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同学们谈谈2017全国大联考语文8,以及2021全国大联考第八次语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不要忘记分享给你的朋友哦!
本文目录一览:
- 1、2017全国高考一卷语文文言文
- 2、高三语文试卷范百禄文言文
- 3、八省联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句子什么实词比较重要?
- 4、江西金太阳2011届高三第八次全国大联考语文、数学、理综、英语答案谁有啊!有做过试卷的同学帮一下忙!
- 5、如何理解与评价八省联考语文卷川端康成的《秋雨》?
2017全国高考一卷语文文言文
1. 2017年河南语文高考文言文有哪些
2017年河南语文高考文言文有:一、古诗词部分:1. 氓(2)《诗经》2. 短歌行(2)曹操3. 归园田居(其一,2)陶渊明4. 蜀道难(3)李白5. 秋兴八首(其一,3)杜甫6. 咏怀古迹 (其三,3) 杜甫7. 登高(3)杜甫8.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4)李清照9.声声慢(寻寻觅觅,4)李清照10.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4)辛弃疾1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辛弃疾二、文言文部分:1.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段,1) 《战国策》2.兰亭集序(全文,2)王羲之3.游褒禅山记(第三段,2)王安石4.赤壁赋(全文,2)苏轼5.寡人之于国也(全文,3)《孟子》6.劝学(全文,3)《荀子》7.过秦论(后三段,3)贾谊8.廉颇蔺相如列传(负荆请罪部分,4)司马迁9.陈情表(全文,5)李密10.归去来兮辞并序(全文,5)陶渊明11.滕王阁序(2-3段,5)王勃括号内的数字为必修课本的册数。
2. 高考语文都考什么
全国卷高考语文一共有四道大题,第一道大题是现代文阅读,满分35分;第二道大题是古文阅读,满分同样是35分;第三道大题是基础知识部分,满分20分;第四道大题是作文,满分是60分。
高考文言文除了考纲确定的64篇,还要考其他的课外文言文,而且文言文阅读一项中的文言文都是来自课外的,涉及人物传记的尤其多。
对于这样一个概括的题型分析,大家可能还存在疑惑,不知道具体每道大题里面考什么内容。作文,毫无疑问,一般是根据材料进行拟题,一般写成议论文比较好写。
而现代文部分分为文学类、实用类、论述类等几种文体,古文题型则包括文言文、古诗词以及默写。基础题部分题型有成语、病句及语言运用等。
高中的语文学习,扩大阅读量,强化阅读能力,注重积累,注重实际运用。
在阅读中,提高对信息筛选加工能力和认识水平
如今年的北京卷,多文本阅读(科技文阅读)第4题要求考生推断时间,需要从两则材料中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扩展资料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2、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3、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4、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原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译成现代汉语后应能如实传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随意增减文意,更不能曲解。
5、所谓达,指的是译成的话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文通字顺,不能够虽然忠实原文,却译得句子拗口,令人难读或难懂。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评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言文
3. 高考古诗文默写全国卷1要考哪些课文
高中课标必背14篇 1劝学 2逍遥游 3师说 4阿房宫赋 5赤壁赋 6氓 7离骚 8蜀道难 9登高 10琵琶行 11锦瑟 12虞美人 13念奴娇·赤壁怀古 1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初中课标必背50篇 1《论语》十则 2鱼我所欲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曹刿论战 5邹忌讽齐王纳谏 6出师表 7桃花源记 8三峡 9马说 10陋室铭 11小石潭记 12岳阳楼记 13醉翁亭记 14爱莲说 15记承天寺夜游 16送东阳马生序 17关雎 18蒹葭 19观沧海 20饮酒(其五)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2次北固山下 23使至塞上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5行路难(其一) 26望岳 27春望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2观刈麦 33钱塘湖春行 34雁门太守行 35赤壁 36泊秦淮 37夜雨寄北 38无题 39相见欢 40渔家傲·秋思 41浣溪沙 42登飞来峰 43江城子·密州出猎 44水调歌头 45游山西村 4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7过零丁洋 48天净沙·秋思 49山坡羊·潼关怀古 50己亥杂诗。
4. 2017年河南语文高考文言文有哪些
2017年河南语文高考文言文有:
一、古诗词部分:
1. 氓(2)《诗经》
2. 短歌行(2)曹操
3. 归园田居(其一,2)陶渊明
4. 蜀道难(3)李白
5. 秋兴八首(其一,3)杜甫
6. 咏怀古迹 (其三,3) 杜甫
7. 登高(3)杜甫
8.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4)李清照
9.声声慢(寻寻觅觅,4)李清照
10.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4)辛弃疾
1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辛弃疾
二、文言文部分:
1.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段,1) 《战国策》
2.兰亭集序(全文,2)王羲之
3.游褒禅山记(第三段,2)王安石
4.赤壁赋(全文,2)苏轼
5.寡人之于国也(全文,3)《孟子》
6.劝学(全文,3)《荀子》
7.过秦论(后三段,3)贾谊
8.廉颇蔺相如列传(负荆请罪部分,4)司马迁
9.陈情表(全文,5)李密
10.归去来兮辞并序(全文,5)陶渊明
11.滕王阁序(2-3段,5)王勃
括号内的数字为必修课本的册数。
5. 全国1卷语文默写
2000和2001的好像没有默写,没找到,下面是2002到2009的2002年: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只选两小题)(4分)(1)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白居易《琵琶行》)(2)千古江山, 。
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
(荀子《劝学》)2003年: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4分)(任选两小题)(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_____,___ 。
(《论语?雍也》)(2)_____,_____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3)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 。
______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答:(1)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3)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2004年: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1) ,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2)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洲》)(3)大江东去,浪淘尽, 。
故垒西边,人道是,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005: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5分) (1)细草微风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岂文章著,______________。飘飘何所似,______________。
(杜甫《旅夜书怀》) (2)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江南好,______________。
日出江花红胜火,__________________。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______________,此情无计可消除, ______________,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第 13 题考查对著名诗词的背诵。
能力层级为 A级。答案如下: (1)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官应老病休 天地一沙鸥(2)必先利其器 风景旧曾谙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两处闲愁 才下眉头2006年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1)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 ,受上赏, ,受中赏;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 , ”(晏殊《蝶恋花》);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 ”(柳永《凤栖梧》);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 ,那人不在, ”(辛弃疾《青玉案》)2007年: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5分)(1)木直中绳,_____,其曲中规。_____,不复挺者,_____。
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离骚》)(2)长太息以掩滋兮,_____。(屈原《离骚》)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行路难,行路难。
_____,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李白《行路难》)2008: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5分)(1)西望夏口,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旌旗蔽空, ,横槊赋诗, ,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2)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孟子? 告子下》)锦城虽云乐,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蜀道难》)爱其子, ;于其身也, 。惑矣。
(韩愈《师说》)【参考答案】⑴东望武昌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舳舻千里 酾酒临江 固一世之雄也⑵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不如早还家 侧身西望长咨嗟 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2009年: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2)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 语文高考古文范围
什么叫范围啊? 背诵还是古文啊?如果是古文的话,有规律的。
第一篇着重是人物叙事,基本上都是说这个人有什么优秀的品质啊、智慧啊之类的。考题上看,字词的解释、翻译句子、虚词的判断都是必考的。
第二篇着重议论哲理的。什么游啊,什么记啊,还是挺多的。
这个注重的是全文的理解,主旨的把握。题目是一些语境的理解啊,主旨的理解之类的,所以难度较高。
=========================================================如果是背诵的范围的话:1、吴均《与朱元思书》 (新教材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一课)2、韩愈《师说》 (新教材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课)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新教材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4、陶渊明《饮酒》 (新教材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一课)5、苏询《六国论》 (新教材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二课)6、杜牧《阿房宫赋》最后一段 (新教材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九课)7、白居易《琵琶行》 (新教材高三第二学期第二十六课)(2)新教材要求背诵的诗歌与古文篇、段:1、陆游《诉衷情》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秋瑾《鹧鸪天》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4、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5、王维《汉江临泛》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6、李白《清溪行》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7、杜甫《旅夜书怀》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8、王安石《江上》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9、朱熹《泛舟》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10、《长歌行》(汉乐府)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十六课)11、刘桢《赠从弟》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十六课)12、祖咏《望蓟门》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课)13、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课)14、李贺《致酒行》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课)15、王令《暑旱苦而热》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课)16、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17、张九龄《望月怀远》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18、李白《把酒问月》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19、黄庭坚《登快阁》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20、陆游《关山月》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21、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22、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23、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24、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五课)25、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五课)26、朱熹《鹅湖寺和陆子寿》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五课)27、朱熹《偶题》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五课)28、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29、王维《终南山》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30、李白《独坐敬亭山》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31、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32、左思《咏史》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一课)33、张九龄《感遇》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一课)34、林逋《山园小梅》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一课)35、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36、杜甫《登楼》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37、李商隐《安定城楼》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38、《论语》七则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十八课)39、《孟子》二章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十九课)40、荀况《劝学》第三、四段 (高二第一学期第二十九课)41、《学记》第一、二段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二课)42、屈原《国殇》 (高三第一学期第二十九课)43、贾谊《过秦论》最后三段中的关键句子(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课)44、郦道元《江水·三峡》三至六段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45、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高二第二学期第三十一课)46、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高二第二学期第二十七课)47、苏轼《石钟山记》三至六段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48、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第一段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七课)49、欧阳修《伶官传序》最后一段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一课)50、苏轼《前赤壁赋》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九课)51、苏轼《前赤壁赋》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九课)52、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高一第二学期第二十八课)53、夏完淳《狱中上母书》末二段 (高一第二学期第三十二课)54、袁宏道《虎丘》 (高一第二学期第三十八课)55、龚自珍《病梅馆记》第一段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三课)56、《郑板桥题画三则》第二则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四课)57、梁启超《志未酬》 (高一第二学期第二十九课)58、《长亭送别》中[正官][端正好]一段曲子(高三第一学期第四十四课)(3)H版、S版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1、曹操《观沧海》2、陶渊明《饮酒》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4、白居易《琵琶行》5、陶渊明《归园田居》6、陶渊明《读 》7、吴均《与朱元思书》8、韩愈《师说》9、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第四段)10、苏洵《六国论》11、归有光《项脊轩记》(第一段)12、杜牧《阿房宫赋》(。
高三语文试卷范百禄文言文
1. 范百禄传文言文及翻译
译文:范百禄字子功,是范镇兄长范锴的儿子,成都华阳人。
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431353331进士及第后,又被举荐为才识兼茂科。熙宁年间,邓绾举荐他担任御史,他推辞不就任。
后来担任提点江东、利、梓路刑狱一职,又在直集贤院 *** 。熊本处理泸州蛮人造反一事,有一位蛮人首领招架不住,请求投降,裨将贾昌言想杀了对方作为功劳,范百禄吩咐他别这样做,对方不听。
范百禄就过去对熊本说:“杀降将不祥,使千人存活才能福及子孙。何必纵容骄兵悍将横行境内呢?”熊本惊惧,立刻下令阻止手下。
与徐禧处理李士宁的案件,上奏朝廷说李士宁使童妇迷惑,以致生出不轨之心,罪该万死不可赦免。徐禧偏袒李士宁,认为他无罪。
执政者支持徐禧,贬范百禄为监宿州酒。哲宗即位后,范百禄升任中书舍人。
司马光恢复差役法,担心官吏受贿,想加上流配的刑罚。范百禄坚决劝他说:“百姓今天做了官,被受人贿赂,第二天罢官,就用财贿赂别人。
如果用重典处罚,黥面赭衣之人必将堵满道路。”司马光醒悟(明白)说:“如果没有你所说,我真是不了解(知晓)。”
这项工作于是就停下来。 改吏部侍郎。
有议者想淘汰胥吏,吕大防主张淘汰一半,百禄说:“不可。如果淘汰一半那么失职的人会很多,不如慢慢清理他们,到现在缺少的职位不要补人,没几年,就能少一半人了。”
吕大防不听。都水王孝先讨论回河故道的事情,吕大防心里向着他,命令范百禄去视察。
范百禄认为东流之水高仰,但河势却顺流而下,没法回河。就回去上报事情的情形,并且拿出神宗皇帝下令的不要堵塞故道的诏书一并上呈。
吕大防仍然说:“大河东流,是中原最危险之事,现在塘泺已经坏了,界河淤泥充积,黄河将要往北改道了。”范百禄说:“塘泺有阻挡敌寇之名,却无抵御敌寇之实。
假如黄河向北改道,敌人就会有处于下游被水冲袭的忧虑,这对我们是有利的。先帝公开颁布的诏书都在,为何胡乱动摇它。”
于是事情停下。不久兼任侍读,进封翰林学士。
向皇帝进言分别邪正的方法,引导皇上知道做哪些事的人是公正之人,做哪些事的人是奸邪之人,林林总总,共二十多条。希望汇总这些事情来察看情形,则谁邪谁正就清楚了。
百禄凭借龙图阁学士的身份任开封府知府,勤恳为民办事,监狱里无关押之囚,属下欲把牢里空无一人之事告诉百禄。百禄说,千里方圆的京畿却无一人入狱,这是皇上的仁德,不是府尹的功劳。
不许。数月后,又担任翰林学士,被封为中书侍郎。
百禄说:“这是三代以来的礼数,为何又想合祭呢?‘成命’之颂,祭祀天地,都歌唱此诗,也就如同春夏祈谷而歌唱《噫嘻》,也难道是为了一次祭祀吗?”争议了很久没有决断,直到被皇帝询问。挂了,享年六十五,朝廷赠封他为银青光禄大夫。
原文:范百禄字子功,范镇兄锴之子也,成都华阳人。第进士,又举才识兼茂科。
熙宁中,邓绾举为御史,辞不就。提点江东、利、梓路刑狱,加直集贤院。
熊本治泸蛮事,有夷酋力屈请降,裨将贾昌言欲杀以为功,百禄谕之不听,往谓本曰:“杀降不祥,活千人者封子孙。奈何容骄将横境内乎?”本矍然,即檄止之。
与徐禧治李士宁狱,奏士宁荧惑童妇,致不轨生心,罪死不赦。禧右士宁,以为无罪。
执政主禧,贬百禄监宿州酒。哲宗立,迁中书舍人。
司马光复差役法,患吏受赇,欲加流配。百禄固争曰:“民今日执事,受谢于人,明日罢役,则以财赂人。
苟绳以重典,黥面赭衣必将充塞道路。”光悟曰:“微君言,吾不悉也。”
遂已。改吏部侍郎。
议者欲汰胥吏,吕大防趣废其半,百禄曰:“不可。废半则失职者众,不若以渐消之,自今阙吏勿补,不数岁,减斯过半矣。”
不听。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大防意向之,命百禄行视。
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大防犹谓:“大河东流,中国之险限。
今塘泺既坏,界河淤浅,河且北注矣。” 百禄言:“塘泺有限寇之名,无御寇之实。
借使河徙而北,敌始有下流之忧,乃吾之利也。先帝明诏具在,奈何妄动摇之。”
乃止。俄兼侍读,进翰林学士。
为帝言分别邪正之目,凡导人主以某事者为公正,某事者为奸邪,以类相反,凡二十余条。愿概斯事以观其情,则邪正分矣。
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不许。
经数月,复为翰林学士,拜中书侍郎。禄曰:“此三代之礼,奈何复欲合祭乎?‘成命’之颂,祀天祭地,均歌此诗,亦如春夏祈谷而歌《噫嘻》,亦岂为一祭哉?”争久不决,质于帝前。
薨,年六十五,赠银青光禄大夫。出处:《宋史·范百禄传》列传第九十六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本文出自脱脱,阿鲁图的《宋史·范百禄传》,《宋史》最早为至正刊本,次为成化朱英重刊本。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先后主持修撰。
《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作者简介:脱脱(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脱脱帖。
2. 三国志.魏书.崔琰传,翻译,高三文言文
崔琰字季珪,清河郡东武城县人,幼年质朴木讷,喜爱剑术、武艺。二十三岁时,乡里举他为正,才感奋而读《论语》、《韩诗》 。二十九岁时,结交公孙方等人,在郑玄处读书。不到一年,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郑玄和门人到不其山避难。那时,粮食缺乏,郑玄就把学生都辞掉。崔琰被遣送之后,因盗寇充斥,往西的道路也不通,于是专捡荒野的路,绕经青州、徐州、茺州、豫州,东下寿春,南至长江、太湖。自从离家之后,四年才回到故乡,以弹琴读书作为消遣。
大将军袁绍听说后,就召他前来。当时,军队蛮横暴虐,挖掘坟墓。崔琰向袁绍进谏说:“以前荀卿曾说过:‘平日不教士卒,武器不锋利,纵使是商汤、武王也无法战胜。’现在路有尸骨,百姓未蒙德惠,应该下令郡县掩埋尸骨,表示心中的哀痛,追美文王的仁爱。” 袁绍任他为骑都尉,后来袁绍在黎阳整顿部队,接着进驻延津。崔琰又进谏说:“天子在许,而百姓都希望能辅助顺服天子的人。不如守在境内,尽忠职守,以安定海内。” 袁绍不听,于是在官渡吃了败仗。袁绍死后,两个儿子相争相斗,都想争取到崔琰。崔琰就托疾辞谢,也因此获罪,关在牢里,全靠阴夔、陈琳营救,才免于难。
曹操击败袁绍氏后,兼为冀州牧,召崔琰为别驾从事,得意地对崔琰说:“昨天统计户籍,冀州有三十万人,这倒是个大州啊!” 崔琰回答说:“目前天下分甭,九州离析,袁谭、袁尚兄弟相互征战,冀州百姓暴骨荒野。还没听说王师的仁声先到,来慰问百姓的状况,拯救人民的苦难,倒先看到了统计多少武器人口,这难道是冀州百姓对您的期望吗!”曹操立刻改变得意之色,向崔琰谢罪。这时其他宾客都吓得变色低头。
曹操征并州时,留下崔琰在邺,为文帝师傅。曹丕依然出去打猎,换下衣服、马匹,一心一意要在原野奔逐。崔琰上书进谏说:“听说《尚书》曾警诫不要沉迷打猎,鲁隐公到棠看捕鱼,《春秋》也讥讽他,这是周公、孔子的格言,也是《尚书》、《春秋》中很明显的道理。商朝鉴于夏代亡国,《诗经》就这对这件事而有‘殷鉴不远’的训词。商纣在甲子日被灭亡,夏桀在乙卯日被杀,《礼记》就以这两天享乐为禁忌,这又是和自己有切身关系的缺点,不能不深自省查。袁绍家族极为富强,而袁谭、袁尚却放纵无度,游乐奢侈,没听说有仁义的好名声,贤人君子见了这种事,都惊骇地离他远去,如兄如罴一样的壮士,在他们手下却沦为残虐人民的工具。所以虽然拥军百万,跨有黄河以北的地区,最后却无立足之地。现在国家正困窘,德惠尚未普及,而百姓所盼的、所想的就是德惠;况且曹公亲率军队,上下同劳,世子您应该循大路、走正途,想想自己是储君,要自视为珍宝。如今竟然穿着卑贱的猎服,忽略了打猎驰逐所冒的危险,沉迷在追雉捕兔之中,而忘记了国家的重要,这真是有识者所忧心的啊!希望世子您烧掉车盖,丢掉猎服,以消除大家的怨责,也免得使老臣得罪上天。” 曹丕回信说:“昨天接获来信,承蒙训示,要我烧掉车盖,丢掉猎服。现在车盖烧了,猎服也丢了。以后若还有这种事,还请不吝教诲。” 曹操为丞相时,崔琰又任东西曹掾属征事。在授东曹给崔琰时,下令说:“君有伯夷的清高史鱼的正直,贪鄙的人会仰慕你的名声而清廉,壮士会尊敬你的声誉而砥砺,这可以引领时风了。因此授官为东曹,速去上任。” 魏国刚建立时,崔琰官拜尚书。当时,还未立太子,临菑侯曹植有才,很得曹操的宠爱。曹操心中也犹豫不决,就以函令秘密在外查访意见。只有崔琰公开回答:“听说《春秋》大义,应该立长子,五官将曹丕又仁孝聪明,应继承正统,我誓死坚持。”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因此曹操赞叹崔琰公正亮直,迁官中尉。
崔琰身材高大,声音洪亮,眉目清朗,须长四尺,很有威严,颇受朝臣仰慕,而曹操对他也相当敬畏。崔琰曾推荐钜鹿人杨训,此人虽才具不足,而清廉贞正,曹操就备礼召请。后来曹操为魏王,杨训上表赞美功勋,发扬盛德。当时有人讥笑他浮浅虚伪,想博取名声,并说崔琰荐举不当。崔琰就从杨训处拿了上表的草稿来看,然后写封信给杨训说:“我仔细看过你的草稿,内容不错而已。这只是一时的机会罢了,应该会有变动的时机!” 崔琰的本意,在于讥讽那些评论的人喜欢指摘别人,而不推寻情理。却有人说他这封信傲视怨谤。曹操生气地说:“俗话讲‘生女儿罢了!’‘罢了’并不是好话。‘应该会有变动的时机’,意思是更失礼。” 于是罚崔琰为徒隶,又派人去看视,崔琰的言谈表情毫不屈服。曹操就下令说:“崔琰虽然受刑,却和宾客相见,门庭若市,对宾客也瞪着眼直看,好像有什么怨怒。”于是命崔琰自杀。
3. (重庆市高三联合诊断)将下面这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李弘度时常慨叹得不到赏识提拔的机会 (或 "不被知遇")。
殷扬州知道他家境贫寒,问他说:"你能否屈就 (或 "委屈自己的心志"),去担任一个小小的县令?""李弘度回答说:"我为官不得志的慨叹,早已被上级知道了;走投无路的猿猴跑到林中,哪里还有闲暇 (或 "哪里顾得上")选择栖身之木呢!"于是殷扬州授予李弘度剡县县令的官职。 关键词及采分点得分点为:被遇、贫、屈志、不、上闻、穷、暇、授。
【翻译】李弘度经常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扬州刺史殷浩知道他家境贫寒,就问他:“您愿意委屈自己,做一个小县令么?”李弘度回答说:“像《北门》篇里那样的牢骚慨叹,早就让您听说了。
我现在就像一只走投无路的猿猴奔窜山林,哪里还能顾得上去挑选该爬上哪棵树呢?”殷浩于是委任李弘度做剡县县令。 。
4. 高三课文《齐桓晋文之事》整篇翻译下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 (齐宣王)说:"象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
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
"(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
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的同情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
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
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把厨房建得远远的。
"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郎的作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受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
'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 *** 一下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
'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 *** 肢体一类的事。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
所以,推广恩德足以使天下安定,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 齐宣王说:"象(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 (齐宣王)说:"(这是什。
5. 《押题预测》2019年5月2019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
《押题预测》2019年5月2019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押题预测》2019年5月2019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理综(考试《押题预测》2019年5月2019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理综(考试答案Ⅲ《押题预测》2019年5月2019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理综(考试《押题预测》2019年5月2019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理综(考试《押题预测》2019年5月2019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理综(考试答案)理综(《押题预测》2019年5月2019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理综(考试答案《押题预测》2019年5月2019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理综(考试答案案《押题预测》2019年5月2019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理综(考试答案《押题预测》2019年5月2019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理综(考试答案《押题预测》2019年5月2019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理综(考试答案。
6. 高中语文 文言文 翻译题 求解答,谢谢~
1.很希望你能留在我身边,但想了想认为还是(让你处理)这个州的事情更要紧. 2.张辽等人向来了解大王的心意(知道事情紧急),如果(张辽他们)后被召见,却(比你)先到, 你(裴潜)肯定会受到责备. 3.温恢有国家栋梁支柱的才质,为先帝办事,履立功勋声名昭著. 4.当时(公舜良)还很年轻,县里的人有些轻视他,等看到他(在县里)的作为,于是都很尊敬佩服他 5.公舜良说:“所说的沿袭这里的风俗,难道是这样吗?” 6.公舜良不为所动,只抓了为首的五人,当天就判罚流放了他们 7.(吴三桂)发檄文要于成龙造浮桥人大军渡河,刚完成,山洪爆发,桥毁了,(于成龙)被定罪罢了官. 8.于成龙上奏道:”赵履谦有了过错,不知道悔改,我不得不参他.“ 9.过了几个月,政治和教化大有改善,有权势的家族怕对自己不利,造谣诋毁(于成龙).。
7. 文言文 高三流水
高山流水吧 高山流水 ( gāo shān liú shuǐ ) 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比喻乐曲高妙 示例:清·袁于令《西楼记·病晤》:“清音绕画梁,一声一字,万种悠扬,高山流水相倾赏。” 孔圣人尚学琴于师襄,一操便知其为文王。
高山流水,得遇知音。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六回 :受私贿老官翻案牍 寄闲情淑女解琴书 近义词:知音难觅。
八省联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句子什么实词比较重要?
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误:喜欢,正: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误:按照,正: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误:拜见,正: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误:报告,正: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误:轻视,正:
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误:城墙,正:
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误:生病,正:
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误:免除,正:
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误:依次,正:
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误:完毕,正:
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误:高兴,正:
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误:安置,正: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误:借给,正: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误:捉拿,正:
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误:恩德,正:
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江西金太阳2011届高三第八次全国大联考语文、数学、理综、英语答案谁有啊!有做过试卷的同学帮一下忙!
语文:1.C 2.D 3.A 4.C 5.B 6.B 12.(1)DE 13.D 14.A 15C
数学:1.A 2.C 3.D 4.C 5.B 6.B 7.B 8.C 9.D 10.A 11.D 12C 答案全对其余的兄弟再追加点分
如何理解与评价八省联考语文卷川端康成的《秋雨》?
1、文中的“幻影”是生命美好的虚幻,窗玻璃上“雨”则是现实生命的不由自主。
雨无论是流也好,停也好,都不由自己控制,最终所有的生命一道道交错线上的一个雨点,音乐节奏中的一个音符。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纵使命运不可掌控,但生命可以有精彩的表演,这也为律子的出现出了铺垫。
2、除了“幻影”与“雨”,重要的道具还有和服。
“孩子静静地入梦了。她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大概是术后胸前缠着绷带,衣裳宽松而臃肿。”孩子手术后为什么要穿和服,按理来说,应该是病服的。首先,得理解日本女人的和服情结。
在日本,女人一生至少要穿四次和服,即357(小时的三五七岁时穿上)、成人式、新婚、丧葬,也就是说,在重大节日或者重要的时刻都要穿上和服。
扩展资料:
秋雨整篇透露出来的氛围是充满哲思纯粹的沉寂但又不至于死寂的。在落满明灭不定的火光的无人的山间,作者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通透理性而又不掺杂杂质。无论是年轻生命的陨落还是迟暮之年的不安,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生命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的,或平淡或燃烧殆尽。
自始至终,作者都没有表现出对那些染疾孩子有过多的同情,或大肆强调他们的不幸。只是也温柔地对待他们,不将他们特意做出区别。
[img]关于2017全国大联考语文8和2021全国大联考第八次语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同学们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