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葡萄画衡水金卷(题萄萄图)

今天给各位同学分享题葡萄画衡水金卷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题萄萄图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分享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是: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出自唐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全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唐诗故事旗亭画壁

唐诗故事旗亭画壁

唐诗故事旗亭画壁,在日常的学习或者生活中,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故事,其中有些故事是很有趣的,也有些故事是很有意义的,下面分享唐诗故事旗亭画壁,一起来看下吧。

唐诗故事旗亭画壁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唐诗题为《凉州词》,作者是王之涣。关于王之涣,我们只知道他字季凌,并州(山西太原)人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至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间在世,享年五十五岁。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游历名山大泽间,闲居十五年,其高风亮节,深受黄河沿岸民众仰戴。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尤善五言诗。全唐诗存此诗六首。其中最著名的是《登鹳雀楼》和这首《凉州词》。

凉州在今甘肃武威,唐时属陇右道,音乐多杂有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诸国的胡音。唐陇右经略使郭知运在开元年间,把凉州曲谱进献给玄宗后,迅即流行。因此“凉州词”并非诗题,而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当时的诗人依谱创作者,多以抒写边塞风情。王之涣这首《凉州词》也是如此:诗中描绘了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边塞孤城块然独处苍凉而壮阔的地理环境,抒发戍守边塞的将士在春天到来时悠长而哀怨的思亲怀乡之情。这首诗之所以在众多的凉州词脱颖而出,被清诗神韵派领袖王士祯推为唐人绝句中“压卷之作”(《带经堂诗话》)。主要是诗中显现的阔大盛唐气象和精妙的构思:诗的一、二两句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第三句羌笛和吹奏的曲调《折杨柳》又凸显典型的异域边塞风光,暗示戍守的将士离家千里、有家难回,为第四句抒发思想之情,批判朝廷刻薄寡恩、不恤士卒做好铺垫。但三、四两句在表达方式上又不是直抒其情、直接鞭笞,而是含蓄婉曲:“羌笛何须怨杨柳”表面上是在劝慰,是在否定,但“何须怨”的前提是有“怨”,是“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是“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何须怨”,不仅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因为“春风不度玉门关”。诗的最后一句更是直接将批判的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明代的杨慎就认为内中含有讽剌之意:“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只不过不怨朝廷而怨春风,使诗意的表达更加婉曲也更加深沉了!

这首诗不仅流传千古,而且在当时就获得人们的喜爱,不仅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如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同时也获得包括下层歌妓在内的广大民众的欢迎。薛用弱的《集异记》就记载了一个“旗亭画壁”的故事:

玄宗开元年间,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位诗人名声都很大,又都落魄不遇。有天,天下着小雪。三位共诣旗亭,贳酒小饮。所谓“旗亭”即酒楼,古代酒家在道旁筑亭,门前挑着一面旗子,上面画着酒坛或写个大大的“酒”字,故称为“旗亭”。刚坐下不久忽有梨园中十几位歌妓,在伶官带领下,登楼会讌。于是,三位诗人为避喧闹进了里间。不多久,又进来四位妙龄女郎,皆是当时京都著名的歌妓。于是,王昌龄对高适和王之涣说:我们三人都以诗知名,每每分不出高下。现在我们在此偷听诸歌妓歌唱,谁的诗入乐被歌最多,谁就为优。三人都说好。不一会,一位歌妓唱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于是,王昌龄用手在壁上一画,说到:“这是我的一首绝句”!不一会,有一位歌妓唱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这是高适诗的《哭单父梁九少府》。于是,高适也用手在壁上一画,说到:“这是我的一首绝句”!第三位唱的是“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半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是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于是,王昌龄又得意地在壁上一画:“又是一首乐府”。但是,始终没有歌妓唱王之涣作的诗歌。但王之涣并不着急,徐徐对高适、王昌龄说:“这些唱你们诗作的皆是潦倒乐官,只会唱一些‘下里巴人’之词耳。我的诗是‘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然后指着其中一位身穿紫衣、长得最漂亮的歌妓说:“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诸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三人大笑,在里间等候着。等到这位歌妓歌唱时,开口便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笑着对王昌龄等二位说:“乡巴佬,我没有说错吧”!于是皆大笑。

其实,在王之涣仅存的六首诗作中,有两首《凉州词》,另一首是:“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此诗虽同为王之涣所作却不为人知。可见诗不要多,关键要好。另一位盛唐时人张若虚就留下一首乐府《春江花月夜》,结果是“以孤篇压全唐”。(闻一多《唐诗杂论》)

唐诗故事旗亭画壁2

盛唐诗人高适作除夕夜的故事

高适,字达夫或仲武,是唐朝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的诗一向是以边塞风光而闻名于世,曾经和岑参、王昌龄和王之涣并称为边塞四诗人。

然而,鱼和熊掌不可兼,历史上许多有才的诗人,尽管写的一手好诗,然而仕途却大多坎坷多磨。而高适虽不至于如何坎坷,却也并是那么不顺利。在高适二十八岁之前,他并没有进入仕途;先后曾居住过长安,后游梁宋。在之后高适开始北游,先后想要投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禕、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只不过并不顺利。之后再高适三十二岁时,赶赴长安城进行科举,而后遗憾落第。终于在他四十六岁时,被当时的睢阳太守张九皋所推举,最后后受封为丘尉。

随后在第二年秋时,高适以封丘尉的身份送兵前往青夷军,而在返回途中作出了《使青夷军入居庸》之后的高适又先后担任淮南节度使、太子詹事、彭州刺史、蜀州刺史等官职。从这上面看,高适的为官之路倒是颇为丰富,来来去去变换了不少的官职,然而若是仔细一看的话,尤其是在前期,又大多并不是什么拥有实权的职位。

不过,这也与高适本人的性格有关;才高,但是骨硬。这对于为官者,并不是什么优点。不过也正因为这点,高适才会写出那么多流传于后世的诗词。一首首描写着大漠壮丽的风景,使人沉醉的诗。

高适代表作

高适写的最多的是就是和边塞有关的景物和场景,成就最大的也是边塞诗。比如《燕歌行》,这首诗是高适看到一个从塞外归来的人写的《燕歌行》,一时有感,想起自己在边塞守城的情况,于是就写了一首《燕歌行》来应和。

诗歌很短,却浓缩了战争的全过程,最开始写的是战况,后来写战败的原因,最后写将士被敌方包围,双方战斗的结局。这不仅代表高适创造的最高峰,也是整个唐朝边塞诗的最高峰。

高适偏爱边塞诗,其他类型的诗歌也很有代表性。比如《别董大》,这首诗是中学时代必学的诗歌,前两句采用白描手法描写眼前之景,大雪纷纷,黄云漫天,景色很悲凉。任谁在那样的景色面前,心里都会很落寞,是高适却话锋一转,告慰友人,前去的路上一定会遇到知己,你的大名谁人不知啊,肯定有欣赏你的人,不要觉得孤单。

高适还有反映民间疾苦的诗,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为国家效力,能为百姓做实事,对百姓的困苦生活表示深深的同情,如《东平路中遇大水》;高适想为国家做事,但是不愿受官场的潜规则所束缚,痛恨统治者和为官者的不为百姓着想,如《古歌行》等;还有为数不多的咏怀诗,如《别韦参军》等,表达心中的理想难以实现,抒发对现实的不满。

总的说来,高适的题材很广,包含的内容很丰富,是一个很有思想和很有抱负的诗人。

除夜高适

除夜就是中国传统的节日除夕,除夕是每年一家人团圆的日子,那天家里会做很多好吃的东西,一起吃着晚餐,聊着天,辞别旧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

高适写除夜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但是他却没有和家人在一起,而是独自离家在外,没有亲人在身边,想到往年这一天和家人团聚的欢乐时光心里不免感慨万千。

《除夜》这首诗写的是高适一个人在外,居住的地方是一个小旅馆,旅馆的条件很简陋,连亮着的灯光都冒着寒气,晚上的时光很漫长,他很早就躺在床上睡觉,可是睡了很久都没有睡着,这里不是他的家乡,他只是客居在此,此刻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是怎样的呢?家人都团聚,唯独少我一人,家人应该都在思念我吧。今天一过又是新的一年,人又老了一岁,双鬓的白头发又添了不少。

这首诗刚开始读上去给人的感觉平淡无奇,读完这后会被诗人的情感带进市里面,这种很强的代入感就是诗人最厉害之处。

旅馆是个很平常的地方,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住过旅馆,旅馆这个景,一下就让人想起住旅馆的经历。高适第一句的后半段一个问句,就如同一个互动,是和读者的互动,读者也跟着诗人在心里问无眠的原因。第二句就是答案,原来今天是除夕夜,诗人不说自己想家人,反而说家人在想他,家人舍不得自己,其实是自己舍不得家人,想念家人。第二句的后半段是诗人的感叹,又是一年了,又老了一年。《除夜》看似简单,其实很有感染力。

燕歌行 高适朗诵

《燕歌行》诗朗诵伴有凄凉悲壮的调子,朗诵者是黎明曙光,此人的真实姓名不为人们熟悉,博客的名称是黎明曙光H,是中国黑龙江哈尔滨电力科技研究院一位搞科研的男士,毕业于东北电力大学,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可见当时学习优异。

他学习的是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是属于理工科类,只喜欢和同道中人交流,在其他人眼中看来,是属于不合群的一类人。黎明曙光很有才能,他的才能不一定被周围人欣赏,造就了他孤芳自赏的性格,他不喜欢妄自菲薄,因为他相信自己是优秀的,自己非常喜欢现在的自己。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品,写的不是诗人在边塞作战的情景,而是诗人看见他人所写的《燕歌行》,有所感悟,于是自己也写了一首同名的诗。

高适写诗不喜欢用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喜欢用白描的手法来写情景和故事,全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战争在即,皇帝给出行的汉军将领丰厚赏赐,以示皇恩浩荡。汉家军队高调地前往战场,而敌人那边却在积极地准备,找机会攻击汉军。第二部分写的是敌军杀来,汉军陷入危机,敌军来势很猛,汉军士兵败得很惨,将领些却在欣赏歌舞。敌我双方的对比说明败局已经成定局。第三部分写的是士兵的悲苦,士兵的家人们再也见不到亲人。第四部分是兵败后的惨不忍睹,士兵拼劲最后的力气,还是战死沙场。

那一天,这一天

那一天,这一天

耿彦钦

那一天,正是梨花开遍,氤氲如烟。有燕雀啾啾,落到红墙黄瓦的屋宇飞檐。透彻纯粹的蓝天,有洁净的祥云舒聚缓散。晨光柔和,透过红格子木棱窗,温暖您手中的书卷。

那一天,我一身素衣长衫,拾阶而上,拜谒您一生永不放弃的执念。

法尊法师,面对您执着智慧和彻悟的法身,我愿成为莲花座前的一盏酥油灯、一支茶木香,在慢慢燃烧中,陪您一段安静的光景,记存您一生无怨无悔、清风明月般的素心对佛,消融我内心不应留驻的世间杂念。

那一天,17岁的您挥手告别老屋,到直隶省会府保定谋生。何曾想过,当您回归故里,竟是以塑像方式,一个人,拥有这宽宏庄重的宝殿。大殿空旷,回音绕梁,知道您定不寂寞。您背后的圣山雪国,早已将内心充实成一个无限广远深邃的佛界。三生三世又岂止,花开花落再再重。

那一天,您悄然告别保定,不分昼夜走在西去的路上。是谁告诉您西边的山上住着如来?是谁告诉您,五台山能成为您的精神家园?

那一天,大勇法师的开示让您知道出家人除了念经往生,在生死之间还有翻译经论、主持正法、弘扬佛法等利益众生的事业。于是,您追随大勇法师,在北京广济寺聆听太虚法师的《法华经》。在法源寺,八不头陀道阶法师亲自为您剃度,受具足戒,接着去南京宝华山研习戒法。您觉得听经讲经比学戒、排班做水陆焰口法会来的味道更浓厚。

那一天,您告别宝华山,到武昌佛学院系统学习佛家经典。这里有太虚法师做院长,梁启超先生做理事长,国学大师章太炎亲自授课,留学归来的哲学大师细讲宗教哲学,历史学、伦理学、心理学、生物学、天文地理学都在课程之列,并有英文、日文等外语课程。因为您的超强记忆力和理解力,于是有了“活字典”和“小法师”的美称。

那一天,北京的新青年来到佛学院,同时而来的还有文学大师泰戈尔。您和他们在一起交流哲学、宗教、文化,于是您的世界里有了新青年、新文化、科学与民主的概念。您不被有些人浅尝辄止的密宗所诱惑,扎实学法,细研佛理,深幕先觉的清尘,追随大勇法师进藏学法。

那一天,留驻乌尤寺,您戴月披览《南海寄归传》,被前贤为求法不畏牺牲的精神所感动,写道:我觉得中国的佛典经论,皆是我先觉牺牲了无量生命财产和心血身汗,更受过无量的痛苦、忧急、悲哀、热泪,才换来这些代价。换句话说:我觉得这些经书上一字一画,便是一滴血和一滴泪的混合品......净法师云: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我读那两句诗的时候,眼睛一定是个红的,因为泪珠的大小与葡萄差不多……我对于前贤实在不敢起半点轻视心,我对于先觉的事业实在不敢起半点容易心。但是先觉的这种大慈大悲和大无畏精神,我羡慕极了,我也想牺牲一切地去学学先觉,我对于西藏的佛教典籍,凡是内地所没有的,我都发愿学习翻译出来补充所缺。尤其对于义净法师所翻译的律藏,我很想给他补充圆满......就是世间的地理、历史、工巧、医方、政治、文艺等,我也有学习的志愿。

由嘉定到雅安,然后打箭炉、跑马山、西康、甘孜、德格、昌都、西藏,您一路前行,一路依师求教。您对西藏佛法,生了一种特别不共的信仰:因为见到在内地所见不到的事。尤其那部《菩提道次第论》的组织和建立,更是我从未梦见过的一个奇宝。我觉着发心求法的志愿,总算得到了一点小结果。哪怕我就死在西康,我也是不会生悔恨心和遗憾的了。

您在《我去过的西藏》中写道:“我亲身走过的高山峻岭,深流绝壑,以及那些冰天雪地、荒凉原野等等,曾一幕一幕的深深地印过我的脑海,潮过我的心血,在那种狂风暴雨之中,过那临时觅柴寻水自炊自食一饭必须三嘘手的生活——曾经过风吹日晒雨淋雪覆的最苦环境,与那狡诈欺辱的蛮商共住,以及狰狞暴恶的土匪劫掠,至今思之尤觉心战胆寒,我的生命是九死一生中活过来的。”

那一天,您用一个大瓦壶,满注上一壶冷水,在夜晚临睡的时候,安在一个充满牛粪的瓦缸子上,再蒙上一些御寒的破烂毡布,由那瓦缸内的牛粪烟子,把它渐渐熏热,乃至沸腾。第二天早上,起来先倒出一点洗洗脸,余者之中,放上一把粗茶半把蛮盐,将早课诵毕,然后拿出一个木碗,半小口袋糌粑,一块酥油,几片生萝卜当早餐吃下。饭后,往师处候课听讲。中午回来,再喝几杯剩茶,揉上一碗糌粑吃,下午又上课去了。晚上随随便便地吃些东西,就算去了一天的时光。虽然生活窘迫,精神非常快乐,甚至看书写书,快乐得忘了睡觉。淡泊衣食住行,倾情学法读经,这是您想要的生活。

上师要上课了,第一天教的课程,第二天要提问学人答复,上师提问的语音将落,您随即作答,每答必对。上师不得不在提问前,事先通知:“汉喇嘛不要作答,让别人答。”您求学一勤二苦,学到的课程随即翻译,无论一天中学习两门或三门课程,必然翻译完毕才肯放下,不然夜不成眠。

在藏9年,您注重汉藏文化的调研与沟通,先后拜访结识了很多为沟通汉藏关系而倾心奔走的人士。您和留藏专门研究佛学的老居士黎委员谈起文字语言的不一致,感叹中国经营西藏数百年,从无一本完全汉藏文法和字典,而英国和日本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版,令人虽不愧死,也当羞煞。老居士发宏愿要编一部藏汉字典,以汉文解释藏文字音和字义,将来再做一部汉藏字典,以藏文解释汉文的字音和字义。您深为老居士的勇猛精进、利益国家的精神所感动,更坚定了为沟通汉藏文化交流而发奋有为的信心。

那一天,您接到太虚法师的来信,说重庆成立了汉藏教理院,让你回去主持校务。离藏前,您参访老格西格登特巴大师﹐大师开示如下:你在三大寺就算熬到第一名格西,渐次升到格登犀巴,像我这样的,头上打着一把黄伞,这也是个干枯假名,对于佛教并无多大的益处,你如今先回去把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翻译出来,在你们汉地建立起正法幢来,那才是对佛法和众生做了真实饶益,你若能将绛热仁波切(安东大师)迎接出去、把宗喀巴的显密教法建立起来,那比你考格西,升格登犀巴的功德大得多哩。你把大师的教诲牢牢记在心上。

那一天,是中秋节,您到重庆汉藏教理院向太虚大师报道,担任代理院长一职,主管教学、院务,每天讲三个小时的课,同时翻译校改《菩提道次第广论》等书。在太虚的指导下获法舫、尘空相助,很快使汉院教学走上稳定发展的轨道。

那一天,您为迎接安东格西而二次进藏。当您满心欢喜准备去迎见安东格西的时候,安东格西却圆寂于拿墟绒波寺。闻信之下,您几至昏绝!众生胡其无福?佛法胡其多障?此次由南洋而印度而西藏,途中已受大创,足破脚肿,已成跛人,初尚仗心中喜乐以维持,今者苦痛生于身,忧恼攻于内。然身虽病,志未死!

那一天,您回到重庆汉藏教理学院,觉得迎师未成功,事情当自做,肩头要硬些,腰板要直些。担当的意识愈加强烈。您住在学院的双柏精舍,每天除了固定为普通及专修两班的学生上课,也为其他法师讲解戒律和密法,再者便是不断地翻译。只要是能够与佛法有真实利益的译书、课程、栽培后学等,都当是分内之事。

那一天,您着红色喇嘛装,头戴黄帽,举止态度严肃,不苟言笑,您先领导学生读三遍藏文皈敬颂,然后开讲。讲时逐字、逐句、逐段解释,而后总结大意,细致明确,声音清亮,一口北方普通话。引证有趣公案,发出爽朗笑声,学生们也跟着笑出声来。

那一天,是1938年2月4日,您公开发表了《致各地同学书》,指出中国的抗战,虽说是为着自己的生存,实际上还是为保护全世界人类而抗战……佛教是人世上最主和平的宗教,对于制止侵略战争,不论在大乘小乘,不论在显法密法,有很多的方法,约之有两种原则:一种是以威力制止战争;一种是以德化制止战争。您要求学生们爱国护教,像菩萨金刚行一样的勤勇。学生们穿上圆领黄色军装,头戴黄色无檐军帽,胸挂佩章参加训练,从早到暮非常紧张。被称誉为“爱国和尚”。

那一天,您将亲自主持参与编写的《藏文文法》、《藏文读本》,《西藏民族政教史》《现代西藏》《我去过的西藏》《缙云山志》,翻译书籍《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大毗婆沙论》二百卷,《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略论》《现观庄严论》等译著,《论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论》、《社会发展史》、《革命干部读本》等革命藏译本书籍摆放桌前,对“当代玄奘”的称誉,甚为欣慰。

那一天,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您主笔文件的藏文翻译工作。达赖喇嘛到北京,您为周总理担任翻译。周总理对您的工作甚感满意,特赠金印一枚以示嘉奖。达赖喇嘛以瑞士金表、金笔赠送。

那一天,中国佛学院成立,您担任院长。正果法师恭请您任戒和尚,为佛学院“文革”后第一期学僧授具足戒。您欣然允诺,躬亲准备。

那一天,是1980年12月14日,全国各地佛界理事云集首都,有法师的同事、同学,也有桃李之辈,前来拜望法师,您非常兴奋地接待客人。十一点半,曲尽人散,您和往常一样,伏案笔耕。下午一时四十五分,钢笔从法师的手间滑落地上,您不慌不忙俯身去拾,笔拿到手,您拈花一笑,身子却一歪,溘然示寂——

这一年,法师世寿七十九岁,戒腊五十九龄。

那一天,赵朴初在法师追悼会上长歌当哭,尽数法师平生伟绩。并发愿百年之后,追随法师埋骨五台山。

那一天,深州百姓发愿,在法师故里建纪念堂。一时间法师学生、佛界众僧共同响应。从此,深州南周堡村平地建起恢宏壮观、具有藏式佛教风格的法尊纪念堂。青砖影壁勾勒出法师一生走过的求法弘法路。高大牌楼上分别书写着“翻经沙门故里”“法尊法师纪念堂”。广场上摆放着信众捐赠的佛教七供乐器以及佛经墙。山门、大殿、法尊法师纪念堂由南向北次第排开。风吹过,铜铃随风摇摆,清脆空灵。

这一天

2020年12月13日,纪念“翻经沙门”法尊法师圆寂40周年暨诞辰118周年座谈会在衡水深州举办,共有来自河北、山西、重庆等地的教界法师和专家学者代表近50人参加了此次纪念活动。

这一天,我素衣长衫,默默肃立于您的面前,想您进藏路上的艰辛,想您听经译经的愉悦,知您定是活在信仰里的人。

作者简介:

耿彦钦,衡水市作协副主席、小说家学会会长。出版长篇小说《剑胆琴心》《泛沧海》等,主持编写有关深州人文历史的书籍有《刘秀走深州》《深州文脉》《深州中学永远的青春年少》《法尊法师与法尊寺》,深州工会题材报告文学集《追梦人》,创办深州文学季刊《桃花源》等。志愿把掩埋的深州人文历史挖掘出来;将散落的人文历史捡拾起来;把无序的人文历史梳理成璎珞,让深州文脉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img]

关于题葡萄画衡水金卷和题萄萄图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同学们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