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同学们谈谈康德模拟调研卷五历史六,以及康德 高中历史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不要忘记分享给你的朋友哦!
本文目录一览:
康德对现代哲学的影响
将康德的实践理性与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进行对比,通过考察发现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有康德哲学影响的痕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源自对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的批判和改造。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康德对现代哲学的影响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康德对现代哲学的影响篇一
从实践概念看康德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
摘 要:将康德的实践理性与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进行对比,通过考察发现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有康德哲学影响的痕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源自对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的批判和改造。在当代语境下,重新考察康德的实践理性,对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理论创新,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性具有重要的学术旁证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康德;马克思;哲学;实践概念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4-0078-02
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是一位绕不过去的伟大哲学家,其哲学思想因其晦涩、体系庞大而让人难以领会。日本哲学家安倍能曾经这样形容:康德哲学是一个蓄水池,以往的传统哲学都流向康德,而以后的现代哲学又从康德哲学流出。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康德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长期以来,传统观点认为康德哲学属于唯心主义体系,其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不大,其实,马克思的实践、主观能动性、自由、社会生产关系和人的价值思想均受康德哲学影响,为了说明“康德是通向马克思的桥梁”[1]7,本文拟从实践概念入手,考察康德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
一、康德的实践理性与马克思的实践观
(一)康德实践理性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内涵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立者,他提出的关于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先验哲学,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我国现代饮誉海内外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翻译家和宗教学家韦卓民先生对康德的评价远远超过了黑格尔。长期以来,学界在讨论马克思理论来源这一问题时,总是将问题的焦点放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身上,强调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多于康德哲学。传统哲学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来源有三个:一是德国古典哲学;二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三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当大家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身上时,忽视了康德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从方法论来看,马克思哲学受益于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但是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曾受惠于康德哲学,“康德是通向马克思的桥梁。”为了说明“康德是通向马克思的桥梁”[1]7。这一理论问题,下面我们将考察康德实践理性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内涵。
“理性和人是康德哲学的两大主题,对人的关注是康德批判理性和重建理性的目的”[2]40,康德将理性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理性;另一类是实践理性。理论理性以“现象界的感觉经验作为研究对象,关涉到自然必然性”[1]6,实践理性“以本体界的道德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关涉到自由”[1]6,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康德的实践理性称之为道德实践。康德的实践理性是“从原理出发,分解到概念,然后以关照事实”[1]6,那么,康德对实践理性分解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及康德的“善良意志”,康德正是借助“善良意志”来贯彻执行他的实践理性,所谓“‘善良意志’就是为善而善的意志,它只为‘善’而存在,不为其他目的而存在,它代表的是‘至善’”[3]82。康德实践理性的逻辑起点是以人的善良意志和意志自由为前提,将道德法则与道德自律统摄于实践理性的绝对命令之下。从这个角度来看,绝对命令就善良意志的主人,没有善良意志,康德的理性实践就无法被主体自觉遵守。
在考察康德的实践理性的逻辑起点之后,我们还必须了解康德实践理性的理论内涵。那么康德的实践理性是什么呢?康德认为,“它就是‘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即道德律或绝对命令,亦即纯粹理性向人心颁定的先天法则规律或无条件的命令。绝对性即无条件性,即不管在什么具体条件下都‘应当如此’。”[3]82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理解,康德的理性实践是“人绝对服从自己的绝对命令,这才是真正的自由。”[2]43即“康德认为只有人心中的实践理性所规定的道德法则才具有客观的普遍有效性,才能成为普遍的必然的道德标准。”[4]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康德的道德标准是先验的、唯心主义道德观,并且,西方马克思主义鼻祖卢卡奇一语道破康德道德哲学的本质,即“只是简单地把从自然科学中获得的概念直接运用于社会。”[3]82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过于机械化和直观化,是唯心主义的实践观。
(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源自对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的批判和改造
首先,康德的实践主体是人的理性,而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是现实的人。
“康德开创了主体论思维和研究方式,建构了西方近代第一个具有典型性和转折意义的实践哲学,康德的实践哲学以自由为核心,将主体性问题研究由认识论提高到主体论的高度,使之由纯粹的认识问题升华为道德实践问题。”[5]实践概念在康德和马克思各自哲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不同的是,康德的实践是人内心中的道德修养,而马克思的实践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为进一步说明二者实践主体的区别,我们先从康德的实践哲学入手,康德实践哲学的主体是人的理性,强调“人为自然立法”,康德将实践分为两种,一种是遵循自然概念的实践,另一种是遵循自由的实践。康德将这两种实践置于精神范围内予以讨论,这是因为“康德的道德是先验的‘道德’,康德的‘自由’是以先验的道德法则为基础的自由,康德的‘实践’是道德的实践,是遵循自由概念的实践。”[6]由此看来,康德是用唯心主义的方式凸显实践主体,他将这种实践主体“归结为一种意志的活动,而不是现实的人的具体的现实活动。”[6]
马克思打破了以往旧哲学的藩篱,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感性的对象性的活动”,这个实践的主体不是抽象的理性,也不是什么客观精神,而是“现实的人”,那么什么是“现实的人”呢?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这样理解的,“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6]因此,马克思超越了康德唯心主义的实践主体,提出了实践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建立了新的世界观。同时,马克思的实践观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地位,这一“‘主体’概念同样源自康德,尤其源自康德自称的‘哥白尼的革命’。”[1]7即强调主体性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并将这一重要性引入到实践概念中,实现了实践理性与主体的融合,并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其次,康德道德实践的客体是道德律令,马克思的实践客体是现实世界。
康德在确立道德实践哲学的主体是人的理性之后,提出了其实践哲学的对象即客体是道德律令。康德认为,“只有遵循道德法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7]“所谓实践自由,就是指意志除了道德法则之外,不再依靠任何别的东西。”[8]康德实践哲学的全部中心内容就是道德律令,同时,这个没有任何规定性的道德律令是康德实践哲学的客体。
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实践客体则是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同时,马克思将实践客体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联系起来,指出,人类正是通过这种认识现实世界和改造现实世界的物质生产活动,得以生存和繁衍。
最后,康德实践的目的是解释世界,而马克思实践的目的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康德建立实践哲学的目的是用“实践理性去解决其在认识论领域中遇到的纯粹理性不能认识‘自在之物’困境,从而在道德领域为实践理性留下地盘”[6],即康德实践哲学的目的是解释世界,实现“至善”的道德目标。马克思与康德不同,这正是马克思超越康德的精华所在,马克思认为实践的目的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他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7]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实践观是指人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通过对康德理性实践的深入分析和思考,在继承、批判和超越的基础上开始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重要标志。
二、康德实践理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意义及评价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有受康德哲学影响的痕迹,但是马克思并未完全被笼罩于康德的实践理性下,而是以批判和超越的眼光来看待康德的实践理性,“康德的实践理性将人的价值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3],马克思将这一高度继续拔高,将人的主体性价值进一步凸显,“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2]97,把“事物、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体方面去理解”[2]97,从这一系列的论述来看,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已初具雏形。思想敏锐的马克思虽然汲取了康德实践理性的合理内核,但是,具有批判精神的马克思并未止步于康德,而是进一步揭示出康德实践理性的阶级根源,“德国的小资产者,包括其代表人物康德在内,害怕法国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实践方式,因而他们竭力把法国资产阶级的血淋淋的革命‘实践’转化为德国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无力的‘实践理性’。”[1]6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康德的实践理性是代表德国资产阶级利益的,是唯心主义的实践理性,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在现实中是不堪一击的。
鉴于此,本文的结论是:马克思是康德实践理性的受益者和批判者,马克思通过批判分析康德的实践理性,吸收其合理内核,中间经过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进而提炼出自己的实践概念,并以实践概念作为自己的理论体系核心,创立了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关注康德的实践理性对我们重新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渊源,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具有一定的学术旁证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俞吾金.康德是通向马克思的桥梁[J].复旦学报:社科版,2009(4).
[2]关锋.论马克思的实践理性[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
[3]张西平.历史哲学的重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4]李霞.实践批判:在康德和马克思的视域中[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54(2).
[5]欧阳康,张明仓.康德实践哲学及其意义探析[J].河北学刊,2008(5).
[6]刘玲,陈娟.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论马克思对康德实践观的超越[J].巢湖学院学报,2011,13(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康德文集[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康德对现代哲学的影响
[img]重庆一诊各科试卷及答案解析(康德卷)
2022年重庆一诊主城区部分学校考康德卷的将于2022年1月19日~21日开考,家长和考生们一定很关心考的怎么样,待重庆一诊(康德卷)考完之后,我将为大家公布本次考试各科试卷及真题解析,供考生和家长参考,以便估分和定位水平,查漏补缺,为高考全力冲刺瞄准方向。
本次考试主要会考到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9门科目,考试具体时间是在2022年1月19日~21日,总共考三天,平均每天考三门,以下是各门科目的试卷及答案解析,供参考:
1、 语文试题及答案汇总
2、数学试题及答案汇总
3、英语试题及答案汇总
4、物理试题及答案汇总
5、化学试题及答案汇总
6、生物试题及答案汇总
7、政治试题及答案汇总
8、历史试题及答案汇总
9、地理试题及答案汇总
康德考试是什么
您好,康德考试是一种由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提出的考试,旨在测试学生对康德哲学思想的理解。康德考试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哲学论文,要求学生就某一个哲学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另一部分是康德哲学思想的答题,要求学生回答一些关于康德哲学思想的问题。康德考试是一种非常有挑战性的考试,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康德哲学思想,并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022重庆三诊康德卷各科答案解析及试卷汇总
2022重庆三诊康德卷非常重要,本文介绍汇总整理2022重庆三诊康德卷各科试卷及答案,包括2022重庆三诊康德卷数学答案、重庆三诊康德卷语文答案、重庆三诊康德卷英语答案等。
2022重庆三诊康德卷将于2022年5月12日开始,各科考试结束后,本文将尽快更新各科答案,各位同学可以持续关注本文。
也可以在本文前后,输入模考分数查看能上的大学,以及查看2022年高考其他相关信息。
1、 2022重庆三诊康德卷语文试卷及答案 (已更新、可点击)
关于2022重庆三诊康德卷语文试卷答案,本文将在考试结束后尽快更新。
2、 2022重庆三诊康德卷数学试卷及答案 (已更新、可点击)
关于2022重庆三诊康德卷数学试卷答案,本文将在考试结束后尽快更新。
3、2022重庆三诊康德卷英语试卷及答案
关于2022重庆三诊康德卷英语试卷答案,本文将在考试结束后尽快更新。
4、 2022重庆三诊康德卷物理历史试卷答案 (已更新、可点击)
关于2022重庆三诊康德卷物理历史试卷答案,本文将在考试结束后尽快更新。
5、2022重庆三诊康德卷政治地理试卷答案
关于2022重庆三诊康德卷政治地理试卷答案,本文将在考试结束后尽快更新。
6、2022重庆三诊康德卷化学生物试卷答案
关于2022重庆三诊康德卷化学生物试卷答案,本文将在考试结束后尽快更新。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有
1
康德
康德把哲学分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他提出了三大批判理论,分别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除了这些,康德还首次提出了联合国概念,以及自然形而上学,他第一次把人类的认识能力和认识范围、界限划分了出来,把意识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从混乱的认知中梳理清楚。
在哲学总的问题上,他精准地分析了先天综合判断如何成为可能?纯粹数学如何成为可能?由此推导出先验感知论。纯粹自然科学如何成为可能?由此推导出先验分析论。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自然倾向如何成为可能?由此推导出辨证论。形而上学作为一种科学如何成为可能?由此推导出方法论。
在感性认识上,康德提出:现象与物自体的关系;时空与先验直观形式上的关系;还有对象如何符合观念、人为自然立法等命题;还有形式先验观念论和经验实在论。
在知性认识上,康德提出:人类知识的范畴,形式范畴先验演绎,先验自我意识等命题。
在人的理性认识上,康德提出:人要想认识世界,就要从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入手,揭示人类认识过程中的纯粹理性,以及灵魂、宇宙、上帝之间的关系。
康德对人的理性心理、理性宇宙构架、理性神学等进行了深度的分析、挖掘和批判,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道德神学、道德形而上学,并由人的道德律建构起了人类学。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揭示并阐述了道德形而上学的本质和人的意志自由能力。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他揭示了人的一般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在现实的应用。
康德认为道德律是一种绝对命令,是最高的善和幸福,人类要靠道德律才能继续存活与发展。从自然律中推导出人是目的,是意志的自由和自律。康德的哲学认为自由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认为自由是有一定的限度的,给自由制定了范畴表,即自由不能逾越我们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中国人的理解就是良知或良心)。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提出并分析了人的情感能力,进而得出人的审美判断力。认为美即崇高,这种崇高是对艺术的无限创造。在目的判断力中,康德认为一切万物的存在都有其目的,有机体的存在是大自然的杰出安排。人的目的在于完善自我,完善自由与德性。
2
费希特
费希特不赞同康德对于物自体存在问题的论述,这种将表象与物自体分离开来的体系将不可避免地导向一种怀疑主义。一个严密的哲学体系应该是象笛卡尔那样,从一个最高的明确无误的不证自明的第一原理出发,按照其内在的必然性,以严明的逻辑推理出来的系统。经过休谟提出的问题,物到理智之间的过渡存在一个逻辑上无法逾越的鸿沟,所以他同意康德的意见,也就是只有唯心主义才是可能的。但我们应该抛弃物自体这个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绝对自我的概念。
费希特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自由意志,他非常认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他提出了知识学的基本原理,认为存在的最后是一种绝对的自我。这个绝对自我,不是经验的自我,也不是先验的自我,而是所有自我意识中的先验要素。这种自我意识提供了所有认识的先验根据,是一切知识和经验实在性的根据和先验的源泉,也就是认识论和知识学中的最高根据和出发点。这里他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融为一体,并给予了自我一种相当高的地位,赋予了自我创造性行动的可能。他的学生叔本华评论他勇敢地将认识问题归之于理智直观,彻底取消了物自体,是一种绝妙的灵感。
3
谢林
谢林的哲学认为绝对理性来源于自我意识的出现,如果没有自我意识,所谓的理性和经验都不会存在。自然哲学在绝对理性中成长壮大,万物呈现出两面性、两极性。
在人的自我意识里,蕴含着先验哲学的火苗,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最后人在逐渐完善自我的过程中,进入到自由的必然。在理智直观中和艺术直观中,我们的人性得到温暖和升华。
4
黑格尔
黑格尔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一种绝对精神,它自在,自为,自我完善。我们所谓的实体即主体,人类的历史遵循着辩证的道路向前推进,但历史又总是惊人的相似,很多以前发生过的,现在和今后仍要发生。
黑格尔通过逻辑学建立了系统的存在论,认为存在是一种客观现实,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存在从无到有,从量变到质变,实现其现实含义。
黑格尔的本质论认为,人的本身是一种自我差异化,每个人都不会完全一样。人和社会在一种对立统一的矛盾中交替前行。时而对抗自己,时而与自己妥协、和解。
在概念论中,他讨论了现象与实存、现实的必然性、必然与自由之关系、绝对必然中的偶然等哲学命题。认为人的主观中有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之分。客观性中有机械性、化学性、目的性等要素。
黑格尔认为生命在于认识,在认识过程中获得绝对理念。真理就是客观与认识概念相符,真理在新旧交替的自我扬弃中不断前行。
在自然哲学中,他提出了机械论、物理论和有机论。在精神哲学中,他提出主观精神概念,为人类学、精神现象学、现代心理学、以及主奴辩证法等思想提供了哲学理论基础。
在客观精神方面,他从客观精神延伸出道德伦理、家庭、市场、社会、以及国家等核心要素的定义。黑格尔认为国家是一种绝对精神,一种绝对意志,任何人不得违抗。存在即合理,合理即存在。绝对精神即时代精神。
他把哲学分为:艺术哲学和宗教哲学。其中前者又分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而宗教是从自然到精神个体,再到绝对精神,最后是宗教。把宗教又分为:神学宗教、实证宗教、自由宗教。
在200年内,黑格尔把哲学、历史与逻辑全面打通,彻底宣告了历史的终结。
5
尼采
6
叔本华
7
大卫·施特劳斯
大卫.弗里德里希.施特劳斯是德国历史学家和最有争议的新教神学家的时间,是第一个作出明确区分历史人物耶稣和耶稣的主题的基督教信仰的人。
大卫·施特劳斯和布鲁诺·鲍威尔都是黑格尔的学生,也是青年黑格尔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二人对宗教的批判在当时的德国及至整个欧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施特劳斯被当时的神学家喻为“基督教信仰的撒旦”,鲍威尔被卢格誉为“神学的罗伯斯庇尔”。
黑格尔将上帝视为理性的最高和最后表现形式,从而在纯粹理性领域终结了理性对于信仰的批判。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分别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将黑格尔的理性原则应用到对现实宗教的批判上,实现了抽象的理性批判原则与现实基督教之间、基督教的教条批判及教义批判与基督教的哲学批判之间、抽象的人与现实的人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不仅为费尔巴哈人本学立场上的宗教批判奠定了基础,而且也构成了马克思早期宗教批判的理论起点。
他的最大哲学贡献在于建立了宗教的实体精神。
8
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本质乃人的异化,由此建立了感性人类学。人活着,就会有灵魂与肉体、自我与他我的交锋。欲望是驱动人类向前的第一动力,我欲故我在。
费尔巴哈早年在黑森州的海德堡学习神学,受到当时教授的影响,对黑格尔的哲学感兴趣,不顾父亲的反对,到柏林跟随黑格尔学习哲学,随后他成为“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成员。费尔巴哈不承认自己是无神论者,但这只是口头的,他的所谓有神论实际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无神论,他称之为人道主义的神学,以人为上帝,是力图应用主观的感觉恢复所谓的神性。
关于康德模拟调研卷五历史六和康德 高中历史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同学们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