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一线调研卷(一线调研卷七年级地理)

本篇文章给同学们谈谈七上历史一线调研卷,以及一线调研卷七年级地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不要忘记分享给你的朋友哦!

本文目录一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进入到初一,刚开始要如何去学好历史这门功课呢?平时要怎样做练习呢?别着急,接下来不妨和我一起来做份 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内。)

1.某考古兴趣小组为了探寻原始人类的遗迹,在专家指导下发掘出一些远古遗物,你认为最能说明这是原始人类遗迹的应该是( )

A.两颗门齿化石 B.大量碳屑 C.古鱼类化石 D.几件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

2. 在北京人得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灰烬堆,并且,它们都被限定在一定地区。由此,考古工作者完全合理的判断是( )

A. 北京人会使用人工取火 B. 北京人既会使用火,还会保存火种

C. 北京人能直立行走,手脚分工明显 D. 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3.从猿进化到人,要经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作用于这一过程中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直立行走 B.手的发展 C.语言的产生 D.劳动

4. 考古工作者在山顶洞人居住过的洞穴里发现了鱼骨和海蚶壳,这说明( )

A.山顶洞人生活在海边 B.山顶洞人与海边渔民交换

C.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以前是海洋 D.山顶洞人不仅采集、狩猎,还掌握了捕捉水生动物的本领

5.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根骨针。这说明( )

○1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2能够缝制衣物○3有了爱美观念 ○4产生了宗教观念

A. ○1○2○3 B. ○1○3○4 C. ○1○2○4 D. ○1○2○3○4

6.从长相和智力水平来看,与现代人最接近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7.陶胚上的鱼纹图案和当时原始居民生活的关系是( )

A. 说明原始居民把鱼当做图腾来崇拜

B. 说明人们已经会养殖鱼类

C. 说明人们已经学会驯化家畜

D. 说明人们通过 捕鱼 来增补食物

8 .距今约6000年前,活动在黄河流域一带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中,最有可能吃到的粮食作物是( )。

A.小麦 B.米饭 C.小米 D.玉米

9.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情节是( )

A. 种植 水稻 B. 饲养 猪狗等家畜 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D.使用磨制农具石斧

10. 在我国古代的神话 传说 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海洋文明 C.神话传说 D.游牧文明

11.导致下图中两种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习惯 B.生产工具 C.自然环境 D.生产力水平

12.我国下列古 文化 遗址中,其地理位置在最东面的是( )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文化遗址

C.半坡文化遗址D.大汶口文化遗址

13.随着氏族聚落时代原始农业的出现,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竭泽而渔”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B.开始走向定居生活

C.按血缘关系组成生活集体 D.促进了家畜饲养业的产生

14.下列关于氏族聚落时代生产生活状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已经懂得了饲养家禽家畜 B.开始从穴居走向定居生活

C.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D.半坡居民能建造干栏式房屋

15.通过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情况。其主要判断依据是( )

A.墓葬中是否有玉器 B.随葬品中是否有陶器

C.随葬品中是否有磨制石器等生产工具 D.随葬品的多少

16.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发明医药,成为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业的创始人的是( )

A.黄帝 B.炎帝 C.舜 D.禹

17.2009年4月4日,陜西省在黄陵县桥山祭祀大院举行“己丑年 清明 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来自全国各地及港、澳、台、海外同胞万余名炎黄子孙汇聚桥山,你认为他们拜谒黄帝陵的主要原因是( )

A.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B.因为那里的风光特别的美丽

C.因为传说中黄帝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D.因为黄帝治理水患,造福百姓

18.2010年公祭大禹陵典礼4月20日在浙江绍兴举行,150余位大禹后裔代表和2000余名海内外华人共同追念华夏圣祖的治水功绩。传说中的“大禹治水”的“水”,你认为应该是( )

A.黄河 B.长江 C.淮河 D.岷江

19. 民主一直是人类的不懈追求。下列制度中含有“民主”色彩的是( )

A.私有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等级制

20.考古学家在半坡遗址发掘出了船形彩陶壶。下列表述中与此无关的是( )

A.当时的制陶技术已十分高超 B.当时的人们已掌握了造船技术

C.船已经作为了交通工具 D.当时已出现了文字萌芽

二.判断改错题(共计10分) 下列说法是正确的请打“√”,是错误的请打“×”,并说明理由

(1).北京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2).会不会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挖掘水井,用水比以前方便了。()

(4).河姆渡原始居民开始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这在半坡遗址的墓葬中可以证明。()

(5).大禹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三、组合列举题(本题6分)

(1)图A的名称是 ,出土于 遗址;

图B的名称是 ,出土于 遗址。

(2)由图得知,原始农耕时代陶器主要有两种,即 和

四、配伍选择题(6分)

1.请将相应内容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A.会用骨针缝制衣服 ()舜

B.生活简朴,克己爱民 ()半坡原始居民

C.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尧

D.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 ()山顶洞人

E.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禹

F.领导人民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河姆渡原始居民

五、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子等。……” ——历史教科书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阅读材料回答:

(1) 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只有过什么样的生活?

(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从什么人生活的时代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2.请阅读《礼记.礼运》中的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1)材料一中的“选贤与能”反映了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对当今社会有什么借鉴意义?(4分)

(2)材料二中的“大人世及以为礼”讲的是什么制度?这种制度是从谁开始?(3分)

(3)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的过渡,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请你结合史实发表自己的见解。(3分)

六、活动与探究题(本题18分)

1.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一个友好国家的文化 教育 考察团要到中国实地考察,请你当一名小导游,向我们的客人一一介绍我们祖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吧!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⑴第一站是北京,在周口店他们将考察哪些远古人类的遗址?

⑵第二站是陕西西安,在西安历史博物馆里,他们欣赏了许多从当地原始居民遗址中出土的石器和彩陶。你知道这个原始居民遗址的名称吗?出土的石器与彩陶与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⑶第三站是陕西黄陵县,在这里,他们集体祭奠和敬拜中华文明的始祖。你知道中华文明的始祖是谁吗?传说中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有哪些?

(4)您能说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D D A C D C C A C B B D D B A A C D

二.判断改错题(共计10分) 下列说法是正确的请打“√”,是错误的请打“×”,并说明理由

(1)×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2)√(3)×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挖掘水井(4)×大汶口原始居民开始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5)×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炎帝和黄帝

三、组合列举题(本题6分)

(1)刻画猪纹黑陶钵;鱼纹彩陶盆;河姆渡聚落;半坡聚落

(2)黑陶;彩陶

四、配伍选择题(6分)

1.请将相应内容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A.会用骨针缝制衣服 ( C )舜

B.生活简朴,克己爱民 ( D )半坡原始居民

C.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 B )尧

D.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 ( A )山顶洞人

E.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 F )禹

F.领导人民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 E )河姆渡原始居民

五、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1)群居生活(2分)

(2)北京人也会使用天然火(2分),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2分)。

(3)当时的原始居民已会人工取火(2分),从山顶洞人开始(2分)。

2.(1)禅让制。用人要发扬民主,重视贤人;做事要持之以恒,应通过民主的方式选举干部;要以天下为己任,选拔人才应以德才兼备为标准。(4分,只要回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2)世袭制。启。(3分)

(3)我认为是历史的一种进步。虽然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出现了剥削制度,但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进步,主要看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3分,只要回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六、活动与探究题(本题18分)

1.⑴北京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4分)

⑵半坡遗址。(2分)从出土的石器看,半坡人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石器开垦土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从出土的彩陶看,半坡人会制造色彩鲜艳的彩陶,上面有各种各样的美丽图案,还出现一些刻画符号。(4分)

⑶中华文明的始祖是黄帝。(1分)传说中,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属下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乐谱。(3分)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6分)

看了"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的人还看:

1. 2015年春季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2. 2015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3. 2015-2016初一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试题

4. 2016年初一上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

[img]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卷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题

第二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30分。)

题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序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1.“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他以治水造福于民而名扬天下,又以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而名垂青史。“他”是( )

A.黄帝 B.禹 C.舜 D.启

3.张亮同学在学习公元纪年法时,对历史年代尺非常感兴趣。他要计算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距今( )

A.4084 B.4085 C.4086 D.4087

4. 传说 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下列与禅让制度密切相关的是( )

A.炎黄战蚩尤 B.皇帝建宫室

C.舜让位于禹 D.启继承父位

5.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制定历法,使老百姓可以不误农时的传说英雄是( )

A.黄帝 B.尧帝 C.舜帝 D.禹帝

6.《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有位国君为了报仇雪恨,“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位“国君”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越王勾践 D.吴王夫差

7.“夏有乱政,而禹作刑”。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解释是( )

A.夏朝人是禹的后代 B.夏朝已经制定了刑法

C.夏朝阶级矛盾尖锐 D.禹刑极为残忍

8、左图是夏王朝都城二里头遗址,如果将都城进行复原,你想象一下都城中会有哪些国家机构( )

①刑法 ②监狱 ③历法 ④军队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

9、如果你有兴趣写一部《中国暴君史》的话,你会按顺序依次把下列哪些暴君选上( )

①纣王 ②夏桀 ③周厉王 ④禹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②①③

10.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无道,为博褒姒王妃一笑,烽火戏诸侯,最终导致西周灭亡。其中的“诸侯”产生于( )

A.奴隶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11.下列图片与西周分封制有关的是( )

A B C D

12、夏朝之亡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长期战争,国力衰落 B.残暴统治,失去民心

C.国家机构的建立 D.地理位置不佳

13.如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

A.秦、楚、齐、燕 B.齐、楚、秦、燕

C.燕、齐、秦、楚 D.燕、齐、楚、秦

14.商朝是我国青铜 文化 的灿烂时期。下列能够代表这一时期青铜工艺成就的是( )

A.司母戊鼎 B.鱼纹彩陶盆

C.甲骨文 D.冰裂纹瓷器

15.下图是我国1964年发行的4枚邮票。据此判断邮票中的器物属于( )

A.陶器 B.瓷器 C.青铜器 D.铁器

16.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早在战国时期,秦国就在长江修筑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课堂上,同学们对都江堰的作用做了下面推断,参考右图,你认为最准确的说法是( )

A.防洪排水 B.水运 C.防洪灌溉 D.蓄水防旱

17.“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访华的精华之一。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右图两件绝世青铜精品。它们铸造于(B)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18.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以下文物中,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有( )

①青铜面具 ②青铜立人像 ③青铜神树 ④四羊方尊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9、将都城迁到殷(今安阳)的商朝君主是( )

A.汤 王 B.盘庚 C.纣王 D.帝辛

20.商朝又叫殷商,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它的最后一个国王纣,是个有名的暴君。他滥杀无辜,最终在一场大战中,由于军队阵前倒戈,他走投无路自焚而亡。这场大战是( )

A.城濮之战 B.长平之战 C.马陵之战 D.牧野之战

21、牧野之战,商朝战败的原因是( )

A.商纣王军队数量少 B.商纣王荒淫奢侈

C.周文王重用贤能,国力强大 D.少数民族犬戎的进攻

22.考古学家们发掘了数以万计的甲骨片,甲骨上所记的都是占卜语言。凡祭祀、战争、风雨、天象、农业丰歌以及病疫等都是通过占卜向上天请命。这种文字

(见右图)最早可能出现在(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晋朝

23.《封神演义》再现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商纣王灭亡和武王兴起的那段历史。为西周的建立奠定基础的牧野之战发生于( )

A.公元前2070年 B.公元前1600年

C.公元前1046年 D.公元前841年

24、西周的都城在今( )

A.河南登封 B.河南安阳 C.陕西西安 D.河南洛阳

25.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最突出的不同之处是( )

A.实行王位世袭制 B.强化奴隶制国家机器

C.实行分封制 D.压迫奴隶和平民

26、西周制定严格的礼乐制度的目的是( )

A.维系分封制的稳定 B.方便贵族享乐

C.树立奴隶主对奴隶的权威 D.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27、中国历史有了确切的纪年的时间是( )

A.公元前2070年 B.公元前770年

C.公元前771年 D.公元前841年

28、分封制在周初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导致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发展

C.诸侯争权夺利D.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血缘关系的日益疏远

29、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统治者治国没有 经验 B.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

C.不注意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D.诸侯内乱

30、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自比为太阳的暴君——桀

B.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商

C.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镐京,史称“东周”

D.西周时期最后一个国君是周幽王

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12分)

31.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 )代替了禅让制, “公天下” 变成了(“ ”)。

32.商朝前期屡屡迁都,直到商王( )迁都到( )后, 统治才稳定下来。故后世又称商朝为 (“ ”)。

33.与商同时期的其他高度发达的文明,如四川广汉西北的( )

34.周王分封诸侯,各诸侯再分封( ),卿大夫再分封( ),通过逐级分封,建立起一个个统治据点,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络。

35、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使用的礼器和乐器( )不同,( )也不同不能随意混通使用。

36、公元( )年发生了(“ ”),周厉王被驱逐出镐京。

三、判断题(每题1分 共8分。对的用A表示,错的用B表示。)

题序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答案

37、迄今所知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铭文。( )

38、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我们叫它“铭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它“甲骨文”。 ( )

39、《越绝书》记载:“禹穴之时,以铜为兵。”这说明我国古代青铜器技术产生于夏朝。 ( )

40、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酒器。( )

41、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

42、商周时期,手工业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青铜制造业。 ( )

43、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桀,西周灭亡。( )

44、分封制瓦解的表现是卿大夫不再听周天子的指挥,甚至与之分庭抗礼。 ( )

四、材料与问答 (共50分)

(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每题2分 共8分)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残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

————《礼记.记运》

45.上述两段文字讲述了两个时代有什么不同?(2分)

46、材料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那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2分)

47、两者相比,你认为哪一种制度是进步的?为什吗?(2分)

48、两者相比,你认为哪一种制度是进步的?为什吗?(2分)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题 共10分)

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二:孟子曰: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49、这两段文字反映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出现于哪个时代?

50、制定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其内容是什么?(4分)

51、该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三)历史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总会留下一些遗迹。这些遗迹就成为我们探究历史古风遗韵的重要依据。请结合下列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 遗址〗下列是殷墟遗址:

52此遗址是哪一个王朝的都城?与哪一位国王迁都有直接关系?

〖 文物中的历史〗

A B C

53图C在出土之初叫“龙骨”,秦朝王懿荣发现每片“龙骨”上都要相似的图案,这些图案叫什么?有何历史地位?

54图B所展示的文物于1938年在湖南宁乡出土,如此精美的艺术品是哪个朝代的工匠制作的?青铜器在这个朝代有何重大发展?

55图A所示文物是什么?它在青铜文明史上有何重要的历史地位?

56上述图片都在同一个朝代出现的,我们的先民创造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对此,你有何感想?除了上述内容外,对这个朝代,你还知道哪些内容?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30分。)

题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B C C B C B A D D C B D A C

题序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B C B D B B C C C A D A B C

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12分)

31.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 世袭制 )代替了禅让制, “公天下” 变成了(“家天下”)。

32.商朝前期屡屡迁都,直到商王( 盘庚 )迁都到( 殷 )后, 统治才稳定下来。故后世又称商朝为 (“殷商 ”)。

33.与商同时期的其他高度发达的文明,如四川广汉西北的( 三星堆文化 )

34.周王分封诸侯,各诸侯再分封( 卿 ),卿大夫再分封( 士 ),通过逐级分封,建立起一个个统治据点,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络。

35、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使用的礼器和乐器( 规格 )不同,( 数量 )也不同不能随意混通使用。

36、公元( )年发生了(“ 国人暴动 ”),周厉王被驱逐出镐京。

三、判断题(每题1分 共8分。对的用A表示,错的用B表示。)

题序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答案 B A A B A A B B

四、材料与问答 (共50分)

45.上述两段文字讲述了两个时代有什么不同?(2分)

答:第一段反映了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天下为公”的状况;第二段反映了奴隶社会“天下为家”,阶级社会出现和王位世袭制的状况。

46、材料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那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2分)

答:“禅让”制

47、从材料第二段看,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有了什么变化?(2分)

答:由“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

48、两者相比,你认为哪一种制度是进步的?为什吗?(2分)

答:世袭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它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的必然结果。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题 共10分)

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二:孟子曰: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49、这两段文字反映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出现于哪个时代?

答:分封制,出现于西周。(2分)

50、制定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其内容是什么?(4分)

答:为了巩固西周对辽阔疆土和殷商遗民的统治。内容:王都由周天子直接管理,其他地区被封赐给宗室、功臣和先朝贵族,建立一大批诸侯国,由诸侯代理周王治理。诸侯奉周王为天下共主,必须服从周王号令,定期到镐京朝觐,纳贡,率兵随周王征伐。

51、该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答:周王通过分封制,建立起一个个统治据点,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络。大大改变了夏商时期松散的状态,,使西周迅速发展成为疆域辽阔,对周边民族影响巨大的国家。

(三)历史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总会留下一些遗迹。这些遗迹就成为我们探究历史古风遗韵的重要依据。请结合下列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

〖 遗址〗下列是殷墟遗址:

52.此遗址是哪一个王朝的都城?与哪一位国王迁都有直接关系?

答:商朝的都城,与盘庚有直接关系。

〖 文物中的历史〗

53、图C在出土之初叫“龙骨”,秦朝王懿荣发现每片“龙骨”上都要相似的图案,这些图案叫什么?有何历史地位?

答: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由于有了甲骨文,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从商朝开始。

54、图B所展示的文物于1938年在湖南宁乡出土,如此精美的艺术品是哪个朝代的工匠制作的?青铜器在这个朝代有何重大发展?

答:商朝,商朝的青铜器制造业达到高度成熟的程度,各种技艺都十分精湛。

55、图A所示文物是什么?它在青铜文明史上有何重要的历史地位?

答: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礼器。

56、上述图片都在同一个朝代出现的,我们的先民创造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对此,你有何感想?除了上述内容外,对这个朝代,你还知道哪些内容?

答:感想:为我们的先民伟大的智慧和创造精神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要好好学习,将先民的智慧继承和发扬光大。

内容:商汤灭夏、盘庚迁都、武王伐纣、烽火戏诸侯、国人暴动、西周分封等。

七年级上册历史单元测试卷

做 七年级历史 单元测试题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上册历史单元测试卷,大家快来跟我一起看看吧。

七年级上册历史单元测试题

第三单元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40分。)

1.公元前七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 B.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

C.协调诸侯国的争夺 D.维护诸侯国的经济利益

2.对春秋时期各国的争霸战争,评价正确的是( )

①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种种灾难 ②小的诸侯国被灭亡剩下一些大的诸侯国,有利于国家走向灭亡 ③这一时期的战争规模更大,也更为残酷 ④争霸战争进一步瓦解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 )

A国人暴动 B.周平王东迁洛

C.齐桓公成为霸主 D.韩赵魏三家分晋

4.观察《战国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四处分别为( )

A.燕、楚、齐、秦 B.燕、齐、秦、楚

C.齐、秦、楚、燕 D.楚、燕、齐、秦

5.据《变迁中的古代社会》统计,公元前722至467年的259年中,38年没有战争;公元前463年至前222年的242年中,约89年没有战争。这一“变迁”的历史时期是( )

A.夏商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6、春秋战国乱悠悠。“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争霸局面的出现,源自于哪一制度的衰落?(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7、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目的是( )

A.阻挡北方“戎族”的南下 B.保住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C.获得对其他诸侯王的支配权 D.为了加快统一步伐

8、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向齐国朝贡11次,向晋国朝贡20次。这说明(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主动与齐国结好

C.天子依附于诸侯 D.周王室地位衰落

9、《论语》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统天下”这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A.晋文公称霸 B.齐桓公称霸

C.勾践称霸 D.楚庄王称霸

10.“退避三舍”这个 成语 来源于( )

A.吴越争霸时期 B.晋楚争霸时期

C.齐楚争霸时期 D.吴齐争霸时期

11、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诸侯众多,分裂趋势加剧 B.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诸侯

C.周王室中兴,王权加强 D.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

12.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到了战国之初时,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弱肉强食 B.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

C.统一 D.适者生存

13.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战争罪根本的不同是( )

A.性质不同 B.规模不同 C.残酷程度不同 D.破坏程度不同

14、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你知道“这三家”是那三家吗?( )

A.齐、楚、韩 B.赵、魏、燕 C.韩、赵、魏 D. 齐、赵、魏

15. 公元前260年,秦在一场战争中大破东方六国中最强大的赵国军队,“坑杀”赵军俘虏40多万,从此,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攻势。这场战争是( )

A.马陵之战 B.桂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城濮之战

16.铁农具和畜拉犁开始出现于(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17、都江堰是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修建于大禹治水时期 ②由李冰父子主持 ③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④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8、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繁荣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口大量增长 B.城市规模扩大 C.商业繁荣 D.快递业迅速发展

19.下列古代生产工具,在战国时期使用广泛的是( )

A.石制工具 B.木制工具

C.青铜工具 D.铁制工具

20.战国时期,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利工程的兴修 B.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畜拉犁的推广

C.人口的增加 D.各国君主的圣明

21.在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弟司马耕,子子牛;晋国有位大力士姓牛,子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

A.新石器时代 B.夏朝 C.商朝 D.春秋战国时期

22、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主要是因为( )

A.农业重视使用肥料 B.青铜器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

C.铁农具和畜拉犁的推广 D.水利工程的兴修

23.以下工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陶器 ②铁器 ③石器 ④青铜器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24.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得益于哪项水利工程?( )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赵州桥

25.都江堰是古代哪个国家修的( )

A.春秋时期秦国 B.春秋时期楚国

C.战国时期秦国 D.战国时期楚国

26.中国有史以来城市与商业发展的第一个繁荣期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战国

27.变法是战国时期的主旋律,其中发生在楚国变法是( )

A.管仲改革 B.李悝变法 C.商鞅变法 D.吴起变法

28、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主要原因是()

A.实行商鞅变法 B.广泛使用铁制农具

C.牛耕的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29.战国时期,旧的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急剧变动。这个“旧制度”是指( )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奴隶制 D.中央集权制

30.下列有关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旧的制度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急剧变动 ②各国都想通过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③各国都想在争霸战争中获得优势地位 ④都为了“尊王攘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1.秦孝公即位后,由于国力不强,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他痛感脸面尽失。为此,秦孝公( )

A.实行分封制 B.应用商鞅变法

C.推进大一统 D.推行汉化政策

32.七年级(1)班正在召开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最可能被用作正面论据的是( )

A.大禹治水 B.烽火戏诸侯 C徙木立信 D.卧薪尝胆

33.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秦国封建制度的确立起决定作用的是(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耕战

C.废除旧贵族特权 D.建立郡县制

34.公元前340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年轻富商李有为,想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的途径有( )

①奋发读书,考取功名 ②弃商务农,努力耕织 ③上战场杀敌立军功 ④利用经商获利,大量购置田产。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35.商鞅变法中,奠定地方行政管辖制度的重大举措是( )

A.土地私有制 B.奖励耕战 C.赏罚军功 D.建立县制

36.史料记载,孔子朝拜归来,家人 报告 :“马厩失火!“孔子听后,问:“伤人乎?”这则 故事 体现了出孔子倡导并实践了他的( )思想

A.“仁”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当仁不让于师”

37.中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面的双方能相互转化。请问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墨子

38.《史记》载:“(孝公)有囊括四海之意……。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可见“商君”属于(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39、世界上有 300 多所传播中国 传统 文化 的"孔子学院" 通过" 孔子学院"主要可以了解哪家学说。(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40、美国西点军校的学员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非常推崇。此思想属于哪个学派?( ) A.墨家 B.兵家 C、法家 D.道家

二、判断题 (每题2分,正确的写A,错误的写B,共12分)

题号 41 42 43 44 45 46

答案

41.西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逐渐被推广使用是社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的根本原因。

4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

43.战国初年,晋国的卿大夫瓜分了晋国,形成的三个国家是楚、燕、韩。

44.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燕、韩、晋、魏、秦

45.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

46.与长平之战相关的 成语 典故 是纸上谈兵。

三、材料与问答 (共48分)

(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 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请回答:

47、材料一表明商鞅什么思想? 他的思想体现哪一学派的观点? (4分)

48、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至少两点,不得摘抄原文 ) (5分)

49、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6分)

50、引用材料中一句原话来说明商鞅变法的主要依据。 (2分)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9分)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爱”(互爱互利)、“非攻”(反对不义战争),“尚赞”(选贤举能)等思想至今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材料二: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 收藏 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

——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请回答:

51、“兼爱”“非攻”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个学派的观点?(3分)

52、“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个学派的观点?(4分)它体现了这个学派的什么核心思想?(2分)(共6分)

5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史实?(4分)

54、根据材料三,请问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6分)

(三)读图和材料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共12分)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

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记•周本纪》

请回答

55、上述材料与右图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

哪一项政治制度?(4分)

56、实施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3分)

5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受封的对象是什么人?(3分)

58、春秋时期,展开争霸的是哪个等级的人?(2分)

七年级上册历史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40分 答案:

题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B B C C C D B B D C A C C C D D B B

题序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D D B A C D D A C A B C A D D A C C B B

二、判断12分

题序 41 42 43 44 45 46

答案 A B B B A A

三、材料题 48分

(一)17分

47材料一表明商鞅什么思想? 他的思想体现哪一学派的观点? (4分)

答:表明了商鞅变法、改革的思想。 法家思想

48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至少两点,不得摘抄原文 ) (5分)

答:废除井田制或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重视农业

49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6分)

答: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50 引用材料中一句原话来说明商鞅变法的主要依据。 (2分)

答: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二)19分

51、“兼爱”“非攻”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个学派的观点?(3分)

答:墨家学派(3分)

52、“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个学派的观点?(4分)它体现了这个学派的什么核心思想?(2分)

答:儒家学派(4分);仁(2分)

5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史实?(4分)

答:焚书坑儒(4分)

54、根据材料三,请问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什么?(3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3分)

答:法制和德治相结合。(3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批判地继承和发扬)(意思相近也可得分)(3分)

(三)12分

55、上述材料与右图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

哪一项政治制度?(4分)

答:西周 分封制

56、实施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3分)

答:巩固周朝统治

5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受封的对象是什么人?(3分)

答:亲属和功臣

58、春秋时期,展开争霸的是哪个等级的人?(2分) 答:诸候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学习的历史知识是最基础的,不如做份历史试题,考察一下自己的学习效果。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考试试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2008年奥运会召开期间,如果你到北京去旅游,除了登长城、看故宫,还可以参观哪些原始居民的生活遗址( )

A.元谋人、北京人 B.北京人、蓝田人

C.山顶洞人、元谋人 D.北京人、山顶洞人

2.有关中国原始人类分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

B.黄河长江确实是中华人类母亲孕育中华远古文明之地。

C.呈现无规律的分布,适应性很强。

D.分布很广,但主要集中在大河流域,便于生存。

3.装饰品采用的是磨光和钻孔技术,它出土于(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人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4.恩格斯说:“就世界性的解放而言,人工取火的进步超过了蒸汽机。”在我国古代最早采用人工取火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山顶洞人

5.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遗址都在大河流域,是因为( )

A、战略地位重要 B、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C、适宜航行、交通便利 D、环境优美

6.“劳动创造人本身”说明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

A.直立行走 B.制造工具 C.使用语言 D.造屋定居

7.居住房子中的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

A.水稻 B.粟 C.玉米 D.高粱

8.北京人制造和使用的劳动工具是( )

①弓箭 ②陶器 ③打制石器 ④磨制石器

A.①③ B.②④ C.③ D.①②③④

9.根据目前考古发掘,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是( )

A.北京人 B.蓝田人 C.元谋人 D.丁村人

10.海内外华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

A.华人都是黄色皮肤

B.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两个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

C.炎帝、黄帝打败了蚩尤部落

D.我国原始居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11.2008年的农历3月3日,来自世界各地的万余炎黄子孙聚集在河南新郑,共同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应该是( )

A.尧 B.大禹 C.炎帝 D.黄帝

12.能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的原始居民是(   )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

13.小红家有复制的鱼纹陶盆,小丽认为:它如果是真品肯定最早是( )生产的。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

14.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共同特征是 ( )

①定居生活 ②会制造陶器 ③使用磨制石器 ④种植农作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15.下列对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的推举办法——“禅让”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前任部落联盟首领任命 B.部落联盟会议推选

C.全体氏族成员表决产生 D.德高望重的人自由竟选

16.英语单词“china”的意思是“瓷器”(当第一个字母大写,即写成“China”时,意思指的就是“中国”)。中国有名的“瓷都”是景德镇,著名的陶器有“唐三彩”等。其实,早在几千年,有个地方的居民就已懂得烧制大量的彩陶,你还记得是哪个地方吗( )

A.元谋 B. 河姆渡 C.北京 D. 半坡

17.我国神话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

A.选举制 B.投票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

18.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取得的几项重要成就是( )

①种植粟 ②能制造陶器 ③种植水稻

④铸造铁器 ⑤发明瓷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⑤

19.反映了谁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

A.黄帝  B.尧

C.舜 D.炎帝

20. “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吕氏春秋》中的这段记载描述的是传说中谁的功绩 ( )

A.神农氏 B.黄帝

C.大禹 D.炎帝

二、非选择题:第21题6分,第22题15分,第23题9分,共30分。

21、请阅读下列材料: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之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周易》

(原文大意:上古时代,人们住在野外的山洞里。后来圣人建造房屋,改变了居住环境,人们住进去躲避风雨。)

请回答:

(1)什么时期什么人开始造房屋?

(2)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22、历史诊所

下面是一名同学想象的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共有5个明显的错误,请你指出并给予纠正和解释。

毛毛是个10岁的孩子,说是孩子,其实在北京人当中算是中青年了,因为北京人生活环境恶劣,人们的寿命都不长。这天一大早,毛毛走出小木屋,他穿着兽皮缝制的衣服,手里拿着一把镰刀。他一个走到了河边,河边有一棵大树,上面结了很多野果,毛毛摘了许多果子,他又用镰刀割水稻。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到正午,毛毛急忙往回赶,因为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看管火种,要是火堆熄灭了,他们可能会有好长一段时间不能吃上香喷喷的熟食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请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

皮皮:我非常想知道远古人类的情况,你能告诉我我国境内有哪些古人类吗?

咪咪:当然可以了!我国境内古人类有北京人、山顶洞人。

皮皮:你知道哪个是最早的吗?

咪咪:是北京人吧。

皮皮:那你能告诉我上些北京人的事情吗?

咪咪:当然可以了!北京人已经会人工取火了,他们用磨得光光的石锅做饭。

皮皮:噢?你怎么知道的?、

咪咪:猜的。我这么聪明,一猜就对。

请回答:

①聪明的同学,你认为咪咪的回答怎么样?你能诊断出其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地方吗?请写出错处并简单说明理由。

②对咪咪这们的学习态度,你有什么体会?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D 4、D 5、B 6、B 7、B 8、C 9、C 10、B

11、D 12、C 13、D 14、A 15、B 16、D 17、D 18、A 19、D 20、C

二、非选择题

21、(1)氏族社会时期;半坡聚落居民,河姆渡聚落居民;

(2)意义: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

22.(1)北京人居住在山洞里

(2)北京人还不懂缝制技术

(3)北京人只会用打制石器

(4)北京人过的是群居生活不会单独劳动

(5)北京人生活时期没有水稻

23、① 不正确⑴ 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⑵ 北京人只会使用天然火不会人工取火。⑶ 北京人,不会磨制石器。只会打制石器② 略

猜你喜欢:

1. 七年级上期单元历史测试题

2. 七年级上册历史一二单元测试试卷

3.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考试试卷

4.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5.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关于七上历史一线调研卷和一线调研卷七年级地理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同学们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