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同学分享卷临天下物理周测卷十三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卷临天下周测卷答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分享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内能测试卷
九年级是学习物理的第二个学年,此时一定要掌握好九年级物理内能的相关知识点,这样才能够让我们在物理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九年级物理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能体现此规律的是( )
C.雪花飞舞 D.树叶凋零
2. (江苏扬州中考)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
A.走进花园闻到花香 B.放入水中的糖使水变甜
C.看到烟雾在空中弥漫 D.水和酒精混合总体积变小
3. (乌鲁木齐中考)关于扩散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快
B.扩散现象是由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C.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
D.在太空中,扩散现象将消失
4. 下列关于分子间作用力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间有时只存在引力,有时只存在斥力
B.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
C.分子间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
D.气体分子相距很远,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
5. 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具有的内能越多
B.静止的物体没有动能也没有内能
C.静止的物体没有动能但有内能
D.火红的铁块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不具有内能
6. 下述现象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向手哈气,手会变暖和
B.不断锻打铁块,铁块温度升高
C.把烧红的工件放到冷水中,工件温度降低
D.水盆里的水放到阳光下照射,温度升高
7. (南京中考)下表是一些物质的比热容[ J/(kg•℃)]:
水 4.2×103 铝 0.88×103
煤油、冰 2.1×103 干泥土 0.84×103
沙石 0.92×103 铜 0.39×103
根据表中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无关
B.100 g水的比热容是50 g水的比热容的两倍
C.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吸收相同的热量,铜块温度变化较大
D.寒冬季节,放在室外盛有水的水缸会破裂,主要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8. 下列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B.凡是物体温度升高,就一定吸收了热量,没有其他方式和途径
C.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到内能小的物体
D.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9. 将质量相同的三块金属甲、乙、丙加热到相同的温度后,放到表面平整的石蜡上。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如1所示,则三块金属的比热容( )
A.甲最大 B.乙最大
C.丙最大 D.一样大
A.若 ,则 B.若 ,则
C.若 ,则 D.若 ,则
11. (重庆中考)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夏天吃冰糕时,冰糕周围的白气是冰糕升华形成的
C.用-18℃的低温盐水使水凝固,此过程中水的内能不变
D.6月栀子花飘香,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2. 株洲沿江风光带有一段人造沙滩,在炙热的夏天赤脚踩在沙滩上感觉烫脚,而站在湘江边的浅水滩处却感到凉爽。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下面解释正确的是( )
A.沙子的密度小,水的密度大
B.沙子的密度大,水的密度小
C.沙子的比热容大,水的比热容小
D.沙子的比热容小,水的比热容大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13. (安徽中考)运用分子动理论知识,可以对液体的蒸发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由于液体表面的分子在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在任何温度下蒸发现象都能发生;温度越高,分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蒸发越快。
16. 白浪河湿地公园的建成大大减弱了周围地区的热岛效应,这是利用了水的________大的特性;漫步在白浪河湿地公园,闻到阵阵花香,说明分子在_________________;看到河中游动的鱼,这是光的__________现象形成的鱼的虚像;坐在石凳上感到石凳很热,是由于光照射使石凳的内能_________,温度升高。
17. 我们感到冷时,有时会搓手,有时会使用暖水袋,前者是通过______________的方式取暖,后者是通过_________的方式取暖。两种方式都能增加物体的________能。
18. 分别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热得快同时给质量和温度相同的A、B两种液体加热,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像如3所示。由像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液体的温度升高得较慢,________液体的比热容较大。
19. (重庆中考)在火炉重庆,露天停放的轿车在夏日强光照射下车内温度可高达70 ℃。许多车主在前挡风玻璃内侧放置挡光板(如4所示),利用光的______现象来减缓车内温度上升。若车内有一瓶500 mL的矿泉水,由于挡光板的放置水的温度少升高了20 ℃,水少吸收了_______J的热量。[水的比热容c水=4.2×103 J/(kg•℃)]
20. 我国有十分丰富的地热资源,已发现的温泉就有2 000处以上,温泉的温度大多在60 ℃以上。有100 kg的温泉水从60 ℃降到20 ℃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_____J。[水的比热容c水=4.2×103 J/(kg•℃)]
21. (山东济宁中考)小夏在探究物质的放热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分别用质量相等的水和另一种液体进行实验,并用像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如5所示。实验中,水和另一种液体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分析像可以得出:_______物质为水,另一种液体的比热容为_______J/(kg•℃)。
5
三、简答题(每题3分,共6分)
22. 下表列出了五种材料的比热容和密度,请你为一家工厂论证一下,选用什么材料生产水壶较为合适?
材料 比热容[J/(kg•℃)] 密度(kg/m3)
铝 0.88×103 2.7×103
铜 0.39×103 8.9×103
铁 0.46×103 7.9×103
铅 0.13×103 11.3×103
干泥土 0.84×103 1.8×103
23. 用双手分别握住一段铁丝的两端,然后快速地弯折十余次,再用手触摸一下弯折处,你会有什么感觉?请用物理知识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四、计算、探究题(24题3分,25题5分,26题10分,共18分)
24. 质量为 2 kg、温度为15 ℃的水,当吸收了1.68×105 J 的热量后,温度升高到多少摄氏度?[c水=4.2×103 J/(kg•℃)]
25. 如6所示,用活塞式打气筒为自行车轮胎打气的过程中,会发现打气筒的上部筒壁只是略有发热,而打气筒的下部筒壁,特别是底部附近筒壁的温度较高,甚至烫手。对于筒壁发热现象,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a.打气时活塞压缩气体做功使气体的内能增加,升温的气体通过热传递使筒壁温度升高。
b.打气过程中活塞与筒壁之间不断地摩擦生热,使筒壁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这两个使筒壁发热的原因中有一个是主要原因。根据上述筒壁发热现象的描述:
(1)你猜想________是主要原因(选填a或b);
(2)写出你猜想的依据。
26. (南京中考)如所示是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现象的实验装置。用同一套装置,先后加热并不断搅拌质量相等的煤油和水。
(1)要完成该探究实验,除了中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天平和______。
(2)小明设计的记录数据的表格如下,分析表格可知,他是用________相同比较_________的方法来完成探究实验的。
加热时间/min 0 0.5 1 1.5 2
温度/℃ 煤油
水
(3)实验结束后,小明查表知道水的比热容为 ,则 水温度升高 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_ ;若这些热量由酒精完全燃烧获得,则至少要消耗_______ 酒精。(酒精的热值为 )
(4)在受太阳照射的条件相同时,内陆地区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__________,这是因为干泥土和水相比,______较小。
九年级物理测试卷答案
1. B 解析:分子的运动我们用肉眼不可能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发生的现象来认识。因此我们用肉眼直接看到的现象都不是分子的运动。
2. C 解析:走进花园闻到花香和放入水中的糖使水变甜都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A、B选项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烟雾是小颗粒,烟雾在空中弥漫是烟雾颗粒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C选项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水和酒精混合总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空隙,D选项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
3. D 解析: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所以扩散现象也与温度的高低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快,A选项正确;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总是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B选项正确;气体和气体之间、液体和液体之间、固体和固体之间、气体与液体之间、气体与固体之间、液体与固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
4. A 解析: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只不过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还是斥力,取决于分子间距离的大小,故选项A错误,选项C正确。分子间存在着间隙,其中固体分子间距离最小,正是由于分子间存在着斥力,而且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斥力会越来越大,所以才使得固体很难被压缩;气体分子间距离很大,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故选项B、D正确。
5. C 解析: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因为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但是,物体内能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和动能的大小是没有关系的,内能只取决于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即温度高低和分子间作用力大小),不能与宏观上的机械能混淆。
6. B 解析:向手哈气是通过热传递使手的温度升高,A选项错误。不断锻打铁块是通过外力做功使铁块温度升高,B选项正确。烧红的工件放到冷水中是通过热传递使工件温度降低,C选项错误。水盆里的水放到阳光下照射是通过热传递使水盆里的水升温,D选项错误。
7. C 解析:水的比热容和冰的比热容不同,说明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有关,故A选项错误;物质的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同种物质的比热容相同,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故B选项错误;由比热容表可知,铝的比热容大于铜的比热容,根据公式 Δ 可得Δ Q cm ,在吸收的热量Q、质量m相同的情况下,比热容越大,温度的变化就越小,故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吸收相同的热量,铜块温度变化较大,故C选项正确;寒冬季节,水缸中的水发生凝固,由于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水结成冰后体积会变大,从而将水缸胀破,而不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的原因,故D选项错误。
8. D 解析: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并不升高,A选项错误;物体温度升高,表示物体内能增大,但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即物体的内能增加,可能是物体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B选项错误;热量总是自发地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并不能说明温度高,C选项错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称为内能,物体温度越高,物体内部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越剧烈,物体的内能就越大,D选项正确。
9. C 解析:甲、乙、丙三块金属放到石蜡表面时,初温相同,经过一段时间后,金属块的温度降低到环境温度,末温也相同,故甲、乙、丙三块金属的温度变化量相同。丙金属块下陷最深,说明熔化的石蜡最多,丙金属块放热最多,所以丙金属块的比热容最大。
10. BC 解析:从题乙可看出,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a液体温度变化大,由公式 知,物质的比热容 ,若 ,则a液体的比热容小,即 ,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同理,若 ,由 知,a液体的质量小,即 ,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
12. D 解析:沙子烫,江水凉,跟它们的密度无关,选项A、B错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沙子的比热容较小,这样在同样的日照条件下,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变化小,沙子的温度变化大,所以江水凉,沙子烫,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
13. 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解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在任何温度下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液体表面的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时,总会有一部分分子跑到空气中去,也就是液体蒸发了,所以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温度越高时,液体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液体表面分子跑到空气中去的机会就越多,也就是液体蒸发越快。
14. 较小 引 解析:在分子间距离较小时,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这样才能依靠分子引力进行焊接。
15. 热传递 运动 解析:改变内能的方式有热传递和做功两种。煮鱼丸时,鱼丸吸收热水释放的热量,鱼丸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了鱼丸的内能。能闻到阵阵鱼丸的香味,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16. 比热容 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折射 增加
17. 做功 热传递 内 解析:暖水袋中水的温度高于人体温度,使用时热量从暖水袋向人体传递,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搓手取暖是摩擦生热,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来改变物体的内能。
18. B B 解析:由题可以看出,A、B两种液体,升高相同温度时B液体需要的时间较长,B液体温度升高得较慢,说明B液体的比热容较大。
19. 反射 4.2×104 解析:在前挡风玻璃内侧放置挡光板,太阳光照射到挡光板上时,太阳光发生反射而不能直接射入车内,从而可以减缓车内温度上升;矿泉水的质量 ,水少吸收的热量 。
20. 1.68×107 解析:由放热公式得 。
21. 甲 解析:已知两种液体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Q相等,由题可知在相同时间内甲液体温度下降得少,乙液体温度下降得多,而两种液体的质量m是相等的,根据公式 可知在放出热量Q和质量m相等时,下降的温度Δt越小,其比热容c越大,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故甲物质是水;由题可知,当时间t=15 min时,水下降的温度是60 ℃-40 ℃=20 ℃,而另一种液体下降的温度是60 ℃-20 ℃=40 ℃,即 是 的2倍,又Q和m是相等的,故 。
22. 答:必须保证水壶的材料无毒,铅有毒,不宜做炊具,可以先排除。干泥土的密度虽小,但要做一把同样质量的水壶,干泥土的水壶壶身必然比金属水壶的体积大得多,因此也可排除。剩余三种材料可作如下理论论证:煮水时,水壶吸收的热量Q=cmΔt,式中的质量可表示为m=ρV,因此水壶吸收的热量为Q=cρVΔt。当水壶壶身体积V相同,煮水时水壶的温度变化Δt相同时,水壶吸收的热量Q与水壶材料的比热容和密度的乘积成正比。对铝、铜、铁三种材料cρ乘积的比较如下表:
材料名称 铝 铜 铁
cρ乘积大小
显然,铝的cρ乘积最小,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热最少,所以用铝做水壶较合适。
23. 答:感觉发烫。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人对铁丝做功,铁丝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24. 解:由公式Q=c水m(t-t0)得,t= +t0= ℃=35℃。(3分)
25. (1)a(2分) (2)因为摩擦产生的热是传给整个筒壁,压缩气体产生的热主要是在气筒下端传给筒壁。(1分)从题中描述的现象得知,气筒上部只是略有发热,而气筒下端却很热,甚至烫手,所以压缩气体产生的热量使气筒发热应该是主要原因。(2分)
26. (1)停表(2分) (2)加热时间(1分) 升高的温度(1分) (2分) 1.4(2分) (4)大(1分) 干泥土的比热容(1分)
解析:(1)在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现象的实验中,可以通过对不同物质加热相同的时间来比较它们升高的温度,也可以通过比较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所用的加热时间,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到不同物质的吸热特点,所以,除了中所示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天平和停表。(2)从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可知,对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来记录煤油和水升高的温度,所以小明是用加热时间相同比较升高的温度的方法来完成探究实验的。(3)水吸收的热量 ,需要燃烧酒精的质量 。(4)在同样吸热或放热的条件下,由于干泥土的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小,根据 可知,相同时间内干泥土上升或下降的温度比水的大,所以内陆地区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大。
卷通天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综合测试题答案 哪位高手有啊 麻烦给我look look 啊 拜托了、、
卷通天下是书名嘛?。。。
一般这种答案网上都是木有的。。不过可以在网上找到一些测试题做一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单元学习评估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只有跟地面接触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C.在空中高速飞行的火箭不再受到重力作用
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关于弹簧测量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在月球上,不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力的大小
B. 弹簧测力计上的字母“N”,表示它的型号
C. 实验室所用弹簧测力计的每小格表示0.1kg
D. 测量时,要让弹簧与外壳间没有摩擦
3. 图13-1是物体A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
4. 如图13-2所示,正常使用时属于费力机械的是( )
图13-2
5. 如图13-3所示,是甲、乙两组拔河比赛的场景,不计绳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比赛时,选体重大的运动员,能增大对地面的压力
B.比赛时,运动员身体后倾、两腿弯曲,可以降低重心
C.比赛时,拉力较大的一组最终获胜
D.比赛时,受到地面摩擦力较大的一组最终获胜
6.下列实例中,为了增大摩擦的是( )
A.拉杆旅行箱底部装有轮子
B.鞋底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C.向自行车的转轴处加润滑油
D.在气垫船底和水之间形成一层空气垫
7.月球对其表面物体的引力只有地球对地面物体引力的六分之一,设想我们乘宇宙飞船到达月球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球上质量为6kg的物体,在月球上只有1kg
B.在地球上重为600N的人,在月球上重为100N
C.一个金属球在月球上的密度仅为它的地球上的六分之一
D.一根轻弹簧,在地球表面将它拉长1cm需要6N的拉力,在月球上只需要1N的拉力
8.滑板运动已经成为年轻人最流行、最持久的时尚运动。它由板面、滑板支架(滑板桥)和四个滑板轮等部分组成,板面上表面粗糙,如图13-4所示,则( )
A.滑板表面粗糙是为了减小人与板之间的摩擦
B.滑板表面粗糙是为了增大人与板之间的摩擦
C.滑板轮表面光滑是减小板轮与地面间的摩擦
D.滑板轮表面光滑是增大板轮与地面间的摩擦
实验次数 物重G/N 拉力F/N
1 1.0 0.65
2 1.5 0.90
3 2.0 1.15
9. 某同学在“研究动滑轮特点”的实验时,进行了正确操作,如图13-5并记录数据如下表。分析数据后发现,实验结果与课本中“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的结论不符。面对这一事实,下列做法中最不可取的是( )
A. 与同学分析可能原因
B. 实验失败,停止实验
C. 改进实验条件,重新实验
D. 查阅资料,了解结论的适用条件
10.如图13-6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杠杆上每格均匀等距,每个钩码都相同。下列四项操作中,会使杠杆左端下倾的是( )
①在杠杆的两侧同时各减掉一个钩码;
②在杠杆的两侧钩码下同时各加挂一个相同的钩码;
③杠杆两侧的钩码同时各向外移动一个小格;
④杠杆两侧的钩码同时各向内移动一个小格.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4分)
11. 熟透了的杏子离开树枝后,总是落向地面,这是由于杏子受 力作用的原因。泥瓦工人通常用线拴着一小石子,来检验砌的墙是否竖直,这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是 原理制成的。
12.在衡阳农村一些地方,还保留一种“舂米对”的古代简单机械,其示意图如图12-7,使用这个装置时,人在A端用力把它踩下后立即松脚,B端就会下落,打在石臼内谷物上,从而把谷物打碎,用力将它踩下去的过程中,舂自身的重力是“ ”(填“动力”或“阻力”).这是一个 (填“省力”或“费力”)杠杆.
13.图13-8是一种新型圆规。它一脚的末端装有吸盘,使用时利用大气压的作用可将其固定在黑板上,另一脚末端的粉笔通过螺母固定,螺母上刻有细小花纹是为了增大_ _________,作图时,转动手柄便可在黑板上画出漂亮的圆,圆规在这一过程中相当于简单机械中的__ __。
14.建筑工地上,工人用独轮车运送石块如图12-9所示,石块与独轮车的总重为600 N.重心在A点,则工人两手对车所施加向上的力F是______N;要想使F更小一些,你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如图13-10所示为一电工钳,其构造简单,携带方便,且功能较多,很实用。它在结构和使用上应用了不少物理知识,请完成下列问题:
(1)钳口前端有条形花纹,就是用到了
来增大摩擦。
(2)电工钳手柄较长,属于 杠杆。(选填“省力”、“费力”、“等臂”)
(3)电工钳的手柄套上带有花纹的橡胶皮的用途是(说出2条):
① ;
② 。
三、作图与简答题(第17题4分,18题4分,19题6分,共14分)
16.画出图13-11中重为2N的紫砂茶壶受到的重力示意图。
17. 在图13-12中用线代表绳子,将两个滑轮连成省力的滑轮组,要求人用力往下拉绳使重物升起。
18.图13-13是人们用木棒撬石块的示意图。撬石块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以B点为支点,在C点用与棒垂直的力F1向下撬;第二种是以A点为支点,在C点用与棒垂直的力F2向上撬。(木棒自重不计)
(1)在图中画出力F1的力臂。
(2)若石块压在棒上的D点正好是AB的中点,你认为第 种方法更省力一些,理由是
。
四、实验探究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9.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选用的器材有:正方体木块、读数准确的弹簧测力计、粗糙程度均匀的长木板、棉布、毛巾等。
(1)在采用如图13-14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时,发现很难保持弹簧测力计示数的稳定,很难读数。分析其原因是什么?
(2)为解决上述问题,某同学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12-15所示。请说明利用该装置是如何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的。
(3)用如图13-15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时,为什么能解决上述问题?
20.我们都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若杠杆左端下倾,则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实验前使杠杆水平平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用图13-16所示的方式悬挂钩码,杠杆也能水平平衡(杠杆上每格等距),但老师却往往提醒大家不要采用这种方式。这主要是因为该种方式 ( )
A.一个人无法独立操作
B.需要使用太多的钩码
C.力臂与杠杆不重合
D.力和力臂数目过多
(3)图13-16中,不改变支点O右侧所挂的两个钩码及其位置,保持左侧第____格的钩码不动,将左侧另外两个钩码改挂到它的下方,杠杆仍可以水平平衡。
五、综合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21. 小明在学校参加植树活动时,使用如图13-17所示的钢丝钳,剪铁丝固定小树苗。
(1)他使用的钳子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2)在图中画出动力F1的力臂L1和作用在这根杠杆上的阻力F2。
(3)剪铁丝时动力臂长为10cm,阻力臂长为2cm,若铁丝被剪断需要1000N的力,小明至少用多大的力才能将铁丝剪断?
22.某同学自制了一个可以测人体重心位置的装置,如图12-18所示。取一块与自己等长的木板,一端固定,另一端用轻质细绳通过一个滑轮悬挂起来(摩擦不计),在绳子末端的托盘上放一些重物,使木板水平平衡。如果该同学身高160cm、质量40kg,平躺到木板上后在托盘中再加上重为137.2N的物体,木板再次水平平衡。
(1)该装置中滑轮的作用是 。
(2)在测人体重心之前,先“在绳子末端的托盘上放一些重物,使木板水平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
。
(3)请通过计算说明该同学的重心位置。(g取9.8N/kg)
参考答案
1. D 解析: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不论它是运动还是静止,也不论它在地面上还是在空中,所以A、B、C错。
2.D 解析:在月球上,弹簧伸长的长度也与外力成正比;字母“N”表示力的单位;实验室所用弹簧测力计的每小格表示0.1N,而不是0.1kg;弹簧与外壳间若有摩擦会造成较大的测量误差,故选项D正确。
3.C 解析: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而非垂直向下。
4.C 解析:定滑轮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扳手和自行车的车把都属于轮轴,可以省力;镊子由于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属于费力机械。
5.C 解析:取胜的关键是看双方受到地面摩擦力的大小,受到地面摩擦力较大的一组最终获胜。
6.B 解析:拉杆旅行箱底部装有轮子,是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向自行车的转轴处加润滑油、在气垫船底和水之间形成一层空气垫都是使接触面彼此脱离,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减小摩擦。而鞋底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
7.B 解析: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故选项A错;物体的重力随着物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由于月球对其表面物体的引力只有地球对地面物体引力的六分之一,所以在月球上的重力约为在地球上的六分之一,故选项B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大小也不随物体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故选项C错;弹簧的伸长与拉力大小有关,拉力与弹簧所处的位置无关,所以选项D错。
8.B 、C 解析: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越大,反之越小。滑板上面粗糙的目的是增大摩擦,有利于人在上面站稳;滑板轮表面光滑是为了减小与地面间的摩擦,使滑板轮受的阻力减小,有利于滑板的运动。
9.B 解析:由题意可知,实验并没有失败,最可能的原因是,没有考虑动滑轮自身重和绳子与滑轮、转轴之间的摩擦。
10.B 解析:第①次操作中因为左边力和力臂的乘积<右边力和力臂的乘积,所以杠杆右端下降;第②次操作中杠杆左端下降;第③次操作中杠杆右端下降;第④次操作中杠杆左端下降;故应选B。
11.重 竖直向下 解析: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12. 阻力 费力 解析:用力踩时, 舂自身的重力阻碍舂的转动,因此是阻力,此时的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因此是费力杠杆。
13.摩擦 杠杆 解析:增大接触面之间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摩擦;圆规的手柄可以绕着固定点转动,所以可以看作是杠杆。
14. 240 两手向车把末端移动(增大动力臂)(或将石块向车轮方向移动(减小阻力臂) 解析:把L1=1m,L2=0.4 m,F2=600 N代入F1 L1= F2L2即可求得F1= 240 N;要想使F1更小一些,在不能改变阻力的情况下,可以增大动力臂或减小阻力臂。
15. (1)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2)省力(3)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橡胶皮用来绝缘保护、防止触电等。解析:手柄套上的橡胶皮就是用来绝缘保护的;钳把比钳口长是为了省力;钳口前端和手柄套上带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以防止钳口的物体滑落和钳子从手中滑落。
16.如答图13-1所示。 解析:过壶的重心O点,竖直向下作垂线,标上箭头,标出力的大小和符号。
17.如答图13-2所示。解析:解答此题有两种方法:(1)用绳子连接滑轮组时,可以从定滑轮的下端挂钩绕滑轮引线,也可以从动滑轮的上端挂勾绕滑轮引线,找出符合题意的即可。(2)也可以采用逆绕法连线,人用力往下拉绳使重物升起,可以从人的手向上绕定滑轮引线、连接即可。
18.(1)如答图13-3所示。(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两种方法中的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不变,第二种方法动力臂较长,所以更省力。 解析:(1)在C点用与棒垂直的力F1向下撬,是以B点为支点,根据力臂的概念作出力臂即可。(2)F1向下撬,是以B点为支点;F2向上撬,是以A点为支点,分别作出其动力臂、阻力臂,会发现其阻力臂相等,而F2向上撬时,其动力臂较长,更省力。
19.(1)很难保持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2)当拉动长木板时,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摩擦力的大小。
(3)因为无论长木板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都处于静止状态,都容易读数。
20.(1)右;使 (2)D (3)2
解析:杠杆在动力臂和阻力臂可以方便的直接从杠杆上读出来;如果不在水平位置上平衡,杠杆的自重将会对杠杆的平衡产生影响。
21.(1)省力杠杆 (2)如图13-4所示
(3)解:根据杠杆平衡条件 ,
可得
22. (1)改变力的方向 (2)排除木板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3)解:设该同学的重心位置到头顶的距离为L2,则F1 L1= F2L2,137.2N×160cm=40kg×9.8N/kg×L2,则L2=56cm。则同学的重心离O点的距离为56cm。
解析:题中木板实质相当于杠杆,O点相当于支点,托盘上放置的重物对木板的拉力相当于动力,因在水平位置平衡,木板的长度相当于动力臂,人的重力给木板的压力相当于阻力,其大小等于人的重力,支点O到压力作用点的距离为阻力臂,其大小刚好等于该同学的重心位置离O点的距离。
卷临天下答案哪里有
衡水金卷答案网
衡水金卷答案网。卷临天下是著名的高三复习测试卷,由专家编写,考点齐全,答案在衡水金卷答案网,登录并输入试卷名称即可查看
[img]关于卷临天下物理周测卷十三和卷临天下周测卷答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同学们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