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中周测卷化学答案(衡中学案2022化学)

本篇文章给同学们谈谈衡中周测卷化学答案,以及衡中学案2022化学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不要忘记分享给你的朋友哦!

本文目录一览:

初三化学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测试题

如果中考的到来都不能激起你学习化学的决心,那么初三考试的测试题你也不会取得好成绩了,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初三化学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测试卷,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初三化学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

1.(2013•烟台)下列关于空气各成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

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C.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又被称为“惰性气体”

2.(2011•苏州)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

B.少量有害气体进入空气中,依靠大自然的自净能力,空气仍能保持洁净

C.按质量计算,空气中约含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1%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曾被称为“惰 性气体”

3.(2013•河南)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基本监控项目的是( )

A.二氧化硫浓度 B.氮气浓度

C.二氧化氮浓度 D.PM2.5浓度

4.小茜同学对部分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做了如下归纳,其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

A.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填充食品包装袋防腐

B.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用于霓虹灯

C.氦气的密度很小且稳定——探空气球

D.氮气高温时性质活泼——光合作用的原料

5.(2013•济宁)下列各组物质都属于氧化物的是( )

A.氮气、空气 B.水、双氧水 C.烧碱、纯碱 D.生石灰、熟石灰

6.(2013•兰州)右图装置常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对该实验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细铁丝

C.该实验可说明N2难溶于水

D.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于1/5

7.(2013•广州)下列属于“空气污染指数”需要监测污染物是( )

A.氮气 B.二氧化碳

C.稀有气体 D.可吸入颗粒物

8.以下是空气污染指数与质量状况的对应关系:

污染指数 0~50 51~100 101~200 201~300 301以上

质量状况 优 良 普通 不佳 差

某市区某天的空气污染指数为48,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根据以上信息,判断该市区当天的空气质量状况是( )

A.优 B.良 C.轻 度污染 D.重度污染

9.(2013•菏泽)今年雾霾天气一度笼罩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多地PM2.5指数直逼最大值,下列行为不利于雾霾天气治理的是( )

A.以步代车 B.风力发电 C.焚烧垃圾 D.植树造林

10.(2013•成都)下列各图中 和 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11.(2013•黄冈)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春色满园,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C.组成CO、CO2的元素种类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D.气体受热膨胀是因为温度升高气体分子变大

12.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

A.分子的质量大,原子的质量小

B.分子体积大、有空隙,原子体积小、无空隙

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13.(2013•武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B.空气由空气分子组成

C.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等 D.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14.(2011•天津)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它们具有熔点高、密度小、 抗腐蚀性能好等优良性能,因此被广泛用于火箭、航天飞机、船舶和化工等。已知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中子数为26,则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48 B.26 C.22 D.4

15.(2011•泰安)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有关该微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微粒的原子核内有 11 个质子

B.该微粒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 1 个电子

C.该微粒的原子核外有 3 个电子层

D.该图表示的微粒是一 种离子

16.(2013•江西)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 )

17.(2013•江西)我国科学家成功用一种核内有4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铍原子来测定“北京猿人”的年龄,这种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2 B.4 C.6 D.10

18.(2013•聊城)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

A.钢、氧化镁、空气 B.氮气、氧气、食醋

C.干冰、水、果汁 D.金刚石、冰水、矿泉水

19.(2013•黄冈)下列各组物质中,均属纯净物的是( )

A.合成纤维 油脂 B.天然气 水银

C.冰水 干冰 D.医用酒精 碘盐

2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用氮气制成氨气,分子发生了改变

B.水结成冰是物理变化,因为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C.二氧化碳降温、加压聚集成干冰,分子发生了改变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1.(2013•德州)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缺少或过量都会引起甲状腺肿大,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关于碘元素的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碘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

C.原子核内中子数为53

D.碘原子核外有53个电子

22.(2013•泰安)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能构成分子,但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

C.碳-12原子和碳-13原子的中子数相同

D.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

23.(2013•滨州)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

A.钢、氧化镁、空气 B.氮气、氧气、牛奶

C.焊锡、水、果汁 D.金刚石、冰水、矿泉水

二、填空题(共30分)

24.(8分)某化学小组的同学经查阅资料得知:人呼吸中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如下表所示:

气体 吸入气体 呼出气体

X 78% 75%

Y 21% 15%

CO2 0.03% 3.68%

H2O 0.02% 5.44%

其他 0.95% 0.88%

(1)请你判断:表中X是(填名称,下同) ,Y是 。

(2)欲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其实验方法是 。

(3)X气体在呼吸过程中没有参与化学反应,但在呼出的气体中体积分数却减少了,其原因是 。

25.(7分)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空气。

(1)空气是混合物,其中含有氧气、____、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其中氧气按体积计算约占空气体积的_____。

(2)防止空气污染,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请提出一条减少空气污染的建议____________。

(3)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研究。用汞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得到的氧化汞是_________色的固体,在空气中加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4)初中阶段,我们用如右图所示的装置和药品研究空气的组成 。

写出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过程中, 燃着的红磷熄灭后,当冷却至室温时,水能进入集气瓶中,其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7 分)在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中,找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粒子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________。

(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

(3)带正电荷的粒子是________。

(4)不显电性的粒子是________。

(5)质量最小的粒子是________。

(6)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粒子是________。

(7)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粒子主要是________。

27.(8分)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IA 0

1 1 H

1.008 2 He

4.003

IIA IIIA I VA VA VIA VIIA

2 3 Li

6.941 4 Be

9.012 5 B

10.81 6 C

12.01 7 N

14.01 8 O

16.00 9 F

19.00 10 Ne

20.18

3 11 Na

22.99 12 Mg

24.31 13 Al

26.98 14 Si

28.09 15 P

30.97 16 S

32.07 17 Cl

35.45 18 Ar

39.95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_____(填元素符号),该原子的原子序数是_______。

(2)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 ,该微粒是元素周期表中的____元素,它的核电荷数是_______,碳元素的核电荷数是_______,由此可知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在化学反应中易_ __________(填“得”或“失”)

电子,是_____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三、实验探究题(共24分)

28.(12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就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实验探究。

【小组讨论】(1)讨论后同学们认为,选择的药品既要能消耗氧气,又不会跟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反应而且生成物为固体。他们应该选择_________(填序号),为了充分消耗容器中的氧气,药品的用量应保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A.蜡烛 B.红磷 C.硫 D.木炭

(2)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如下图的两套装置,你认为合理的是_______(填序号)。为了确保实验的成功,在装药品之前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实验】在讨论的 基础上,他们分组进行了实验。

【数据分析】实验结束后,整理数据如下:(注:集气瓶容积为100 mL)

组别 1 2 3 4 5 6

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mL 20 21 19 20 22 19

(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交流,大多数同学都验证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_________。

通过实验还可以推断集气瓶中剩余气体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9.(12分)在前两章化学学习后,我们亲身体验了分子探究实验,感受到了化学的无穷魅力。

查阅资料:酚酞是一种指示剂,遇到氨水等碱性物质会变成红色;浓氨水中的氨分子会逸散到空气中,氨分子又会和水分子结合成氨水分子。

我的实验记录有:

步骤 1:向蒸馏水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 2:向无色的氨水中滴入两滴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3:如右图所示,将盛有浓氨水和酚酞溶液的两个小烧杯放在一起,用一个大烧杯罩住,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学到了:

(1)酚酞溶液遇氨水等呈碱性的物质会变______色,常作指示剂使用。

(2)分子的特性之一:构成物质的分子是不断_____________的。

(3)该实验的探究方法是: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要“观察”它的运动可以设计实验,通过宏观的现象来间接认识。

第二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 检测题参考答案

1.C 解析: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但二氧化碳本身无毒,是空气的重要成分之一,不属于空气污染物,C错。

2.C 解析:因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通常所说的空气中各气体成分的含量是按体积分数计算的。

3.B 解析:氮气是空气中原有的成分,不属于我国空气质量基本监控项目,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2.5(细颗粒物)都是大气污染物,均列入我国空气质量基本监控项目。

4.D 解析: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不是氮气。

5.B 解析:氧化物是指含有两种元素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A中氮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A错;B中水和双氧水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符合氧化物的定义,B正确;烧碱化学式是NaOH,纯碱化学式是Na2CO3,它们都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C错;生石灰化学式是CaO,属于氧化物,熟石灰化学式是Ca(OH)2,由三种元素组成,属于碱,D错。

6.C 解析: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故A错误。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因此不能将药品红磷换成细铁丝,故B错误。若氮气溶于水则最后水将充满集气瓶,因此该实验可证明N2难溶于水,故C正确。红磷的量不足,会使集气瓶中的氧气不能全部反应掉,而使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小于1/5,故D错误。

7.D 解析: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都是空气的成分,都不是大气污染物,都不需要监测。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有害,是大气污染物,属于“空气污染指数”需要监测的污染物。

8.A 解析:利用图表内容,依据提供的数据对应关系即可解决,污染指数从0~50对应的质量状况为优,而空气污染指数是48,所以当天的空气质量状况为优。此题考查了识图以及数据分析的能力,找到对应关系对号入座即可解决此类题目。

9.C 解析: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不超过2.5微米的颗粒物,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扬尘,以步代车、风力发电和植树造林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扬尘的产生,进而减少大气中颗粒物的含量,有利于雾霾天气的治理;焚烧垃圾会增加大气中的颗粒物,不利于雾霾天气的治理。

10.B 解析:A中图示表示一种单质,该单质的一个分子由两个相同的原子构成;B中图示表示一种化合物,该化合物的一个分子由两个不同的原子构成;C中图示表示一种单质,该单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D中图示表示两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

11.A 解析:“春色满园,花香四溢”说明花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A正确;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其中含有多种物质,即含有多种分子,不存在“空气分子”,B错;组成CO、CO2的元素种类相同,但二者的分子结构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C错;气体受热膨胀只是因为温度升高气 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导致气体的体积增大,出现膨胀现象,气体分子本身的大小不变,D错。

12.D 解析: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但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其一个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大;分子和原子的体积都很小,都有间隔;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有的物质是由原子构成,有的物质是由离子构成(以后学习);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13.B 解析:化学变化的过程就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故A正确;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不存在空气分子,故B错误;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等,故C正确;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 氧元素的化合物,故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故D正确。

14.C 解析: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15.D 解析:若粒子的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粒子是原子;若粒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粒子是阳离子;若粒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粒子是阴离子。

16.B 解析:A中核外电子数大于核内质子数,粒子带负电,属于阴离子;B中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质子数,粒子不带电,属于原子;C中核外电子数小于核内质子数,粒子带正电,属于阳离子;D中核外电子数大于核内质子数,粒子带负电,属于阴离子。

17.D 解析: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约等于原子的质量数,质量数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因此这种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4+6=10。

18.D 解析:A组:钢是铁的合金,属于混合物,氧化镁中含有镁元素和氧元素,属于氧化物,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B组:氮气、氧气均是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属于单质,食醋中含有醋酸、水、无机盐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C组: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干冰和水属于氧化物,果汁中含有维生素、水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D组:金刚石属于单质,冰水是水,属于氧化物;矿泉水中含有水、可溶性矿物 质等,属于混合物,D符合题意。

19.C 解析:A中合成纤维、油脂都是指一类物质,二者均为混合物;B中天然气是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另外还含有杂质,水银即汞单质;C中冰水是指水以固态和液态同时存在,属于纯净物,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属于纯净物;D中医用酒精是酒精和水的混合物,碘盐是食盐和含碘元素的物质等,属于混合物。

20.C 解析:二氧化碳由气体变为固体,没有生成新物质,分子没有发生变化。

21.C 解析:从图中可知:碘的偏旁是“石”,所以碘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A正确;图中的126 .9表示碘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B正确;图中的53表示碘元素原子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在原子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而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C错误,D正确。

22.B 解析: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A错 误;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B正确;碳-12原子和碳-13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C错误;普通氢原子中无中子,D错误。

23.D 解析:钢是由铁、碳等物质组成的合金,为混合物,不是单质;氧化镁由氧、镁两种元素组成,为氧化物;空气由氧气、氮气等物质组成,为混合物,故A错误。氮气是由氮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牛奶中含有水、蛋白质等多种物质,为混合物;而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单质, 而不是氧 化物,故B错误。焊锡是含有锡、铅两种金属的合金,是混合物;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氧化物;果汁中含有水、维生素等物质,为混合物,故C错误。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冰水都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氧化物;而矿泉水中除水以外还含有矿物质,因此为混合物,故D正确。

24.(1)氮气 氧气 (2)对着干冷的玻璃呼气 (3)由于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的含量增加大于氧气的减少引起的

25.(1)氮气 21% (2)工厂废气处理后再排放、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开发新能源等(任选一条) (3)红 汞+氧气 氧化汞 (4)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集气瓶中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导致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

解析:(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2)改善空气质量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工厂废气处理后再排放、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开发新能源、汽车使用清洁燃料或装催化转化器、植树造林来净化空气等。(3)汞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得到的氧化汞是红色的固体;反应物是汞和氧气,生成物是氧化汞,可以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4)由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可以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红磷燃烧后,集气瓶内的压强变小,大气压会把水压入集气瓶中。

26.(1)分子 (2)原子 (3)原子核、质子 (4)分子、原子、中子 (5)电子

(6)质子和电子 (7)质子和中子

解析:注意分子、原子、中子不显电性及原子核带正电等这些易忽视的问题。

27.(1)Al 13 (2)氧 8 6 核电荷数(或质子数或原子序数)不同

(3)得 非金属

28.(1)B 足量(或过量) (2)A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1/5 难溶于水,化学性质不活泼等

解析:(1)蜡烛、硫和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物中有气体,不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只有红磷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固体物质,不影响空气成分的测定,故选B;也只有 红磷足量或过量,才能完全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2)为保证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充分反应,必须把红磷放在集气瓶的中下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是为了确保准确测量空气组成,减小误差。(3)剩余气体不难证明其难溶于水亦不能燃烧且不与红磷反应,化学性质不活泼。

29.无明显现象 溶液变红 B烧杯内的溶液变为红色 有部分氨分子从A烧杯运动到B烧杯,并溶解在B烧杯溶液中形成氨水,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红 运动

解析:步骤1中无色酚酞溶解在蒸馏水中,无明显现象;步骤2中,无色酚酞溶液滴入氨水中,根据资料可知溶液会变为红色;步骤3根据资料可知,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中,溶液呈现红色,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求衡中同卷202年周测卷的答案

衡中同卷202年周测卷的答案,

这个题目太大了。

可询问学校教务处,

最直接的是问你的班主任。

高中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检测题和答案

高中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检测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11•天津高考)向绝热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SO2和NO2,在一定条件下使反应SO2(g)+NO2(g)??SO3(g)+NO(g)达到平衡,正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如下所示。由图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反应在c点达到平衡状态

B.反应物浓度:a点小于b点

C.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Δt1=Δt2时,SO2的转化率:a~b段小于b~c段

解析:这是一个反应前后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由于容器恒容,因此压强不影响反应速率,所以在本题中只考虑温度和浓度的影响。由图可以看出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因为只要开始反应,反应物浓度就要降低,反应速率应该降低,但此时正反应却是升高的,这说明此时温度影响是主要的,由于容器是绝热的,因此只能是放热反应,从而导致容器内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所以选项C不正确;但当到达c点后正反应反而降低,这么说此时反应物浓度的影响是主要的,因此反应物浓度越来越小了。但反应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所以选项A、B均不正确;正反应速率越快,消耗的二氧化硫就越多,因此选项D是正确的。

答案:D

2.将4 mol A气体和2 mol B气体在2 L的密闭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g)+B(g)??2C(g)ΔH0.4 s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此时测得C的浓度为0.6mol/L,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中,当A、B、C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2∶1∶2时,反应即达到平衡状态

B.4 s内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75 mol/(L•s)

C.达平衡后若增大压强,A的转化率降低

D.达平衡后若升高温度,C的浓度将增大

解析:v(C)=0.15 mol/(L•s),vCvB=21,B正确。A项,达平衡状态时A、B、C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此时,A、B、C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不是化学计量系数之比。C项,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A的转化率增大。D项,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C的浓度将变小。

答案:B

3.在相同条件下,做H2O2分解对比实验,其中(1)加入MnO2催化,(2)不加MnO2催化。下图是反应放出O2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解析:使用催化剂缩短平衡所需时间,但不影响平衡的移动。

答案:A

4.在25℃时,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初始浓度和平衡浓度如下表:

物质 X Y Z

初始浓度/mol/L 0.1 0.2 0

平衡浓度/mol/L 0.05 0.05 0.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达到平衡时,X的转化率为50%

B.反应可表示为X+3Y===2Z,其平衡常数为1 600

C.增大压强使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

D.改变温度可以改变此反应的平衡常数

解析:题中有一明显的错误,就是C选项中平衡常数增大,增大压强不可能使K增大。其他选项均为平衡中的基础计算和基础知识,关键是根据表中数据(0.1-0.05)∶(0.2-0.05)∶(0.1-0)=1∶3∶2可推出X+3Y??2Z.

答案:C

5.已知4NH3+5O2??4NO+6H2O(g),若化学反应速率分别用v(NH3)、v(O2)、v(NO)、v(H2O)[单位:mol/(L•s)]表示,则正确关系是()

A.45v(NH3)=v(O2)  B.56v(O2)=v(H2O)

C.23v(NH3)=v(H2O) D.45v(O2)=v(NO)

解析:v(NH3)∶v(O2)∶v(NO)∶v(H2O)=4∶5∶4∶6。

答案:D

6.升高温度时,化学反应速率加快,主要原因是()

A.分子运动速率加快,使该反应物分子的碰撞机会增多

B.反应物分子的能量增加,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有效碰撞次数增多

C.该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吸热的

D.该化学反应的过程是放热的

解析:升高温度,相当于向反应体系中补充能量,反应物分子能量增加,使部分非活化分子变成活化分子,提高了活化分子百分数,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加快了反应速率,这是主要原因,故A错误,B正确;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与反应的热效应无关,C、D错误。

答案:B

7.某温度下,反应2N2O5??4NO2+O2开始进行时,c(N2O5)=0.040 8 mol/L。经1 min后,c(N2O5)=0.030 mol/L。则该反应的反应速率为()

A.v(N2O5)=1.8×10-4 mol/(L•s)

B.v(N2O5)=1.08×10-2 mol/(L•s)

C.v(NO2)=1.8×104 mol/(L•s)

D.v(O2)=1.8×104 mol/(L•s)

解析:v(N2O5)=ΔcΔt=0.040 8 mol/L-0.030 mol/L1 min=1.08×10-2 mol/(L•min)=1.8×10-4 mol/(L•s),由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求用其他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

答案:A

8.在恒温时,一固定容积的容器内充入1 mol NO2(g),发生如下反应:2NO2(g)??N2O4(g),达平衡时,再向容器内通入1mol NO2(g),重新达到平衡后,与第一次平衡时相比,容器内的压强()

A.不变 B.增大不到原来2倍

C.增大到原来2倍 D.无法判断

解析:化学平衡的移动遵循勒夏特列原理。可以假设是两个相同的反应,如果把它压入一个容器中,则平衡向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达到新平衡后压强小于原来的2倍。

答案:B

9.常温常压下,在带有相同质量的活塞且容积相等的甲、乙两容器里,分别充有二氧化氮和空气(如下图),现分别进行两项实验:(N2O4??2NO2 ΔH0)

(a)将两容器置于沸水中加热;

(b)在活塞上都加2 kg的砝码。

在以上两种情况下,甲和乙两容器的体积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

A.(a)甲乙,(b)甲乙

B.(a)甲乙,(b)甲=乙

C.(a)甲乙,(b)甲乙

D.(a)甲乙,(b)甲乙

解析:N2O4??2NO2 ΔH0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置于沸水中加热时,平衡右移,使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多,所以(a)甲乙;N2O4??2NO2 ΔH0也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加压时平衡左移,使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少,所以(b)甲乙(因为乙气体体积的变化较小可忽略)。

答案:D

10.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X2(g)+Y2(g)??2Z(g),已知X2、Y2、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 mol/L、0.3 mol/L、0.2 mol/L,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

A.Z为0.3 mol/L B.Y2为0.4 mol/L

C.X2为0.2 mol/L D.Z为0.4 mol/L

解析:本题考查可逆反应的特点与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物质换算的能力。可逆反应不可能进行彻底,所以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可能为零,B、C项数据表明,它们增加的物质的量由Z完全反应才能生成,故错误;D项数据表明,它增加的物质的量应由X完全反应才能生成,故错误。

答案:A

11.下列变化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工业生产硫酸的过程中使用过量的氧气,以提高二氧化硫的转化率

B.H2、I2(g)混合气体加压后颜色变深

C.红棕色的NO2加压后颜色先变深再变浅

D.实验室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

解析:H2、I2(g)、HI混合气体加压后平衡不移动,颜色变深是因为碘单质的浓度随压强增大而加深;其他选项都涉及平衡的移动,故都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答案:B

12.在一密闭容器中有如下反应:aX(g)+bY(g)??nW(g),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此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实验数据,作出了如下曲线图:

其中,w(W)表示W在反应混合物中的体积分数,t表示反应时间。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Ⅰ可能是不同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p2p1,a+b

B.图Ⅱ可能是不同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p1p2,n

C.图Ⅱ可能是在同温同压下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且1使用的催化剂效果好

D.图Ⅲ可能是不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且T1T2,ΔH0

解析:若图Ⅱ为压强对反应的影响,则反应应为等体积反应;图Ⅲ若为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且T1T2,升高温度平衡左移,n(W)应减小。

答案:AC

13.在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进行如下反应NO(g)+CO(g) ??12N2(g)+CO2(g) ΔH=-373.2 kJ/mol,达到平衡后,为提高该反应的速率和NO的转化率,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A.加催化剂同时升高温度 B.加催化剂同时增大压强

C.升高温度同时充入N2 D.降低温度同时增大压强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反应速率以及平衡移动的影响。降低温度会减慢反应速率;上述反应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增大压强或降低温度均可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提高NO的转化率,所以选B。

答案:B

14.某温度下,C和H2O(g)在密闭容器中发生下列反应:

①C(s)+H2O(g)??CO(g)+H2(g)

②CO(g)+H2O(g)??CO2(g)+H2(g)

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c(H2)=1.9mol/L,c(CO)=0.1 mol/L,则CO2的浓度为()

A.0.1 mol/L B.0.9 mol/L

C.1.8 mol/L D.1.8 mol/L

解析:设反应①中生成的H2浓度为x,反应②中生成的H2浓度为y,则

C(s)+H2O(g)??CO(g)+H2(g)

x  x  x x

CO(g)+H2O(g)??CO2(g)+H2(g)

yyy  y

根据题意,有x+y=1.9 mol/LH2的平衡浓度x-y=0.1 mol/LCO的平衡浓度

解得y=0.9 mol/L。则CO2的浓度0.9 mol/L。

答案:B

15.已知一定温度下,2X(g)+Y(g)??mZ(g) ΔH=-a kJ/mol(a0),现有甲、乙两容积相等且固定不变的密闭容器,在保持该温度下,向密闭容器中通入2 mol X和1 mol Y,达到平衡状态时,放出热量b kJ,向密闭容器乙中通入1 mol X和0.5 mol Y,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c kJ,且b2c,则a、b、m的值或关系正确的是()

A.m=4 B.a=b

C.a

解析:

由于b2c,则表明加压向正方向移动,即正方向为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则m3,m为正整数。则D中m≤2正确。

答案: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

16.(6分)如下图所示,在容器A中装有20℃的水50 mL,容器B中装有1 mol/L的盐酸50 mL,试管C、D相连通,且其中装有红棕色NO2和无色N2O4的混合气体,并处于下列平衡:2NO2??N2O4 ΔH=-57 kJ/mol,

当向A中加入50 gNH4NO3晶体使之溶解;向B中加入2 g苛性钠时:

(1)C中的气体颜色__________;D中的气体颜色__________(填“变浅”或“变深”)。

(2)若25℃时,起始时仅有NO2气体,2NO2??N2O4达到平衡时,c(NO2)=0.012 5 mol/L,c(N2O4)=0.032 1 mol/L,则NO2的起始浓度为__________,NO2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

解析:在A中加入NH4NO3晶体时,温度降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中气体颜色变浅;在B中加入苛性钠时,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D中气体颜色变深。

答案:(1)变浅 变深

(2)0.076 7 mol/L 83.7%

17.(12分)(2011•全国高考)反应aA(g)+bB(g)????催化剂 cC(g)(ΔH0)在等容条件下进行。改变其他反应条件,在Ⅰ、Ⅱ、Ⅲ阶段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Ⅰ Ⅱ Ⅲ

回答问题: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为__________;

(2)A的平均反应速率vⅠ(A)、vⅡ(A)、vⅢ(A)从大到小排列次序为__________;

(3)B的平衡转化率αⅠ(B)、αⅡ(B)、αⅢ(B)中最小的是______,其值是______;

(4)由第一次平衡到第二次平衡,平衡移动的方向是__________ ____,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较第Ⅱ阶段反应温度(T2)和第Ⅲ阶段反应温度(T3)的高低:T2______T3(填“”、“=”、“”),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达到第三次平衡后,将容器的体积扩大一倍,假定10 min后达到新的平衡,请在下图中用曲线表示Ⅳ阶段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曲线上必须标出A、B、C)。

解析:(1)任意的选Ⅰ或Ⅱ或Ⅲ进行计算求比例可得1∶3∶2;

(2)vⅠ(A)=Δc(A)/Δt=2-1mol/L20 min=

0.05 mol•(L•min)-1;

vⅡ(A)=Δc(A)/Δt=1-0.62mol/L15 min≈

0.0253 mol•(L•min)-1

vⅢ(A)=Δc(A)/Δt=0.62-0.50mol/L10 min=

0.012 mol•(L•min)-1所以易知反应速率的大小;

(3)由图上数据可知,αⅢ(B)最小,经计算得αⅢ(B)=1.86-1.501.86× 100%≈19.35%;

(4)由图易知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因为反应物的浓度在降低,生成物的浓度在增加,采取的措施是将生成物移走,降低了生成物的浓度;

(5)T2T3,题干已给出正反应是放热的气体反应且为恒容容器,不可能缩小容积来增大压强,又由于生成物的浓度在增大,所以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动的措施只能是降低温度;

(6)容积加倍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具体作图见答案

答案:(1)1∶3∶2

(2)vⅠ(A)vⅡ(A)vⅢ(A)

(3)αⅢ(B) 19.35%

(4)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从反应体系中移出产物C

(5) 此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6)

(注:只要曲线能表示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及各物质浓度的相对变化比例即可)

18.(12分)现有反应mA(g)+nB(g)??pC(g),达到平衡后,当升高温度时,B的转化率变大;当减小压强时,混合体系中C的质量分数也减小,则

(1)该反应的逆反应是__________热反应,且m+n__________p (填“”、“”或“=”)。

(2)减压时,A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正反应速率__________。

(3)若加入B(体积不变),则A的转化率__________,B的转化率__________。

(4)若升高温度,则平衡时,B、C的浓度之比cBcC将________。

(5)若加入催化剂,平衡时气体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________。

(6)若B是有色物质,A、C均为无色物质,则加入C(体积不变)时混合物的颜色__________,而维持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不变,充入氖气时,混合物的颜色__________(填“变浅”、“变深”、或“不变”)。

解析:升高温度,B的转化率变大,说明此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减小压强,混合体系中C的质量分数变小,说明减小压强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m+np;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无影响;若B为有色物质,体积不变时加入C,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生成更多的B而使混合物的颜色加深。如维持容器内压强不变,充入氖气可使容器体积增大,虽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B的物质的量增加,但B的浓度比原平衡时小,因而混合物的颜色变浅。

答案:(1)放  (2)增大 减小 (3)增大 减小 (4)减小 (5)不变 (6)变深 变浅

19.(6分)两种气态单质X和Y能直接化合生成Z(可逆反应),如将X和Y按一定比例混合并压入密闭容器中,在不同温度下经过一段时间后,反应混合物中X的含量变化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X与Y化合生成Z的反应是___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2)温度低于T℃时,反应混合物中X的含量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温度高于T℃时,反应混合物中X的含量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T℃时的状态恰好为平衡状态。

答案:(1)放热 (2)较高且逐渐减少 温度低,反应慢,生成物少 逐渐升高 升温,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0.(10分)科学家一直致力于研究常温、常压下“人工固氮”的新方法。曾有实验报道:在常温、常压、光照条件下,N2在催化剂(掺有少量Fe2O3的TiO2)表面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的主要产物为NH3。进一步研究NH3生成量与温度的关系,部分实验数据见下表(光照、N2压力1.0×105 Pa、反应时间3 h):

T/K 303 313 323 353

NH3生成量/10-6 mol 4.8 5.9 6.0 2.0

相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N2(g)+3H2O(l)===2NH3(g)+32O2(g)

ΔH=+765.2 kJ/mol

回答下列问题:

(1)与目前广泛使用的工业合成氨方法相比,该方法中固氮反应速率慢。请提出可提高其反应速率且增大NH3生成量的建议:__________。

(2)工业合成氨的反应为N2(g)+3H2(g)??2NH3(g)。设在容积为2.0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60 mol N2(g)和1.60 mol H2(g),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时,NH3的物质的量分数(NH3的物质的量与反应体系中的总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7。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①该条件下N2的平衡转化率;

②该条件下反应2NH3(g)??N2(g)+3H2(g)的平衡常数。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在合成氨中的应用及化学平衡的简单计算。(1)根据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这一原理即可画出相应能量变化曲线。

(2)根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可分析出具体措施。

(3)①设反应过程中消耗x mol N2(g)。

N2(g)+3H2(g)??2NH3(g)

起始物质的量/mol  0.601.60  0

平衡时物质的量/mol 0.60-x 1.60-3x2x

平衡时反应体系总物质的量=[(0.60-x)+(1.60-3x)+2x]mol=(2.20-2x) mol。

NH3(g)的物质的量分数=2x÷(2.20-2x)=47。

x=0.40

N2的平衡转化率=0.40 mol0.60 mol×100%=66.7%。

②设反应2NH3(g)??N2(g)+3H2(g)的平衡常数为K。

平衡时:c(NH3)=2×0.40 mol÷2.0 L=0.40 mol/L

c(N2)=(0.60-0.40) mol÷2.0 L=0.10 mol/L

c(H2)=(1.60-3×0.40) mol÷2.0 L=0.20 mol/L

K=cN2•[cH2]3[cNH3]2

=[(0.10 mol/L)×(0.20 mol/L)3]÷(0.40 mol/L)2

=5.0×10-3 mol2•L-2

答案:(1)升高温度或增大N2的浓度

(2)①66.7%;②0.005

21.(9分)高炉炼铁中发生的基本反应之一如下:

FeO(s)+CO(g)??Fe(s)+CO2(g)(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其平衡常数可表达为K=cCO2cCO。已知1 100℃时K=0.263。

(1)温度升高,化学平衡移动后达到新的平衡,高炉内CO2和CO的体积比值________,平衡常数K=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1 100℃时,测得高炉中c(CO2)=0.025 mol/L,c(CO)=0.1 mol/L,在这种情况下,该反应__________(填“已经”或“没有”)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此时化学反应速率是v正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v逆,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问,温度升高,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即向正反应方向移动,高炉内cCO2cCO比值增大,结合平衡常数表达式,自然可以得到K值增大;第(2)问,温度不变,平衡常数自然不变,此时cCO2cCO=0.0250.1=0.250.263,说明未达到平衡,若要达到平衡,应增加CO2的浓度,减小CO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v正v逆。

答案:(1)增大 增大 (2)没有 大于 cCO2cCO=0.250.263

[img]

衡中周测卷化学答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衡中学案2022化学、衡中周测卷化学答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