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上进语文必修五答案(智慧上进高二语文)

本篇文章给同学们谈谈智慧上进语文必修五答案,以及智慧上进高二语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不要忘记分享给你的朋友哦!

本文目录一览:

高中语文必修五,92页作业1,2,3

P92页的练习参考答案:

1.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用法

(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谓语动词的宾语,常前置。

(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常前置。

(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否定句中,人称代词作谓语动词的宾语,常前置。

(4)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否定句中,人称代词作谓语动词的宾语,常前置。

2.文言文中省略句的用法

(1)相如前进缶,(相如)因跪请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主语承前省略。

(2)权起更衣,肃追(权)于宇下。(《赤壁之战》)

动词宾语承前省略。

(3)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以(蛇)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主语承前省略,介词的宾语承前省略。

(4)秦时,(项伯)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主语蒙后省略。

3.文言文中被动句的用法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见……于”表示被动。

(2)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用“见”表示被动。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用“为”表示被动,“七庙隳”,无标志被动句。

(4)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用“为……所”表示被动。

以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检测题(3)

三、类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谈 静

朱光潜

①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含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

②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③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所得的趣味。

④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⑤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都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⑥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释迦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广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略有删改)

注 本文系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第三封,写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作者旅欧期间。

9.第①段说“感受”的“含义极广”。请根据文意,说说“含义极广”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感知到对象,(2)对象引起的人的心灵的反应,(3)不同个体的反应有差异。

解析 解题时要注意从“含义极广”的不同角度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言环境回答。

10.下面是两个推论句,但作者省略了推论的中间环节。请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分别补写出句中所省略的内容。(4分)

你的心界愈空灵,____________,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

你的心界愈空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答案 对物界的感受愈敏锐 物界对心界的影响愈小,心灵愈能领略趣味

解析 结合“推论句”所在的段落分析、归纳、整合答案。

11.比较第⑤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都表现为一种幽美的生活情趣,(2)都是在静观寻常事物中妙悟到另一种景象,(3)都能从中看出诗人悠然自得的、空灵的心境。

解析 第⑤段中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语言朴实,具有幽美的生活情趣。作者用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中表现幽美情景对比意在强调文化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诗句描写的情景中,表达了诗人幽美、空灵、悠然自得的思想感情,而这种思想感情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到认识和感悟,正如作者所说,具有静的修养是生活的无上至乐。

12.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①~③为第一部分,④~⑤为第二部分,⑥为第三部分。请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每处2个字),概括出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感受 静趣 裨益

解析 概括文章的结构层次内容。看每一部分有几段,哪个段是中心段。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支撑句,在段的中心句中再确定关键词。

13.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6分)

(1)从主题思想的角度赏析《谈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说理技巧的角度赏析《谈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本文的主旨是关于静的修养。能够领略静趣的人,才能在尘世喧嚷中蓦然获得无穷妙悟。心静不仅能使人领略乐趣,于人的身心也有极大裨益。

②(赏析应当紧扣文本进行,角度可以多样。)例如:A.主题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静”是全文的中心与枢纽。所有的范例、事理都体现出文章的主题思想,文章的内容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段落层次也围绕着主题来安排。B.主题与个人修养的关系。“静”是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忙里可偷闲,闹中能觅静,它全在于个人的修炼。静中领略的趣味,不仅使自己受益,也给朋友带来快慰。C.从结构技巧的角度谈主题在文中的展开方式。全文先谈“感受”,再从“心界的空灵”所获得的“静趣”,引出“静修”于人身心都有裨益的结论。D.从表现技巧的角度谈主题在文中的展开方式。如人生哲理、物理定律的妙用,生动范例(自然现象、社会场景)的精选,俳句、诗句的引用等对于阐释主题的作用,以及由此所启发的读者对静的审美理解和艺术享受。

(2)①抓住话题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全文由“感受”入手,引出“静趣”,再到静修的好处,后面的内容以前面的阐述为基础,说理层层递进。②将抽象的理论融入生动具体的范例解说之中,而范例大多来自现实生活,以及人们熟悉的文学作品,使文章的观点更加容易理解。③书信的形式和谈话的方式,以及亲切平和的语言,增加了文章的亲和力,使文章的观点更易为读者所接受。

解析 赏析,即对诗文进行欣赏分析。赏析的过程即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同时进行的过程。“从主题思想的角度赏析”,实际是抽象思维,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的观点的,要善于从文章中抽象出来,概括为启迪人生的道理或哲理。“从说理技巧的角度赏析”,实际是形象思维,分析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对生活的独到认识或感悟的。这方面往往需要从文章的表现手法角度去回答。

四、语言运用(10分)

13.“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古代诗人写诗作词咬文嚼字的例子有很多,看下面两个例子,简要分析诗人这样改动的原因。(5分)

(1)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当时著名诗人元好问把“一树”改为“几点”。

(2)“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这是唐代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蝴蝶”为“蜂蝶”,改“飞来”为“纷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张诗原句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韵流畅,韵味平添。(2)王安石的改动,写出了雨后的蜂忙蝶乱,表现出了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14.“心水”本是粤方言词,近来成了报刊网络上的流行语。请根据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分别用一个词或短语置换。(5分)

(1)春节前,广州市场的保姆、钟点工的需求量增多,但由于保姆纷纷返乡,雇主提供工资不合心水等原因,“保姆荒”再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许巍的《水妖》和《我的秋天》两首歌曾经是无数歌迷的心水,这次许巍的现场演唱,再一次引发了全场歌迷的跟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承办单位提醒市民,由于拍卖前要对竞买者的身份证进行登记,为避免排队等待过程中错过心水摊位,请花农准时到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心意 (2)心里喜欢的歌曲(东西) (3)满意的(理想的、心仪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分析“心水”一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然后再找合适的词语或短语加以置换。

[img]

语文必修五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答案

必修5文言基础知识复习

《陈情表》

一. 虚词

1. 以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连词,因为)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介词,凭借)

(3)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4)谨拜表以闻(连词,表目的)

(5)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2. 于

(1)急于星火(介词,比)

(2)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介词,对,向)

3. 之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助词,的)

(2)臣之进退(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二. 实词

1. 通假字

(1)夙遭闵凶(通“悯”,怜悯)

(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常在床蓐(通“褥”,草席)

(4)四十有四(通“又”)

(5)五尺之僮(通“童”,童仆)

2. 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

古义:不能走路 今义:不可以或能力不够

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古义:优秀人才

今义: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义:报答

今义: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

(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义:成人自立 今义:(组织、机构等)正式建立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古义:申诉,诉说 今义: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

(6)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古义:辛酸苦楚,苦衷 今义:身心劳苦

(7)臣欲奉诏奔驰

古义:赶快往前 今义:很快地跑

(8)拜臣郎中

古义:尚书部的属官 今义:中医医生

3. 词类活用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2)臣具以表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3)且臣少仕伪朝(名词作动词,做官)

(4)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5)夙遭闵凶(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6)臣之进退(动词作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7)举臣秀才(名词作动词,做秀才,为秀才)

(8)察臣孝廉(名词作动词,做孝廉,为孝廉)

(9)猥以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微贱的身份)

(10)沐浴清化(形容词作名词,清明的政治教化)

(11)凡在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人)

(12)少多疾病(名词作动词,患疾病)

(13)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4. 一词多义

犹蒙矜育(动词,怜惜)

小矜名节(动词,自夸)

夙遭闵凶(名词,通“悯”,指可忧患的事)

悯臣弧弱(动词,悲痛,怜惜)

(3)薄

门衰祚薄(形容词,浅薄)

日薄西山(动词,靠近)

三.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用“非”表否定判断)

(2)今臣亡国贱俘(直接表判断)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表否定判断)

2. 变式句

(1)急于星火(于星火急,介宾后置)

(2)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臣于陛下尽节之日长,介宾后置)

3. 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动词“婴”本身具有被动语态)

四. 重点语句翻译

1.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译文: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

2.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译文:我进退两难,处境十分狼狈。

3.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译文: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

4.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译文: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5.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译文: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

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

6.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译文: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

7.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译文: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

《项脊轩志》

一. 虚词

1. 以

(1)娘以指叩门扉曰(介词,用)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连词,表承接,可译为“来”)

(3)能以足音辨人(介词,凭借,根据)

(4)以手阉门(介词,用)

2. 而

(1)而庭阶寂寂(连词,表并列)

(2)墙往往而是(连词,表修饰)

(3)客逾庖而宴(连词,表修饰)

(4)而母立于兹(代词,你,你的)

(5)呱呱而泣(连词,表修饰)

3. 之

(1)顷之,持一象笏至(语助词,调整音节)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语助词,调整音节)

(3)他日汝当用之(代词,代象笏)

(4)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词,的)

二. 实词

1. 通假字

某所,而母立于兹(通“尔”,你的)

古今异义

(1)人至不去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

(2)吾妻来归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还给

(3)墙往往而是

古义:处处 今义:常常

(4)比去,以手阉门

古义:及、等到、并排的 今义:较量、紧靠

2. 一词多义

不能得日(动词,得到,获得)

得不焚(助动词,能,能够)

日过午已昏(动词,指时间超过)

不能得日(名词,阳光)

大母过余曰(动词,探望,看望)

人往,从轩前过(动词,经过)

吾妻来归(动词,女子出嫁)

吾妻归宁(动词,返回。归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望)

借书满架(名词,书,书籍)

或凭几学书(名词,字,文字)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介词,自,由)

从余问古事(介词,向)

余自束发(介词,从,由)

自语曰(代词,自己)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动词,安放)

内外多置小门(动词,设置)

以当南日(动词,挡住)

他日汝当用之(副词,理当,该当)

3. 词类活用

(1)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在……的前面)

(2)东犬西吠(名词作状语,向西,朝西)

(3)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词作状语,亲手)

(4)垣墙周庭(名词作动词,砌上围墙)

(5)明月半墙(名词作动词,月儿明亮地照着)

(6)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名词作动词,上朝)

(7)垣墙周庭(形容词作动词,围绕着)

(8)亦遂增胜(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景致)

(9)时至轩中(名词作状语,时常)

(10)客逾庖而宴(名词作动词,吃饭)

三.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直接表示判断)

2. 省略句

(1)(余)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省去主语“余”)

(2)日过午(室内)已昏(省去主语“室内”)

(3)使(之)不上漏(省去动词宾语“之”)

(4)读书(于)轩中(省去介词“于”)

3. 变式句

(1)家有老妪,尝居于此(于此居,介宾后置)

(2)其制稍异于前(于前稍异,介宾后置)

4被动句

得不焚,殆有神护者(“不焚”,即不被焚毁)

四. 重点语句翻译

1.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译文:在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月光下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枝影摇动,煞是可爱。

2.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译文:东家的狗(听到西家的动静)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

3.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译文:我家的读书人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有指望,就可以等待(他成就功名)了。

4.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译文:回忆往日的这些事,好像昨天刚发生的,真叫人禁不住要大哭一场。

5.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译文: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栽种的,今天已经是干直叶茂,像把打开的巨伞一样了。

《报任安书》

一. 虚词

1. 以

(1)及以至是(通“已”)

(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介词,因为)

(3)退论书策以舒其愤(连词,来)

(4)重为乡党所戮笑,以污辱先人(连词,以致)

(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介词,用)

(6)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连词,因而)

2. 为

(1)为十表,本纪十二(动词,写成)

(2)季布为朱家钳奴(动词,做了)

(3)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动词,当作)

(4)然此可为智者道(介词,给,替)

(5)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介词,因为)

(6)重为乡党所笑(介词,被)

3. 且

(1)且勇者不必死节(连词,况且)

(2)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副词,暂且,姑且)

(3)且西伯,伯也(连词,再说)

4. 于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介词,比)

(2)幽于圜墙之中(介词,在)

(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介词,被)

(4)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介词,对)

(5)无益于俗(介词,对)

5. 乃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副词,却,竟然)

(2)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副词,才)

(3)然后是非乃定(副词,才)

(4)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动词,是)

6. 然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代词,这样)

(2)然此可为智者道(连词,表示转折)

(3)阙然久不报(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二. 实词

1. 通假字

(1)及以至是(通“已”,已经)

(2)其次剔毛发(通“剃”,剃光)

(3)被棰楚受辱(通“棰”,木杖)

(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通“磨”,磨灭)

(5)见狱吏则头枪地(通“抢”,碰撞)

(6)幽于圜墙之中(通“圆”)

(7)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通“抵”)

(8)网罗天下放失旧闻(通“佚”,散失)

(9)则仆偿前辱之责(通“债”,债务,指下狱受腐刑)

(10)及罪至罔加(同“网”,法网)

2. 古今异义

(1)所谓强颜耳

古义:厚颜无耻 今义:勉强装出笑容

(2)下流多谤议

古义:负罪受辱的处境 今义:下游;卑鄙龌龊

(3)所自树立使然也

古义:立身处世

今义: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

(4)念父母,顾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配偶

(5)意气勤勤恳恳

古义:诚恳,恳切 今义:勤劳而踏实

(6)南面称孤

古义:面向南

今义:方位名词,与“北面”相对

(7)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古义:落入,沉没

今义:陷入不良的境地,不能自拔

(8)恨私心有所不尽

古义:自己的心愿 今义:为自己打算的念头

(9)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古义:不一般

今义: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

(10)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古义:言论

今义:谈话时所用的语言,与“书面语”相对

3. 一词多义

卒就死耳(动词,接近,趋向)

草创未就(动词,完成)

而用流俗人之言(动词,采用,引申为“附和”)

用之所趋异也(介词,因为)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形容词,慎重)

重为乡党所笑(副词,更加)

通邑大都(动词,畅通,没有阻碍)

通古今之变(动词,通晓,精通)

通其狂惑(动词,达,这里指抒发)

4. 词类活用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

(2)倡优畜之(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

(3)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名词作动词,这里指囚禁)

(4)太上不辱先(动词使动用,使……受辱)

(5)且勇者不必死节(动词为动用,为……而死)

(6)韩非囚秦(动词被动用,被……囚禁)

三.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也”表判断)

(2)李斯,相也(“也”表示判断)

(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乃”表示判断)

(4)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所以……者,……也”,解释原因的判断)

2. 疑问句

(1)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疑问语气词“乎”,表疑问)

(2)与蝼蚁何以异(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3)安在其不辱也(疑问代词“安”,表示疑问)

(4)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5)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宁”与疑问语气词“邪”,表反问)

(6)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无乃”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

3. 省略句

(1)(书)草创未就(省去主语“书”)

(2)(先人职位)近乎卜祝之间(省去主语“先人职位”)

(3)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省去宾语“之”)

(4)声闻(于)邻国(省去介词“于”)

(5)韩非囚(于)秦(省去介词“于”)

4. 变式句

(1)不得通其道(其道不得通,主语后置)

(2)灌夫受辱于居室(于居室受辱,状语后置)

(3)无益于俗(于俗无益,状语后置)

5. 被动句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于”,表被动)

(2)重为乡党所笑(“为……所……”,表被动)

(3)韩非囚秦(“囚”,被囚之意)

(4)文王拘而演《周易》(“拘”,被拘之意)

(5)流俗之所轻也(省去的“为”与“所”,表被动)

四. 重点语句翻译

1.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译文: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这是由于应用死节的地方不同的缘故。

2. 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译文:猛虎在深山(的时候),所有的野兽都非常害怕它;待到被关进笼子里或落入陷阱之中,(却)摇尾(向人)讨吃的,这是(人)以威力逐步制服了它的结果。

3. 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译文:落入微尘一般轻贱的境地,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怎能不受侮辱呢?

4.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译文:我之所以含垢忍辱,苟且偷生,情愿被囚禁在粪土一般的牢狱之中,是因为我的心愿尚未完全实现,耻于默默无闻而死,而文采不能显露给后世的人们。

5.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译文:《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

6.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译文:也想用来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规律,弄清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成就一家的学说。

《渔父》

一. 虚词

1. 之

(1)渔父见而问之(代词,代屈原)

(2)安能以身之察察(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助词,的)

2. 于

(1)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对)

(2)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介词,在)

(3)何故至于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3. 而

(1)渔父见而问之(连词,表承接)

(2)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3)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二.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子非三闾大夫与(“非”表否定判断)

2. 疑问句

(1)自令放为(疑问语气词“为”,表疑问)

(2)何故至于斯(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疑问代词“安”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

(4)子非三闾大夫与(“非”与疑问语气词“与”,表反问)

3. 省略句

(1)行吟(于)泽畔(省去介词“于”)

(2)(渔父)遂去,不复与(之)言(前省去主语“渔父”,后省去介词宾语“之”)

4. 被动句

(1)屈原既放(“放”,被流放之意)

(2)是以见放(“见”表被动,相当于“被”)

三. 重点语句翻译

1.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译文:普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2.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译文:真正贤明的圣人不会拘泥于一事一物,而能随世情流转相应地改变。

3.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译文:怎能让洁净光明的纯白之质,却蒙上世俗的尘埃?

4.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译文:(湖上的)碧波清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湖上的)碧波混浊,可以洗我的双足。

《逍遥游》

一. 虚词

1. 之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2)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3)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而莫之天阏者(代词,它)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8)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些)

(9)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代词,他,指宋荣子)

(10)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代词,他,指彭祖)

2. 而

(1)怒而飞(连词,表修饰)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连词,表修饰)

(3)决起而飞(连词,表修饰)

(4)而控于地而已矣(连词,就)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连词,表并列)

(6)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连词,表转折)

(7)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表转折)

(8)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连词,表转折)

3. 则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连词,就)

(2)时则不至(连词,或者)

(3)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连词,那么)

4. 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

(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

(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5. 以

(1)以五百岁为春(介词,把)

(2)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3)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6. 且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而且)

(2)彼且恶乎待哉(连词,还)

(3)且适南冥也(副词,将要)

7. 于

(1)彼其于世(介词,对于)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词,在)

8. 其

(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用在选择问句中,是……还是……)

(2)其名为鹏(代词,它的)

(3)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它,指水)

二. 实词

1. 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4)而徵一国(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

(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2. 古今异义

(1)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转折连词,用于上一个分句

(2)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多数人,大家

(3)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连词,假设事实

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4)之二虫又何知

古义:泛指动物 今义:虫子

(5)穷发之北

古义:毛,草木 今义:头发

(6)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寿命短的

今义:农历腊月;节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

四日,旧俗就在这天祭灶。

古义:寿命长的

今义:丰收年;农历十二月有30天的年份;春节

3. 一词多义

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

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圣人无名(名词,声名)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4. 词类活用

(1)彼于致福者(使动用法,使……到来)

(2)而后乃今将图南(名词用作动词,往南飞)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词用作动词,往南飞)

(4)德合一君(使动用法,使……投合,使……满意)

(5)而徵一国者(使动用法,使……信任)

三.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2. 省略句

(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

(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

(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

(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

3. 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

(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

4. 变式句

(1)而莫之夭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后置)

(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

《兰亭集序》

一. 虚词

1. 为

(1)引以为流觞曲水(动词,作为,当作)

(2)已为陈迹(动词,成为)

2. 于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

(2)当其欣于所遇(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3)暂得于己(介词,对或在)

(4)终期于尽(介词,到)

3. 以

(1)引以为流觞曲水(介词,把)

(2)亦足以畅叙幽情(连词,用来)

(3)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介词,因为)

4. 之

(1)暮春之初(结构助词,的)

(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结构助词,的)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结构助词,的)

(4)夫人之相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不知老之将至(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到,往)

(7)感慨系之矣(代词,它)

(8)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代词,它)

(9)仰观宇宙之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5. 所

(1)或因寄所托(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

(2)当其欣于所遇(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

(3)及其所之既倦(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

二. 实词

1. 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通“晤”)

(2)趣舍万殊(通“取”)

2. 一词多义

修楔事也(动词,做,从事)

茂林修竹(形容词,高)

况修短随化(形容词,长)

其致一也(统一,一致)

悟言一室之内(数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把……看作一样)

4. 词类活用

(1)群贤毕至(形容词作名词,贤才)

(2)不知老之将至(形容词作名词)

(3)所以游目骋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纵展;使……奔驰)

(4)所以兴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起)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一样)

(6)齐彭殇为妄作(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7)况修短随化(形容词作名词,寿命长;寿命短)

(8)死生亦大矣(形容词作名词,大事)

三.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死生亦大矣(直接表示判断)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为”,表示判断)

(3)齐彭殇为妄作(动词“为”,表示判断)

3. 变式句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介宾短语后置)

(2)仰观宇宙之大(仰观大宇宙,定语后置)

(3)俯察品类之盛(俯察盛品类,定语后置)

(4)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喻之,介宾短语后置)

关于智慧上进语文必修五答案和智慧上进高二语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同学们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