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同学们谈谈百校大联考调研试卷七语文,以及百校大联考第七次调研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不要忘记分享给你的朋友哦!
本文目录一览: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一年一度的期末考试马上就要开始了,同学们正在进行紧张的复习,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下面我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模拟试卷,供大家参阅。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5小题每题2分.第6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伫立(zhù) 称职(chèn) 滑稽(jī) 陛下(bì)
B.匿笑(nì) 迸溅(bèng) 伶仃(lín) 炫耀(xuàn)
C.援助(yuán) 猝然(cù) 尴尬(gǎ) 嬉戏(xī)
D.吆喝(yāo) 诀别(jüé) 扒窃(pá) 头衔(xián)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故障 酥软 宽宏大量 自相茅盾
B.纳罕 笼罩 不可救要 混为一谈
C.真谛 妇孺 语无伦次 迫不及待
D.孪生 暗哑 情不自禁 疲倦不堪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假如有机会到北京,我一定要光临故宫博物馆。 (“光临”是敬语,称宾客来临,应改为:“参观”。)
B.“光盘行动”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正是因为它表达了现代公民厉行勤俭节约。 (在“勤俭节约”后面加“的愿望”)
C.为了避免溺水伤亡事故不再发生,学校切实加大了安全教育力度,做到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 ( 将“避免”改为“防止” )
D.互联网的诱惑无法令现代人拒绝,但昂贵的网上消费又使人们难以接受。
(语序不当,将“无法”一词移至“现代人”之后。)
4.下列选项和例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一致的一句是 ( ) (2分)
例句:天空飘浮着团团白云,仿佛盛开着朵朵银棉。
A.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B. 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期。
C.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D.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5. 下列有关课文内容及文学常识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伊索寓言》的作者是伊索,古希腊人,《伊索寓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最成熟、最完备的寓言集。
B.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丹麦的安徒生,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灰姑娘》。《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C.《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作者是宗璞, 文章写景状物,意在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和领悟。
D.《春》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著有诗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辩》等。
6.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每空1分,共10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 _______________,教然后知困。(《虽有嘉肴》
(3)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说: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4)《论语十二章》中,表示既要广博的学习,又 要有坚定的志向;既要多提问题,又要多想当前的事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夜雨寄北》中批判了沉溺歌舞的统治者,表达对国家命运地关切与忧虑的诗句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 似曾 _______相 。_______________。
(6)《次北固山下》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二、综合性学习及应用(4分)
7.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让我们到生活中的语文世界里去一展身手吧!
(1)我给文字消消毒。(2分)
请用你的火眼金睛,改正下面这些成语中的错别字,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①默默无蚊( ) ②天尝地酒( )
③饮以为荣( ) ④咳不容缓( )
(2)露一手
请以“爱护校园的花草”为主题为拟一条广告。(2分)
三、阅读(8-24小题,共36分)
(一)古诗赏析(3分)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8.诗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是什么?(1分)
9.你从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2分)
(二)文言文阅读(11分)
河中石兽
纪昀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12.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
(三)课内阅读(12分)
皇帝的新装(节选)
①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
②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
③皇帝很想亲自去看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那里。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线的.影子也看不见。
④“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
⑤“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⑥于是他点头表示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他不愿意说出什么也没看到。跟随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他们像皇帝一样,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参加快要举 行的 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 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
⑦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⑧“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⑨“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⑩“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4.请用“既不……也不……也不……除非……”写一句话。(2分)
15.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16.两位诚实的官员指着那架空织布机违心称赞布料的原因是什么?(2分)
17.下面说法有误的是( )(2分)
A、第②段独句成段,略写百姓的议论,为后文游行大典的盛况埋下伏笔。
B、从这几段中可以看出皇帝是一个虚伪、昏庸、愚蠢的人。
C、在这几段选文中,皇帝是中心人物。
D、皇帝既欺骗别人又欺骗自己,目的就是为了尽快穿上美丽的新衣。
18. 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2分)
19. 一个孩子讲出真话,给了我们什么启迪?(2分)
(四)课外阅读(10分)
最温暖的墙
马国福
①玲玲是一名中学教师。她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她要经常与粉笔打交道。当粉笔灰尘雪花一样把她的世界装点得银装素裹的同时,也悄然腐蚀着她的手指。
②几年下来,她的右手拇指和食指结了厚厚的一层老茧。尤其是冬天,天冷的时候,她手上的老茧裂开了口子,一堂课板书下来,疼痛不已。上课前擦的润肤油,不到几分钟就被粉笔灰吸得一干二净。为了减轻疼痛,下课后她经常用热水袋捂住冰凉疼痛的手指。
③有一堂课,玲玲需要板书一黑板内容,写到一半的时候,她手上的裂口流出很多血,染红了手中的粉笔。坐在前排细心的学生发现了老师手上的血。那点点血迹像梅花一样,竟将白色的粉笔点缀得分外引人注目。
④玲玲拿出纸擦掉手上的血,继续书写。不专心上课叽叽喳喳说话的学生见状后不再说话。教室里静极了,只听见粉笔头在黑板上轻轻发出的沙沙声,就像秋天的叶子,一片一片凋落在草地上发出的轻 微声音。
⑤第二天上课时,玲玲一走进教室,发现学生们的眼神和往常不一样,有一种期待、一种激动,那种神情意味深长,就像捉迷藏的孩子希望自己的秘密不被人发现一样。班长喊起立,全班学生向老师问好,他们并没有把目光放在老师身上,眼睛全盯着讲台上的粉笔盒。这让她感到很蹊跷,莫非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当她从粉笔盒里拿出粉笔准备书写时才发现。那些粉笔整整齐齐全部穿上了外套,一根根粉笔被五颜六色的彩纸裹了起来,像花园里多彩的花枝。
⑥玲玲以为学生们在和她开玩笑,准备撕掉包裹粉笔的彩纸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老师先不要撕。请先看看那些字!那纸上面有字。”
⑦玲玲轻轻撕开纸,纸上密密麻麻写着:“老师,天冷了,我们看到你板书时手上流血,就用纸把粉笔包起来。这样你写字时手就不会疼了!”在那些粉笔中有一支独特的,没有包纸,被一个硬壳的彩色笔筒包着。玲玲拿起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已经用尽,可以随意拧着伸缩的唇膏筒!这是多么诗意美好的创意啊!这些纯真的孩子,把母亲用来化妆的唇膏筒也给拿来了。
⑧几十双眼睛盯着玲玲。玲玲的眼睛湿润了,泪水像地下泉水,慢慢地涌了出来。她微笑着向学生们道谢。转过身,书写。粉笔灰像雪花 一样飘落,竟使这寒冬的教室显得格外婆娑和妩媚。握着那细细的粉笔,她感觉自己握着的不是一支粉笔,而是一双双温暖的小手,一支支有力的橹桨,在爱的海洋里划呀划。他们用薄薄的一张纸,在寒冬,给老师筑起了一堵最温暖的墙。此刻,她的心里涌动着一种说不出的力量。她知道,那些孩子的心,像细微的炭火一样,默默燃烧着……
(摘自《意林文汇》2007年1月上,选文有删改)
20.请概述文章主要内容。(2分)
21.第⑤段划线句子中的“有一种期待”,请设想学生们“期待”什么?(2分)
22.第④段中为什么说“不专心上课叽叽喳喳说话的学生见状后不再说话”?(2分)
23.你是怎样理解文章标题“最温暖的墙”的?(2分)
24.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在学习中无处不在,春节将到,请你写出几句最想对老师说的话。(2分)
四、作文(40分)
25.(1)我的______________(老师、爸爸、妈妈、同桌……)
(2)我不相信眼泪
要求:(1)任选一题作文(如选(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
(2)文中不准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3)字数不少于600字。
(4)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初中语文百校联盟金考卷怎么样
初中语文百校联盟金考卷不适合大多数学生。百校联盟是好卷子,题也是好题,毋庸置疑。问题就在于,实际上是不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百校联盟自己没有标明,但实际上真正适合刷这系列卷子的人其实是比例占很小的,因为新度,坑度,综合难度都是稳压过很大多数模拟题当然也包括中考题的。
[img]2010江苏省高三百校大联考C卷语文
2010江苏省高三百校大联C卷 语文 (部分)
3 心愿是风,快乐是帆,祝福是船。让心愿的风吹着快乐的帆,送着祝福的船,飘向永远幸福的你。轻轻地问候一声:生日快乐!
8 (1)魏明帝许焉,仍策书嘉叹,勉以黄霸之美,加讨寇将军。
(2)一旦获罪被罢免,即使想牵一条狗,还能得到吗!
(3)因为他为官清廉耿正,向来不置办田宅,于是武帝派军士为他造了一座有五十间房屋的宅院。
9(1)是“摇”和“滴”两个字。城不会动,但“凉风发”使水摇影动,似乎城也在摇荡;月是不会滴露的,但秋月如洗,仿佛会凝珠滴下。这两个字化静为动,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其他的还在找呢~~~我也在做~~~难不成你也是市中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评估检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第一部分:
1.填空:
⑴欧阳修是政治家、文学家,晚年号,之一。
⑵本单元我们学的两篇诗文选自《乐府诗集》,它们是和。
⑶曹操是末年 、 、 。
⑷唐朝诗人中“李杜”是指 和 ,“小李杜”是指 和 。
2.原文填写:
⑴《三峡》中间接写水流之急的句子是。
⑵《陌上桑》中写“行者”和“少年”见罗敷时表情的句子是。
⑶《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一文中概写蔡勉旃的六字是。
⑷《望岳》的颈联是。
3.译句:
⑴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⑵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⑶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⑷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⑸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4.《卖油翁》中陈尧咨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射技的?卖油翁是如何看待陈尧咨高超的高超的射技的?
5.《陌上桑》一文第一段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刻画罗敷这个人物的?
读下面诗歌,完成6-7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6、对这首诗中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的“题”是“写”的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意思。
B、“闲居”一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一句中的“敲”,传说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一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便由于注重炼籽,故读来回味无穷。
第二部分:
(一)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8.本文的“之”字是代词,代人、代物、代事各不尽同,请分别举例。还有一个“之”字代指看不见摸不着的道理,也一并指出。
9.在文中找出“但微颔之”中“但”的同义词: 。
10.译句:
尔安敢轻吾射?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11.本文写了两件事,哪是因,哪是果?哪为主,哪为次?后者对前者含有什么意味?
12.康肃公确有值得自夸的地方,但卖油翁似乎并不太欣赏,这从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但微颔之”的潜台词是什么?
13.如何看待陈康肃“笑而遣之”中的“笑”?
(二)
⑴至于夏水襄陵,治溯组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⑵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⑶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4、第一段写三峡什么景色,特点如何?
15、本段所写的季节是。
16、第一段中的哪句最能体现三峡水势之险?
17、“素湍绿潭”是从哪个角度进行描写的,可见怎样的景观?
18、“清荣峻茂”分别理解为:
清: 荣:
峻: 茂:
19、“良多趣味”一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20、为创造意境,第三段中字和字用得好。
21、作者写“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用意何在?
22、写渔者歌曰有什么目的?
23、翻译:
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⑵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
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24、诗人借“杨花”“子规”暗含,暗含了作者对王昌龄被贬的。
25、后两句的表达方式是。
26、后两句中,作者用的手法,抒发了对友人的无限同情关切。
27、诗中一句点明时令。
28、诗中几个字表明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29、解释下列诗句,说说你的理解: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0、对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写景旷远,想象丰富,体现了诗人旷达豪放的胸怀。
B、“闻道”一句既写出了诗人乍听朋友遭贬消息后的震惊与惋惜,也写出了友人长途跋涉的艰辛和诗人对友人的关心。
C、诗人寄愁心与明月,是将自己对友人的同情怀念带给友人,以慰藉朋友破碎的心。
D、三四两句中诗人展开想象,并运用了比拟与夸张的手法。
31、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第三部分:写作
读本单元的五首诗歌,选取其中一首改写成一篇作文片断,题目自拟,3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1-3.略
4.陈尧咨认为自己的射技很高超,并以此自豪。卖油翁则对陈尧咨的射技只是略加赞许。
5.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画罗敷。
6.C
7.C
8.代人:笑而遣之;代事:睨之,但微颔之;代物:徐以杓酌油沥之;代指道理:以我酌油知之。
9.惟
10.略
11.康肃公射箭是因,卖油翁沥油是果。后者为主,前者为次,含有教训的意味。
12.睨之,但微颔之。潜台词是:射得不错,也不过如此。
13.略
14、三峡的水;急
15、夏季
16、“朝发白帝……不以疾也。”
17、俯视;写出了春冬之时三峡壮丽的景观。
18、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19、热爱三峡景物,热爱大自然
20、寒;肃
21、以声衬静,渲染山谷的清幽,凄清
22、渲染萧瑟的秋景,表现旅人的哀愁。
23、略
24、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同情和关切
25、抒情
26、想象或拟人
27、杨花落尽子规啼
28、过五溪
29、略
30、A
3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关于百校大联考调研试卷七语文和百校大联考第七次调研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同学们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