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高二上期成都调研卷(成都高二期末调研试卷化学)

今天给各位同学分享化学高二上期成都调研卷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成都高二期末调研试卷化学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分享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求2011成都化学最后一道题解析

18.葡萄糖是生命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提出问题】葡萄糖的燃烧产物是CO2和H2O,由此能否证明葡萄糖是只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有机物?

【实验设计】为了确定葡萄糖的元素组成,某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其中浓硫酸、无水CaCl2均为常用干燥剂,部分固定装置省略).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装置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3)装置C处氧化铜的作用是 .

【方案评价】

(1)用充有空气的储气球代替装置A,是否更有利于实验的进行? (填“是”或“否”),原因是 .

(2)装置C处葡萄糖燃烧的设计特点是 (至少1条).

【数据处理】下表是同学们填写的实验报告,请你帮助完成.

实验事实 数据分析及结论

1.8g葡萄糖完全燃烧,得到2.64g CO2和1.08g H2O 数据分析:

结论:葡萄糖含有C、H、O三种元素

【讨论交流】为了尽量减少误差:

(1)该实验在进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是 (1条)

(2)从定量实验的角度看,该实验是否可进一步改进?请简要写出一个改进意见:

解析:探究纯净物的确组成元素一般要通过物质的反应后的生成物来判定。初中往往用燃烧的方法来探究简单的碳、氢、氧等元素的存在。碳元素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氢元素燃烧生成水,因此变成检验生成物中二氧化碳和水的存在,如果要判定氧元素的存在,则要通过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与反应前物质的质量对比得到。观察题中的装置,装置A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氧气,反应据此可以写出。浓硫酸的作用是除掉A装置生成的氧气中的水蒸气。装置C中的氧化铜作用耐人寻味,但仔细分析也可以找到思路:葡萄糖充分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产生一氧化碳,氧化铜有氧化性,可以将葡萄糖不充分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变成二氧化碳,以保证后面检验的二氧化碳中的碳等于葡萄糖中的碳。如果用空气代替纯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要影响葡萄糖中碳元素的质量,使碳的确质量偏高,结果不准确,因此不利于反应的进行。装置C处葡萄糖燃烧的设计特点可以归纳的地方很多,答案开放,只要有理皆可。数据的分析有两种算法:一种是先算生成物中的碳、氢元素质量,碳元素质量由二氧化碳来算,氢元素质量由水来算,然后把碳、氢元素质量之和与葡萄糖的质量比较,相等,只有碳、氢元素,没有氧元素。小于,则有氧元素。同学们可以试试。另一种就是答案中的算法,先算出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然后算出二氧化碳和水中氧元素质量,发现生成物中的氧元素质量大于氧气的质量,则葡萄糖中有氧元素,据此可以得到葡萄糖含有C、H、O三种元素。后面的两个问题是开往性问题,主要目的的是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归纳能力,可以根据装置灵活作答。

答案:

【实验设计】(1)

(2)(2) 吸收从A中溢出的水蒸气

(3)将葡萄糖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少量CO氧化成CO2,保证葡萄糖中的碳都转化为CO2

【方案评价】

(1) 否 空气中的CO2会干扰实验结果的测定

(2) 在密闭体系里燃烧(或反应物均为纯净物或用酒精灯隔着玻璃管加热,达到着火点等)

(3) 【数据处理】若葡萄糖中只含有C、H两种元素,则需O2:2.64g+1.08g-1.8g=1.92g,而2.64gCO2中氧的质量为2.64g×32÷44 = 1.92g,1.08g H2O中氧的质量为1.08g×16÷18 = 0.96g,因为产物中共有氧1.92g+ 0.96g= 2.88g>1.92g,所以,葡萄糖含有C、H、O三种元素

(4) 【讨论交流】

(1) 先通氧气再加热(或通过B中气泡的多少来O2控制产生的速度,防止气流过快,冲走葡萄糖和氧化铜,堵塞导气管或控制反应物的量,防止反应过快热量来不及散发而引起试管炸裂或氧气足量防止燃烧不充分或反应结束,待冷却后再称量D、E的质量等)

(2) 将F换成装有NaOH的干燥管,同时吸收空气中的CO2和H2O,减少实验误差(或A、B间加一个空集气瓶,用导气管连接等)

一道高二化学题

大于

电荷守恒[Na+]+[H+]=[OH-]+[HS-]+[Cl-]+2[S2-]因为ph=7所以[H+]=[OH-]

然后题目上少了【Cl-】所以就是大于了

高二化学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1.【合肥一中期中】一定量的盐酸跟过量的铁粉反应时,为了减缓反应速度,且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适量的①H2O②Na2CO3固体③CuSO4固体④CH3COONa固体⑤KCl溶液⑥NaNO3溶液等其中正确的措施有()

A.2个B.3个C.4个D.5个

2.【合肥八中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常温下,放热反应一般能自发进行,吸热反应都不能自发进行

B.NH4HCO3(s)=NH3(g)+H2O(g)+CO2(g)△H=+185.57kJ/mol,能自发进行,原因是体系有自发地向混乱度增加的方向转变的倾向

C.因为焓变和熵变都与反应的自发性有关,因此焓变或熵变均可以单独作为反应自发性的判据

D.在其他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3.【合肥六中段一】在一定温度下,10mL0.40mol/L H2O2发生催化分解。不同时刻测定生成O2的体积(已折算为标准状况)如下表。

t/min

2

4

6

8

10

V(O2)/mL

0.0

9.6

16.8

22.4

26.5

29.9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A.2min时H2O2的浓度:c(H2O2)=0.314 mmol/L

B.0-4 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H2O2)=3.75×10-2 mol/(L·min)

C.0-10 min ,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逐渐加快

D.反应至6min时,H2O2分解了50%

4.【合肥八中期中】在一密闭恒容容器中发生反应:

A.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常数增大

B.若通入稀有气体平衡不移动,则a+b=c

C.若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改变,但平衡不移动

D.若增加X的量,平衡正向移动,X的转化率增大

5.【合肥八中期中】一定温度下,向2.0 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0 mol A,经一段时间后反应A(g)B(g)+C(g)达到平衡。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50 s内B的平均反应速率v(B)=0.0032 mol·L-1·s-1

B.相同温度下,若达到平衡后向容器中继续充入A,则平衡向右移动,平衡常数增大

C.相同温度下,若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1.0 mol A、0.20 mol B和0.20 mol C,则达到平衡前v(正)>v(逆)

D.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平衡时,平衡常数K=0.2 mol·L-1,则反应的ΔH<0

1.【合肥一中期中】一定量的盐酸跟过量的铁粉反应时,为了减缓反应速度,且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适量的①H2O②Na2CO3固体③CuSO4固体④CH3COONa固体⑤KCl溶液⑥NaNO3溶液等其中正确的措施有()

A.2个B.3个C.4个D.5个

解析:为了减缓反应速率,且不影响生成氢气总量,只能稀释酸或者将强酸换成弱酸,但不能消耗酸。②消耗了酸,③形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⑥硝酸和铁反应不生成氢气,其余满足要求。

答案:B

2.【合肥八中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常温下,放热反应一般能自发进行,吸热反应都不能自发进行

B.NH4HCO3(s)=NH3(g)+H2O(g)+CO2(g)△H=+185.57kJ/mol,能自发进行,原因是体系有自发地向混乱度增加的方向转变的倾向

C.因为焓变和熵变都与反应的自发性有关,因此焓变或熵变均可以单独作为反应自发性的判据

D.在其他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解析:

A.部分吸热反应常温下也可以自发进行

B.△G=△H-T△S0时反应才能自发进行,本题△h0,所以△S0是反应能自发进行的关键,△S0即体系有自发地向混乱度增加的方向转变的倾向

C.△G=△H-T△S0是反应能自发进行的判断依据,焓变或熵变均不可以单独作为反应自发性的判据

D.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反应限度和方向。

答案:B

3.【合肥六中段一】在一定温度下,10mL0.40mol/L H2O2发生催化分解。不同时刻测定生成O2的体积(已折算为标准状况)如下表。

t/min

2

4

6

8

10

V(O2)/mL

0.0

9.6

16.8

22.4

26.5

29.9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A.2min时H2O2的浓度:c(H2O2)=0.314 mmol/L

B.0-4 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H2O2)=3.75×10-2 mol/(L·min)

C.0-10 min ,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逐渐加快

D.反应至6min时,H2O2分解了50%

解析:每两分钟放出氧气的体积分别为:9.6mL、7.2mL、5.6mL、4.1 mL,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逐渐减缓

答案:C

4.【合肥八中期中】在一密闭恒容容器中发生反应:

A.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常数增大

B.若通入稀有气体平衡不移动,则a+b=c

C.若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改变,但平衡不移动

D.若增加X的量,平衡正向移动,X的转化率增大

解析:

A.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

B.恒容,通入稀有气体,无论气体前后系数是否相等,平衡都不移动

C.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反应限度和方向。

D.增加X的量,平衡正向移动,X的转化率减小

答案:C

5.【合肥八中期中】一定温度下,向2.0 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0 mol A,经一段时间后反应A(g)B(g)+C(g)达到平衡。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50 s内B的平均反应速率v(B)=0.0032 mol·L-1·s-1

B.相同温度下,若达到平衡后向容器中继续充入A,则平衡向右移动,平衡常数增大

C.相同温度下,若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1.0 mol A、0.20 mol B和0.20 mol C,则达到平衡前v(正)>v(逆)

D.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平衡时,平衡常数K=0.2 mol·L-1,则反应的ΔH<0

解析:

A.带入数据,v=Δc/t=0.0016 mol·L-1·s-1

B.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

C.250s与350s时B的物质的量不变,说明250s时反应已经达到平衡,可以带入数据求出该温度下的K=0.0025,充入1.0 mol A、0.20 mol B和0.20 mol C时,Q=0.02K,则反应向正方向进行。

D.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增大(0.20.025),则正反应吸热,ΔH0

答案:C

求下面两道高二化学题目的详解,谢谢

10、选B

分析:A、由反应方程式CO+HbO2〈=〉O2+HbCO,可知CO与HbO反应的平衡常数

K=[C(O2)*C(HbCO)]/[C(CO)*C(HbO2)],所以A正确;

B、当C(CO)=C(O2)时,没有给平衡常数,所以无法确定C(HbCO)和C(HbO2)是否相等,B错误;

C、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O和HbCO反应平衡常数为220,可知正反应进行程度很大,人体吸入CO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与血红蛋白结合的O2少,所以B正确;

D、把CO中毒病人放入高压氧仓,O2浓度很大,CO+HbO2〈=〉O2+HbCO,平衡将向左反应方向移动,从而解救人,所以D正确。

11、选A

A、t2~t3阶段,正、逆反应速率同时增大,而且增大的倍数相同,化学平衡没有发生移动,而N2(g)+3H2(g)〈=〉2NH3(g)反应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所以t2~t3阶段使用了催化剂,A正确;

B、t3时刻,V正、V逆都减小,但V正减少的程度大于V逆减少的程度,说明是减少的压强,所以B错误;

C、t5时刻,V正、V逆都增大,但V逆增大程度大于V逆,说明是升高的是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C错误;

D、减小压强、升高温度都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无法确定那一时刻转化率最低,D错误。

希望我的回答 能对你的学习有帮助!

[img]

化学高二上期成都调研卷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成都高二期末调研试卷化学、化学高二上期成都调研卷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