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临天下高三一轮历史(卷临天下高三第一轮政治)

今天给各位同学分享卷临天下高三一轮历史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卷临天下高三第一轮政治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分享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高三 高考一轮复习用卷 数学地理政治历史 试题及答案

咱有2012年的高三地理(七)部分答案、开始是甲乙两图的,自然地理。第二题是恐龙什么时候灭绝。。选择题一共22道,昨天老师发的卷子结果没找到答案。今天刚刚讲了一部分。答案如下、

1A 。2C。3D。4C。5C。6B。7B。8B。9C。10C。11C。12B。13C。14A。15C。16A。17A。18D。19D。20D。21B。22C

23:谷底受下沉气流影响,降水少。北地迎风坡降水多。表现林木苍翠,南壁植被稀少。

高三了一轮复习历史选择题错6个,政治也是,地理错8个,数学还不好,我该怎么办呢

我是山西省13级文科考生,高考成绩505,语文69,数学132,英语80,文综224,分数不是太好,简单说一下我的学习过程,谈不上经验,希望对你有帮助。

数学:文科生一定要补齐的、极度重视的科目,我不知道你所说的不好是哪种情况,我一轮复习完的时候数学80左右,针对你现在这种情况,我的建议是做题过程中搞清楚什么是必须要得的分,比如选择题前8个,填空题前2个,大题的前3个,后两道大题的第一问,这样下来分数就是40+10+36+8=94了,初步及格。然后在训练过程中一步一步克服自己不会的题,包括最后两道大题解析几何和函数,问法就那几种,实在学不会的话可以背过程,我最开始的时候就这样过来的,碰到什么样的解析几何,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都背下来的,慢慢地出来自己思维,分数越来越高。你的基础如果还不错的话,就可以训练自己不会的题,往高分段爬,最好提分的一门。

文综:你的地理选择题错的太多了,地理是三门科目中选择题最容易得分的,错八个是很离谱的事情,要尽量全对或者只错一个。历史正常,政治略多,压缩在三个左右。我比较擅长历史和地理,政治的话我当初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背过来的。地理小窍门,选择题平时训练的时候要精度题,新课标试卷的选择题每一个字都是有原因的,都隐藏着内在信息,除去题干之外,精度地图,地图上给出的信息要全部提取,最终把这些信息作用到答案,基本就没有问题了。历史选择题对比较纠结的要坚持第一印象,如果对课本熟悉,可以用因果关系判断、时间年代判断等等,而且历史现在新课标地区背诵已经没有太大作用了。

最后提醒你注意一下文科综合时间,选择题尽量控制在45分钟以内。

高三历史一轮应怎样高效引导学生复习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是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最核心阶段,高考成败与否,关键取决于一轮复习质量好坏,因此,我认为教会学生高效地搞好第一轮历史复习至关重要。学生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考情,明确方向。

学生进入高三后,首先要认真地做2010—2012年近三年山东省高考真题,从中让学生自己体会、体验高考试题、高考水准,明晰考情。不难发现高考试题无论如何变化,其实都离不开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养成,都离不开对主干知识的掌握及知识网络的构建。之后,学生自己反思自己水平“距离高考有多远?”以便明确自己备考目标、方向。

二、剖析自己,找出问题。

(一)课堂上:

1、上课思考热情不高,依赖老师对知识的梳理。

2、有些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还不是很熟悉。

3、感觉历史知识非常零碎、乱,希望加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讲解。

(二)平时训练:

1、做练习题时喜欢看着课本做。2、喜欢做选择题,不愿做问答题。

(三)正规考试:

1、细小知识点不会,特别对时间很头痛。

2、语言表达不到位,知识点知道,就是用不上。错别字太多。

3、考试时间紧,答题抓不住重点,写了很多但得分很少。

4、审题不清、不全、不准、不细,有些材料看不懂,特别是文言文。

(四)自主复习:

1、没有固定时间课前预习、课后反思,甚至抽不出识记主干知识的时间。

2、什么都要看,什么都看不进去。3、平时做题效率低,磨磨蹭蹭。

(五)知识掌握:

记忆性知识:支离破碎。(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不准确、不系统。)

理解性知识:一知半解。(缺乏对历史发展阶段基本线索、基本特征的掌握,模糊不清。)

表述性知识:辞不达意。(缺乏严密性,不会使用历史学科语言。)

逻辑性知识:杂乱无章。(随意性较强,逻辑不严密;轻易划掉写在试卷上的文字;在卷中乱划乱改等。)

三、瞄准目标,对症下药。

1、激发学生学习斗志,明晰学习进度计划(模块、单元、课时计划)。在老师的大计划之下制定自己的小计划。合理安排好时间分配。

9月1日----10月初:复习完必修一政治文明史。

10月8日---11月12日:复习完必修二经济文明史。

11月13日----12月13日:复习完必修三思想文化史。

12月14日----1月9日:必修综合复习与检测

2012年2月7日----3月1日:复习选修一。

3月2日----3月10日:一轮综合模拟。

2、学会阅读教材,概括教材大意,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A.阅读的步骤-------采用章、节、目、段、句、词浓缩阅读法。注重相互之间联系。

B.阅读的内容-------学生认真细致地阅读教材,不留死角。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导言:②课文大、小字,是教材的主体内容,其中大字是复习的重中之重。③地图、图片是复习的重要内容。④文献资料。⑤注释。⑥目录。

C.阅读的实效-------学生阅读时,要把精力放在你是否掌握了课文的主旨、灵魂上。每读一段课文后要暂停一下,闭目沉思这段课文包含有哪些信息、它在教材中的地位如何,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言简意赅地将之表达出来。对于隐性知识,没有直接用文字表述出来,而是隐蔽在教材之中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这就需要去理解、去挖掘。

D.阅读的技巧--------

①要重视关键词(又称段落主题句)。它通常在每一段的第一句或是最后一句。要想一想,支撑它的依据是什么?

②要善于把标题变成问题对自己提问。

③对某些重要材料要加深理解。如需加深理解,可按“浏览—自我提问—阅读—复述”的程序进行阅读。

④如需较长久地记住的知识。

E. 识记方法-----可以类比记忆法、规律记忆法、谐音记忆法、理解记忆法、比较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

3、坚持课前预习、课上倾听与课后复习。

课前预习:

①纵览章节、引言和子目。②根据考纲了解教材的要点、难点,并把重要的知识目标(如时间、地域、人物、事件、术语)划下来。③把不懂的地方确定下来,上课时就便于集中精力注意老师是如何讲解的。③课前要及时回顾上节要点,积极迎接老师提问。

课上倾听:

①要端正听课态度。你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幸运:每堂课都是老师化了几个小时甚至于是一生的心血才准备好的,你就这么容易地得到了;你应当想到,课后的自学很难在相同的单位时间里获得相应的信息。

②要认真倾听。带着问题去听课,时刻准备着回答老师的问题,会让自己精力非常集中,并且要边听边动脑筋。尤其是专注于学习目标、预习中未解决的的部分、老师强调的知识和重点分析的知识。

③要多种器官并用,做好笔记并积极地提问和回答。在课堂上,要坚持耳听、眼看、手记、嘴巴问答,这样才能为大脑印下清晰的记忆痕迹。

④要及时归纳。可在下课再花费一、二分钟追忆一下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

课后复习:

及时反思内化课上所学主干知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术语等)、归纳本节基本线索、知识网络,还可以运用比较法、编制表格法分类总结。并且要坚持间隔复习法,滚动式复习。让重要知识点“像钉子钉在脑子里一样”。

(历史比较时需注意三点:首先是明确思维方向,求同还是求异,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其次是确定比较点,也就是划分一些领域进行比较,如可以是两个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结果等,当然还可以是两个历史事件的性质、特点、影响等。)

4、学会记笔记。

学生备专用的16K本笔记,每一页应留下一定的空白,以便于日后的整理和补充;字的书写以自己能看懂为条件,不必苛求端正整洁;可用一些自己能懂的简略词或缩写词;一些教材上有的内容可直接在教材上做好标记以节省时间。记好老师的授课提纲、重要的概念、结论及其分析;重要的知识归类或知识框架(含线索、结构);精典的例子或练习题;教师对某些问题的新见解和思考方法。笔记应多次复习,一般应在对其内容记忆犹新的时候(即是在当天)结合笔记的整理进行一次较为仔细的复习。当笔记“冷却”时(起初一般是1—2周,以后可逐步延长),再复习一遍,一是强化识记,二是看看是否有新的疑问,三是尤其要注意各部分笔记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互相关联。

5、高效练习、整理错题,矫正提升。

(1)学生练习答题时,常常存在以下问题:

A.答题不规范。①格式不规范②错别字较多③答错试题位置(注:今年混答得分高于分条得分。)

B.学科能力弱。①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答题不细致、不全面。②解读材料的能力较弱,审题中抓不准关键词。③语言表述不准确。⑤不能够依据问题作答,审题不仔细,有漏答题目的现象。

(2)学生矫正、规范审题、答题:

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重视学科语言的准确表述、重视答题技巧的培养、组织答案的训练。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①精析题意,坚持问什么、答什么,有几问、答几问的原则。切忌答非所问,文不对题。

②根据分值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做到详略得当。

③简列提纲,全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阐述,防止要点遗漏。

④观点明确,具有条理性。(“三要”:点要齐、话要短、面要全;四化: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提示化)

⑤语言准确,精炼,历史术语。

⑥不留“空白”。

⑦保持卷面整洁美观。

具体题型要求:单选题——要求:尽量不要翻书做,依靠自己的预习和课堂理解完成。非选择题——规范解题格式、解题思路及基础知识运用的训练要求;独立完成,不要照抄答案。如果实在不行,看完答案后要思考为什么要这样答。

(3)学会分析错因,尽快提升:

A.选择题做过后要求:

第一步分析错误原因;第二步每题做个变题;第三步说明变题原因。

B.材料题做过后要求:

第一步:读懂答案提出问题;第二步:读深答案提出启示;第三步:读透答案提出补充。

C.解答图表题的“三个三”:.

a、三看图表,全面获取信息。①看标题,明方向;②看数据,明内容;③看注文,明扩展。

b、三重比较,描述有关现象。①纵向比,看变化;②横向比,看差异;③全面比,看关系。

c、三位一体,准确组织答案。①是什么,现象到本质;②为什么,书本到时政;③怎么办,问题到对策。

6、关注现实,以史为鉴。

(1)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对当时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如历史教材中关于全球化、一体化知识,关于近代化探索的知识,科学技术革命知识等。

(2)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如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反思,对中美关系及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的反思等。

(3)政治地理问题的历史交融。学习时要寻找学科的交叉点,抓好政史地学科的结合部,选好切入点进行整理。如民生、三农、人口、社保、环境、教育、水利工程、大事周年事件等问题。

卷临天下答案哪里有

衡水金卷答案网

衡水金卷答案网。卷临天下是著名的高三复习测试卷,由专家编写,考点齐全,答案在衡水金卷答案网,登录并输入试卷名称即可查看

[img]

2013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卷历史卷(六)必修1综合

不好意思本人工科的,在秦朝以前是一国君主的称呼,是最高统治者。即使天下共主的“天子”也仅用王号,如“周武王”。自秦始皇称“皇帝”后,王与皇始有分别。“王”成为地位仅次于天子而掌控一方之诸侯的称呼。从西汉开始,沿用秦代爵位,另增设王爵给皇室成员,可封国自治。至清代,王爵已成一种荣誉上的爵位。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的题目求帮忙

1.前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只出现了一个简单的判断,不知道学生是根据什么得出这种判断的。如:

答(1):分封制是不对的。

答(2):郡县制要比分封制好得多。

2.单点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只看到问题的其中一个方面,学生只根据片面的材料就得出绝对的结论。如:

答(1):实行分封制是对的,因为夏、商、周和汉朝实行分封制,国家的寿命都很长。

答(2):实行郡县制是对的,因为秦朝以后大多数朝代都实行郡县制。

3.多点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能够认识到问题的多个方面,但是未能建立起这些方面之间的联系。如:

答(1):夏、商、周和汉朝实行了分封制,国家较长久,秦朝实行了郡县制,国家较强大。

答(2):分封制和郡县制一直处于激烈的冲突之中,有些朝代实行了分封制,有些朝代则实行了郡县制。

4.关联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不但能够联系起多个事件,而且能够在多个事件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如:

答:分封制主要是在秦代之前实行的,而郡县制主要是在秦代之后实行的,汉代以后,某些朝代虽然也在局部地区实行过分封制,但总体上还是以郡县制为主体。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5.抽象拓展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能够把对问题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论认识层次,能够从理论上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这种现象的发展规律。如:

答(1):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差异的实质在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从材料中我们注意到,在秦朝以前,主要实行分封制,而秦代以后,中央主要是通过郡县制来实施对地方的管理。不同的朝代实行不同的制度,这是由该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秦代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中央政府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广阔的领土实施直接的管理,因此就采取了分封的形式。秦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央政府有能力也有必要对地方实施直接管理。

答(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差异的实质在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这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从历史上看,中央过分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不利于地方的发展,而地方过分地分权,短期内对地方的发展有好处,但往往会产生分裂势力。因此,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是一个“度”的把握问题,过分地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有后患的。

希望满意, 望采纳

卷临天下高三一轮历史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卷临天下高三第一轮政治、卷临天下高三一轮历史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