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同学们谈谈八年级上测物理周测卷,以及初二物理周测卷答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不要忘记分享给你的朋友哦!
本文目录一览:
- 1、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试卷及答案
- 2、八年级上册期末物理测试题
- 3、初二上册物理考试题
- 4、人教版初二上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试试题
- 5、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测试题
- 6、江苏初二物理上册试卷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试卷及答案
读书一年又一年靠的是毅力,考一门过一门那是给力,报一个中一个那是实力,祝福发一个又一个那是友谊,祝 八年级 物理期末考试顺利。我整理了关于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试卷,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30分,每小题2分)
1.在下列单位中,长度的国际单位是
A.光年 B.千米 C.米 D.厘米
2.图1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的是
3.二胡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弦乐器,演奏前,演员经常要调节弦的松紧程度,其目的是调节弦在发声时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4.下列物体中不属于光源的是
A.月亮 B.烛焰 C.电灯 D.太阳
5.甲、乙两车并排停着,当甲车司机看乙车时,感觉自己的车正在缓慢倒退,但当他看到地面时,却发现自己的车并没有运动。对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是运动的 B.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是静止的 D.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运动的
6.下列有关光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商业楼的玻璃幕墙造成的光污染是由于光的漫反射引起的
B.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大的速度,这个速度为3×108km/s
C.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40°时,反射角的大小也为40°
D.站在河边的人透过水面看到河底变浅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
7.如图2所示的一束光沿着平行主光轴的方向射到凸透镜上,关于它的折射光的方向正确的是
8.下列声音属于噪声的是
A.从正在装修的邻居家传来的电锯声 B.央视 春节 晚会现场响彻演播厅的锣鼓声
C.做探究实验时小林和小刚轻声的交谈 D. 修理 工检修汽车时仔细听发动机发出的声音
9.小丽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镜中有她的像。当她向着远离平面镜的方向移动1.5m时,她在平面镜中的像
A.比原来小;到平面镜的距离增加1.5m B.大小不变;到小丽的距离变为3m
C.大小不变;到平面镜的距离减小1.5m D.大小不变;到小丽的距离增加3m
10.如图3所示的四幅示意图中,表示近视眼成像和近视眼矫正后成像情况的分别是
A.乙和丙 B.乙和丁 C.甲和丙 D.甲和丁
11.关于误差,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测量过程中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就会造成实验误差
B.随着科技的发展,测量的误差越来越小,但都不能避免误差
C.精心设计,不断改进实验 方法 ,就可以避免误差
D.利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办法可以避免误差
12.下列有关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大桶水比一小杯水的密度小 B.密度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
C.气体受热膨胀后,其密度变小 D.国际单位kg/m3比常用单位g/cm3要大
13.图4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拍摄到的同一个小球从左向右运动的频闪照片。关于小球各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在AB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
B.小球在BC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
C.小球在CD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
D.小球在DE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
14.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一瓶500ml矿泉水的质量约为1 kg B.冬天教室内的气温约为35℃
C.一支普通牙刷的长度大约是15cm D.做一遍眼 保健操 需要15min
15.小刚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由发光二极管组成的“上”字屏代替蜡烛,他把“上”字屏放在原来放蜡烛的位置上,如图5所示。移动光屏直至看到清晰像。此时他在不透光的白板光屏上看到的是图6中的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符合题意的选项均多于一个。共8分,每小题2分。
每小题选项全选对的得2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错选的不得分)
16.下列现象中可能出现的是
A.寒冷的冬天,冻冰的衣服不会变干
B.有风的秋天, 游泳 的人上岸时会感到冷
C.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瓶上会出现小水珠
D.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内走到室外,眼镜上会出现“雾气”
17.下列有关图7所示的情景,表述正确的是
A.天坛的回音壁是利用声音的反射,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声音加强
B.传统的自行车尾灯是将照射来的光反射回去,达到安全警示的作用
C.石油气主要是利用降低气体温度的方法,液化后被储存在钢瓶内
D.验钞机能够发出红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出荧光
18.如图8所示的四种常见的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物质 熔点/℃
(在标准大气压下) 沸点/℃
(在标准大气压下)
酒精 -114 78.5
铝 660 2327
碘 113.5 184.4
铜 1083 2595
水银 -38.8 357
19.小林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得出一些结论,
其中正确的是
A.90℃的碘不会升华
B.零下10℃的酒精也能汽化
C.零下20℃的水银是液态的
D.用来熔化铜的容器可以用铝制成
三、填空题(共10分,每空1分)
20.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1500mm=________m (2)20 m/s=________km/h
(3)7.9×103 kg/m3=________g/cm3 (4)6.3t=________kg
21.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图9所示是八架“歼10”战斗机在“空警2000”预警机的引领下,拉出绚丽彩带飞过天安门上空的情景。“歼10”战斗机相对于“空警2000”预警机来说,是________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22.当大象进行交流的“声音”是次声波时,人类就听不到大象的“声音”,这是因为人耳不能听到频率________(选填“高于”或“低于”)20Hz的声音。
23.把一滴水滴在平铺的透明塑料纸上,透过水滴看塑料纸上的字。看到的是字被放大了的________像(选填“虚”或“实”)。
24.太阳发出的光,要经过大约8min才能到达地球,请你估算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约为________km。
25.900cm3的水结成冰,它的体积比原来增加了________cm3。(ρ冰=0.9g/cm3)
26.小明在上学的路上以跑步的方式锻炼身体,刚出家门时做准备活动,他以2m/s速度行走了1分钟,然后以5m/s的速度跑了5分钟,最后1分钟以1m/s的速度步行到学校。则小明从家到学校经过的路程为________m。
四、实验与探究题(共37分。29题2分,38题2分,41题4分。其他小题每空1分)
27.用刻度尺测量物体A的长度,由图10可知,物体A的长度是________cm。
28.图11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C。
29.在图12中,根据反射光线OB,画出入射光线AO。
30.如图13所示,将钢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会听到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_产生的;显著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与上次相同的力度拨动钢尺伸出桌面的一端,能听出声音的________发生了变化。
31.如图14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为便于确定 跳棋 子甲通过反射面A所成像的位置,A应选用________(选填“平面镜”或“透明玻璃板”),跳棋子甲经A所成的像是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32.小文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如图15所示。
(1)为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________调整(选填“上”
或“下”)。
(2)实验过程中,当蜡烛距凸透镜20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cm。
(3)接着把蜡烛再向左移动5cm,此时如果将光屏向________ (选填“左”或“右”)移到某一位置,就能在屏上得到如图16中________图所示烛焰的像。
33.如图17所示,把点燃的蜡烛放在音箱前,当音箱发出声音时,烛焰被音箱所发声音吹得来回摆动。此现象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
34.两个实验小组同时分别探究“蜡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和“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记录数据如下表:
(1)根据记录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甲是________;(选填“蜡”或“海波”)
(2)在t=6min时,乙物处于________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35.小龙通过实验“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过程如下:
(1)他按照图18组装实验器材后,还需补充一个测量仪器是:________。
(2)补全仪器后,给水加热至90℃时开始计时,读取温度计示数,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由表中数据可知,水从t=________min时开始沸腾;水的沸点T=________℃。
(3)根据数据可以推断,在 其它 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在t=8min后继续
加热,水的温度会__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4)小龙观察并分别描绘了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的两种图景。
如图19所示为水沸腾________(选填“前”或“时”)的图景。
36.小军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体A的密度。
(1)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发现天平指针在分度盘中央两侧不断摆动,摆动的幅度如图20甲所示,此时,小军应该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侧调节(选填“左”或“右”)。
(2)调节天平平衡后,小军将物体A放在天平的左盘,在右盘添加砝码并移动游码,当天平再次平衡时,天平右盘内所加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20乙所示,则物体A的质量为________g。
(3)如果量筒中盛有20ml的水,小军将物体A放入量筒后,水面位置如图21所示,物体A的密度是________g/cm3。
37.在中国科学技术馆2层的“探索与发现”展厅中,有一组体验声音聚焦的装置。它是由两个具有抛物面的圆形物体组成,图22所示为其中的一个。小莉和小刚分别站在两个抛物面的焦点处,小莉小声说话,小刚可以清晰地听到小莉的声音。这是因为小莉发出的声音先后在两个抛物面上发生________,并使声音________于小刚所在区域。
38.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并且定量地描述物质的这种特性,小莉用某种液体做实验。实验中,她用量筒和天平测出该种液体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下表记录的是实验测得的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该种液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式为:m=________。
39.晓伟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的情况后猜测: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他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他在实验时选用琴弦的相关数据。
控制因素
编号 琴弦材料 琴弦的长度
L/cm 琴弦的横截面积
S/mm2
A 钢 20 0.3
B 钢 20 0.7
C 尼龙 30 0.5
D 铜 40 0.5
E 尼龙 40 0.5
(1)在探究一个物理量是否与多个因素有关过程中,常常采用________的方法。如果晓伟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是否与弦的材料有关,你认为他应选用表中编号为________的琴弦。
(2)如果选用编号为A、B的两根琴弦,可探究弦发声的音调是否与弦的________有关。
40.在地球上淡水紧缺,海水充沛。在科技活动课上,小刚和同学们利用已学知识制作了一个简易的海水淡化装置,如图23所示,装置底部是一个盛有海水的容器A,上部盖着一个透明玻璃罩B。通过太阳照射容器内的海水,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凝结成水珠,收集即可得到淡水。
(1)上述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________,后________。
(2)装置组装完成后,通过实验,同学们对获得淡水的速度不满意。请你给他们提出至少一条改进建议,用于提高获得淡水的速度。你的建议是________。
41.利用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进行物理实验,探究物理规律,是学习物理的好方法。给你一个透明玻璃杯、一支铅笔、足够的水和一张白纸,请你利用这些器材或从中选用部分器材,设计一个小实验来研究(说明)相关的物理问题或现象。
(1)要研究(说明)的物理问题或现象;(2)选用的器材;(3)简述实验过程及现象。
五、科普阅读题(共8分,每题4分)
42.阅读下面的科技短文,回答问题。
世界上最轻的固体——“碳海绵”
2013年3月19日,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超教授的课题组向人们展示了神奇的“碳海绵”。一个由这种材料组成的8立方厘米大小的物体可以放在一朵花上,而花瓣完全不会变形,如图24所示。“碳海绵”是世界上最轻的固体。它是一种用石墨烯制造出的气凝胶,每立方厘米的质量只有0.16mg,比氦气还要轻,约是体积同样大小的氢气质量的两倍。
“碳海绵”可任意调整形状,弹性也很好,体积被压缩80%后仍可恢复原状。它对有机溶剂有超快、超高的吸附力,是已被报道的吸油力最强的材料。现有的吸油产品一般只能吸自身质量10倍左右的液体,但“碳海绵”能吸收250倍左右,最高可达900倍,而且只吸油不吸水。“碳海绵”这一特性可用来处理海上原油泄漏事件——把“碳海绵”撒在海面上,就能把漏油迅速吸进来,因为有弹性,便于把吸进的油挤出来回收,“碳海绵”也可以重新使用。另外,“碳海绵”还可能成为理想的储能保温材料、催化剂载体及高效复合材料,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碳海绵”是世界上最轻的固体。这里的“轻”实际上是指它的________小。
(2)图24中“碳海绵”的质量是________g。
(3)氢气的密度是________kg/m3。
(4)“碳海绵”可用来处理海上原油泄漏事件,是因为它具有________这一特性。
43.阅读下面的科技短文,在空格处填入相应的物态变化的名称。
人工增(降)雨
“人工增(降)雨”是指运用现代新科技控制气象动态的技术,其原理是通过播撒催化剂,
影响云的微物理过程,使本来不会产生的降水得以产生,已经产生的降水强度增大。
人工增雨需要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的时机,可用飞机在高空作业,向云中播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等催化剂,干冰迅速地________吸热,致使高空云层附近的气温骤降,云层中的水蒸气直接________成小冰粒,小冰粒不断变大,这些小冰粒下落过程中________成了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另外云层中的部分水蒸气遇冷________成小水滴,小水滴相互碰撞并不断变大,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人工降雨也可以在地面作业,用高射炮或火箭弹将含有碘化银(冷云催化剂)的炮弹打入含有大量积雨云的4000m至5000m高空,碘化银在高空扩散为肉眼都难以分辨的小颗粒(只有头发直径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成为云中水滴的凝聚核,水滴在其周围迅速凝聚达到一定体积后落向地面,形成降水。
人们常说“天有不测风云”,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观点已成为过去,几千年来人类“行云布雨”的愿望,如今已成为现实。
六、简答与计算题(共7分,44题3分,45题4分)
44.如图25所示,将盛有水的试管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加热烧杯,
当烧杯里的水沸腾后仍继续加热,试管里的水能沸腾吗? 为什么?
45.为保证行车安全,我国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为120km/h。同时在道路上行驶的车辆还应保持足够的车距。当车辆在高速路上超速行驶,或是车距过小时,发生事故的机率就会大大增加。如果人的反应时间(从发现问题到做出反应动作)最短为1s。某型号轿车的最短刹车距离(从开始刹车到车辆静止)跟车辆行驶速度的关系为s制动=kv2,公式中系数k= s2/m,轿车行驶速度v的单位为m/s,刹车距离s制动的单位为m。某人驾驶该型号轿车在高速路上以144km/h的速度行驶时,发现道路前方100m处有危险情况发生,他能否在安全距离内把车停住?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B B A D D A A D C B C A C A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8分)
题 号 16 17 18 19
答 案 B、C A、B B、D B、C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20.(1)1.5;(2)72;(3)7.9;(4)6.3×103(6300)
21.静止
22.低于
23.虚
24.1.44×108(1.4×108)
25.100
26.1680
四、实验与探究题(共37分)
27.2.55(±0.01)
28.-16(零下16)
29.(本题2分)见右图
30.振动;音调
31.透明玻璃板;虚
32.(1)上; (2)10; (3)左;A
33.能量
34.(1)蜡; (2)液
35.(1)秒表(停表或钟表、计时工具); (2)5;99; (3)不变; (4)时
36.(1)左; (2)32.4; (3)3.24
37.反射;聚焦(会聚或集中)
38.(本题2分)1.8 •V; 或(1.8 g/ cm3)•V; 或1.8 gcm-3•V
39.(1)控制变量; D、E; (2)横截面积
40.(1)汽化(蒸发);液化;
(2)给容器A(中的海水)加热,加快海水的汽化速度;或是给玻璃罩B降温,加快水蒸气的液化速度。(评分原则:在下方加热或从上方降温)
(其他建议合理即可得分)
41.(本题4分)
[方案一]
(1)光的折射 ……………………………………1分
(2)玻璃杯、铅笔、水 ………………………………1分
(3)玻璃杯内倒入适量水,将铅笔插入水中,从玻璃杯上方看,水中的铅笔向上弯折;从玻璃杯侧面看,水中的铅笔部分发成侧移。 ……………2分
[方案二]
(1)凸透镜(柱镜)成像
(2)玻璃杯、铅笔、水
(3)玻璃杯内倒入适量水,将铅笔放到玻璃杯后方,透过杯中的水看铅笔,看到的是铅笔放大的虚像。
(其他方案合理即可得分)
五、科普阅读题(共8分)
42.(1)密度; (2)1.28×10-3 (或1.3×10-3);
(3)0.08; (4)对有机溶剂有超快、超高的吸附力(吸油力最强)
43.升华; 凝华; 熔化; 液化
六、简答与计算题(共7分)
44.试管里的水不会沸腾。 ……………………1分
水沸腾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达到沸点并能继续吸热。 ……………………1分
烧杯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试管内的水温达到沸点时,由于没有温差,无法继续吸热,所以不能沸腾。 ……………………1分
45.解:v=144km/h=40 m/s
s=s制动+ s反应=kv2+vt ……………………1分
= s2/m×40 m/s×40 m/s+40 m/s×1s ……………………1分
=120 m ……………………1分
答:他不能在安全距离内把车停住。 ……………………1分
八年级上册期末物理测试题
八年级(上)物理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15题,每题2分,计30分)
1.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少噪声的是 ( )
A.改进汽车发动机的性能使它的振动减弱 B.在居民楼靠近马路的一面植树造林
C.用手捂住耳朵 D.禁止在市区燃放烟花爆竹
2.当大象进行交流的“声音”是次声波时,人类就听不到大象的“声音”,这是因为( )
A.次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 B.次声波无法传到人耳
C.大象发出的声音太小 D.一般来说,人耳不能感觉到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3.下表列出了部分金属的熔点和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根据表中的数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物质 水银 金 铜 钢 钨
熔点(℃) -39 1064 1083 1515 3410
沸点(℃) 357 2500 2360 2750 5900
A.金块在钢水中不会熔化
B.因为钨丝的沸点比较高,所以电灯里的灯丝是用钨丝制成的
C.表中所列出的金属,沸点都可以用水银温度计测量
D.在一40℃时,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温度
4.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吸热液化成小水珠
B.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再蒸发成水蒸气升腾至空中
C.江湖河海中的水吸热蒸发成水蒸气升腾至空中
D.积雪放热熔化成水归入大海
5.如图1所示,取一只一次性纸杯,在杯底中央扎一个小孔,用一
层塑料薄膜蒙住杯口,将小孔对着窗外远处的景物,在薄膜上观
察到窗外景物的像是 ( )
A.正立、等大的 B.正立、缩小的
C.倒立、缩小的 D.倒立、放大的
6.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画面,你将看到排列有序的三色发光区域是 ( )
A.红、绿、蓝 B.红、黄、蓝 C.红、黄、紫 D.黄、绿、紫
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红外线是人眼能看见的光 B.紫外线是人眼不能看见的光
C.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 D.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8.目前光污染越来越严重,白亮污染是普遍的一类光污染,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都能造成白亮污染,形成白亮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 )
A.光有能量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沿着直线传播
9.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的大小取决于 ( )
A.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B.物体的大小
C.平面镜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10.岸边的柳树,在地上出现的树影和在水中出现的倒影,这二者的成因 ( )
A.都是光的折射引起的
B.都是光的反射引起的
C.前者是光的直线传播引起的,后者是光的反射引起的
D.前者是光的折射引起的,后者是光的反射引起的
1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关于眼睛及其视力矫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凹透镜
B.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是虚像
C.远视眼看不清近处景物,是因为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D.矫正近视眼所配戴的眼镜镜片是凹透镜
12.根据图2所示,可判断出蚂蚁到放大镜的距离 ( )
A.小于焦距
B.大于焦距,小于两倍焦距
C.等于两倍焦距
D.大于两倍焦距
13.以下估测中最接近事实的是 ( )
A.一张课桌桌面的宽度是5m B.某同学正常的体温是47℃
C.人步行的速度是1.2m/s D.一个乒乓球的直径是4dm
14.一辆轿车行驶的速度是100km/h,一辆自行车前进的速度是5m/s,这表明( )
A.轿车行驶的路程一定比自行车多 B.轿车一定始终在自行车前面
C.自行车的运动时间一定比轿车长 D.轿车的运动一定比自行车快
15.图3是用照相机所拍摄的某小球在水中下落的一张频闪照片.已知水池壁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a,闪光灯每隔△t时间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观察照片,关于小球的运动,以下判断可能的是( )
①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②小球从B位置到D位置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③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的平均速度为3a/2△t
④小球通过D点时的速度为a/△t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③④
二、填空题(共7题,每空1分,计18分)
16.如图4所示,编钟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杰作,古代工匠运用高超的
工艺铸造出大小不同的编钟,这些钟在敲击时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这是由于不同的钟在敲击后振动的______不同.乐队合奏乐曲时,我
们可以根据声音的_________不同来辨别不同种类的乐器.
17.如图5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一木块的边长,就工具的分度值而言,
_____刻度尺(填字母)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_____刻度尺(填字
母)不正确.使用方法正确的刻度尺所测木块的边长为________cm.
18.填写下列数据的单位,使其符合实际情况:
(1)我国著名运动员刘翔在雅典奥运会110m栏决赛中夺冠的平均速
度约为8.52______.
(2)一本八年级(上)物理课本的厚度约为6________.
19.如图6所示,高速公路上都有限制汽车速度的标志,以减少交通事故.这是因为行驶的汽车具有_______能.图7所示是一辆桑塔纳轿车的速度表,从表中可知,该汽车此时的速度为
______________km/h.
20.老花镜的镜片是______镜,它的度数等于它的焦距(用m做单位)的倒数乘以100.小明拿爷爷的老花镜正对太阳光,纸在老花镜下面来回移动,直到纸上得到一个最小的光斑.此光斑距老花镜25cm,则老花镜镜片的度数是________度.
21.我国古代就有光现象的描述,如“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的是镜中花”、“潭清疑水浅”.其中“水中月”、“镜中花”是光的________现象;“疑水浅”是光的______现象,该现象是光从_______中进入_______中所形成的.
22.夏天刚从冰箱中拿出来的硬邦邦的冰棒,常粘着一些白花花的“粉”,剥开包装纸就看到冰棒直冒“白气”,其中“粉”的形成是__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白气”的形成是_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吃冰棒感到凉快,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的原因.
四、探究与实验题(共5题,28题7分、31题6分、其余每空1分,计28分)
27.如图12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乙音叉时,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
的乒乓球会________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________,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中传播;若在月球
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_____(选填“还能”或“不能”)观察到
上述现象,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在图13甲“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
(1)使用温度计之前,应先观察它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
(2)某同学按实验步骤进行了正确操作,但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这段时间过长,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原因即可),
解决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同学看到了如图13乙的情景,这是_________(选填“沸腾前”或“沸腾时”)的情况.
(4)该同学记录了一组数据见下表,由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________℃.
时间/min O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 98 98
(5)请你在图13丙的方格纸上根据上表数据画出水的沸腾图象.
29.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小明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及B、刻度尺、橡皮泥、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14所示.
(1)实验时玻璃板应该__________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实验器材选择相同的两个棋子A、B,其目的是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说明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应采取的具
体操作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平面镜所成的像为___________像.
(4)小明在实验过程中,让玻璃板沿00'轴(玻璃板与桌面的接触部分)方向水平向右移动,结果
他发现镜中的像相对于A_______移动(选填“向右”.“向左”或“不”);他又将玻璃板绕
00'轴转向自己,发现镜中的像_________(选填“转向自己”、“转离自己”或“不动”).
3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实验时,蜡烛越烧越短,你将看到光屏上烛焰的像向_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
(2)如图15所示,在光屏中央出现了清晰的烛焰像,此成像的特点可应用在________机上.
31.某校初二(1)班的同学进行“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的实验,该实验:
(1)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
(2)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3)请你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五、简答题(共2题,每题3分,计6分)
32.小明背着书包欢快地走在通往学校的路上.问:小明背上的书包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说明你判断的依据.
33.牙科医生在诊断牙齿病情时,常常借助如图16所示的一块小平面镜来帮助诊断,使用时常在火焰上先烤一下,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说明:
(1)使用小平面镜的作用.
(2)使用时在火上将小平面镜先烤一下的原因.
六、计算题(共2题,34题4分,35题6分,计10分)
34.某一时期,常州开往黄山的202次旅游列车,当天晚上从常州发车,第二天早晨到达黄山,全程运行506km,列车时刻表如下表所示.求:
(1)202次列车运行全程的时间是 h.
(2)列车运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5.2005年5月15日,南京人终于坐上了期盼已久的地铁,目前开通的地铁一号线在奥体中心和迈皋桥之间行驶.列车从奥体中心行驶到迈皋桥大约需24min的时间,运行的平均速度为55km/h.求:
(1)地铁从奥体中心到迈皋桥通过的路程大约是多少千米?
(2)若采用磁悬浮列车速度可以达到400km/h,则由奥体中心运行到迈皋桥采用磁悬浮技术的列车比地铁列车运行的时间可以节约多少分钟?
附加题(共两题,36题4分,37题6分,计10分)
36.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提供的器材有:蜡烛(附火柴)、凸透镜(估计焦距为5cm)、光屏和光具座(标尺的刻度范围是“O~100cm”),如图17所示.物体离凸透镜足够远(大于10倍焦距)时,从物体到凸透镜的光可近似认为是平行光,由此你能否想到利用现有器材粗测凸透镜焦距的一种方法,请你说出这种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37.如图18所示是甲、乙两位同学(甲骑车、乙跑步)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1)根据图线你能够获得哪些合理的信息?(至少写两条)
信息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两条线的交点表示此时甲车运动的___________与乙车相等.
(3)若甲同学和乙同学同时出发,请你在图中作出甲同学的路程一时间的图线.
(4)根据图中数据,请你自编一道有关速度、路程和时间的计算题并求解.
南京市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卷
八年级(上)物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2分,计30分)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 案 B D D C C A A B B C D A C D D
二、填空题(共7题,每空1分,计18分)
16.频率 音色 17.B B 3.O 18.m/s mm 19.动 85
20.凸透 400 21.反射 折射 水 空气 22.凝华 液化 冰棒熔化吸热
四、探究与实验题(共5题,28题7分、31题6分、其余每空1分,计28分)
27.弹 振动 空气 不能 真空不能传声
28.(1)量程 分度值 (2)水多了 倒掉一部分水(或开
始加热时水温太低换热水做实验;或用酒精灯的内
焰加热 改用外焰加热,其它答案合理均给分)
(3)沸腾前 (4)98 (5)如右图
29.(1)竖直 (2)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3)将白纸竖直放
在棋子B处,移开棋子B 直接观察白纸,看这个像能
否成在白纸上(能说明怎样放白纸得1分,怎样观察
白纸得1分)。像不能成在白纸上(1分) 虚(1分) (4)不转向自己
30.(1)上 (2)幻灯 (或投影)
31.(1)纸片下落的高度 纸片下落的时间 (2)刻度尺 手表
(3)2分(表格中三个物理量少一个扣1分,扣完为止).
次数 高度/m 时间/s 速度/m•s-1
五、简答题(共2题,每题3分,计6分)
32.认为书包是运动或静止都可以(1分),所选的参照物正确再给2分。
33.利用平面镜成像可看到牙齿的背面(1分),平面镜在火焰上烤一下后温度升高,可以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1分)在镜面上发生液化现象(1分)。
六、计算题(共2题,34题4分,35题6分,计10分)
34.(1)t = 11h (1分)
(2)s = 506km
v = s / t (1分)
= 506km / 11h (1分)
= 46km/h (1分)
35.(1)v1 = 55km/h t1 = 24min = O.4h (1分)
s = v1t1 = 55km/s×O.4h = 22km (2分)
(2)v2 = 400km/h
t2 = s /v2 = 22km / 400km/h = 0.055h = 3.3min (2分)
t = t1 – t2 = 24min 一 3.3min = 20.7min (1分)
(说明:计算题因前面计算错误代入后面造成结果错误,后面不扣分)
附加题(共两题,36题4分,37题6分,计10分)
36.(1)在光具座上最左端放蜡烛,最右端放光屏,凸透镜紧靠光屏放置;
(2)移动凸透镜逐渐远离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缩小的烛焰的像;
(3)在光具座上读出此时凸透镜到光屏的距离s,则凸透镜的焦距与s近似相等。
37.(1)骑车者比跑步者迟5秒出发;骑车者比跑步者速度大。(其他信息只要合理均可)
(2)路程
(3)见下图
(4)只要编题符合题意,解答与所编题对应即可(自己补充数据不得分)
亲爱的同学们,一转眼半学期已经过去。逝去的是光阴,播下的是辛勤,收获的是喜悦。这份试卷将带你走进知识的乐园,请尽情采摘自己的甜蜜果实吧!
一、聪明的你,请选择一项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填入下表中(每小题2分 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鹏鹏,该吃饭了!”听见声音,正在做作业的鹏鹏不用抬头看就知道,那是妈妈在喊他,他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2、下列物体哪一个属于光源( )
A. 地上的雪 B.月亮 C、通电的探照灯 D.放电影时所看到的银幕
3、下列光学仪器中得到的实像比物体大的是( )
A、照相机 B、放大镜 C、投影仪 D、平面镜
4、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张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5、天坛公园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历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下面的( )
A.声音在墙壁中的传播 B.声音的反射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D.利用回声增强原声的现象
6、下面的图中,哪一幅图正确表示了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光路( )
7、玲玲在书房里记单词,妈妈在客厅里看电视剧,为了不受电视声音的影响,玲玲采用下列办法中较为合适的是( ) A.把电视关掉 B.减小电视音量
C.打开书房的收音机 D.打开书房和客厅的门窗
8、下列图的四个现象中,能用光的反射解释的是( )
9、下列各事例中,属于红外线技术应用的是( )
A.照相机用滤镜来照相 B.验钞机用来辨别钱币的真假
C.医院用照射的方法来灭菌消毒 D.家中电视机的遥控器用来控制电视机的音量和频道
10、从平面镜里看到背后墙上电子钟示数如图所示,这时的实际时间应是( )
A.21:05 B.21:15
C.20:15 D.20:05
11、关于四种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潜望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B.照相机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C.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D.投影仪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12、下面是小林同学“物理学习笔记”中的摘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不能成虚像 B.光在任何透明介质中都能传播
C.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D.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13.如图所示的四种镜片适合近视眼戴的是( )
14.一束平行光线沿主光轴射到凸透镜上,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透镜另一侧主光轴上距透镜中心12厘米处.若把点燃的蜡烛分别置于主光轴上距透镜15厘米和6厘米处,则这两次成的像( )
A、都是实像 B、都是正立的像 C、都是虚像 D、都是放大的像
15.在桌面上依次把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屏放在一直线,并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移动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使光屏出现一倒立、放大的实像。若把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用黑纸挡住,则光屏上的像( )
A、只剩下上半部分 B、只剩下下半部分
C、全部不见了 D、仍然存在,只是亮度减弱。
二、认真的你,请将答案填在各题中横线上的空白处(每空1分,共19分)
16、如图所示,把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_______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钢尺发出声音的_______不同。(均选填“音调”、“响度”、“音色”)
17、仲秋的夜晚,皓月当空,繁星点点。我们漫步在林荫小道上,微风和煦,传来阵阵树叶的沙沙声。月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树叶,在大地上形成一个个圆形的光斑,好像在大地上撒了一地碎银……在这美好的夜晚,你可曾想到:
⑴ 树叶的沙沙声是由于树叶的 产生的,这个声音是通过 传来的。
⑵ 大地上的圆形光斑实际上是月亮的 (填“实像”或“虚像”),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上称作 。
18、如图1所示,图A是由光的 形成的,图B的手影由光的________形成的。
19、我们在教室的各个方向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这是光的 现象;同学们学习用的台灯上有一个灯罩,其作用是利用光的 ,将光线尽量集中照到需要照射的地方。
20、小丽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5m处,她的像距离平面镜_______m。当她向平面镜前进2m时,她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将__________(选填“变大”、“减小”或“不变”)。
21、一部科幻电影中有这样的场面:一艘飞船在太空中遇险,另一艘飞船在前去营救的途中,突然听到了遇险飞船的巨大爆炸声,然后看到爆炸的火光,请你给导演指出这个场景中的两处科学性错误: 、 。
22、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全社会都应该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请你想象一下:如果某人耳朵聋了,生活会出现哪些不方便?请写出两个出现不方便、但要合理的情景:
; 。
23、透镜是利用光的___________现象制成的,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_作用。
三、细心的你,动手作一作,相信你能行!(每小题3分,共12分)
24.如图中-6所示,由点电源S发出的一束光AB射到镜面MN上,CD是由S发出的另一束入射光的反射光,请在图中画出点电源S的位置。
图8
25、图中-7中MN是透镜的光轴, 是AB的像,在图中适当位置画出透镜并找出焦点的位置。
26、一束光线经过一个透镜前后的情况如图8所示,请在图中虚线框内画出这个透镜。
27、小明的乒乓球掉到沙发下,没有手电筒,小明借助平面镜反射灯光找到了乒乓球。图9中已经标示了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请在图中适当位置画出平面镜,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四、勤奋的你,开动脑筋,完成实验探究题(2分/空,共:32分)
28、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大白纸,然后在中间画一横线,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沿此直线放好,取两段等长的蜡烛,将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方,然后用另外一根蜡烛B在玻璃板的后方来回移动。
(1)调节蜡烛B的位置,直到 时,
B的位置即为A的像所在的位置。
(2)找到A的像的位置后,连结蜡烛A和蜡烛B所在的位置,发现该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 ,两段蜡 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29、小华在学习了《透镜》后,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让平行光通过厚度不同的凸透镜,它们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会有什么不同呢?于是他在实验室用一束平行光分别通过凸透镜A、B、C,并得到如图12所示的光路图。
A B C
根据小华的实验现象,应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如图所示是“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图。
(1)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得到清晰缩小的实像,则蜡烛可能置于透镜左边a、b、c、d、e五点中的 点处, 机就是利用此成像特点制成的。
(2)若将蜡烛放在e处,则将会成 (填“正”或“倒”)立、 (填“放大”或“缩小”)的 (填“实”或“虚”)像。
(3)若将蜡烛放在 点处,则不能成像。
(4)若成等大的实像是,应将蜡烛放在 点处。
3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
(1)先组装器材,调节烛焰、透镜、光屏,即使它们的中心在______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未知焦距情况下,要粗测焦距,最简单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蜡烛逐渐消耗而变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将随之___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
(4)有位同学摘下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透镜之间(靠近透镜),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位置,应使光屏向_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才能使像变清晰。
(5)若在实验时测得某凸透镜的的焦距为10cm,若将烛焰从离凸透镜5cm时移到离透镜8cm的位置时,可以观察到这个像比刚才的要_______一些。(填“大”或“小”)
五、自信的你,请完成综合应用题——感悟生活中精彩的物理,在挑战中完善自我!(共7分)
32、一天下午,小明向远处的一座大楼望去,他看到一个现象:有的窗户明亮刺眼,而有的却是黑洞洞的.他问妈妈这是怎么回事,妈妈告诉他,那座大楼有的窗户是开着的,有的是关着的,小明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请你解释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物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C C C B B B D D A A A A D D
二、填空题
16、响度 音调 17、⑴振动 空气 ⑵实像 小孔成像
18、折射 直线传播 19、漫反射 反射
20、5 不变 21、遇险之时即可看到爆炸的火光;不可能听到爆炸声
22、不能听音乐;过马路有危险(答案开放,合理即可)
23、折射 会聚 发散
三、作图题
24、(略)25、(略)26、(略)
四、实验探究题
27、(1)B与A的像完全重合 (2)垂直 大小 (3)不能
28、凸透镜越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越强
29、(1)a 照相 (2)正 ; 放大;虚 (3)d (4)b
30、(1)同一水平高度上;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2)略。(3)上升(4)远离(5)大
五、综合应用题
31、如果窗户关着,因为镜面反射,太阳光反射进入人眼,使人感到刺眼(1.5分);如果窗户没关,则光线进入屋内进行多次反射,再从窗户里反射出来的光很少,所以感觉窗户黑洞洞的。(1.5分)
32、植树造林、安装隔音窗等(合理就行)(每条得1.5分)
初二上册物理考试题
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初二物理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20分) 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到括号中)(共42分)
1.下列物体不是声源的是 ( C )
A.飞行的蜜蜂 B.运转的马达
C.张紧的橡皮筋 D.演奏的手风琴
2.关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不能在固体中传播
C.人说话发出的声音是靠喉咙振动而产生的
D.只有固体的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3.下列仪器利用红外线来工作的是 ( B )
A.验钞机 B.夜视仪 C.荧光灯 D.三棱镜
4.“神六”飞船的成功发射,使人们对宇航员的生活和工作更为关注。宇航员在飞船内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工作时,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对话,原因是 ( C )
A.太空中噪声太大 B.用通讯设备对话方便
C.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 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5.在日常生活中,常用“震耳欲聋”来形容人说话的情况,这是指声音的 ( B )
A.音调高 B.响度大
C.音色不同 D.以上说法都有可能
6.医用水银温度计使用后的消毒方法是 ( D )
A.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 B.放在沸水中煮
C.用清水冲洗 D.用医用酒精擦洗
7.下列物态变化现象属于液化的是 ( B )
A.春天,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 B.夏天,草丛中出现露水
C.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D.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8.下列各组物态变化中,全部放热的是 ( D )
A.熔化、液化和升华 B.熔化、汽化和凝华
C.汽化、凝固和升华 D.凝固、液化和凝华
9.下表是部分物质的熔点和沸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
物质 水银 金 钢 萘 钨 酒精
熔点(℃) -39 1064 1515 80.5 3410 -117
沸点(℃) 357 2500 2750 218 5900 78
A.金掉入钢水中不会熔化
B.电灯泡里的灯丝通常用钨制作,因为钨的熔点高
C.可以用水银温度计测量-40℃气温
D.表中物质的沸点都可用水银温度计测得
10.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现象是 ( D )
A.在岸上的人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
B.古代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
C.我们能听到波浪冲击礁石发出的声音
D.潜水员能听到岸上人的讲话声
11.月亮、太阳、点燃的火把、镜子,其中都属于光源的一组是 ( D )
A.太阳和月亮 B.月亮和镜子
C.太阳和镜子 D.太阳和点燃的火把
12.城市噪声控制是环境保护的主要项目之一,在一些主要干道旁设置噪声监测设备,可以加强城市噪声的监测和管理。下列哪一措施不能减弱噪声 ( B )
A.市区禁止机动车鸣号
B.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
C.摩托车的排气管上装有消声器
D.在街道两旁种植树木
13.实验室要制造一个低温而干燥的环境,可以采用下列哪一措施 ( A )C
A.采用大量的冰块使其熔化吸热
B.利用电风扇猛烈地吹
C.利用干冰的升华吸热
D.打开室内冰箱门以降低温度
14.百米赛跑时,如果计时裁判员是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那么他所测得的运动员的成绩比实际的要 ( B )A
A.好一些 B.差一些
C.与看到枪冒烟时开始计时所测得的成绩一样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二、填空题(共29分)
15.联欢晚会上,口技演员惟妙惟肖地模仿一些动物和乐器的声音,他主要模仿声音的___音色______,台下观众听到口技演员的声音是靠__空气_____传播的。
16.如图所示,从物理学角度看,(a)图是__乐音______的波形图,(b)图是___噪声_________的波形图(选填“乐音”或“噪声”)。
17.如图,甲为常见的高音喇叭和医用听诊器,将它们制成这种形状,是为了减小声音的散失从而增大____响度__________;而在有些地方可以看到乙图所示的标牌,它的意思是__请勿鸣笛_____________,从而达到减弱噪声的目的。
18.比较常用温度计和体温表的不同点:
(1)第一个温度计没有C形缩口 ;
(2)两个温度计的示数不同 ;
(3) 两个温度计的分度值不同 。
19.北方冬天为了使菜不被冻坏,往往在菜窖里放入几桶水,这是利用水的___汽化 凝固_______过程(填物态变化名称) ___放_____热的原理。(选填“吸”或“放”)
20.太阳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可再生能源,在现代生活、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太阳能电池板可以将光能转化为___热___电_____能,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__太阳__化学_____能。
21.烈日下,沥青路面变软,这是沥青在 熔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在这个过程中温度是升高的,说明沥青是___非晶体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2.今年夏天,我国许多地方出现了严重的干旱,为了缓解旱情,多次实施人工降雨。执行任务的飞机在高空投放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很快___汽化___升华___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量,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高空处水蒸气就___凝华______成为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___液化____熔化__成为雨点落到地面上。(填物态变化名称)
23.很多宾馆里的卫生间装有热风干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请你说出它很快把手烘干的两个理由:水蒸发吸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4.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色光,这一现象说明了_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有三种色光适当混合能产生其他色光,这三种色光分别是___红_______、___绿_____ 和___蓝_________。
25.白光透过绿色玻璃后如果照射到绿色的树叶上,树叶呈___绿____色;如果照射到小白兔上,小白兔的身体呈___绿____色,小白兔的红眼睛呈___黑______色。
26.如图,取一支大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里吸进一些乙醚,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向外拉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这是一个__汽化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然后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观察到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表明用_____压缩体积__________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三、实验与探究题(共40分)
27.如图所示,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玻璃罩内,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
放在玻璃罩内的小电铃这时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听不到任何声音 。
(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
放在玻璃罩内的小电铃的声音又逐渐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
(3)此实验说明了_真空中不能传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在光的色散实验中,小明在测量不同色光区域温度时,发现温度计放在__红光________的外侧时温度计示数上升得快,说明在这一区域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____红外线______________,这种光的主要特性是___产生热_____效应。探究时,将温度计玻璃泡涂黑的作用是 降低温度
。
29.如图A所示,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两次,第一次快些,第二次慢些,则第___一_____次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如果第二次划齿的力量较大,___二____次发出的声音较响。如图B所示,用薄塑料片在甲、乙两把塑料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划两次,则_梳齿的疏密度____乙___把梳子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
30.阅读下列短文要求从中找出两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短语或句子,并说明所涉及的物理知识。
小林中午放学了,天气非常炎热,小林在路边买了一支冰棍,打开包装纸,冰棍上冒着白气,吃了冰棍以后,哇!凉快多了。他边走边唱,不知不觉到了家门口,就闻到一股香味,原来妈妈正在做油炸鸡大腿,一不小心,滚开的油锅中溅入一滴水后,产生了剧烈的响声,并溅起油来……
句子或短语1:______冒着白气___________________物理知识____汽化现象________________
句子或短语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理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1)请你在图中大致画出沸腾时的不同深度A、B处气泡的大小(2)图中所示的温度是__92_____℃。
(3)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88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
该同学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后得出如下结论:
A.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B.前5min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你还可能总结的结论有:①____该实验中水的最高沸点为9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数据的最低温度为8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为了缩短时间,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至少说出两条。
可以用温水进行加热;用火力更强的酒精灯
(5)小明同学在家中观察水壶中的水沸腾时,从壶嘴喷出一股“白气”,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看不见“白气”,这是为什么?
靠近壶嘴的温度比和壶嘴有一定距离的温度高一些,所以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看不到“白气”
32.下表是某同学做海波熔化实验过程中记录的数据:
t/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T/℃ 24 27 30 33 36 39 42 45 48 48 48 51 54 57
(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右边图中完成海波的熔化曲线。
(2)请你通过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回答以下问题:
①海波属于____非晶体_____晶体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___48____℃;
②在0min~8min的时间内海波所处状态为____固______态,这个过程是____放热__吸热__过程;(填“吸热”或“放热”)
③在8min~10min是海波的__熔化______过程,此过程是____放热___吸热___过程(填“吸热”或“放热”),海波处于____固液并存_____________状态;
④从第__11_____min开始海波的温度又继续上升,此时海波所处的状态为__液_____态。
33.在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作出了如下猜想: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可能有:A.液体温度高低,B.液体的表面积,C.液面上气流的快慢,
D.液体的种类。
(1)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取两只相同的烧杯,分别盛等重的酒精,把一杯放在烈日下,另一杯放在阴凉处,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两杯中酒精的多少。该同学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猜想_____C___A_(选填“A”、“B”、“C”或“D”)。
(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猜想D。要求简要写出实验的方法。
取两只相同的烧杯,分别盛等中的酒精和乙醚,把两只烧杯都放在阴凉处,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两倍中酒精和乙醚的多少。
四、计算与应用题(共9分)
34.利用回声可以测量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从海面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秒后接到回波信号。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每秒传播1530米,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耳能听到超声波吗?为什么?
(2)海洋的深度是多少?
(3)运用声波的反射,能否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为什么?
(4)请你再列举二个超声波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答:(1)不能,因为超声波高于20000Hz
(2)海洋的深度为1530米 海洋的深度为3060米
(3)不能,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4)B超,超声波测速仪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C A B C B D B D B D D B C A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9分)
15.音色;空气 16.乐音;噪声 17.响度;禁止鸣笛;
18.(1)测量范围不同;(2)分度值不同;(3)构造不同(其他符合题意的也可得分)。 19.凝固;放 20.电;化学 21.熔化;非晶体 22.升华;凝华;熔化 23.①吹出的空气温度高,手上水蒸发加快;②吹出的风使空气流动加快,使手上水蒸发加快 24.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红光;绿光;蓝光 25.绿;绿;黑 26.汽化;压缩体积
三、实验与探究题(3分+4分+3分+4分+9分+11分+6分,共40分)
27.电铃声逐渐变小;电铃声逐渐变大;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每空1分)
28.红光,红外线,热,增加温度计的灵敏度(其他符合题意的也可得分)。 (每空1分)
29.一,二,乙(每空1分)
30.炎热,温度高;冒白气,水蒸气发生液化;凉快多了,冰棍熔化吸热;边走边唱或产生了剧烈的响声,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其他符合题意的也可得分) (每空1分)
31.(1)略;(2)92;(3)①水的沸点是98℃;②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水沸腾需要吸热;5~9min内水的温度不变等。(其他符合题意也可得分);(4)给烧杯加盖子;减少水量;提高水的初温;加大火力(其他符合题意的也可得分)。(5)靠近壶嘴处温度较高,水蒸气不易液化(画图2分,每空1分,(4)、(5)问各2分)
32.(1)略;(2)①晶体,48;②固态,吸热;③熔化,吸热,固液共存;④10,液。 (图2分,每空1分)
33.(1)A,(2)略。 (第(1)问2分,第(2)问4分)
四、计算与应用题(9分)
34.(1)不能,因为频率超过20000Hz;(2)3060米;(3)不能,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4)B超,超声清洗器。(其他符合题意的也可得分)
[img]人教版初二上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试试题
做好每一份物理试题的练习,就是对物理知识的一个学习和巩固的过程。所以,接下来让我们来做一套试题卷吧!下面是我整理的人教版初二上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试试题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初二上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古代士兵为了及时发现敌人的骑兵,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马蹄踏在地面上时,地面发声较轻
B.马蹄声不能沿地面传播
C.马蹄声不能沿空气传播
D.大地传声速度比空气传声速度快
答案:D
解析:马蹄踏在地面上时,马蹄和地面振动而发声,声音可以通过固体和气体向远方传播,故B、C错误。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所以D正确。
2.将一只闹钟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到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将会发现( )
A.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响
B.听到的声音越来越轻
C.听到的声音保持不变
D.电铃逐渐停止振动
答案:B
解析: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将会发现随着罩内空气减少,听到的声音越来越轻,抽成真空后,声音几乎听不到了,这个实验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3.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B.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C.声音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大
D.以上说法都正确
答案:B
解析:在水中的鱼能听到岸上人的声音而被吓走,说明声音由空气传入了水中,即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这不能说明声音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大。
4.(2013年庆阳中考题)如图1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答案:B
解析:音叉发声时是否在振动呢?由于音叉的叉股振动幅度很小,凭眼睛很难直接观察到。按图中所示放一个轻质小球,如果小球被多次弹开那一定说明音叉在振动。这样通过小球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把不易观察的微小振动转换为容易观察的直观的现象,称为转换放大法。
5.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生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
A.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C.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答案:C
解析: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生器放入暖水瓶中,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芯片音量的大小都会影响我们听到声音的大小。要探究真空能否传声,只能对实验中“有真空”和“无真空”环境进行对比研究。完好的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已经漏气的瓶胆夹壁中已经进了空气,不是真空。当要研究的一个物理问题与几个因素都有关系时,为简化和方便,先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量的关系,而要控制另外几个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6.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
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其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几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答案:C
解析:雷声通过空气传到人耳,因此空气能传声;水中的鱼能听到岸上说话声,表明声音通过空气和水传到鱼的耳朵;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敲击长钢管时,声音通过钢管和空气分别向前传播,但声音通过钢管传播速度快,因此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钢管传来的。
7.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B.“土电话”靠固体传声
C.声音在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慢
D.真空不能传声
答案:C
解析:声音要靠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真空中什么物质都没有,因此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液体中要比在气体中快。
二、填空题
8.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溅起水花,这个现象表明发声体在_______。
答案:振动
解析: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激起水花飞溅,而不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中是不会激起水花的,由此使我们认识到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若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就会使音叉停止振动,此时就听不到声音,说明了发声的物体一旦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9.初春时节,柳树发芽,你可以折一根柳条,把皮和芯拧松,抽出木芯,用刀把嫩皮的两端修齐,就制成了“柳笛”。用力吹,柳笛就发出声响。该声音是由于_________的振动而产生的
答案:空气柱
解析:柳笛能发出声响,一定有物体在振动。联想喇叭、唢呐等管乐器的发声原理,可知它们都是靠管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的。
10.2010年3月28日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救援工作迅速展开。4月2日下午,事故矿井下发现有生命迹象,原来是被困人员通过敲击钻杆,发出“当当”的求救信号,这是因为 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答案:固体(或金属)
解析:被困人员如果在矿井下向外呼喊,则外面的救援人员不会听到声音。通过敲击钻杆的方法,使声音通过钻杆向外传播,就可以把声音传到外面。这是利用了固体要比气体传声效果好。虽然一切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和性能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介质越紧密,传播过程中声音的损失越少,因而能传的更远。所以固体要比气体传声效果好。
11.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纸屑跳得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的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越响纸盆振幅越大,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2) 。
答案:(1)振动 (2)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解析:通过上述三个现象可知,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且声音越响时振幅越大。由此不难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12.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答案: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或在桌面上放一碗水
解析:小明大声讲话时,感觉喉头振动了,说明发声时声带在振动;音叉发声时,水面激起了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所谓归纳就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不同现象中的共同点。显然,两个实验现象共同特点归纳起来就是: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或者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桌子的微小振动不容易看到,前面的这两个实验实际上也为我们做了提示:即敲桌子的同时用手轻触桌面,或在桌面上放一些轻小的物体,或在桌面上放一碗水。
13.如图2所示,敲响左边的音叉,右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那些问题?请你写出一个: 。
答案:空气可以传声、声音具有能量、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等。
解析:本题多处用到转换法。右边的音叉会发声,它是否振动呢?由于音叉的叉股振动幅度很小,凭眼睛很难直接观察到。但如果音叉振动,则靠近它的泡沫塑料球就会跳动。把音叉的振动“转换”成泡沫塑料球的跳动,现象明显了,观察起来容易了。泡沫塑料球弹起,就说明右边的音叉在振动,即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或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我们敲响的是左边的音叉,并没有敲右边的,右边的音叉为什么能振动起来?我们只能这么推测:使右边的音叉振动起来的只能是它周围的空气,使周围空气振动起来的是左边音叉的振动,由此进一步得出:空气可以传声、声音具有能量。当然,这个结论我们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是通过右边的音叉在振动来反映的。
三、综合题
14.人们常用推理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在“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在如图3的实验中,现有的实验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一结论的?
答案:如果罩内被抽成真空,将不能听到铃声,由此可以推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结论。
解析:在“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实验现象是随着罩内空气的不断抽出,听到铃声越来越弱。但最后还是能听到声音,主要原因有:实验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以及周围的固体还能传声。这时推理就显得很重要了,它能够突破实验条件的限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得出结论。本实验可以推理:如果罩内被抽成真空,将不能听到铃声,由此可以推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结论。
15.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阅读下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
(1)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写出两条)?
(2)在长为850米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33秒。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管可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此时气温约为15℃)
答案:(1)①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②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③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气体中的大。(2)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5000m/s;该金属管可能是铝制成的。
解析:(1)查找数据表,可得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规律。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是:
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时间:t2=2.5s-2.33s=0.17s;
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速度:
查表知:金属管可能是铝制成的。
看了人教版初二上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试试题的人还看:
1. 物理学习方法大全
2. 初中物理必背知识点
3. 初中物理重点知识
4. 初中物理必背知识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测试题
为即将到来的单元测试,教师们要如何准备好的试题呢?接下来是我为大家带来的 八年级 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测试题,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甲、乙两车都作匀速直线运动。在下列几种情况中,能判断乙车比甲车慢的是( )
A.甲通过的路程为4000米,乙通过的路程为20米
B.甲通过1000米的同时,乙通过路程1200米
C.甲在30分钟内通过40千米,乙在2.5小时内通过150千米
D.甲的速度为54千米/时,乙的速度为20米/秒
2、甲物体以乙物体为参照物是静止的,甲物体以丙物体为参照物是运动的,那么以丙物体为参照物的乙物体是( )
A.可能运动 B.一定运动 C.可能静止 D.以上结论都可成立
3、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8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0米,它在第4秒内的速度是( )
A.2.5米/秒 B.20米/秒 C.5米/秒 D.8米/秒
4、我们观看百米赛跑时,判断谁跑得快的根据是( )
A.速度的大小 B.跑完相同的距离需要时间的多少
C.在相同的时间内,跑过的距离的长短 D.跑过相同的距离比较平均速度的大小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房屋造好以后,它就固定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所以固定在地球上的物体是绝对不动的
B.汽车驶过一座桥梁,汽车是运动的,而桥梁是绝对静止的
C.地球和行星都绕太阳运动,太阳在宇宙中是绝对不动的
D.宇宙就是由运动的物体组成的,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6、甲、乙两物体分别以2米/秒和3米/秒的速度,在同一水平路上向同一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问下列哪种物体作参照物时,甲物体的速度在数值上最小( )
A.地球 B.迎面开来的汽车 C.乙物体 D.太阳
7、一个运动物体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是3米/秒,后3秒内的平均速度是5米/秒,则它在5秒内的平均速度是( )
A.等于4米/秒 B.小于5米/秒而大于3米/秒 C.等于5米/秒 D.大于5米/秒
8、关于平均速度,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平均速度就是物体在各处运动速度的平均值
B.在相同路程内,物体运动的时间越少则平均速度越大
C.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间内,平均速度一般不相同
D.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路程内,平均速度有可能相同
9、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下列要求中错误的是()
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
B.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左端量起
C.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尺的尺面
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注明单位
10、使用一个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毫米刻度尺去测量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这样测量的结果将会()
A.偏大 B.偏小 C.正常 D.无法比较
11、小明同学用刻度尺测出一个物体的长度为172.5 mm,下面物体中最接近这个数值的是()
A.物理课本的厚度 B.一根粉笔的长度
C.黑板的长度 D.饮水杯的高度
二、填空题
12、2012年6月18日,“神州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对接,对接时两者在空中飞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须 ,此时两物体之间处于相对 。
13、世界上跑最快的动物是猎豹,它捕猎时的速度可达36米/秒;飞最快的鸟是褐海燕,速度可达5千米/分;游最快的鱼是旗鱼,速度可达108千米/时。若三种动物比赛,第一名是 ,第三名的速度是 米/秒。
14、2012年7月10日中国海军有南海时行实弹军演以彰现我国维护国家主权的实力,军演中导弹追打一飞机,导弹的速度为830米/秒,飞机的速度为800千米/时,若导弹发射时,飞机离导弹发射处的距离为10千米,则从导弹发射到击落飞机只需________秒。
15、五一假期,小明与父母乘长途汽车外出旅游,小明看见前面的小车与他的距离保持不变,后面的卡车离他越来越远.如果以长途汽车为参照物,小车是______的,卡车是______的(前两空选填“静止”或“运动”)。小明爸爸说小明没有动,他所选的参照物是________。
16、2007年4月18日全国第六次列车大提速,国产动车组开始正式投入营运,下表是空调动车组D517次列车从北京到北戴河的时刻表。
车次 序号 车站 时刻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公里数
D517 1 北京 当日 ———— 06:25 0
D517 2 北戴河 当日 08:15 ———— 277
由表中数据可知,北京到北戴河的里程为 km,D517次列车运行的平均速度是 ------km/h(保留一位小数)
17、观察情景和文字,认为云向西运动,是以______为参照物;认为月亮向东运动,是以______为参照物。
18、五一节,爸爸驾车带楠楠去南滨路海洋公园游玩,途经长江大桥,如果小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为450m的大桥,则过桥所需的时间为 s。车行驶在桥中央时,爸爸问楠楠:为什么我们看到乔两边的路灯在不停地后退呢?楠楠告诉爸爸,这是因为我们选择了 为参照。
19、停表的读数是 分 秒。
20、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__________,常用符号__________表示.
21、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________,常用符号________表示。
三、实验题
22、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_________
23、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开始进行PM2.5的环境监测,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填长度单位)的颗粒物,也称之为可入肺颗粒物。
24、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则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_。
25、某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宽,他的测量 方法 如图所示,他观察读数时眼睛的位置,请指出这位同学测量中的四个错误之处:
26、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
C.用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_______,错误的步骤是____________,还缺少的步骤是:F. 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____________。
27、教材中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某教师的改进实验:将一小块含铁小重物(涂黑部分)密封在灌满水的长直玻璃管内。当长直玻璃管竖直后,迅速移去玻璃管顶端的小磁铁,小重物开始下落,分别测得小重物到达15厘米、30厘米、45厘米处所用的时间,实验 数据如下表:
(1)分析表中数据(不考虑实验误差),从最高处下落到玻璃管底部的过程中小重物 (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2)为求小重物在第一次实验时整个下落过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采用了下列两 种计算方法:
方法1:
方法2:
以上两次计算方法正确的是 。
(3)在甲实验中,要使铅笔在桌面上滚动的平均速度变大,可采取的方法有 (写出一点即可);
(4)与甲实验相比,乙实验具有能保证物体做直线运动、便于观察实验过程等优点,但还有继续改进之处,你的改进建议是 (写出一点即可);
四、计算题
江苏初二物理上册试卷
八年级物理试题
命题:八年级物理命题组 审校:初中物理中心组
(总分:12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题 号 一 二 三 总分 合分人
得 分
请注意:本试卷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下表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得分 评卷人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女高音歌唱家”中的“高音”是指
A.音调高 B.响度大 C.音色好 D.音调低
2.下列实验或实例中,能够说明“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的是
A.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B.拿一张硬纸片,将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两次所发出声音是不同的
C.手机放在真空罩里,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却听不见铃声
D.敲打锣面,发声后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
3.一场大雪过后,会感到外面万籁俱寂.下列解释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A.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
B.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
C.可能是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
D.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
4.在没有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色上衣、红色裙子的演员身上后,观众看到的情况是
A.全身呈绿色 B.上衣呈绿色,裙子不变色
C.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紫色 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5.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A.洒在地上的水干了 B.寒冬的早晨,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C.阴雨天,黑板湿润甚至出现小水珠 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6.下列现象中利用了熔化吸热规律的是
A.运输食品时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腐烂
B.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
C.在发烧的病人身上擦酒精以缓解症状
D.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更凉
7.下面关于超声波或超声波的利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蝙蝠能发出超声波 B.超声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可以利用超声波的反射探测海洋深度 D.可以利用B型超声仪检查身体
8.电视机遥控器前端有一发光二极管,为了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按下不同的键时,它可以发出不同的
A.红外线 B.紫外线 C.超声波 D.次声波
9.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乐器合奏时,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B.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
C.敲锣时用力越大,它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D.歌唱演员引吭高歌,其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10.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画面,你将看到排列有序的三色发光区域是
A.红、绿、蓝 B.红、黄、蓝 C.红、黄、紫 D.黄、绿、紫
11.在硬纸板上穿一个小洞,通过小洞向外看,眼睛向小洞逐渐靠近,看到外面景物范围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D.先变大后变小
12.超声波是人耳听不见的声音,它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下列设备中,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是
A.验钞机 B.微波炉 C.电视遥控器 D.潜艇上的声呐系统
13.“人面桃花相映红”中“桃花红”的原因是
A.桃花自己能发出红光 B.桃花吸收红光
C.桃花反射红光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4.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发声体都在振动
B.声音和光一样都能在真空中传播
C.人们常用音色来区分是何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D.公路边植树既可以净化空气,也可减弱噪声
15.夏天清晨,小草上常出现晶莹的露珠,太阳出来后,露珠又悄然消失.上述过程中经历的物态变化是
A.先液化,后汽化 B.先汽化,后液化
C.先凝华,后升华 D.先升华,后凝华
16.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下列对文中“皓月”的认识正确的是
A.“皓月”是人造光源 B.“皓月”是自然光源
C.“皓月”不是光源 D.“皓月”能吸收各种色光
17.如图1,在下面几幅交通标志牌中,属于环境保护的是:
18.300年前,意大利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挂了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间中自由飞翔.第一次未对蝙蝠有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铃铛也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间中的铃铛响了.下列问题中不是该实验所研究的是
A.蝙蝠飞行是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 B.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C.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D.铃铛是怎样发声的
19.在实验室里,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情况是
A.一直升高 B.一直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20.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关于听诊器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能够使人体内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变高,从而更容易听清楚
B.能够使人体内发出的声音的振幅增大,从而更容易听清楚
C.能够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更容易听清楚
D.能够缩短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从而更容易听清楚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共80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得分 评卷人
21.敲打铜锣,因锣面 而发出声音.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即使用再大的力敲打,他也不能听到锣声,这是因为 不能传声.
22.夏天对着开水杯“吹气”,能使开水变凉,这是因为___________从而使水温下降.冬天对着手“哈气”,能使手变暖,这是因为水蒸气遇冷________从而使手的表面温度升高.
23.如图2所示,小明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制成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中,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这哨音是由于_________振动产生的.上下拉动活塞,可以改变声音的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24.电闪雷鸣时,总是先看到闪光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明同学用秒表测出从看到闪光到听到雷声的时间为3s,则发生雷电处到他的距离约是__________m.(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声音在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25.在下列几种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固的是________;属于升华的是_________;其中②、③、⑤是 _______过程.(选填“放热”或“吸热”)
①凉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
②夏天,揭开冰棒包装纸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
③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冰
④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会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
⑤严冬的深夜,教室窗玻璃的内表面上有一层冰花
⑥铺柏油马路时,将沥青块放在铁锅中加热
26.图3是表示某固体熔化和凝固的过程的图像(温度的单位是℃,时间的单位是分钟),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固体是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化过程是图象上的_____段(填字母),第15分钟时,物体处于______态.
27.2004年12月26日,南亚、东南亚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引发了罕见的海啸,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后来人们在清理现场时很少发现有猫、狗、老鼠等动物的尸体,人们猜测可能是地震前产生了______声波,这类动物可以听到从而及时逃避,而人却听不到.
28.2005年春节晚会上,一群风华少女通过精美的舞蹈把我国佛文化中的“千手观音”演绎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美的熏陶、善的启迪.
(1)如图4所示,观众看不见邰丽华(领舞者)身后其他演员的面孔,这是因为光的____________的缘故.
(2) 佛光普照,梵音如丝.我们能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原因是不同的乐器发声的_________不同.(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
(3)舞台上云雾潦绕,宛如天庭,其实是固态二氧化碳 _______时吸热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降温_________而产生的效果.(填物态变化)
29.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我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在发射台的底部建有一个大水池,火箭发射时,高温的火焰向下喷射,利用水______吸收大量的热量,可以防止发射台底部熔化.同时,还看到水池上方涌现出大量的“白气”.这些“白气”是 _______而产生的. (填物态变化)
30.去年暑假小明参加学校“生存夏令营”,学到了许多野外生存的知识与技能.
(1)获得饮用水.如图5所示,用大塑料袋套在一段树叶浓密的嫩枝上,袋口扎紧,随着植物中水的不断_______然后又______,经过一段时间,你就能获取可食用的水了;
(2)利用影子可以辨别方向.如图6所示,中午前后,用描点的方法在地面上画出竖直杆顶端影子在地面上的运行轨迹,找出其中距O最近的点A,则OA就指示_________ (选填“南北”或“东西”)方向.这一实践活动中运用到的光学知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野外取火时一般使用防风打火机. 防风打火机的出气口上方安放了一个金属网罩,点火后网罩温度能升到很高的温度,这样当火焰被吹灭后,机内喷出的燃气又会被灼热的网罩点燃.为此,制成网罩的金属要具有什么属性?答:______________.(答出一种即可)
得分 评卷人
三、实验与探究题:(共54分)
31.(2分)用温度计测量烧杯水中的温度,图7所示的几种做法中正确的是 ……………………………………………………………… ( )
32.(2分)常用温度计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来测量温度的,图8中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
33.(4分)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_____________,它的分度值为_____℃.现用一支体温计(初始示数为37.5℃)先后去测量温度分别为37℃和39℃的两个人的体温,则测量结果分别为 ℃和 ℃.
34.(6分)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9中a、b所示.则图中_____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小组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1)从记录的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水沸腾的温度是_____℃.
(2)实验得到的结论与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100℃有明显的差异,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8分)由于怕饭菜太烫,来不及冷却而影响小明的早餐,妈妈总是很早就起床了.为了让妈妈多睡一会儿,小明就想找到一种让物体快速冷却的方法.为此小明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小明注意到妈妈是把饭菜放在空气中冷却的,而厨房中适合用来冷却的另一种物质就是水.水和空气哪个的导热性能好呢?为此小明用两个相同的牛奶瓶,都装入热牛奶,一个放在温度与室温相同的水中,另一个就放在空气中,为了尽量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他把两个瓶都用木块垫起来.如图10所示.实验时他每隔一定的时间记录一次甲、乙两温度计的示数,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甲的示数/℃ 70 60 53 47 42 39 37 35 34 33
乙的示数/℃ 70 66 61 58 55 52 50 48 46 44
(1)实验中,小明需要控制它们的一些量保持相同,如___________;(举出一例即可)
(2)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正确结论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小明分析了冷却速度变慢的原因,认识到这是因为牛奶冷却的快慢还会受到 的影响.
(4)根据(3)中的分析,小明终于找到了一个用水使物体快速冷却的办法,并且举一反三,明白了工业生产中使用流水喷淋法冷却高温物体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6.(6分)俗语说“响水不开,开水不响”,不开的水怎么会比开了的水响呢?小明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小明用圆底铁锅在煤气灶上进行烧水试验,用温度计、数字声级计(测量声音强弱的仪器)分别测量锅内水的温度、锅旁声音的强弱,并观察有关现象,结果记载见下表:
水温
t/℃ 2l 40 60 70 80 85 90 95
声强
级/dB 37.5 38.0 40.5 43.4 46.8 52.9 54.4 55.2 52.8
现象 无气泡 无气泡 有小气
泡产生 少量气
泡上升 上升气
泡增多 大量气
泡上升 水面有气泡形成 更多小气泡形成,水变浑浊 沸
腾
若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11所示,请帮助小明填写表格中的空格.由实验可知温度为_______时,水声的响度最大.试根据实验提供的信息以及有关物理知识解释小明的疑问: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8分)星期天早晨,小涛正准备练习书法,刚刚把墨汁倒入盘中一半,小辉和小刚来找他,他们就一起出去了……晚上小涛回家后发现盘中的墨汁已经干了,而没盖盖儿的瓶中的墨汁却几乎没减少.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请你举出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我们可以猜想到,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请你对上面的猜想进行验证.提供的器材如下:一杯水、两块玻璃片、酒精灯、扇子、滴管.
(1)从给定的器材中选出需要的器材:
(2)实验步骤:
(3)生活中的水蒸发现象处处可见,蒸发到空气中的水蒸气会永远留在空气中吗?其实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空气中的水蒸气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再次变成水回到地球表面.请你写出一种与此有关的自然现象及相应的物态变化名称.
38.(10分)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表中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小华又借来一个能够测量声源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3)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最好填上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
(4)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已经学习的物理知识中涉及的探究实验,有些实验的研究方法与上述方法类似,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76
B 铜 60 0.89
C 铜 60 1.02
D 铜 80 0.76
E 铜
F 铜 100 0.76
G 铁 80 1.02
H 尼龙 80 1.02
I 尼龙 100 0.89
39.(8分)积雪对公路行车的影响是很大的.路面积雪经车辆压实后,车轮与路面的摩擦力减小,汽车易左右滑摆.同时,汽车的制动距离也难以控制,一旦车速过快、转弯太急,都可能发生交通事故.专家研究表明,气温不同,积雪的厚薄不同,对汽车交通的影响也不一样.当积雪厚度在5~15cm,气温在0℃左右时,汽车最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因为在这种条件下,路面上的冰雪常会呈“夜冻昼化”现象.此时,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以避免“夜冻昼化”现象,即在相同气温条件下,融化了的冰雪不再结冰,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提出问题:撒大量的盐后,在相同气温条件下,为什么水不再结冰了?
猜想与假设: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针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并说出你猜想的依据.
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方案:针对你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实验的主要步骤:
姜堰市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八年级物理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得分 评卷人
答案 A B C D C D B A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C B A C C D D 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21.振动 真空 22.吹气加快蒸发、吸热 液化放热 23.管中空气 音调 24.光速大于声速 1020 25.③ ④ 放热 26.晶体 BC 固 27.次 28.(1)直线传播 (2)音色 (3)升华 液化 29.汽化 液化
30.(1)汽化 液化 (2)南北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熔点高
三、实验与探究:(共54分)
31.C(2分) 32.液体热胀冷缩 -6 (每空1分,共2分)
33.37℃~42℃ 0.1 37.5 39 (每空1分,共4分)
34.b(2分) (1)98(2分) (2)水面上方气压不等于标准大气压(2分)
35.(1)牛奶初温(或牛奶质量、或水温与空气温度相同)(2分)
(2)水的传热性能比空气的传热的性能好(2分) (3)周围环境的温度(2分) (4)水不停地流动,使物体周围的水的温度保持较低 ( 2分)
36.99(1分) 95℃(2分) 水发出响声是由于气泡引起水的振动产生,接近开而未开的水,形成的气泡较多,故振动引起的声音响度较大.(3分).(只要合理即给分)
37.将湿衣服用衣服架子撑开,干得快.(2分)(只要正确即给分) (1)一杯水、两块玻璃片、一支滴管(2分) (2)a、用滴管在两块玻璃片上滴上等量的水,并使它们的表面积不等,将它们放在同样的环境下.b、比较两块玻璃片上水蒸发的快慢.(2分)
(3)降雨、液化(2分)(只要正确即给分).
38.(1)ABC(答对两个或以上均可给2分,答错不给分) (2)ADF(评分标准同上小题) (3)80 1.02 (4)改变琴弦的松紧程度 (5)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的关系(只要合理即给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39.猜想:水中杂质越多,水的凝固点就越低或混合物的凝固点较低.(2分)
依据: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以避免“夜冻昼化”现象,即在相同气温条件下,融化了的冰雪不再结冰.(2分)(只要合理即给分)
实验的主要步骤:取相同的三个杯子,盛相同体积的清水、淡盐水、浓盐水,放入冰箱里,每隔5分钟用温度计测一次温度,并观察是否有结冰现象,若结冰,再看结冰的顺序是否是清水、淡盐水、浓盐水.(4分)(如用一杯清水和一杯盐水对比实验也认可
关于八年级上测物理周测卷和初二物理周测卷答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同学们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