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同学分享七年级下册语文周测卷二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七年级语文周末试卷答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分享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2017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加粗字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宿儒 星宿 宿舍 B.着急 着凉 着火
C.处理 处分 处所 D.和睦 和面 暖和
2.加点字释义有错误的一组是( )(3分)
A.山巅(山顶) 狂澜(大波浪) 哽住(声气阻塞) 木兰当户织(门)
B.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阻抑(控制) 亘古(延续不断)问女何所忆(思念)
C.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哺育(喂) 宛转(曲折) 关山度若飞(过)
D.懊悔(侮恨) 惨白(悲惨) 怪诞(荒唐的) 愿为市鞍马(买)
3.下列关于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并表达中华儿女向它学习的决心。
B.《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思念之情。
C.《最后一课》是篇短篇小说,作者以韩麦尔为主人公,表现了阿尔萨斯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
D.《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篇杂文,它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历史前行过程.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
4.开明大戏院有一场文娱演出,你的一位同学给你买了一张票,约你一同去看,不巧你因故不能前往,回答得体的一句是( )
A.对不起.你怎么买今晚的票?我正好有事,你另送别人吧?
B.对不起,我正好有事,如果你诚心请我看,就去改换明晚的吧!
C.谢谢你,这场戏,我已经看过了,你自己去看吧!
D.谢谢你,听说这一场演出很吸引人,但因为我正好有事不能同你分享,实在遗憾。
5.指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的一项( )
A.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B.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C.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D.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B.这件事发生后,我们必须查它个山穷水尽才是。
C.我们能不能提高学习成绩,取决于我们认真听讲,采取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
D.这样悲壮的故事,怎能不使人不流泪呢?
7.两个句子意思基本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鸟雀们无处觅食的时候……;②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
B.①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②天气那么晴朗,那么暖和
C.①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②这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
D.①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②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
8. 用横线画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句后括号里。(4分)
(1)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坚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
(2)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景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乐趣。( )
(3)但这种状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感觉不到的。( )
(4)黄河以他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州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 )
9.学校文学社拟创办一份文学刊物,请你为这一刊物命名,并写一段创刊词,阐明刊名含意及办刊宗旨。(4分)
刊物名称《 》 创刊词:
10.写出与黄河有关的四个成语或古诗:(4分)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揣摩下列句子的内容和写法,并仿写两句。(3分)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4分)
黄河水是我们的母亲河。但是,黄河的污染却日益严重:生活垃圾、工业废水滚滚而下……为此,某市某中学将组织一次“保护黄河”的社会实践活动。假如你是该中学的学生,要采访该市环保局局长,你将如何明白得体地提问?假如你是该市环保局局长,你将如何回答?
提问:
回答:
多读几遍,你一定行!
二、古诗文阅读。(30分)
木兰诗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2) , , ,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 。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装,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从选文第(4)段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用原文回答) (2分)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愿为市鞍马( )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
(3)万里赴戎机( ) (4)朔气传金柝( )
3.对木兰的归来,家人表现如何?(用原句回答)这几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4分)
4.选文中画线句是什么描写?表现了木兰什么样的心情?
。(3分)
5.诗中描写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是的句子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歌的最后一段主要写 ,表现了
(3分)
7.在文章空白处默写原文。(5分)
8.《木兰诗》选自( )代( )编选的( ),这是南北朝时( )方的一首( )(5分)
三.现代文阅读(31分)
(一)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给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可是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们的ba,bi,bo,bu。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苍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小弗郎士为什么觉得韩麦尔先生的形象高大起来?(3分)
2.“忽然教堂的钟声敲响了十二下”,“忽然”表明了什么?(3分)
3.“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这句话表明了韩麦尔先生什么样的心情?(3分)
4.语段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例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5.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震撼人心,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二)宛如英雄
上中学时,教我们音乐欣赏课的老师,五十多岁,常年穿一件旧工作服,颜色像他的脸色一样灰白。他寡言少语好脾气,即使有的同学在他眼皮底下十分调皮,他也从不呵斥。我坐在前排,每次上课总是专注地看着他的眼睛。许多个午后,在沉闷的课堂上,他用一台老式录音机播放许多世界名曲给我们听,引导我们去触摸古典音乐的脉搏。其实,他并不善于表达,当音乐实在精彩而话语又无从继续时,他就猛地转身,用粉笔在黑板上很用力地写下几个大大的形容词。因为太激动的缘故,粉笔常常折断了,他在纷飞落下的粉笔灰中奋笔疾书的样子实在令我难忘。每当他那木讷苍老的脸上显出一种睿智神情的时候,我知道是音乐又一次激活了他。
一天下午,他为我们讲解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时,在最初的几个强音过后,他说:“同学们请注意!请注意!"(A)他的双手骤然在空中抓握成拳,一络白发披到额前。这时,我听到一段十分短暂明晰的休止①。他说,这休止是智者的沉族,是伟大的沉双。虽然它稍纵即逝,但其中饱含着屈辱、忍耐和孤独,又酝酿着愤怒和杭争。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沉致有时具有比喧嚣更强大的爆发力。
“听!仿佛险恶巨测的命运在敲门,那种混乱与恐惧就要扼住我们的咽喉。休止的运用仿佛黎明前的黑暗。大师伸出手,抓住了黑夜的幽灵,把它从深渊中驱逐出来。这种拼搏愈演愈烈,越升越高……”他紧握的双拳渐渐伸开,变成向上托着的手掌,语调也变得舒缓起来,“太阳终于升了起来,凯旋的歌声响了起来,所有的昏暗、所有的忧郁在最后欢呼的激流之前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听着贝多芬的音乐,感到那种热情、振奋、激昂潮涌而来,我渴望更多地了解大师的一生和他的作品,渴望对人生有更深的体会,这一切都是从那个休止开始的—(B)午后的阳光映着老人的白发,他就像一位遥望天际的向导。
多年以后,我逐渐明白,沉默并不是死寂,无言并不代表无心,命运坎坷的小人物也许更能从贝多芬的音乐中汲取到精神的力量。今天,我还远不能说已经听懂贝多芬的音乐,但我读懂了我那平凡老师的内心,他在贝多芬的《命运》中获取了悲壮美与幸福感,仿佛是一位凯旋的勇士。这正如贝多芬本人所说:“谁能参悟我的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法自拔的苦难。”
即使是最卑微的人,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也能宛如英雄!
注:①[休止]这里指乐曲演奏中的停顿。
6.文中的音乐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阅读全文,概括回答。(3分)
7.在《音乐巨人贝多芬》中,贝多芬对他的客人说:“听我心里的音乐!”本文的音乐老师从《命运》第一乐章的“休止”中听出了贝多芬心里怎样的音乐?(用本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音乐老师听出了贝多芬心里“
”的音乐。、
8.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文字的含义和作用。(3分)
即使是最卑微的人,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也能宛如英雄!
含义:
作用:
9.文章对老师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请从本文两个画线句中任选一句,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3分)
( )句赏析:
10.“此时无声胜有声”是一种绝妙的表达效果,音乐中有,文学中也有。下列课文中的相关描写不具有这种效果的一项是( )(3分)
A.麦尔先生在黑板上写完“法兰西万岁”后,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最后一课》
B.着父亲艰难地过铁道时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了下来。《背影》
C.我向藤野先生告别时,他的脸色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藤野先生》
D.时近初冬,店里没有一个顾客,我靠着火,合了眼坐着。《孔乙己》
答案
一、bdcddab 8、(1)坚(艰) (2)景(境) (3)状(壮)(4)州(洲) 7.《青春》 “青春是一个美丽的字眼,她将伴你走向成熟。《青春》的宗旨是:反映同学心声,展示青春风采,促进语文学习。让我们共同培育《青春》这颗幼苗吧! 8.示例:河清海晏 河清难俟 中流砥柱 河清人寿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9.示例:在那密密的草丛里我捉过迷藏 在那潺潺的小河里我和小伙伴赛过游泳10.提问如:局长先生您好!我是某中学的学生,我校在举行一次“保护黄河”的社会实践活动,请问面对日益严重的黄河污染这一问题,您作为市环保局局长,将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呢? 回答如:我觉得首先要加大“保护黄河”的宣传力度,让市民和企业有环保意识其次要加大防控黄河污染的力度和环保执法的力度。
二、(一)1.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2、(1)买 (2)只 (3)战争 (4)北方 3.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装;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
4.动作描写。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后的喜悦心情。
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6、木兰凯旋回朝,建功受赏,辞官还家,表现木兰不慕富贵,对家园生活的眷念。
三.(一) 1。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他觉得他高大了 2。忽然有来的迅速出乎意料的意思,说明这钟声是在韩麦尔先生争分夺秒的教法语课、学生们正在全神贯注的汲取法语知识的情况下敲响的,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强加于人的钟声,增加了悲怆的气氛。 3。沉痛 4。 略 5。热爱祖国
(二)6.寡言少语,平凡朴实消较高的音乐欣赏水平。(意同即可)
7.饱含着屈辱、忍耐和孤独,又酝酿着愤怒和抗争
8. 含义:贝多芬的音乐能让人饭取到精神的力量,使人获取悲壮美与幸福感,使平凡的人能够超出平常的自己,得到提升。作用:点明题意,揭示主旨。(意同即可)
9 A句以“骤然”写动作之快,以“抓握成拳”写力量之大,以“一塔白发披到额前”写激动的外表,写出了音乐老师在聆听音乐时的激动情绪。或:通过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音乐老师在聆听音乐时的激动情绪。(意同即可)
B句通过肖像描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音乐老师沉浸在音乐中的情形,突出了他对学生精神的感染。或:以景写人,以午后的阳光映衬着老人的白发,突出他不同寻常的形象;以“向导”的比喻揭示他对学生的巨大影响。(意同即可)
10.D
[img]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检测卷附答案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28分)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8分)
1.nièrú( ) 2.nì( )味 3.斑máo( ) 4.蝉tuì( )
5.收liǎn( ) 6.kuī( )甲 7.人声dǐng( )沸
二、名言警句积累。(4分)
8.珍惜时间:
9.珍视友谊:
10.热爱学习:
11.人生志向:
三、运用。(12分)
12.下面这段话的顺序被打乱了,调整后的正确顺序是(4分) 。
(1)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
(2)扫出一块雪,露出地面
(3)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
(4)下面撒些秕谷
(5)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13.某宾馆客房的床上摆了一件叠得整整齐齐的浴衣,浴衣上有张小纸条。
尊敬的客人:
这件衣服是供您洗浴后穿的。如果您想带一件回去留作纪念,请到二楼商场购买,价格为180元,谢谢!
这张小纸条提供了哪些信息?它告诉客人的最主要的意思是什么?(6分)
答:
14. 下面是某同学写的一个作文的片断,仔细阅读后,用规定的修改符号(不必全使用)。对不通的地方、有废话的地方、有语病和错别字包括标点使用不当的地方加以修改。(6分)
(1)换用号: (2)增补号: (3)删除号:
(4)复原号: (5)调位号: (6)留空号:
星期天早上,我们几个同学相约去登天平山。
出发不久,我们就来到了天平山麓的山脚下。同学们纷纷谈论起昨晚看的电视节目。稍作准备后,我们开始登山。才到半山腰,马明同学就已累得奄奄一息,落下了一大段。于是我们继续往上爬。几个同学主动上前搀扶他。同学们把一个个石阶当作一个个困难往脚下踩。站在山顶向下俯看,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秀美的图画……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共42分)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19题。(共15分)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 )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5.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正确的词语。(4分)
16.这段景物描写,写了哪些季节的景物?请举例说明:(4分)
17.“油蛉在这里低唱”中“这里”指代的内容是什么?(2分)
18.文段中“不必说”和“单是”两方面的内容,强调的重点是什么?这样表述有什么效果?(3分)
19.这段文字中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2分)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0—24题。(共15分)
尽管刚刚经受过肃杀的冰雪,百草园内却一片苍翠葱茏。十来枝竹子扶疏摇曳,在初生的阳光下,洒出一片淡淡的影子,两棵不太大的棕榈伸开巴掌,仿佛要对寻踪环顾的瞻仰者数数这里的家珍;据说还是鲁迅先生儿时摘桑葚吃的老桑树,虽然枝干上被风刀霜剑镂刻得瘢痂交错,但仍显得苍劲傲然、生机勃勃。你看,枝条上冒出的嫩黄淡绿的芽苞,不正是谱写春之歌的音符!园里几畦青葱的菜田,一眼古朴的石井,顿使人感到幽静沉寂,却又满目生气。看来,自然界的生物即使在冬天里也不都是垂危的、死亡的,更多的却是孕育,是萌生!
20.本文段描写了百草园中的景物,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2分)
21.找出文中的两个比喻句,用横线在文中划出来。比较哪一个运用更形象生动?为什么?(4分)
22. “仿佛要对寻踪环顾的瞻仰者数数这里的家珍”一句中加点的词能否换成“参观”“珍宝”?为什么?(4分)
23.仔细阅读文中划线的句子,说说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
24.对比第四题文段,你更喜欢哪一段?简述理由。(3分)
六、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25—28题(共12分)
野蔷薇苔
野蔷薇的花多姿多彩,好看得很,并且,野蔷薇苔也是很好吃的。我们童年的.春天,在原野上,见到野蔷薇抽苔了,就会很高兴地给摘下来,除掉柔柔的刺,剥去鲜嫩的皮,剩下一根翡翠样的杆儿,咬在嘴里,那味儿就甜在整个童年的记忆里了。
现在也常在故乡见到这样的野蔷薇苔,见了也仍然像孩子一样将它给摘下来,去刺剥皮然后给吃掉。人见了就很不理解,怎么会有这种嗜好呢?其实别人不知道,这是在回味童年,童年是最难忘的,童年养成的习惯,有时到老也会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
最不能忘记的是童年的春荒,为了度过那一段青黄不接的日子,家里的粮食只能省着吃,因此我们每顿只吃个半饱,这样,到野地去摘野蔷薇苔既符合我们童年的天性,同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可以这么说,我们小时候喜欢春天,绝不是因为春天里鲜花和蝴蝶,而是因为春天里有给我们果腹的野蔷薇苔。
朱洪武小时落难,吃过野菜马兰头,后来他做了皇帝,也仍然不忘这种野菜,每年都让御缮房做一道马兰头菜给他品尝,我不知他是不是品出了当年的滋味,但有一点却是可贵的,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当了帝王而忘了苦难的童年。
我当然没有朱皇帝的大富大贵,但帝王和平民百姓的某些情感却有共通之处,那就是所谓的童年情结。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故乡山原上的野蔷薇是那么多,一丛丛一簇簇的,有时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每人摘了一大把,然后躺在草地上慢慢地捋刺、剥皮,再品尝。我们将嘴唇吃得发绿,这样,不说家里省点儿粮食,也起码在这一天里不至于太饿肚子。
俗话说:“常将有日当无日,莫在无时想有时。”我现在的日子自然比过去好得多了,但我从来没有因此忘记童年的野蔷薇苔。他常使我对生活怀有一种忧患意识,谁也不敢保证将来的世界就绝对没有战争,没有饥饿……而那时,我们是不是还会轻而易举地就能找得到那漫山遍野的野蔷薇苔呢?
我因此而感谢生长粮食和野蔷薇苔的土地,更因此而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25、作者在第三段中写道:“到野地里去摘野蔷薇苔既符合我们童年的天性,同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其中“童年的天性”与“情理”的分别指什么?(2分)
答:“童年的天性”是指 (不超过5个字)
“情理“是指 (不超过15个字)
26、作者回忆童年,表达了“童年情结”和“忧患意识”,“童年情结”和“忧患意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4分)
答:“童年情结”的具体内容是 (不超过20字)
“忧患意识”的具体内容是 (不超过20字)
27、全文最后一句两次使用“因此”一词,作用是什么?(3分)
答: (不超过20字)
2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3分)( )
A、作者在第一段末尾说野蔷薇“味儿甜“是借助感觉转换表现也蔷薇在童年生活记忆中最美妙的事物。
B、作者难忘野蔷薇是因为它的花多姿多彩,苔鲜嫩翠绿,既具观赏价值,又有食用价值。
C、文中两次使用对比手法,将童年生活和朱元璋对比是为了表现人都有童年情结;将童年生活和现在对比是为了强调人必须有忧患意识。
D、作者设想将来“我们是不是还会轻而易举地就能找到那漫山遍野的野蔷薇苔呢?”是呼吁人们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E、 本文的主旨可以归纳为“不要忘了过去,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第三部分:作文。(30分)
29.以“我经历过的一桩趣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注意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写作特点,用描写的方法写出情趣。自数450左右。
-------------------------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一、嗫嚅、腻味、斑蝥、蝉蜕、收敛、盔甲、人声鼎沸
二、参考: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诗 9.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爱因斯坦 10.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孔子。
三、12.2-1-4-3-5 13.(1)这是给客人洗浴后穿的;(2)衣服客人不能带走;(3)客人想要衣服要自己买;(4)二楼商场有卖;(5)衣服的价钱。它告诉客人最主要的意思是:这件衣服不能带走。 14.参考:删除“相约”;删除“山脚下”或“山麓”;删除“同学们纷纷谈论起昨晚看的电视节目。”;“奄奄一息”换成“气喘嘘嘘”;“于是我们继续往上爬。几个同学主动上前搀扶他。”语序作调整;“站在山顶向下俯看”前填加“我们终于凳上山顶”等过渡语句;“俯看”改成“俯瞰”。
第二部分:
四、15.长吟、轻捷、弹琴、缠络 16.春,桑葚;夏,鸣蝉;秋,覆盆子。 17.泥墙根一带。 18.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突出了百草园自然景物的丰富多彩,让人感到百草园无限趣味。 19.有无限趣味。
五、20.苍翠葱茏。 21.(1)两棵不太大的棕榈伸开巴掌,仿佛要对寻踪环顾的瞻仰者数数这里的家珍。(2)枝条上冒出的嫩黄淡绿的芽苞,不正是谱写春之歌的音符! (2)句更形象生动。22.“瞻仰”表示恭敬的看,表达了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参观”则表示一般的看看,表达不出敬仰之情。“家珍”是家中珍贵的东西,这句写的是百草园的棕榈,用“家珍”比珍宝贴切。23.暗示,鲁迅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言之成理即可)。 24.学生自主答题,有理即可。
六、25.活泼;用野蔷薇苔充饥,以度春荒。 26.对童年的事,永远怀着美好的回忆;在过好日子时,不要忘记苦难和饥饿。 27.形成抒情式议论,点明珍惜来之不易生活的主旨。28.A、C、E、
第三部分:作文
七下语文周测月考卷二第二章综合测试答案
【参考答案】
一、1.B 2.C 3.A 4.A 5.①A ②B 6.C 7.C
二、8.(1)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多余的人 小人物(2)《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介甫、北宋
关于七年级下册语文周测卷二和七年级语文周末试卷答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同学们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