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上进政治高三(智慧上进2021高三答案大全政治)

本篇文章给同学们谈谈智慧上进政治高三,以及智慧上进2021高三答案大全政治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不要忘记分享给你的朋友哦!

本文目录一览:

高三政治必备知识点大全

奋斗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努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学习中也是需要的。看到了一道有意思的题,就不惜一切代价攻克它。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高三政治 必备知识点大全,以供大家参考!

高三政治必备知识点大全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动力)。①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 热点 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各环节间的关系

①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②各环节间的关系:A、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B、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C、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2、大力发展生产力

(1)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A、解决主要矛盾的要求(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 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B、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C、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D、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E、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②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④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高三政治必修三知识点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第6、7、8点组合)

6.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7.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8.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9.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知识点

1、商品经济有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个类型。

2、企业的类型,根据企业的经营内容及行业属性,可分为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商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建筑安装企业、邮电企业、金融企业、科技企业等。根据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及有关法律规定,可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个体)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根据企业规模,可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根据企业的组织形式,可分为单厂企业、多厂企业、联营企业和企业集团。

3、当代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是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4、当代国家的结构形式,根据国家权力集中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

5、政党制度按其性质,划分为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两种类型。

6、国际社会的成员主要包括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两大类。

7、国际组织,按其目的任务和职权范围来划分,可分为政治性和专业性的两大类。按其活动的区域范围来划分,可分为世界性和区域性的两大类。按其主体的构成来划分,可分为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的两大类。

高三政治必备知识点大全相关 文章 :

★ 高三政治必背必考重要知识点总结

★ 高考政治必备的常识知识点大全

★ 高三政治必背必会知识点

★ 高三政治必背知识点归纳分类

★ 高考政治知识点汇总大全

★ 高三政治必背知识点

★ 高三政治学习方法和技巧大全

★ 2022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大全

★ 高三政治必背知识点集锦

★ 高三政治必备知识点

[img]

高三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高三政治 必修四这门课本当中有着许多的考试重点,在政治考试前做好知识点的整理和复习必不可少。以下是我整理的高三政治必修四知识点 总结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三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1

《生活与哲学》高考考点解析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_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什么是世界观和 方法 论?两者的关系如何?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

(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

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_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_成果

(1)__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_成果;(2)__是对__的继承和发展;

(3)“_”重要_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__和__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什么是运动?

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 辩论 。

7、什么是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规律客观性的表现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9、规律普遍性的表现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10、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是什么?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1、人与规律的关系是什么?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2)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2、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3、意识的作用的表现有哪些?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4、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15、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要求。

16、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2)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_。

17、 什么是实践?具有哪三个特点?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一、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18、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9、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谬误是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

2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什么?

客观性是其最基本的属性。

高三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2

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

1、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是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矛盾.

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7、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2)途径:①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改革完成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8、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强大动力、直接动力各是什么?

(1)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创新;

(2)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改革;

(4)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9、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精神财富形成的源泉,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精神财富;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0、什么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人民群众具有历史性,但其主体是劳动群众.

1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1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3、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什么?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

1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是什么?

(1)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2)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15、什么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指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16、什么是人的价值?它包括哪些方面?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2)人的价值包括:①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②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17、评价一个人有无价值的标准是什么?

主要是看他的贡献,即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18、什么是价值观?

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实质上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19、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体现在哪里?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②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

20、怎样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的选择标准.

21、为什么说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创造价值?

(1)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则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就越大,自身的价值就越大;

(2)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3)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2、怎样才能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1)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是不可能的;

(2)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个性表现在对他人和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高三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3

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是什么?

(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不仅尊重书本知识,尊重,还要立足实践,解放_,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_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辩证法按其本质说是什么?为什么?

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因为(1)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2)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不断运动中,因而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3)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32、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是什么?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破除落后的_观念;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

33、唯物辩证法与行而上学的分歧是什么?根本分歧是什么?

(1)分歧: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行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四、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

1、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是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矛盾。

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7、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2)途径:①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改革完成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8、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强大动力、直接动力各是什么?

(1)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创新;

(2)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改革;

(4)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9、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精神财富形成的源泉,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精神财富;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0、什么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人民群众具有历史性,但其主体是劳动群众。

1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1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3、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什么?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

1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是什么?

(1)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2)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15、什么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指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高三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整理

★ 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精编)

★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归纳2020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归纳总结

★ 高中政治必修四必背知识点内容整理

★ 2017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 高三政治必修1-4知识点整理

★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归纳

★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内容小总结

★ 高中政治必修四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三政治重点知识点总结

学习如果想有成效,就必须专心。学习本身是一件艰苦的事,只有付出艰苦的劳动,才会有相应的收获。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 高三政治 重点知识点 总结 ,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三政治重点知识点1

文化 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文化的继承性

(1)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 传统文化 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

(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4)传统思想的继承

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5、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6、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例如:当代信息技术)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4)、 教育 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高三政治重点知识点2

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 社会实践 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高三政治重点知识点3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6、7、8组合)

6、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

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7、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8、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我国的 雕刻 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3)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略)。

9、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高三政治重点知识点4

我们的民族精神

1、什么的中华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 爱好 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团结统一

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爱好和平

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勤劳勇敢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4).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3、爱国主义

(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具体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在当代中国,建设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灵魂。

5、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弘扬民精神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确保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面对这种挑战,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4)、启示与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高三政治重点知识点5

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 方法 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高三政治重点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中政治知识点归纳总结(经典详细)

★ 2020高考政治知识点重点要点总结

★ 高三政治知识点梳理总结

★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要点总结

★ 人教版高三政治学习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三政治知识点2020归纳

★ 2020高考政治必背知识要点总结

★ 高中政治必修三重要知识点总结

★ 高三政治学习的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考政治知识点重点总结

智慧上进高三第一轮复习答案

Ⅰ. 1.kitchen 2. bathroom 3. landed 4. took 5. imagine 6. meaning 7. following 8. experience 9. shouted 10. accident

Ⅱ. 11. kidding 12. will happen 13. were, doing 14. is cleaning 15. sleeps, got 16. was shopping 17. doesn’t think 18. imagine 19. landed 20. surprise

Ⅲ. 21. While 22. While 23. when 24. When 25. while

Ⅳ. 26. B 27 .D 28. A 29. C 30. A 31. C 32. D

33 . A 34. C 35. A 36. B 37. B 38. B 39. A 40. C

Ⅴ. 41. While Mary was shopping, the alien entered the supermarket.

42. The alien was looking at the souvenirs when the shop assistant called the police.

43. The girl was so frightened that she couldn’t move when seeing the wolf.

44. She was surprised to see the UFO in the daytime.

45. looked on 46. happened to Tom 47. Why not give 48. What were, doing 49. didn’t find, anywhere 50. Where was

Ⅵ. 51. started 52. worked 53. so 54. still 55. talk

56. driver 57. easy 58. help 59. after 60. sleep

Ⅶ. A 61. B 62 .C 63 .A 64 .C 65. D

B 66. UFOs 67. No, it isn’t. 68. One large and six smaller objects.

69. No, it wasn’t .

关于智慧上进政治高三和智慧上进2021高三答案大全政治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同学们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