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同学们谈谈天一大联考汉学在清代,以及天一大联考是啥意思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不要忘记分享给你的朋友哦!
本文目录一览:
- 1、道光年间的汉学有何特点,从史料出发,为何说道光汉学非常特殊?
- 2、清代汉学分为哪两派
- 3、清儒的汉学与宋学之争是怎么回事
- 4、什么是汉宋之争
- 5、求问汉学考据渐盛门户之见日深 清朝理学为何走向衰退
- 6、清代乾嘉学派是考据学,强调“惟汉是信”“训诂以明理义”近于古文经学,又被称作汉学,汉儒是今文经学啊
道光年间的汉学有何特点,从史料出发,为何说道光汉学非常特殊?
因为当时正处传统学术和近代学术的转型期,而道光汉学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崭新的形式和局面。在清朝末年,汉学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已经出现了衰落,反而汉学在历史变化面前出现了变革和生机。
一、道光时期的汉学面临着传统文化和新文化的碰撞
之所以说道光时期的汉学面临着重大危机,是因为当时清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国家当时内忧外患而且因为西方国家的介入带来了很多西方文化的冲击,在这种时候汉学面临的局面是非常棘手的,毕竟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很多人会去选择西方的文化,而放弃传统的学术。
但是汉学却在西方学术的冲击之下,出现了新的格局,汉学并没有像大家所认为的那样,在道光年间衰落湮灭,反而在这种新和旧,传统和西方碰撞之间衍生出了自己崭新的形式和学术。
二、汉学远远比大家想象中更坚韧和蓬勃
目前对于汉学有一种说法,这个说法就是认为从嘉靖时期到道光朝时期,汉学经历了两个阶段。在嘉靖时期之后道光时期之前为汉学的第一个传统阶段。
而在道光之后,汉学由于内外的冲击研究不开始,局限于某个区域而是遍及全国各地,同时也开始吸收各种其他领域的内容。也可以这样说道光朝的汉学正处于承上启下之际,这个时期的汉学集结和汇总了前朝的精锐研究成果,同时也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和局面。
我国有句古话“变则通,通则达”这句话用在汉学上也是一样。汉学因为当时局势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出现了发展的局面。也正是因为这些变化,汉学也出现了重要的转折,在这个转折中汉学转型成功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历史的洪流中不仅保存了自身而且注入了新的血液和生机。
清代汉学分为哪两派
将清代汉学划分为吴派和皖派两大流派,系章太炎在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基础上,最早提出的创见。章太炎于1902年撰成《清儒》一篇,综论有清一代学术 的消长变化,揭示汉学的渊源、流派与特色。正是在这篇著名的经典论文中,章氏明确指出:“其成学著系统者,自乾隆朝始。一自吴,一自皖南。吴始惠栋,其学 好博而尊闻。皖南始江永、戴震,综形名,任裁断。此其所异也。”在章氏看来,属于吴派的学者有江声、余萧客、王鸣盛、钱大昕、汪中、刘台拱、李惇、贾田 祖、江藩诸人,属于皖派的学者有金榜、程瑶田、凌廷堪、胡匡衷、胡承珙、胡培、任大椿、卢文弨、孔广森、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俞樾、孙诒让诸人。在分 别列举其著述、评论其学术的基础上,章氏认为,吴派“皆陈义尔雅,渊乎古训是则者也”;而“戴学数家,分析条理,皆密严瑮,上溯古义,而断以己之律令,与 苏州诸学殊矣”。章氏对吴、皖两派的界定及其学术风格特色的揭示,可谓开近代以来汉学流派研究之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与章太炎同时稍晚,刘师培于1904、1907年先后撰成《近儒学案序》、《近儒学术统系论》等文,对清代学术的诸多流派以及所涉及的各个领域提出了自己 的见解。比较而言,刘氏有关汉学流派的看法前后有所变化。在《近儒学案序》所列的目录中,刘师培并未单独分出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而是将惠栋归于戴震“东 原学案”之下,阮元、焦循等扬州学人亦列于戴震名下。随着研究的深入,刘氏的看法也逐渐趋于成熟和定型。在《近儒学术统系论》一文中,刘师培将清代学术大 体分为理学、汉学、常州学派、桐城古文学、扬州之学、史地学等类。在刘氏看来,其中的汉学一类自清初顾炎武等学者开创之后,基本可分为吴、皖两大派别。 “东吴惠周惕作《诗说》、《易传》,其子士奇继之,作《易说》、《春秋传》。栋承祖父之业,始确宗汉诂,所学以掇拾为主,扶植微学,笃信而不疑。厥后掇拾 之学,传于余萧客。《尚书》之学,则江声得其传。故余、江之书,言必称师。江藩受业于萧客,作《周易述补》,以续惠栋之书。”吴派传承之外,还有始自江永 的皖学。“戴震之学亦出于永,然发挥光大,曲证旁通,以小学为基,以典章为辅,而历数、音韵、水地之学,咸实事求是,以求其源。于宋学之误民者,亦排击防 闲不少懈。徽、歙之士,或游其门,或私淑其学,各得其性之所近,以实学自鸣。”并且,戴震之学还北传京师,南至扬州,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有段玉裁、王念孙、 任大椿、李惇、刘台拱、汪中、顾凤苞、顾凤毛、焦循、凌廷堪、阮元等等。堪称清代最有影响的汉学流派。可见,刘师培对汉学流派的划分及其评价已经与章太炎 大体相同。其后,梁启超在其名著《清代学术概论》(1920年)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1925年)中,完全采纳并进而推阐了章太炎的说 法,认为:“汉学派中也可以分出两个支派,一曰吴派,二曰皖派。吴派以惠定宇(栋)为中心,以信古为标帜,我们叫他做‘纯汉学’。皖派以戴东原(震)为中 心,以求是为标帜,我们叫他做‘考证学’。”同时,梁启超也列举了与章太炎所论大体相同的隶属于吴派和皖派的学者,并进一步分析了两派的区别与特色,指出 “惠氏之学,以博闻强记为入门,以尊古守家法为究竟”,其治学方法“得以八字蔽之,曰‘凡古必真,凡汉皆好’”。戴氏之学则以实事求是为特色,“盖无论何 人之言,决不肯漫然置信,必求其所以然之故,常从众人所不注意处觅得间隙,既得间,则层层逼拶,直到尽头处,苟终无足以起其信者,虽圣哲父师之言不信 也”。 在上述提出并阐发吴、皖两派说的三家之中,影响最大的是章、梁二家。尽管章太炎在吴、皖两派之外,还提到以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等学者为代表的 浙东一派,梁启超在吴、皖、浙东之外又分出扬州一派。但由于两家所论皆以吴、皖两派为主并反复予以强调,因此而成为主张吴、皖两派说的代表。自此而后,学 者大多沿而袭之,吴、皖两派说遂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比较流行的看法,一般论著在涉及清代汉学相关问题时,大多以章、梁之说为依据。如萧一山于1924年撰 成《清代通史》中卷,其中论述汉学隆盛时期的乾嘉学术说:“惟就诸人之治学而言,大抵可分‘吴’、‘皖’两派:吴始惠栋,承其学者,有江声、余萧客、江藩 等,张惠言亦与此派接近。大抵好博尊闻,崇奉汉儒,汉人所是者是之,汉人之所非者非之,识不高而心不细,不能区别是非,其大短也。皖派始于戴震,承其学 者,有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而焦循亦与此派之精神接近。别择是非,深刻断制,而立说一以征验为主,其治学方法重精审,其治学精神贵创造,故此派之成 绩最为优良,乃乾嘉学派之主干也。”支伟成亦于1924年著《清代朴学大师列传》,不仅完全采纳章太炎的观点,专列“吴派经学大师列传”和“吴派经学家列 传”,收录东吴三惠(周惕、士奇、栋)和钱大昕等人,以及吴派学人沈彤、江声、余萧客、江藩、王鸣盛、孙星衍、洪亮吉、褚寅亮、汪中、李惇、臧庸等;同时 列“皖派经学大师列传”和“皖派经学家列传”,收录江永、戴震以及皖派学人金榜、程瑶田、洪榜、段玉裁、王念孙、任大椿、凌廷堪、孔广森、周永年、阮元、 焦循、凌曙、俞樾、孙诒让等。而且作者还多次向章太炎请教,其著述也经章太炎增删论订。侯外庐在其中国思想通史巨著中,论及十八世纪的专门汉学之时,也 说:“专门汉学分为吴、皖两派:吴派以吴县惠栋为首。……皖派以安徽戴震为首。”可以说,吴皖两派之分,几成学界定论。 就吴、皖二派说而言,其渊源虽可追溯至乾嘉学人,但真正从学术特色、师承源流着眼,明确划分出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则创自章太炎,成于刘 师培和梁启超。其中又尤以章、梁二人对后世的影响为最。可以说,吴、皖二派之分,初步揭示出乾嘉考据学内部不同流派以及学人之间师承渊源、治学范围和学风 特色的差异,也基本反映了乾嘉学术本来的历史面貌,对后世学者把握清代汉学的整体状况,了解汉学不同流派的学术特色,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相关的研究, 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说,吴、皖分派的观点能在相当长时间内得到学界公认,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这一论断本身草创未 精,如有些北方的学者未能囊括,已囊括者有的归类不够确切,未能很好地凸显汉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其论也并非十分严密而稍有简单化之嫌,等等。但客观而论, 吴、皖分派说确有相当的历史依据,并且,其在清代学术研究领域的筚路蓝缕之功,是其他各家之说所无法取代的。
清儒的汉学与宋学之争是怎么回事
清儒根本上是反
宋学
的,其主要之点在于,清儒认为宋学过于重视义理的阐发,而脱离甚至歪曲了经典的原义,故而提倡训诂与考证。从本质上来说,汉学对应着“我注六经”,而宋学则对应着“六经注我”。
[img]什么是汉宋之争
嘉庆时期,伴随着清王朝世运的潜移,学术思想界也随之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在乾隆朝曾经极一时之盛的考据之风逐渐发生嬗变,潜心考据的汉学家们开始关注风俗人心;沉寂多时、颂法程朱义理的理学家们则吸收汉学之长,开始讲究朴实之功;湮没近二千年、善于用危言耸动舆论的今文经学重新复兴,一度沉寂的清初经世致用学风再度昂扬起来,并蔚然成为一股气势磅礴的时代潮流,从而构成当时知识界绚烂多彩的学术画卷。
(一)乾嘉汉学及其成就
清代汉学,是指清代中期思想文化领域存在的一个以考证为主要研究方法,“以经学为中心,而衍及小学、音韵、史学、天文、舆地、典章制度、金石、校勘、辑逸等等”[1]为内容的学派。它崇尚、提倡汉代对经学的解释,采用汉代学者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用汉儒之训诂以说经,及用汉儒注书条例以治群书”[2]。与致力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有所不同,因而有汉学、考据学之称。又因其治学严谨,学风朴实,故有“朴学”之称。当时学者皆以此种学风相矜尚,以致“家家许、郑,人人贾、马”[3]。考据之风充满国中,学术界遂成一“汉学专制”之局。在当时的学者们看来,“但当正文字、辨音读、释训诂、通传注,则义理自现,道在其中矣”[4]。
清代汉学的出现首先是中国学术内在逻辑发展的一个必然历史阶段,是宋明理学发展的必然结果。理学自宋以来,统治思想学术界已经五百多年,明显暴露出自身的缺陷,不断受到精神的、物质的双重批判。尤其是明清之际,社会的急居动荡,及其在理论思维领域所反映出的理学瓦解,形成了清初的反理学思潮。这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思潮,一方面,它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对理学进行了批判和总结。这对于打破几个世纪以来理学对思想界的束缚,无疑是具有历史积极意义的。而另一方面,清初的反理学思潮又是一个具有复古倾向的思潮。这种复古倾向,导致清初知识界在方法上逐渐撇弃宋明理学的哲学思辨,走向了朴实考经证史的途径。从而,为尔后乾嘉学派的形成,在理论思维上提供了内在的逻辑依据。可以说,清中期汉学的形成,是清初反理学思潮蜕变的直接结果。如果没有清初诸儒在学术领域、学术方法上的开拓,也就没有汉学家们在学术方法上的系统成熟。至于汉学为什么能在乾隆年间走上取代理学的独尊地位,这确实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是当时统治阶级对经学的的提倡,另一个则是社会的相对安定,封建国家经济状
求问汉学考据渐盛门户之见日深 清朝理学为何走向衰退
一种学术的盛衰,固然有其外在的原因,但主要还在于自身的原因。经学考据,自康熙至乾隆前期,并未受到朝廷的重视和提倡,皇帝所尊崇、宣扬的是程朱理学。然而二者的趋势却截然不同,经学考据不断发展,至于鼎盛,理学则日趋衰落。姚莹慨叹:“自四库馆启之后,当朝大老皆以考博为事,无复有潜心理学者。”问题需要从理学自身来找。清代理学,于学理无甚创新,多在于维护与阐释程、朱之说。对康熙帝尊崇程朱理学
产生重要影响的熊赐履,认为治学“只将《五经》、《四书》、《性理大全》等书及宋、元、明诸儒语录从头细看,自一一了然,更不必去起炉作灶,架屋叠床,生出无限枝节”。理学名臣张伯行认为:“内圣外王之道,灿然著于六经,折中于四子,而发挥阐释于周、程、张、朱五夫子之绪言,至矣,尽矣,不可复加矣。……有志圣贤之学者,惟取六经、四子与夫周、程、张、朱五夫子之绪言,虚心学问,俛焉日有孳孳,而著书立说,不惟不可,亦不必也。”可见,乾嘉时,汉学兴盛而理学衰退,理有固然。道光后,理学虽有复苏,但重在经世,学理并无创新,仍只在程、朱脚底下盘旋。晚清名儒贺瑞麟说:“自孔、孟没,圣学失传。宋兴,人文再辟,周、程、张、朱之数子者,斯道大明,如日中天。后之学者,但当守其轨辙,不当另立门户,宗程、朱即宗孔、孟,非程、朱即非孔、孟。”清代宗理学者在学理层面无甚创新,只重纲常伦理规条的应用,不可避免地会使理学丧失学术上的活力,趋于枯萎。
清代宗程朱理学者门户之见甚深。清初熊赐履撰《学统》,即为“卫道”、“明统”,以孔、孟、程、朱为道统正宗,排斥陆王心学。陆陇其、张履祥等理学名儒也都是尊崇朱熹,斥黜陆王心学。及至晚清,宗程朱理学的唐鉴、罗泽南等承袭陆陇其等人的风习,仍力排陆王心学,“同室操戈”未已。同时,宗程朱理学者对汉儒、汉学也予以抨击、贬抑。宗程朱理学者既排斥陆王心学,又排斥汉学,门户意气,无疑也会阻碍程朱理学的发展。(文/ 龚书铎)
链接:有关清代理学
清代理学宋、元、明时代的理学。关于清代理学,钱穆在《清儒学案序》中曾说:“至论清儒,其情势又与宋、明不同;宋、明学术易寻其脉络筋节,而清学之脉络筋节则难寻。清学之脉络筋节之易寻者在汉学考据,而不在宋学义理。”又说:“清儒理学既无主峰可指,如明儒之有姚江;亦无大脉络大条理可寻,如宋儒之有程、朱与朱、陆。”论断精到。诚如钱氏所言,清代于顺治、康熙朝虽有一批理学名儒名臣,但多守成而少创获,实无可与明代发展陆九渊心学之王守仁相比肩,更不能与宋代理学开派者、集大成者的程颢、程颐、朱熹和陆九渊相比拟。“无主峰可指”,“无大脉络大条理可寻”,洵为有清一代理学的一个特点。
清代乾嘉学派是考据学,强调“惟汉是信”“训诂以明理义”近于古文经学,又被称作汉学,汉儒是今文经学啊
首先,我们要澄清自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后使儒家经学空前昌盛。当时的经学有今古文之风。今文经好发微言大义轻学术,而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文字训诂是有古文经学推动的。所以不能片面的说汉儒是今文经学。
其次,清初学术直接受晚明复古学派的影响,他们以复古为旗号提倡汉学主张经世致用,如顾炎武崇尚汉学求实反对宋明理学空虚开了一代优良的风气。至乾嘉学派时为文献语义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晚晴社会动荡脱离实际(社会实际)的考据之学渐渐不被人所重。于是出现了实学派。
总之,楼主的疑问症结在于 将古文经与今文经对应有误。“训诂以明理义”近于今文经。
关于天一大联考汉学在清代和天一大联考是啥意思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同学们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