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周测卷(历史必修三测试题)

本篇文章给同学们谈谈历史必修三周测卷,以及历史必修三测试题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不要忘记分享给你的朋友哦!

本文目录一览:

有谁有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练习题啊?复制粘贴过来呗。。。能复制多少复制多少,谢谢啦啦啦啦啦。。。

高中历史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历史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img]

高中历史新课标必修三配套课时作业综合检测活页卷课时作业3宋

第3课 宋明理学

标准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知道与了解

1.汉代以来至唐朝的儒学状况

2.复兴儒学运动和“理学”的形成

3.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4.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

5.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理解与运用

1.“二程”与朱熹在“理”与“格物致知”上的异同

2.陆九渊、王阳明心学观点的异同

3.宋明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4.宋明理学的弊端

重点解析

1.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解析】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也广泛传播,唐朝统治者奉行“尊道、礼佛、崇儒”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另一方面,儒学也在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隋朝的儒学家即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中叶以后,韩愈等儒学大师便积极援佛入儒、援道入儒,开了宋明理学之端绪。北宋时,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儒家学者则继续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由此,儒学得以复兴,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阶段。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天理”说和“格物致知”论,“陆王心学”是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是“心即理”、“心外无物”,即便是“知行合一”说,也是强调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陆王心学在明中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是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果实,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体系的完善过程。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于16世纪传入欧洲之后,正与欧洲复兴“理性主义”的历史诉求相吻合,作为助力推动了欧洲理性时代的到来,此后法国的启蒙运动、德国的古典哲学都受到了它的影响。

2.宋明理学的特点

【解析】首先是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家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例如“太极”、“天理”、“心”等,从而使传统儒学的道德信条式的语录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其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特别强调义理,其实就是强调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哲学层面上的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都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再次是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特点,例如吸收禁欲主义思想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难点突破

1.从“天理”入手,理解宋明理学

【突破】“理学”一词,是指当时学者们从道统观念出发所说的符合先秦儒学精神的正统儒学。程颢“自家体贴出”了“‘天理’二字”,这就将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表达成“天人一理”的形式了,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也就被“理”代替了,宋明理学也就由此得名。宋明理学所谓的“天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所谓万物只是一个天理。朱熹更把天理视同三纲五常,升格为人性的最高境界,由此推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论断。王阳明的心学则将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将良知视为天理。

2.从字词的理解入手,理解“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突破】“二程”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所谓“格”,用二程的话来说,就是“格犹穷也”,即深刻探究、穷尽。“物”就是万物的本原,朱熹进一步将“物”确定为天理、人伦、圣言、世故。“致”就是求得、获取的意思,“理”就是事务的本质,他们眼里的“天理”。如何格物呢?就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朱熹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工夫,格一物,理会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而进。

所谓“格物致知”就是花工夫,讲方法,深刻探究万事万物的本质,以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并且进而认识人伦世故、道德文章,以明道德之善。显然,“格物致知”包括认识的方法和认识的目的两层。就认识目的而言,程朱的“格物致知”是有局限的,我们还必须求科学之真。就认识的方法而言,对我们的启发还是颇多的:学习要脚踏实地,深入探究,“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而进”,以达融会贯通。

基础测评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下列四个历史时期中,哪一时期的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的主张

A.魏晋南北朝B.隋朝C.唐朝D.宋朝

2.宋代新儒学吸收、融合的思想包括

A.佛教和道教思想 B.法家与“天人感应”说

C.道教和“三纲五常”说D.佛教和“经世致用”说

3.下列哪位人物不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

程颢(1032—1085)王阳明(1472—1528)朱熹(1130—1200)程颐(1033—1107)

AB C D

4.“二程”和朱熹在认识论上提出的重要命题是

A. “理气论”B. “致良知”C. “格物致知”D. “心外无物”

5.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其实质是

A.构建理学思想体系B.维护封建专制制度

C.强调“理”是万物之源D.反对民主启蒙思想

6.以下有关程朱理学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是唐代以来复兴儒学运动的产物

B.自宋代以来就成了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C.朱熹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D.可以通过《四书章句集注》来了解理学内容

7.以下哪一观点比较经典地代表了南宋陆九渊的学说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C.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D.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8.提出“致良知”学说的是

A.程颢B.程颐C.朱熹D.王阳明

9.明代王阳明把“理学”发展到“心学”的新阶段,总体看来,“心学”的内容包括

①“心即理也”②“天地万物皆备于心”③“致良知”④“心外无理、理外无心”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0.下列关于理学发展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北宋的程颢、程颐二兄弟是理学的重要开创者

B.北宋的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

C.陆王心学是理学的组成并推动了理学的新发展

D.明代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二 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二程遗书》

材料三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在思想上有何相同点?

(2)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一、二又有何不同?

(3)据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的不同,概述阳明学的特点。

(4)从材料一、二到材料三,反映了宋明理学怎样的发展脉络?就宋明理学的积极意义谈谈你的看法。

12.简要概述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13.结合以下材料,阐释王阳明的“良知”说,并且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答聂文蔚》

2015-2016学年度红安一中高二历史测试卷(必修三)

信息不全,没有查到相关信息,不好意思,无法回答,十分抱歉。

古人云: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能够保持如此镇定的人必怀有一颗平常之心。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而。

历史必修三自主学习与测评P106第7题,请详细回答,谢谢!

图1.挪威作家易卜生的作品,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

图2.英国作家雪莱的作品,(书名看不清了),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

综上所述 A 错误。

图3.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也是拉美文学的代表。

B 答案符合。

图4.俄国作家普希金,是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俄国文学之父。

C.浪漫主义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而不是失望。

D.易卜生是17世纪作家。

高二历史必修3试题

1.(2011�6�1广东文综�6�1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2.(2011�6�1福建文综�6�1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3.(2011�6�1安徽文综�6�1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

图3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2011�6�1上海单科�6�1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5.(2011�6�1广东文综�6�1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6.(2011�6�1上海单科�6�1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7.(2011�6�1天津文综�6�1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8.(2011�6�1北京文综�6�115)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9.(2011�6�1海南单科�6�17)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10.(2011�6�1江苏单科�6�13)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

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11.(2011�6�1安徽文综�6�113)图4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

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 图4

12.(2011�6�1福建文综�6�117)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

A.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

13.(2011�6�1北京文综�6�120)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 )

A.普罗泰格拉(普罗塔格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14.(2011�6�1安徽文综�6�118)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

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15.(2011�6�1上海单科�6�14)拜占庭帝国瓦解前后,许多学者和艺术家迁居意大利半岛,从而大力推动了该地区( )

A.波斯文化的传播 B.伊斯兰文化的传播

C.古希腊文化的研究 D.基督教神学的研究

16.(2011�6�1安徽文综�6�117)奥利维尔�6�1克里斯汀说:法国的宗教改革迈出了犹豫不决的步子。这时,对福音的向往、路德教的影响、激进派的诱惑等都交错在一起。”与之相关的正确史实是( )

A.法国由镇压胡格诺派最终转为宗教宽容 B.法国因笃信上帝在新旧教之间摇摆不定

C.法王因尊重教皇权威而不愿改革天主教 D.胡格诺战争后新教在法国占据主导地位

17.(2011�6�1上海单科�6�15)中世纪的一位教皇把他的母校巴黎大学称作“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炉”,这一比喻的含义是希望母校( )

A.开展世俗教育 B.成为传播神学的中心

C.自由探讨真理 D.多出学术研究的成果

18.(2011�6�1天津文综�6�18)“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作出这一论述的思想家应该是( )

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卢梭 D.康德

19.(2011�6�1四川文综�6�120)狄德罗《百科全书》说:“自由是天赐的东西,每一个同类的个体,只要有理性,就享有自由的权利……不是国家属于君主,而是君主属于国家。”此言体现的主张有( )

①个人自由 ②权利平等 ③联邦共和 ④主权在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011�6�1江苏单科�6�113)“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决定。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这段话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

A.卢梭 B.伏尔泰 C.孟德斯鸠 D.康德

21.(2011�6�1上海文综�6�111) 17~18世纪,欧洲兴起了新一轮思想解放运动,法国人引领了时代潮流,涌现出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狄德罗等杰出思想家。这场运动是 (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文学革命

22.(2011�6�1海南单科�6�110)17世纪,处于科学革命中的西欧,“肯定自然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肯定它对科技进步的前景所包含的意义,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常识,但科学的素养对于人类,以及对于人类所处的环境实际产生的作用还是很小”。这一现象说明( )

A.民众仅从实用角度理解科学革命 B.科学素养的提高不受社会重视

C.科学革命只影响到知识阶层 D.科学方法已获得广泛认同

23.(2011�6�1福建文综�6�121)当沉浸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索之中时,人们能够回想起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看起来仿佛是在每一个方面,人类行动的疆界都变得更为广阔。能反映此观点的是( )

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②马丁�6�1路德倡导宗教改革 ③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④拜伦的《唐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2011�6�1北京文综�6�122)19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却又否定文学反映现实的社会作用。他强调作家的主观想象力,认为诗歌应该是人的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的作品应该属于( )

A.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25.(2011�6�1浙江文综�6�122)19世纪诞生的印象主义绘画,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图9中,属于后期印象主义绘画代表作的有

①《向日葵》 ②《有藤椅的静物》 ③《星月夜》 ④《弹曼陀玲的少女》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26.(2011�6�1天津文综�6�14)右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 )

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近代西方佛手影响

C.“师夷长技”的思想 D.兴民权、倡新学思想

27.(2011�6�1全国文综大纲卷�6�114)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 )

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28.(2011�6�1安徽文综�6�113)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 是( )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 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29.(2011�6�1上海单科�6�122)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以今日之见( )

A.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

B.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C.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D.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

30.(2011�6�1上海单科�6�131)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

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 B.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

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 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

31.(2011�6�1天津文综�6�15)《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32.(2011�6�1浙江文综�6�116)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33.(2011�6�1江苏单科�6�15)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34.(2011�6�1安徽文综�6�115)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 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35.(2011�6�1山东文综�6�112)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求必修三高中历史期中考试测试卷(1至5单元)

①资产阶级政府的鼓励扶持 ②民族实业家的主观努力 ③帝国主义

关于历史必修三周测卷和历史必修三测试题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同学们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