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同学们谈谈智慧上进高一语文必修三,以及高三智慧上进语文答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不要忘记分享给你的朋友哦!
本文目录一览: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当我们步入晚年,知识将是我们舒适而必要的隐退的去处;如果我们年轻时不去栽种知识之树,到老就没有乘凉的地方了。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1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欣赏中外小说:
《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相对于初中阶段所学的小说而言,这几篇小说情节结构比较复杂,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也比较广,而且风格多样。
一《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为该书序幕之一,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做了具体的介绍,人物刻画、环境描写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关注的是一位下层农村妇女祥林嫂创伤累累而又麻木愚钝的心灵世界,一以贯之地体现了鲁迅关注农民命运、反对封建压迫的主题,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成就。
三《老人与海》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成功塑造了一位“硬汉子”形象。作品中充满象征意味的 故事 ,简洁洗练的文风,生动的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海明威炉火纯青的叙事艺术。
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是一种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欣赏《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可以通过分析这三个要素把握小说的主旨。而其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则是重点,三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很成功的,像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祥林嫂、桑地亚哥,无不栩栩如生,学习时可以从人物语言、心理、神态、动作等方面来把握。
另外,在单元提示中提到另外一个学习重点就是品味语言,包括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以及作者的叙述语言的品味。前者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可以得到解决,后者则需要单独拿出来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祝福》两篇的叙述语言相对比较客观,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小说大多是这样的风格。值得注意的是,《老人与海》的叙述语言,前者的有意拖沓、刻意啰唆,后者的简洁明快,都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2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欣赏七首唐诗:
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
李、杜二人是唐代诗坛最耀眼的两位明星,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想像丰富,比喻奇特,笔法夸张,韵律流转华美,杜甫的律诗沉郁顿挫,音律优美,构思奇妙,《蜀道难》和《秋兴》《咏怀古迹》《登高》分别代表了他们诗歌的最高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最著名的诗人,他的《琵琶行》叙事与抒情结合,字里行间渗透着深挚的情感。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一生在政治夹缝中求生存,内心的抑郁不得志,使他更多在诗歌中抒发个人情感,《锦瑟》《马嵬》都体现了这个特点。
欣赏这些作品,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诗歌长于抒情,它凝练的词句、富于想像的跳跃式结构、富有音乐美的韵律和节奏,使它更便于或含蓄或直接地抒发情感。本单元所选的诗歌,情感的抒发都是含蓄的,这就需要我们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情境中细细体会。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首先要抓好朗读和背诵,但要注意读诗要有读诗的方式,快慢徐急、抑扬顿挫要和诗歌的情感格调以及形式适配,比如读《蜀道难》要高亢激昂,读《琵琶行》要雅正悲慨,具体到每一句,也有不同的读法,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已有提示,此处不再赘述。其次要发挥想像和联想,不仅要把诗歌描绘的景物、事态还原成脑中的图画,而且要设身处地,感受诗人在此种情境中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
二、是尊重学生的多样化理解。古人云:诗无达诂。诗人的情感往往隐藏在写实或想像的画面背后,有很多“月朦胧,鸟朦胧”,难以捉摸。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首诗可能具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体验,这是正常的。像本单元所选的《锦瑟》,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本身就有丰富的多解性,各种说法恐怕都有合理的成分,我们且不能别黑白而定一尊,教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而否定可能很有道理的个性化体验。其他诗歌如《蜀道难》《咏怀古迹》等虽然诗意较为明朗,但理解上也不是没有分歧。
背诵篇目:李白:《蜀道难》
杜甫:《秋兴》(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白居易:《琵琶行》
李商隐:《锦瑟》《马嵬》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3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学习古代议论 散文 :
中国古代散文在先秦有两个流派: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以叙事为主,后者多是议论性的 文章 。本单元所选的《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就属于诸子散文一派,前者属于对话体的论辩文,语言犀利,步步紧逼,气势逼人,后者为长篇论文的节选,句式整齐,善用多样化的比喻。西汉时期,贾谊继承了先秦诸子的优良传统, 总结 秦代灭亡的教训,写了著名的《过秦论》。这篇文章通篇一气贯之,气势充沛,雄辩有力。到了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继承古人用通俗平易的语言抒情达意的优良传统,主张写文章要“惟陈言之务去”,强调“文从字顺”,“词必己出”,《师说》一文体现了作者的这一艺术追求。
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和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句式和常见的 文化 常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语感。其次要注意学习文章立论、论证的 方法 ,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寡人之于国也》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1.生字
曳:yè 数罟:cùgǔ 洿池:wū 鸡豚狗彘:túnzhì 庠序:xiáng莩:piǎo 好战:hào 不王者:wàng
2.指出下面 句子 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翻译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
涂有饿莩:涂,同“途”,道路。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3. 说说 下面加点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凶恶,残暴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同意,认可
弃甲曳兵而走:古义:逃跑;今义:指一般的行走。
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今义:增加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古义:开仓救济;今义:发现、出发
王无罪岁:古义:年成;今义:指年龄
4.几个重点词语的解释
填然鼓之:象声词,指击鼓声
养生丧死:供养活人为死人安葬
孝悌:尊敬父母,敬爱兄长
负戴:负担。负,背负;戴,把东西顶头上。
5.指出下面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
寡人之于国:对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
王: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
以:请以战喻:用
可以无饥矣:凭借
以时入山林:按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第一个食,吃,动词;第二个,食物,名词
之:填然鼓之:音节助词,不译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五亩之宅:“的”,助词
6.指出下面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填然鼓之:名作动,击鼓
树之以桑:名作动, 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作动,穿上
谨庠序之教:形作动,认真从事
然而不王者:名作动,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7.指出下面几个句子的句式,并口译
是亦走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非我也,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以桑树之”
《劝学》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一.字词解释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通“煣”,使弯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
(2)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③名词用作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吃
二.特殊句式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过秦论》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百有余年(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通“喝”)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2、古今异义
例句 古义 今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黄河 水道的通称
赢粮而景从 担负 胜或获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崤山以东 山东省份
流血漂橹 盾牌 使船前进的工具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爱惜、爱护、喜欢
宽厚而爱人 爱惜人民 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女一方
分裂山河 划分 整体事物的分开或使整体的事物分开
3、词类活用现象
A、名词的活用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 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招致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名词动用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名词动用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第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
名词活用作动词,第5句和第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6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
B、动词的活用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使……退却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例1、动词的使动用法,例2、3、6句,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4、5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这说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
C、形容词活用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变小,变弱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例1、2、3。
4、一词多义
①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
②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丢失、失去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兵、逃亡。的人
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地势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
④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⑤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丢失
因遗策。遗留
⑥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
5、请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被动句
③陈利兵而谁何。宾语前置句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介词结构后置
6、 成语
同年而语 度长絜大
《师说》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1、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dòu—读书dú 或不焉fǒu—不能bù 经传zhuàn—传道chuán 聃dān——冉rǎn
2、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百工 六艺
3、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 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如:句读之不知。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 儿童 、少年实施初等 教育 的学校。
众人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
所以 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 古义: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5、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6、重要句式:
1)判断句: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2)被动句:
①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3)宾语前置句:
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4)介宾 短语 后置句:
① 而耻学于师。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5)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②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 (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6)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7、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贤: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
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②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识别,动词)②可知矣(知道,了解)
文言虚词
之
①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 如“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连接定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的”。 如“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 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作动词,“到”、“往”。如“吾欲之南海”
其
① 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 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如“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背诵篇目: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背诵全文)
荀子:《劝学》(背诵全文)
贾谊:《过秦论》(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韩愈:《师说》(背诵全文)
[img]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进入高中学习了,初中的学习生活就彻底结束了,既然初中的学习生活彻底结束了,那么在初中的学习生活方式就也要随之的彻底改变。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高一语文 必修三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1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
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二、古今异义
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3.疾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4.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5.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6.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用古义:因为;今义:使用。如:用心一也
9.跪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如:蟹六跪而二螯
10.寄托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如: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二)动词的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2.形容词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3.形容词的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四)数词作形容词(一说是数词作动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四、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
1.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
③以为妙绝(《口技》)(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⑥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
2.强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健、强壮)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qiǎng,勉强)
⑤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强盛)
3.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
③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
④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4.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远看)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盼望、希望)
③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声望)
④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农历十五日)
5.闻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听见)
②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见闻、见识)
③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军官收河南河北》)(听说)
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使上级听见)
⑤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声望、声名)
⑥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闻名、出名)
⑦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
五、特殊句式(固定格式)
(一)判断句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②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③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被动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 雕刻 )
(四)省略句
①輮以(之,省代词,它)为轮
②蟹(省谓语“有”)六跪而二螯
(五)固定用法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2
1. 蜀道难(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2.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3.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4.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
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 劝学(《苟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 过秦论(贾谊)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
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3
一、单元教材及学习重点说明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简况。
能使用多种语文工具书,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不可拔苗助长地提升学习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读懂、读通仍是主要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说首先要扫清语言文字障碍,在此基础上再把握 文章 主题或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然后登堂入室,顾及其他目标。不能忽略基本训练而一味地进行玄妙的“探究”,那是违背文言文教学规律的。
二、预习要点:
1.朗读背诵;《荆轲刺秦王》
附背诵部分:
《荆轲刺秦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2.概括要点;
3.提取精要;
4.培养语感;
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归纳总结
★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一语文必修3古文知识点归纳
★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 高中语文必修三重点字词知识点整理
★ 高中语文必修三字词归纳
★ 高中语文必修三重点诗文句子知识点整理
★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单元知识点归纳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蜀道难原文及翻译
《蜀道难》是 高一语文 必修三课本的内容,也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高一语文必修三蜀道难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必修三蜀道难原文
噫(yī)吁(xū)嚱(xī),[4]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fú),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diān)。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zhàn)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yíng)岩峦。
扪(mén)参(shēn)历井仰胁(xié)息,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
李白但见悲鸟号(háo)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tuān)瀑(pù)流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石万壑(hè)雷。
其险也如(有的版本是“若”)此,嗟(jiē)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zhēng)嵘(róng)而崔嵬(wé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fēi)(通“非”)亲,化为狼与豺(chái)。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shǔn)血(xiě或xuè),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huán)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jiē)!
高一语文必修三蜀道难翻译
唉呀呀多么危险多么高峻伟岸,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 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眉山顶端。
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
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
屏住呼吸仰头过参井皆可触摸,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可怕的岩山栈道实在难以登攀!
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
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
蜀道真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
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
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
为了什么而来到这险要的地方?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
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驻守的官员若不是自己的近亲;
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
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
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
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高一语文必修三蜀道难 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诗人李白所写的《蜀道难》一文,这篇 文章 虽然不是第一次读,但是当再次读完后又让人感慨万千,又一次被李白的那种浪漫主义情怀带进了诗里,《蜀道难》凸现了大气磅礴的崇高美,演绎了迅疾变幻的运动美,奔涌出参差错落的音韵美,真正谱写了一首浪漫主义的绝唱。现淡淡读了文章后的感想:
作为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清新飘逸,豪迈旷达,已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扛鼎之作,而《蜀道难》,就是这诸多审美对象中的一个经典。
李白的人格力量是什么?勿庸置疑,那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自信,是“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的狂放。一个“狂”字,是他喷薄如日热情似火的情感的体现,也是他对自己精神家园本能的执着的选择:对“钟鼓馔玉”的嗤之以鼻,蔑视鄙弃,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抗争,毅然绝弃;对祖国壮丽山河的一往情深,无比热爱!
总观全诗内容,真正体现了一种雄健伟岸,高峻奇险,浑然天成的崇高美,一种气象不凡的壮阔美。只有李白,只有有着风卷残云般气魄的李白,才能让蜀道上连天的群峰,壁立的悬崖,汹涌的恶水,凄凉的丛林,还有那磨牙吮血的
恐怖,全都渲染出大气磅礴的长轴画卷,才能凸现出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崇高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空间上难度上的极度扩张;“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时间上的极度绵延拓展;“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五丁开山”的巨大的神勇力量;“飞湍瀑流争喧豗 ”的汹涌激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奇险峥嵘,这一切的一切,在诗人如椽巨笔的挥洒下,没有一个不是突破景物常态的,没有一个不是宏大壮阔的,没有一个不是粗拙奇谲的,也没有一个不是令人心动魂悸的!总观全诗内容,真正体现了一种雄健伟岸,高峻奇险,浑然天成的崇高美,一种气象不凡的壮阔美!
《蜀道难》,一首狂放的浪漫的绝唱,从内容到形式,无不都是诗人狂放之情主宰下的鬼斧神工般的走笔渲染,写意泼墨!知道李白的《蜀道难》的人,应该很多,他给人以辽阔的远景,一种地平线的宽广的感觉,又有一种崩天开地的豁然。
智慧上进高一语文必修三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高三智慧上进语文答案、智慧上进高一语文必修三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