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调研卷第一张答案解析(语文调研试卷)

今天给各位同学分享语文调研卷第一张答案解析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语文调研试卷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分享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神州智达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语文模拟考试一(调研卷一)的答案。谢谢

1-6BACCDB

10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虽一毫而莫取 谁家新燕啄春泥 浅草才能没马蹄

12AD 13-15DDA

16;“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比喻贪婪或贪心;“砸锅了”比喻失败;“砸锅卖铁”比喻不惜一切代价;“背黑锅”比喻替人受过。“连锅端”比喻彻底消灭;“一锅烩”比喻不分好坏或主次,也比喻一网打尽;“打破沙锅问到底”比喻爱钻牛角尖;“找米下锅”比喻主动想办法;学得不到家,或技术不够精湛,应该“回回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五味瓶”的比喻,表示五味俱全,心情复杂不好受。“新瓶装老酒”比喻外表改变了但内容并没有变化。“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比喻学识浅薄者爱显露,学问大的人不好张扬。

[img]

南京市200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卷语文参考答案

南京市200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08.03

1.(1)小时候初识“好望角”,想去看看;(2)解放后努力学习,希望出国;(3)后来,儿子到非洲工作,想接他出去;(4)最后他发现家门口的河岸就是“好望角”。(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2.(1)人生彻悟的狂喜;(2)痛失亲人的悲伤;(3)历经磨难的感叹。(答对一点得1分,两点2分,三点4分)

3.(1)为人物提供了环境和背景。文中茂密的芦苇、飞翔的水鸟、清澈荡漾的河水、明净的天空、灿烂的夕阳为传奇老人提供了环境。(2)映衬出人物的心情。如“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静穆的景物渲染出老人内心的苍凉。(3)突显人物形象。“夕阳正红,映得老人满身古铜色。”映衬出老人历经磨难后的坚强。(4)暗示时间的推移。起初“河上无风”,“芦苇挺立”,后来起风了,芦苇沙沙地响,暗示时间的推移和故事的发展。(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作用”1分,“举例分析”1分)

4.小说主题有:(1)歌颂老船夫身上彰显出的坚强、韧性的人格美。(2)当理想追求无法实现时,要以豁达与超然的心境走出困境。(3)幸福就在身边,要正视现实,珍惜当前。(主题3分,理由3分。理由可以结合作品内容、人物命运、人物言行等阐述)

5.A(久远)

6.C(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A.如同,像;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B.副词,相当于“暂且”;副词,相当于“将”“将要”。D.介词,表示处所,可译为“在”;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7.B(“表达了对元稹病况的担忧”有误,应为“表达了对元稹信任和关怀自己的感激”)

8.(1)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境呢!(或意译为:何况我处在这样的心境中呢!)(3分。其中“尚”1分,“闻”1分,“仆”1分)(2)不久前还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3分。每句1分)(3)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书信,一定更加担忧和盼望,现在特意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3分。每句1分)

附参考译文:

四月十日夜,乐天对您诉说:

微之啊微之!见不到您的面已经三年了,收不到您的信快要两年了,人生有多少时光,我和您竟这样长久离别?何况把如胶似漆般紧密相连的两颗心,分放在南北相隔的两个人身上,彼此上前不能相聚,退后不能相忘,牵制隔离,各自都要白发满头了。微之啊微之,怎么办啊怎么办!天意造成这种际遇,对此怎么办呢!

我刚到浔阳时,熊孺登来访,我收到您前年病重时写的一封短信,信上说:病危时,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只收集了一些文章,封起来,在它上面题字:“日后送交白二十二郎,就请用它代替我的书信。”悲伤啊,微之对待我的情意,就是像这样的深厚啊!又看到您寄来的听说我被贬官的诗写道:“灯油将尽,灯火将灭,映照得人影摇摇晃晃,在这样的夜晚听说您被贬谪到九江。将近死亡的我,在病中惊起而坐,看着夜风吹着冷雨进入寒窗。”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境呢!到现在每吟诵起来,还是悲伤不已啊。

暂且放下这事,大致谈谈我近来的心境。我自从到了九江,已经过了三年。身体还算健康,心情很平静。至于家里的人,幸好都没有什么疾病。我大哥去年夏天从徐州来到这里,还有弟妹六七人互相扶助一同来了。不久前还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这是第一件安适的事。江州气候渐渐凉爽了,当地很少有瘴气引发的疾病。湓江的鱼很肥美,江州的酒极醇美。其他的食物,大多类似北方。我家的人口虽然不少,司马的俸禄虽然不多,但只要酌量收入,节俭用度,也可以自给自足。身上穿的衣服,口中吃的食物,暂且还不用求助他人,这是第二件安适的事。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美妙绝伦,天下无双,非常喜爱,留连忘返。于是在这里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千余竿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爬满墙垣,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草堂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水池中。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前往,动不动一位就是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了。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书信,一定更加担忧和盼望,现在特意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情,我以后逐件写信告知您吧。

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坐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下,随手拿笔,随意乱写。写好信封的时候,不知不觉天快亮了。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中的僧人,有的坐着,有的睡着。又听到山上谷中传来猿猴的哀号和禽鸟的鸣叫。平生老朋友,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虑,此时突然产生。我被作诗的习惯牵动,写成了三韵六句诗:“回忆从前写好给你的书信的夜晚,是在天色欲明时的金銮殿后。今夜写好书信又在何处?在庐山草堂拂晓的孤灯前。虽然身似笼中的鸟、栏里的猿,但都还未死,不知人世问你我相见是在何年!”微之啊微之!今夜我的心情,您知道吗?乐天叩首。

9.王维《阳关三叠》,或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或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引用这一典故实际上是怕听这首曲子,以免增加羁旅的哀愁。(答出用典1分,写出情感2分)

10.最后三句运用反问和虚实结合的景物描写手法。(2分) 反问表现了一个被贬官员对前程的担忧;后两句写景,含蓄地表达了对朝廷的牵挂。(3分)

11.(1)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 (3)枯松倒挂倚绝壁 砯崖转石万壑雷 (4)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12.D(A:诋dǐ、底dǐ、邸dǐ、低dī、砥dǐ;B:扉fēi、菲fěi、斐fěi、匪fěi、蜚fēi;C:模mó、摹mó、寞mò、莫mò、膜mó;D:搁gē、酪lào、赂lù、洛luò、貉hé)

13.C(A“付诸东流”指心血白费,这里贬词褒用;B“举棋不定”是拿不定主意,与“保守思想”不搭配;D“铤而走险”,望文生义)

14.B(A成份残缺,“未来发展”前应加上“走向”;C语序不当,应是“无数次的临场竞技”;D项“秦俑……成为当务之急”主谓搭配不当,应是“艳丽的秦俑彩绘保留下来成为当务之急”)

15.自主知识产权,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能载人,工作范围广。(每点1分)

16.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为网络、电视、报纸,非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网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比非网民丰富;非网民获取信息的渠道除电视外都低于网民。(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5分)

17.B

18.A

19.第一次写《水浒传与中国社会》,是论证过去的学者很注重学术通俗化的工作,并致力于将自己专业艰深的成果尽可能向社会普及(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第二次举出《水浒传与中国社会》,旨在把学术通俗化与学术娱乐化进行对比,进而揭示将学术娱乐化的目的、表现和危害(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

20.因为学术通俗化与学术娱乐化看起来很相似。表面上都要考虑到大众的接受水平,力求浅显易懂。(2分)但二者又截然不同:前者的目的是在教育大众、启迪大众、唤醒大众。(或以对大众启蒙为宗旨,或它不是要强化而是要摧毁、改变大众心中某些固有的东西。)(2分)而后者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名与利,因而迎合大众,讨好大众。(2分,每点1分)

21.D

22.A

23.另设两个前提;运用矩阵工具,进行严密的逻辑推导和距阵计算;得出时间和长度都具有相对性的结论。(每点2分)

24.①我去看望华罗庚先生,他问:“近来外面有什么消息?’’表现华罗庚虽处境艰难,却十分关注现实。②华先生交给我一叠手稿:“请你帮我仔细验算一遍。”表现华罗庚虚心、严谨、求实。③先生异常坚定地告诉我:“爱因斯坦批不得!”表现华罗庚坚持并捍卫科学真理的胆识。④先生笑了:“所有的中间结果都是我早就看出来的……’’表现华罗庚有巧妙的斗争艺术。(6分,每点2分)

25.见“等级评分标准”

语文附加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08.03

1.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电/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断错一处扣1分,扣满6分为止)

2.(1)《史记》、《汉书》、《后汉书》(答对两处得1分,答对三处得2分)

(2)倒屣迎之(或“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2分)

3.A(“破坏者”应为“受害者”)、D(“花园”应为“鲁家住宅”)(答对一个得2分,答对两个得5分)

4.处境:寄人篱下。(2分) 心情:自怜伤感;独标高格。(一点2分,两点3分)

5.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典型,在为父报仇过程中优柔寡断,由于复仇任务的艰巨和自身力量的不足,同时出于道德、爱情的种种思考,他找不到复仇和变革的途径,这使得他长于思考,行动迟缓。(“人文主义”2分,“优柔寡断”2分,其他1分)

6.(1)扁壶上的朱书文字;(2)具备古城墙、宫殿、王陵、仓储区、观象台和观象授时祭坛等的先秦城址。(每点3分)

7.(1)从出土材料证实临汾是帝尧活动都国的历史记载;(2)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3)推动临汾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每点3分)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

跪求南通市2011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1试题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C(摭拾zhí)

2.B(A项去掉“发射”后面的“的”。C多事之秋: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用语不当。D“安排”与“布置”不搭配,应去掉“的布置”)

3. (4分)如果一滴水代表一个祝福,我送给你一个东海;如果一棵树代表一份快乐,我送给你一片森林。(各2分。)

(①从标点看,应仿写后两句。第一句中含有大与小的关系。②根据第一句提示,所写的两句前一句是“祝福”,后一句是“快乐”。③必须写具象的,不能写抽象的。④每句2分,所写内容必须是“祝福”“快乐”,否则全不得分;内容正确的则看形式,形式各1分。)

4.(5分)态度鲜明1分。理由成立4分。

我为之叫好,应该给网络热词“转正”。(1分)这是语言发展的生命力的表现。(2分)既是热词,就说明它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受到群众的喜爱。(2分)

我认为应该慎重。(1分)网络热词缺乏持久的生命力,往往只能哄传一时,日久就会变得费解。(2分)网络热词缺乏规范,往往随意而为,科学性不够。(2分)

(如从主流媒体的角度入手,言之成理,酌情给分。只写态度完全不写理由不给分,有态度但理由错,给1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5.A (赶往)

6.C (①所读皆为经书诸子,当属。②仅交代动作。③彬彬有礼,举止优雅,当属。④是小儿的话,争相领受刑杖,当属。⑤仅交代一件事情 ⑥人去室空,不愿为尘俗所扰,侧面写其隐逸风范,当属。)

7.B (随老者父子前去郡衙,无中生有)

8.⑴这两个孩子外表看上去很值得欣赏(或看上去举止很优雅),绝对不像农家子弟。(“人物”、“可观”、“类”各1分。)

⑵陈元忠坚持追问,原来是他的大儿子在集市外卖果子未纳税,被集市小吏抓了。(“固”、“鬻”、被动句各1分。)

⑶我老迈无能,全靠这儿子供养,如果他(今日)受不了杖责(出现意外),那么明天我就没有吃的了。(“藉”、“赡给”、“渠不胜杖”、“翼日”各1分。)

【附】参考译文:

陈元忠,字少魏,是漳州龙溪县人氏。客居南海县,曾经因为参加礼部会试,经过南安县。恰逢天色已晚,赶到县城尚有一段较远的路程,就投宿到一户农户家里。那农家几间草屋,周围有茂密的竹林绿树环抱,很是可爱。主人是位老者,虽然穿的是麻衫草鞋,可是行为举止谈吐应答就像读书人一样。案桌上散着些书籍文章,一看都是经书和诸子之类的。陈元忠询问老者说:“您教导儿子读书吗?”老者说:“我们家只是种园为生而已。”陈元忠问:“您也进城做买卖吗?”老者说:“我十五年不出去了。”陈元忠问:“那您藏书有什么用途?”老者说:“只是偶然有了这些。”于是又随便谈了些其它话题。过了一会儿,风雨大作,他的两个儿子披着蓑衣扛着锄头回家了。大儿子大约十八九岁,小儿子十四五岁,他们把锄头靠在一边,上前向客人施礼作揖。两个孩子看上去举止很优雅,绝不像农家子弟。老者献上饭食羹汤招待客人,不再与客人交谈。

黎明时分,陈元忠告辞离去,到了城里因事滞留了一天。偶然到街市上去,看到老者神色仓惶地走过,陈元忠追上去问他说:“您说十五年不进城,为什么现在到了这里。”老者说:“我有急事,不容我不出门了。”陈元忠问他什么缘故,他不肯说。陈元忠坚持追问,原来是他的大儿子在集市外卖果子未纳税,被集市小吏抓了。陈元忠就替他去见监征官员,到了那儿,大儿子却已被捕送到郡衙去了。老者与小儿子一起到了审讯庭上。那长子要受杖刑,老者恳切地对郡守说:“我老迈无能,全靠这儿子供养,如果(今日)他受不了杖刑(而出现意外),那么明天我就没有吃的了。我希望由我自己来替他领受杖刑。”小儿子说:“老人怎能受杖刑,我希望替哥哥受刑。”大儿子又认为罪过在自己,情愿受刑。三人相争不能决断。小儿子来到父亲身边耳语,仿佛要有所请求,老者斥责了他,小儿子一定要上前陈说,郡守有所疑惑,叫他上前问他说些什么。小儿子说:“我父亲本来是带职正郎,宣和年间多次担任州郡长官。”老者急忙拉他的衣服让他退下来,说:“小孩子放肆乱说。”郡守问道:“朝廷授官的文书还在不在?”小儿子说:“现在捆成一束放在瓮中埋在山下。”郡守立刻派吏员随小儿前去挖开取出,果然找到了那些文书。郡守随即请老者上坐,(向老者)道歉并释放了他的长子。第二天又屈尊前去拜访,那一家已人去室空了。世上那些贪慕奢华沉迷利禄卖力自夸的人,听说到他们的风范就要汗颜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1)(2分)颜色青翠(色)、亭亭玉立(高高挺立:姿态)、露珠闪烁(荷叶光滑:质)、随风摇曳(答对两点即可得2分)

(2)(4分)用美丽的树阴,如黛的远山,如水的月色,天空的云彩,空蒙的夜色,(2分,至少答出2点,一点1分)为荷花创设了一个宁静优雅清幽朦胧的环境,衬托荷芳香洁净孤高优雅的美好姿态,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效果3点,共2 分,一点1分,答出2点即可)。

(3)(4分)不赞成(1分)。“瘦”虽与物态不尽相符,但时值初秋,日当傍晚,以“瘦”字形容荷花,描绘出荷花亭亭独立之美,是作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作者喻其为凌波仙子,以“瘦”相称,充满爱怜之情。(2分)“腻”是触感,而荷可远观不可亵玩。(或答“腻“则不这样的效果亦可)(1分)

赞成(1分)。因为“腻”字,可写出荷的细腻柔滑的特点。(2分)荷花体态丰满(荷叶肥大,润泽,荷茎圆润,荷花繁密),说其“瘦”与物象不符。(1分)(只有态度没有理由不得分,有理由无态度扣1分,有态度理由错酌情扣分)

【附】简要赏析

这首咏荷词描写的初秋时节,黄昏月下的荷塘月色。月下荷塘,清虚骚雅,暗香袭人,天光云影间,山容水态貌给人一种幽静温馨的氛围。

全词运笔极有层次。先写出了荷塘的总体风貌。清秀稀疏的树影环绕着十里横塘,入晚的荷芳幽静独立散发着芳香。本句在用杜甫《曲江对雨》诗中“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三、四句拉近了人们的视野,由远及近。写水中荷花,写花下荷叶。“胭脂雪”,意红白相杂之色。苏有诗云“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夜光”借指荷叶上滚动的水珠。荷花飘香,水珠着色,不由使人心神向往。

下片拉开镜头,写水边群山,写荷上明月,山黛空蒙,月波流转,倒蘸波间,融成一个清幽朦胧的境界。黄庭坚有《西江月》,曰:“远山横黛蘸秋波”似与此同情。不由使人觉之“山眉水目,顾盼含情”的女子袅袅出现。“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荷花又称为凌波仙子,语出曹植《洛神赋》,“灼若芙蓉出绿波”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故得名。面对荷花香艳,凉夜清风的美景,作者不由发慨叹:良宵美景令人魂牵梦萦,就将此夜交付给它吧。

这首赏荷词,词风清韵,如月下荷塘,清新雅舒,暗香袭人。赏荷而不仅见荷,天光云影,山容水态皆入眼帘,而处处都烘托出一种赏荷时的恬淡温馨的气氛。遣词造句中,精挑细拣,“秀、静、瘦、远”字字含情。有人谓“莲体实肥,不宜言瘦”,(王若虚《滹南诗话》)并尝易“腻”字,意虽同物,而词境界全无。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1)不悱不发

(2)日月忽其不淹兮 恐美人之迟暮

(3)不尽长江滚滚来

(4)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5)则天地曾不能以—瞬

(6)相逢一笑泯恩仇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11.(4分)运用了比喻和想象的手法。(答“比拟”“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声衬静、以动衬静”亦可,其中“想像”和“虚实结合”同时答只算一点,即共4点,答对2点即可)(2分)。写出了窄巷的幽深、寂静和古老。(2分)

12. (6分)(1)首先直接描写边街的屋宇黝黑、蛛网密布等特点,表现边街的历史悠久。(2)其次描写窄巷的幽深、狭窄,来表现边街的古老。(3)最后通过描写窄巷的人,表现了边街人的守旧与封建、善良与韵致。(4)文末抒情,表达对边街老区的留恋与叹惋。(每点2分)

(或:①1-7节:写边街的特点,表现其古老悠久;②8-14节:通过描写窄巷的人,表现了边街人的守旧与封建、善良与韵致;③15-16节:文末抒情,表达对边街老区的留恋与叹惋。)

13. (4分)(1)表达作者对边街老去,逐渐被遗忘的一种慨叹、遗憾和无奈之情,(2分)(2)也希望人们重新去找回、追寻先人身上值得继承的古朴、善良等美德。(2分)

14.(6分)(1)德全先生是边街文化人士的是一个典型代表,通过其写对联一事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边街名士风采的赞美。(2分)

(2)德全先生写对联这件事,牵带出了众多的边街人物,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表现了边街古朴的民风。(2分)

(3)德全先生是边街的一个文化符号,边街人对德全先生的迷信,象征了边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恪守和盲目崇拜,形象地说明边街文化被历史淘汰的必然命运。(2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15.(6分)前一个指《红楼梦》的深邃内蕴;(3分)后一个指《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内心世界和艺术世界。(3分)

16.(6分)(1)《黛玉传》故事设计巧妙,对文体也苦心经营,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2)借此强调文体、语言十分重要的思想。

(3)借此批评急功近利自以为是信口戏说糟蹋名著的心态与做法。

(4)倡导建构拒入流俗坚贞静默孤高自持的作家人格。(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17.(6分)(1)重视对生命的体悟;拒绝流俗,抛弃只重量不重质的急功近利的做法;(2)尊重民族先贤,敬畏名著,认真汲取艺术营养;(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锻炼语言技巧。(每点2分,)

(调整为:①考究文体,追求表达的质;②重视对世界对生命的体悟;③保持对古典和民族先贤的敬畏之心。)

七、作文(70分)

评分标准:参考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10分)

19.(6分)人曰/文人之传奇与著书无别/假此以见其才也/浅则才于何见/予曰/能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每处1分)

20.(2分)博雅 风姿(各1分)

21.(2分)李渔(笠翁) 清朝(或:明末清初)(各1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5分) ( A )( D )

A项中应为浪漫主义;D项中应为周萍与四凤的暧昧关系。

23.简答题(10分)

(1)(4分)①过了七十六岁的葛朗台在看到女儿把玩金梳妆匣时,竟“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但当他看到太太气得晕死过去时,马上放弃了金梳妆匣。因为如果气死了太太,按法律女儿将继承家庭财产的一半,狡诈的葛朗台知道因小失大划不来。

②葛朗台在弥留之际,当神甫把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基督的圣像时,他却做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给欧也妮的最后一句话是“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

③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他要求女儿把他推到密室的门口,并且死把着钥匙不肯放。

④他在病重之时,还要求女儿把金币拿到他面前,这样他感到心里暖和。(答到其中一点并阐释得当,即可得4分)

(2)(4分)晴雯之死原因有二:一是她长得太漂亮,很像林黛玉,而王夫人生怕有这样一个“狐狸精”在宝玉身边,会把宝玉的魂勾走,所以一定要把她赶出大观园;二是因为袭人忌妒。晴雯判词云:“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去掉判词)袭人怕自己在宝玉身边的地位受到动摇,于是向王夫人告状,说晴雯的不是(小说中虽未明说,但能做到这一点的也只有袭人),这又加深了王夫人对晴雯的仇视。(每点2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4.(4分)短视,自私(或“只要自己看得见的欲望满足。”) (2分)

对自然与社会的发展缺少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没有审慎和敬畏之心。(2分)

25.(3分)自由、民主、法治、平等各种价值;相应的社会政治建制;人类几千年的人文与宗教传统。(每点1分)

26.(8分)我们对人类文明的未来要持有乐观态度,(1分)但是不能没有忧患意识,危机意识,(2分)不能允许文明进程中的负面因素恶性膨胀。(1分)人类不必由悲观陷入绝望,(1分)因为毕竟人类文明产生野蛮性的同时也在产生着抑制它的抗体,(1分)人类应该有自我调节的能力,(1分)尽管这种调节艰难而漫长。(1分)

关于语文调研卷第一张答案解析和语文调研试卷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同学们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