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同学分享卷临天下高三历史答案广东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卷临天下答案高三官网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分享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卷临天下答案哪里有
- 2、高三第二次模拟考历史试卷
- 3、卷通天下的高中历史答案
- 4、2008年全国普通高考历史单科广东卷答案
- 5、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卷(十三)(十四)(十五)(十六)
卷临天下答案哪里有
衡水金卷答案网
衡水金卷答案网。卷临天下是著名的高三复习测试卷,由专家编写,考点齐全,答案在衡水金卷答案网,登录并输入试卷名称即可查看
[img]高三第二次模拟考历史试卷
高三的第二次模拟考如期而至,之前的历史试卷都做了吗?历史试卷也是一种复习资料。下面由我为大家提供关于高三第二次模拟考历史试卷,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三第二次模拟考历史试卷选择题
24、下表中所列是明朝皇帝系列表(部分),明朝皇帝的名讳关系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哪家思想的主张 ( )
A.儒家 B.法家
C.阴阳家 D.道家
25、观察右图中的书法艺术作品,其出现的时
代最早可能是 ( )
A.夏商时期
B.秦汉时期
C.唐宋时期
D.民国初期
26、《 清明 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 热点 :
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下列所述现象在北宋都城街市上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大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还有国外客商,商品琳琅满目
B.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C.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
D.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27、观察下面战争形势图,下列对该战争影响理解正确的是 ( )
A.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B.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的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D.为新中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28、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一....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 )
A.阶级斗争分析法
B.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历史事物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29、在中国共产党成立__周年之际,唱红歌成为各地人民新的娱乐方式。下列红歌按其反映的历史事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红日照遍了东方,中华儿女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②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③解放区的天是艳阳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④毛主席呀红太阳,救星就是共产党,翻身农奴把歌唱,幸福的歌声传四方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③②④①
30、以下是在2011年春,山东某村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的宣传 标语 :“搞好村委会换届选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平竞争,接受群众监督!...“直接选举村委会,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珍惜民主权利,投好庄严一票!”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有 ( )
①村“两委”换届选举是加快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举措②村委会实行的是间接选举③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④乡村基层选举有利于激发广大农民的参政热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1、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
A.棉纺织业实现机械化 B.工厂制度的诞生
C.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 D.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32、以下对此曲线图理解,表述正确的是 ( )
187 0-1910年世界船舶数
A.由新航路开辟引起的 B.基本实现了水上运输工具的变革
C.不能适应世界贸易发展的需要 D.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
33、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他23岁时到苏俄访问,为俄国人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以上活动发生的重要历史时期是( )
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 B.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苏联实施“一五”计划的时期 D.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34、阅读下面的各国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统计表【据《世界发展 报告 (1993)》】。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
A.高福利有利于经济发展并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B.英国的医疗福利开支呈上升趋势,实现了“收入均等化”
C.福利国家制度有利于稳定西方国家的统治秩序
D.四国的社会福利支出占GNP的比重均下降
35、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美国政府赤字大幅度上升,2011年6月27日,奥巴马与国会参议院领导人就提高债务上限举行会谈……8月1日,美国众议院通过提高美国债务上限和削减赤字的法案,8月2日,参议院也通过了这一法案。此后,法案交由总统奥巴马签署。这表明美国( )
A.总统对参议院和众议院负责 B.立法权高于行政权
C.联邦主权遭到削弱 D.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高三第二次模拟考历史试卷非选择题
40、(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
材料二:(雅典民主整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利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
材料三:“辉煌属于希腊”,古雅典为近代民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试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胜利。……
全世界都说,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却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然对人民负责的政府……”
——《美国的历程》
材料四:贵州省锦屏县乎秋镇圭叶村,2Q09年因一枚由本村村民发明刻制的“公章”而闻名全国。他们将刻有“平秋镇圭叶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字样的印章分为五瓣。分别由四名村民代表和一名党支部委员保管,村里的开销须经他们中至少三人同意后。才可能将其合并起来盖章,盖了章的发票才可入账报销。这枚印章被网友称为“历史上最牛的公章”。
——《腾讯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雅典民主的缺陷。(4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是怎样突破古代民主的局限,又是怎样维护民主的?(6分)
(3)依据材料四,分析说明“史上最牛公章”“牛”在何处?(6分)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外民主政治的发展对你的启示。(6分)
4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走向世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但在近代中国迈出这一步,并把这一步向前推进,却是坎坷的。尽管那些主张学习西方的早先的中国人,大都是激于外国侵略,耻己之不如人,要把别人打痛了自己的东西学过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报仇雪恨。……还有一层.为使中国放眼世界,不要徒以“汉官威仪”自诩,而要看到西方国家的发展,有所借鉴,改变中国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 诸方面的落后状况。
——陈旭麓主编《近代中国八十年》
材料二: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柬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的,属于新派人物。
——摘编自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一位研究晚清乡土意识的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飘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主张学习西方的原因。(4分)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哪些新气?试结合所学知谀分析这些新气象出现的原因。(6分)
(3)你是否认同材料三中的观点?请说明理由。(5分)
43、请在以下历史试题A、B二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第一题计分。
A.(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世纪中期面对西方的侵略,中日两国作出了不同的应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无论如何,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日本比它的近邻更快并成功地对西方的挑战作出了回应呢?为什么中国不能呢?
——费正清《东亚:近代的变化》
材料二:日本诸岛地理位置的紧凑既促进了民族团结,又促进了新价值观和新知识在全国的传播。它也使这个国家容易遭受和认识外国的压迫。佩里的舰队在能看得见首都江户的地方航行;几星期内,全日本便都知道了这一重大事件。相反,面积辽阔、人口稠密的中国内地诸省长期以来很难受到或不受西方的影响,反而充当传统观念和传统势力的储藏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中国人和日本人在习惯和感觉方式方面存在差别,这一差别无疑有这样的一个结果:在中国人不断后退,并很可能会继续后退到帝国彻底崩溃时,日本人即使不实际处于逐渐进步的状态之中,也处在从即将洒向他们的一片强光中得益的状态之中,处在利用那些中国人不屑一顾、而日本人在开始更加了解我们时多半不但能够采纳并急于采纳的进步和发明的状态之中。
——当时一位英国外交官
请回答:
(1)材料二、三是如何回答材料一中的问题的?(10分)
(2)你如何看待材料二、三中的观点,(5分)
B.(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许多评论家指责他(克伦威尔)是伪君子,指出他虽然总是在口头上赞成议会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反对独断专行的统治,但是在事实上却建立了一种军事独裁统治。
——迈克尔?H?哈特《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材料二:在我们的时代,有许多人怀着巨大的敬意回忆起克伦威尔,他是一个虔诚的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的战士。
——纳萨尔奇?克鲁奇《克伦威尔的历史》
材料三: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语日:盖棺论定。吾见有盖棺后敷十年数百年,而论犹未定者矣。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论人者将乌从而鉴之。
——梁启超《李鸿章传》
请回答:
(1)据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一、二的观点。(10分)
(2)在人物评价问题上材料三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说明影响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相关因素。(5分)
高三第二次模拟考历史试卷答案
24.C 25.D 26.C 27.B 28.C 29.C 30.D 31.C 32.B 33.A 34.C 35.D
B卷:
24.B 25.D 26.C 27.A 28.B 29.C 30.A 31.D 32.B 33.A 34.D 35.C
40.(22分)(1)缺陷:是少数人的民主,实质是奴隶主专政;把权力交给所有公民。(4分)
(2)以立法的形式确立联邦制民主共和国,突破了小国寡民的限制;实行代议制民主,突破了直接民主的限制;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通过分权制衡维护和保障民主。(6分)
(3) 将公章一分为五,体现创新性;暗含分权制衡原则;尊重民意,体现民主;发挥了人民的监督作用。(6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4)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追求民主政治是近代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主流,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民主建设有赖公众的积极参与与监督;民主政治的形式是多样的;民主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借鉴与创新的过程(或民主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6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41.(15分) (1)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学习西方先进军事科技,抵抗外来侵略(或报仇雪恨);放眼世界,借鉴西方先进文化,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4分,任答两点即可)
(2)新气象:剪发辫,易服饰,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2分)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民主思想的传播;进步人士的提倡;社会心理的认同等。(4分,任答两点即可)
(3)认同: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极力宣传西方启蒙思想,但终因历次运动脱离群众尤其是农村中的广大农民,所以先进的思想对中国影响很小。(5分)或不认同: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对西方思想的宣传活动持久、深入,随着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发生,先进思想观念已经广泛并逐渐深入人心。(5分)(任选一种观点回答即可)
C.环境保护:(1)柳江(珠江,西江等均可),镉(4分)(2)矿山排水、工业废水(6分)
43.(15分)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材料二:日本地理位置独特、面积小、人口少,有助于他们迅速传播和接受新文化、新思想,有利于凝聚民族向心力,对外作出一致的回应;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否利于西方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内地传统观念和传统势力难以改变,不利于对外迅速作出一致的回应。(6分)材料三:中日两国人民的习惯和对外来事物的感觉方式不同(中国人对外来事物不屑一顾,日本人则有较强的适应性,乐于接受和采纳)。(4分)
(2)两段材料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看到了造成中日差异的部分因素,但没有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传统、国际环境等角度全面解释中日差异的原因。(5分,言之有理即可)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材料一:就任护国主,多次解散议会;远征爱尔兰、征服苏格兰;镇压平等派和掘地派。(6分)材料二:在内战中率军击溃王军主力;处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4分)
(2)观点;人物评价,见仁见智,难以定论。(1分)因素:评价者的政治立场、生活 经验 、知识基础、主观情绪、个人好恶等;现实政治的需要;新材料的发现和解密;新的史学研究 方法 等。(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猜你喜欢:
1.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2.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3. 中考历史试卷练习带答案
4. 2017历史高考模拟真题
5. 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卷通天下的高中历史答案
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王安石变法只是局部调整,并未从根本上改革
重要原因是:在新法的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更主要的原因是 :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有些地方官拒绝执行新法。
直接原因: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司马光当政,新法被废除
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的下进行的改革运动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改革家。
在王安石变法中方田均税法要求,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但是也遭到了大地主官僚的反对,因此它的阻力最大。其中的农田水利法 促进了农业生产,成效最大。
2008年全国普通高考历史单科广东卷答案
2008年全国普通高考历史单科广东卷(A卷)解析卷
26、(13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指出情况表 单位:钱
项目
数量
备注
收入
粮食
8500
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
支出
赋
田租(上缴实物)
283
同上
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
406
役
兵役和徭役
2300
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
日常开支
食
4918
据战国比例推算
衣
2732
同上
祭祀等仪式
300
以战国数据为参考
——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
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家庭是五口之家
问题 :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2分)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3分)
(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好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3分)
(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5分)
解析:(1)在计算西汉农民家庭年收支情况时应留意备注中关于役的注析,分为亲身服役和以钱代役两种情况,因此计算方式也分为两种方式:当以钱代役,其计算方式为:粮食收入-赋-役-日常开支;当亲身服役,其计算方式为:粮食收入-赋-日常开支。
(2)从以上计算结果看,无论哪一种方式,农民收入都不敷支出;西汉的农民要想维持生计的,就必须做到开源节流,把“耕”与“织”联系在一起。
(3)从赋役征收的情况看:算赋和口赋征收的是货币,还可以钱代役,这样促使了农产品大量的流入市场成为商品,从而促进了商业繁荣。
(4)首先需明确西汉的商业繁荣的原因和明确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特征“雇佣关系的出现”,从而定论。
2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据韦克吕耶斯《论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中对中国现实的取舍》和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
材料二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estern concepts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1840—1876,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三 1958你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你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
问题 :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4分)
(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是什么?(5分)
(3)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形成的政治背景。。(4分)
(4)从 “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3分)
解析:(1)“中国形象”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用道德治理国家”,目的可联系课本,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运动的主要内容,批判专制、否定神权、倡导理性。
(2)“中国形象”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中国人吸食鸦片”,原因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英力量对比、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西方报道的用意等方面分析。
(3)可从时间上判断具体的历史时期,④(1937--1944)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是同盟国,赞赏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的贡献;⑥(1949—)是新中国建国初期,美国“冷战”思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采取包围、封锁等敌对行为。
(4)启示:可从各时期中国在国际地位的变化总结得出。
28.(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问题:
(1)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革命道路?1958年前,新中国取得了哪些建设成就?(5分)
(2)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何历史意义?(4分)
解析:(1)可依据所学知识,中国式革命道路指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建设成就,可从特定的历史时期思考,指的是建国初期的成就 (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后来者居上”超越苏联,联系课本,1958年的具体史实,党发动的“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说明党领导人的思想出现偏差,不尊重客观规律,不切合实际,“左”倾错误的表现。
(3)历史意义:从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思考,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等方面归纳。
29.(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73年,北美殖民地人民说,他们只和英王之间缔结了契约。富兰克林认为,根据人民的普遍心理,只有国王才是北美的主权权威者。1776年发表的《独立宣言》则历数了英王的25条大罪,将其称为“专制君主”。——据雷芳《英王在殖民地形象的改变与北美独立意识的形成》
材料二 到1870年,在运到英国的棉花中,有60%来自美国。此后,美国始终是英国棉花的主要供应地。棉花也成为美国在1815年后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动力,直到1860年,棉花出口占美国国内出口总值的一半还多。
——据沃尔夫《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
问题:
(1)1773年,北美殖民地人民为什么只承认与“英王之间缔结了契约”?从当时英国政治体制的角度加以分析。(4分)
(2)分析英王形象在北美殖民地人民心中从“主权权威者”变为“专制君主”的原因。(4分)
(3)美国独立后,英美两国的经济联系并未切断。根据材料二,分析19世纪中前期英美两国在经济上的相互影响。(4分)
解析:(1)可从英国政治体制的核心和特点思考。议会掌握实权,而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北美殖民地人民只承认与“英王之间缔结了契约”,实际上是想借此否定英国的殖民统治。
(2)可从北美独立战争的背景思考,启蒙思想的影响、殖民地人民与英国殖民统治矛盾尖锐、北美殖民地的经济利益与英国的经济压榨冲突。
(3)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美国始终是英国棉花的主要供应地”可与英国工业革命联系、“棉花成为美国在1815年后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动力” 说明英国从美国大量进口棉花,带动了美国经济发展。
30.(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到19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过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据耶金等《制高点》
材料二 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1991—1999年任俄罗斯总统)在辞职讲话中说:“我已经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务。俄罗斯永远不会再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向前迈进。”
——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8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次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5分)
(3)你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向前迈进”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简要说明理由。(3分)
解析:(1)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芝加哥学派“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说明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政府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说明政府的首要责任发生变化。
(2)可依据所学知识,回顾斯大林时期经济特点和苏联经济改革的历程。局限性可通过总结对比历次改革失败的原因,找出共同点。
(3)这是开放式问题,可以从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与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来思考政府与市场的相互关系。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1.(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
解析:(1)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计口授田”和“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看相同之处是按人口分配土地。
(2)可依据所学知识,回顾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涉及服饰、姓氏、语言、婚姻、制度、文化等方面的改变。
(3)溯源可从汉族文化的先进性与鲜卑族传统。对后世的影响可从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加速民族融合方面思考。
32、(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兔
【得名】┅┅
【集解】┅┅(时珍曰)┅┅或谓兔无雄,而中秋望月中顾兔以孕者,不经之说也。┅┅
肉
【气味】辛,平,无毒。┅┅(弘景曰)兔肉为羹,益人。妊娠不可食,令子缺唇,┅┅(藏器曰〕兔┅┅,子从口出,故妊妇忌之,非独为缺唇也。
【主治】补中益气
【发明】┅┅其性寒而解热┅┅,故又能治消漏,┅┅虚寒者,宜戒之。┅┅
【附方】┅┅
血
【气味】┅┅
——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五十一卷,“兽部”
问题:
(1)《本草纲目》一般分那几个门类来介绍一种药物?在中纠正了前人关于兔子功用的什么错误说法?(4分)
(2)从材料看,《本草纲目》有何不足之处?(2分)
(3)总结《本草纲目》在中国传统医学史上的主要贡献。(3分)
解析:(1)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把兔肉作为一种药物介绍,分为释名、集解、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可从“或谓兔无雄,而中秋望月中顾兔以孕者,不经之说也”,看出前人认为兔子是望月而孕。
(2)不足: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妊娠不可食,令子缺唇”
(3)主要贡献:可依据所学知识,从对以往医学的总结、创新之处、辨析真伪方面归纳。
选择题答案:
1-5:BDCDD
6-10:ABDCA
11-15:BDBDA
16-20:ACBCB
21-25:CABDC
主观题的答案在题目中.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卷(十三)(十四)(十五)(十六)
蛮巧,我刚写完,这个卷子比较简单,但我的答案可能也不是百分百正确,你可以留作做参考。满意的话把分给我吧,我正好下载资料。呵呵,谢谢。
十三:CADCD DAACB AABDD BBDCA AADBC
十四:DCAAA CABCC CDADB ADACD ACDAC
十五:DABCB CDDAD BCBDD BBABC AAADD
十六:BDCAD CCBBC DBDAC ADBCC DADBA
好了,预祝你假期愉快,作业写的飞快!呵呵
关于卷临天下高三历史答案广东和卷临天下答案高三官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同学们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