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同学们谈谈高考调研卷语文四答案详解,以及高考调研语文2021答案与解析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不要忘记分享给你的朋友哦!
本文目录一览:
2020年西藏高考语文卷真题答案解析(WORD文字版)
高考像漫漫人生路上的一道坎,无论成败与否,只有努力过、拼搏过,这段青春也就无悔了,执的是自信之笔,答的是满意之卷,放松心情,去迎接挑战,相信自己一定会很出色,本文为大家介绍关于2020年西藏高考语文卷的点评解析,即语文卷WORD文字高清版,一起了解。
一、2020年西藏高考语文卷真题答案解析
2020年西藏高考语文考试结束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免费分享2020年西藏高考语文卷WORD文字版及真题答案解析:可以扫描免费获取:
1、西藏高考语文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为考查目标,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聚焦关键能力,围绕学科主干内容,创新试题设计,强化素养导向,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不同水平的考生充分展现才华的空间。
2、进西藏高考语文试卷将具体的语言文字、文学作品置于特定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
3、进西藏高考语文试卷体现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等普遍性能力要求的考查,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中凸显语文特点。
4、进西藏高考语文试卷试题面对当代生活,体现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料选择突出时代性和问题性,引领考生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和世界发展的前沿问题。
二、西藏高考最新新闻分享
为加强我区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管理工作,根据国家、自治区有关户籍制度改革和学籍管理相关规定,除在藏干部职工子女外,户籍从外省(区、市)迁入我区参加高考的考生,必须符合以下规定要求。
1.2021年参加高考的考生须具有西藏户籍1年以上(含1年)、西藏所属高中阶段学校学籍1年以上(含1年)、在藏高中阶段学校实际就读1年以上(含1年),在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考试,除国家专项计划外可以报考区内外普通高校。
2.2022年参加高考的考生须具有西藏户籍2年以上(含2年)、西藏所属高中阶段学校学籍2年以上(含2年)、在藏高中阶段学校实际就读2年以上(含2年),在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考试,除国家专项计划外可以报考区内外普通高校。
3.2023年及以后参加高考的考生须具有西藏户籍3年以上(含3年)、西藏所属高中阶段学校学籍3年、在藏高中阶段学校实际就读3年,在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考试,可以报考区内外普通高校。
4.在藏户籍计算时间,以户口簿标注的落户时间为准,计算年限截止日期为考生参加当年高考的7月31日。
5.本规定由自治区教育厅负责解释。
这是五月30日西藏教育局的最新文件,不难看出 由于西藏高考的优势,很多家长选择了落户西藏,为孩子选择更好的高考途径
藏区为了进一步加强管理,也作出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去西藏参加高考,那么你必须要满足以上条件,2020年参加高考的要有一年学籍 ,2021年高考的要有2年学籍,2013年参加高考的要有3年学籍,以此类推。
也就是说如果你现在是高一,高二的话,如果你想去西藏报名参加高考,那么你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办理了。
三、西藏高考语文图文推荐
1、2020年西藏高考语文试卷难度系数点评及答案解析(WORD文字版)
2020年西藏高考试卷难度备受大家关注,教育部考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孙海波介绍,今年西藏高考将以“稳”字当头,科学施策、精准施策,高考的命题将保持试卷结构、题型题量,以及考试难度的相对稳定。我们一起来了解关于2020年西藏高考语文试卷的难度系统和点评解析的相关内容。 查看全文
2、2020年西藏高考语文卷难不难,今年西藏高考语文卷难度系数点评
3、今年西藏高考语文卷难不难,2020西藏高考语文卷难度系数点评分析
2017广西崇左高三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2)
2017年广西崇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7.(10分)翻译:
(1)(5分)正值前骁卫将军王守恩在家服丧,张从恩就把后事委托给他,逃走了。(“会”“委”“遁”各1分,句意信达2分)
(2)(5分)杀掉契丹使者而推举王守恩,是为国家社稷着想。现在如果害了他人,自己取得好处,不是我本来的心愿”(“盖”“计”“宿心”各1分,句意信达2分)
8.(5分)“数”说明数量之少,已不再是当年成林成片的样子;(1分)“残”写出了杨柳残败不堪,已不再是当年郁郁葱葱、浓阴蔽日的样子。(1分)“数”“残”从数量和状态两方面,(1分)写出了隋宫外面的杨柳残败的样子,(1分)从而映衬出隋宫的破败、倾圮、荒芜的景象。(1分)(答得不全酌情扣分)
9.(6分)第一首诗中作者极力渲染隋宫外杨柳残败衰颓的样子,借以衬托隋宫的破败,以哀景写哀情;(2分)而第二首诗中,作者极写宫树的郁葱茂盛、景色迷人,以宫树的葱郁茂盛来表现隋宫的破败荒
芜,以乐景写哀情。(2分)这两首诗都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同样是写树,虽一残败衰败,一
葱郁茂盛,但都渲染了隋宫的破败荒芜,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兴衰之叹。(2分)
10.(每空1分,共6分)
(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11.(25分)
(1)(5分)E D (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A项中“表明‘我’有点神经质”错。B项中“‘大胡子’救了‘我’是为了向‘我’宣泄大衣被水冲走的不满”错。C项中“我”的忏悔语义过重,应当是“自责”;“埋下伏笔”应改为“作了铺垫”。
(2)(6分)①大衣被水冲跑是误会加深的结果,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②为下文“我”的灵魂得到净化并为“大胡子”的妻子免费做手术作了铺垫;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观点二:小说主人公是“我”。理由:①从情节结构看:“我”到青石镇给患者做手术,途中乘坐人力三轮车产生误会,“我”在逃跑途中遇险,“我”在医院手术室休息时得知真相,“我”免费为“大胡子”的妻子做手术。这些都是围绕“我”展开的。②从主题看:本文表现的是人性的善良与自我反思精神的可贵,这一点正是通过“我”的免费手术体现的。③从人物关系看:在“我”和“大胡子”两人的对比中,突出了“我”人性的弱点,深化了主题。(观点明确2分,分析合理、充分6分)
12.(25分)
(1)(5分)E D (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A项中“已有无人替代的地位”分析偏离原文相关语句的意旨,原文是说当时兵荒马乱,堪用之人不多。B项中“原本志在”概括不当。 C项中“最初下令种树,是为了……没有想到……”分析有误。
(2)(6分)①以此引出传主,能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②诗意地评价左公当年种树的深远影响和巨大意义,寄寓作者无限崇敬之情;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关注后文,从而引导读者深刻把握文章的主旨。(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3)(6分)①选准树种,因地制宜种植;②宣传种树意义,颁布护林措施,并严格执行;③种树是他巡视地方的必选对象,从而引领出一种种树护林的良好风气。(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8分)①科举受阻,转而研究农桑水利等实用之学,让他获得一种观照外物的特殊视角;②早年在江南生活,那里的生态环境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而x疆荒凉荒寒荒漠化的环境,与其形成巨大反差,刺激他产生改变环境的愿望;③他种树是真有兴趣,真去研究,躬身参与,强力推行;④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是非常有远见的,正是这种远见,让他的作为具有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13.(3分)B 【解析】指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倚马可待:倚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完稿。比喻文章写得快。
拭目以待: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期望或等待某件事情的实现。注意三个成语各自的搭配对象。
14.(3分)B 【解析】A.句式杂糅,删去“顺利回国”; C.语序不当,“将在2020年计划”应改为“计划将在2020年”;D.防止”与“免遭”否定不当,“免遭”应改为“遭到”或“受到”。
15.(3分)D
16.(5分) ①一是文化的教养;②二是社会的担当;③三是自由的灵魂。(意思合理即可。写出一句给1分,写出两句给3分,写出三句给5分)
17.(6分)构图要素:一双伸开的手掌捧着一颗长出枝叶的心脏,一只手掌的大拇指上站着一只小鸟,小鸟望向初生的枝条。(3分,每点1分)
寓意:小心呵护,让心灵焕发生机,给人以新的希望。(3分,“呵护”“生机”“希望”每个关键词1分)
猜你喜欢:
1. 2017语文高考调研卷及答案
2. 2017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3. 2017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4. 2017年甘肃高考试题语文答案解析
5. 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武汉市2012届高中生四月调研考试 语文的参考答案 可以复制的哪种
武汉2012届高三四月调考语文试卷分析(B卷)
一、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 【解析】此题最重要的是多音字的考察,尤其是在口语中容易出错的音,由于方言的语言,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留意前鼻音和后鼻音,边音和鼻音。A项中“和”字因读音众多需要我们给予重视。B项中“劲”字亦是多音字,所不同的是找个字主要考查前鼻音和后鼻音,“jìn ”一般出现在口头语中,“jìng”出现在书面语中,往往与“坚强有力”的意思有关。“靓”中“liàng ”的读音是出现在形词中,有“好看、漂亮”之,多出现在口语中,比如“靓女,靓姐”等,其他的音都读“jìng”。 C项注意“壳”的“qiào”音,比如“躯壳、甲壳、地壳”往往容易出现错误。“翘”虽也是多音字,但是相比于“和”“劲”“壳”是相对简单易掌握的。D选项中的“觍”对于有的学生来说可能是比较陌生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采用排除法做题会比较有效。
【答案】:B
2. 【解析】此题对词语书写的考察也是高考必考内容,为了准确地掌握词语的写法建议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弄清词的意思,尤其是容易写错的词,清楚其所以然才会记得更清楚。
A项“别出心裁”,其中“心裁”是指“心中的设计、筹划”的意思,很显然看出“新”是错误的。
B项“步履维艰”中步履:行动;维:文言助词,没有实在的意义,艰:困难。出自《宋史章宗经三》:“年高艰于步履者,并听策杖,仍令舍人护卫扶之。”弄清其来源,大家就会记住“维”只是一个助词,应该怎么写了。D项“声名鹊起”是一个常考的词语,另外一个就是“鸠占鹊巢”。但是往往会有学生将“雀”与“鹊”混淆。那么这两者究竟有何区别呢?“雀”是个会意字,下面是“隹”——短尾巴鸟的统称,上面再着一“小”字。鸟之小者,麻雀也,当然,也可泛指小鸟。麻雀给人的印象,首先是吱吱喳喳;其次是跳跳蹦蹦,麻雀腿短,翅膀也短,飞不高也飞不远;麻雀还有一个特点,便是胆小。笔者家乡讽刺胆小鬼,总是说“麻雀子胆”。 “鹊”则是个形声字,因这种鸟尾巴长,故以“鸟”作形符;因其“鸣声(音jí,象声词)”,故以“昔”为声符,鹊和雀不同,它敏捷,善飞,飞行速度极快,“嗖”地一下,似箭离弦。所以,形容一个人的知名度迅速提升时,便可以比之为“声名鹊起”。 鹊和雀还有一点不同,鹊有做窝的本领,雀则有点得过且过,屋檐下、草堆中都可栖身。这样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用在这两个词语中用“鹊”而不是“雀”了。
【答案】:C
3. 【解析】此题A项中“最好策略”说明是我们应该这样做的,那么相对的就应该是不应该做的,所以应该将“不仅仅是”换成“不是”。“不仅仅是”往往具有强调更深层次的意味,不单是我们所见的现象还暗指隐含在其中的其他东西。B项中“保证”应该换成“保障”,“保障”是指保护使不受侵害和破坏。C项中的“甚嚣尘上”是指人声喧嚷,尘土飞扬。原形容军中正忙于准备的状态。后来形容消息普遍淬,议论纷纷。现多指反动言论十分嚣张。很明显与本句话所要表达的感情色彩不相符。这道题也启示我们在高考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家容易用错和望文生义的词语。
【答案】:D
4.【解析】此题B项前后句式不一致,而且后句说到“被判犯规”,那么“取消了他的金牌”也应该与该句保持一致换成“并被取消了金牌”。
C项“当……时”的运用造成了“亟待”的主语残缺,可以去掉“当……时”。在高考中主语残缺的病句是常考类型之一。
D项“改善”与“现象”搭配不当,一般会说“改善生活”,“改变……现象(现状)。”
【答案】:A
5.【解析】C项中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答案】:C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8题。
6. 对“鲁迅的本质精神“的概括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刻理解。
B.为现代人确立了一种人格境界和一面反省的镜子,信守“率真“的底线,远离平庸。
C.批判和挑战中国的旧文化传统、民族劣根性和病态的社会。
D.鲁迅的本质精神正是他的思想深刻所在,也是他的伟大所在。
【解析】既然题干中要求是“概括最准确的”,也就是说正确答案一般需要考生概括或者找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A项,是文章中的原话。而C项比A项更深入,是A项的延伸。
【答案】C
7. 【解析】首先注意题干,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其次,依次分析四个选项。B项逻辑上就已经不通顺,前后矛盾。
【答案】B
8.【解析】这道题要求对全文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A项,后半句“他使当时乃至今时的人们活得很苦很累”,这并不是鲁迅的初衷。鲁迅的痛苦本身也不可能使民众变得苦和累。B项,原文中提到,“他一生树敌过多,除了思想立场和政治倾向的差异之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性格所致。”所以,B项错。D原文提到“当今之民众……思想意识的觉醒和道德人格的滑落。但是,正是由于这种觉醒之后对现实所产生的失望,使人们丧失了理性主义和共同的伦理精神,造成了政治意识的弱化与道德人格的滑落。”所以D项,有两处错误,一是,“思想意识的麻木与道德人格的滑落”,两面性应是“思想意识的觉醒和道德人格的滑落;另一个是,强加因果关系,两面性并不是政治意识的弱化和道德人格退化的而根本原因。
【答案】C
三、古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9. 【解析】此题需要考生结合上下文分析字词的意思。C选项的意思是:如果有了真知卓见,探索、论证它精深的道理时。因此“苟”应做“如果”讲。
【答案】C
10. 【解析】此题的题眼在“得”和“知”两个字。在做题时应该返回到文中,确定每一个选项的大概意思即可。其中B选项的“比兴之不足,恢拓之不远”在第一段,讲的是写文章之难并不在于比兴之不足,恢拓之不远等,而是在于得之难,知之难。“杨雄没而《法言》大兴,马千升而《史记》未振”只是在列举例子。C选项中“登文章之箓,波及后代,越不过数十人耳”讲的是“得之难”,而不是“知之难”。D选项的“家修人励,刓精竭虑者,几千年矣”讲的是作者不倦的追求的想像。
【答案】A
11.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本文意在激励为文之士,坚持探求精深之理,不能放弃,才有可能垂名青史。因此D错。
【答案】D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其间耗费简札,役用心神者
(2)虽终沦弃,而其夺朱乱雅,为害已甚。是其所以难也。
(3)未知孰胜,故久滞而不往也
【答案】(1)这中间耗费竹简,用尽心机致力于写作的人难道数的清吗?(2)虽然最终会被人唾弃,但这些坏的压倒好的文章为害极大。(3)不知道哪些文章好,因此拖延许久还未将文稿奉上。
13.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 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选自《孟子》)
【解析】此题在往年的高考题中还未涉及到,这也暗示了今年高考题的一个可能的趋势。审题是注意要求:断句不超过6处。此题翻译:孟子说:“如果现在有个人无名指弯曲了不能伸直,虽然及不疼又不妨碍做事,但是如果有人能使它甚至,那么及时赶到秦国楚国去医治也不会嫌路途遥远,只是因为无名指不如别人。无名指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它,心不如别人却不知道厌恶,这就叫不知道轻重主次。”
【答案】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
1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1)这首词的上阕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与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考点】“杨柳”的意象及情感表达;表现手法的运用。
【解析】(1)上阕开头就写到“西城杨柳”,“杨柳”的意象是“离愁别恨”,诗词中出现“杨柳”而又问及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的时候,通常我们就会用到“离愁别绪”、“睹物思人”这种词汇。
(2)李煜这句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把这句放在这里,难度明显降低。只要不弄错表现手法,基本上就不会丢分。
【答案】(1)上阕描述了这样的场景:西城的杨柳在春风中轻柔的摆动着嫩枝,明明是美景,却勾起了我的离愁,眼泪都收不住。还记得曾经在柳树上系起归舟。曾与我一起走过红板桥和绿原野的人,现在在哪里啊,你不在,只剩下江水滚滚流淌。表达了作者见柳树起离愁,怀念好友,追忆与好友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的感情。
(2)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是:他们都利用比喻的表现手法,把愁比喻成滚滚江水,化无形为有形,借助江水的绵绵不绝写出了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李煜之词,本体为愁,喻体为春水;秦观之词,本体为愁,喻体为春江,都借用春水东流滚滚不尽的具体形态,把无形的愁思具体化了,写出了像江水一样绵长不尽的愁绪。
15. 【解析】本题所考察的古诗词没有超过大纲,难度较低。
【答案】 (1)感时花溅泪(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4)泣孤舟之嫠妇(5)民生各有所乐兮(6)别有幽愁暗恨生(7)老鱼跳波瘦蛟舞(8)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16. 【解析】考察的是对文章的整体分析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题是让我们找出不符合文意的两项,很明显,这是一个否定多项选择。如果不仔细读题,很容易答成单选或是答成符合文意的两项。
【答案】AD
17. 【解析】考察的是对文中细节的思考和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白发上津城”中的“白发”儿子来写上津城的?作者着墨上津城的“白发”为什么先写漫川时见到的秦楚两地人各建的股息楼。回答这一类题目时,我们依然需要回到原文中去搜索总结答案。这题的线索,我们不妨结合文中介绍上津城悠久的历史进行思考答题。
【答案】(1)紧扣“古老”二字,把重点放在上津城一千多年来作为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的举足轻重的位置上来进行述说,突现上津古城自古饱受战争创伤和在交通运输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历史。(2)通过写戏楼呈现秦楚两种不同文化相揖让的百年牵手景象和鄂陕息息相依的景象,以之与上津古城饱经战争创伤的千年历史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一派和谐安定景象的赞美之情。
18. 【解析】考察的是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作者走在上津城的城墙上,凝望城下时“心中倏忽一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作者又是以怎样的写法来呈现这种内心世界的?遇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时,我们需要在原文中找到这一句话,然后联系上下文进行解读。
【答案】(1)表现出了作者对怎样保护好上津千年文化古城的忧患意识。(2)作者运用联想的方式,将千年的郧阳府城和均州古城的沉没与眼前的上津古城联系在一起,以表现自己情感上要“保护好上津古城”的忧患意识。
19. 【解析】考察的是结合文中内容,对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文章结尾处,作者在给上津镇26岁镇长的信中说,:“我很惊讶,古老的如白须仙翁般的上津,有你这样一位童言稚子坐镇!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生命的所在。”回信的内容耐人寻味。请结合文中内容,对回信文字所含的意蕴作出探究。这一题所给的分数是8分,按照要点分布,我们至少要答到3-4点理解,可以尝试从上津的历史、现状等角度进行探究。
【答案】白须仙翁的上津,童颜稚子的镇长,一老一小的鲜明对比,不仅说明千年古城的生命在延续,并且充满了生气和活力,而且形象的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沿革、继承和发展。这样的结尾,作者一扫前文中走在古城墙上“心中倏然一颤”所流露出来的沉重的忧虑情思,展现出的是眼前从年轻镇长身上看到的千年古城将永葆青春的一片光明景象,透露出的是作者对中国千年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美好未来屋前憧憬的开阔胸襟。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 【解析】这道题的难度较大。主要有两个考点:第一是对题目中提到的三个名著的熟悉程度,第二是对对联基本要求的了解程度。在审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部作品。其次,在对联中可以包括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语言风格等方面中任选一个或数个,这样就适当的降低了学生答题的难度。若是对作品内容不了解,可以从作者和其历史地位入手,避开困难。对联的基本要求:仄起平收,对仗工整,字数相同。高考中对平仄的要求不会很高,但是一定要达到对仗基本工整以及字数相同。
【答案】:窦娥冤魂感天动地,汉卿杂剧震古烁今;
一场雷雨演绎周鲁两家血缘情仇,卅年恩怨浓缩华夏九州社会风云
王子复仇惊天悲剧撼人心,莎翁作剧盖世才华震寰宇
21. 【解析】这一题较20题稍易。但是语言运用题在考纲要求的A到F,六等难度中属于E等,偏难的题目,想要做好很不容易。这一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对时事的关注度。如果在写的过程中感到有困难,应该充分利用题目给出的示例,将这道题变成仿写题,降低难度。
【答案】:他们来自古老的东方。铿锵的步伐传递着世纪的雄风,迷人的笑容张扬着民族的自信,坚毅的目光展示着未来的希望,飒爽的英姿洋溢着华夏的风采。伦敦,龙的子孙来了!
22.【解析】本题所要考察的就是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提炼,首先删除枝叶留下主干,由于字数的限制所以对主干部分还要进行消减,而且最后一定注意是单句形式。
【答案】:省教育厅实施“飞翔计划”,部分农村籍学生可进省级示范高中。
六、写作(60分)
23、请以“山水之‘寓’”为题,自选角度、自定题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解析】今年四月调考的作文为命题作文,突出人文性,注重人文精神。题目是《山水之“寓”》。作文要求不多,也没有材料,唯一规定的就是题目和字数。尽管作文已命题,但给学生的发挥空间依然很大。我认为它考查的主要是是学生的平时语言积累的功底以及对日常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从审题这个角度出发。《山水之“寓”》中“寓”字既然打了引号,证明其为题目中的关键字。我们审题时应该注意到这个“寓”字指的是寓意,即寄托或蕴含的意旨或意思。也就是说我们写的这篇文章应该是写山水所寄托或蕴含的意旨或意思而非单纯描写山水。
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字音、字形这些基础知识,更注重的是通过我们的语文教育让学生形成一种素养,对文学、对人生能够有所感悟有所体会,塑造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本篇作文可以从大、小两个方面切入。
从大的方面我们可以这样切入:通过对山和水的意象分析,我们可以联想到的是山的雄壮、沉稳和水的柔美、灵动。那么什么东西跟山水一样,有这些特质呢?往大的方向想,我们不难发现整个中华民族南北地域在民族性格、文化、气质等方面都有着山与水之间不同的特质。我们可以选取一个角度,谈论下我们民族的这种“山水”融合的气质。
从小的方面我们可以这样切入:山水——这一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事物成为命题者的考察之义,历来学生学过不少围绕山水而写作的诗词文章,学生可以从中化用一些诗句进行写作。由此,我们不难联想到《醉翁亭记》中的一句话:“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我们从中不难发现古人的诗文多是寄情于山水的。他们将自己的“难解之情”寄托于山水之景,用山水的自由、潇洒抒发自己豁达、乐观、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所以只有融入于山水间我们才能感受到这种天地间的美,我们的心灵才能受到自然的洗礼而宁静和谐。又如高山流水遇知音,结合这个题目我们也可以谈“知音”、“友谊”、“价值观”等话题。这些话题相对来说比较符合人文关怀的题中要义,而且就考生而言也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拿捏的话题,可以稳中求胜。总之,我们可以从个人的角度,通过古人的山水之“寓”来写自己的山水之“寓”……我们所要表达的是在山水所寄托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种以小见大的角度,学生更能体会,也更容易从中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实体验。
总的来说,以上两种角度都是写好这篇作文的可行途径。这篇作文在写作中切忌审题不清,主题杂糅。学生在行文时最好保持头脑清醒,文章行文有条理。因此,可先列出简单的提纲,有助于围绕给定的题目作文。
[img]高考调研卷语文四答案详解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高考调研语文2021答案与解析、高考调研卷语文四答案详解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