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期中调研卷二年级(高三语文期中调研卷二年级上)

本篇文章给同学们谈谈高三语文期中调研卷二年级,以及高三语文期中调研卷二年级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不要忘记分享给你的朋友哦!

本文目录一览:

求闵行09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语文试卷答案

2009届语文试卷

(闵行区5月20日高考前调研卷)

阅 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8题。(21分)

提倡怎样的文化精神 王呈伟

在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传统国家,倘要依允那些有特殊癖好的人在古书中寻乐,不知能从中抠出多少可供娱乐的趣事。泱泱大国,煌煌巨章;有说不完的风花雪月,咏不尽的悲欢离合,道不绝的酸甜苦辣,直把那兴亡分合尽人渔樵闲话!说到底,有些人奉为至宝的那些古书中的古事,原本就是过去酒肆里巷中艺人们把玩的小玩意!而今天居然被某些文人请到前台,穿上文化的外衣,一路的招摇上台了;而在古书中原本是穿着外衣的庄重之态,今天却被某些大学教授、学者扒个精光,变成年轻光鲜的模特了。

其实,思想开放原本就不是由着性子随便玩,如果不影响视听大众自娱自乐也就罢了,而那些有文化身份的人,偏偏依仗已有的名声,非要弄出点与众不同的声响,非要反传统一下,非要比世俗还世俗。其实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文化精神并不抽象,它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建构积极向上的文化内容和精神境界,大力弘扬责任意识和敬业意识,这些都是人文精神中最本分的东西。可最近我们看到的有些言论确是和上述精神大相径庭了,有些人把一些腐朽的东西从古迹中翻拣出来当卖点,只求能卖钱,致使糟粕与精华并行,腐朽和崇尚并列,病态与健康夺宠,什么“慈禧的魅力在哪里”,“西施可列先秦七子”,真不知折腾这些陈年旧帐能展示自己多大学问?或许他们在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藏在地下的秘密统统变成出土的文物,自己好棒着做独客专栏,殊不知,只要方向不对,即使借助DNA基因鉴定解开几个历史疑团,那又怎样?

真要规劝这些文化人必须清醒地正视我们脚下这块肥沃的文化土壤,虽然播下种子经过精耕细作就能有收成;但杂草用不着播种,落地即可疯长,直到把庄稼需要的肥吸尽,使庄稼无收,可人类的繁衍是靠粮食的营养而非杂草丛生!社会与自然同出一理,而今不少人的视野越来越囿于狭窄的空间,屏敝了该有的智慧,耽于逸乐,困于所溺,甚至连人自然生态中感悟人生哲理的心境都丢失了。幸亏还有些文化中坚力量一直做着努力,还有一些作家坚守着生活在百姓之间,过着清寒的日子,而笔下的文字是带着体温的。

值得重温的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仍然感觉到给时下的文化歧路人开出了药方。文中所提出的“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一问,时隔半个多世纪,对今天的文化学者仍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今天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为“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自觉服务的主体意识,而要真正服务好“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就必须批判性地吸收一些优秀文化遗产中有益的东西。就必须深入到百姓中间,把文化遗产中真正的精华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构建起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家园。

我们不要回避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关键是要正视矛盾;只要敢于直面现实中的矛盾冲突,再有为人民服务的文化精神,就能激发出解决问题的智慧,就能塑起属于这个时代的民族文化灵魂。

1、(2分)第一段中“抠”字突出寻找的:

2、(4分)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一段画线部分这两种文化现象。

(1)

(2)

3、(2分)“那又怎样?”是指什么不能实现?

4、(3分)第三段“杂草”之喻,作用是什么?

5、(2分)“同出一理”中“一理”指:

6、(2分)“体温”指:

7、(2分)第四段中“药房”在文中具体内容是:

8、(4分)开卷有益,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读书取舍。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9—14题(18分)

除夕的忆念 曹旭

①小时候,父母在上海;我跟祖母在乡下老家,过着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冬天。

②老屋的一半,埋在深雪里;平时没有人来,亲戚也很少走动。堂屋排门前的阳光,又冷,又寂寞。只有到了除夕的时候,家家户户准备过年,供祖宗,堂屋里才会热闹起来。

③除夕供祖宗,是江南流传的民俗。忙了一年的人,在收割结束,谷粒归仓,牛羊无恙,一年将尽的时候,便想到了祭奠和告慰祖先。

④一家人在桌上放些鱼肉供品,点上香烛,和祖先团聚,一起吃年夜饭,请祖宗保佑,明年风调雨顺。

⑤我从小跟着祖母,每年除夕看祖母供祖宗。她一人忙里忙外,把供祖宗看成一年最隆重的事情,一人挑起一家香火的传承。

⑥这一天,各位祖宗都来了,祖母好像又回到她做姑娘,做小辈的时候,脸色红润起来,表情活泼起来,话也多起来。

⑦来吃饭的祖宗,有长辈,也有亲戚;有夫家的公公婆婆、太公太婆;也有自己娘家的父母,一年聚一次,大家谈谈话,叙叙旧。

⑧面对祖宗,面对前辈的时候,祖母便无拘无束了。心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什么也不隐瞒,也隐瞒不了,祖宗们都会知道的。一年的委屈,哀怨,火气,有时就在供祖宗的时候发泄、发泄。

⑨我盼望供祖宗,因为供祖宗有肉吃。我们平时吃不到肉,就等供祖宗这一天。为了供祖宗,祖母会去到附近的西岗乡集镇买一条鱼,买许多肉;把肉剁碎了,参和藕粉做成肉丸子,放到油锅里煎。

⑩那时,我觉得肉丸子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从祖母剁肉时开始,看到肉丸子“滋、滋、滋”地在油锅里翻滚、打转,遍体发红,香味直冒,我口水直流。那时,我就小狗一般,在祖母身前身后,碍手碍脚地撵也撵不走。

(11)供祖宗的鱼肉,说是给祖宗吃的,其实祖宗是不吃的;一只只滚圆的肉丸子,早晚会落到我的嘴里。于是,不要提醒,我会协助祖母把一张榉木的八仙桌移到屋子中央,桌上放好杯子,杯子里盛满酒。

(12)有一次,我偷偷尝了一口酒,立刻大声地对祖母说:“奶奶,奶奶,倒错了,这不是酒,是水。”祖母很坚定地说:“是酒,不是水。”

(13)我说:“是水。”祖母生气地说:“不许说。”

(14)从此我知道了,供祖宗的酒,其实是水。

(15)酒倒好以后,端上鱼肉和菜蔬,四面放好长条凳,点上香烛,当香烟袅袅升腾的时候,祖母就不许我再碰长条凳了。

(16)她说:“祖宗来了,你要乖一点,要给祖宗一个好印象。”

(17)平时疼爱我的祖母,这时突然严厉起来。

(18)要是我站在门口,挡了门,她会狠狠地把我拉到一旁,说:“小祖宗,快让开,祖宗们来了。”我以为真来了,等了半天,不见有人来。便说:“奶奶,奶奶,祖宗还没有来。”

(19)祖母说:“不许说。”

(20)一把把我拉在一旁,这时,她口中念念有词,好像在对祖宗的莅临致欢迎词。

(21)祖宗们来了,祖母请他们一一坐下,座位都是根据年辈安排好的,井然有序;祖宗知道应当坐哪个位子。祖母一边招呼,一边寒暄几句。

(22)祖宗喝酒的时候,谁生前酒量好的,祖母会给他的杯子里多加一点,加满一点,叫他们不要客气,说:“都是自己人,没有外人。”

(23)酒喝完了,祖母就把酒倒掉,再用酒盅盛饭;谁生前饭量大的,祖母不忘给他添饭,或者放两盅饭在他的旁边,由他自取。祖母知道谁的饭量小,谁的饭量大。祖宗吃饭的时候,我总听见祖母说:

(24)“求祖宗保佑今年风调雨顺,保佑巧儿(我父亲的乳名)平安,华(我的乳名)长得像猪狗一样。”

(25)农家的猪狗是褒义词,希望孩子像狗一样好养,像猪没有心事,吃了就睡,睡了再吃,那是健康的标志。

(26)祖宗吃饭的时候,祖母叫我烧锡箔和纸钱。一边烧,祖母又念念有词,说:“今年过年烧得不多,现在乡下日子不好过,明年清明多烧一点。”祖母每次都说同样的话,我想,乡下日子不好过,祖宗为什么不管一管呢?

(27)火旋起来的时候,是祖宗来取了钱了。整个过程像演戏,不到半小时。

(28)吃过,喝过,取了钱,轻轻地跨过板凳,祖宗们先后走了。这时,祖母经常在一旁抹泪水,我总站在祖母身边。

(28)现在才知道,祖母抹眼泪,其实不是为了祖宗,而是为了自己。我突然理解,那是一个寂寞的灵魂,在向一群寂寞的灵魂自怨自艾地倾诉。冬天的日子很长,她没有知音,许多委屈、伤感在心里,到了年末岁尾,同样没有人可以诉说。

(29)五十年过去了。

(30)祖母早已死去,老屋也倒塌了。乡下旧物,只有祖母在院子里种的红樱桃,老根仍然开花。但是,有谁听过?有谁去听红樱桃开放时“扑蔌、扑蔌”的声音呢?那是我童年的声音。

(31)祖母死后,我们再也没有供过祖宗,城市里没有供祖宗的风俗,我们家也没有供祖宗的习惯,虽然我也到了当年祖母的年龄,但连供祖宗的仪式也快忘记,供祖宗快要失传了。

(32)今年除夕,快过年的时候,小时候跟祖母供祖宗的情景突然来到我的心里。我想到了供祖宗,想到了祖母,心里充满了悲伤。

(33)我对妻说:“从今年开始,我们也供祖宗吧。第一个,就供——最疼爱我的祖母。”

9、(4分)首段一个“漫长”,意味深长,请分析其作用:

10、(3分)第⑥段写祖母在祖宗面前的表现正是为了写:

11、(2分)祖母供给祖宗的“酒”实为水,暗示了什么?

12、(3分)文中的“我”不时地说些与环境不协调的话,目的是:

13、(4分)老宅院中“红樱桃”,写法与高中学的《 》结尾相似,这段这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14、(2分)结合全文,选出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写除夕,实为写祖母

B、写祖母张罗除夕,实写人生的艰难

C、写我第一个就要供祖母,为感恩,更为表达对祖母的理解。

D、写得具体,如祖宗入座、吃饭、谈心、取钱,主要是表现祖母为儿孙祈福之诚。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6空)(6分)

15、(1)东船西舫悄无言, 。

(2)锲而不舍, ;锲而舍之, 。

(3)弟子不必不如师, 。

(4)士不可不弘毅, 。

(5)锦江春色来天地,

(6)受任于败军之际,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7)试玉要烧三日满, 。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6—18题。(8分)

浣溪纱•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宋]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淡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16、(3分)“水蘸空”写出了什么景象?好在哪里?

17、 (3分)“酒阑挥泪向悲风”表达作者的情感是:

18、(2分)对本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眼前所见实景,其中第二句写南宋军队的情形。

B、“淡烟衰草有无中”是写景,但景中不乏萧瑟之意。

C、下片侧重写自己的感慨。“万里中原”写出沦陷国土的广大。

D、“一尊浊酒”,写因战争,物质匮乏,军营没有好酒。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14分)

泥古者 纪昀

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先高祖厚斋公多与唱和,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尝倩董天士作画,倩厚斋公题。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做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盖规之也。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欲隐。次日伺之,复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阿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19、(1分)厚斋公姓

20、(4分)解释加点字:

(1)尝倩董天士作画( ) (2)沟洫甫成( )

(3)几为所擒 ( ) (4)可将十万( )

21、(4分)翻译:

(1)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

(2)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22、(2分)选出“之”意义相同的项( )

①盖规之也 ②倾耳听之 ③次日伺之 ④风清月白之夕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③

23、(3分)对“不泥古方”与“不离古方”的说法,你是如何理解的?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4-28题。(13分)

练熟还生 张岱

昨听松江何鸣台、王本吾二人弹琴,何鸣台不能化板为活,其蔽也实;王本吾不能练熟还生,其蔽也油。二者皆是大病,而本吾为甚。何者?弹琴者,初学人手,患不能熟;及至一熟,患不能生。夫生,非涩勒离歧遗忘断续之谓也。古人弹琴,揉掉注,得手应心。其间勾留之巧,穿度之齐,呼应之灵,顿挫之妙,真有非指非弦,非勾非剔,一种生鲜之气,人不及知,已不及觉者。非十分纯熟,十分淘洗,十分脱化,必不能到此地步。盖此练熟还生之法,自弹琴拨阮,蹴鞠吹箫,唱曲演戏,描画写字,作文做诗,凡百诸项,皆藉此一口生气。得此生气者,自致清虚;失此生气者,终成渣秽。吾辈弹琴,亦唯取此一段生气已矣。今苏下之人弹琴者,一字音绝,方出一声,停搁既久,脉络既断,生气全无。此是死法,吾辈不学之可也。吾兄素以钟期自任,其以弟言为然否?

24、(3分)按文意,成熟的琴师练琴的过程应该是:

□→□→□

25、(2分)下列句式不同的项是( )

A、非涩勒离歧遗忘断续之谓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村中少年好事者

D、句读之不知

26、(2分)从文章来看,熟是求 ,生是求 。

27、(2分)“本吾为甚”的理由是:

28、(4分)生熟的转变,你是如何理解的?

写 作(70分)

2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具体而言,送别让人泪眼婆娑;抽象而言,送别又让我们的境界提升。请以“送别”为题作文,不少于8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009届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闵行区5月20日高考前调研卷)

阅 读 (80分)

(一)

1、深而细,突出一些文人的情趣低下。

2、(1)将庸俗的东西贴上文化的标签,大肆推销。

(2)将庄重的东西变成庸俗时尚的,迎合某些人的口味

3、都不能让自己大红大紫,显示出大学问。

4、形象地写出了庸俗文化的危害性。

5、必须有崇高的追求,必须有精耕细作的艰辛付出

6、作家的情感、深情、艰辛付出

7、一是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自觉服务的主体意识;二是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中优秀的有益的东西。

8、从取舍两方面写(略)

(二)

9、突出了祖母的寂寞程度,为全文做了一个简洁到位的铺垫。

10、写祖母的激动、兴奋,这正是反衬出祖母长期生活在寂寞中。

11、暗示当时生活的艰辛困难。

12、衬托祖母的态度虔诚和心情的沉重;也与文末的领悟形成呼应。

13、《项脊轩志》,形象地写出了对祖母的思念,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巨大变化的惆怅。

14、D

(三)

15、(1)唯(惟)见江心秋月白

(2)金石可镂,朽木不折

(3)师不必贤于弟子

(4)任重而道远

(5)玉垒浮云变古今

(6)奉命于危难之间

(7)辨材须待七年期

(四)

16、写出了水天相连,一片空阔的景象。

17、敌寇在迩,却报国无门的愤慨。

18、D

(五)

19、纪

20、(1)请 (2)才、刚 (3)几乎 (4)率领;统帅

21、(1)最高水平的棋手不是不要旧谱,而是不死守旧谱。

(2)能教给人一般方法,不能使人灵活运用。

22、 B

23、不泥,是继承中有创新;不离,是创新时不忘继承。也是我智与人智的关系。

(六)

24、生→熟→生

25、 C

26、熟是技巧,生是求生气、活力

27、本吾熟不能生,陷入油滑

28、告诉我们:艺术的进步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开始求熟,是技术性的追求,到了熟的阶段,又要脱离熟,是艺术个性,艺术原创的追求。

写 作(70分)

29、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略)

【宋词鉴赏资料】

浣 溪 沙 张孝祥 P1448

本词调名下,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当为作者任知荆南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的作品。马举先生平不详,疑为作者在荆州的幕僚。“观塞”即观望边塞。这时荆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这里“塞”应是指荆州郊外的防御工事。

这首词抒写了因观塞而激起的对中原沦陷的悲痛之情,上阕写观塞,下阕抒悲感。首句写要塞郊野的自然景象,并点明时节。“霜日明霄”绘出晴空万里的秋日景象,降霜天气必是日色晴明的。“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荆州城东有长湖,“蘸空”之水或指此湖水。这句写得水天空阔,上下辉映,的是荆州郊野平原地带的实景。次句切合观塞,耳目所触,一片军戎气氛。“鞘”为鞭梢。“绣旗”为绣有物状的军旗。响亮的鞭声,耀眼的红旗,俱是从耳目易感的对象突出,故给人的印象极为亲切。“澹烟”句把视线展开,显出边地莽莽无垠的辽阔景象。如果说首句还是自然景象最初对作者感官的客观反映,这句可说是词人极目观望的深心感受,眼前景色,内心思绪,俱是一片茫茫。比之王维诗“山色有无中”,虽景象近似,而象外之意至为深远。东坡曾称柳永的“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谓“不减唐人高处”,对这句也可如此看待。

由观塞而自然地想到沦陷的中原,“万里”句即是观塞时引起的感慨。“烽火”为边地报警的设施,现在万里中原已在烽火之北了,则中原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只这样提点一下,可抵千言万语,这其间该有多少难以诉说的悲惨酸辛!“一尊”句承上启下,北望中原,无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罢益悲,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不禁向风挥泪。“浊酒”为颜色浑浊的酒,常用于表现粗恶的生活中,如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云:“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杜甫《登高》诗云:“潦倒新停浊酒杯”。范仲淹《渔家傲》云:“浊酒一杯家万里”。“戍楼东”,指作者所登荆州东门城楼。“东”字似非无意,这是南宋都城所在的方位。“挥泪”即洒泪,以手抹泪向空挥洒,可见伤心泪流之多。秋风吹来,令人不寒而栗,感念中原未复,人民陷于水火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图恢复,故觉风亦满含悲意。

本词上阕描写望中要塞景色,明丽壮阔,其中景物微妙地隐呈作者的感情色彩,眼前一片清丽,而人的感觉中却深藏阴黯。下阕抒发感慨,从人的活动中体现,在读者眼前俨然呈现一位北望中原悲愤填膺的志士形象。整首词色彩鲜丽,而意绪悲凉,词气雄健,而蕴蓄深厚,是一首体制精悍而具有强烈爱国感情的小词,与其《六州歌头》同为南宋前期的爱国词名作。

【《泥古者》注释、译文及作者】

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学问渊博,长于考证训诂,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任总纂官,并主持写定了《四库全书总目》200卷。泥(nì)古:拘泥于古代的成规或古人的说法。

注释:佚其名:他的名字遗失了,不可知。羽冲是他的字。 先高祖:称已故的高祖。 斋公:对道士的尊称。 唱和:以诗互相赠答。迂阔:迂腐不合时宜。 倩:请。 董天士:清初民间画家。 块然无与伍:孤独寂寥,没有人愿望与他为伍。 但见须眉古:只见他的面目很像古人。须眉,面目。 规:规劝。 角:较量。 好事:喜欢多事。 井田谱:据说西周时曾实行过井田制。后世有些士大夫为了解决现实土地问题,企图恢复井田制,画出图谱,这是复古的愚蠢行为。 经年:一年左右。 列说:到处游说。干:求见。沟洫:沟渠。 甫:刚。 歘(xū):忽然。 阿文勤公:清满洲正白旗人阿克敦,文勤是他的谥号。 国弈不废旧谱:国手不会废弃旧的棋谱。 不执:不偏执。 “神而”二句:语出《周易》。意思是,具有最高的智慧而能洞察事物,这样的修养的才能只能存在于某些人的身上。 “能与”二句:语出《孟子》。意思是说,木工能把制作的准则传授给别人,但不一定能使别人变得灵巧。

刘羽冲,他的正名到现在已没人记得了,是沧洲人。我家先太祖父厚斋公当年经常与他诗词唱和。他的性格孤僻,喜欢讲究古制,但实际上都是迂腐而行不通的那些理论。他曾经请董天士替他画画,让厚斋公在画上题诗,其中有一幅秋林读书图,题的诗是:“兀坐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这是厚斋公用诗句给予他的规劝。

他偶然得过一部古兵书,伏案熟读,自己感觉可以统领十万军兵冲锋陷阵了。正巧当时乡里出现土匪,刘羽冲就自己训练乡兵与土匪们打仗,然而全队溃败,自己也差点被土匪捉去;又偶然得到一部古代水利书,伏案熟读数年,自己认为可以有能力使千里荒地成为肥沃之地,绘画了地图去州官那里游说进言,州官也是个好事者,就让他用一个村落来尝试改造,水渠刚造好,洪水来了,顺着水渠灌进来,全村的人几乎全被淹死变成了鱼。于是他从此抑郁不乐,总是独自在庭阶前散步,一边走一边摇着头自言自语说:“古人岂欺我哉!(古人怎么可能会欺骗我呢!)”就这样每天喃喃自语千百遍,就是说这六个字。不久刘羽冲就病死了。

后来每逢风清月白的夜晚,经常会有人看到他的魂魄在墓前的松柏树下,一边摇头一边漫步,侧耳细听,鬼魂说的仍然是这六个字。有时候听到的人笑他,鬼魂就会马上隐没,第二天再去那里看,还是看到鬼魂那样独步着喃喃自语。拘泥于古籍的人都有点呆气,但怎么会呆到这个地步呢?

阿文勤大人曾经教导我说:“满腹都是经书会对事情的判断造成危害,但是一本书也不看,也会对事情的判断造成危害。下棋的大国手不会废弃古代流传下来的棋谱,但是不会很执着于旧谱;高明的医生不会拘泥于古代流传下来的药方,但是经验里也不会偏离古方。所以说:‘能够把什么事做得出神入化,主要是看做事的人罢了’。”又说:“能够教会人做任何事的规范步骤,但不可能让人变得灵巧。”

【张岱《练熟还生》赏析资料 】

张岱(1597-1679)《祁奕远鲜云小伶歌》:

世间何事堪搤掔,好月一轮茶一碗。

更有清讴妙入神,三事虽佳难落款。

鲜云小傒真奇异,日日不同是其戏。

揣摩已到骨节灵,场中解得主人意。

主人赏鉴无一错,小傒唤来将手摸。

无劳甄别费多词,小者必佳大者恶。

昔日余曾教小伶,有其工致无其精。

老腔既改白字换,谁能练熟更还生。

出口字字能丢下,不配笙箫配弦索。

曲中穿渡甚轻微,细心静气方领略。

伯骈串戏噪江南,技艺精时惯作态。

铜雀妙音今学得,这回真好杀罗二。

这首诗说观看一出好戏是一种绝妙的享受,就好像品尝一碗好茶,欣赏一轮好月。同样的意思,亦见于《陶庵梦忆》卷六《彭天锡串戏》:“余尝见一出好戏,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尝比之天上一夜好月与得火候一杯好茶,只可供一刻受用,其实珍惜之不尽也。”当然,戏要成为好戏,不仅剧本要好,演员的表演要好,家班主人的教习也要好。这里称赞祁奕远家伶的表演精益求精,日日不同,关键是处理好了“生”与“熟”的关系。对此,张岱在《与何紫翔》一文中,以弹琴为例,作了深入的阐发:

昨听松江何鸣台、王本吾二人弹琴,何鸣台不能化板为活,其蔽也实;王本吾不能练熟为生,其蔽也油。二者皆是大病,而本吾为甚。何者?弹琴者,初学入手,患不能熟;及至一熟,患不能生。夫生,非涩勒离歧遗忘断续之谓也。古人弹琴,吟揉掉注,得手应心。其间勾留之巧,穿度之奇,呼应之灵,顿挫之妙,真有非指非弦,非勾非剔,一种生鲜之气,人不及知,己不及觉者。非十分纯熟,十分淘洗,十分脱化,必不能到此地步。

张岱的结论是:

盖此练熟还生之法,自弹琴拨阮,蹴踘吹箫,唱曲演戏,描画写字,作文做诗,凡百诸项,皆藉此一口生气。得此生气者,自致清虚;失此生气者,终成渣秽。

张岱这里所谈,是艺术中“生”与“熟”的辩证法。从演员来说,“熟”是熟能生巧、驾轻就熟,“生”是精益求精、常演常新;从观众来说,“熟”是熟悉感、亲切感,“生”是陌生感、新奇感。从“生”到“熟”是一次飞跃,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从“熟”到“生”又是一次飞跃,也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生”与“熟”两方面恰当地结合起来,演出就能达到新的水平,看戏就能看出新的感受。对于表演艺术和观众心理学中这一重要问题,张岱结合丰富的艺术实践,运用诗歌和散文相配合的形式加以表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卷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卷】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我的少年时代在闽赣交界的偏僻小镇上度过。东边,武夷山脉横亘两省之间,山重水迭;西边, ,早已失去往日的喧嚣。一条简易的沙石路,由南而北穿过小镇两排(粗陋/粗鄙)的泥房子,蜿蜒于崇山峻岭间。物质的一贫如洗,与精神桎梏相互纠缠。泥土房里的生活,基本是一潭凝滞的死水。大多数夜晚,万籁俱寂,偶尔传来的夜车爬坡时的低吼声,仿佛从地层深处升起,(摇曳/摇撼)着身下脆弱的床板,惊扰了梦枕上的酣睡。似睡未睡之际,夜行人的脚步声若远若近,似有似无。微风拂过瓦楞, ;细雨滑落屋檐,像夜的呢喃。风声鹤唳的夜晚,神思飘忽的夜晚,孕育了一颗(敏锐/敏感)而多情的心。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横亘 山重水迭 B.桎梏 崇山峻岭

C.凝滞 万籁俱寂 D.酣睡 风声鹤唳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粗鄙 摇撼 敏锐 B.粗陋 摇曳 敏锐

C.粗鄙 摇曳 敏感 D.粗陋 摇撼 敏感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废弛的古驿道被乱草密林遮蔽 若号角吹响

B.乱草密林遮蔽了废他的古驿道 若远人轻唤

C.废弛的古驿道被乱草密林遮蔽 若远人轻唤

D.乱草密林遮蔽了废弛的古驿道 若号角吹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企业的激励机制要让人才实至名归,既重视精神激励,也最视物质激励,要体现个人和企业发展的利益一致性原则。

B.当地居民透露,去年11月底警方攻入阿莱芒贫民窟之前,这里的毒贩就闻风而动,指使建筑工人把下水道改造成了逃跑的通道。

C.正是在以“物欲”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的驱使下,科技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人对自然的破坏也发展到无出其右的地步。

D.绵绵青山环抱如屏,万竿翠竹,郁郁葱葱,鸟鸣叶间;一湾清水,碧波荡漾,鱼翔浅底——绝美的景色让我如痴如醉,久久难以释怀。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海防纪念馆坐落在甬江北岸的招宝山南麓,分序厅、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尾厅六部分组成,由中科院院士、建筑大师齐康教授负责总体设计。

B.当时,混血土著儿童被政府强行带走并接受白人教育,他们被称为“被偷走的一代”,身心遭受极大的摧残,生活在残酷的环境下,饱受虐待与凌辱。

C.本轮比赛过后,“中超”迎来了一个半个月的间歇期,国安队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调整状态,演练战术,以期在最后几轮比赛中迎头赶上。

D.直到深夜,“村官”小王才回到宿舍,一开门就见屋子里灯火通明,老书记朱正孝和他的朋友任晓菲还坐在炕沿上,一边聊天一边写着什么。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说“清空”

吴调公

①古代文艺理论家曾经给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划分了许多风格范畴,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感受,揭示

了诗人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艺术特色。其中有许多风格,如雄浑、冲淡、豪放、沉着、飘逸等等,在人们

头脑中大抵有个共同的清晰的认识。另外也还有一些在目前应用得很少,人们不太了解,而且含义较为复

杂。“清空”就是其中之一。

②清空主要是指一种经过艺术陶冶,在题材概括上淘尽渣滓从而表现为澄净精纯,在意境铸造上突出

诗人的冲淡襟怀从而表现为朴素自然的艺术特色。它说明作家立足之高和构思之深,表现为画面有余味、脉络婉转谐和,但最主要的还是含蓄与自然的交织、峭拔与流转的交织。

③清人戈载评论姜夔的几句话,可以说明“清空”特色。“白石之词,清气盘空,如野云孤飞,去留

无迹,其高远峭拔之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清气”,说明作品审美情趣高雅;“盘空”,说明作品的

想象、情思和韵味不仅横溢太空,而且纡回萦绕,竭尽曲折婉转之美;“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说明作

品意趣超逸不凡,表达空灵自然;“高远峭拔”,则说明取境之深、笔力之遒,饶有余味,富于顿挫。

④怎样才算清空,怎样便是背离清空呢?

⑤首先,从审美感受说,风格应该是幽深而不烦琐。作为清空风格的.幽深,就是指举重若轻地讲出“人

人心中所有”但却是“笔下所无”的话。而且幽深要与自然相结合,幽深的内容,要通过自然造化的形式

来表现。

⑥其次,从诗词节奏来说,清空的风格往往是以灵动取胜,而与板重相背离。所谓灵动,不外指作品

节奏给人们以和谐流动的美感:感情富于曲折,而以质朴明快的语言出之;结构饶有层次,但却统一在浑

然一气的境界之中。流转而不失之浮滑,律动和谐中包含着凝炼的风度,甚至峭拔的格调。

⑦再次,从语感说,清空风格的诗词,更多表现为质朴玲珑和潇洒纵横。锤炼精工、雕镂深刻、语气

蟠曲的作品,往往表现为邃密、峭拔、典雅、古奥的风格,它们的境界未始不绵密奇幻,但有的却不免迷

茫艰涩;语言未始不精警遒炼,但有的却失之诘屈聱牙,难以上口。而清空的作品则语言质朴,摒弃雕饰

之繁,“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

⑧总的来说,清空的思想基础,首先应该是具有高超、洒脱的情趣,像清风徐来,山泉汩汩。清空的

作品,其境界必有高度,不是“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那种高旷骏迈,也不是“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那样的昂扬激荡。其特色是:秀劲中见挺拔,飘洒中寓沉着,优美中含有某些崇高因素。

(选自《文史知识》1984年第1期,有删改)

6.根据文章②③两段的内容,下列对“清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空主要是指一种经过艺术陶冶,从而在题材概括上表现为澄净精纯、意境塑造上具有朴素自然特点的艺术特色。

B.清空说明作家立足高、构思深,表现为画面有余味、脉络婉转谐和,但最主要的是含蓄、自然、峭拔、流转风格的相互交织。

C.清空具有审美情趣高雅,想象、情思和韵味横溢太空,纡回萦绕,竭尽曲折婉转之美的特点。

D.作品意趣超逸不凡,表达空灵自然,取境深邃,笔力遒劲,余味隽永,富于顿挫,都是清空的特点。

7.下列诗句,不符合“清空”特点的一项是

A.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B.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D.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雄浑、冲淡、豪放、飘逸、清空等都是古代文艺理论家给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划分的风格范畴,

但人们对它们的了解程度不完全相同。

B.灵动不仅指作品节奏给人以和谐流动的美感,还指感情富于曲折而用质朴明快的语言表现出来、结构富有层次却统一在浑然一气的境界中。

C.锤炼精工、雕镂深刻、语气蟠曲的作品,往往表现为邃密、峭拔、典雅、古奥的风格,但这样的作品有的不免境界迷茫艰涩,或语言诘屈聱牙。

D.本文围绕“清空”展开论述,先阐明“清空”是什么,再论述怎样才算“清空”,层次清晰;引用古人评价或诗词,增强了说服力和表现力。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晋献骊姬

刘向

骊姬者,骊戎之女,晋献公之夫人也。初,献公娶于齐,生秦穆夫人及太子申生,又娶二女于戎,生

公子重耳、夷吾。献公伐骊戎,克之,获骊姬以归,生奚齐、卓子。

骊姬嬖于献公,齐姜先死,公乃立骊姬以为夫人。骊姬欲立奚齐,乃与弟谋逐太子与二公子。于是骊

姬乃说公曰:“曲沃,君之宗邑也;蒲与二屈,君之境也。不可以无主。无主,则开寇心。夫寇生其心,

民慢其政,国之患也。若使太子主曲沃,二公子主蒲与二屈,则可以威民而惧寇矣。”遂使太子居曲沃,

重耳居蒲,夷吾居二屈。

骊姬既远太子,乃夜泣。公问其故,对曰:“吾闻申生为人,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于民,今谓君

惑于我,必乱国,无乃以国民之故,行强于君,君未终命而殁,君其奈何?胡不杀我,无以一妾乱百姓。”

公曰:“惠其民而不惠其父乎?”骊姬曰:“为民与为父异。夫杀君利民,民孰不戴。虽其爱君,欲不胜也。

君不早图,祸且及矣。”公惧曰:“奈何而可?”骊姬曰:“君何不老而授之政。彼得政而治之,殆将释君乎?”

公曰:“不可,吾将图之。”由此疑太子。骊姬乃使人以公命告太子曰:“君梦见齐姜,亟往祀焉。”申生祭

于曲沃,归福①于绛,公田不在,骊姬受福,乃置鸩于酒,施毒于脯。公至,召申生将胙②。骊姬曰:“食

自外来,不可不试也。”覆酒于地,地坟,申生恐而出。骊姬与犬,犬死;饮小臣,小臣死之。骊姬乃仰

天叩心而泣,见中生哭曰:“嗟乎!国,子之国,子何迟为?君有父恩i忍之,况国人乎?弑父以求利人,孰

利之?”献公使人谓太子曰:“尔其图之。”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

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遂自经于新城庙。

公遂杀少傅杜原款。使阉楚刺重耳,重耳奔狄。使贾华刺夷吾,夷吾奔梁。尽逐群公子,乃立奚齐。

献公卒,奚齐立,里克杀之。卓子立,又杀之。乃戮骊姬,鞭而杀之。

(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七,有删节)

[注]①归福,奉献祭肉。②胙:祭祀时用的肉。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骊姬既远太子 远:使……远离

B.吾将图之 图:谋划

C.公田不在 田:通“畋”,打猎

D.遂自经于新城庙 经:经过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可以威民而惧寇矣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今谓君惑于我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祸且及矣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D.骊姬乃使人以公命告太子日 斧斤以时人山林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B.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C.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D.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骊姬劝说献公让申生镇守曲沃,让重耳镇守蒲城,让夷吾镇守二屈,其真实目的并非加强宗邑和边境的防守,而是为立奚齐为太子创造条件。

B.骊姬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女人。对太子申生为人评价的言辞,显示了她的险恶用心;劝献公为防止国家混乱而杀死她,又表明她能为国家大局着想。

C.在献公对太子起疑心之后,骊姬欺骗太子祭祀母亲齐姜,并借机下毒陷害太子。由于太子忠厚,没有亲自前去辩白,她的诡计终于得逞。

D.骊姬工于心计,她的阴谋在精心设计下一步一步得到了实现,但这不仅让晋国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也给自己与儿子招来了杀身之祸。

第Ⅱ卷(共1 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无主,则开寇心。夫寇生其心,民慢其政,国之患也。(5分)

(2)无乃以国民之故,行强于君,君未终命而殁,君其奈何?(5分)

1 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游栖霞寺

李建勋

养花天气近平分①,瘦马来敲白下②门。

晓色未开山意远,春容犹淡月华昏。

琅琊④冷落存遗迹,篱舍稀疏带旧村。

此地几经人聚散,只今王谢独名存。

[注]①平分:春分节气。②白下:南京的别称。③琅琊:六朝时南京设琅琊郡。

(1)中间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主张为政者必须立身端正,这样才能顺利推行政令。正如《论语•子语》所言:“其身正,不

令而行; , 。”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 , ”写出了陋室环境的清静和自己生活的安适。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用“ , ”两句来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

五、(12分)

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传统文化的作用,不超过50字。(4分)

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理念,突出的一点便是中庸和谐的观念。儒家思想强调“礼之

用,和为贵”,道家倡导“天人合一”,这些思想是中国目前建设和谐社会的丰富理论资源。传统文化倡的

人生价值观、人格境界论,比如《大学》《中庸》这些经典中的人格境界,可以为我们重建道德观念提供

深层的学术滋养。传统文化体现出来的开放、包容精神,将有助于中华文明更好地融入世界文明,使世界

文明趋于多元化。

1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举凡高明的创作,无论音乐、绘画,还是戏剧,无不有出处,无不来自对经典的观照。我们的戏曲艺术教育一定要重视对传统的学习与继承。 ,才能真正领悟到前辈表演艺术家的精髓:通过复排《长歌行》,我们体味到了刁光覃性格把握的精到;在复排《雷雨》的过程中,我们看

到了情感表现细腻的苏民;郑榕舞台表演沉稳,是我们在复排《茶馆》时了解的。

(1)请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衔接紧密。(2分)

(2)修改画波浪线处标序号的两个句子,使画线部分句式一致,语脉贯通。(2分)

18.下面是某市的“关爱流动人口公益事业”徽标,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0个字。(4分)

六、(1 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走向海洋

阿来

①当站到一幅巨大的地图前,就发觉自己的目光已经改变。过去关注点总是高山与大河,那种蜿蜒与

逶迤,给人已经上路、地平线上景色不停变幻的感觉。自从在中国渔政南海总队302船上有一次南海之行

后,当我再次面对地图时,眼光就不由自主地投注于那片宽阔的蓝色海疆。感到脚下坚实的土地开始起伏,

开始晃荡。

②海洋像天空一样展开在我们眼前的时候,她是多么陌生啊!

③当她平静的时候,我们难于忍受她的单调,当她迎风起舞时,我们又无法面对野性的动荡。我们在

黄土中的根,扎得实在太深太深了,我们在陆地上的安居,也实在是太久太久了。很久以来,中国人就一

直认为自己的国度是中央之国,是大地的中央。天空出现在头顶,是为了完成穹庐般罩子的使命;大海呢,

那是大地床帷一样的漂亮的镶边。大海在中国人的主流观念中,从来不是出发之地,而是边缘与尽头。直

到近代,才有一群群中国人来到海边,向遥远的彼岸瞭望,才有一些勇敢的中国人到了海上,不是为了像

收获庄稼一样用网打捞一点鱼虾,而是为了一个遥远的强国富民的梦想。

④对一个生命意识与文化传统都深深扎根于黄土之中的民族来说,海洋或者是遥远的传说,或者就是

外敌侵入的风险。所以,明代虽然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但他督造的七宝楼船,也只是中国历史上的一

个孤独的辉煌。郑和的故事,只有在今天中国人充分意识到海洋重要的时候,才被重新发掘出来,这个另

类的英雄才被真正地记忆。更能让我们刻骨铭心的历史是,同样是在明代,就在郑和七下西洋的船队消失

于海上之后不久,并非正规国家军队的倭寇,从海疆上不断地侵扰,居然成为明帝国的心腹大患。中国在

海洋上遭受屈辱,并不是到近代才有的事实,而是当中央之国尚称强大的时候就已经发生。明代,郑和的

船队至少到达了非洲。但在同一个明代,面对倭寇的骚扰,来自农耕文明的军队只是在陆地上筑起城墙,

而不是到广阔的大海上展开抵御外侮的战场。

⑤就在来自海上的倭寇之患平息不久,一个叫利玛窦的传教士经过漫长的充满风险的海上航行登陆中

国。他在书信中向自己远方的国人报告对这个新到国家的印象:“我们依然很难相信,一个疆域如此广阔

的庞大帝国,拥有的军队不计其数,却始终生活在持续不断的恐惧之中。”利玛窦还有些费解地指出:“他

们害怕那些小国家。”

⑥明代早已成为编年史的一个逝去的段落,但这种文化习性却带着巨大的惯性在持续着。对灾难与风

险,更多国人的选择是视而不见,或者遗忘。

⑦面对来自海洋的危险,封建帝王的选择是海禁。这让我想起一个二战时的故事。诺曼底登陆前夕,

盟军秘密集中了大量的舰船在英国海岸。舰船实在太多了,为了不走漏风声,艾森豪威尔为首的盟军司令

部,决定让英国沿海居民后撤一段距离。但这个决定引得丘吉尔首相愤怒咆哮:英国人的习惯从来就是逼

近,而不是离开海岸!不行,任何理由都不能让我们作出这样的决定!结果盟军不得不采取别的措施来保证

计划的施行。

⑧而在我们漫长的历史上,海洋只是海边渔民收获一点鱼虾的水上牧场,至多,也只是在故乡无以为

生的人们流浪异国求生的危险丛生的通道。使国人海洋意识苏醒,切肤感受到海洋主权之痛的是一部血腥的近代史,一个帝国幻梦的破灭,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⑨因此,南海总队这次巡航守礁的行为本身,就蕴涵了更为丰富的意义。一个后发的国家,开始意识

到海洋的重要,并且行动起来,开始维护自己天然的权利的时候,却因为曾经的被殖民,因为后发,因为

文化基因中海洋意识的缺乏,使一个国家维护主权的行为,也那么艰难曲折,波诡云谲,那么需要智慧与

坚定。好在,我们已经在海上了。海图上的航线虽然有些曲折,但终归是指向遥远海疆。我站在302船的

驾驶舱里,看到中国海上,台风过后,终于迎来壮美的日出!

⑩那时,我感到不是一艘船在劈波斩浪,而是整个中国,正在走向海洋!中国要走向世界,没有办法

不走向海洋!

(选自《看见》,有删改)

19.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感到脚下坚实的土地开始起伏,开始晃荡。(2分)

(2)海图上的航线虽然有些曲折,但终归是指向遥远海疆。(2分)

20.本文哪些内容说明了历史上中国海洋意识的缺乏?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4分)

21.在第⑦段中,作者写二战时故事的作用是什么?(4分)

22.“中国要走向世界,没有办法不走向海洋!”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你的思考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家国有书店将长时间看书而不买书的孩子们撵出。理由是:书店是卖书的地方,不是看书的地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img]

二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卷

试题的练习测试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对于学生巩固知识也是很重要的,下面是我整理的二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卷,欢迎阅读参考!

一、我会拼,在拼音下面写出汉字。(8分)

qí zhì tán qín yōnɡ bào zhěng qǔ

sī kǎo wēn nuǎn yǎn jīnɡ zhuàng lì

二、我会选,在正确的拼音下画“ ”。(5分)

1.大海奏起欢乐( yuè lè)的乐(yuè lè)曲。

2.漂(piāo piào)亮的小纸船随水漂(piāo piào)走了。

3.放学后,我还(hái huán)要到图书馆还(hái huán)书。

2.有水把茶泡(pào bǎo),有饭能吃饱(pào bǎo)。

3.我们大家都(dū dōu)爬上了天都(dū dōu)峰。

三、我会区别这些生字,再组词。(10分)

抬( )旁( )户( )场( )刻( )

治( )傍( )护( )扬( )该( )

喝( )候( )飘( )状( )台( )

渴( )猴( )漂( )壮( )告( )

四、我会查字典。(6分)

要查的字 读音 部首 除去部首还有几画

穿

五、我会按要求写词语。(12分)

1.写出与秋天有关的四字词语。

叠翠流金

2. 把词语补充完整。

仔细地( ) 一片片( ) 心爱的( )

赞许地( ) 一个个( ) 火红的'( )

3.例如:(拉)二胡

( )钢琴 ( )足球 ( )葫芦

4.写出带有数字的成语。

一本正经

5.我能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奇形怪 ( ) 绿树成( ) 名( )古迹

徒劳无( ) ( )有所长 ( )苗助长

瓜熟蒂( ) ( ) 中窥豹

六、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6分)

退— ( ) 浅— ( ) 直— ( )

危险—( ) 复杂—( ) 丑陋—( )

七、我能把词语整理成一句话,并加上标点。(4分)

1.娃娃 普及 抓起 从 电脑 的 要

2.不约而同地 公园 我 来到 小东 和 门口

八、我会仿写句子。(10分)

1.例如: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小河不过十米宽,怎么可能游那么久?

你自己会,还用问别人?

风娃娃怎么能不伤心呢?

这里的风景怎么会不美呢?

2.例:清澈的湖水像一面镜子。

弯弯曲曲的公路像 。

像 。

3.例:他把小鱼扔进大海里。改为:小鱼被他扔进大海里。

水把庄稼淹没了。改为: 被 。

4.例: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草儿绿了,到处都是一片生机(àng)然的景象。

夏天来了,

秋天来了,

冬天来了,

九、日积月累。(15分)

寒 径 斜 ,

处 。

停 车 ,

霜 叶 。

1.

我知道这首诗的题目是《 》,描写的是( )的景色,作者是( )代诗人 ( )。

2.老师——满树盛开的( ),那是我们的( ),感谢您时时把我们( )。

3. ,是祖国妈妈的生日。

4.北京申办 年奥运会成功了。

3.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青蛙如果跳出井口会看到 ,它会说:“ 。”

十、快乐阅读(9分)

晚饭后,我和姐姐正在门口乘凉。忽然飞来一只大蜻蜓,落在一棵小树上,我悄悄地跑去,把它捉住。大蜻蜓真漂亮!两只眼珠像小玻璃球,亮晶晶的。一对红翅膀不住地扇着。我真喜欢它,就拿着玩起来。

姐姐看见了,大声喊:“快把它放了,它是益虫!”我听了姐姐的话,想到益虫的好处,就把它放了。

1.第一自然段共有 句话(1分)

2.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2分)

美丽-----( ) 喜爱------( )

3.用“ ” 画出描写蜻蜓外形的句子(2分)

4.抄写短文中的比喻句。(2分)

5.我非常喜欢大蜻蜓,为什么又把它放了?(2分)

二年级语文期中测试题

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卷DOC

一、基础知识。(63分)

1、在大写字母后面写上小写字母,并按字母表的顺序排列下面的大写字母。(5分)

D( )H( )B( )Q( )L( )

N( )G( )R( )J()A()

2、看拼音,写词语和句子。(15分)

wēnnuǎnfù jìnjǐnzhāng róngyì

()()( )()

chítánglínjū jìsuànzhuāngjia

( ) ( )( )()

má quètūránnòngcuòkǒukě

()( ) ( ) ( )

Wūyāxǐhuāntīng hǎo tīng dehuà,shànglehúlidedàng.

( )

3、给下面的多音字、形近字组词。(12分)

wéi()méi()

为 没

wèi() mò()

dū()nán()

都 难

dōu()nàn()

飘()情()底()领()

漂()睛()低()邻()

池()提()摇()晨()

地()题()遥()辰()

4、按要求填空。(4分)

“稻”按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第十

二笔是( ),组词( )

“掌”按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部首

是(),共有( )笔。

5、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8分)

一( )汽车 一( )车票 一( )马 一( )房子

一( )公路 一( )桌子 一( )麦子 一( )袜子

优美的( ) 认真地( ) ( )的星星

高大的`( ) 飞快地( ) ( )的稻田

整洁的( ) 吃惊地( ) ( )的羽毛

6、给划横线的词换个意思相同的词。(4分)

(1)、您的羽毛真漂亮。( )

(2)、乌鸦站在枝头上,心里很高兴。( )

7、把下面的词语分成三大类写在____________________里。(3分)

玉米 黄豆 冬瓜 拔草 收割 莴笋

水稻 播种 黄瓜 麦子 萝卜 捉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4分)

复杂-( ) 多-( ) 正-( ) 双-( )

困难-( ) 深-( ) 爱-( ) 忙-( )

9、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加上标点符号。(4分)

(1)爷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年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造句。(4分)

注意――

一边……一边……

二阅读部分。(22分)

1、默写古诗。

悯农(二) 夜宿山寺

, ,

。 。

, ,

。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听了妈妈的话,小马 趟到了对岸。原来河水既不像老

牛说的那样 ,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 。

(2)《兰兰过桥》一课中介绍了 和 这两种新式桥。

(3)青蛙和小鸟为 这件事情争论起来。小鸟说天 ,而青蛙却坚持认为天只有 。

3、在正确答案后面的括号里打“ ”

我们学习《狐狸和乌鸦》,知道了乌鸦上当的主要原因是:(请在正确的后面打√)

(1)乌鸦和狐狸是邻居。 ( )

(2)狐狸狡猾,乌鸦老实。 ( )

(3)乌鸦爱听奉承话,结果上当受骗。 ( )

(4)乌鸦爱唱歌。 ( )

4、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填空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

挂了几个可爱的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1)写葫芦藤样子的词是( )

(2)写小花颜色的词是( )

(3)写种葫芦的人特别喜欢小葫芦的词是( )

(4)写叶子多的词是( )

三、作文:根据对话内容写留言条。

明明:叔叔,冬冬在家吗?

叔叔:不在家,有事吗?

明明:老师让他明天早点到校值日。

叔叔:请你给他写个留言条吧!

二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

试题的练习测试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以下是我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湘教版),欢迎阅读参考!

一、按音序重新排列下列汉字。(7分)

胶 藤 雀 质 顿 岸 捆

二、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6分)

民族(zhú zú)

悬挂(xuán xüán)

应该(yīnɡ yīn)

啄食(zuó zhuó)

摔倒(shuāi suāi)

挑选(tāo tiāo)

三、读拼音,写词语。(22分)

1.小má què( )站在枝头,正悠闲地梳理着自己的yǔ máo( )。

2. bǎo hù huán jìnɡ( ), cónɡ wǒ( ) zuò qǐ( )。

3. lín jū( )家的小nán hái( ) lì yònɡ(

)星期天带xiǎo ɡǒu( )去河边xǐ zǎo( )。

四、词语积累本。(16分)

1.请你写出四个描写秋天的成语。(4分)

2.读一读词语,在圆圈里涂上相应的色彩。 (6分)

稻子○高粱○棉花○

梨子○葡萄○苹果○

3.把句子补充完整。(6分)

农田里,稻子 ,高粱 ,棉花。

果园里,梨子 ,葡萄 ,苹果。

五、照样子,把句子写得更具体。(8分)

例:蓝天上飘着白云。

(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1.小鸟在树上歌唱。

( )小鸟在树上( )歌唱。

2.小家伙爬过来。

( )小家伙( )爬过来。

六、句子天地。(8分)

1.有了你们,地球才会更干净,更美丽!

有了 ,才  。

2.百灵鸟站在树枝上,翘着尾巴快乐地唱着。

快乐地  。

七、按课文内容填空。(8分)

1.读完《森林气象站》一文,我明白了:麻雀唱歌,肯定是 ,麻雀缩头缩脑,发出吱吱声,肯定要。乌鸦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站,说明刮风。

2.《地球清洁师》让我们知道了 。

3.燕子低飞蛇过道, 。

青蛙乱叫, 。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0分)

甜蜜的傻事

童年的傻事其实挺甜,亮晶晶的就像熟透的.葡萄。

七岁时,我的门牙掉了,就呜呜地哭,恰好也掉了门牙的爷爷就对我说:“别哭,爷爷的牙掉了不能长,你的牙掉了还能长呢!”我于是真的不哭了,还瞒着爷爷,悄悄地把我的那颗门牙种在了地里。

我的牙能长,爷爷说的!

我还天真地想,只要我种的牙开了花,就一定能结许多许多的牙,我要从中选一颗最亮最美的,把它送给爷爷,让爷爷也跟我一样,也能吃最硬最香的铁蚕豆。

童年的我,是不是挺傻,挺可爱?

1.填空。(6分)

童年时,“我”把门牙种在 ,希望牙能 ,然后送给 ,让爷爷能吃上 。

童年的傻事很甜,很可爱,像 。

2.从种牙的故事里,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4分)

期中检测卷参考答案

一、岸 顿 胶 捆 雀 藤 质

二、zú xuán yīnɡ zhuó shuāi tiāo

三、1.麻雀 羽毛 2.保护环境 从我做起

3.邻居 男孩 利用 小狗 洗澡

四、1.秋高气爽 一叶知秋 大雁南飞 风轻云淡

2.黄 红 白 黄 紫 红

3.黄了 红了 白了 黄了 紫了 红了

五、1.美丽的 快乐地 2.可爱的 开心地

六、1.有了老师的鼓励,我才有信心走上讲台。

2.妈妈快乐地打扫卫生。

七、1.大晴天 下雨 东

2.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它们能让地球变得更美丽

3.大雨不久就来到 大雨来到

八、1.地里 开花结果 爷爷 铁蚕豆 熟透的葡萄

2.天真可爱,想象丰富,关爱长辈的孩子。

九、略

历届高考试题与模拟题!

语文:

历年高考语文题详解

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免费

最新模拟试题

167

辽宁省实验中学、东北师大附中、哈师大附中2008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166 四川省遂宁二中高2008级文科语文试题人教版

165 2008高考模拟试题(二)(宁夏海南卷)

164 2007年广东省揭东蓝田中学毕业班第四次阶段测试语文

163 2008年语文高考复习综合训练卷(二)

162 2008年语文高考复习综合训练卷(一)

161 2008届南通市四县市高三联考试卷语文

160 云南省昆明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159 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卷

158 重庆市高2008级学生学业质量调研抽测试卷

157 2008年青岛市高考一模语文试题

156 湖北楚星教研所2008届高三第六次联考语文试题

155 江苏盐城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卷

154 湖南省长沙一中2008届高三第六次月考试题

153 2008山东省实验中学高考最新模拟试题

152 2008山东师范大学附中高考最新模拟试题

151 江苏省赣榆县2008届高三三校联考语文试题

150 2008年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149 常州市2007—2008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

148 普宁二中07-08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147 扬州市2007~2008学年度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

146 辽宁省沈阳二中2008年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145 扬州市2007~2008学年度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

144 洛阳市07—08学年高三统一考试试卷

143 芜湖一中200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142 苍山县2007年高三教学重量检测题

141 四川成都七中2008级高三适应性考试

140 江苏黄桥中学高三08年元月测试卷

139 长沙市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五

138 绍兴高级中学07-08学年度高三第三次月考试题

137 厦门双十中学08高考语文热身考试卷

136 成都市2008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

135 2008年郑州市语文第一次质量预测分析

134 长沙一中高三语文第五次月考试题

133 湖南省师大附中07—08学年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132 四川省广元中学高2008级第一次月考试题

131 广东省重点中学2008年高三六校第三次联考

130 惠州市2008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题

129 江苏省兴化市2008届高三语文调研试卷

128 江苏南阳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月考试题

127 潮州市07-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

126 河南省郑州市2008年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预测

125 广州市08届高三语文专题调研测试模拟练习

124 2008年高考模拟试卷

123 江苏海安07-08学年度高三年级摸底考试题

122 长宁区07-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终抽测试卷

121 徐汇区07-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学科能力诊断卷

120 武汉市2008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119 武汉市2008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118 2008年3月泰州市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联考

117

2008年南通市四县高三联考试卷语文试题

116

2008年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高三模拟试卷

115

湖南省2008届高三 十二校联考 第一次考试

114

渭南市2008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113

西工大附中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题

112

泰州市07~08学年第二学期期初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111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2008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

110

安徽省六安市河口中学2008届高三第一学期月考试卷

109

阳江市07--08学年高三第一学期调研试卷

108

福建三明市07—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考试题

107

四川省绵阳市高中2008级第二次诊断性考试

106

广东六校08年高三模拟考试题

105

湖南长沙三中2008年1月高三月考试题

104

广东珠海斗门区07-08学年度下学期开学考试卷

103

黑龙江西北地区普通高中2008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102

广州市高三语文专题调研测试模拟练习

101

2008广州调研模拟(广州四中)

100

2008广州调研模拟(白云中学)

99

宝山区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终试卷

98

四川成都一中07-08学年高三语文综合测试卷

97

广东珠海市2008届高三质量检测第二次联考

96

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人教版

95

安徽省庐江乐桥中学07-08学年高三1月月考

94

河南许昌07-08学年高三上期末教学质量评估试卷(语文)

93

青岛市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92

潮州侨中2008届上学期期末检测卷

91

湖北省武昌区07-08学年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试卷

90

广东2008届高三月考试卷

89

嘉定区2008届高三语文测试卷

88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08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语文2月考试卷

87

2008年黑龙江省高三质量检查

86

东北师大附中07~08学年高三第四次摸底考试题

85

北京市朝阳区07—08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84

北京市宣武区2007—2008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83

北京市崇文区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统一练习

82

北京市石景山区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统一练习语文试题

81

安徽合肥一中07—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阶段考试

80

陕西省宝鸡中学2008届高三年级月考(四)

79

上海嘉定一中08届高三模拟测试题

78

衡阳市八中2008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试题

77

鄂州市07—08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76

广州市2008届高三语文调研模拟题

75

辽宁省沈阳二中07-08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月考

74

上海嘉定一中08届高三模拟测试题

73

江苏省赣榆县2008届高三三校联考语文试题

72

江西南昌07—08学年上学期高三四校联考试题

71

海淀区08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

70

江苏省南京市2008年1月高三质量调研

69

北京市西城区2008年抽样测试题答案

68

山东省泰安市07-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67

济宁市07—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66

河南平顶山市普通高级中学毕业班2008年第一次教学质量调研考

65

上海市松江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控语文试卷

64

泰安市07—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63

广东省潮州市07-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62

07-08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苏教版)

61

江苏省如皋江安中学2008届高三年级阶段测试

60

2008年平顶山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调研考试

59

广东省中山市07-08学年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统一考试试卷

58

北京市东城区07—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目标检测

57

山东省滨州市2008年高三第一次复习质量检测

56

北京市西城区2008年抽样测试高三语文试题

55

北京丰台区07-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54

江苏黄桥中学高三08年元月测试卷

53

南京师大附中江宁分校08界高三阶段测试题

52

哈尔滨三中07—08学年高三年级月考试题

51

东北三校08届实验班与复习班第一次摸底考试题

50

山东寿光现代中学07-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模拟

49

辽宁省实验中学200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测试

48

2008湖南高三语文第二次八校联考试题

47

07—08学年度河南省五市统考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

46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2008届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45

安徽省合肥八中2007—2008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

44

山东省泰安市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43

2008年无锡市期中调研语文试题

42

07—08学年湖北省补习学校联考试题

41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07-08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三次摸底考试语文试

40

2007年9月徐州市第一次摸底试题

39

2008届四川石室中学零诊模拟检测题

38

长郡中学2008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37

2008高考语文模试卷

36

湖北省黄冈市、荆州市高三联考语文试题人教版

35

广东省惠州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考试卷

34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2008届高三年级第三次阶段测试

33

重庆南开中学2007—2008学年度高2008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

32

全国大联考(湖北专用)200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31

山东省潍坊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30

湖北黄冈高三年级质量检测试题

29

华南师大附中07-08学年度高三综合测试(二)

28

四川绵阳08届高中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27

河南许昌08届高三第一学期四校联考试题

26

新洲三中高三新起点语文综合测试

25

河南开封市2008届高三学生统一检测题

24

2007—2008学年广东三校高三联考试题

23

青岛黄岛经济技术开发区07-08学年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卷

22

2008届高三联考试题

21

2008年开原高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20

安徽省皖南八校200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

19

2008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18

广州市2008届高三语文调研模拟题

17

湖北省八校200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16

北京市海淀区2007——2008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15

(金太阳)2008年高考语文第四次大联考试卷及解析

14

东北师大附中2007—2008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13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试题

12

北京四中2007—2008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语文测验

11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10

辽宁东北育才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卷

9

辽宁省实验中学2008届高三年级上学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8

2007湖北省黄冈、荆州、宜昌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

7

吉林省实验中学2008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6

湖南长沙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5

2008湖南高三语文第二次八校联考

4

山西省实验中学2008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

3

全国大联考2008届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

2

河南省郑州市2007年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预测

1

北京市海淀区2008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历年高考语文题

1 2007年高考语文(辽宁卷)详解 满分作文

2 2007年高考语文(重庆卷)逐题详解

3 2007年高考语文(广东卷)

4 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

5 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二)

6 2007年高考语文(北京卷)详解

7 2007年高考语文(上海卷)详解

8 2007年高考语文(四川卷)详解

9 2007年高考语文(湖南)语文卷评分细则及答案详解

10 2007年高考语文(安徽卷)

11 2007年高考语文(江苏卷)详解

12 2007年高考语文(湖北卷)逐题详解

13 200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

14 2007年高考语文(山东卷)

15 2007年高考语文(江西卷)

16 2007年高考语文(海南、宁夏卷)

17 2007年高考语文(天津卷)

18 2007年高考语文(福建卷)

19 2006年高考语文(辽宁卷)附详细答案

20 2006年高考语文(安徽卷)

21 2006年高考语文(北京卷)

22 2006年高考语文(福建卷)

23 2006年高考语文(广东卷)

24 2006年高考语文(湖北卷)

25 2006年高考语文(湖南卷)

26 2006年高考语文(江苏卷)

27 2006年高考语文(江西卷)

28 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

29 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II)

30 2006年高考语文(山东卷)

31 2006年高考语文(上海卷)

32 2006年高考语文(四川卷)

33 2006年高考语文(天津卷)

34 2006年高考语文(浙江卷)

35 2006年高考语文(重庆卷)

36 2005年高考语文(辽宁卷)详细答案

37 2005年高考语文(北京卷)详解

38 2005年高考语文(广东卷)详解

39 2005年高考语文(江苏卷)详解

40 2005年高考语文(山东卷)详解

41 2005年高考语文(湖南卷)详解

42 2005年高考语文(上海卷)详解

43 2005年高考语文(天津卷)详解

44 2005年高考语文(重庆卷)详解

45 2005年高考语文(福建卷)

46 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

47 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

48 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

49 2005年高考语文(湖北卷)

50 2005年高考语文(江西卷)

51 2005年高考语文(浙江卷)

52 2004年高考语文(辽宁卷)附详细答案

53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山西、江西卷)

54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吉林、四川、黑龙江、云南、贵州卷)

55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卷)

56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4,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卷)

57 2004年高考语文(北京卷)

58 2004年高考语文(福建卷)

59 2004年高考语文(广东卷)

60 2004年高考语文(湖北卷)

61 2004年高考语文(湖南卷)

62 2004年高考语文(江苏卷)

63 200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

64 2004年高考语文(天津卷)

65 2004年高考语文(浙江卷)

66 2004年高考语文(重庆卷)

67 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全国卷)详解

68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

69 2001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

70 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语文试卷逐题详解

关于高三语文期中调研卷二年级和高三语文期中调研卷二年级上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同学们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