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同学们谈谈七年级历史一线调研卷,以及一线调研试卷七年级上册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不要忘记分享给你的朋友哦!
本文目录一览:
小学调研卷全名叫什么
小学调研卷全名叫一线调研卷。
因为小学语文1至6年级的调研卷,全名叫一线调研卷,这套卷子包含了数学的重考点、易错点、单元测评卷+期末真题模拟卷,所以小学调研卷全名叫一线调研卷。
调研卷又称调查表或询问表,是以问题的形式系统地记载调查内容的一种印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乐学实学,挑战期末考;勤勉向上,成就自我。祝你 七年级历史 期末考试顺利,金榜题名,一飞冲天。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希望你们喜欢。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请把正确答案填入下 面表格相应位置,每题1分,共2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古人对哪项工程的历史功绩的赞颂?( )
A.长城 B.都江堰 C.大运河 D.赵州桥
2、“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写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
A、“开元盛世”时期B、“贞观之治 ”时期
C、“文景之治”时期D、“光武中兴”时期
3、2004年10月14日,第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京剧艺术表演家尚长荣扮演京剧《贞观盛事》中一位耿直进谏的名臣。你知道尚长荣扮演的名臣是( )。
A.程咬金 B.李渊 C.秦叔宝 D.魏征
4、武则天遗言留无字碑,由后人评价她的功过,下面是四位同学评价武则天所写的一句话。你认为最恰当的应该是:( )
A、唐朝由盛转衰的女皇帝B、重用人才,发展农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政启开元
C、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D、 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5、看右图,它们反映了哪一时期农业的发展( )
A、西汉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6、“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 文章 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该诗反应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
A、禅让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7、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x藏的唐朝公主而建。这位密切了汉蕃关系、受到汉藏两族人民尊敬的唐朝公主是( )。
A.文成公主 B.蔡文姬 C.王昭君 D.金城公主
8、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 故事 ,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被誉为中印 文化 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是( )
A、张骞B、玄奘C、鉴真D、郑和
9、2008年5月1日,中国长达36公里的杭州湾大桥顺利通车,这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请问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是( )
A、赵州桥 B、苏州玉带桥
C、卢沟桥 D、杭州拱宸桥
10、敦煌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 宝库,主要因为 ( )
A、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 B、有大量的碑刻书法
C、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 D、大批宝物被劫掠到国外
11、以下哪一项不是宋、金议和的规定:( )
A、南宋向金称臣 B、宋金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
C、南宋向金送纳岁币 D、金将都城迁到燕京,改名中都
12、油条是我国分布面最广,食用频率最大的早点食品,它还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内容。油条最早出现于杭 州,俗称油炸“桧”,此一名称反映了百姓对哪一位历史人物的同情与肯定?( ) A、岳飞B、卫青C、屈原D、张骞
13、中国古代为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提供重要条件的发明是( )
A、罗盘针 B、竹木筒 C、地动仪 D、突火枪
14、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兄弟逛街,这条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等。请问他们走到了当时被称为什么的地方( )
A、专门制造房瓦的瓦厂 B、食客盈门的酒楼
C、娱乐兼营商业的瓦舍 D、好汉比武的擂台
15、你知道“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话表明了两宋时哪个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
A、太湖流域 B、长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珠江流域
16、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超过北方,下列错误的原因是( )
A、南方战祸少,许多中原人流落到江南,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
B、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
C、南方重视兴修水利 D、麦田面积扩大
17、下列搭配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
A.阿保机——契丹 B.赵匡胤——北宋 C.元昊——西夏 D.阿骨打——后金
18、“路见不平一声吼呀,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哇......”电视剧《水浒传》再现了哪个时期传奇英雄的故事? ( )
A.三国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19、毛泽东有诗词写道: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成吉思汗的功绩主要是( )A.灭亡西夏 B.统一蒙古 C.建立元朝 D.定都大都
20、今天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分奠定基础的是( )
A、西周的分封制B、秦朝的郡县制C、隋朝的科举制D、元朝的行省制
21、我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宰相的地位。我国宰相制度的设立和废除分别是在( )
A、秦朝与明朝 B、汉朝与宋朝 C、秦朝与清朝 D、唐朝与明朝.
22、下面对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上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宣扬国威 ②到西洋去“取宝” ③为开辟新航路 ④加强同海外各国联系 ⑤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23、“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歌谣中的“戚爷”( )
A、平息了东南沿海倭寇B、打退了沙俄侵略军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D、统一了女真各部
24、清初,清王朝授予__喇嘛“五世__金印”,这反映了清朝( )
A、规范了灵童转世程序 B、创立了驻藏大臣制度
C、废除了x藏土司制度 D、加强了对x藏的管辖
25、清朝以夜郎自大的文化心态,试图构筑起一道隔绝中外的“防线”,却使中国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这道“防线”指的是( )
A、设立军机处 B、大兴文字狱 C、重本抑末 D、闭关锁国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示意图显示的内容创立和完善的朝代分别是什么?(2分)
(2)替皇帝起草政令和负责审核的分别是哪两个部 门?(2分)
(3)松赞干布曾派人到唐 朝求婚,你认为安排接待的应该是哪个部?(1 分)
(4)该制度在当时有何作用?(3分)
27、右图是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示意图
(1)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发生在哪个朝代、哪一年?比欧洲早了大约多长时间?最远到达什么地方?(4分)
(2)郑和的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新航路开辟后,促进了欧洲特别是欧洲国家的发展。但中国在郑和下西洋后,为什么海上贸易停滞不前,国力日益衰退?(2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
材料二 “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帆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
————《粤海关志》
材料三 “浙 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 ————《清高宗圣训》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怎样的思想?产生这种思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在上述思想的影响下,清朝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政策?实行此政策造成的严重危害是什么?(4分)
(3)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1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CADBB CABAC DAACA DDCBD ADADD
二、材料题
26、(1)隋、唐;
(2)中书省、门下省;
(3)礼部;
(4)三省六部间既分工协作;集思广益,提高效率,又相互牵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27、 (1)明朝、1405年;早半个多世纪;非洲东南沿海和红海沿岸。 (4分)
(2)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统治者的支持;郑成功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2分)
(3)郑成功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利益,为国内的经济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明中后期以后,封建统治阶级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致使中国 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这是造成中国对外经济交往中断的最主要原因。 (2分)
28、(1)自持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害怕沿海居民同外国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2分)
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2分)
(2)闭关锁国;(2分)危害:清政府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2分)
(3)看法提示:从闭关锁国政策中吸取教训。(如:任何国家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融入到世界当中去,不能固步自封。)坚定不移的走改革开放之路。(如:今天的开放 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等等。)(1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相关文章:
1.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和答案【完整】
2. 新人教版2016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
3. 七年级历史下期末试题及答案
4.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测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5.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
一线课堂导学案七年级下册历史官方正版答案
1
第
1
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学习目标:
1
、掌握隋朝建立和统一、隋朝大运河的构成等相关史实。
2
、培养分析史料得出结论的能力;从比较中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正确评价历史人
物和历史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3
、认识隋文帝的励精图治对隋朝的繁荣所起的推动作用;认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是
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
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它的开通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img]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 七年级历史 教学活动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是我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基本要求。我整理了关于七年级历史的学情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 范文
一、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特征
孙:两位老师,工作在一线的教师都有这样一种体会,就是作为初中历史的起始篇,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开展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主要在初一年级开展,这个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期,表面上看是小学阶段向初中阶段过渡,实际上,包括学习习惯、 学习 方法 、 思维方式 等诸多方面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2岁上下。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张:的确,这个阶段对于学生成长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我们不妨从认知发展和初中历史教学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学生的特点。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讲,这是 儿童 认知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11、12岁以后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时期。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可以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并且能够寻求可能性中的现实性,寻找正确答案。部分孩子处在具体运算阶段,部分孩子处在形式运算阶段。
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中的疆域比较,理解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为学生具体运算搭建台阶。在这一课中,我把时间(朝代)和疆域图建立了联系。我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共包括三个小的活动环节。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体验了中国疆域变迁的历程,探究了历代民族政策的特点,感悟了清朝对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贡献。
张:2011年版新课标也提到了学生现有的历史思维特点及相应的对策,“历史课程逐渐转向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初步理解唯物史观”、“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
孙:两位老师对于初一学生的思维特点的分析,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的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逐步引导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之上,能够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也就是给学生创造从形象思维过渡到 抽象思维 的机会。
案例:《祖国境内远古居民》
贾:孙老师的案例很典型的体现出了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更好的开展教学。当然,这是一个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尽量选取更加形象化、生动的史料和符合学生特点的 教学方法 。同时我们也要考虑的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之间的学生的差异,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小结:以上课例和具体分析提醒我们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特征。不要让我们的历史教学幼稚化,也不要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让学生够不着。要考虑到一个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一方面,从生理、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了解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学生的特点。另一方面,要根据课标的内容和要求,针对这一阶段课标对于学生知识掌握、能力提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要求,开展教学。当然实际教学之中,我们也要关注到本身执教班级学生的特点适合开展什么样的教学活动。
二、用好奇之心点燃思维的火炬
孙:看来,只有清楚地了解当前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才能更好地开展历史教学。以往我们在教学中都会注意,面对初一年级的历史教学,一定要生动、形象。但是,初一年级的学习内容是中国古代史,其内容与学生距离较远,这也会增大我们的教学实施的难度吧?
张:的确这个问题是很多一线老师都会面临的问题。实际上,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也不是个问题,例如,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往往更感兴趣。古人与今人之间的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心理距离恰到好处。人类文明产生以前的事情,学生可以得到的信息太少,距离太远,学生不太感兴趣。人类文明诞生以后,学生既可以通过影视、文学、课本,又可以通过身边的历史遗迹遗存,感受到历史的蛛丝马迹。所以,中国古代史距离学生不是太近,也不是太远。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在中国古代史学习上的兴趣,发掘更多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好奇之心。
孙:看来,距离可以产生美。我们比较熟悉一句话就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张老师能否结合这句话来给我们解释怎么样利用这个距离产生美呢?
张:还有一句意思相近的话当代学者葛兆光说过“我们都生活在历史的延长线上。”其实,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这一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认识论的角度可以这样解释克罗齐的话,历史正是以当前的现实生活作为其参照系,这意味着,过去只有和当前的视阈相重合的时候,才为人所理解。所以,我们引导学生搭建一个通道,让学生通过这个通道体验和解读历史。
贾:在我们的调查中,120多份样本均表示“对中国古代史非常感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鼓励学生去自主探究。但是,实际教学中我们怎样操作呢?我听过孙老师的一节课,中华 文化 的勃兴,也就是先秦时期的文化,距离学生的确非常远。但是课堂上,学生却非常活跃,看得出对这部分内容非常感兴趣,这与教师的设计有密切的关系。就像张老师所说的,孙老师搭建了一个通道。请孙老师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个案例。
案例《中华文化的勃兴》
张:在我们的教学中,这种例子是比较多的。大家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根据学生生活的区域,充分利用身边的历史遗存,也可以去博物馆参观,甚至可以让学生动手去做一些东西。大家看一下,这是北师大实验中学的学生制作的“文物”。请孙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
孙:这是我们在讲完河姆渡和半坡生活之后,从通用技术组借来了陶泥,学生自己完成的作品。整个活动大致20分钟,也就是半节课,学生在展示自己的成果时,要讲解作品的用途,依据哪些史实、材料,设计和制作的。设计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打开学生通往中国古代史这扇大门的钥匙,就是激发学生的好奇之心。
贾:看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很重要,也很有效。中国古代史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学生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那些方面呢?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中国古代史中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依次是人物 事迹 、古代的战争、文学艺术等内容。从各朝代历史来看,学生对明清阶段最感兴趣,其次是隋唐、宋元。当然,不同地区不同个性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但作为教师,应该懂得学生的兴趣点,并将之发展到志趣,这是最为重要的。
小结:根据两位老师的谈话内容,我整理成了这样一段话,距离可以产生美;分析学情很必要;课前找到兴趣点;课堂之上搭通道;激发热情更高效。相信掌握了这几个关键点,我们就可以做到“好奇之心、点燃火炬”!
三、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 经验
张:当然,还有一个方法也可以解决我们刚才提到的“古代史距离学生较远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处理”的问题。就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认识。孙老师做过这项整理工作,请孙老师谈谈她的做法。
孙:具体地说,就是调查一下小学的时候,学生学习过哪些古代史的内容。我们可以参考2011年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可配合具体内容),也可以参考相关的教科书,主要集中在五年级的上、下册。小学阶段的历史教学有这样一个特点,即小学时期的历史课程是与其他课程结合起来的。就历史教学而言,时序性比较乱,是一种主题教学。
张:是的,在这也是我们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小学阶段的历史教学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都表示他们是在小学时期喜欢上中国古代史的。下面,我们请贾老师介绍一下小学阶段,学生从课堂中已经了解到哪些历史知识?
贾:这是我们从几个版本的教材中收集、整理的一份知识清单,未必全面,仅供大家参考。
孙:两位老师的建议可以为我们提供非常好的借鉴。我们谈到了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之心,也强调了要关注学生的已有 学习经验 ,并且充分利用。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方面,不同地区、学校的学生的情况不仅相同。在拉近初中生与中国古代史的距离方面,其实我们一线教师可以大胆地从多个角度进行尝试,从多个方面了解学生的原有经验,在此基础之上开展教学,相信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学习贾老师的经验,我也 总结 一下就是了解学情很重要;原有经验细心找;不断总结勤思考;基础之上更高效。
四、合理开发学生身边的资源
张:需要指出的是,在历史学习中仅仅有兴趣是不够的。那么,除了充分重视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之外,还有哪些资源是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的。接下来,我们结合具体的问卷调查结果来分析一下。
贾: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你喜欢中国古代史的原因有哪些。很多学生都选择了这样几项原因,首先是自己看过相关的书籍,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的历史知识普及型的读物,也有一小部分学生看过比较专业的历史书籍。从这一点来看,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也是一项优势。还有很多学生都表示受到了家长的影响,可见,家庭的熏陶也是一种优势。
孙:在调查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在这里也想向两位老师请教。问卷中很多学生都受到了热播影视剧的影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都发现了影视剧的巨大影响,这自然也是一种优势。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对明清史最感兴趣。后来,我们又调查了原因,就是某些热播影视剧的影响。学生在上课时,经常会说,老师不对,电视剧里是这样演的,书上是那样说的,我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
张:影视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无法避免的。第一、汲取优点,激发兴趣。影视语言是连续的,史料是断裂的。当史料沉默时,该如何继续我们的研究。通过有根据的、合理的想象,填补史料之间的裂缝。第二、顺水推舟,去伪存真。这些影视剧大部分都是由比较受欢迎的小说改编而成。由于是文学作品,还有被改编成影视剧后的收视率问题,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很多历史事件都经过了编剧的艺术创作,所以非常受欢迎。但是,也导致很多剧情与我们讲述的基本史实存在较大差异。很多影视剧又打着“历史正剧”的 口号 ,导致很多学生认为这就是真实的历史。面对影视中有许多史实错误,可以发动学生来挑错。第三、因势利导,推荐好书。有的史书,既像影视一样情节生动,同时又像史学专著一样严谨真实。推荐给教师和学生。《王氏之死》《马丁·盖尔归来》《叫魂》等。
孙:我觉得第二个建议,就是发动学生来找错误非常有趣。贾老师,您能结合教学经历给举个例子吗?
贾:我们以清朝的服饰为例,比如开裾,也就是“开气儿”,是有制度要求的。单以男性来讲,从皇太极时期便规定,前后左右四开裾的袍子,只有宗室才能穿着。而清宫戏中上到朝中大臣,下到贩夫走卒,几乎都是身着四开裾的。更有甚者,很多反复播放的清宫戏中的太监都是身着四开裾的袍子。再有,皇帝也并非总是身着一身黄色服装,日常服装整体颜色朴素,除腰带外很少出现黄色。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后宫嫔妃或宫女,总拿着个手绢乱甩。事实上,清代贵族女性身上的确常配有手绢,但是主要是素色,另外主要是握在手中或收好。
孙:现在我明白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了。当我们在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时,学生一方面兴趣浓厚,但是一方面也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大都涉及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史实与剧本的区别。因此,对于影视剧的影响我们也要注意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史实与影视剧剧情的区别,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契机。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呢?
张:还有一项优势,是很多学生谈到的,他们说自己的古代史学的好也有经常会去博物馆参观的因素。当然,这一点在大城市相对容易达成。但是,在小城市、农村也不意味着就没有自己的教学资源。我们也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发更加符合本地学生实际状况的资源,让我们的历史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如地区农村的历史教师,在讲到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时就很有优势,如曲辕犁、翻车等,学生很熟悉。北京大兴区一位历史教师就曾发动学生制作农具模型,专门上过一节中国古代农具的活动课。边疆地区的历史教师,在讲到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时就很有优势。新疆移琳琳老师“神奇的姓氏”。
小结:看来,在资源开发方面,一定要从自身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出发,合理开发利用。总结一下,就是关注资源很必要;去伪存真要做到;身边资源多开发;合理利用效率高。
五、巧妙解决学生的认知困难
孙:听了张老师的讲解,我对初一年级中国古代史的教学更有信心了。但是,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过程中,我有这样一个体会,就是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的理由各有不同,但是,面对的困难却基本一致。在我们的调查中,无论是数学、外语实验班,还是普通班的学生都表示,他们在三个方面出现的问题比较多。史料阅读、时间记忆以及地图的识认。在我们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二位老师有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
张:其实孙老师谈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与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意识” ,可以概括为3个重点:“差别意识”(古今人事多有不同)、 “背景意识”(依据当时环境理解) 、“变迁意识”(了解过程辨别方向)(参见约翰·托什《史学导论》)。我举个例子——案例《清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孙老师,你对这节课是如何处理的呢?
孙:每一轮备课都会觉得让人头痛,这部分内容本身就比较复杂,涉及的民族较多,方法也不尽相同。始终觉得讲得太深,学生理解不了,讲的太浅,似乎又没有把问题剖析清楚。
张:的确,这节课比较典型的体现了学生在中国古代史学习中历史意识的重要性。我听过贾老师的一节课,贾老师运用了史料、地图等材料,整体设计深入浅出,很是精妙。请贾老师介绍一下,这节课设计过程中,它是怎样处理这几个问题的吧!
案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贾:就史料阅读这一点来说,特别是文言文史料确实是学生比较头疼的部分。不仅初一如此,即使高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但是,我想,历史学科并非语文学科,我们上课用史料不是为了用而用,而是应该服务于教学,学生可以从中训练提取信息、归纳概括等能力,通过材料加深对相关史实的理解,并逐步培养历史学科素养(如史论结合,史由证出等)。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课中,我用了五个材料。
孙:看来,只要我们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关注我们教学的难点、重点,我们的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大提高。实际上,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过程中,学生的困难虽然多,但是主要集中在历史学习的方法上。学生的历史思维的培养, 历史学习方法 的训练,是我们从最初进行中国古代史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关注的。
小结:认知困难要关注;历史意识巧渗透;设计活动解难点;提升方法很必要。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范文一
2013-2014第二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于2014年4月16-18日进行,本次历史试卷满分为100分,共五大题型:选择20题、组合列举1题、辨析改错2题、材料解析2题、活动与探究1题。从题型来看,安排比较合理,与中考题型吻合。从题量来看,个人觉得可以适当增加,毕竟,这是100分值的试卷。中考70分值的试卷组合列举题都是2-3题,10分,而这张试卷的组合列举只有1题4分。
从题目的呈现方式来看,汇集实物图片、图表、历史地图等多种形式,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如选择第8题:地动仪模型图、曲辕犁、筒车、罗盘针,第9题人面鱼纹盆、骆驼载乐俑,第20题辽西夏北宋并立示意图,第25题《唐初边疆少数民族分布图》等。
从试卷难易度来看,难度适中,基础题比例较大,适合期中检测。如组合列举题考查赵州桥、《金刚经》、孙思邈、火药。如三省六部制的三省,李白的代表作等。
从具体的考点来看,知识点分布较广,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方法的引导。如活动与探究题的最后一问:“你认为评价一个历史认为的标志或方法是什么?” 材料解析题24题的最后一问:“你认为岳飞是民族英雄吗?为什么?”
从考生成绩来看,差异很大。年级最高分99分,不及格的大有人在,二三十分也不少。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能力存在很大区别,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个体,因势利导,加强对学困生学习方法的引导。
总之,纵观这张试卷试卷,优点很多,但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的。如材料陈旧,与现实联系太少,或者说几乎没有。但结合教材内容来看,有很多知识点可以联系现实,如“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知识点。由于整张试卷缺少与现实的联系,从而使得我们历史学科的史鉴功能难以体现。
其次是个别题目答案范围过广,没有考查的价值。如“李白的代表作”2分。
结合试卷和学生成绩,对后期教学的建议如下:一是,强化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训练,减少因错别字丢分的现象。二是,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答题能力。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范文二
一、试题评价
本次试卷注重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但减少了死记硬背的内容;关注了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考察了运用所学地理知识简单分析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关注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可以说,本次试卷对今后我们的初中地理教学起到积极、正确的导向作用。
1、覆盖面广,重点强调基础
试题考点覆盖了初中课程标准所列的重要知识点,重要图表都有所涉及(如地形图、分布图等),覆盖面较大。重点强调基础,考查基本能力,及会运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问题的能力。目的是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必备的地理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重视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2、结合生活实际,尝试考查实践能力
有些题目体现了课标的理念,考查了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简单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试卷中的选择题10题和综合题中的几道题均体现了这一特点。
3、设置新情境,紧密结合社会 热点 问题
社会热点问题是本次考试关注的焦点,如11题、20题,以此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地理非常重要。
本次考试年级平均成绩27.55,最高分80,及格率0.273 。从成绩来看试卷难易比较适中,95%题比较容易,5%的题较难。
二、学生典型错误分析
统计数据因为没有对试卷的各小题进行分析,只是对全校的平均分和及格率进行统计,以及自己在批卷时的感受进行分析,究其原因:
1、基础知识不是太扎实,地理的基本原理不清。从试卷情况分析可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浮于表面,没有深入透彻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观点。
选择题中1、9、15、19题学生记忆不扎实错误较多,10题选择答案五花八门,没有考虑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气候特点,填空题显然对地理事物位置、地理现象以及地理基础知识重视不够,错误太多。
2、学生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亟待提高。如30题学生不能根据图中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事物的轮廓、位置判断问题,从而导致作答不够准确。可以看出2/3的学生不能很好地运用地图和地图册分析,有的甚至答非所问。
3、思路不明,条理不清,答题不知从何下手,虽然回答了很多,但得分点较少。如29题简述美国五大湖区乳畜带形成的主要原因。其实正确答案只是一句或几句话,但学生抓不住主次,将有用的没用的全写到了卷子上,也给批卷带来了麻烦。
4、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特别是对如何读图,如何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含显形和隐性),然后运用这些信息,结合地理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很大的问题,如第28、2930题等;
三、 反思 与改进
1、备教材,对别是七年级的复习课,教师要对初中地理的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备资料、试题,复习过程中我个人觉得要讲、练结合,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准备资料,同时对资料中经常出现的重点知识也要重点讲解。备学生,对七年级现阶段要分析每一位学生。
2、对学生要求严格。记忆性知识点要背、要记、要写,课堂笔记要记,最好在书上记。培养学生的答题技巧,严谨审题。如加强试卷的审题;用几节课专门训练。
3、紧紧结合地图加强地理事物名称的识记,重点是世界地理的几个区域,几个国家的地理事物的记忆。
4、要在掌握各区域地理位置的基础上,理解他们的气候等地理特征,以及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一线调研卷怎么样
好。
1、对调研内容设计系统、规范。2、受访者回答有系统性、针对性。3、便于调研者归纳、总结、研究。一线调研试卷很好。调研卷又称调查表或询问表,是以问题的形式系统地记载调查内容的一种印件。
关于七年级历史一线调研卷和一线调研试卷七年级上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同学们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