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同学分享曾仕强国学智慧上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曾仕强智慧课堂视频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分享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央视如何评价曾仕强
曾仕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很深入,他虽然在海外留学多年,学术水平很高,但是从来不崇洋媚外。
国学大师、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先生在台湾安详辞世,享年84岁。曾仕强先生是当代久负盛名的中国式管理大师,一生为发扬道统文化而奔走呼号,著有《易经的奥秘》《中国式管理》《胡雪岩的启示》等。
曾仕强是名副其实的国学大师,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见解,央视曾多次邀请他去《百家讲坛》授课,讲述古老文化中的智慧,而这其中,他对万经之首的《易经》最有体悟,他的诸多预言也是顺应易经中的卦象而推知。
曾仕强的人物简介
曾仕强(1934年8月28日-2018年11月11日),国学大师、中国式管理大师,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 ,曾任台湾智慧大学校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台湾兴国管理学院校长。
英国牛津大学管理哲学荣誉博士、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大学行政管理硕士、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著有《胡雪岩的启示》、《易经的奥秘》、《中国式管理》、《家庭教育》、《孙子兵法与人力自动化》等,而最让大家熟悉的是他在《百家讲坛》中讲。
2010年11月15日,“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曾仕强以78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5名。
2018年11月11日19时54分,曾仕强在台湾安详辞世,享年84岁。
扩展资料
在百家讲坛讲《易经》、《胡雪岩的启示》深受观众欢迎。
人生只做三件事,知道此生为何而来,这是目标,知道如何完成,这是方法,知道如何做得更好,这是改善。三件事听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需要付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
曾仕强现任国立交通大学教授,美国东西方大学管理学教授,成功杂志的首席顾问, 专研中、美、日管理比较,易经管理,中、西管理思想比较,人际关系与沟通,中国人的民族性与管理。
在中国社会想要取得成功,必须先要悟透中国人独特的民族习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仕强
[img]家教曾仕强怎么样
家教曾仕强很不错,很好的引导孩子和青少年。
我推荐大家都去看看曾先生的《道德经》,很有好处的。至于《易经》我是不主动推荐的,因为曾先生说过:“从古至今,中国人读《易经》读出了很多君子,但也读出了许多小人。很不幸,小人的数量总是比君子多得多。”《道德经》讲的是出世,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只要做好自己就行了。而《易经》讲的是入世,光做好自己是不行的,还要照顾到周围人的面子和各种利益,比出世难的多。这其中的度很难把握,着力即差。所以你问问自己有没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不在乎自己的精神。如果没有,就最好不要太在意《易经》。
台湾姓曾的国学大师是谁?
曾仕强教授出生于中国福建,他的一生的经历非常传奇,是中国优秀的管理大师,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曾担任台湾智慧大学的校长,在2010年荣登作家富豪榜第5名,写有的著作有《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及其现代诠释》等,是一位伟大的管理学大师,思想家,文学家,对于国家有很大的贡献。
曾仕强出生于福建,长于台湾。曾仕强生于1935年,祖籍福建漳州,其启蒙教育也同样在漳州。曾任胡雪岩研究会副会长、台湾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统一促进会理事长等。他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的成就。
被企业界尊称为:中国式管理大师、华人三大管理学家之一,多次应邀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香港、中国大陆演讲。据了解,其父是漳州华安一中的首任校长,曾仕强启蒙教育阶段在当时的南方小学(新桥小学),后来由于父亲前去厦门工作,曾仕强即随父前往厦门读中学,20世纪50年代前往台湾。
曾仕强曾任台湾交通大学教授,专研中、美、日管理比较,中、西管理思想比较,人际关系与沟通等,曾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讲解《易经》。在函谷关现场讲解《道德经》,吸引了2000多名国学爱好者,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行了现场录制。
2016年9月,他在广东罗浮山创办了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
2018年11月11日19时54分,国学大师曾仕强先生在台湾安详辞世,享年84岁。
国学泰斗曾仕强:一阴一阳之谓道,人生必读的易经大智慧
易经是我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部巨著,历来被尊称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千百年来,易经对我国的哲学、史学、文学、宗教、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初识曾仕强,源于他在《百家讲坛》讲解的《易经的奥秘》,幽默风趣,且又通俗易懂,让人获益良多。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有太极,生两仪,谓之阴、阳。自然孕育之始,万物生化之源,一切由之而产生。
世界怎么能够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有物种多元化,有不同的因素互相作用,互相激荡,它才会生生不息。没有矛盾,就不会起变化;不起变化,就是死亡。
一阴一阳之谓道。不是一个阴,一个阳,合起来就叫道。而是说自然的变化,世界上万事万物不外乎——自然孕育。但它背后有个道理,那个道理是永恒不变的。自然的变化,就是阴阳之道。
阴可以变阳,阳可以变阴。坏人不一定一直是坏人,偶尔也做好事;经常好人也会做坏事。这种观念对中国人影响太大了。
我们中国人认为一内含二,以一为中心。
西方人认为阴阳是两个东西。
中国人认为阴阳是一个东西,一个东西里面含有两种成分,一种叫阴,一种叫阳。合起来,它就叫太极。太极分出去,就是阴阳。讲一,它就是太极;如果讲二,它就是阳与阴。
西方,分大于合。
中国是合中有分,怎么分,都离不开要合。
西方人看地球,看到最后,就看出一个结果。他说一分为二。
中国人看法不太一样。他认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先生是智者,更是管理学界的大家,他一生,著书立说,游学授课,足迹走遍世界各地、大江南北,将发扬中华道统文化当成自己终生的使命和最大乐趣,为之孜孜不倦忙碌并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016年,先生积劳成疾。
在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中,他曾在镜头前乐观地谈到自己患病后的生活。
他说:“生死是有命的,那过程很重要。我们要欣赏那个过程。所以我就常常跳出自己看自己。这个老先生得了癌症,而且还已经扩散,无从开刀起。他有八十几岁了,经不起化疗的折腾。那怎么办呢?那只好快快乐乐地面对它。所以每个人来看我的时候,都看我笑嘻嘻的,没有什么,既不怨天尤人,也不在那里叫苦连天。”
关于为人处世
先生有三句箴言:人人凭良心,时时立公心,自己先力行。
短短十五字,简单明了的说明了为人处世的道理。社会道德的恢复,不是大而化之的呼喊口号,而是具体从每个人开始,人人凭良心做事,通过自己的行为向身边的人传递正能量,好的社会风气才能慢慢形成。
凭良心有哪些好处呢?
在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的现代社会,“良心”的导正还有实际的用处吗?其实《易经》中的讼卦早就对此有所解答。
《说文》曰:“讼,争也。公言之也。”讼字一边是言,就是开口说话,一边是公,就是说给大家听。
人与人之间为什会“讼”呢?
讼卦的卦辞说: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有孚就是信用,就是诚信,窒就是窒息。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一旦窒息了,信用开始破产,双方互不信任,因此引起争端。
大家都不凭良心做事,谁也不信任谁,自己不讲信用,暗自去揣度他人,自然不会有信任感。
西方人的处事原则是合法,而中国人不仅仅要求合法,更进一步要求合理。每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从来不违法,中国人只是在做法律没有规定的事情而已。
我们要“凭良心,走礼制”。孔子注重“礼”,认为礼制是最重要的。因为中国人本身有很大弹性,所以我们的制度也永远是有弹性的。
有弹性的中国人、中国话、中国字又依据什么进行变通呢?
两个字:道德。道德是中国人的最高信仰,但凡有人做了违反道德的事情,即使没有法律条文的约束也会为人所唾弃。最后的结果是千夫所指,无疾而终。
人生就是在不断的艰难险阻之下,自我成长。我们老想过一种很简单的日子——政府定了法,大家依法办事,这种模式五千年都没有实现。
所以讲来讲去还是要大家讲良心,自己管好自己。这些听起来好像是废话,但最后变成最有用的。这是《易经》给我们较好的启发。
为什么要立公心呢?
人是社会性的,每个个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这就是“公”。
《礼记-礼运》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说文》曰:公,平分也。背私也。可见要在人群中做到“公”就要对大家一视同仁,不能有很多私心,这就是《易经》中的同人卦。
同人就是大家尽量朝向同一个目标努力,同心协力,效果自然就会好。人要做到同人不是很容易的,因为每一个人生长的环境不一样,人生观、价值观也不相同。
我们不可能要求大家完全相同,因为那不但不可能,而且不需要。但是最起码我们要了解到,只有求同才能存异,这就叫做大同小异。
孔子提出来的一个人类最高的理想,就是世界大同,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叫地球村。可是我们发现现在地球村推行得不是很顺利,到现在世界大同还只是有名无实,有待于我们人类共同努力。
同人卦的卦辞: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同人于野”就是告诉我们,要由近推到远,由亲推到疏,一步一步地去一视同仁,才能实现。
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过程,慢慢从里往外、从近到远地推出去,才会比较容易做到,一下子要把天下人看成一样的,比较不容易。共同努力就需要一个原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求同存异——把大家相同的部分归纳起来,不同的部分彼此各让一步,自然而然地大家的看法就很接近了。
君子会同类相聚,而种族的差异确实存在,我们只要求做到,可以同的尽量同,没有办法同的我们尊重各有不同的成分、不同的表现,彼此谅解,彼此包容,这样就叫大同了,做到这样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所以同人卦的卦辞中,只有“同人于野”,没有告诉我们要“同人于家”,同人不是在家里完成的,在家里的就叫家人卦了。
换句话说,在家里面,我们可以靠亲情来彼此照顾,但是当我们出去以后,就要做到一点——用我们的理智来指导自己的感情。
先生教导我们“时时立公心”,就是要我们实践同人卦初九爻所说的:同人于门,无咎。首先要把私变成公,化私为公,为了公义而出门,时时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打开自己心房,将心比心,光明正大的与人交往,自然可以无咎。
凭良心也好,立公心也罢,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头,可以说毫无价值。所以在最后先生明确指出一定要“自己先力行”。
先生曾说:“中国人是天底下最讲道理的人,但是要跟中国人讲道理,也是天底下最难的。”道理人人会说,但不一定人人会做。
所以,才要先力行。
阳明先生苦修西南,龙场一朝悟道,得出四个字“知行合一”。中山先生一生漂泊坎坷,始终向身边的同志强调四个字“知易行难”。这些无不与先生提倡的“先力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由此也可以看出“行”字的重要。
《易经》中强调“行”的卦就是履卦,履就是履行,整个履卦就是实践天道的意思。
履卦卦辞:履,履虎尾,不咥人,亨。“履虎尾”就是时时刻刻都好像走在老虎尾巴的后面,一不小心踩到它的尾巴,就没有命了。“咥”就是咬的意思。你踩到老虎的尾巴,老虎却不咬你,你就高明了。这个“亨”是指人庆幸没有被老虎咬,真是亨通。
这告诉我们,人生的旅途充满了危机,而度过危机的合理方式就是依理而行。“履”跟礼貌的“礼”,跟道理的“理”异曲同工,就是礼貌、礼仪、礼节、理智,都要根据道理来实行。
在履卦实践天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基础的层次就是履行法定的义务,不做违法的事情,这是对每个人的最基本要求。在一切合法这个层次上再提高一点,就是一切的人伦日用都是精神合理的表现,就是凭良心,立公心,遵守社会道德,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那么最高层次的履行天道又是什么呢?
是内心有仁爱之心。“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这是中国人的君子之道。
先生一生著作颇丰,有《胡雪岩的启示》、《易经的奥秘》、《家庭教育》、《孙子兵法与人力自动化》等。
1979年,先生在新加坡讲学,意气风发,高瞻远瞩,他在长期研究中西管理思想的过程中,结合中华道统文化精髓,首度提出“中国式管理”思想。
他认为中国的人文习俗与西方有很大差异,不能一味模仿和追随西方的管理模式,而应该用中国人自己的方法来化解中国人的问题,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谓开创中国模式走向世界的先河。
其后,先生在传播“中国式管理”思想的同时,逐渐转向社会层面的教育。他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辽宁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高等学府,为在校学生进行演讲。
因此,其被誉为“中国式管理之父”。
先生曾言中国人所有的学问,只有一句话就讲完了,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时隔数载,智者已故,唯那句一阴一阳之谓道,仍回荡于耳畔。
共赢生态-共品
关于曾仕强国学智慧上进和曾仕强智慧课堂视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同学们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