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校大联考高三语文四(百校联考四语文答案)

本篇文章给同学们谈谈百校大联考高三语文四,以及百校联考四语文答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不要忘记分享给你的朋友哦!

本文目录一览:

2010江苏省高三百校大联考C卷语文

2010江苏省高三百校大联C卷 语文 (部分)

3 心愿是风,快乐是帆,祝福是船。让心愿的风吹着快乐的帆,送着祝福的船,飘向永远幸福的你。轻轻地问候一声:生日快乐!

8 (1)魏明帝许焉,仍策书嘉叹,勉以黄霸之美,加讨寇将军。

(2)一旦获罪被罢免,即使想牵一条狗,还能得到吗!

(3)因为他为官清廉耿正,向来不置办田宅,于是武帝派军士为他造了一座有五十间房屋的宅院。

9(1)是“摇”和“滴”两个字。城不会动,但“凉风发”使水摇影动,似乎城也在摇荡;月是不会滴露的,但秋月如洗,仿佛会凝珠滴下。这两个字化静为动,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其他的还在找呢~~~我也在做~~~难不成你也是市中的?

2011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卷(四)辨析并修改病句

高三语文

一、基础知识(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弹劾 绊脚石 鸿篇巨制 蓬门荜户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B.盘桓 乐陶陶 摧山坼地 铤而走险 弩马十驾,功在不舍

C.和谐 势利眼 以儆效尤 出人投地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D.矍铄 大杂烩 乐不可知 霄壤之别 玉不琢,不成器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缺乏位置感,他们根本就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在他们看来,平民意识犹如一块一文不名的破布。

B.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黄发垂髫的孩童,都被这盛大的场面深深的吸引住了。

C.老师,您的好意,我只能敬谢不敏,因为我有自知之明,我做一名普通学生尚可,班长一职实难胜任。

D.他的文化基础本来就差,加上急于求成,等到考试成绩出来,果然就出现了阴沟翻船的情况,他叫苦不迭。(事出意外)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交会对接指两个航天器在太空轨道会合并连接成一个整体,它是实现太空补给、维修、航天员交换、装配等过程的先决条件,更是建立大型空间站的基础。

B. 根据美国高盛公司2日向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文件显示,巴菲特掌控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入股高盛时曾设定前提,限制高盛高管出卖其所持股票。

C、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后,新闻大战的硝烟随处可见,世界各地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传媒等机构纷纷派出编辑、记者参与报道。

D. 南京市卫生局对南京儿童医院等医疗机构的门诊筛查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要求医务人员坚持职守,有序地进行筛查救治,做到结石患儿当天就诊,当天检查完毕。

4.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语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

②院子中,一丛绿树被染得浓阴如墨。

③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

④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的生气。

⑤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

⑥空中还飘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层湿漉漉、静悄悄青黛色雾霭。

A.③①②④⑤⑥ B.②④⑤⑥①③ C.③①⑤⑥②④ D.⑤⑥③①②④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君子比德于玉

玉在人们心目中是美好而亲近的代名词,向人们展示的是一种东方神韵,它蕴涵着生命与感情,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玉文化史的文明古国,崇玉、礼玉、赏玉、藏玉的传统观念已根深蒂固。"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的《无题》让我们对玉更有种神秘的爱慕,历史上女娲补天、弄玉吹箫、完璧归赵……多少传奇都和玉息息相关。

中国是一个爱玉而又敬玉的民族。玉石文化的传承贯穿了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和传统文化。"玉"成为东方精神的体现。今天,玉石已广泛地被大众接受和拥有,已不再是财富、权力、地位的象征,王者富家的专利,而是艺术,是哲学,是一种道德修养,在发展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中华玉文化是中华不同民族、语言和时空的共性文化。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人们追求美的享受,追求艺术生活的时尚,追求人类社会的和谐,玉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喜爱。孔子说"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就是讲,玉是道德的表现,象征着高洁的品德,所以"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古人把高尚的道德和美丽与玉饰等同。

君子比德于玉,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雅士洁身自好的追求,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被赋予了吉祥如意、祈福驱邪、幸福长寿,并带来福祉等多重美好的寓意,如"白玉无瑕"、"抛砖引玉"、"璞玉生辉"、"黄金有价玉无价"等。再者,由于玉器不朽,虽然雕琢、打磨、入土、受沁、改制、盘养等岁月的磨练,仍能保持其温润坚实的质地,发散它永恒的光辉,故而古人喜欢把这种温润坚实的玉石比作君子而崇拜。

玉的文化千百年来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道德、哲理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玉是有形的智慧结晶和无形的精神领域,象征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可洗涤人心,净化人性。可将道德和文明的标准提升到高雅的艺术美学价值上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美玉是大自然亿万年孕育而成的精灵,它所包容的巨大财富,古往今来令多少人倾倒,令多少人艳羡!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强忍两度因献宝所受刑之痛辱,再次"冒欺君之罪"向楚王献玉璞。楚文王命玉匠将玉璞削皮剖之,果获至宝,随即琢成"和氏之璧"。从此,和氏璧不仅是美的体现,更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祥瑞之征兆。得璧者则得天下,乃天命所归。因此,历代君王无一例外地都想得到它,这旷世珍宝的和氏璧演绎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千秋史话。

古人佩玉,是在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做人要注重道德,讲究情操。现代人拥有佩戴美玉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文化、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高贵的情操,满足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寄托对自然的向往。佩玉能够潜移默化、修身养性,可求得心灵深处的寄托和人格上的向往与满足,并可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玉积山川之精,人仪之美,玉可比人,玉可喻事,玉可祭天地,玉可寄托理想,玉可保健避邪。玉,本来是一块顽石,古人将它从深山采回,耗尽心血雕琢成器,赋予它高尚的思想道德,寄托自己梦想的生活。古人传下来的是一种精神,我们当然要延续这种精神。

6.下列关于"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积山川之精,人仪之美,蕴涵着生命与感情,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玉是大自然亿万年孕育而成的精灵,人们将它从深山采回,经过打磨、人土、受沁、改制、盘养等工序雕琢成器。

C.玉是艺术,是哲学,是一种道德修养,在发展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D.玉是有形的智慧结晶和无形的精神领域,可洗涤人心,净化人性,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道德、哲理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7.下列不能说明"中国是一个爱玉而又敬玉的民族"的一项是( )

A.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玉文化史,玉石文化的传承贯穿了我们的文明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B.唐代诗人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诗句,孔子"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的名言,女娲补天、弄玉吹箫等传奇都和玉息息相关。

C.玉产生于亿万年以前,它既是深山之中的一块顽石,同时也是大自然长时间孕育而成的一个精灵,它本身包容了巨大的财富。

D.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被赋予了吉祥如意、祈福驱邪、幸福长寿,并带来福祉等多重美好的寓意,人们都想拥有它,佩戴它。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玉在人们心目中是美好而亲近的代名词,是东方精神的体现,是财富、权力、地位的象征,王者富家的专利。

B.玉可比人,玉可喻事,玉可祭天地,玉可寄托理想,更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中国历代君王无一例外地都想得到它。

C.古今佩玉的目的相同,佩玉不仅能够修身养性,还可以求得心灵深处的寄托和人格上的向往与满足,可以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D.玉象征着高洁的品德,君子比德于玉,赋予它高尚的思想道德,寄托自己梦想的生活,我们应当延续古人传承下来的这种精神。

三、文言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高祖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之美人,厉王母得幸焉,有身。赵王敖弗敢内宫,为筑外宫而舍之。及贯高等谋反柏人事发觉,并逮治王,尽收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内。厉王母亦系,告吏曰:"得幸上,有身。"吏以闻上,上方怒赵王,未理厉王母。厉王母弟赵兼因辟阳侯言吕后,吕后妒,弗肯白,辟阳侯不强争。及厉王母已生厉王,恚,即自杀。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而葬厉王母真定。真定,厉王母之家在焉,父世县也。

高祖十一年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长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凡四郡。上自将兵击灭布,厉王遂即位。厉王早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而常心怨辟阳侯,弗敢发。及孝文帝初即位,淮南王自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以亲故,常宽赦之。三年,入朝,甚横。从上入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请辟阳侯。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厉王乃驰走阙下,肉袒谢曰:"臣母不当坐赵事,其时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弗争,罪一也。赵王如意子母无罪,吕后杀之,辟阳侯弗争,罪二也。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报母之仇,谨伏阙下请罪。"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称制,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辇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淮南王至长安。

尽诛所与谋者。于是乃遣淮南王,载以辎车,令县以次传。是时袁盎谏上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且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为有杀弟之名,奈何!"上曰:"吾特苦之耳,今复之。"县传淮南王者皆不敢发车封。淮南王乃谓侍者曰:"谁谓乃公勇者?吾安能勇!吾以骄故不闻吾过至此。人生一世间,安能邑邑如此!"乃不食死。至雍,雍令发封,以死闻。上哭甚悲,谓袁盎曰:"吾不听公言,卒亡淮南王。"盎曰:"不可奈何,愿陛下自宽。"上曰:"为之奈何?"盎曰:"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乃以列侯葬淮南王于雍,守冢三十户。 (节选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为筑外宫而舍之 舍弃,放弃

B.臣母不当坐赵事 因……而判罪

C.拟于天子 比照

D.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 谢罪

9.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淮南王"骄恣"的一项是(3分)( )

①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 ②自袖铁椎椎辟阳侯

③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 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

⑤谁谓乃公勇者? ⑥乃不食死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②④⑥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 )

A.淮南王刘长的母亲原为赵王的美人,母亲自杀后,刘邦很后悔,便让吕后抚养他,他才得以长大成人。

B.淮南王依仗与孝文帝关系亲密,日益骄横,不仅擅自杀害了辟阳侯,连薄太后和太子及诸大臣都害怕他。

C.骄横之极的淮南王后来竟参与谋反,孝文帝再也无法袒护他,而他一直到被处死都不思悔改。

D.袁盎曾提醒孝文帝,一旦淮南王死了,孝文帝将对此负有一定的责任,但孝文帝没有接受,淮南王死后,孝文帝追悔莫及。

第II卷(120分)

四、(23分)

11.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10分)

(1)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3分)

(2)吾特苦之耳,今复之。(3分)

(3)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4分)

1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叹疆场 (隋代民歌)

闻道行人到,妆梳对镜台。泪痕犹尚在,笑靥自然开。

到家 ([金]刘汲)

三载尘劳虑,翻然尽一除。园林未摇落,庭菊正扶疏。

绕屋看新树,开箱检旧书。依然故山色,潇洒入吾庐。

(1)这两首诗所写内容都是"喜归",试分析两首诗在表现"喜"这一情感时的不同之处。(4分)

(2)试对"依然故山色,潇洒入吾庐"两句进行赏析。(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悦亲戚之情话, 。农人告余以春及,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亦崎岖而经丘。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山围故国周遭在, 。 ,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 。相顾无言,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 。(苏轼《江城子》)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怒 绿 刘心武

那绿令我震惊。

那是护城河边一株人腿般粗的国槐,因为开往附近建筑工地的一辆吊车行驶不当,将其从分杈处撞断。我每天散步总要经过它身边,它被撞是在冬末,我恰巧远远目睹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一天很冷,我走拢时,看见从那被撞断处渗出的汁液,泪水一般,但没等往下流淌,便冻结在树皮上,令我心悸气闷。我想它一定活不成了。但绿化队后来并没有挖走它的残株。开春后,周围的树都再度先后放绿,它仍默然枯立。谁知暮春的一天,我忽然发现,它竟从那残株上,蹿出了几根绿枝,令人惊喜。过几天再去看望,呀,它蹿出了更多的新枝,那些新枝和下面的株桩在比例上很不协调,似乎等不及慢慢舒展,所以奋力上扬,细细的,挺挺的,尖端恨不能穿云摩天,两边滋出柔嫩的羽状叶片……到初夏,它的顶枝所达到的高度,几与头年丰茂的树冠齐平,我围绕着它望来望去,只觉得心灵在充电。

这当然并非多么稀罕的景象。记得30多年前,一场大雷雨过后,把什刹海畔的一株古柳劈掉了一半,但它那残存的一半,顽强地抖擞着绿枝,继续它的生命拼搏,曾给住在附近的大苦闷中的我以极大的激励,成为支撑我度过那些难以认知的荒谬岁月的精神滋养之一。后来我曾反复以水彩和油画形式来刻画那半株古柳的英姿,可惜我画技不佳,只能徒现其外表而难传达其神髓。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我曾在大型的美术展览会上,看到过取材类似的绘画;再后来有机会到国外的各种美术馆参观,发现从古至今,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以各种风格,都曾创作过断株重蹿新枝新芽的作品。这令我坚信,尽管各民族、各宗教、各文化之间存在着若干难以共约的观念,但整个人类,在某些最基本的情感、思考与诉求上,是心心相通的。

最近常亲近丰子恺的漫画,其中有一幅他作于1938年的,题有四句诗的素墨画:"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这画尺寸极小,所用材料极简单,构图更不复杂,但却是我看过的那么多同类题材中,最有神韵、最令我浮想联翩的一幅。是啊,不管是狂风暴雨那样的天灾,还是吊车撞击那类的人祸,受到重创的残株却"春来怒抽条",再现蓬勃的气象,宣谕超越邪恶灾难的善美生命那不可轻易战胜的内在力量;丰子恺那诗中的"怒"字,以及他那墨绘枝条中所体现出的"怒"感,都仿佛画龙点睛,使我原本已经相当丰厚的思绪,倏地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今天散步时,再去瞻仰护城河边那株奋力复苏的槐树,我的眼睛一亮,除了它原有的那些打动我的因素,我发现它那些新枝新叶的绿色,仿佛是些可以独立提炼出来的存在,那绿,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绿,倘若非要对之命名,只能称作怒绿!是的,怒绿!

那绿令我景仰。

14.文中的第一段说:"那绿令我震惊",请具体说明有哪些"令我震惊"之处。(4分)

15.根据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只觉得心灵在充电。

(2)在某些最基本的情感、思考与诉求上,是心心相通的。

16.本文在写国槐的同时,又写了什刹海的一株古柳、国外美术馆的观察、丰子恺的漫画,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17.文题用"怒"来形容"绿",细读原文,你认为好在哪里?请加以探究。(6分)

六、语言表达(15分)

18.日常生活中,讲究措辞文雅和形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词语或句子。(6分,任选一题)

示例:比赛夺了冠军,可以直接说"夺冠";文雅一点,可以说"折桂"、"夺魁";如用四个字,可以说"成为擂主"、"传来捷报";甚至还可用"雄壮的国歌声响起来了"这样的句子来表达。

(1)决赛输了,可以直接说"失利";文雅一点,可以说" "(两个字 );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 ";甚至还可用" "这样的句子来表达。

(2)比赛平了,可以直接说"战平";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互交白卷"、" "、" " 、" "。

19.请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4分)

昨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表示,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未来经济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需要密切关注三个方面:对吸引外资的影响,对出口增长的影响,以及对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的影响。

虽然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出现,但李晓超强调,中国有抵御金融危机影响的能力,有抵御这一影响的基础和空间。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要密切地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积极合作,共同渡过难关。

李晓超指出,中国抵御金融危机影响的基础和空间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首先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财富和奠定的基础;二是中国国内较高的储蓄率,资金来源稳定、丰富、充裕;三是内需潜力较大,扩大内需的空间较为广阔;四是出口结构仍有拓展的余地,如非洲市场的较大潜力,资源型国家经济增长还在加快;五是政策操作空间还比较大,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结构政策、产业政策,都有较大的余地。

20.仿照示例句式,选择新的表述对象,另写一组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完全一样)(5分)

浪费--不意味腰包充实,只昭示头脑空虚

挥霍--不象征行为潇洒,只暴露思想粗鄙

七、作文 (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这是发生在英国的一个真实故事。

有位孤独的老人,无儿无女,又体弱多病。他决定搬到养老院去。老人宣布出售他漂亮的住宅。购买者闻讯蜂拥而至。住宅底价8万英镑,但人们很快就将它炒到了10万英镑。价钱还在不断攀升。老人深陷在沙发里,满目忧郁,是的,要不是健康情形不行,他是不会卖掉这栋陪他度过大半生的住宅的。

一个衣着朴素的青年来到老人眼前,弯下腰,低声说:"先生,我也好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只有1万英镑。可是,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保证会让您依旧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散步,天天都快快乐乐的--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来照顾您!"

老人颔首微笑,把住宅以1万英镑的价钱卖给了他。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与感受,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参考答案

一、1、A(B项中,"弩马十驾"改为"驽(跑不快、劣)马十驾";C项中"出人投地"改为"出人头地",意思是"才学或地位高出众人,显于当世,高人一等";D项中"乐不可知"为"乐不可支",意思是"高兴极了"。)

2、C

3. 答案:D【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为"太空装配、补给、维修、航天员交换";B句式杂糅。"根据的文件"或者"美国高盛公司2日向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文件显示"。C"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传媒"并列不当。本题为表达应用中之辨析并修改病句E级。

4.C【解这类题型的试题应首先找准起始句。从这一组句子看,句③是全组句的开头,其他句子都是描写江南梅雨季节看到的景色。"推窗望去"看到的景色是由"雨"而"云"而"雾",由"雾"而"树"而"花",其视线由远而近,由高而低,全组句子以空间为序。】

二、(9分,每小题3分)

5.B("经过打磨、入土、受沁、改制、盘养等工序雕琢成器"文中无此信息)

6.C(该项是对"玉"的陈述,不能用来说明"中国是一个爱玉而又敬玉的民族")

7.D(A项,"是财富、权力、地位的象征,王者富家的专利"不当;B项,在文中"中国历代君王无一例外都想得到"的是"和氏璧",而非泛指的"玉";C项,"古今佩玉的目的相同"不当,应为"不完全相同")

三、8.A (舍:安排住处)

9.B

10.C (淮南王不是被处死的,而且他最后也有悔意)

四、11.①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意欲危夺刘氏天下,辟阳侯不挺身抗争,这是第三桩罪。("王" "危"判断句各1分)

②我只是让他尝尝苦头罢了,就会让他回来的。("特""苦""复"各1分)

③于是皇上命令丞相、御史收捕拷问各县押送淮南王而不予开封进食者,一律弃市问斩。 ("考""馈""弃市"各1分,大意1分)

【附】参考译文:

淮南厉王刘长,是汉高祖的小儿子。他母亲是过去赵王张敖的妃嫔。高祖八年(前199),高皇帝从东垣县经过赵国,赵王把厉王的母亲献给他。她受到皇上宠幸,怀下身孕。从此赵王张敖不敢让她住在宫内,为她另建外宫居住。次年赵相贯高等人在柏人县谋弑高祖的事情被朝廷发觉,赵王也一并被捕获罪,他的母亲、兄弟和妃嫔悉遭拘捕,囚入河内郡官府。厉王母亲也被抓,她在囚禁中对狱吏说:"我受到皇上宠幸,已有身孕。"狱吏如实禀报,皇上正因赵王的事气恼,没有理会厉王母亲的申诉。厉王母亲的弟弟赵兼拜托辟阳侯审食其(yì jī)告知吕后,吕后妒嫉,不肯向皇上进言求情,辟阳侯便不再尽力相劝。厉王母亲生下厉王后,心中怨恨而自杀。狱吏抱着厉王送到皇上面前,皇上后悔莫及,下令吕后收养他,并在真定县安葬了厉王的母亲。真定是厉王母亲的故乡,她的祖辈就居住在那里。

高祖十一年(前196)七月,淮南王黥(qíng)布谋反,皇上遂立儿子刘长为淮南王,让他掌管昔日黥布领属的四郡封地。皇上亲自率军出征,剿灭了黥布,于是厉王即淮南王位。

厉王自幼丧母,一直依附吕后长大,因此孝惠帝和吕后当政时期他有幸免遭政治祸患。但是,他心中一直怨恨辟阳侯而不敢发作。

至孝文帝即位,淮南王自视与皇上关系最亲,骄横不逊,一再违法乱纪。皇上念及手足亲情,时常宽容赦免他的过失。

孝文帝三年(前177),淮南王自封国入朝,态度甚为傲慢。他跟随皇上到御苑打猎,和皇上同乘一辆车驾,还常常称呼皇上为"大哥"。厉王有才智和勇力,能奋力举起重鼎,于是前往辟阳侯府上求见。辟阳侯出来见他,他便取出藏在袖中的铁椎捶击辟阳侯,又命随从魏敬杀死了他。事后厉王驰马奔至宫中,向皇上袒身谢罪道:我母亲本不该因赵国谋反事获罪,那时辟阳侯若肯竭力相救就能得到吕后的帮助,但他不力争,这是第一桩罪;赵王如意母子无罪,吕后蓄意杀害他们,而辟阳侯不尽力劝阻,这是第二桩罪;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意欲危夺刘氏天下,辟阳侯不挺身抗争,这是第三桩罪。我为天下人杀死危害社稷的奸臣辟阳侯,为母亲报了仇,特来朝中跪伏请罪。"皇上哀悯厉王的心愿,出于手足亲情,不予治罪,赦免了他。这一时期,薄太后和太子以及列位大臣都惧怕厉王,因此厉王返国后越发骄纵肆志,不依朝廷法令行事,出入宫中皆号令警戒清道,还称自己发布的命令为"制",另搞一套文法,一切模仿天子的声威。

孝文帝六年(前174),厉王让无官爵的男子组成七十人和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商议,策划用四十辆大货车在谷口县谋反起事,并派出使者前往闽越、匈奴各处联络。朝廷发觉此事,治罪谋反者,派使臣召淮南王入京,他来到长安。

朝廷尽杀刘长的同谋者,于是命淮南王启程,一路用辎车囚载,令沿途各县递解入蜀。当时袁盎劝谏皇上说:"皇上一向骄宠淮南王,不为他安排严正的太傅和国相去劝导,才使他落到如此境地。再说淮南王性情刚烈,现在粗暴地摧折他,臣很担忧他会突然在途中身染风寒患病而死。陛下若落得杀弟的恶名如何是好!"皇上说:"我只是让他尝尝苦头罢了,就会让他回来的。"沿途各县送押淮南王的人都不敢打开囚车的封门,于是淮南王对仆人说:"谁说你老子我是勇猛的人?我哪里还能勇猛!我因为骄纵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终于陷入这种困境。人生在世,怎能忍受如此郁闷!"于是绝食身亡。囚车行至雍县,县令打开封门,把刘长的死讯上报天子。皇上哭得很伤心,对袁盎说:"我不听你的劝告,终至淮南王身死。"袁盎说:"事已无可奈何,望陛下好自宽解。"皇上说:"怎么办好呢?"袁盎回答:"只要斩丞相、御史来向天下人谢罪就行了。"于是皇上命令丞相、御史收捕拷问各县押送淮南王而不予开封进食者,一律弃市问斩。然后按照列侯的礼仪在雍县安葬了淮南王,并安置三十户人家守冢祭祀。

12. (1)《叹疆场》通过思妇听到远征的丈夫归来的消息时梳妆打扮与之前以泪洗面的对比,表达了一种喜不自禁的心情。《到家》通过对归家时的所见、所为、所感的描写,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回家之后的喜悦心情。(4分,对每首诗内容的概括各2分)

(2)"山色""依然",写出了喜悦之后的闲适。"潇洒"是拟人手法,"山色""潇洒"地进入我的居室,写出来脱离世俗之后的欣慰。两句诗写的不仅是物境,而且是心境,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尘劳尽除后,心情由喜悦而安适的转化。(4分。对具体词语的赏析1分,拟人手法1分,对两句诗总体的赏析2分)

13.(1)乐琴书以消忧 将有事于西畴 既窈窕以寻壑 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2)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正梳妆 惟有泪千行 短松冈

广东百所高三语文联合考试题及答案 部分试题

2017广东百所高三语文联合考试题及答案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峥嵘/诤言 国粹/憔悴 殷实/殷红

B、诅咒/狙击 栖息/蹊径 艾草/怨艾

C、渎职/文牍 呈现/承受 供给/提供

D、飞镖/剽悍 紧张/谨慎 角落/角色

【答案解析】B(B、zǔ/jūqī/xīài/yìA、zhēnɡ/zhènɡcuìyīn/yān C、dúchénɡɡōnɡD、biāo/piāojǐnjiǎo/jué)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出现这种现象一是受“从众”心理影响,二是违反了被抓,处罚也轻,罚不当罪,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闯红灯在很多国家为人所不齿。“中国式过马路”一经网络传播,立刻引发网友对交通、国民素质和安全意识的讨论。“中国式过马路”谈不上劣根性,但肯定是一种通病。但全民讨论并且对此忧心忡忡,也是过度解读的表现。

A.调侃 B.罚不当罪 C.不齿 D.忧心忡忡

【答案解析】B(罚不当罪:处罚和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专家认为,广州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会展之都,就要围绕会展业不断做深、做细、做实,通过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丰富会展内涵,成为与会人员的共识。

B、在泰山脚下,游客们可以品尝到各式各样的山东小吃和极具地域风情的舞蹈,登泰山,游孔祠,更是让人深深地感受到齐鲁文化的雄浑厚重。

C、近年来,我国各地日渐增多的灰霾天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灰霾天气不仅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而且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D、包装和炒作,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是一种物质和精神产品宣传的必备手段,可这要有一个限度,过了就成了忽悠,成了骗局,就会把善良的人拖进泥淖。

【答案解析】D(A句式杂糅,“广州……内涵”是“专家认为”的宾语,又是“成为与会人员的共识”的主语,删掉“专家认为”或“成为与会人员的共识”。B“品尝”与“舞蹈”搭配小当,应在“极具”前加上“欣赏”。C不合逻辑,应是“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在前,“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在后)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②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

③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④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⑤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⑥“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A、①③④⑥②⑤B、①⑥②⑤③④C、④⑥①③②⑤D、④⑥③①②⑤

【答案解析】C(这段义字讲的是读书在于书选得好,读得精,也就存在少读与多读的比较,①是总起.放在最前;⑥还是说读好书,应放在④后;③是对①的解说,因此须排在①后;②是说许多人渎书只为装点门面.⑤则紧接其后,指出这种读书态度不可取;③是对①中多读的'进一步解读,故②和⑤须排在①③后。所以选C)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一瓢道人

袁中道

一瓢道人,不知其名姓,尝持一瓢浪游鄂岳间,人遂呼为一瓢道人。道人少读书不得志,弃去,走海上从军。时倭寇方盛,道人拳勇非常,从小校得功,至裨将。后失律畏诛,匿于群盗,出没吴楚间,久乃厌之,以资市歌舞妓十余人,卖酒淮扬间,所得市门资,悉以自奉,诸妓更代侍之。无日不拥艳冶,食酒肉,听丝竹,饮食供侍,拟于王者。又十余年,心复厌之,亡去,乞食湖湘间。后至澧,澧人初不识,既久,出语颠狂,多奇中,发药有效。信口作诗,有异语,人渐敬之。馈好衣服饮食,皆受而弃之,人以此多延款道人。

道人栖古庙中。一日于炉灰里取金一挺,付祝云:“为我召僧来礼忏。”忏毕,买一棺自坐其中,不覆,令十余人移至城市上,手作拱揖状,大呼曰:“年来甚扰诸公,贫道别矣。”虽小巷间,无丕周遍!一市大惊!复还至庙中,乃仰卧命众人日:“可覆我。”众人不敢覆,视之,已去矣。遂覆而埋之。举之甚轻,不类有人者。余闻而大异焉。

人又问日:“审有道者,不宜淫且盗;淫且盗者,又不宜脱然生死。余大有疑,以问子。”余曰:“余与汝皆人也,乌能知之?夫济颠①之酒也,三车②之肉也,寒山、拾得③之垢也,皆非天眼莫能知也。古之诸佛,固有隐于猪狗中者,况人类乎?予与余何足以知之哉!”

[注]①济颠:济公和尚。②三车:唐玄奘弟子,因出行总是一车装满美酒,一车装美女,一车装佛经,所以当时的人都称他为“三车和尚”。③寒山、拾得:唐朝两个著名的和尚,相传是文殊和普贤菩萨的化身。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倭寇方盛 盛:猖獗

B、久乃厌之 厌:满足

C、悉以自奉 奉:供养

D、审有道者,不宜淫且盗 审:确实

【答案解析】B(厌:厌倦)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人遂呼为一瓢道人 为我召僧来礼忏

B、饮食供侍,拟于王者 一日于炉灰里取金一挺

C、人以此多延款道人 余大有疑,以问子

D、遂覆而埋之 余闻而大异焉

【答案解析】D(均为连词,表顺承;A动词,是/介词.替、给;B介词,与/介词,从;C连词,表因果/介词,拿、用)

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一瓢道人“癫狂怪诞”的一组是(3分)

①道人少读书不得志,弃去,走海上从军②后失律畏诛,匿于群盗③以资市歌舞妓十余人,卖酒淮扬间④无日不拥艳冶,食酒肉,听丝竹⑤馈好衣服饮食,皆受而弃之⑥买一棺自坐其中,不覆

A、①③⑤B、①④⑤C、②⑤⑥D、④⑤⑥

【答案解析】D(①表明“不得志就参军”,不悖情理;③是指犯法后迫小得已,不能说是癫狂怪诞,③④⑤⑥均是癫狂怪诞之举)

8.下列对原支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瓢道人持一瓢云游浪迹,因而得名,一生遭遇曲折坎坷且又离奇,富有传奇色彩。

B、一瓢道人曾浪游鄂岳,人海战倭,出没吴楚,卖酒淮扬,乞食湖湘,最终殁于澧州。

C、一瓢道人狷狂放达却又学识博杂,行事怪僻,奇谈异论但又多言中,时人讶异惊叹。

D、作者认为一瓢道人和济颠、三车和尚一样喜欢喝酒吃肉,癫狂难知,评论颇为不屑。

【答案解析】D(通过最后一段可知,作者认为一瓢道人和济颠、二车道人都足凡人难以理解的人,非天眼莫能知.就如古代诸佛和高僧)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信口作诗,有异语,人渐敬之。(3分)

(2)虽小巷间,无不周遍,一市大惊。(4分)

(3)古之诸佛,固有隐于猪狗中者,况人类乎?(3分)

【答案解析】(1)随口作诗,却有奇语,人们慢慢敬重他。

(2)即使小巷间,没有不走遍的,一一市百姓非常吃惊。

(3)古代的这些佛,本来就有隐藏在猪狗之中的.何况是人?

参考译文:一瓢道人,不知道他的名姓,曾经手持一个瓢在湖北湖南一带浪迹游荡.于是人们就称呼池为一瓢道人。道人少年读书不得志,弃学出走,跑到海上参军。当时倭寇正猖獗,道人拳脚勇气非同一般,从一个小校立大功,慢慢升至裨将。后来违犯法律害怕被杀。隐匿在群盗中。出没吴楚之间,很久之后厌倦了这种生活,用钱买了十多个歌舞妓,在淮扬卖酒,所获得的钱财,全部用采侍候自己,那些歌舞妓轮流伺候他。没有一天不是左拥右抱,喝酒吃肉,听丝竹音乐,饮食供奉,可比王者。又过了十多年,心里又厌弃了。偷偷离去.在湖湘间乞讨。后来又到了澧州。澧州百姓开始不认识他,一段时间之后,一瓢道人说话癫狂,但多说中,所赐医药也有效果。随口作诗,却有奇语,人们慢慢敬重他。赠送他好的衣服好的饮食。他都接受又丢弃.别人因为这样更加款待道人。

道人睡古庙中。一天从炉灰里掏取一锭金子,交给庙祝说:“替我招来僧人来做忏悔。”忏悔完毕,买了一具棺木,自己坐进去,不盖,命令十多人抬到集市,双手打拱作揖,大叫说:“这一年来特别打扰诸位,贫道告别了。”即使小巷间,没有不走遍的,一市百姓非常吃惊。他再次回到届中,于是仰卧在棺材里命令众人说:“可以盖上我。”众人不敢盖,再看他,已经死了。于是盖上棺木并且埋葬了他。抬起棺木时特别轻,不像里面躺了人。我听说后对此感到很奇怪。

有一个人叉问我说:“那些确实有道之人,不应该放纵并且偷盗;放纵并且偷盗之人,又不该超脱生死。我大有疑问,用这个问题问您。”我说:“我和你都是一样的人,怎么能够知道呢?济颠喜欢喝酒,三车道人喜欢吃肉,寒山、拾得身体污垢,如果不是天眼不能知晓。古代的这些佛。本来就有隐藏在猪狗之中的,何况是人?你和我怎么能够知道这些!”

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郊行

王安石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注]蚕成密茧肥。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注]芦箔:养蚕器具,用芦苇编织成的席子或筛子,蚕可在上面吐丝织茧。

(1)请对“柔桑采尽绿阴稀”中的“稀”字作赏析。(3分)

【答案解析】“稀”字写出了桑叶被采摘后树阴稀疏的特点,它与“尽”、“密”、“肥”扣照应,暗示了蚕农的丰收。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运用对比手法,农民大获丰收,却仍然饥荒,表达出诗人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剥削者的愤慨。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渔舟唱晚;雁阵惊寒,。(王勃《滕王阁序》)

(3)不知江月待何人,。白云一片去悠悠,。(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江山如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案解析】(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2)响穷彭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3)但见长江送流水青枫浦上不胜愁(4)卷起千堆雪一时多少豪杰

[img]

关于百校大联考高三语文四和百校联考四语文答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同学们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