对其中一点得2分。

高三三模语文试卷

【2017高三三模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红楼梦》的一大写作特点是描写的客观性,作者绝少站出来议论。我们可将《红楼梦》比作一席 的酒筵,酒筵摆好,厨师就不再出现,任凭你去 消受。而我们许多作家,制好一道 “菜”,就在顾客面前 地解说示范,真是多余。

A.琳琅满目 品尝 絮絮叨叨 B.五光十色 咀嚼 絮絮叨叨

C.五光十色 品尝 喋喋不休 D.琳琅满目 咀嚼 喋喋不休

2.依次在下面三处横线上填入诗句,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1)“ ”,抗战时期的梅兰芳生活在日寇占领的北平,面对物质上的困顿和日伪的时时骚扰,他坚决拒绝日本人所谓纯商业性质的“邀请演出”。

(2)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夫人去世后,总有人让老先生续弦,启功先生引用“ ”的诗句婉言谢绝,他宁肯孤独终老,也不愿续娶。

(3)词人辛弃疾从小舞枪弄棒,何尝有什么身体疾病?金瓯缺,山河碎,国家破败成了他最大的心病,“ ”的诗句传达出他深沉的忧伤。

A.时穷节乃见 天长地久有时尽 已是黄昏独自愁

B.时穷节乃见 曾经沧海难为水 西北望长安

C.居高声自远 天长地久有时尽 西北望长安

D.居高声自远 曾经沧海难为水 已是黄昏独自愁

3.下列诗句蕴含了什么生活哲理?请用简明的语言表达。(4分)

花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他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谢了。

泉为什么干了呢?我盖起一道堤坝把它拦起给我使用,因此泉干了。

4.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声响悦耳动听。请根据图示,在横线上补写琵琶声传入耳中的过程。要求运用比拟手法,不超过35字。(5分)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前年五月,大霖雨杀麦,河溢东畿浸下田。已而不雨,至于八月,菽粟死高田。三司有言:“前时溢博州,民冒河为言,得免租者盖万计。今岁秋当租,惧民幸水旱因缘得妄免,以亏兵食.慎敕有司谨之。”朝廷因举田令,约束州县吏。吏无远近,皆望风恶民言水旱,一以农田敕限.甚者笞而绝之。

畿之民诉其县,不听;则诉于开封,又不听;则相与聚立宣德门外,诉于宰相。于是遣吏四出视诸县。视者还,而或言灾,或言否,然言否者十七八。最后视者还,言民实灾,而吏徒畏约束以苟自免尔。天子闻之恻然,尽蠲畿民之租。

余尝窃叹曰:民生幸而为畿民,有缓急,近而易知也。雨降于天,河溢于地,与赤日之出,是三者,物之易见也。

前二三岁,旱蝗相连,朝廷岁岁随其灾之厚薄,蠲其赋之多少,至兵食不足,则岁籴或入粟以爵而充之。是在上者之爱人,而仁人之心易恻也。以易知之近,言易见之事,告易恻之仁,然吏一壅之,几不得达。况四海之大,几万里而远,事之难知,不若霖潦赤日之易见者何数!使上有恻之之心不得达于下,下有思告之苦不得通于上者,吏居其间而壅之尔,可胜叹哉!

扶风为县,限关之西,讵京师在千里外,民之不幸而事有隐微者何限,其能生死曲直之者,令与主簿、尉三人。而民之志得不壅而闻于州,州不壅而闻于上,县不壅而民志通者,令与主簿、尉达之而已。

王君圣纪主簿于其县。圣纪好学有文,佐是县也,始试其为政焉,故以夫素所叹者告之。景佑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庐陵欧阳修序。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亏兵食 亏:短少

B.皆望风恶民言水旱 恶:凶狠

C.告易恻之仁 恻:同情

D.然吏一壅之 雍:堵塞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一以农田敕限 而吏徒畏约束以苟自免尔

B. 甚者笞而绝之 而仁人之心易恻也

C.则诉于开封 则岁籴或入粟以爵而充之

D. 然吏一壅之 使上有恻之之心不得达于下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视者还,而或言灾,或言否,然言否者十七八。(4分)

【答案】视察的官员回来,有的说受了灾,有的说没有受灾,然而说没有受灾的占十之七八。

(关键点:4分。每句1分,语言通顺1分 )

⑵民生幸而为畿民,有缓急,近而易知也。(3分)

【答案】这些百姓幸运地生(活)在京城附近,遇到急难,离朝廷近,容易被知晓。

(关键点:3 分。 “畿民”“缓急”“易知”各1分)

⑶其能生死曲直之者,令与主簿、尉三人。(3分)

【答案】那些能决定百姓生死存亡、是否得到公正对待的人,就是县令、主簿以及县尉这三个。

8.作者“以夫素所叹着告之”的目的是什么?( 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齐安早秋

赵嘏

流年堪惜又堪惊,砧杵风来满郡城。

高鸟过时秋色动,征帆落处暮云平。

思家正叹江南景,听角仍含塞北情。

此日沾襟念歧路,不知何处是前程。

9.(1)诗中哪些内容写出了早秋的特点?(2分)

(2)前人认为“流年堪惜又堪惊”一句“发语挺拔,力振全篇”,请简要分析。(4分)

(3)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不息人之不己知,。《论语学而》)

(2),天下归心。(曹操《蜀道行》)

(3)扪参历井仰胁息,.(李白《蜀道难》)

(4),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5)角声满天秋色里,。(李贺《雁门太守行》)

(6)沧海月明珠有泪,.(李商隐《锦瑟》)

(7)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苏轼《赤壁赋》

(6)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阳关月

杨之水

从敦煌城里坐了开往南潮的最后一班车,到阳关下车,已是薄暮时分,汽车在阳关并没有

站点,招呼了司机,才在这停了下来,看着汽车呼啸而去,消失在伸向天边的公路上,好像一

下于被孤零零抛在旷野中一一大漠黄昏,好有几分凄凉.

缘着沙滩,有路没路地往前走,滩上遍生着罗布麻和骆驼草.可爱的是一泓清水流泻其间.

四野无人,只觉得那斜斜的残阳,比我脚步更决,一点点向平之 急地退下去.

此处阳关故址是1974年才确定的,于是有了一块标明身份的碑,成为一个已无阳关的阳

关一一不过是墩墩山一个汉代的烽燧。在墩墩山周围绕行,烽燧下面的坡地,猛踏一脚下去,

空空有声,里面正不知埋藏了何等的秘密.山前的茫茫砂碛,被称作古董滩。据说阳关故址的

确定,便是依据滩上发现的大量历史遗物,如今这里仍有不少陶片之类的古物遗存

距这里95公里,是党水之源的雪山——阿尔金山。在阳关故址碑前极目四望,方圆百里旷无人迹,天地之间除了几只苍蝇嗡嗡飞着,再听不到别的声音。有一首无名氏的《瓜沙道中》诗:“阳关古道接大荒,官杨零落不成行。阴沉日色连云白,暗淡风沙人寒黄。鸿觅稻梁衔矢石,人拼骨肉战冰霜。唐蕃汉垒今何在,秦月依依照古疆。”回味诗句,立空旷中,仍能体味到那萧萧的悲凉。幕色四合,视野中只有墩墩山的烽燧兀立在高阜上,守候着一片静寂,天边

的最后一抹蜂紫,渐渐转作深蓝,一点一点地,黑定了.

想起一个红柳娃的故事:茫茫大漠的红柳树间,有一尺来高的小人叫红柳娃,捉到了,会哀哀叩头求告。放他走,则跑出一段路又折回身。仍是遥遥的叩首,屡奔屡止,直至追不及。这很像是幻觉。而人在极度寂寞中,是会产生这种幻觉的。

不过,上溯两千年,这里何尝寂寞呢。阳关以南是玉门,那时,车辚辚,马萧萧,使者,商人,冠盖相望,不绝于道。金戈铁马,汉军挥师西向,更是屡屡打破旷野的寂寞。那正是汉武帝的辉煌业绩之一。

在汉武帝当政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巩固了;朝纲制度摸式化了;儒术

正式纳入政治轨道了;疆城的开辟也达于空前,他雄才大略,号令天下,统帅一切,举全国之

力不容置疑地建立他所要的非常之功,但后世对汉武帝的评价并不一致。蓬莱银阙、露博金掌

的求仙生涯不必说,就是开西域击匈奴,也有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之讥.只是,仍然要说他是

伟大的.不仅在于他有能力成就他的功业,也同样在于他有能力破坏自己的功业.因为他的伟

大永远与权力联系在一起,晚年他发布了“轮台罪己之诏”,纠正了方针大政上的失误,但连

这种自我批评,也只能用权力的形式表现出来.伟人的时代,常常是伟人一个人的时代.

辉煌的、悲壮的、惨惨戚戚的历史,都融化在古董滩上,又被日精月华铸为荒寂的、苍凉的一片。这一片辽远的寂静,没有虫声鸟语,此刻连苍蝇的嗡嗡声也早消逝了“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令不知古,谓之盲 ”这月王充的求实精神。但所谓知今,也只能知一己目之所及的今;知古,也只能知一己目之所及的古一一这“所及”要受多少限制!

天黑很久,渐渐的,才有星星露出来,从坐着的方尚看去,北斗星的勺正对着墩墩山的烽燧。只是,怎么不见“秦奏月依依”呢?那独与大漠、云天相往来的冷寂的月!

“满天星的,没有月亮婆“守关的老吴说道.不觉憬然而悟.是不是满天星斗的夜空,

就一定见不到月亮?那么明月高悬的时候,还能见到星光灿烂吗?

夜宿小屋,从窗帘遮不到的地方,仍能见到一小片天,一小片缀满了星星的天.

阳关今夜,没有月.

(选自《现代散文名家名作选》,有删改)

11.文中今日阳关和古代阳关各有什么特点?采用古今对比的写法有何作用?(6分)

12.第四段文字在表达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13.分析文中“伟人的时代,常常是伟人一个人的时代”这句话的含义?(4分)

14. 结合全文内容,探究作者以“阳关月”为题的意图。(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 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丰子恺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 ,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而似乎觉得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了。假使朝为青年而夕暮忽成老人,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歌剧舞台上的如花的少女,就是将来火炉旁边的老婆子,这句话,骤听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认,实则现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渐渐”变成的。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 “渐”的助力。巨富的纨绔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这样的例子,在小说中,在实际上,均多得很。因为其变衰是延长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渐渐”地达到的,在本人不感到什么强烈的刺激。故虽到了饥寒病苦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了乞丐,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

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原则,造物主的微妙工夫!阴阳潜移,春秋代序,物类的衰策荣生杀.

无不暗合于这法则,由萌芽的春“渐渐”变成绿荫的夏,由凋零的秋‘渐渐”变成枯寂的冬

我们虽已经历数十寒暑.但在围炉拥衾的冬夜仍是难于想象饮冰挥扇的夏日的心情。往年除夕,

我们曾在红烛下守候水仙花的开放,真是痴态!倘水仙花果真当面开放给我们看,便是大自然

的原则的破坏了。

“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

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我觉得时钟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人造物中最常动的无过于时钟的针

了,人生也知此,似乎“我”水远不变。实则与时钟的针一样无常!一息尚存。总觉得我仍是

我,我没有变,留连着我的生,可怜受尽“渐”的欺骗!

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们能不

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故白居易说:“蜗牛

(选自《缘缘堂随笔集》,有删改)

15.文中所论述的“渐”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16.从文中看,“渐”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6分)

17.联系最后两段文字,谈谈画线的诗句给你哪些人生启迪。(6分)

七、作文

19.根据下面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人的一生中等的事情很多。等,能让人期盼希望,发现美好;等,也能让人无为地消磨时间,最终一事无成。有人在等中枝叶干枯,有人在等中成了一棵常青藤。

 

语文调研模三卷答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试题调研语文第三辑、语文调研模三卷答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