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初一苏州调研卷(2020到2021阶段测试苏州初一)

今天给各位同学分享2021初一苏州调研卷的知识,其中也会对2020到2021阶段测试苏州初一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分享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苏州初一期末检测历史试卷附答案

苏州的初一将迎来期末检测考试,里是的还是多而且难记,想要复习得好一点,你就做多几份历史试卷吧。下面由我为大家提供关于苏州初一期末检测历史试卷附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苏州初一期末检测历史试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右图是我国古代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

下列对它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该工程是忽必烈下令开凿的

②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③该工程以洛阳为中心

④它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A.②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下列历史贡献中不属于隋朝的是

A.创设科举制 B.开通大运河

C.实现南北重新统一 D.完善科举制

3.《贞观政要》记录的是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时的政绩?

A.隋文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康熙帝

4.唐太宗“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认识,主要缘自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深思?

A.春秋诸侯争霸 B.汉末军阀割据 C.魏晋北民南迁 D.隋朝暴政而亡

5.下列情景不可能出现在唐朝的是

A.唐太宗向蔡襄征询经济问题 B.书生李崇寒窗苦读高中进士

C.江南农民使用曲辕犁耕作 D.白居易吟诵诗作《新乐府》

6.民族交往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一段段佳话。文成公

主入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吐蕃的发展。

吐蕃位于右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7.下列历史人物与相关史实的搭配,正确的是

A.唐太宗——任用姚崇等人为相 B.唐玄宗——将文成公主嫁到吐蕃

C.玄奘——到天竺学习佛经 D.毕升——编著《天工开物》

8.郭沫若曾赋诗一首:“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诗中的“道艺”不可能包括

A.中医思想 B.建筑艺术 C.佛学经典 D.活字印刷

9.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搜集了“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唐蕃和亲”、“鉴真东渡”等有关资料,由此可知他们研究的课题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0.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 历史 故事 剧,其中台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A.寇准 B.宋真宗 C.宋高宗 D.明太祖

11.某历史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历史图片展,在某展厅出现了如下一组图片,该展厅的名字最合适的是

A.宋代商业繁荣 B.民族政权并立 C.宋代国家统一 D.宋代民族融合

12.下表为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表中户数变化最能说明这一时期

朝代

地区 西汉(2年) 西晋(280年) 唐代(742年) 宋代(1080年)

北 方 965 149 493 459

南 方 111 65 257 830

A.经济重心南移 B.政治统治开明 C.城市经济活跃 D.民族融合加强

13.右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4.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下列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

①马可?波罗来华 ②回族形成 ③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④铁木真统一蒙古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今天的江苏、浙江等省级区划制度,开始于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6.明太祖时,全 国重大军政事务都由他亲自处理,忙得不可开交。这是因为他废除了

A.锦衣卫 B.行中书省 C.丞相 D.三司

17.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排序正确的是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③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④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③④① D.②①③④

18.1684年,沙俄政府给盘踞在雅克萨城的侵略头目颁发了一枚盾形城徽,图案是一只张 开翅膀的鹰,一只爪抓着一张弓,另一只爪抓着一支箭。为抵挡这只“鹰”的进攻而做出重要贡献的皇帝是

A.明成祖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19.“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这个挽联称颂的是

A.文天祥 B.戚继光 C.郑成功 D.岳飞

20.清朝前期,我国疆域辽阔。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清政府设置了

A.西域都护府 B.宣政院 C.岭北行省 D.伊犁将军

苏州初一期末检测历史试卷非选择题

二、判断题:在答题卡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B (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21.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玄宗发 展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2.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实行政治改革。

23.南宋与金达成和议,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北京。

24.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25.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6.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倭寇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

27.宋元 文化 光辉灿烂,名人辈出。司马光编写的《 ▲ 》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元代大书画家 ▲ 的绘 画作品被当时人誉为“神品”。

28.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出发地点是 ▲ 。此后,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29. ▲ 朝时,x藏成为受中央管辖的正式的行政区。清朝时,明确规定 ▲ 代表中央政府,与__、班禅共同管理x藏,加强了中央政府对x藏的管辖。

四、材料问答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根据设问,回答问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

3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中后期的一位宰相李德裕认为:朝廷中的大臣,都应该由公卿子弟担任,因为他们熟悉朝廷的事务和礼仪。出身贫寒的人,即使有出众的才能,当官以后,因为不熟 悉朝廷的政事,也不能称职。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齐循例入政,则求读书求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

材料三:(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请回答:

(1)材料一对科举制度持怎样的态度?其理由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对科举制度持怎样的态度?其理由是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推行科举制度的主观目的是什么?并援引材料三中的一句原话加以印证。(2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却变为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为科学复兴的手段 ,变成创新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重要的推动力。 —— 马克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分别代表了我国古代的哪三大发明?(按照图一、二、三的顺序作答)

(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三大发明有何重大影响?(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学 技术作用的认识。(1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右面图一、图二是唐朝时期发明和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

材料二: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淮南每年向都城汴京运送粮食六百万石,丝绸、茶

叶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城。……南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材料三:清朝……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

请回答:

(1)写出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所示的生产工具的名称(按照图一、二的顺序作答)。(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分)

(3)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实行的是什么政策?该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2分)

苏州初一期末检测历史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B D A A C D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C A D C B B C D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并在答题卡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B(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答案 B A B A A B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错别字不给分)

27.资治通鉴 赵孟頫

28.刘家港 红海

29.元 驻藏大臣

四、材料解析、问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0.(1)否定(反对);(1分) 理由:出生贫寒的人不熟悉朝廷的事物。(1分)

(2)肯定(赞成);(1分) 理由:打破贵族对政治的垄断;使读书的风气盛行;有利于革除政治上的某些弊端。(1分,任答一点即可)

(3)主观目的:维护封建统治;(1分) 原话:天下英雄尽入吾毂中矣。(1分)

31.(1)图一:活字印刷术(或印刷术) (1分),图二:指南针(1分),图三:火药(1分)

(2)有助于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有利于建立世界市场;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创新;预兆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2分,任答两点即可)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等。(言之成理即可)(1分)

32.(1)曲辕犁,(1分)筒车(1分)

(2)变化:经济重心南移(或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1分)

原因: 北方人口南迁,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北方人口)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战乱较少。(1分,任答一点即可)

(3)闭关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闭关自守政策)(1分)

后果:阻碍了中国学习世界先进科技;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1分,任答一点即可)

猜你喜欢:

1.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2.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3.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带答案

4.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分析

5.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和答案

名校调研系列卷 七年级上(2)语文 答案

名校调研系列卷七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

第一部分:积累应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2分 A、 确凿(záo) 嗥(háo)鸣 炽(zhì)痛 B、 魅(mèi)力 桑畦(qí) 骊(lì)歌 C、 讪(shān)笑 污秽(huì) 胡骑(jì) D、 蝉蜕(tuì) 谰(lán)语 倜傥(tǎng)

2、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 在学校艺术节上,同学们别出心裁,自编自演了许多有趣的课本剧。 B 春天的植物园,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栩栩如生。

C 中学生要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D 他的演讲太出色,我只好甘拜下风。

3、下面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 “他教我写作,给我讲怎样选材?怎样构思?选择立意?”一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B 朗读时首先要把握其技巧,例如快慢、轻重、升降、停顿等;其次要把握其文章内容,领悟语句意蕴,体会情感。

C 安徒生的《丑小鸭》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文学典故,在现实生活中被赋予身处逆境的人们不断进取追求美好生活的典型形象。

D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它是南朝乐府民歌。 4、按要求默写诗词。(4分)

①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来临。

② 此夜曲中闻折柳, 。

③ 王维的《竹里馆》写人们在竹林里活动的诗句是: , 。 ④ 《木兰诗》中描写战争的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 , 。 5、 下面这段文字有错别字和病句,请找出并改正。(4分)

①人生是无法再回头再来的,因此做每件事都要细心谨慎、小心翼翼。②有时,一个不留神的错误,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一个遗憾。③朋友,慎重地走好每一步,不要对小事吊以轻心,希望你稳健地走完自己的旅程。

错别字:第 句, 改为 。

病句: 第 句,修改意见: 。 第 句,修改意见: 。

6、 下面是某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题写的两副对联,请写出此人具体的兴趣爱好。(3分) (1)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

(2)和二弦撷趣生旦净,调七彩寄情梅竹松。

7、 参照示例,为“诗意的情趣”创设两种恰当意境,要求形象具体,句子形式不限。(4分)

示例:诗意的情趣就是 — 牵着手赤着脚漫步海边,听涛声数远帆...... 仿写:

(1)诗意的情趣就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初中月考题库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2)诗意的情趣就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一)读选文,完成8—12题。

《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进了家门来,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

“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她们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 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觉得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你说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8、联系全文,说说“爸爸的花儿落了”有何含义?(2分)

9、选文末尾说“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2分)

10、文中描写了弟妹们顽皮天真的真实意图是什么?(2分)

11、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选文中第2自然段中划线句是伏笔,以花喻人,暗示爸爸即将去世。

B 选文的情感基调是哀而不伤,表达的内容含而不露,让人警醒,让人震撼。 C 虽然“爸爸的花儿落了”,但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即我的成长,我变得坚强了。 D 第11自然段中划线句描写年幼的弟弟妹妹的闹,主要表现他(她)们少不更事。 12、成长中的你,对于长大怀有的是向往之情还是惧怕之心呢?说说其理由。(3分)

(二)读文章,完成13—17题。 白雪塑像

夏夜,路灯撒下一片银光,人们在灯下下棋,聊天,打扑克„„ 一个女人夹着一件上衣,寻寻觅觅走来,对一个观棋的中年男子说:“走吧!元元的作业写完了。”说着把上衣给他披在身上。

于是,男人跟着女人回家。

大约十五六平方米的屋子里,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占地不大的学生桌,桌上放着元元的课本和作业。这是三口人的一个小家。

父母都是工人,这个家也来之不易,他们在此一住十几年,儿子元元上初中三年级了。儿子越大他们就越觉得这个小屋负荷太重,有点盛不下啦!

一张学生桌只儿子专用,幸亏他们都不是知识分子,没有伏案书写的需要,但爸爸不争气,患有北方常见的气管炎,一天到晚总咳嗽,他一咳嗽小屋都跟着震动,元元写作业聚精会神地思考就会被打乱。儿子苦恼,他也苦恼,可有啥办法呢?

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到厨房里去,怎奈厨房连个门也没有,怎隔音?有时他躺在那里用被子蒙住头,一咳嗽照样满屋都响„„唉!为啥落下这个毛病呢? 儿子体谅爸爸:“爸爸,你咳吧,不要紧,我一样写作业。”

“唉,儿呵,爸爸这病影响了你„„”他没有读过书,当一辈子睁眼瞎,就分外觉得读书重要,他很怕耽误了儿子的前程。

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该躲出去啦。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 “爸爸,你别出去了。”元元阻拦爸爸。 “不,爸爸有点事。” 啥事?总在这个时候有?元元心里明镜似的。元元心疼爸爸,可又拗不过爸爸,元元知道为自己的学习,爸爸什么都豁得出来。元元是个懂事的孩子,一想到这就心酸,眼泪直往肚里流。

北方的冬天来的早。这天晚饭后,爸爸说到对面楼里去会棋友杀两盘。元元临近期末,功课紧,作业多,他在这个温暖宁静的小屋里,埋在作业堆中,不知不觉夜深了,他的作业才做完。这时他精神松弛下来,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凭窗望去,外边早已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雪中一个穿着绵大衣,戴着大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啦!他像一下子被电着了,受到极大的震撼,立刻泪流满面地跑出去,大声呼唤:“爸爸呀,爸爸„„”话未出口竟不住呜咽起来。

无声的雪花,如银如絮,立刻盖住了这对拥抱着的父子。安谧的街心便又多了一座洁白的雕像„„

13、“这个小屋负荷不重”一句中“负荷”应该如何理解?这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14、指出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儿子的“苦恼”指

爸爸的“苦恼”指

15、文中表示季节的词语是什么? 他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16、文中倒数第二段的省略号表示话未说完。结合上下文,发挥你的想像,把其内容补充完整。(3分)

17、回忆一下自己的生活,写一件父亲(母亲)关心你的感人事迹。(3分)

(二)读文章,完成18—21题。

植物“预测术”

①《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写了发生在大观园里的一件怪事:那些本该在阳春三月开花的海棠树,在花木凋零的ll月却突然开满了鲜花。聪明过人的探春心想:“大凡顺者昌,逆者亡;草木知运,不时而发,必是妖孽。”不久,大观园开始走向衰落。

②植物究竟有没有预知天灾人祸及天气变化的能力呢?虽说预知人祸的能力大多在文学作品中才能看到,但预测天灾及天气变化的本领却是活生生的事实。许多科学家对这一有趣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研究。

③科学家发现,含羞草能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含羞草的叶子排列整齐、对称.轻轻触动一下它的叶尖,整个叶子都迅速合起来,真像低眉顺目、含羞自持的少女一般。通常情况下,含羞草的叶子是白天打开,夜晚闭合;日出前30分钟舒展枝叶,日落30分钟后枝叶则收拢。假如一反常规,白天闭合,夜晚舒展,则表示大自然将发生变异,这种反常表现很可能是地震发生的前兆。有人观察到,如果周围60公里的范围内将发生大地震时,约40分钟前,含羞草会发生行为改变,会在白天将叶子闭合起来。看来,含羞草的确能预知地震,给人以警示。

④多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有一种植物,人们称它为“地震花”,可能是属于樱花一类的植物。它们生长在山坡上,地震发生之前,便会开花。岛上的居民把这种植物当作观测装置,只要发现它开花了,马上作应急准备。

⑤一些树木也具有这样奇异的“超能力”。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在地震来临之前,蓟县穿芳峪一个地方的柳树,在枝条顶部20厘米处,全部出现枝枯叶黄的现象。人们发现,当树木出现重花(二次开花)、重果(二次结果)或突然大片枯萎死亡等异常情况,那么很可能是地震将要发生了。

⑥科学家们观察到,地震发生之前,许多植物的生物电位会发生变化。l983年,日本秋田发生7.6级地震。震前20小时左右,日本观测点上的合欢树生物电位开始激烈地上下波动;震前l0小时,又平静下来;震前6小时,再次异常;地震之后,异常消失。除了合欢树以

外,还有一些植物也能产生与合欢树一样的生物电位变化,像桑树、凤凰树、漆树 等等。 ⑦还有一些可以预报天气变化的植物,下雨、阴天、晴天都可以预报。 ⑧广西忻城县龙顶山村旁,生长着一棵150多岁的“气象树”,当地人叫它青冈树。它的叶子颜色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晴天,一般是深绿色;当叶子变红的时候,就预示两天内这一带将要下大雨;雨过天睛,叶子又恢复成深绿色。多年来,当地农民就是根据叶子的颜色来预测天气,安排农活的。

⑨在安徽省和县高关乡大滕村旁,有一棵树龄400多年的老榆树,它也能预报天气变化的情况。这棵树如果在谷雨前发芽,长得芽多叶茂,就预示雨水多;如果它跟别的树一样,按时节发芽,树叶长得疏密有致,就预兆风调雨顺;要是它推迟发芽,叶子长得又少,就预示雨水少,有旱情。几十年来的观察资料证明,它对天气变化情况的预报是相当准确的。 ⑩这些植物为什么具有这种神奇的功能?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它的根系敏感地捕捉到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和磁场等复杂变化。那为什么其他植物不具备这种功能?看来,要想解开植物预测的机理,还要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一旦把植物预知大灾难的超能力之谜揭开,那么将在人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树立起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18、通读全文,试分析文章题目“植物‘预测术’”的含义。(3分)

19、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说说其作用。(3分)

20、本文主要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而第①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其作用。(3分)

21、请依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研究植物预测机理的现实意义是什么?3分

(三)读文章,完成22—26题。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③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2.解释加下加点词。(2分) ①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 不能称前时之用

③ 泯然众人矣 ④ 贤于材人远矣

23.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 或/以钱币乞之

D. 余闻之/也久 24. 翻译句子。(3分)

①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②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25. 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本文中第①自然段中“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神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于纸上。

B. 本文是王安石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散文随笔,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

C. 最后一段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D. 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详写了方仲永的父亲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最终沦为平庸之辈。略写了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26. 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是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3分)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img]

关于2021初一苏州调研卷和2020到2021阶段测试苏州初一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同学们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