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文化历史调研卷二(洛阳文史资料第一辑)

本篇文章给同学们谈谈洛阳文化历史调研卷二,以及洛阳文史资料第一辑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不要忘记分享给你的朋友哦!

本文目录一览:

洛阳历史文化简介 洛阳历史文化介绍

1、洛阳历史悠久。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起, 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29年,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

2、历史上曾先后6次进入世界大城市之列,从商周到隋唐时期,洛阳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与欧洲、北非和亚洲各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洛阳历代科学泰斗、学术流派、鸿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册,灿若繁星。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的产生和发展与洛阳密切相关,中国四大发明与洛阳息息相联。洛阳丰厚的历史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财富和供人凭吊的遗迹旧址。

3、牡丹文化:

牡丹是中国园艺花较早用于观赏的花卉之一。在牡丹栽培过程伊始就与洛阳结缘。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而“甲天下”于宋,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北宋时洛阳不仅成为中国的牡丹栽培中心,同时也有了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牡丹专著,为牡丹研究推广及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景佑元年间(1034年)欧阳修著有《洛阳牡丹记》,记述了洛阳人种花、赏花习俗。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牡丹专著。

其后周师厚(1082年)的《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列举牡丹109种,芍药41种。元佑年间 (1086一1093)张峋撰《洛阳花谱》,列牡丹119种。这些专著对促进当时中国牡丹发展及后人研究牡丹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洛阳的牡丹文化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唐宋开始出现的牡丹的诗词、歌赋、小说、故事已经绘画、刺绣等量大且内容丰富。

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隋唐大运河,洛阳有哪些遗址?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北京,全长2700公里,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平原,经过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北京七个省市,沟通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南北交通大动脉。

605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梁,自西苑引谷水、洛水达于黄河,自汳水引河通于淮水”,长1000多公里。第二年疏浚古邗沟,得以通江都。608年,隋炀帝又沿洛阳东北方向开凿永济渠,沟通沁河、淇水、卫河,通航至天津,接着同时,溯永定河而上,通涿郡。610年,隋炀帝继续接着开凿江南运河,使得镇江至绍兴段通航。至此,总长2700公里的中国隋唐大运河全线贯通。

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

隋唐大运河沟通了中国的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并把洛阳、涿郡(今北京)、汴州(今开封)、宋州(今商丘)、楚州(今淮安)、江都(今扬州)、润州(今镇江)、会稽(今绍兴)等区域中心联系在一起,从而便利了各地区间的紧密联系。

隋唐大运河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上,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2014年6月22日中国申报的“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洛阳不仅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亦是丝绸之路和与隋唐大运河的交汇点。作为隋唐大运河的核心区域,洛阳的运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运河文化遗产丰富,洛阳在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洛阳规划建设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支撑,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激发中华优秀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助力打造中华文明的一个金名片。有利于凸显隋唐大运河文化资源优势,加强沿河文化遗产集群的保护利用,再现"千年运河"的历史风貌,延续中华历史文脉。有利于加强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显著改善生态环境,为文化带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文化建设协同推进的新模式。

在《洛阳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2011~2030)》中确定洛阳市大运河遗产共3大类6项,规划范围面积共计约95平方公里。

洛阳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示意图

一、六个遗产项

历史上的洛阳大运河段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开凿的阳渠。它的航运功能一直持续至民国时期,曾是东汉和隋唐时期的经济命脉,也是东汉和隋唐王朝立都长安、洛阳的重要保障。考古调查结果表明,洛阳市至偃师段洛河与隋唐通济渠走向基本一致,河道全长约50公里。

大运河水上遗存类包括洛河洛阳段、洛阳南关码头遗址两个遗产项;运河附属遗存类包括含嘉仓遗址、回洛仓遗址、天津桥遗址3个遗产项;运河相关遗产类包括遗产项为隋唐洛阳城遗址,其中又包括定鼎门遗址、应天门遗址、明堂及圆形建筑遗址3个遗产点。

二、四个展示区

根据规划,我市大运河遗产将划分为4个展示区,分别是:

1、洛河展示区

洛河现状展示。洛河洛阳段起点为市区牡丹大桥,流经洛阳市区、李楼乡、白马寺镇、偃师市翟镇镇、顾县镇、山化乡,在顾县镇、山化乡处进入巩义市。

洛阳作为隋唐大运河的枢纽城市,规划依托洛河建设河南省大运河三大主题博物馆之一的“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位置考虑在作为回洛仓运道的瀍河入洛河河口处,将采用图片、文字、多媒体、出土文物陈列等综合手段对隋唐大运河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进行全面、深入展示。

2、含嘉仓遗址展示区

含嘉仓是隋唐大运河沿线的大型官仓之一,是唐代使用最大、最重要的官仓,也是隋唐洛阳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隋,历经隋、唐、北宋3个朝代,沿用500余年,位于隋唐洛阳城宫城外东北隅,即今洛阳老城区西北侧。

含嘉仓遗址

含嘉仓遗址是大运河遗产展示的重点和难点。含嘉仓考古遗址公园——以含嘉仓仓城范围为主体,建成集保护、展示、休闲、生态于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

含嘉仓遗址

3、回洛仓遗址展示区

回洛仓也是隋唐大运河沿线的大型官仓之一,始建于隋,毁于隋末农民战争,沿用时间较短。回洛仓位于隋唐洛阳城宫城东北约3.5公里处,即今洛阳市北郊瀍河回族区邙山南麓的马坡村、小李村西。据文献记载,其“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规模极大。

回洛仓遗址

回洛仓遗址同样是大运河遗址展示的重点,与含嘉仓遗址展示方式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回洛仓有条件选择集中成片、保存较好的典型仓窖进行群组展示,并建设仓窖保护展厅。

4、隋唐洛阳城遗址展示区

该展示区主要包括定鼎门遗址、天津桥遗址、应天门遗址、明堂及圆形建筑遗址在内的隋唐洛阳城遗址中轴线范围。其中,定鼎门遗址保护展厅已经建成。

定鼎门遗址

根据规划建设天津桥遗址水上保护展厅。天津桥遗址本体保护将采用水下钢筋混凝土沉箱方式将桥墩遗址与河水隔离,防止河水侵蚀对其造成破坏,并结合步行桥建设水上保护展厅进行保护。这一工程在满足文物保护要求的同时,还将满足洛河相关防洪要求。另外,应天门遗址保护展厅、明堂和圆形建筑遗址保护展厅仍在建设中。

明堂及圆形建筑遗址

目前,洛阳正在着力打造"博物馆之都",二里头遗址博物馆、隋唐城大运河遗址博物馆等一大批重点文化项目相继谋划实施。相信随着隋唐城大运河遗址博物馆的立项规划、推进实施,隋唐大运河这一人类灿烂而伟大的工程将以多种方式多姿多彩地活化地展现于世人面前。

[img]

洛阳历史

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西周初期,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公路网,洛阳是其中心,驰道驿路,其直如矢,无远不达;隋唐大运河上,舳舻相接,帆影联翩,从洛阳东达于海,西至关陇,南下苏杭,北朔幽燕。

以洛阳为东端起点的“丝绸之路”,可以直驰地中海东岸,明驼宛马,络绎不绝。洛阳是文化的读本。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从此,周公“制礼作乐”,老聃着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

班固在这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历史巨着《资治通鉴》,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洛阳古都文化的特点

洛阳城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洛邑、神都。境内山川纵横,西靠秦岭,东临嵩岳,北依王屋山——太行山,又据黄河之险,南望伏牛山,自古便有“八关都邑,八面环山,五水绕洛城”的说法,因此得“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之名,“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之称。

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十三个正统王朝在洛阳建都,拥有1500多年建都史,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时最长、跨度最大的城市,“普天之下无二置,四海之内无并雄”。先后100多个帝王在这里指点江山,因此有“千年帝都”之称,与西安、南京、北京并列为中国四大古都。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洛阳则是这个摇篮的中心。洛阳因它居天下之中,易守难攻。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众多的王朝先后在此建都。洛阳素以“九朝古都”闻名中外。

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武则天定都的城市,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法定命名为神都的城市,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与核心,河图洛书在此诞生,儒、释、道、玄、理肇始于此。丝绸之路与隋唐大运河在此交汇,中国的国名便源自古洛阳,国花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被世人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洛阳有着数千年文明史、建城史和建都史,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从夏朝开始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定都,有105位帝王在洛阳指点江山。洛阳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是我国建都时间最早,时间最长的城市。

洛阳历史曾用名或别名,斟鄩、西毫、洛邑、洛师、成周、王城、雒阳、神都、京洛、洛京、中京、伊洛、河洛、河南、洛州、三川。

洛阳,立河洛之间,居天下之中,既禀中原大地敦厚磅礴之气,也具南国水乡妩媚风流之质。开天辟地之后,三皇五帝以来,洛阳以其天地造化之大美,成为天人共羡之神都。洛阳代表最早的中国,也是最本色的中国、最渊深的中国。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流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尧、舜、禹等大仙居住于此。同时,洛阳也是中国3000多年文明的帝都王城,华夏,中华,中土,中原,中州等称谓均源自于古老的洛阳城和河洛文明。1960年在洛阳偃师夏都“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发现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

《洛阳伽蓝记》卷二(3)

正始寺,百官等所立也。正始中立,因以为名。在东阳门外御道西,所谓敬义里也。里内有典虞曹。檐宇精净,美於景林。众僧房前,高林对牖,青松绿柽,连枝交映。多有枳树而不中食。有石碑一枚,背上有侍中崔光施钱四十万,陈留侯李崇施钱二十万,自馀百官各有差,少者不减五千已下,后人刊之。

敬义里南有昭德里。里内有尚书仆射游肇、御史尉李彪、七兵尚书崔休、幽州刺史常景、司农张伦等五宅。彪景出自儒生,居室俭素。惟伦最为豪侈,斋宇光丽,服玩精奇,车马出入,逾於邦君。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伦造景阳山,有若自然。其中重岩复岭,嵚崟相属;深蹊洞壑,逦递连接。高林巨树,足使日月蔽亏;悬葛垂萝,能令风烟出入。崎岖石路,似壅而通;峥嵘涧道,盘纡复直。是以山情野兴之士,游以忘归。天水人姜质,志性疏诞,麻衣葛巾,有逸民之操,见偏爱之,如不能已,遂造《亭山赋》行传於世。其辞曰:"今偏重者爱昔先民之重由朴由纯。然则纯朴之体,与造化而梁津。濠上之客,柱下之吏,悟无为以明心,讬自然以图志,辄以山水为富,不以章甫为贵。任性浮沈,若淡兮无味。今司农张氏,实钟其人。巨量接於物表,夭矫洞达其真。青松未胜其洁,白玉不比其珍。心托空而栖有,情入古以如新。既不专流荡,又不偏华上,卜居动静之间,不以山水为忘。庭起半丘半壑,听以目达心想。进不入声荣,退不为隐放。尔乃决石通泉,拔岭岩前。斜与危云等曲,危与曲栋相连。下天津之高雾,纳沧海之远烟。纤列之状如一古,崩剥之势似千年。若乃绝岭悬坡,蹭蹬蹉跎。泉水纡徐如浪峭,山石高下复危多。五寻百拔,十步千过,则知巫山弗及,未审蓬莱如何。其中烟花露草,或倾或倒。霜干风枝,半耸半垂。玉叶金茎,散满阶墀。燃目之绮,裂鼻之馨,既共阳春等茂,复与白雪齐清。或言神明之骨,阴阳之精,天地未觉生此,异人焉识其名。羽徒纷泊,色杂苍黄。绿头紫颊,好翠连芳。白鹤生於异县,丹足出自他乡。皆远来以臻此,藉水木以翱翔。不忆春於沙漠,遂忘秋於高阳。非斯人之感至,伺候鸟之迷方。岂下俗之所务,入神怪之异趣。能造者其必诗,敢往者无不赋。或就饶风之地,或入多云之处。气岭与梅岑,随春之所悟。远为神仙所赏,近为朝士所知。求解脱於服佩,预参次於山垂。子英游鱼於玉质,王乔系鹄於松枝。方丈不足以妙咏歌此处态多奇。嗣宗闻之动魄,叔夜听此惊魂。恨不能钻地一出,醉此山门。别有王孙公子,逊遁容仪;思山念水,命驾相随。逢岑爱曲,值石陵欹。庭为仁智之田,故能种此石山。森罗兮草木,长育兮风烟。孤松既能却老,半石亦可留年。若不坐卧兮於其侧,春夏兮其游陟。白骨兮徒自朽,方寸心兮何所忆?"

平等寺,广平武穆王怀舍宅所立也。在青阳门外二里御道北,所谓孝敬里也。堂宇宏美,林木萧森,平台复道,独显当世。

寺门外金像一躯,高二丈八尺,相好端严,常有神验。国之吉凶,先炳祥异。孝昌三年十二月中,此像面有悲容,两目垂泪,遍体皆湿,时人号曰佛汗。京师士女空市里往而观之。有比丘以净绵拭其泪,须臾之间,绵湿都尽,更换以它绵,俄然复湿,如此三日乃止。明年四月,尔朱荣入洛阳,诛戮百官,死亡涂地。永安二年三月,此像复汗,士庶复往观之。五月,北海王入洛,庄帝北巡。七月,北海大败,所将江、淮子弟五千尽被俘虏,无一得还。永安三年七月,此像悲泣如初。每经神验,朝野惶惧,禁人不听观之。至十二月,尔朱兆入洛阳擒庄帝,崩於晋阳。在京宫殿空虚,百日无主。唯尚书令司州牧乐平王尔朱世隆镇京师,商旅四通,盗贼不作。建明二年,长广王从晋阳赴京师,至郭外。世隆以长广本枝疏远,政行无闻。逼禅与广陵王恭。恭是庄帝从父兄也。正光中,为黄门侍郎,见元义秉权,政归近习,遂佯哑不语,不预世事。永安中,遁於上洛山中,州刺史泉企执而送之。庄帝疑恭奸诈,夜遣人盗掠衣物,复拔刀剑欲煞之,恭张口以手指舌,竟乃不言。庄帝信其真患,放令归第。恭常住龙华寺,至时世隆等废长广而立焉。《禅文》曰:"皇帝咨广陵王恭。自我皇魏之有天下也,累圣开辅,重基衍业;奄有万邦,光宅四海。故道溢百王,德渐无外。而孝明晏驾,人神乏主。故柱国大将军、大丞相、太原王荣地实封陕,任惟外相,乃心王室,大惧崩沦,故推立长乐王子攸以续绝业。庶九鼎之命日隆,七百之祚惟永。然群飞未宁,横流且及,皆狼顾鸱张,岳立基趾。丞相一麾,大定海内。而子攸不顾宗社,雠忌勋德,招聚轻侠,左右壬人。遂虐甚剖心,痛齐钳齿,岂直金板告怨大鸟感德而已!於是天下之望,俄然已移。窃以宸极不可以旷,神器岂容无主,故权从众议,暂驭兆民。今六军南迈,已次河浦,瞻望帝京,赧然兴愧。自惟薄寡,本枝疏远,岂宜仰异天情,俯乖民望。惟王德表生民,声高万古。往以运属殷忧,时遭多难,卷怀积载,括囊有年。今天眷明德,民怀奥主,历数允集,歌讼同臻。乃徐发枢机,副兹伫属,便敬奉玺绶,归於别邸。王其寅践成业,允执其中,虽休勿休,日慎一日,敬之哉!"恭让曰:"天命至重,历数匪轻,自非德协三才,功济四海,无以入选帝图,允当师锡。臣既寡昧,识无光远,景命虽降,不敢仰承。乞收成旨,以允愚衷。"又曰:"王既德膺图箓,佥属攸归;便可允执其中,入光大麓。不劳挥逊,致爽人神。"凡恭让者三,於是即皇帝位,改号曰普泰。黄门侍郎邢子才为赦文,叙述庄帝枉煞太原王之状。广陵王曰:"永安手翦强臣,非为失德。直以天未厌乱,逢成济之祸。"谓左右"将诏来,朕自作之。"直言:"门下,朕以寡德,运属乐推,思与亿兆,同兹大庆。肆眚之科,一依恒式。"广陵杜口八载,至是始言,海内庶士,咸称圣君。於是封长广为东海王,世隆加仪同三司尚书令乐平王,馀官如故;赠太原王相国晋王,加九锡,立庙於芒岭首阳上。旧有周公庙,世隆欲以太原王功比周公,故立此庙。庙成,为火所灾。有一柱焚之不尽,后三日,雷雨,震电霹雳,击为数段。柱下石及庙瓦皆碎於山下。复命百官议太原王配飨。司直刘季明议云:"不合。"世隆问其故。季明曰:"若配世宗,於宣武无功;若配孝明,亲害其母;若配庄帝,为臣不终,为庄帝所戮。以此论之,无所配也。"世隆怒曰:"卿亦合死。"季明曰:"下官既为议臣,依礼而言。不合圣心,俘翦惟命。"议者咸叹季明不避强御,莫不叹伏焉。世隆既有忿言,季明终得无患。初,世隆北叛,庄帝遣安东将军史仵龙、平北将军杨文义,各领兵三千守太行领,侍中源子恭镇河内。及尔朱兆马首南向,仵龙、文义等率众先降。子恭见仵龙、文义等降,亦望风溃散。兆遂乘胜逐北,直入京师,兵及阙下,矢流王室。至是论功,仵龙、文义各封一千户。广陵王曰:"仵龙、文义,於王有勋,於国无功。"竟不许。时人称帝刚直。彭城王尔朱仲远,世隆之兄也,镇滑台,表用其下都督□瑗为西兖州刺史,先用后表。广陵答曰:"已能近补,何劳远闻?"世隆侍宴,帝每言"太原王贪天之功,以为己力,罪有合死。"世隆等愕然。自是已后,不敢复入朝。辄专擅国权,凶慝滋甚。坐持台省,家总万机。事无大小,先至隆第,然后施行。天子拱己南面,无所干预。

洛阳历史简介 洛阳历史介绍

1、洛阳位于河南西部,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阳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

2、夏太康迁都斟 ,商汤定都西毫;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相袭,共十三个王朝。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隋唐时人口百万,四方纳贡,百国来朝,盛极一时。

3、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西周初期,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公路网,洛阳是其中心,驰道驿路,其直如矢,无远不达;隋唐大运河上,舳舻相接,帆影联翩,从洛阳东达于海,西至关陇,南下苏杭,北朔幽燕。

4、以洛阳为东端起点的“丝绸之路”,可以直驰地中海东岸,明驼宛马,络绎不绝。 洛阳是文化的读本。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从此,周公“制礼作乐”,老聃著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

5、班固在这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6、以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西周时期,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

7、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 战国时期,雒邑改称雒阳,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外)、洛阳市(栾川西部除外)、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原阳县。西汉时期,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

8、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直到清朝。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此时的河南郡,辖今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

关于洛阳文化历史调研卷二和洛阳文史资料第一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同学们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