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同学们谈谈语文大市高考调研模拟卷,以及语文高考调研答案新课标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不要忘记分享给你的朋友哦!
本文目录一览:
- 1、2017语文高考题答案及解析及语文摸底考试试卷(4)
- 2、2016年高考调研模拟卷语文三 答案
- 3、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 4、哪里有免费的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下载啊
- 5、2017广西崇左高三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2)
- 6、2020版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两套,附解析)
2017语文高考题答案及解析及语文摸底考试试卷(4)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这是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般的美景,又能让你领略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
②近年来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对商场里琳琅满目的高档电器也不再望尘莫及了。
③他在学习上坚持博学审问,对待工作更是兢兢业业,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④由于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不肯认真研究调查,他对于群众的意见总是充耳不闻,所以常常受到大家的批评。
⑤有的同学过去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到了高中才发现既要补欠账,又要学新知识,被弄得左支右绌,狼狈得很。
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温文尔雅的节目走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节目中一举夺冠的小姑娘更是成为谈论的焦点。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截至12月底,我院已经推出了40多次以声光电技术打造的主题鲜明的展览,是建院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
B。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水平大幅提高。
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D。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许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B。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C。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D。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为了保护自己,变色龙经常换上与环境接近的颜色。人们对此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以为变色① ,就可以变成什么颜色。其实,② 。蜥蜴类动物的皮肤变色③ ,温度和光线是其决定因素,而且每种蜥蜴能变什么颜色也是固定的。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的发展。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语文高考题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B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说法错误。C项“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D项,“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2.【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证明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3.【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B项“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文中没有体现这一内容。
4.【答案】B
【解析】B项,“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不对,原文中结尾说“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5.【答案】①有形的各种窗子;
②无形的窗子,指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
③理想照进现实的窗口;
④人们心中时时约束自己的框框;
⑤人人渴望打开,却很难敞开的心灵之窗。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需要学生筛选信息,仔细阅读原文,找出相关语段,提炼中心意思即可。
6.【答案】
①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更显出“窗”对人们的无所不在的约束;
②以拉家常的口吻娓娓道来,更显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易与心灵深处的交流;
③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真诚态度,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
(每点2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人称的使用非常讲究。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7.【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仔细阅读各选项表述文字,然后在文本找准相应的的答题区间,再认真加以比较,明辨正误。题中,根据“材料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的说法可知D项说法的错误。
8.【答案】AC
9.【答案】(1)居民平时要强化垃圾分类意识,坚持垃圾分类存放、投送垃圾。(2)政府要负起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责任。(3)居民和政府要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
【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这个问题,在文本中筛选相关信息;同时注意题干中“结合材料”一语,切忌凭空随意作答。比如,从材料一所列之表可以看出,虽然知道垃圾应该分类的人很多,但仅了解简单分类的人也不少,由此可知还应加强宣传;从材料二中“有人说”的话语可知,政府要负起责任;由材料二结尾“各负其责,各尽气力,形成合力”等语可知要大家都尽力;等等。
10.【答案】A
【解析】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 意思是:更始即位,舞阴(地名)大户人家李氏拥城不投降,更始遣柱天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以信义闻名,愿意向他投降。”
11.【答案】B
【解析】收考是指拘捕拷问。“考”是通假字,拷问的意思。
12.【答案】C
【解析】原文是“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13.【答案】(1)皇帝说:“官吏依法行使,法律才不会被枉曲,你另外说些别的想说的吧。” 赵王再也没有回答的话。
(2)后来青州遭遇严重蝗灾,(这些蝗虫)一侵入到平原郡境内就死了,(平原郡)每年都有好收成,百姓都歌颂赵憙。
【解析】(1)句中的“枉”“更”“它”“复”,加被动句式。(2)句中的“大”“界”“辄”“屡”“之”,加省略句。
14.【答案】CE
【赏析】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
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
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 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15.【答案】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解析】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
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
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 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16.【答案】(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众人匹之 不亦悲乎(2)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解析】试题分析:诸子散文与唐代铭文,一散一韵。注意语境提示和不写错字,“匹”“庐”。
17.【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①“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使用错误,不能用来形容大自然山水。②“望尘莫及”指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使用错误。③“博学审问”指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求教。④“充耳不闻”指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⑤“左支右绌”原指弯弓射箭的姿势,左手支持,右手屈曲。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⑥“温文尔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使用错误。故选A。
18.【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结构混乱,应在“是建院90年来”前面加上“这一年”。B项成分残缺,应去掉“使得”一词。D项搭配不当,“录取”“名额”不能搭配。故选C。
19.【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失陪”一词应是自己不能陪别人时的客套语。C项“寒舍”是称自己家的谦词,不能用于别人家。D项“千金”用于称对方的女儿,不能用于自己的孩子。故选B。
20.【答案】想变成什么颜色 事实并非如此 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运用的连贯。解答时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如第一空根据“以为变色龙”“就可以变成什么颜色”等信息可知,应填写“想变成什么颜色”;第二空根据“其实”及空后等内容可知,应填写“事实并非如此”;第三空根据“温度和光线是其决定因素”等内容可知,应填写“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
21.【答案】①名字不够响亮不一定影响经济发展
②更名不一定会带来本市的经济腾飞
猜你喜欢:
1.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 大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3. 高考语文成语运用专题练习题带答案
4.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5. 高考语文课标试卷及答案
6. 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带答案
2016年高考调研模拟卷语文三 答案
1——5:CDBBC6——10:BAABC追问:还有2011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英语试题B型的答案么?谢谢,来了马上采纳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第1卷
一。选择题(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 ( )
A.良莠不齐(YOU三声) 表情呆板(DAI一声) 强词夺理(QIAND二声) 尔虞我诈(YU二声)
B.咬文嚼字(JUE二声) 一暴十寒(PU四声) 惝恍迷离(TANG二声) 穿凿附会(ZAO二声)
C.心广体胖(PAN二声) 莞尔一笑(WAN三声) 血肉模糊(MO二声) 所向披靡(MI三声)
D.淆乱乾坤(XIAO二声) 贫瘠不堪(JI二声) 自怨自艾(YI四声) 暴殄天物(ZHEN三声)
2.下列四组词语都有错别字,其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 )
A.莅临指导 丰功伟级 生死攸关 好高骛远
B.党同伐异 洞烛其奸声势赫奕 一筹莫展
C.兵慌马乱 一傅众咻 无人问津 深居简出
D.忸怩不安 草菅人命 既往不究 如怨以偿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 )
世上事物林林总总,天下文章万万千千,丰富( )芜杂,一口吞不下,一眼望不穿。
( )加以选择,( )使之简单化、条理化和本质化,( )能认识它,而与此同时,也就
是对它的重新组合和再创造。( ),选择文章也是一种文化的再创造。
A.却又 只有 才能 从而才 因此 B.但是 只要 就能 因而就 所以
C.而且 只有 才能从而才 因而 D.但是 只要 就能 因而就 因此
4.依次填入下段文字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艾青说:“我所努力的对诗的要求是四个方面:( ),有意识地避免用华丽词藻来掩
饰空虚;( ),以一个意象来表明一个感觉和观念;( ),以全部力量去完成自己所选择
的主题;( ),不含糊其词,不写为人费解的思想,决不让读者误解和坠五里雾中。”他
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塑造了一个勤劳、( )善良在感人形象保姆大堰河。
A.朴素 集中 单纯 明快 勇敢 B.单纯 朴素 明快 集中 纯朴
C.朴素 单纯 集中 明快 纯朴 D.单纯 集中 明快 朴素 勇敢
5.下列四句话,朗读的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有差别。请根据每句中的语境提示,给每句标
上逻辑重音,正确是一项是:(3分) ( )
我不会写诗歌。(你来写吧。)
(谁说我会写诗歌?)我不会写诗歌。
(我不是不肯写诗歌)我不会写诗歌。
(我只会朗诵诗歌)我不会写诗歌。
我不会写诗歌。(写篇散文吧!)
A.①写 ②诗歌 ③我 ④不 ⑤会 B.①我 ②不 ③会 ④写 ⑤诗歌
C.①我 ②写 ③不 ④会 ⑤诗歌 D.①写 ②不 ③会 ④写 ⑤我
6.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准确无误的一项是:(3分) ( )
A.除了银河系的星星以外,河外星系里还有无数的星星,真是不胜枚举。
B.学习基础知识,应当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切不可一味贪多求快,否则,欲速而不达。
C.这里地震之后,迅速盖起了房屋,恢复了生产,如果没有党的领导,要想取得胜利是
谌设想的。
D.你们到北京去的事,让我去找领导也没有用,因为师出无名,让他怎么批呢?
7.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总明确的一组是:(3分) ( )
A。难道能够否认《黄山记》是一篇热情奔放、大开大合、挥洒自如、色彩缤纷、语言华
美的优秀散文吗?
B。现在无论城市及农村,都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C。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必须和剔除、针砭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同时进行,不能顾此失彼。
D。正因为古猿本身结构具有与人相接近的性状,在一定的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大片森林
的毁灭等),古猿才有可能离开猿的系统,而向着人的方向发展。
8.将下列四句话分别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①有夜光的 ②北级星牌的 ③刚买来的 ④他家的 ⑤弓形 ⑥那座
A.④⑥③①②⑤ B.⑥③①④②⑤
C.⑥④②⑤①③ D.④⑥②①③⑤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谨庠序之教”和“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中的“庠”“序”都指我国古
代的地方学校。
B.“因入京师,观太学”和“太学在郊中”的“太学”都是指国家办在京师的最高学府。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和“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都是指我国古代学校学习的
内容,即礼、乐、书、数、御、射六种学问或技艺。
D.“金榜题名”是指进士及第,因为考中进士后,用黄纸题写姓名,金为黄色,故称黄榜
为金榜。
阅读下面辛弃疾的一首词,完成10-11题。
鹧 鸪 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困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突骑渡江初。燕兵夜捉金胡禄,汉箭朝飞金仆胡。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茂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锦:(CHAN)锦衣。 ②金胡禄(LU)箭袋。 ③金仆姑:箭名
10.对这首宋词文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壮岁旌旗拥万夫”一句是说自己壮年时曾统领过万人的军队抗击金兵。
B.“锦突骑渡江初”一句是说穿着锦衣的精锐骑兵开始渡江南下。
C.燕兵夜捉金胡禄,汉箭朝飞金仆姑:这两句是写与金兵进行激烈战斗的情景。
D.“春风不染白髭须”一句是说自己抗金斗志壮志不改,岁月也不会染白自己的髭须。
11.对这首宋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词上阕回忆自己年轻时奋勇抗金杀敌的情景。
B.下阕抒发自己年老力衰、壮志未酬的感慨。
C.全词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南宋朝廷重用,不顾年老力衰,愿意重返沙场杀敌立功的愿
望。
D.作者在序中称此词是“戏作”,实际上是议论政治、抒发感情的严肃作品。
二、(20分)下面是顾炎武写给友人的一封信,阅读后完成12-20题。
去冬韩元少书来,言曾欲为执事荐及鄙人,已而中止。顷闻史局中复有物色及之者。无
论昏耄之资,不能黾勉从事;而执事,同里人也;一生怀抱,敢不直陈之左右。
先妣未家过门,养姑抱嗣,为吴中第一奇节,蒙朝廷旌表。国亡绝粒,以女子而蹈首阳
之烈,临终遗命,有“无仕异代”之言,载于志状。故人人可出而炎武必不可出矣!《记》
曰:“将贻父母名,必果;将贻父母羞辱,必不果。”七十老翁何所求?正你一死!若必
相逼,则以身殉之矣!一死而行妣之大节愈彰于天下,使不类之子得附以成名,此亦人生
难得之遭逢也!
《宋史》言刘忠肃每戒子弟曰:“士当以识器为先,一命为文人,无足观矣。”仆自
一读此言,便绝应酬文字,所以养其器识而不堕于文人也,悬牌在室,以拒来请,人所共
见,足下尚不知邪?抑将谓随俗为之,而无伤于识器邪?中孚为其先妣求传再三,终已辞
之,盖为此一人一家之事,而无关于经术政理之大,则不作也。
韩文公文起八代之衰,若但作《原道》、《原毁》、《争臣论》、《平淮西碑》、
《张中丞传后序》诸篇,而一切铭状既为谢绝,则诚近代之泰山北斗矣。今犹未敢许也。
此非仆之言,当日刘叉已讥之。
谨此奉闻。
(亭林遗书)
注:①韩元少:顾炎武的朋友。 ②昏耄:糊涂,衰老 ③黾勉:勤勉,努力。
④未嫁过门,养姑抱嗣:顾炎武的嗣父顾同吉十八岁时早卒,他的母亲仍按照守节的
封建观念来到顾家。顾炎武即是以侄子身份作嗣子的。
⑤首阳之烈:周灭商后,伯夷、叔齐不食周而饿死于首阳山
中孚:作者的朋友李愚,字中孚。
刘叉:唐朝诗人
1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 )
A.顷闻史局中复有物色及之者 物色:寻找
B.敢不直陈之左右 陈:说出
C.此亦人生难得之遭逢也! 遭逢:遭遇灾难
D.一死而先妣之大节愈彰于天下 彰:扬名
1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所称代的对象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言曾欲为执事荐及鄙人 B.七十老翁何所求?
B.使不类之子得附以成名 D.所以养其器识而不堕于文人也
14.下面对“国亡绝粒”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国家没有断粮。 B.国家没有断顾家的粮
C.国家灭亡了,顾家断了粮. D.国家灭亡了,顾炎武的母亲断了粮.
15.选出与“将贻父母令名,必果”“令”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2分) ( )
A.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 B.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C.挟天子而令诸侯 D.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16.文中”一死而先妣之大节愈彰于天下,使不类之子得附以成名”这一复句,如果
给它的译文用上关联词语,应选用:(2分) ( )
A.只有……才能……才能…… B.宁可……也要……而且……
C.如果……那么……而且…… D.无论……也要……也要……
选出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
17.临终遗命,有“无仕异代“之言,载于志状。(2分)( )
A.(母)临终留下“不要在别的朝代做官”的话,(这些文字)记载在墓志铭和行状里。
B.(母)临终遗嘱中有“不要在清朝做官”的话,在墓志铭、行状上刻着(这些文字)。
C.(母)临终留下“不要在别的朝代做官”的话,(这些文字)记载在墓志铭或行状里。
D.(母)临终遗嘱中有“不要在别的朝代做官”的话,在墓志铭、行状上刻着(这些文
字)
18.韩文公文起八代之衰,若但作《原道》……则诚近代之泰山北斗矣。(2分)( )
韩文公的文章继承八代已衰落的笔法,如果只写《原道》……那么确实是近些年以来最为们
崇敬,富有极高名望的人了。
韩文公文章使衰弱了八代的文坛兴起,如果只写《原道》……那么确实是如泰山北斗一样的
给人们指方向的人了。
韩愈的文章继承八代已衰弱的笔法,如果只写《原道》……那么确实是如泰山北斗一样的给
人们指方向的人了。
韩愈的文章使衰弱了八代的文坛兴起,如果只写《原道》……那么确实是近些年以来最为们
崇敬,富有极高名望的人了。
19.比较下列句子“之”字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两次筛选,第二次选出的一项是:(3分)
( )
A.顷闻史局中复有物色及之者 B.一生怀抱,敢不直陈之左右.
C.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 D.以女子而蹈首阳之烈
20.下列句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有:(3分) ( )
顾炎武不在清朝作官,是受了母亲的影响。
顾炎武写此信的目的是为了让后人辩证地看待韩愈。
顾炎武为“养其器识”而始终没有给李中孚去世的母亲写传。
顾炎武认为他母亲学习伯夷叔齐,保持民族气节,是了不起的节义行为。
顾炎武认为韩愈不是真正的泰山北斗,因为他写过不少墓志铭之类的应酬文字。
三、(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思维科学体系作为一种综合科学体系,它纳入了许多学科。按照它们研究对象的特
殊性质、在体系中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我国思维科学体系的
开拓者钱学森设想可以分为相互联系的三层有机结构。曹利风认为钱学森的设想是可取
的。但是,对每一层次应由哪些学科构成,则持不同看法。
首先,什么是思维科学体系的基础科学?曹利风认为:思维的基础科学应当是深刻
揭示人脑思维活动的本质和普遍规律的基础理论,因此作为思维科学的基础理论决不只
是逻辑学、形象思维学和灵感学。思维科学体系的基础科学应当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总
结人类思维经验、揭示思维对象的普遍规律和思维自身普遍规律的各种思维科学,首先
是哲学世界观和哲学史,其次还有认识论和逻辑学(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这类思维
科学是思维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理论的思维科学;另一类思维科学包括研究思维主体
人脑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揭示思维过程生理机制的神经生理学和神经解剖学,以及普通
心理和儿童心理学。
第二、什么是思维科学体系的技术科学?曹利风认为:思维的技术科学应当是介于
思维的基础科学和思维的技术应用之间、由前者过渡到后者的中介科学,它以思维的基
础科学作理论基础,探索表达思维活动的工具和规律,为便于应用技术手段来模拟思维
活动提供技术理论的具体指导。由于思维活动的复杂性,决定指导思维技术应用的术理
论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语言学、符号学、数字、数理逻辑、信息论、控制论、系统
论等等,均可以看着是思维的技术科学。现今的美学不是研究思维和表达的科学,因而
涌充当思维的技术科学。
第三、什么是思维科学体系的应用技术!曹利风认为:思维科学的应用技术,应当
是思维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作指导,创造运用某种技术手段、工具来模拟,仿生人某
些思维功能,用以代替人的某些脑力劳动,提高智力活动的效率,就像运用机器技术手
段模拟人体劳动器官以代替人的体力劳动和提高劳动效益。当今能够运用技术手段模拟
人脑思维部分功能的,只有电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机,因此只有电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
机的电子和机械的技术系统,才算是思维科学的应用技术。
21.第一段中加点的“它”和“它们”所指代的对象分别是什么,准确的一项是:(2分)
( )
思维科学体系; 许多学科
科学思维体系; 许多学科
科学思维体系; 科学思维体系所纳入的许多学科
思维科学体系; 思维科学体系所纳入的许多学科
22.第三段中划横线的句子是谁的看法:(2分) ( )
A.曹利风 B.钱学森 C.本文的作者 D.一般人的观点
23.第三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写进文章的重要性在于:(3分) ( )
为了说明什么是思维科学体系的技术科学。
为了说明什么不是思维科学体系的技术科学。
为了表明与自己对立一方认识的不同。
为了表明自己与对立一方的认识也有相同的之处。
24.关于本文的写作意图,下面说法准确的一项是:(3分) ( )
介绍曹利风和钱学森对思维科学体系的看法。
介绍曹利风对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体系三层结构的内容的不同看法。
论述曹利风对钱学森思维科学体系三层结构的设想的补充观点。
论述曹利风和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体系的设想上的相同之处及不同之处。
第 2 卷
四、(20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天残缺最多。秦始皇烧天下诗书及诸侯史记,
并禁止民间私藏一切书。到汉惠帝时,才开发书禁;文帝更鼓励人民献书。书才渐
渐见得着了。那时传《尚书》的只有一个济南伏生。伏生本是秦博士,秦皇下诏烧
诗书的时候,他将《书》藏在墙壁里。后来兵乱,他流亡在外,汉定天下才回家;
检查所藏《书》,已失去了数十篇,剩下的只二十九篇了。他就守着这一些,私自
教授于齐鲁之间。文帝知道了他的名字,想召他入朝,那时他已九十多岁,不能远
行到京师去。文帝便派掌故官晁错来从他学。伏生私人的教授,加上朝廷的提供,
使《尚书》流传开去……
汉景帝时,鲁恭王为了扩展自己的宫殿,去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着
“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有《书》,这些经传都是用“古文”写的;所谓“古
文”,其实只是晚周民间别体字。那时恭王肃然起敬,不敢再拆房子,并且将这些
书都交还孔家的主人孔子的后人叫孔安国的。安国加以整理,发现其中的《书》比
通行本多出十六篇;这称为《古文尚书》……
到了三国末年,魏国出了个王肃,是个博学而有野心的人,他伪作了《孔子家
语》、《孔丛子》,又伪作了孔安国的《古文尚书》,还带着也安国的传。他是个
聪明人,伪造这部《古文尚书》孔传,是很了心思的。他采集群籍中所引“逸书”,
以及历代嘉言,改头换面,巧为联缀,成功了这部书,他是参照汉儒的成法,先将
伏生二十九篇分割为三十三篇,另增我二十五篇,共五十八篇,以合于东汉儒者如
桓谭班固所记的《古文尚书》的篇数。所增加篇,用力阐明儒家的“德治主义”,
满纸都是仁义道德的格言,这是汉武帝罢黜百家,专崇儒学以来的正统思想。所谓
大经大法,足以取信于人。只看宋以来儒者所口诵心维的“十六字心传”,正在他
伪作的《大禹谟》里,便见出这部伪作的影响之大。其实《尚书》里的订思想,该
是“鬼治主义”,像《盘庚》等篇所表现的。“原来西周之前,群君主即教主,可
以为所欲为,不受什么政治道德的约束,逢到臣民不听话的时候,只要抬出上帝和
祖先来,自然一切解决。”这叫做“鬼治主义”。“西周以后,因疆域的开拓,交
通的便利,财力的增加,文化大开。自孔子以至荀卿、韩非,他们的政治学说都建
筑在人性上面。尤其是儒家,把人性扩展得极大,他们觉得政治的良好,只在诚信
的感应,只要君主的道理好,臣民自然风从,用不到武力和鬼神的压迫。”(顾颉
刚《盘庚中篇今译》)这叫做“德治主义”。看古代的档案,包含着“鬼治主义”
的,自然比包含“德治主义”思想的可信得多。但是王肃的时代早已是“德治主义”
的时代;他的伪书所以专从这里下手。他果然成功了,只是词旨坦明,毫无诘屈聱牙
之处,却不免露出了马脚。
……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
25.结合文章内容可知,下列有两个句子中的“传字”,读音和意义是相同的。请选
出相同的两句,并注意、释义。(6分)
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
那时传《尚书》的只有一个济南伏生。
在墙壁里得着“古文”经传数十篇。
又伪作了孔安国的《古文尚书》,还带着孔安国的传。
句子中“传”字的读音和意义相同的两句是()句和( )句,读音为( ),意思是( )。
26.第三段中,作者说“他(王肃)是个聪明人”,从哪几个方面可见“他是个聪明人”?
(6分)
答:
①
②
③
27.对文章最后一段中“他果然成功了”一句应该怎样理解?(4分)
答:
28.作者断定王肃的《古文尚书》的伪作,有哪些根据?将有关序号填入括号中:(4分)
( )
他的《古文尚书》带有孔安国的传。
他采集群籍中所引“逸书”,以及历代嘉言,改头换面,巧为联缀。
他参照汉儒的成法,先将伏生二十九篇分割为三十三篇,另增多二十五篇,共五十八篇,以
合于东汉儒者如桓谭班固所记的《古文尚书》的篇数。
所增各篇用力阐明儒家的“德治主义”,满纸都是仁义道德的格言。
宋以来儒者所口诵心维的“十六字心传,”正在他伪作的《大禹谟》里。
《尚书》里的主要思想应该不是“德治主义”。
他的《古文尚书》词旨坦明,毫无诘屈聱牙之处。
五、(10分)
29.写出下列上句或下句。(任选四句)(4分)
①()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②金猴奋起千钧捧,()。(毛泽东:《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③人无远虑,()。(孔子:《论语》)
④老吾老,();幼吾幼,( )。(《孟子.梁惠王上》)
⑤不识庐山真面目,()。(苏轼:《题西林壁》)
30.下面是一段学生习作,画线处是否需要修改?请先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然
后选三处;加以修改。(6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旧社会,大汉族主义思想流毒甚多,偏远地区
的少数民族受到歧视。那里的人民病了,得不到应有的治疗,巫婆神汉横行村寨,
病人苦不堪言。解放后,人民政府医疗队来到少数民族地区,帮且他们改善医疗设施,学习
医疗技术。
错误之处有:( )、()、( )
改正:( )处改为( )( )处改为( )
( )处改为( )
六、(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某公爱柳,尝谓人曰:“‘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此何等景致!”及为县
令,遍伐杂树,以柳易之。任满秋迁,继任者恶柳而好梅,曰:“柳无风骨,岂若梅
之耐寒也。况‘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更胜似‘江上柳职烟’。”乃
伐柳易梅。
又三年,新官莅任,曰:“梅固耐寒,未若竹之常青也。坡公有言:‘可使食无
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又令伐梅种竹。
31.如果你是当地百姓中的一员,你会怎样想?描写一下你看到种竹告示时的心理活
动。不得超过200字。(20分)
看到种竹告示,我想:
32.以“读《种树》“为副标题,正标题自似,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议论文。(40分)
选自:
---------------------------------------------------------------
还有一些我提供网址,请注意!(高考模拟试题,全部都有!)
---------------------------------------------------------------
更多见:
;bs=%B8%DF%BF%BC%D3%EF%CE%C4%C4%A3%C4%E2%CA%D4%CC%E2sr=z=cl=3f=8wd=%B8%DF%BF%BC%C4%A3%C4%E2%CA%D4%CC%E2ct=0
哪里有免费的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下载啊
高中文理综合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文理综合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img]2017广西崇左高三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2)
2017年广西崇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7.(10分)翻译:
(1)(5分)正值前骁卫将军王守恩在家服丧,张从恩就把后事委托给他,逃走了。(“会”“委”“遁”各1分,句意信达2分)
(2)(5分)杀掉契丹使者而推举王守恩,是为国家社稷着想。现在如果害了他人,自己取得好处,不是我本来的心愿”(“盖”“计”“宿心”各1分,句意信达2分)
8.(5分)“数”说明数量之少,已不再是当年成林成片的样子;(1分)“残”写出了杨柳残败不堪,已不再是当年郁郁葱葱、浓阴蔽日的样子。(1分)“数”“残”从数量和状态两方面,(1分)写出了隋宫外面的杨柳残败的样子,(1分)从而映衬出隋宫的破败、倾圮、荒芜的景象。(1分)(答得不全酌情扣分)
9.(6分)第一首诗中作者极力渲染隋宫外杨柳残败衰颓的样子,借以衬托隋宫的破败,以哀景写哀情;(2分)而第二首诗中,作者极写宫树的郁葱茂盛、景色迷人,以宫树的葱郁茂盛来表现隋宫的破败荒
芜,以乐景写哀情。(2分)这两首诗都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同样是写树,虽一残败衰败,一
葱郁茂盛,但都渲染了隋宫的破败荒芜,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兴衰之叹。(2分)
10.(每空1分,共6分)
(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11.(25分)
(1)(5分)E D (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A项中“表明‘我’有点神经质”错。B项中“‘大胡子’救了‘我’是为了向‘我’宣泄大衣被水冲走的不满”错。C项中“我”的忏悔语义过重,应当是“自责”;“埋下伏笔”应改为“作了铺垫”。
(2)(6分)①大衣被水冲跑是误会加深的结果,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②为下文“我”的灵魂得到净化并为“大胡子”的妻子免费做手术作了铺垫;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观点二:小说主人公是“我”。理由:①从情节结构看:“我”到青石镇给患者做手术,途中乘坐人力三轮车产生误会,“我”在逃跑途中遇险,“我”在医院手术室休息时得知真相,“我”免费为“大胡子”的妻子做手术。这些都是围绕“我”展开的。②从主题看:本文表现的是人性的善良与自我反思精神的可贵,这一点正是通过“我”的免费手术体现的。③从人物关系看:在“我”和“大胡子”两人的对比中,突出了“我”人性的弱点,深化了主题。(观点明确2分,分析合理、充分6分)
12.(25分)
(1)(5分)E D (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A项中“已有无人替代的地位”分析偏离原文相关语句的意旨,原文是说当时兵荒马乱,堪用之人不多。B项中“原本志在”概括不当。 C项中“最初下令种树,是为了……没有想到……”分析有误。
(2)(6分)①以此引出传主,能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②诗意地评价左公当年种树的深远影响和巨大意义,寄寓作者无限崇敬之情;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关注后文,从而引导读者深刻把握文章的主旨。(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3)(6分)①选准树种,因地制宜种植;②宣传种树意义,颁布护林措施,并严格执行;③种树是他巡视地方的必选对象,从而引领出一种种树护林的良好风气。(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8分)①科举受阻,转而研究农桑水利等实用之学,让他获得一种观照外物的特殊视角;②早年在江南生活,那里的生态环境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而x疆荒凉荒寒荒漠化的环境,与其形成巨大反差,刺激他产生改变环境的愿望;③他种树是真有兴趣,真去研究,躬身参与,强力推行;④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是非常有远见的,正是这种远见,让他的作为具有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13.(3分)B 【解析】指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倚马可待:倚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完稿。比喻文章写得快。
拭目以待: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期望或等待某件事情的实现。注意三个成语各自的搭配对象。
14.(3分)B 【解析】A.句式杂糅,删去“顺利回国”; C.语序不当,“将在2020年计划”应改为“计划将在2020年”;D.防止”与“免遭”否定不当,“免遭”应改为“遭到”或“受到”。
15.(3分)D
16.(5分) ①一是文化的教养;②二是社会的担当;③三是自由的灵魂。(意思合理即可。写出一句给1分,写出两句给3分,写出三句给5分)
17.(6分)构图要素:一双伸开的手掌捧着一颗长出枝叶的心脏,一只手掌的大拇指上站着一只小鸟,小鸟望向初生的枝条。(3分,每点1分)
寓意:小心呵护,让心灵焕发生机,给人以新的希望。(3分,“呵护”“生机”“希望”每个关键词1分)
猜你喜欢:
1. 2017语文高考调研卷及答案
2. 2017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3. 2017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4. 2017年甘肃高考试题语文答案解析
5. 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0版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两套,附解析)
2020高考语文新题仿真模拟卷
链接:
提取码: z39h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关于语文大市高考调研模拟卷和语文高考调研答案新课标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同学们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