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同学分享卷行天下历史周测十三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卷行天下数学周测卷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分享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三步一体高效训练之每周小测
卷行天下答案历史必修一三步一体高效训练之每周小测历史
1.b
2.c
3.a
1.一些东西能显示出李康的高中与其他学校的不同之处。
2.我们都知道英语老师认为要去做的事情很重要,在班上。
3.我们都知道英语老师想要去改变和提升的事情。
卷行天下周测卷怎么买列
一般的书店就可以买到的。
没有金太阳卷行天下物理的答案。
试题永远都做不完的,学习方法更加重要,所以下面给你介绍一下物理的学习方法。
记忆: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应熟记基本概念,规律和一些最基本的结论,即所谓我们常提起的最基础的知识。同学们往往忽视这些基本概念的记忆,认为学习物理不用死记硬背这些文字性的东西,其结果在高三总复习中提问同学物理概念,能准确地说出来的同学很少。
[img]卷行天下答案哪里有?
可以在卷行天下官网查询,也可以在一个叫做“呆小呆”的公众号里面查找。
本书是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是金太阳系列丛书,是创新版的答案,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点,及时获得成绩的提升。
做题技巧
一、难题先跳过手热好得分:
周洁娴,毕业于华师一附中理科班,去年高考664分。
说到去年高考数学和理科综合,周洁娴仍心有余悸。数学开考时不顺,她几道选择题拿不准,十几分钟后越做越慌。她决定跳过这几题往后面做,没想到思路打开了,答题很顺利,之前拿不准的题也好上手了。“我感觉脑袋也像机器,需要预热!”
二、开头最易错回头可救分:
“基础题得分和丢分都很容易。”去年毕业于武汉三中的黑马陈野介绍,越容易的题越要仔细。
陈野说,自己能超常发挥,很大程度因为考试时基础题得分高,特别是理科综合和数学两门。做选填题时,无论题目多简单,都会保证做完后再检查一遍,确保能做的题目不出错。“既然得不到难题分,一定要保证简单题不错。”
周洁娴回忆,考数学时,离交卷还剩10分钟,她开始回头检查。结果重新算了算看上去不对劲的答案,发现真有错误,救回10多分。
三、时间很宝贵掐表做综合:
对于综合考试的时间,受访学生均认为,一定要学会合理分配时间。
周洁娴回忆,做综合试卷的物理部分时,最后一题有点难。当时她做前面部分花的时间已超出预算,结果越做越急,无奈之下只得放弃物理最后一题。好在自己做化学时挤出了一些时间,最后回头才完成物理这道压轴题。
毕业于武汉一中的黑马梁巾认为,综合科目的答题没必要刻意按照统一的答题模式,但最好分科进行,不交叉答题。答题时,应先做自己最拿手的科目。
七年级下册历史综合测试卷
努力的苦读,就为这一刻啰!把你的实力全部发挥,所有关爱着你的人,都会为你祝福祈祷,相信你会考出满意的成绩,榜上有名喔!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七年级下册历史综合测试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试卷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题,每小题2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19.《贞观政要》记录的是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时的政绩?(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康熙帝
20.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下列诗歌中,能反映唐玄宗统治前期盛世景象的是(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C.“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21.科举制度始于隋朝,是我国实行了1300多年的职官制度,下列俗语和诗词,与科举制有关的是 ( )
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②风吹金榜落风尘,三十三人名字香
③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22.郭靖和杨康是金庸先生脍炙人口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主要人物。与他们中的“靖”和“康”有直接联系的历史事件是( )
A.金的建立 B.金灭北宋
C.澶渊之盟 D.南宋建立
23.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的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的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面最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都城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B.在广州设立十三行
C.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D.郑和下西洋
24.右图书中记载的科技成就是 ( )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造船技术 D.指南针
25.唐朝有一位诗人,被称为“诗风壮浪纵怂,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夸张和奇特想象”。根据描述这位诗人应该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孟浩然
26.下列能大致反映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27.“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最早出现于( )
A.北宋、东京 B.北宋、四川
C.南宋、临安 D.南宋、广州
28.元朝统治的岁月是短暂的,但是这个王朝的历史是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关于元朝的历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吉思汗是元朝的开国皇帝
B.元朝在地方设立中书省进行有效管辖
C.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D.文天祥是著名的民族英雄
29.专制主义政治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二是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两个基本特征的有( )
①西周的分封制 ②隋唐的科举制 ③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④清朝设立军机处
A. 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 ③④
30.清朝(鸦片战争前)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的疆域和民族结构基本上是在这个时期奠定的,而加强中央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是其主要做法之一。其中,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而采取的 措施 是( )
A.文成公主入藏 B.设伊犁将军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设驻藏大臣
31.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网页,如果在“唐朝和明前期”栏目下再增加一个相关链接,则链接项“口”里可以填写的内容是( )
A.文成公主入藏 戚继光抗倭
B.鉴真东渡 郑成功收复台湾
C.玄奘西行 郑和下西洋
D.昭君出塞 雅克萨之战
32.下表为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表中户数变化最能说明这一时期( )
A.经济重心南移 B.政治统治开明
C.城市经济活跃 D.民族融合加强
33.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排序正确的是( )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③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④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③④① D.②①③④
34.今天的江苏、浙江等省级区划制度,开始于(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35.“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这个挽联称颂的是( )
A.文天祥 B.戚继光 C.郑成功 D.岳飞
36.“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北京王麻子剪刀的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的工艺 百科 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该书是( )
A.《天工开物》 B.《梦溪笔谈》
C.《农政全书》 D.《徐霞客游记》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4分。)
37.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
材料一 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
材料二
材料三 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的 谚语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江南经济区”形成的而原因有哪些? (3分)
(2)据材料二图一,写出下列字母对应的地点名称。A ; C ; G ; (3分) 并指出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3分)
(3)材料二图二中所示的农业生产工具是古代江南农民创造的。你知道它的名称和最早出现于哪一个朝代吗?(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此变化最终形成于什么时期?(2分)
38.回顾历史,在古代,中日之间曾有过友好的交流,但也有过冲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海内存知己】
(1)图二鉴真东渡是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2分)
【但愿海波平】
(2)图三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是在什么时候?(2分)
(3)图四中为了抗击倭寇所涌现的著名军队的主帅是谁?(2分)
【一笑泯恩仇】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日关系。
(4)在近代,日本曾多次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伤害。结合材料请你谈一谈应该如何促进中日关系健康发展。(3分)
39.建设“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为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国的对外交往史历经荣辱兴衰,见证了民族复兴之历程。
材料一 丝绸之路于西汉开通,当时以陆路为主;唐朝时,对外交往活跃,丝绸之路水路并重,全面繁荣;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
材料二 15世纪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数百年来,东南亚各国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 传说 历久不衰。
材料三 (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仅于广州一处口岸,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 规章制度 转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
—摘自(美)基辛格(论中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2分)有何主要目的?(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朝“与外界隔绝”采取的政策是什么?(2分)造成了什么严重危害?(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1-18 BDBBC BABBC DDCAB DCA
二、问答题
19. (1)南方战乱少,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
自然条件优越
(2)涿郡 洛阳 余杭 促进南北经济 文化 交流
(3)曲辕犁 唐朝
(4)经济重心南移 两宋时期
20、(1)唐玄宗
(2)明朝初年
(3)戚继光
(4)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21、(1)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为了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宣扬国威
(2)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3)闭关锁国 导致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七年级下册历史综合测试卷相关 文章 :
★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带答案
★ 七年级下册历史练习题
★ 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测试题附答案
★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知识汇总,填空题简答题必考要点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质量评价试卷及答案
★ 初一历史下册期末专题复习
★ 七年级下册历史选择题100道
★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卷子
★ 七年级历史下册选择题专项训练
卷行天下周测卷答案在哪找
金太阳教育查询。
卷行天下三步一体高效训练之每周小测化学必修四在金太阳教育那里能查询,答案自然也在金太阳教育查询。
卷行天下是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是金太阳系列丛书,是创新版的答案。
正说吕不韦:吕不韦的历史贡献超越很多人的想象
当吕不韦在赵国见到秦国落魄的公子王孙异人正以“庶孽孙”(异人于秦太子为庶子于秦王为庶孽孙)的身份在赵国为人质时,本能地感觉到此奇货可居,最有投资价值。作为一位商人,吕不韦应该深知投机的风险,所以他在下决心投资异人之前经过了反复的权衡。《战国策·秦策五》中就记载了吕不韦和自己父亲的一番对话。吕不韦问父亲:“耕田能够得到几倍的利润?”父亲告诉他:“十倍”;吕不韦又问:“经营珠玉可以得到几倍的利润?”父亲回答:“百倍”;吕不韦又问:“拥立一位国君安定一个国家可以得到几倍的利润?”父亲回答:“无数”。“无数”有两种解读:第一种解读,不计其数,拥立新君安邦定国是政治投资,能够赢得成千上万倍甚至不计其数的利益;第二种解读,无法计数,政治投资不同于商业投机,投入产出不能用单纯商业投资的标准衡量,而且潜在的风险不可预测,所以投资收益无法计数。
吕不韦紧接着说了这么一段话: “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战国策·秦策五》) 如今老百姓辛勤劳作,却穿不暖吃不饱;我如果建国立君,德泽可以流传后世,造福天下苍生。所以我下决心要去冒险做这件事。如果这么看,那么吕不韦应该是一位富于济世救民情怀的商人政治家。
如果吕不韦说异人争夺太子时,其年龄不超过20岁。一个20岁的大商人——也许是个子承父业的大商人,很难说有多么老谋深算,说他是热血青年可能更符合实际。无奈,司马迁一句“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太过于深入人心,既然是大商人,想必年龄不小。但实际上,吕不韦很可能是一位富于济世救民情怀的商人政治家。
吕不韦下定决心之后,就前去面见异人。异人当即表态:“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资治通鉴》卷五)真要像您说的那样我做了继承人,将来我要让你和我一起共同分享权力。经过吕不韦的一番运作,公子异人真的如愿以偿被立为安国君的继承人。秦庄襄王即位三年就死了,十三岁的政即位。这个时候的吕不韦大权在握,《资治通鉴记载》:“国事皆决于文信侯,号称仲父。”(《资治通鉴》卷六)吕不韦掌握了秦国的大权,被尊为嬴政的仲父。“仲父”就是“次于父”、“叔父”的意思。吕不韦这个仲父可不是白当的,他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赫赫功勋。
《史记·吕不韦列传》把吕不韦始而贾货继而贾国终致贾祸的过程描写的淋漓尽致,但却只字未提吕不韦的正面 历史 作用,实在是有失公允。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没有刻意书写吕不韦当政时期的详细政绩,但他突出强调了这一时期秦国取得的一系列显赫战功。一句“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资治通鉴》卷六)便是司马光对吕不韦当政期间政绩的最好评价。郭沫若在其名著《十批判书》中指出: “吕不韦在中国 历史 上应该是一位有数的大政治家,但他在生前不幸被迫害而自杀,在他死后又为一些莫须有的事迹所掩盖。”(《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 )
秦庄襄王执政的时间很短,只有三年。秦庄襄王一继位就委任吕不韦为相国,在这短短的三年中,吕不韦作为相国,干了四件漂亮政绩。
第一件,灭东周,不绝其祀。战国后期,东周君已经是日薄西山,无足轻重。吕不韦之所以拣这个软柿子捏,首先是为了自己的封爵。我们知道,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就严格规定,没有军功或国家规定的其他几种立功表现,绝对不能封爵。(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资治通鉴》卷二)吕不韦灭东周,因此功被封为文信侯。但我们要强调的是,吕不韦灭东周,但他没有采取简单的赶尽杀绝的方式,而是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通过这一举措,在列国中树立了一个秦国为“王者”的形象。这样做,不仅起到了和缓诸侯列国中已经亡国者反抗情绪的作用,而且更能瓦解未灭诸侯国人民的斗志。这种做法体现了吕不韦政治家的胸怀和远见。
第二件,为秦国新增三个郡的版图。吕不韦执政十二年,通过连年攻城略地,使秦国领土新增了三个郡的版图,即三川郡、太原郡、东郡。通过平定周室,新设置了三川郡;蒙骜北伐,新置了太原郡;夺取魏国二十座城邑,设置了东郡。
第三件,击退信陵君为首的五国攻秦。山东五国联军前来进犯,被拒于河外。吕不韦执政期间,大大削弱了山东六国的军事力量,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第四件,布惠于民。《史记·秦本记》记载:“庄襄王元年,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于民。”“布惠于民”就是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纵观秦国的 历史 ,历代君王均无即位“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于民”的做法,很显然,这是鲜明的吕不韦思政风格的烙印。
政绩是一时的,对政治家而言, 历史 功绩更为重要。客观的说,吕不韦在秦国执政的十二年中, 历史 功绩至少有三件。
第一件,提倡“义兵”,改变了计首授爵的大屠杀政策。
吕不韦在秦庄襄王时期当政3年,在秦始皇时期当政9年,在这当政的十二年中,改变了秦国一直坚持的“计首授爵”政策,提倡“义兵”。秦国在商鞅变法时确立“计首授爵”、“尚首功”政策。所谓“计首授爵”就是根据杀敌斩获敌人首级的多少授予爵位。这项政策导致杀戮过重。在秦国已经取得绝对优势地位的情况下如果还持续大规模杀戮六国之民,对统一后的秦国极其不利。吕不韦的这项政策转变极具进步意义。据著名史学专家朱绍侯教授统计,仅秦昭襄王时,大规模的杀戮先后达14次,共杀1263000人。这其中长平之战一次就屠杀赵国45万人,可谓骇人听闻。三国时期的 历史 学家谯周、著名学者何晏都曾经对秦国这种大肆杀戮进行过严重抨击。谯周说:“天下谓之(秦)尚首功之国,皆以恶之。”吕不韦所讲的“义兵”,就是为民除害,而不以杀人为终极目的,不扰民,更不乱杀人。正由于吕不韦提倡“义兵”,在他当政的12年期间,《资治通鉴》中只有一次秦王政二年“麃公将卒攻卷斩首三万”的记载,此外再没见大屠杀记录。这么做减少了统一战争中的阻力,加快了秦国的统一进程。
第二件,招贤纳士,收罗人才。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对吕不韦功绩说的明明白白:“结子楚亲,使诸侯之士斐然争入事秦。”在诸侯列国之中,秦国的文化软实力原本最弱。商鞅变法之前,列国士人大都不愿到秦国谋生故有“孔子西游不到秦”之说。商鞅之后虽然又有张仪、范雎、蔡泽等士人策士相继接踵赴秦,但无论是士人的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都忝居列国之后。真正改变这种局面的人是吕不韦。吕不韦在秦国主政十二年,为秦国统一天下收罗了大批的人才,做足了人才储备。有两个例证可以证明吕不韦引进人才的巨大影响。一是吕不韦自己有家僮万人、门客三千,这些人是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的主力军,其中对秦国后来影响最大的是李斯、甘罗等贤才,这些人才并没有因为吕不韦身遭羁难而出走,而是大多留在了秦国,最终成为秦国的栋梁之才。二是秦始皇下达逐客令,正好反证了士人对秦国日益强大的影响力。
第三件,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关中是秦国的龙兴之地,巴蜀是秦国的大后方。但关中原本地多碱卤,粮食产量不高。四川在都江堰修建之前,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百姓穷困。吕不韦当政之初,韩国意图水工疲秦。派杰出的水利工程师郑国赴秦,游说秦国兴修水利,从仲山起,开凿一条引泾水、沿北山东注洛河的灌溉渠。工程进行中,觉察到了韩国的意图,为此要杀郑国。郑国说:“我确是为韩国延长了几年的寿命,但是这条灌溉渠如果修成了,秦国也可享万世之利啊。”于是命他继续主持施工,凿泾水为渠,长三百余里,历经数年完成了此项工程。这条水渠引淤浊而有肥效的水灌溉盐碱地四万多顷,每亩的收成都高达六斛四斗,秦国的关中一带因此更加富裕起来。郑国渠兴建于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这是在吕不韦执政时期所修的第一个重大水利工程。当然算是吕不韦的政绩了。
郑国渠、都江堰修修成之后,关中、四川才成为秦国的大粮仓,民食军粮问题才得以解决。 秦国的经济实力从此才超过山东六国,这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过去往往把郑国渠、都江堰的兴建完全归功于郑国、李冰两位具体实施者。我们应该强调一下, 像郑国渠、都江堰那样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水利工程,尤其像郑国渠还掺杂着敌国的间谍意图,这样的工程得以顺利兴建,如果秦国当时没有吕不韦这样一位高瞻远瞩的主政者,是绝对无法想象的。所以说吕不韦在其中居功至伟可谓实至名归。
《吕氏春秋》这部书是杂家的集大成之作,是吕不韦执政期间文化建设最耀眼的成就。吕不韦出于商人的本能,试图把诸子百家择其善者而融为一体,这样的文化战略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正是凭借修著《吕氏春秋》,秦国一跃而成为文化发展的引领者,为统一天下准备了文化基础。
吕不韦招致宾客游士编写《吕氏春秋》,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一语道破了其真实目的:“ 文信侯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 。”吕不韦通过这部著作,创立了新的大一统学说。在《吕氏春秋》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效法自然,统一政令,实行中央集权等大一统的新主张,后人对此高度评价曰“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艺文志·诸子略》),很显然,此书标志着秦国政治建设的新成就。今天看来,《吕氏春秋》是战国百家争鸣时代最后的文化成就,可以看作一座文化进程的里程碑。
吕不韦与后来秦始皇的执政思路很不一样。他认为片面强调皆断于法、唯法是治的治国理念已经过时,“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认为仁义德化能起到赏罚所起不到的作用,他主张“ 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以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 ”(《吕氏春秋·上德》)。这和秦始皇的治国理念截然相反,这才是他悲剧结局的重要原因。
郭沫若曾经指出,秦始皇与吕不韦的矛盾使得秦始皇走了另外一条路统一了中国,“ 相反的,假如沿着吕不韦的路线下去,秦国依然是要统一中国的,而且统一了之后断不会仅仅十五年便迅速地彻底崩溃”。(《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 从这个意义上讲,吕不韦的文化价值远远超过其执政功绩。
吕不韦应该算是一位文化建设的先行者、实践者。对于这样一位为了自身理想和文化理念而亡的殉道者,司马迁在为其做传时的终评是:“孔子之所谓‘闻者’,其吕子乎?”(《史记·吕不韦列传》)什么叫作“闻者”?马融注:“此言佞人也。”吕不韦是巧言令色,但求一己私利的人吗?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借杨雄之口评价他是“穿窬之雄乎!”穿窬指钻洞和爬墙的盗贼。难道吕不韦只是一个低智商的小毛贼吗?扬雄《法言》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有意思的对话:有人问:“吕不韦他聪明吗?拿人做货物,进行交易。”回答说:“谁说吕不韦是聪明人啊!用封国换取了宗族的灭亡。吕不韦这个偷东西的人是穿墙行窃的奸雄啊!穿墙行窃的,我见过担负斗石之量,没见过窃取洛阳的。”就其人身际遇而言,吕不韦确实有点弄巧成拙、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意思;就其 历史 影响与文化建设的贡献而言,这样的评价未免失之公允。别的不说,就凭他把李斯引入秦国政坛这一点,他的 历史 功绩就足够大了。
关于卷行天下历史周测十三和卷行天下数学周测卷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同学们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