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中同卷四调语文高一的简单介绍

本篇文章给同学们谈谈衡中同卷四调语文高一,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不要忘记分享给你的朋友哦!

本文目录一览:

高一语文试卷以及答案

   第I卷

注:将第I卷、第Ⅱ卷答案写在后面的答题卷上。

一、(16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召(zhào)唤 似(shì)的 长篙(gāo) 跫音不响(qióng)

B、漫溯(shuò) 佝偻(lóu) 做窠(cháo) 浪遏(è)飞舟

C、慰藉(jiè) 踟(zhí)蹰 青荇(xìnɡ) 百舸(gě)争流

D、漪(yī)沦 倾圮(pǐ) 发酵(xiào) 刚劲(jìn)有力

2.下列各项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雾霭 寥阔 凌霄花 如愿以偿 星辉斑斓

B、峥嵘 沉淀 长春藤 白浪涛天 绿树成荫

C、笙萧 罗绮 万户侯 骄阳高悬 剩菜残羹

D、彷徨 狼藉 攀缘茎 铜枝铁干 猝然去世

3.填入下列句子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有人说《断章》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却____,他说:“这虽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__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____,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___了风景。”

A.不以为然 刹那 息息相关 点缀

B.不以为然 霎时 休戚相关 衬托

C.不以为意 刹那 休戚相关 点缀

D.不以为意 霎时 息息相关 衬托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和“山西紫禁城”的王家大院,不仅拥有庞大的建筑群,还保存了大量卓尔不群、璀璨夺目的“三雕”——砖雕、木雕和石雕艺术精品。

B.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C.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积极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D.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我们当面鼓对面锣,不拐弯抹角,不绕圈子,敢讲问题,触及灵魂,有效地保证了党组织的纯洁性。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作者通过对一些细节的描写,表现出了对尘世幸福生活的向往。

B.张教授热衷于研究徐志摩,是因为挚爱徐志摩的诗所造成的。

C.普希金的《致大海》把大海作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倾诉了自己被流放后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渴望之情。

D.郑愁予、余光中的很多诗作都告诉我们,海峡绝对阻挡不了两岸人民渴望祖国统一的热忱愿望和澎湃的心。

6.下面是某投资咨询公司的一则广告,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一项是 ( )

本公司欢迎各界朋友前来咨询,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并赠送《适用投资指南》一册。

A.我们将不吝赐教 在提供投资策略方面竭尽全力

B.我们将诲人不倦 在提供投资策略方面鼎力相助

C.我们将周到服务 在提供投资策略方面竭尽全力

D.我们将献计献策 在提供投资策略方面鼎力相助

7. 对下列课文中的诗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句中“击”是形容鹰飞得矫健有力。“翔”这里是形容鱼在很浅的水中活动。

B.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用了顶真的修辞。

C.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动衬静,更衬托了死水的死寂。

D.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象征了女性健康活泼、美丽动人、深沉博大、坚韧不屈,具有柔韧美。

8.下列文学常识或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B.“山陵崩”古代用来比喻国王或王后的死,是一种委婉的说法。

C.《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计策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D.“为长安君约车百乘”中的“乘”是车的意思,包括一车四马。

二. 文言文阅读(10分,每小题2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①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③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④ 焉用亡郑以陪邻?⑤ 邻之厚,君之薄也。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⑦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⑧ 夫晋,何厌之有?⑨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⑩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9. 选出解释加点词不正确的一项 ( )

A. 越国以鄙远 鄙:把……作边邑

B.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助

C. 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

D. 将焉取之 焉:哪里

10.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

① 敢以烦执事 ② 行李之往来

焉用亡郑以陪邻 唯君图之

A. 两“以”相同,两“之”相同 B. 两“以”相同,两“之”不同

C. 两“以”不同,两“之”相同 D. 两“以”不同,两“之”不同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朝服衣冠②若不阙秦③闻寡人之耳者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⑤越国以鄙远⑥吾妻之美我者 ⑦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⑧赵王之子孙侯者 ⑨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⑩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A.①⑧/②③⑨⑩/④⑦/⑤⑥ B.①②⑧/③⑤⑨⑩/④⑥⑦

C.①⑧/②③⑨⑩/⑥/④⑤/⑦ D.①⑧⑨/②③⑩/④⑦/⑤⑥

12.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秦,唯利是图 B.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C.忌不自信。 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13. 下列几项中,不是烛之武说服秦王退兵理由的一项是 ( )

A. 郑是小国,对秦无多大用处。 B. 亡郑对秦国有害而无益。

C. 放过郑国对秦有益而无害。 D. 晋忘恩负义,贪得无厌,必将犯秦。

第Ⅱ卷 (共124分)

三、(25分)

14.把下面所选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夫晋,何厌之有?

(3)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15.把下面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9分)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说苑》)

[注]虚无:虚心、谦虚。

(1)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3分)

(2)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3分)

(3)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3分)

1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6分)

代 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1)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析。

(2)第三句中的“丁香”具有怎样丰富的内涵?

四、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写原句。(10分 每空0.5分)

17.(1)《沁园春·长沙》上片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它们均通过一个“看”字来领取,其中属于静态景物描写的的词句是“ , , ”三句。

携来百侣曾游。 。 ,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一年一度秋风劲, , , 。

(2) ,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错误》)

(3)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雨巷》)

(4)寻梦? , ,满载一船星辉,

。(《再别康桥》)

(5)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令初下,群臣进谏 ,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

(6)月光如流水一般,_______________________。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村 庄 的 梦

舒 野

有一个梦真实得让人流泪。

我的村庄,当我又一次面对你的时候,你向我诉说的,不再是遥远的梦。

这里是我曾经熟悉的村庄吗?

霓虹灯的光影照着清脆的蛙鸣,时尚的音乐簇拥着青草般的蝉声,因特网传送着致富的信息,数码影片定格在夏夜的背景里。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生我养我的村庄已渐渐地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并融入城市的血液,成为城市的一个朴素的细胞。

我已认不出了你啊——我的村庄。

我的眼前不时浮现着你过去的情景:成片的稻田,青青的麦苗,金黄的油菜花,还有那耕牛的哞声,落日的波光碧影,以及那屋顶上飘散的袅袅炊烟和那来自古朴村落的声声犬吠。

河里洗澡,游泳,打水仗,抓鱼。水里疯够了,才把裤衩往湿漉漉的身上一套,挥动手中的镰刀割起那透着清香的碧草。然后,悠闲地躺在牛背上,沐着夕阳的余辉凯旋。

村边还有一个小小的渡口,那时候到镇里去赶集,乘小火轮从这里出发,需要一小时的路程。如果徒步行走,则需要二三个小时。而现在,小火轮的汽笛声已经听不到了,因为宽阔而平坦的马路早已将村庄与城市中心连接在一起。双层公交车像一座移动的铁屋,过一会儿就有一个班次,只需十多分钟的路程,就将你带到城市的地带。

怀念那个渡口,永远在记忆里漾动晶莹的浪花,还有那个五彩斑斓的童年。

我已认不出了你啊——我的村庄。

除了那棵大樟树,还在撑起如伞的岁月,村庄的一切都在悄悄地改变。

这里是法式别墅群,欧洲风情,现代气派,富丽堂皇,美轮美奂。而以前则是一间一间破旧的房子,木料结构,低矮潮湿,一有台风造访,便摇摇欲坠,四面透风雨,上下都是水,长夜难眠,担惊受怕。而今,这样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这里是村里的公园,花团锦簇,鸟语花香,树木扶疏,绿叶素荣。太阳初升的时候,人们络绎来到这里,有打太极拳的,有打羽毛球的,有练扇舞的,有练气功的,活动活动筋骨,舒活舒活精神,好不自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人们三三两两聚在这里,或躺在长椅上仰望星空,或悄悄儿说着情话……可有谁知道,这里曾经是村庄最肮脏的角落,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数十只粪坑散发着浓浓的臭气,令人恶心和厌倦。而现在,这一切都已渐渐地远去了。

这里是村庄的游泳池。这里不就是放养水牛的荷塘吗?小时候,我牵着生产队里的两头水牛曾在这里戏嬉、游玩,那水牛溅起的泥浆成为我记忆中最美好的图案。而今,这个荷塘经过了改造,河水清澈,碧波荡漾,蓝天白云,倒映其中,村中的孩子们像鱼儿一样在这里游来游去,好不快乐、幸福。

这里是村庄的学校和图书馆。这里曾经香火缭绕的破庙,破庙里经常聚集掩上人群赌博,他们兴奋或沮丧的情态,勾勒着上一个时代的悲哀。而今,这里矗立起一座现代化的校园,环境优雅,书声琅琅。校舍旁边那宽敞明亮的图书馆又吸引着许多村民来这里阅读,他们贪婪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或跟随鼠标走向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

当我的.青春在不经意间与我挥手告别的时候,我猛然发现,我的村庄,却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显得更加年轻。我突然有一种想亲吻她的冲动,像一位虔诚的圣徒,长跪不起,把胸口紧贴着浑厚的大地,让心脏随着这片乡土一起跳动……

今夜无眠。我又一次站在城市的肩头瞩望村庄,我想,村庄是一个符号,她代表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村庄是一种精神,她激励着她的子民离开又回来;村庄是一部完整的历史,她无休止地制造着陌生的事物,又不断地变幻着自己的色彩;村庄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她生长并成熟着。天空是连成一片,道路是连成一片,村庄的梦和城市的梦也连成一片。当我深入村庄的内心,我读到的不仅仅是村庄的梦,更有城市的底蕴和城市的色彩。

18、本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村庄的具体变化?请分条列举。(6分)

19、文章第一句写道:“有一个梦真实得让人流泪”,请联系全文,分析梦的具体含义。(4

20、作者在最后一段说“村庄是一种精神”。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21、请你从本文的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作简要赏析。(6分)

六、(9分)

22.概括下面诗歌的寓意。(不超过10个字,2分)

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23、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只写句子的序号)(3分)

①百般不能排解思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②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③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④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⑤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4.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一组排比句。(4分)

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有了它,我们就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而且,一旦你有了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的身边;它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

;它可能是一首交响乐,让你领悟激越; 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和纯粹。

七、(60分)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两个和尚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两山之间有条小溪,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了朋友。就这样,时间在每天挑水中,不知不觉过了5年。一天,左边山上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的和尚没在意。哪知第二天、第三天、每四天……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左边山上的和尚都没有下山挑水,右边山上的和尚急了,他爬上左边那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只见他的老朋友正在打拳,一点也不像一个月没喝水的人。他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喝水?”左边山上的和尚带他进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5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但能挖多少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水来了,当然不必再去山下挑水了。”

请你根据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作文,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字数不少于800字。

第Ⅱ卷

三、(25分)14.(10分)(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夫晋,何厌之有?

(3)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15.(9分) (1).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3分)

(2).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3分)

(3).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3分)

16.(6分)(1)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析。

答:

(2)第三句中的“丁香”具有怎样丰富的内涵?

答:

四、17.(1)《沁园春·长沙》上片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它们均通过一个“看”字来领取,其中属于静态景物描写的词句是“ , ,

”三句。

携来百侣曾游。 。 ,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img]

高一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训练卷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以下我为大家整理了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训练卷,赶紧来学习一下吧!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训练卷

1.下面字形有误的一组是( )

A.唾手可得 管中窥豹 沟壑

B.不肖子孙 茂林修竹 劝勉

C.门庭若市 衣锦还乡 栖息

D.无礼取闹 贪得无厌 蓑笠

2.下面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C.日三四里,少益耆食

D.恣君之所使之

3.下面加点文言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退秦师 师:军队

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C.失其所与,不知 与:参与

D.当室者死 当:掌管

4.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低微

B.国人皆劝 劝:劝说

C.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 谢:道歉

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果真

5.下列加点词语用法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既东封郑 B.越国以鄙远

又欲肆其西封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D.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6、与例句“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敢以烦执事 C.必以长安君为质 D.阙秦以利晋

7.下列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 B.寡人不知其力之 不足也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其敢有不尽力者乎

C.然后乃求谋臣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9.下列“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子犯请击之 ④何后之有

⑤若水之归下也 ⑥非二三子之罪也

⑦不患其众之不足也 ⑧又郊败之

⑨何厌之有

A.①⑤/②⑥⑦/③④/⑧⑨ B.①⑤⑦/②⑥/③⑧/④⑨

C.①②⑤/③⑥/④⑨/⑦⑧ D. ①⑦/②⑤⑥/③⑧/④⑨

10.下面加点词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晋军函陵 ②越过以鄙远 ③赵王之子孙侯者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⑤南至于句无 ⑥非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⑦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⑧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⑨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⑩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③/②⑦⑧/④⑤⑥/⑨⑩ B.①⑥/②③⑨/④⑤/⑦⑧⑩

C.①③⑥/②⑨/④⑤⑩/⑦⑧ D.③⑥/①⑨/②④⑤/⑦⑧⑩

11.下列句式特点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介词结构后置)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句)

C.忌不自信 (定语后置)

D.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12.下面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年几何矣?

C.今齐地方千里 D.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3-15题(9分)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 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1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

A.将帅二三子妇以蕃 二三子:你们

B.丈夫二十不取 丈夫:男子

C.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礼:礼仪

D.国之孺子游者 孺子:年轻人

1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含义不同的一项 ( )

A.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B.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C.其达士,洁其居

D.必问其名

1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将免者以告

B.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

C.生二人,公与之饩

D.而摩厉之于义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18题。(9分)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 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孙膑以刑徒阴见  阴:暗中

B.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再:第二次

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客:客气

D.明日为五万灶 明日:明天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①赵急,请救于齐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C.①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②门虽设而常关

D.①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18、下列对原文的相关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孙膑原在魏国,因受迫害而沦为刑徒,后来,他说服了齐国使者,得以逃到齐国,并帮助齐国取得重大的军事胜利。

B.在魏国攻打赵国时,田忌按孙膑所说趁机攻打魏国空虚的都城大梁,于是魏军果然去了邯郸,在桂陵与齐军交战,结果被打败。

C.“马陵道之役”的胜利,是在孙膑充分掌握敌我情况并准确分析的基础上取得的。

D.文章刻画人物的性格面貌,生动逼真。写孙膑的出谋献策,往往只说做法,不讲原因,到了后来才看到它的作用。这种写法,曲折有趣,引人入胜。

四、完成19—21题(26分)

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译文:

(2)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译文:

(3)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译文:

20、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

译文:

(2)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

译文: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我,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我。

译文:

21、填空(6分)

(!)《触龙说赵太后》选自 《 》,是我国西汉时期 整理的。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

(3)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 ,受下赏。

   五、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10分)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22、诗中用了 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

吴宫怀古①

陆龟蒙

香径长洲尽棘丛②,奢云艳雨只悲风③。

吴王事事堪亡国, 未必西施胜六宫。

① 吴宫:吴王夫差昔日的寝宫。

② 香径,长洲:采香径,长洲苑,昔日吴宫里的处所。

③ 云雨:用巫山神女的故事喻指吴王夫差与西施的风流韵事。

23、诗人所见吴宫景象有什么特点?诗人认为夫差亡国的原因是什么?

答:

   六、作文(60分)

触龙和赵太后在如何对待子女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观点。结合你身边的现实,谈谈你的看法。字数800字左右。

秋学期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1-5)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距关,毋内诸侯。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张良出,要项伯。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将军战河北 。 D.秋毫不敢有所进。

3. 与“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中”一句中“夜”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常以身翼蔽沛公。 B.若入前为寿

C.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D.吾得兄使之

4. 与“不如因善遇之”一句中的“因”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B.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因人之力而蔽之

5. 下列各句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善留侯张良------(项伯)平时和张良交好 。

B.毋纳诸侯-----不要让诸侯内部的军队进来。

C.毋从俱死也------不要跟从(刘邦)一起送死了 。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希望您把我的情况全部告诉(项羽),说明我是不会忘恩负义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0)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6.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7.这一段描写荷塘,精彩的一笔是作者敏锐地捕捉并生动地描绘了“微风过处”的景色。下面对微风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开头写叶和花的静态,微风过后才写出它们的动态,使景色多样化。

B.因微风吹开密密地挨着的叶子,才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C.因微风吹动叶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因微风送来缕缕清香,才引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精彩的比喻。

8.文中加点的词语极富表现力。下列关于这方面说明不当的一项是 ( )

A.“泻”扣紧了“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B.“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 确地表达了出来

C.“斑驳”是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表明黑影中还有绿色与银白色。

D.“画”能突出“倩影”之美,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喜爱之情。

9.说明“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比喻句本体与喻体相似点正确的一项是 ( )

A.“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以艺术享受。

B.“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和谐自然的感受。

C.“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作用于人的感官。

D.“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不均匀,不呆板,富于变化。

10.对第一段话的景物描写,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静态到动态,由近写到远

B.由动态到静态,由远写到近

C.由动态到静态,由近写到远

D.由静态到动态,由远写到近

(三)基础巩固,完成(11-15)题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C.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B.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C.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D.及尔偕老 ,老使我怨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偭规矩而改错。

B.怨灵修之浩荡兮。

C.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D.宁溘死以流亡兮。

1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B.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C.进不入以离尤兮

D.芳菲菲其弥章。

1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步余马于兰皋兮。

B.谣诼谓余以善淫。

C.既替余以蕙纕兮。

D.不吾知其亦已兮。

第Ⅱ卷

二、主观试题:本卷包括现代文阅读、古诗词默写、和作文三个部分。皆为必答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5分)

生若直木

去年在南方,终于见识了从小听说的滕王阁。

那天一同登阁的朋友中,有老书家某先生。眼望秋水长天,大家心情舒畅,我随口 向老 先生求教,从纸到墨,听他讲文房四宝的奥妙。

滕王阁已翻盖一新,阁中层层店铺林立。看见摆的镇纸①光色新鲜,盘算是否也买一对。如今作家少文,个个的字都如鸡飞狗趴。我也一样,偶尔写字,怨笔赖墨,而且只有一把英吉沙匕首压纸。足踏着滕王阁的地板,心里寻思,这镇纸只卖十多块,不能说好,但是有落霞孤鹜的字儿,带回一对也算个纪念。

老先生却摇头,以为粗瓷生铜,不值一顾。他说江西书家的案上,没有这种次货,也不使菜刀压纸。镇纸多用檀木自制。我说我的字哪里要什么镇纸,砖头石头,有一次足矣:老先生沉吟半晌,说,我给你做一对吧。

囊匣装着的镇纸被捎来北京时,我正在读一个小说。

急忙掀开囊匣盖子,只见一双白润的檀木,静静躺在紫红的绒布里。真是性灵南国,书法家还做细木工!抚着满掌光洁,脑中现出柔润檀木划过宣纸的感觉。

怀着一丝谢意,握着镇纸继续读。小说的主人公,将面临他第二次的被捕。小说是我的一个朋友写的,历历细微的,满篇都是他在“四人帮”时的苦难遭遇。我用白檀木唰地一划,翻过下一页。

这篇小说,其实是因了我的怂恿,朋友才勉强写了出来。他是个内向的家伙,文字轻描淡写,但骨子透出凄凉和压力,使我们都敏感了,读着我想。

檀木握久了以后,光滑中沁出了一种冰凉。我想快些翻完这篇小说,好给江西的老前辈回信。可是故事却正在有趣处,不由我不先读完。警察监视他的房东,审讯他的女友,他把头上的一张大网,写得纲举目张。

一瞬间我意识到手中的镇纸。掂了一掂,觉得挺沉。确实,檀木决非杨柳杂属,不显形骸,不露纹理。这么一想再掂掂手里小说,突然感觉我辈的感情娇嫩。不是么,以前我的那些劳什子,不更是又嫩又酸么。

丢开小说,摩挲着檀木镇纸,心里不禁佩服。世间最不外露的,怕就是这光洁之物了。

其实当初斧子劈锛子②凿,它的内里该都是坑疤。人也一样,每逢出事,当事人处当时,都要让肉长的心迎着刀刃,哪怕它伤痕累累。

囊匣下面,覆着一条墨纸,我取出来一看,原来是老者的题字:

直木顶千斤——江西民谚

趁着一时感悟,我提笔兑墨,用这一对白檀木压住纸边。想了半天,编了两句,哪管字迹蠢劣,与江西老者唱和了一张:

生若直木,不语斧凿

我想,事物都大致雷同,无论一茎枯草,一头弱牛。政治的伤害比起永恒的大自然和长流的历史,比起存活下来的民众,是那么渺小。除了我们,被笔墨染了一身毛病的人,大家都不去炫耀自家伤痕。而且,大都是心广意宽,如打磨光滑的檀木镇纸,像穿了新衣裳的农民,干净漂亮地活下来。

[注]①镇纸:(书画家)写字画画时压纸的东西,用铜、铁,或玉石等制成。②锛子:斧的一种。

1.“生若直木,不语斧凿”是作者对“语斧凿”的否定,文中多处提到了“语斧凿”的表现,请概括说明其中两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摩挲着檀木镇纸,心里不禁佩服”,作者“佩服”的是什么?(4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作者“收到镇纸”时正好在“读一个小说”,这两件事是巧合呢,还是有意安排?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就本文的思想内容,谈一点你的感受(100字左右)。(4分)

(二)、背诵默写(10分)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2.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3.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

4. ,所思在远道。

5.呦呦鹿鸣, 。

6.明明如月, 。

7. ,鸡鸣桑树颠。

8.真的猛士, , 。

9.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0.漫江碧透, 。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45分)

在伊甸园里,一棵大树对一朵玫瑰说:“你虽然很漂亮,却没有什么用。要想活得有意义,光有美丽的外表是不行的。”于是这朵玫瑰找到上帝说:“请您把我变得有用一些,”上帝同意了。从此以后,世界上有了第一颗卷心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语文试卷(GAC)答案

一、1.B

2.D

3.B

4.C

5.B

6.D

7.B

8.C

9.B

10.A

11.C

12.D

13.A

14.B

15.D

二(一)

1.①朋友写的小说满篇都是他的苦难遭遇,骨子透出凄凉、压力.②我怂恿朋友写表现个人受迫害的小说.③以前我写的那些东西,显得感情娇嫩.

2.(5分)答案示例:檀木镇纸不显形骸,不露纹理.虽经斧子劈锛子凿,内里都是坑疤,却不外露.由此感悟出“人也一样,每逢出事,当事人处当时,都要让肉长的心迎着刀刃,哪怕它伤痕累累”,“不去炫耀自家伤痕”.

3.(6分)下面两种看法均可,答案示例:①这是有意安排,由物到理的衔接(过渡),从镇纸的“不语斧凿”意识到写个人苦难的小说是“语斧凿”,进而升华到人生应如“直木”,应“不语斧凿”.②这是生活中的“巧合”,“我”从这个偶然巧合的事——收到镇纸时正在读朋友写的个人苦难的小说,顿悟到一种人生的哲理.评分标准:答案言之咸理即可,内容4分,语言2分.

4.(6分)答案示例:由檀木镇纸联想到“政治的伤害比起永恒的大自然和长流的历史,比起存活下来的民众,是那么渺小.”作者认为个人不必去炫耀自家伤痕而应该心广意宽,干净漂亮地活下去,这种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人生的境界是高尚的.

二、(二)默写(略)

二、 (三)作文(略)

关于衡中同卷四调语文高一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同学们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