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师联盟化学讲师(百师联盟哪些学校)

今天给各位同学分享百师联盟化学讲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百师联盟哪些学校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分享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百师联盟靠谱吗

靠谱。百师联盟教育成立于2006年,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教育领域,始终秉持着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百世联盟成立至今已16年,受官网认证法律保护的正规公司,靠谱。伴随着公司稳步发展为更好的服务,与师生及家长朋友百事联盟陆续已在山东,河南,安徽,四川,贵州湖南,广东等多个地区成立多个分公司,现在公司旗下业务发展已覆盖,教育培训试卷研发资源网站等诸多领域。

[img]

自考有机化学四教材,自考有机化学五过不了?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自考有机化学四教材,自考有机化学五过不了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

南开大学有机化学专业用的什么教材,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使用教材为王积涛、胡青眉、张宝申和王永梅教授共同编写的《有机化学》。你还得知道研究生考试的时候人家指定的参考书阿,下边是他的网站写有机化学精品教材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中与社会和生活密切相关,同时面向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药学和生物物理等领域的意义广泛的基础课。对于化学学科来说,《有机化学》一直是四大基础课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由于当前学科交叉的发展,传统的无机化学也越来越多地需要有机化学的知识,用到有机配体,生物无机和无机配位化学都与有机化学密切相关。有机化学在材料、化工等领域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使传统的分析化学以及物理化学和催化越来越向有机化学方面靠拢或需要有机化学知识。建国以来,先后主讲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的有已故著名的有机化学家高振衡教授、著名金属有机化学家王积涛教授,以及郭寿黔、周秀中、唐士雄、张毓凡、胡青眉、张宝申和王永梅教授。目前,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的主讲教师为:张宝申教授、王佰全教授、渠瑾教授、唐良富教授和庞美丽副教授。授课对象为化学学院化学系、材料化学系和分子工程专业本科生近300人。授课学时为106学时,分两个学期完成。

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使用教材为王积涛、胡青眉、张宝申和王永梅教授共同编写的《有机化学》。该教材自1993年出版后,共印刷了八次,累积发行2万多册,1995年被评为南开大学优秀教材。它作为我校有机化学的主要教材,受到我校学生的普遍好评,并在全国其它高校中有一定的影响。如杨州大学,天津师大,湖南师大,河北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等院校多年都以该书为教材或指定参考书,有关师生对该书给予很高的评价。为了适应21世纪教育形势的发展,从2001年初开始,坚持少而精,精而新的原则,对该书进行了修改,于2004年又出版了第二版。同时,与该书相配套的《有机化学习题解》和《有机化学学习辅导》也于2004年相继出版,形成一套完整的有机化学学习包。

《有机化学》同时也是面向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药学和生物物理等领域的意义广泛的基础课。因此,有机化学课程组同时还承担相关院系非化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建国以来,先后主讲非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的有汪小兰、王长凤、曹玉蓉、何家骐等教授。目前,非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的主讲教师为:曹玉蓉教授、张弛教授、王忠文教授、贺铮杰教授、徐凤波副教授、周正洪副教授和韩杰讲师。授课对象为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学院、物理学院生物物理专业、南开大学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和河北医科大学以及2005年开始招生的南开大学化学学院药学专业近500人。授课学时为72学时。

非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使用的教材为汪小兰教授编写的面向理科高等学校生物系非生化专业的《有机化学》。该教材从1979年到2005年已经出到了第四版,前三版总印数约75万册。第一版于1988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第二版获1992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全国优秀奖,第三版于2000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三个版本同时获2001年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由王长风,曹玉荣编写的《有机化学例题与习题》也已经出了第二版,累计发行16万册,是一本很受学生欢迎的有机化学参考书。

《有机化学》课程曾获得多次奖励。1989年,《有机化学》被南开大学授予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优秀奖。1993年,《有机化学》获天津市普通高校优秀课程奖。《有机化学》自1999年至今,三次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其中2003年被评为创名牌优秀课程。2005年,《有机化学》被评为“南开大学校级示范精品课程”。南开大学化学学科有有机化学、农药学、高分子化学三个重点学科,一个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其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课就是有机化学。南开大学的化学学科在全国名列前茅,而有机化学及相关的农药学更居高校之首,这些都与《有机化学》基础课的教学密切相关。

《有机化学》课程的目标是使化学学科的本科生打下良好的有机化学理论基础,初步具备有机化学知识的检索、组织、运用和创新,鼓励和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和相关领域的探索,为走上社会或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发挥该课程在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药学和生物物理等领域的作用,辐射和带动相关领域学生打下良好的有机化学理论基础,为加强有机化学与相关领域的学科交叉奠定基础。

本课程主要教学方式有: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学生自学、考试等。教学中利用分子模型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对于化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每学年布置和指导学生选写教学小论文,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同学的创新能力。到目前已精选同学的优秀教学小论文编辑成三册《有机化学学习》论文集。对学生的考核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

黑龙江专升本有机无机化学学的是那本书 求解答 谢谢《有机化学》..(上,下册)曾昭琼高等驾驭出版社

《无机化学》..(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高等驾驭出版社

感觉满意的话求采纳,谢谢啊。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会计专业自考教材和统招教材一样么?会计专业自考教材和统招教材一样会计专业自考教材和统招教材,内容差不多,统招的深度要难一些,自考的略微简单点。1.自考相对来宽进严出,而国家统招的本科需要参加高考并且分数上线才能被录取~!2.自考本科要通过大约33门功课才能拿毕业证!统招生是在学校上学,得上课,有老师教学,统招生的试卷通常都是学校出卷,相对来说好考一些,;3.自考生是大都是自己边工作边自学,不用上课,没有老师教,自考的话基本上都是全国统一卷,比较难考.

自考用人教版教材可以吗自考教材有什么?自考用人教版教材可以吗自考那要看你是要考成教呢?还是自考。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曹忠何许人也?

个人简介曹忠:香港上市的中国资源交通主席兼执行董事丶首长国际之非执行董事兼董事会副主席。

曹忠,学术兼职: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学会理事;湖南省精密仪器测试学会——波谱专业委员会委员;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会员,中国化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会员;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湖南省、长沙市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国际期刊《Analytica Chimica Acta》、《Langmuir》、《Analytical Letters》等的审稿人;第四届IEEE-NEMS国际学术会议的“Microfluidics: Nanomaterials Synthesis”分会副主席(2009)。

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应用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食品科学

编辑本段主讲课程

本科课程:分析化学(双语)、仪器分析、化学前沿讲座(双语)、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无机分析化学实验;

研究生课程:现代仪器分析原理、化学专业英语、化学生物传感理论、化学计量学导论等

编辑本段研究方向

1) 生物纳米传感;

2) 有机功能材料与能源材料化学;

3) 电厂化学分析新技术;

4) 环境监测与食品/药品安全检测;

5) 生物芯片与生化分析仪器的研究及开发;

主要研究经历:

1) 1997.7,湖南大学分析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2) 1997.9,长沙电力学院化学系讲师、系主任助理;

3) 1998.10,日本国 通商产业省 工业技术院(AIST),物质工学工业技术研究所(NIMC),高分子化学部 光情报机能材料研究室(现更名为: 独立行政法人 产业技术総合研究所(AIST),光技术研究部门 分子光子学组),博士后特别研究员;

4) 1999.6,日本国 豊桥技术科学大学(TUT),物质工学系 生化学研究室,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 博士后研究员;

5) 2001.7,日本国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生命科学推进事业部(LS),开発本部基因解析中心 生物芯片组 (日立基础研究所在勤),客员研究员;

6) 2003.5,日本国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日立中央研究所(CRL),生命科学研究中心 基因解析项目组,客员研究员;

7) 2004.8,回国,长沙理工大学副教授、系主任助理/副院长;2007.10教授(破格);

8) 2009.5,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本段研究成果

主持和参加的研究课题累计达40余项,其中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16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等,主持的质量工程项目有《分析化学》省级精品课程、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省级大学生和研究生创新实验项目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等。曾获日本AIST、JSPS、OPSR、NEDO研究基金,并获日本文部省“JSPS特别研究员奖励”1项(1999年),获日本专利1项(2002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年)、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专家(2008年)、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06年),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 二等奖(2006年)、一等奖(2008年),获湖南省高等学校第八届“中南杯”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三等奖(2008年),曾获校教学优秀奖、优秀教师、校教学成果三等奖等。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基础化学实验》(上册)(2009年),完成专著《化学声波传感理论与应用》初稿(2010年待出版),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在“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Analytica Chimica Acta”、“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Microchemical Journal”、“Sensors and Actuators B“、光学(日文)”、“化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149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95篇),其中有5篇被收录进《分析化学新进展》一书(汪尔康主编),影响因子IF3.0的论文有15篇,SCI收录43篇,EI收录40篇,ISTP收录17篇,200多篇次被SCI引证收录。

在研项目

1) 食品中有害物质超灵敏检测的微纳生物传感分析研究,2009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国家教育部,资助经费:50万,2010.1—2012.12,主持人;

2) 基于帽子状金属纳米微球颗粒膜的新型局域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生物分子检测方法研究(编号:20775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28万,2008.1—2010.12,主持人;

3)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学生物纳米芯片传感器的研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生化分析与生物传感”(编号:20525518)的子项目,资助经费:5万,2006.1—2009.12,主持人;

4) 含界面损伤纳米复合材料纳细宏观结构演化的多尺度模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0772047)的子项目,资助经费:2万,2008.1—2010.12,主持人;

5) 基于纳米功能膜修饰的无线传感生化分析方法研究(编号:09JJ3016),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经费:10万,2009.7—2012.6,主持人;

6) 手性壳聚糖纳米粒子作为靶向药物载体的制备及其构-效关系研究(编号:06JJ2038),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资助经费:10万,2006.7—2009.6,第二主持人;

7) 新型烷基果糖嗪类药物的研制与药理活性研究开发(编号:2009FJ3173),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资助经费:2万,2009.1—2010.12,第二主持人;

8) 基于新型纳米颗粒技术的基因生物芯片研究与开发(编号:2008FJ3014),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资助经费:2万,2008.1—2009.12,主持人;

9) 基于新型场效应晶体管的无线传感生化分析方法研究(编号:2008001),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资助经费:1.5万,2009.5—2011.5,主持人;

10) 理工科大学《分析化学》双语示范性课程建设研究(编号:XJK08CGD042),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课题(省级),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08.12—2010.12,主持人;

11) 食品中有害物质超灵敏检测便携装置的研制(教高司[2008]16号),第二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国家教育部,资助经费:2万,2008—2010,指导教师;

12) 基于新型纳米颗粒技术的光学生物芯片的研究(湘教通[2008]269号),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经费:2万,2008—2010,指导教师;

13) 《分析化学》—湖南省高等学校2008年省级精品课程立项(湘教通[2008]202号),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经费:8万,2008.5—2012.5,主持人。

王升厚教授毕业于哪所学校

您好,王升厚教授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于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理学硕士学位。随后,他前往美国留学,在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67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在康奈尔大学期间,王升厚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凝聚态物理学和固体物理学领域。他在博士论文中提出了“自旋电荷分离”理论,这一理论对于解释高温超导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毕业后,王升厚教授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工作,并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曾获得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欧洲物理学会会员等多个荣誉称号。此外,王升厚教授还曾担任过美国物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物理学部主任等职务。

卡罗瑟斯在化学方面有什么成就?

1896年4月27日,沃拉斯·胡姆·卡罗瑟斯出生于美国衣阿华州的伯灵顿。他的父亲是位经济学家,做过得梅因的一所小型商业学院的副院长。父亲希望他子承父业,于是年轻的卡罗瑟斯于1914年进入该院学习会计学。可是,他对会计学实在没有兴趣,他向往自然科学。父亲并不强迫他一定学会计学,于是第二年他便转学到塔吉阿学院学习自然科学。塔吉阿学院规模也不大,在那里,他一边学习一边兼职做助教,教化学。这倒不是因为他对化学情有独钟,而是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只有化学教师的位置有空,要想得到其他职位是不可能的。不过,这段经历,培养了他对化学的兴趣,为他日后成为著名的化学家打下了初步基础。

1920年,卡罗瑟斯获得了塔吉阿学院理学学士学位。接着,他到名气更大的伊利诺斯大学读研究生,并于1921年获伊利诺斯大学理学硕士学位。读博士阶段,他又跑到了芝加哥,成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生,并于1924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的化学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哈佛大学聘请他到哈佛当讲师,一边任教,一边搞科研。卡罗瑟斯凭借着他扎实的基础和灵活的头脑,很快就在哈佛站住了脚,赢得了校长的赏识。正当他在哈佛扑下身子,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杜邦公司上门找他来了。

成立于1803年的美国杜邦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工业公司之一。它资产雄厚,技术力量充足,在世界化学工业制品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但在20世纪20到30年代,杜邦公司受到了德国拜尔、巴登等化工公司的有力挑战,所占市场份额不断减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德国以施陶丁格为首的一批化学家,在高分子合成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合成出了橡胶、塑料等,从而有力地支持了德国的化学工业公司,使之对美国的化学公司构成了挑战。面对这种情况,杜邦公司决心奋起直追,给德国公司回以颜色。

杜邦公司知道,德国化工公司之所以能够财源滚滚,是因为它们背后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工作的支持。为了在竞争中打败德国的化工公司,杜邦公司决定自己也要搞基础科学研究。鉴于哈佛大学是美国的一流大学,杜邦公司的董事会决议,要请哈佛大学校长代为物色一位有真才实学、有创见、有魄力的年轻化学家来主持公司的基础研究工作。哈佛大学校长康南特博士一下子就想到了卡罗瑟斯,尽管卡罗瑟斯当时年仅32岁,在科学研究方面还未有很大建树,知名度也不高,但康南特相信他能胜任这一工作,在新的岗位上做出一番大事业来。

就这样,在康南特的推荐之下,在杜邦公司的重金聘请之下,卡罗瑟斯接受了杜邦公司的邀请,出任公司基础部研究室主任,具体负责基础研究工作。

1928年,卡罗瑟斯到杜邦公司任职。他上任以后,为自己确定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要在合成橡胶的研究方面赶上德国。

橡胶用于工业生产的历史很短,到现在为止不过一百来年。1845年,英国工程师R稺·汤姆生为减轻车子行驶中的震颤,在车轮周围套上一个充气橡胶管,并获得了该项发明的专利。到了1890年,轮胎被正式用在自行车上,5年以后,各种各样的汽车也都用上了轮胎。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大量增加,工业生产对橡胶的需求量变成了天文数字,这给许多国家的战略物资的储备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危机。甚至在机械化刚刚起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就曾因为协约国的海军切断了橡胶供应而运转不灵。为此,一些工业国家开始探讨制造合成橡胶的可能性。在这场竞赛中,德国走在了前面。

早在1880年,科学家们就发现,异戊二烯放置过久会变软发黏,经酸化处理后就变成类似橡胶的物质。德皇威廉二世曾让人用这种物质制成皇家汽车的轮胎,借以炫耀德国在化学工业方面的高超技艺。但是,用酸化后的异戊二烯作为合成橡胶原料,有两个困难。一方面是这种物质的来源正是橡胶本身;另一方面,它也缺少橡胶的弹性和柔性,不适于用做汽车的轮胎。当然,如果仅用于做国事活动的汽车,也还是可以接受的。

后来,德国人又采用与异戊二烯相似而又容易获得的化合物来制造合成橡胶。他们用二甲基丁二烯聚合而成的化合物来代替橡胶,并称其为甲基橡胶。尽管这种橡胶的耐压性能不理想,但它价格低廉,可以大量生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大约生产了2500吨甲基橡胶。

面对德国化学工业的进展,杜邦公司感受到了压力。卡罗瑟斯身为基础部研究室主任,对此深有体会。他知道,要赶超德国,就必须了解德国在高分子合成方面的成就。为此,他专门组织了一个班子来研究施陶丁格等名家的论文,分析德国在高分子合成方面的进展,探讨其产品的利弊,以期迎头赶上。既然德国制造的甲基橡胶性能还不够理想,卡罗瑟斯就将主攻目标首先放在了人工合成橡胶的研究上。

在卡罗瑟斯的领导下,他的实验室常常晚上灯火通明,他和助手们通宵达旦地探讨关键技术问题。不知经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他们终于实现了人工合成橡胶技术的突破。他们选择石油工业副产品乙烯作原料,然后加氯化氢聚合成氯T-烯,再在催化剂的催化和高压下,成功地合成出了氯丁橡胶。

卡罗瑟斯他们合成出的氯丁橡胶不仅成本比德国早期的橡胶低,而且质量也好,甚至还具有天然橡胶所不具备的一些抗腐蚀性能。例如,它对于汽油之类的有机溶剂具有较高的抗腐蚀性能,而不是像天然橡胶那样一遇到汽油就容易软化和膨胀。因此,对于像导油软管这样的用场,氯丁橡胶要比天然橡胶更合适。氯丁橡胶的研制成功表明,正如在许多其他领域一样,在合成橡胶领域,人工制品并不一定只能充当天然物质的代用品,它的性能可以比天然物质更好。

卡罗瑟斯利用石油工业的副产品制出了比天然橡胶性能还好的合成橡胶,成功地打响了第一炮,在杜邦公司引起了很大反响。他也因此成了美国知名的化学家。到了1932年,杜邦公司就实现了氯丁橡胶的工业化,并将其投放到了市场。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氯丁橡胶成了美国政府全力以赴发展的橡胶制品之一。

初战告捷,卡罗瑟斯信心大增,下一步,他就要向人工合成纤维进军了。他要用人工合成的高聚物来制作能供纺织用的纤维。这是一项前景十分诱人的工作。

一开始,研究进展并不是很顺利。他们设想了很多方案,工作人员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试验,结果都失败了。钱像流水一样花了出去,最初的几十万美元的研究经费很快告罄。就在这时,杜邦公司的老板给了他很大支持。公司董事长还特别告诉总研究部主任说:“卡罗瑟斯要多少钱,就给他多少钱。”

就是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下,卡罗瑟斯一步一步走上了成功之路。他先对一些含有氨基和羧基的分子进行了研究,希望借此找到一种较好的方法,将它们缩合成具有大环结构的分子。但事与愿违,他发现这些分子没有缩合成环状分子,而是缩合成了长链分子。

不过,对于这种情况,卡罗瑟斯也不是毫无准备。他也预料到了可能会出现长链分子,因此没有错过这一机会。他立即对这种新物质做了研究,最后用己二酸和己撑二胺制成了纤维。这种纤维在结构上具有和蚕丝类似的构型。

但最初生产出来的纤维性能并不是很好,主要是强度太差。卡罗瑟斯经过分析,认定问题出自缩合过程中所生成的水上。水的存在产生了一个相反的作用——水解反应,它使得聚合反应不能继续下去。卡罗瑟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让聚合反应在低压下进行。众所周知,低压促进了水的蒸发速度的提高,这样水就会不断被蒸发出去。卡罗瑟斯又在临近反应液体上方斜放了一块供冷却的玻璃板,蒸发出去的水在玻璃板上凝结并自行流走。他用这种方法保证了聚合反应的不间断进行,从而为合成理想的人造纤维奠定了基础。

卡罗瑟斯进一步探讨了合成纤维的生产工艺。他将由己二酸和己撑二胺缩合而成的聚合物熔化,再通过小孔挤压出来,拉成丝。在冷拉伸过程中,卡罗瑟斯等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长链分子在拉伸前是不规则的,但冷拉后,分子链会沿纤维平行排列,从而大大增加了纤维的强度和弹性。这样就奠定了熔体纺丝的基本生产工艺,它包括缩聚、熔体的挤丝成型以及在室温下的冷拉伸。用这种工艺可以得到一种与蚕丝相似的带有光泽的细丝,它可以织成像丝绸一样轻柔美观甚至比丝绸还结实的纺织品。卡罗瑟斯把这种合成纤维命名为尼龙——66,学名是聚酰胺——66。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具有实用价值的人工合成纤维,它所用的原料完全是用化学方法生产的,而不像过去所说的人造纤维那样,名义上是“人造”,实际上所用原料还是天然的。

尼龙是人造纤维中的一种最重要的发现。它与过去的人造纤维和天然纤维都不同,它的防水功能比那些纤维都好,不怕潮湿、不易玷污、不遭虫蛀,而且具有很高的强度。实验表明,如果横截面积相等,那么尼龙丝的强度和钢丝一样。杜邦公司于1939年开始了尼龙——66的工业化生产。公司推出的广告语——“我们生产和钢丝一样结实,和蜘蛛丝一样纤细的美丽的尼龙丝”,传遍了全美国,波及全世界,大家都知道了尼龙这种新产品。它的出现,开创了人造纤维的新纪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部队收购了全部尼龙产品,用以制造降落伞和百余种其他军需品。战后,尼龙在制袜业上完全取代了蚕丝。西方国家的妇女们喜欢穿浅色轻薄的袜子,原来的各种纤维不适合这种要求:蚕丝价格昂贵,棉纤维不够结实,羊毛不够轻薄,而且它们都不耐长时间反复洗涤。但新兴的尼龙袜能够满足这些要求,它又薄又轻又结实,很受消费者欢迎。此外,尼龙制品在其他行业也打开了市场。尼龙可以做许多东西,从服装到床上用品,从地毯到安全带,从救火水管到人造毛皮,几乎什么都能做。正因为这样,尼龙在很短时间内就风行全世界。

可是卡罗瑟斯无缘看到这一切。他已在1937年4月29日的一次意外事故中丧生,这年他才41岁。卡罗瑟斯一向精神抑郁,他有一个孪生姐姐,姐弟感情很好。当他姐姐于1936年去世后,他更是郁郁寡欢。所以对于他的死,有人认为是自杀身亡的。无论如何,他的英年早逝,确实令人痛惜。

卡罗瑟斯的著作主要有《有机合成》一书,1933年出版。他于1936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是第一个由产业部门选为该院院士的有机化学家。此外,他还于1930~1937年负责美国化学学会学报的编辑工作。卡罗瑟斯一生发表了60多篇有关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论文,还取得了70多项专利。他是一位既有深厚基础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化学家和化学工程学家。

卡罗瑟斯虽然去世了,但他的事业后继有人。在他去世后的第二年,曾作为他的助手的普洛莱就总结了一系列缩聚反应,提出了缩聚反应中所有功能团都有相同活性这一重要原理,并以此为契机,推进了高分子材料工业的发展。因为在高分子材料研究方面成就卓著,普洛莱于1974年荣获诺贝尔奖。有人不无感慨地说:如果卡罗瑟斯不是英年早逝的话,那么这项诺贝尔奖是会由普洛莱和他共享的。无论如何,由卡罗瑟斯所开创的人工合成纤维事业已经誉满全球,卡罗瑟斯也因此而名垂史册。

戴安邦的人物生平

戴安邦1901年4月30日出生于江苏省镇江丹徒县南乡丘陵地区的农村家庭。家有少量土地,童年即随家人在地里劳动,而收获有限,当地乡民生活均甚贫苦,故后来学农有改进农村之意。1906—1911年,戴安邦入私塾,读完《三字经》、《二十四孝》、《四书》、《诗经》等书,打下了深厚的文言基础。

1912年入镇江润州中学,接受新教育。所学课程除国文、英文、数、理、化外,尚有中外地理和中外历史,遂产生振兴国家民族的志愿。

1919年夏,“五四”运动发生,镇江虽是工商业小城,但有外国租界和商店。为响应北京和上海的爱国运动,各界发起抵制日货。他积极参加,并组织同学上街宣传。

1919年9月,戴安邦考入金陵大学学习农科,先入预科,但到第二年下学期学费困难,几致辍学,幸好南京成美中学要聘请一位化学和物理教员,由于他的学习成绩优异,被介绍去该校兼课,半工半读,大学学习得以继续。两年预科毕业,即将转入正科。因农科各科的田间实习频繁,而且时间因天时而不固定,学农与半工半读不能兼顾,故不得不放弃学农,改学在中学教的理科化学。他在中学教学,认真备课,努力做好每个教学环节,特别重视直观教学,讲课借用大学的仪器做示教实验,因此他的教学效果很好,深受学生的欢迎,也为学校的领导赞许和支持,不久即拨给经费购置理化实验器材,成为当时具有理化实验设备的极少数中学之一。

1924年6月他大学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因学习成绩全部优秀,荣获金钥匙奖。同年他留校,先担任普通化学的实验室教学,继兼任有机分析和食物分析等课助教。

1926年升任讲师,讲授普通化学课。

20年代初,半官方的学术组织“中华教育改进社”兴起了一个改进中国教育的运动。

1925年起,该社在清华大学开办化学教师暑期讲习班,开设实验课,讨论化学教学法。

1926年夏他参加该班讲习,对他后来重视实验教学和化学教学法起了重要作用。

1928年戴安邦获中国医学会奖学金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深造,由于勤奋刻苦,每门功课成绩均优,次年6月获硕士学位,并于12月被选为美国荣誉化学学会会员,荣获金钥匙。又被选为美国荣誉科学学会会员,再度荣获金钥匙。通过博士生预试,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胶体化学家托马斯(A.W.Thomas)教授,用配位化学观点进行“氧化铝水溶胶的研究”。戴安邦充分发挥自己扎实的化学功底和精湛的实验技术,使论文工作很快有了创造性的结果。导师称这是他遇到过的最好的博士生。

1931年6月,戴安邦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一经在美国化学会志发表,就受到学术界的瞩目,在1934年出版的A.W.托马斯著《胶体化学》和1956年出版的拜勒(J.C.Bailer)主编的《配位化合物化学》中均直接引用这篇博士论文的研究结果。

1931年9月,戴安邦回国任金陵大学副教授,1933年任教授。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全力投入成立化学组织和出版化学刊物的工作。

1932年8月中国化学会在南京成立,戴安邦是发起人之一。

1934年1月,中国化学会《化学》杂志(《化学通报》前身)创刊,他任总编辑兼总经理。他在创刊号中撰文呼吁:“吾国之贫弱已臻极点。富国之策,虽不止一端,要在开辟天然富源,促进生产建设,发达国防工业,而待举百端,皆须化学家之努力。”作为一名中国化学家,以后他就是本着这种精神身体力行的。他主持《化学》刊物17年,为普及化学教育,提倡化学研究和推广化学应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3年起金陵大学理学院举办理科教师暑期讲习班,每年他都担任化学讲师,讲授化学教授法。1936年应福建省之邀,到该省暑期教师讲习班讲课。

1937年11月日本侵华战火蔓延江南,戴安邦随金陵大学西迁成都。由于战争的影响,当时仪器药品奇缺,实验教学已难以维持。

1940年初,他为四川省教育厅创办了“四川省科学仪器制造所,”并兼任该所副所长,负实际责任。在人力物力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大量生产中学化学、物理和生物教学所需的仪器、药品、模型和标本等,使该省和部分邻省学校的这三门课程的实验工作在物资匮乏的战争年代里得以维持,他还结合实际条件编写实验教程,由四川省教育厅出版。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8月,戴安邦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伊利诺大学分析化学系,主要研究无机沉淀的晶化作用,应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制成样品的晶体结构,并阐明了磷酸铬的多晶现象。该系系主任克拉克(G.J.Clark)教授对他颇为欣赏,一年后欲挽留他继续工作,戴安邦则介绍他的学生代替,自己按期回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戴安邦继续在金陵大学以及院系调整以后的南京大学任教。他除了担任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外,还担任许多行政和社会工作。他先后任校工会主席,江苏省科协副主席,金陵大学理学院院长和化学系系主任,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所长,《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无机化学学报》主编,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高校理科化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兼无机化学组组长,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等职务。由于他对我国化学事业的卓越贡献和学术成就,1978年荣获江苏省劳动英雄称号,同年12月被聘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组组员,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1981年6月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百师联盟化学讲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百师联盟哪些学校、百师联盟化学讲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