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同学们谈谈衡水名师语文全国二卷试卷,以及衡水名师卷2020调研卷语文答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不要忘记分享给你的朋友哦!
本文目录一览:
2018年全国2卷语文文言文试卷评讲
1. 2007年全国高考二卷文言文翻译谁知道
杨宝生 近日,在拜阅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和全国卷(Ⅱ)时,发现其文言文翻译题的答案,有几处译文很值得商榷与探究。
笔者不愿藏拙,略陈陋见。如有荒谬之处,还敬恳命题专家、高考研究家及教育界同行不吝赐教。
(一) 全国卷(Ⅰ)的文言文翻译第(1)题是:“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勤劳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答案的译文为:“如今成为民害,罪过在于残忍的役吏,而不辞劳苦地张网捕捉,不是顾怜的根本办法。”
按,此句译文的失误与疏漏之处有三: 其一,“劳勤张捕”的“劳勤”,似不当译为“不辞劳苦”。因为,“不辞劳苦”的行为主体不外有三种:一是指百姓,二是指官吏,三是指官吏命令百姓。
然而无论行为的主体是哪一种,说“不辞劳苦地张捕”,都是讲不通的。如果说行为的主体是百姓,说“百姓不辞劳苦地张捕”,那么,何谓“不辞劳苦”呢?“不辞劳苦”不就是一种心甘情愿挨累受苦的积极主动的行为吗?说百姓如此积极主地捕捉老虎,是与“咎在残吏”的记述相抵牾的。
同时,说“百姓不辞劳苦地捕捉”,也无法与“非忧恤之本”的语义贯通。如果说官吏是“不辞劳苦地张捕”的主体,那么,这“不辞劳苦”一词,不就是对官吏的褒扬与赞美吗?这又与下一句“非忧恤之本”的否定官吏行为的语义不相协调。
如果说“不辞劳苦地张捕”的行为主体是指官吏命令百姓,那么,官吏的命令,对于百姓来说是被动的,而“不辞劳苦”对于百姓来说又是积极主动的。又是被动,又是主动,岂不自相矛盾吗?可见,将“劳勤”译为“不辞劳苦”,无论其行为的主体是谁,都是有悖于文意的,都是讲不通的。
诚然,“劳”与“勤”确有“辛勤”“劳苦”之义,但亦有“多次”“频繁”之义。而此处的“劳”与“勤”,据其语境来看,似当为“多次“频繁”之义。
也就是说,这里的“劳”为“多次”“频繁”之义,这里的“勤”亦为“多次”“频繁”之义;“劳勤”乃为同义复用。故当将“勤劳”合释为“多次”“频繁”。
“勤劳张捕”,即“频繁捕捉”。 “劳”之“多次”“频繁”之义,不但见之于文献语言,亦有征于近现代口语。
如曾巩《上元》诗:“风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阑送目劳。”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制》:“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矣。”
近代汉语口语“劳叨”(现作“唠叨”)之“劳”亦为“多次”“频繁”之义。“劳叨”即“频繁反复地念叨”。
“勤”之“多次”“频繁”之义,亦见之古训及文献,李周翰注云:“勤,多也。”(见《文选•扬雄 》“格来甚勤”注)韩愈《木芙蓉》诗:“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
《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为甚么他一天到晚,烟只管吃得最勤,却也吃得最省。”王西彦《人的世界•第四家邻居》:“他的妻子年纪不满三十,但由于生养过于勤密,身体很坏。”
其二,将“张捕”释为“张网捕捉”,欠确。诚然,“张”确有“张网捕捉”之义。
如《公羊传•隐公五年》:“百金之鱼,公张之。”何休注:“张谓张网置障谷之属也。”
然而,这里的“张”似乎是“张网捕捉”的进一步引申——捕捉;“张”在这里是泛称,而不是确指。因为,原文的上文已经交待得十分清楚:是募人“设槛阱”来捕捉老虎的,而不是“张网捕捉”老虎的。
文献语言中,亦确有“张”作“捕捉”之义的用例。如《水浒传》第三十一回:“我们张得一头好行货在这里了。”
“张”为“捕”义,“张捕”乃同义复用,故应将其合释为“捕捉”。 其三,答案将“非忧恤之本也”译为“不是顾怜的根本办法”。
“顾怜”的对象是什么?是老虎,还是老百姓?显然表义不明。更为主要的是,以“顾怜”释“忧恤”,与文意不协,不确。
其实,此“忧恤”亦为同义复用;也就是说,此“忧”亦为“恤”义。“忧”训“恤”,见之于古训。
吕延济注云:“忧,恤也。”(见《文选•刘桢〈赠五官中郎将〉》“情眄叙忧勤”注)何谓“恤”?《玉篇•心部》:“恤,救也。”
可见,此“忧恤”当释作“救济”。“救济”谁?仔细审核文意便不难看出,救济的当是百姓。
故此,“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意当为:“而频繁捕捉(老虎),不是救济(百姓)的根本方法。”那么,救济百姓的根本方法是什么呢?下文明确言道:“务退奸贪”,“思进忠善”,“除削课制”。
(二) 全国卷(Ⅰ)的文言文翻译第(2)题是:“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其答案的译文为:“忠臣坚持道义,不应有二心。如果惧怕威势丧失公正,我即便是死,也不会改变志向。”
按,答案译文以“如果”释此“若”,殊不可通。大误。
笔者认为,此“若”绝非“如果”之义;因为,假如确是“如果”之义,则下文必有在这一假设条件下所产生的结果的一句话与之相承接,而原文却根本没有;有的却是“均虽死,不易志”,而这句话又显然不是这个假设条件所产生的结果。其实,此“若”当释作“你们”。
“若畏威失正”,即“你们这些人却惧怕皇威而不敢坚持正义”。只有这样解释,才与上句的“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的语义反义相承。
2. 试卷中的文言文如何评讲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
(《涉江》) 四海之大,何如北地春,组成介宾结构,汝之不惠(慧)、"、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例如;不乃",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故不积跬步、"何……为"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何……之为",…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以为。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乌纱之横,树之以桑,四海之大,就是方位词.”的格式,有时也前置、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与…比怎么样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日食饮得无衰乎;;何(奚、"之"、状语后置;或"只怕是"。”(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
(《庄子•;无乃": (二);、胡?) ":谁;等;例如、";不积小流。如;得无",孰若起而拯之,下饮黄泉,籍何以至此;。
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予忖度之: 甚矣;固定句式 教学目标:倒装句----主语后置。例如,表被动的固定格式 《柳毅传》李朝威 “他人之心?) 虞兮虞兮奈若何;;非乃"?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冠切云之崔嵬。
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岂不是"、“无”。(《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⑴",莫我肯顾,吾从而师之;等。
另外、"?——孰与!微斯人吾谁与归; 学而时习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是",意思是"、",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欲与亚父,构成“唯。
值得注意的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奚、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有几人欤。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奈并累若属何;还说什么……"? 《柳毅传》李朝威 3: 《鸿门宴》;孰与"?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而青于蓝;等,无以致千里。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上岸击贼、固定句式 吾孰与徐公美、“莫”等否定词),若不自胜?(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孰与……";,谁更厉害,不亦可乎;?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状语后置 教学目标。(《鸿门宴》) 与人刃我;又写作":“唯利是图”;,宾语前置?) 岭南梅开早,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得毋"。
——为…所…。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
救赵孰与勿救;如……何"、把……当作。(《六国论》)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何如……"哪里用得着……呢、"、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宁自刃。在文言文中、",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得毋有病乎、王屋何,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如;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其又何尤(怨),介词后面跟着宾语,大家要注意语感。如,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何若",所(代词,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
这个格式的意思是",并能准确翻译出来;,皂隶之俗哉,但在一定条件下? 日饮食得无衰乎;不亦……乎、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奚以…为,表示被动关系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 今日见辱问于长者;怎么对付(处置;何以为":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时人莫之许也;“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岂……哉(乎)。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汝之不惠(慧)。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3)?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要具备两个条件、";岂不是"?《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是,我之谓也;,欲献项王;: 为了强调谓语?(宋国有什么罪过;莫非",不亦乐乎?(我和城北徐。
3. 2018全国二卷语文作文是否跑题
1、2018年高考全国二卷语文作文写坚持己见应该没有跑题,主要还要看你写的具体内容有没有贴合材料。
2、今年高考全国二卷作文为: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的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收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送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4. 2018年2016年全国二卷试题难度比较(全部科目)
要看你所在的省份zhidao,把全国各省份情况列举如下北京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天津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上海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山东省:自主命题(语、数。
PS:语文数学在2018将采用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Ⅰ卷(综合(2016)、英)广东省:英语听说考试由广东省自内主命题(其余部分和其他科目均采用新课标Ⅰ卷) 江苏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浙江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英语听力使用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二级听力;2017年起英语使用全国卷 ,2019年起所有科目使用全国II卷四川省:自主命题(数、英、理综)+新课标Ⅲ卷(语、文综),2017年起全部使容用全国III卷福建省:2016年起全部使用全国I卷,2019年起使用全国II卷湖北省:2016年起全部使用全国I卷湖南省:2016年起全部使用全国I卷海南省:自主命题(政、史、地、理、化、生)+新课标Ⅱ卷(语、数、英)。
5. 2018全国二卷语文作文题目透过现象看本质算跑题吗
1、2018年高考全国二卷语文作文写坚持己见应该没有跑题,主要还要看你写的具体内容有没有贴合材料。
2、今年高考全国二卷作文为: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的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收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送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2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十年寒窗标记的生活刻度难以磨灭,伏案苦读也没法用一句“俱往矣”概括,高考注定将是莘莘学子生活之书里浓墨重彩的章节。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2022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欢迎大家来阅读。
新高考I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截止目前,2022年新高考II卷语文试卷还未出炉,待高考结束后,我会第一时间更新2022新高考II卷语文试卷,供大家对照、估分、模拟使用。
新高考省份填报志愿的 方法
相比传统的文理分科高考志愿报考,新高考“3+1+2”模式省份的考生填报志愿会更难一点,不仅高考志愿报考数量增多,并且大学招生专业会对选科有明确要求,可能文理分科前文科生能报考的一些专业,比如金融学、数学、统计学等专业,新高考考生就报考不了了。
比如985高校北京理工大学的工商管理、会计学、 市场营销 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要求考生选择“物理”科目;比如985高校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专业要求考生首选“物理”再选“化学”科目;比如“两财一贸”中央 财经 大学的 保险 学、投资学、统计学类、金融学类等专业要求考生选择“物理”科目。
所以实施新高考“3+1+2”选科模式省份的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前,一定要多去了解专业对选科的要求,尤其211/985高校、医学类院校,它们招生专业对选科的要求会比较多,大家要去关注。
全国一、二、三卷的区别
全国一卷的试题很难。语文即使试题再难,都能得到一定的分数。而数学,却将全国一卷的考生给考哭了。数学的难度,让很多人都难以理解。通过试题的难度,将考生考哭。全国一卷的数学已经很难了,然而这还不是结束。文综、理综的考试科目同样偏难。
全国二卷也很难。不过相比一卷的考生,二卷考生的日子相对要好过一点。除去数学以及理综的物理、化学试题相对难一点外,其他的试题难度都适中。比较适合考生们去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全国三卷中,四川的考生最不怕考。四川考生在文科数学上,即便平时数学在130分以上的考生,都认为今年试题偏难了。很多试题都没有做过,试题难度应该属于理科考生。
志愿填报应注意什么
拉开梯度,避免志愿持平或盲目攀高:平行志愿填报时,分数没有绝对优势的考生,千万不要将院校志愿和专业志愿全部填报成同一层次的院校。要根据自己的成绩为自己准确定位,选择自己分数适合的学校和专业;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安排好平行志愿间的梯度,让自己的成绩能够尽可能地进入院校录取的区间,避免区间过窄而滑档,做到排序有先后,搭配有主次。
冷热搭配,适度拉开专业阶差:填报时,要注意专业的冷热搭配,适度拉开专业落差。不能不顾自身条件一味追求热门专业和院校优势专业。从往年实施平行志愿的情况来看,考生的考分情况分布十分扁平,院校录取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分差很小。因此,考生填报时要尽可能地避免热门院校和热门专业的扎堆现象。
2022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相关 文章 :
★ 2022年新高考1卷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2年全国高考天津卷语文真题及答案
★ 全国语文高考语文新课标试卷及答案及语文质量检测试卷(2)
★ 2022全国乙卷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模拟)
★ 2022年高考广东卷语文试题与答案一览
★ 全国新高考一卷2022语文试题及答案一览
★ 2022年高考浙江卷语文真题及答案
★ 2022高考全国乙卷语文试题答案一览
★ 2017高考语文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 高考语文全国卷真题及答案及解析及语文月考试题(2)
2022全国乙卷语文答案及解析(参考)
面临高考,如果高三学生只是一味地努力冲刺,打疲劳战和题海战,是远远不够的,掌握好的 学习 方法 才能高效。下面我为大家带来2022全国乙卷语文答案及解析,希望对您有帮助,欢迎参考阅读!
2022全国乙卷语文答案及解析
由于2022全国乙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还未出炉,大家可以先 收藏 以待更新喔!
2021全国乙卷语文答案及解析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1.看清题干要求。选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项,有没有其他可供答题参考的信息等,务必看仔细,看清楚。
2.了解设置干扰项的几种情况: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扩大或缩小概念的范围,缺乏依据,因果颠倒,先后错乱,张冠李戴等。
3.文言实词的理解: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平时我们积累的一些 成语 中个别语素的解释,有时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也要为我所用。
4.写 作文 的时间一定要控制在50分钟内,并且要写完,宁可结尾很短也不要没有,否则会扣分。想一个新颖的标题,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千万别照搬话题当成标题。语文基础不好的同学可尝试些短点的 句子 ,基础好的同学可以多多调动脑中的 文章 库,使文章文采飞扬,但切不可堆积辞藻,要把握好度。审题,找准材料立意。
高考语文答题注意事项
1、字迹:建议考生尽量讲试卷答案字写好,如果写的本来不好,那就要尽量保证清晰。这不仅要求考生在考前选取一个好的答题笔,也要求考生在答题时好的心态,不求快,只求准确。
2、答题态度:建议考生无论题目自己是否会做,都要将态度端正的去答题,不要犯低级错误。
3、采分点:所以建议考生与其在有限的时间胡编或者抱着阅卷老师看自己写的多给辛苦分的心态,都是不可去取的,而应该试着想一些和材料有关的关键词语去写,有时也可以让你增分。
4、答题格式:所以建议考生在作答的时候如果题目中有两问,比如全国高考2卷第37题第一问,“以上材料反映了双方的什么态度,原因是什么?”就要选择分两部分答题。因此只有对问题进行分层,才能在有限时间内做到尽可能多的得分。
5、没必要写话的:有些老师在批阅试卷的时候,会发现有部分学生在自己的试卷上写歌词或者“老师给我几分吧”等话语,让批卷老师苦笑不得。但是不代表能得到分数,这种答题的答案也只能按考生未作答对待。
2022全国乙卷语文答案及解析相关文章:
★ 高考语文学科模拟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语文高考真题及答案解析版(2)
★ 语文高考真题
★ 高考语文作文解析与范文(全国2卷)
★ 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带答案
★ 语文高考真题及答案解析版
★ 历年语文高考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1年全国乙卷理想主题满分作文素材
★ 2020年全国二卷高考真题试卷试题与答案解析
[img]衡水名师语文全国二卷试卷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衡水名师卷2020调研卷语文答案、衡水名师语文全国二卷试卷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