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名师陈子昂(衡水名师陈子昂简介)

今天给各位同学分享衡水名师陈子昂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衡水名师陈子昂简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分享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古代诗人的生平简介

一、杜牧

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生平:

早期仕途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

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长庆二年(822年),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

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岁,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大和七年(833年),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京衔是监察御史里行。

这时杜牧居住在扬州,特别喜欢宴游。大和九年,杜牧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分司东都。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

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在这里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张好好,写下了著名的《张好好诗》。在洛阳期间,由于职务清闲,他四处凭吊古迹,写下了不少诗篇。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三十三岁,由扬州赴长安就任监察御史。

开成二年(838年),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下,被召为宣州团练判官。

开成四年(839年),年底杜牧离开宣州,去长安任左补阙、史馆修撰。开成五年,杜牧升官为膳部员外郎。

迁官外放

会昌元年(841年),杜牧调任比部员外郎。

会昌二年(842年),外放为黄州刺史。杜牧外放的原因史书上并无记载,杜牧自己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

而李杜两家为世交,李德裕为何不喜欢杜牧,有人认为是杜牧为人倜傥,不拘小节,与李德裕的理念不合。

而且牛李党争,杜牧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认为是牛党。后杜牧任池州、睦州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

会昌四年九月(844年9月),杜牧迁池州刺史,这年四十二岁。池州治所秋浦县(今安徽贵池)。

会昌五年(845年),七月,武宗下诏禁毁佛教。杜牧对于这一措施是很赞同的,后来他在宣宗大中年间作《杭州新造南亭子记》,详细叙述武宗禁毁佛教事。

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得宰柏周墀的帮助,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人生暮年

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就因为京官俸禄低,而难以养家请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是没有批准。

宣宗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

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

他在湖州凭吊前贤,结识诗友,作了不少诗。一年后,他又被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到长安第二年,迁中书舍人。

这段时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并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

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

二、杜荀鹤

简介:

杜荀鹤(约846—约906),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

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士,知制诰,故入《旧五代史·梁书》(《旧五代史·卷二十三·梁书第二十三··列传第十三》有其传)。

生平:

朱温为他送名礼部,得中大顺二年(891年)第八名进士(《鉴诫录》)。得第后次年,因政局动乱,复还旧山,田頵在宣州,很重视他,用为从事。

天复三年(903年),田頵起兵叛杨行密,派他到大梁与朱温联络。田頵败 死,朱温表荐他,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患重疾,旬日而卒。其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后人称“杜荀鹤体”。

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当时较突出,宫词也很有名。

杜荀鹤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南宋周必大在《二老堂诗话》就认为这是编造的故事,他先引用了《池阳集》中所说:“此事人罕知。

余过池州,尝有诗云:‘千古风流杜牧之,诗材犹及杜筠儿。向来稍喜《唐风集》(杜荀鹤诗集),今悟樊川(杜牧之号)是父师。’

”接着周必大说了自己的态度:“是成何语,且必欲证实其事,是诚何心,污蔑樊川,已属不堪,于彦之尤不可忍,杨森嘉树曾引《太平杜氏宗谱》辨之,殊合鄙意。”

《池阳集》今已散佚不存,即便按照余嘉锡考证,有《池阳前记》为范致明所编,即便《池阳集》与《池阳前记》的作者是同一人,范致明也最起码是约二百年后、北宋末年的人物了。

而周必大还告诉我们,当时的《太平杜氏宗谱》也有较为可信的实录,证明杜牧出妾之说不可信。至于所谓杜牧的《示阿宣》诗:“一子呶呶夸相门,宣乎须记若而人。

长林管领闲风月,曾有佳儿属杜筠。”就更是明代《池州地志》才出现的无稽之谈。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

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乱后出山逢高员外》),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乱后山中作》)的生活。

杜荀鹤才华横溢,仕途坎柯,终未酬志,而在诗坛却享有盛名,自成一家,擅长于宫词。因长期置身于九华山怀抱,吟咏九华山面貌的诗篇甚多,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客居他乡写的《秋日怀九华旧居》流露出弃官归隐九华的心情和身在异地恋乡之苦。在《自江西归九华有感》、《题所居村舍》和《山中寡妇》等诗篇中揭露了社会政治昏暗,酷吏残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与呼声,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杜荀鹤一生以诗为业,他脍炙人口的诗《春宫怨》,用宫女的不幸身世象征自己怀才不遇的比兴手法,显示了作者艺术手段的高超。

然而杜荀鹤的诗的主要成就,还在于为数不多的一些同情人民苦难的作品。《时世行》2首,一题作《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深刻地描绘了战乱使农村人民遭受沉重苦难的画面。

《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揭露了地方藩镇趁火打劫的罪行。在诗人笔下再现了黄巢起义被镇压后,藩镇混战的年月里人民的痛苦生活。

这类诗篇运用律诗和绝句的形式而又不为声律所束缚,语言清新通俗,爽健有力。有影印宋蜀刻本《杜荀鹤文集》3卷行世。

三、崔颢

简介: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生平: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

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然行履稍劣,好(蒱)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

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云:“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入。颢苦吟咏,当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遂为口实。天宝十三年卒。有诗一卷,今行。(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

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

崔颢曾为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四、王之涣

简介: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王之涣早年由并州(山西太原)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

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生平:

身世之谜

王之涣在新旧《唐书》均无传,《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说王之涣为蓟门人。

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做官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

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为官不顺

武后垂拱四年(688年),王之涣出生于太原王家,为当时名门望族。他的五世 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

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任冀州衡水主簿,赋《宴词》、《送别》。

开元十年(722年),王之涣与勃海李氏结婚,李氏乃冀州衡山县令李涤之第三女。

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由于遭人诬陷诽谤,辞去官职。

居家唱和

开元十五年(727年)—开元二十九年(741),王之涣家居十五年。赋《九日送别》、《登鹊雀楼》、《凉州词》二首。

开元二十年(732年),王之涣流寓蓟门,高适来访不遇,赋诗留赠。

遭疾终去

天宝元年(742年),王之涣补文安郡文安县尉。同年二月二十四日遭疾终于官舍,享年五十五岁。

天宝二年(743年),王之涣葬于洛阳北原,永宁县尉靳能撰墓志铭。

五、贾岛

简介:

贾岛(779~843年),唐代诗人,字阆(读láng)仙,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人。自号“碣石山人”。

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作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

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遂州长江县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有诗文集《长江集》。

生平:

贾岛早年家境贫寒,曾居房山石峪口石村,遗有贾岛庵。19岁云游,识孟郊等,因和推敲韩愈。还俗后屡举进士不第。唐文宗时任长江县(今四川蓬溪县)主簿,故被称为“贾长江”。

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但后又普州司仓参军,卒于任所。

有《长江集》10卷,录诗390余首。另有小集3卷、《诗格》1卷传世。他的诗喜欢描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言律诗见长。注重词句锤炼,刻意求工。“推敲”的典故,就是由于他的诗句“僧敲(推)月下门”而来的。著有《长江集》。

贾岛与孟郊并称“郊寒岛瘦”,孟郊人称“诗囚”,贾岛被称为“诗奴”,一生不喜与常人往来,《唐才子传》称他“所交悉尘外之士”。他惟喜作诗苦吟,在字句上狠下工夫。

元和五年(810年)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长安,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大英县)主簿。

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年)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年)七月二十八日(8月27日),在普州去世。

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

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

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贾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之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崔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荀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牧

[img]

大器晚成的名人有哪些呢?

1、陈子昂:

陈子昂是初唐非常重要的诗人,被称为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他和初唐四杰一起彻底改变了当时绮靡纤弱的诗风,对盛唐诗人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王维等影响深远,他的代表诗作《登幽州台歌》入选了《唐诗三百首》。

但是这样一位杰出的诗人,在年十七八时,尚不知书,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可即便读书了,陈子昂还是命运多舛,他两次参加科举都落第了,一直到36岁时才进士及第,但是两年后就因父老解官回乡,42岁被人迫害,冤死狱中,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2、李成梁:

李成梁是明朝中后期将领,与戚继光并称为万历两大名将,他纵横北疆四十余年,镇守辽东近三十年,屡破蒙古女真等各游牧部落,拓疆近千里,《明史》称之“然边帅武功之盛,两百年来所未有”。

李成梁成名很晚,他因家贫40岁以生员袭职,成为险山参将,但他屡建战功,很快就进为副总兵官,协守辽阳,接着又被提拔为辽东都督佥事,驻节广宁,并多次击败入侵的蒙古军队,此后李成梁开始镇防辽东,兵压建州,遏制女真,在东北建立一道坚固的屏障。

3、陈庆之:

陈庆之是南北朝时期南梁名将,他身体文弱,难开弓弩,也不善于骑射,却富有胆略,善兵有谋,深得众心,一生主要成就包括北伐北魏并攻取涡阳,其成就为南北朝时期南朝少有,陈庆之平时爱穿白色袍子,当时人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陈庆之并非出身望族豪门,所以早年虽是梁武帝萧衍随从,却从未领兵,也不为人所知,一直到普通六年,陈庆之已经47岁了,他才有机会成为武威将军,率梁军前去彭城接应投诚的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后来豫章王萧综投降北魏,梁军溃散,损失十之七八,唯有陈庆之所辖的部队全部生还。

4、刘邦: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是汉朝开国皇帝,也是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对汉族的发展和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刘邦出身农家,秦朝时担任沛县泗水亭长的小吏,后来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在陈胜起义后不久,刘邦也集合三千子弟响应,并攻占沛县等地,自称沛公,此时他已经48岁了。

5、苏洵:

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他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和《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可是这样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在年少时却不好读书,而是喜欢任侠壮游,到处游荡,直到18岁还不会断句和作诗文,一直到“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

但一开始他仗着聪明,学习态度很不好,所以第一次应乡试举人就落第了,后来“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此后参加科举不顺,就在家教授苏轼和苏辙读书,北宋嘉祐初年,苏洵已经57岁了,他带二子进京应试,受到欧阳修的重视和推荐,从此文名大盛。

让你了解一个学渣逆袭的故事——陈子昂

        你所了解的陈子昂,也许是印象后世大诗人李白,杜甫之流的大唐诗骨;

        你所了解的陈伯玉,也许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铮铮铁汉子;

        可你不知道的是他居然曾几何时,是个学渣。这时候如果你的老师骂你是学渣的话,你就可以这样回应他。斩钉截铁的说,人家陈子昂之前也还是学渣了,也不能说学渣没有潜力吧。老师可能就牙口无言了。那是因为你用事实说话。

        回到我们的学渣同学陈子昂身上,这小哥哥那可是堂堂正正的富二代,从小调皮捣蛋,也不上学,家里老爸采取散养方式。写到这里,摸摸祭奠一下我们从小因为学习而受的打骂。看看人家陈子昂,再看看我们。所谓人比人,气死人。他爸还给他起了个字叫伯玉。伯仲叔季,他家里的老大,唯我独尊,东方不败。他老爸倒是希望自己的儿子做一个气宇不凡的谦谦公子,那可曾想,这小子不省心,一天只知道吃喝玩乐。再说到他爸,那可是当地数一数二的民营企业家,话说他祖上陈平那可是帮刘邦开创西汉的顶梁柱。可曾想竟出了这么一个混小子。三句两句话能把人气死。

        这小子不仅长的矮,而且还比较丑陋。这让子昂同学情何以堪呀。想想多少个白昼,子昂同学引吭高歌我很丑可是我很有钱。丑也就算了,可是咋们的陈同学从小就是个药罐子,一步两步三步一咳血,跟林黛玉有的一拼。他爸想这那行,这小子将来还要继承我衣钵的。于是,发动钱的力量,开始给昂同学遍访名师,给昂同学找了一个剑术大师,练练体育,强身健体,除暴安良,英雄救美。咱们子昂同学也是学了很多剑术,到了17岁那年的雨季,一跃成为射洪县小剑客。那免不了得瑟,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于是某一天,咱子昂同学兴高采烈,那曾想遇见一个小赤佬,看见小赤佬欺负人,那曾想 ,三下五除二,那小赤佬变倒地吃了个蒙亏。子昂同学入狱了,陈元敬老爸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这野小子捞了出来。唯一让父亲欣慰的,就是子昂同学不重钱财,看家邻居阿姨没钱买药了,一掷十金,也不涂什么回报。陈元敬一看这都十七了,再不学习就晚了。于是把子昂同学关禁闭。这小子那是省油的灯,一步两步三步就逃出去了。这一天,走在路上,却听见学堂同学朗诵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子昂同学终于幡然醒悟,回到家里,彻夜难眠。难道我陈子昂就这么混混下去?难道我陈子昂就不能中兴陈氏,为家族争一口气?子昂同学关掉了手机,带上来耳机,给朋友们群发了一个微信,以后别叫我出去玩了,我陈子昂要当个学霸。凭子昂同学的聪慧,四年时间,到了21岁,那不得了了,学富五车,脑袋里全装的是知识。四川射洪县已经容不下自己的才华了,得去全世界最繁华的长安去学习。

        来到繁华的大长安,上个国子监,那可是北大清华一样的学校,不仅有中华大地的才子,还有外国人了。在这里学苏秦前辈悬梁刺股,考虑两次,都名落孙山了。子昂同学手托心口问自己问什么?难道要学马云爸爸,再考一次吗?他沉下心来,抓耳捞腮的思考了几日,原来你们都是这样的。考个试还要找人写个举荐信了。没有一定的名气 ,连进士都中不了。这个时候,更不能回家了。

        百无聊奈的子昂同学,带着书童在长安的大街上闲逛,看到前面人挤人,挤过去凑个热闹,原来是一个新疆那疙瘩来的西域胡人在卖胡琴,可是没有人敢买,因为那胡琴要一百万钱,没有人为了买一把琴花那么多价钱。一百万,可以在帝都长安买一套别墅,娶三个老婆了。就这这个时候,陈同学站了出来,大喊一声,说这胡琴我要了。同时发出了请帖,我陈子昂明天在宣阳里包个场,请大家到是happy。不出一个晚上,子昂同学买琴的消息传遍了全长安。身边的书童着急了,公子呀,你花那么多钱,老爷知道会把你大卸八块的。子昂同学气定神闲的说,老夫自有妙计。

        到了第二天,宣阳里,人挤人,大家都落座了,子昂同学犹抱琵笆半遮面的出现了。众人哪个期待呀,子昂同学穿个增高鞋垫,在长安最贵的理发店里搞了一个发型。众人满怀期待的等着子昂同学弹琴了。那曾想,子昂同学,拿起胡琴,一把摔在地上。众人眼珠子都快出来了,只见子昂同学,不急不慌,不紧不慢说,我是来自四川射洪县那旮瘩的,来到繁华长安,之前写了很多拙作,请各位赏脸看看,书童将子昂同学的诗作散了下去。众人皆叹,这诗写的贼好。

        一夜之间,子昂同学事迹传遍微博朋友圈,转发量惊人,子昂同学被冠以“胡琴哥”。一帮朋友pick他,其中有一个就是卢居士卢藏用。子昂在蓟丘写了七首诗给他。

        这时候,武则天和唐高宗并称二圣,高宗说话已经不算数了,武BOSS说不行就不行。好景不长,高宗在洛阳病逝,可不是电视剧里说的被薛刚惊死的。武则天根据高宗遗志说要回到长安,群臣都觉得不合适,但是都不敢说。子昂同学不管三七二十一,洋洋洒洒写了万言书《谏灵驾入京书》,传到武则天的耳朵里,哎呀,这小子不得了呀。只见他谈吐不凡,文章写的精美绝伦呀,给封了个官职有拾遗麟台正字,就是帝都图书馆管理员的意思。后来,迁为右拾遗,就是查漏补缺的意思。

        后来武则天修建佛庙,发布诗词歌颂大会,无一不歌颂武则天的高功德行。唯独咋们的陈子昂同学写诗确实批判,说劳民伤财,气的武则天吹胡子瞪眼。子昂同学他那明白,武则天的深厚用意。武则天自称是弥勒转世,净光天女下凡,为了思想统治,大建佛寺。而李唐自称是老子李耳后入,武则天当然要和李唐不一样。武则天感慨,你陈子昂心里只有天下苍生,却没有我武氏。

        陈子昂想做魏征,可武则天不是唐高宗。子昂同学如此耿直,得罪了不少朝中大臣,曾数度入狱,又念其才华,终被释放。子昂同学的《感遇三十八首》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子昂同学实在在朝中待不下去了,这个时候契丹来犯,子昂同学请命,做了武攸宜的参军。这草包武攸宜刚打仗,就让数万前锋部队丧命。子昂同学看不下去了,给这草包出谋划策。可曾想,这草包反倒把子昂痛骂一顿,你一个书生,你懂什么。子昂不服呀,再一次劝谏,被贬为普通士兵。

        子昂同学锥心之痛,那一天,我登上了轩辕台,回想起曾经燕昭王筑黄金台招募天下能人志士,自己却遇不到燕昭王这样的君君主。登上幽州台,写下了千古名篇《登幽州台》,也写了《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

    老子不伺候了,陈子昂辞官回乡,家中父亲病重,陈子昂回到了四川射洪县老家。不再想其它乱七八糟的事情了,一心只想着写诗。那曾想 ,县令段间来到陈子昂家中,说县里准备盖学校。子昂一想,这是大好事,拿出了二十万钱。哪知,县令却已莫须有的罪名让陈子昂入狱。陈子昂入狱的真相至今是一个迷。后来,陈子昂给自己卜卦,书童说,祖训医不自治,卦不自卜。子昂说,如今田地,那还管的了这些,卦象一出,叹曰,天不佑我,命将殆矣。

       

 

    无忧无虑的陈子昂

    乐善好施的陈子昂

    一鸣惊人的陈子昂

    刚直不阿的陈子昂

    他的孤独,只有李太白懂,只有杜子美懂。

唐代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赏析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关键词】

诗词名句,写景,昼夜,黎明,银河

【名句】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出处】

唐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译注】

明月隐蔽高树之后,银河消失曙色里面。

①绮筵:华丽的酒席。

②离堂:饯别的处所。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语出《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琴鼓瑟。”

④“明月”二句:说明这场春宴从头一天晚上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清晨。长河:指银河。

【说明】

《春夜别友人二首》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春。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面对金樽美酒,诗人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怀抱,旋即写成这组离别之作。

【赏析】

这是一首离别之歌,表现出了绵长的离别情谊。诗从眼前的宴会情景开始写起:“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银烛缓缓地吐着缕缕青烟,金杯正对着华丽豪奢的桌宴。“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离堂”指饯别的`处所,“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是说如今堂上我们各自思念朋友情分,而明日之后,只怕又要山水相隔了。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宴会一直持续到了黎明,户外已经“斜汉垂垂欲曙”了。明月渐渐地隐没到了高树之后,长长的银河也要被淹没在黎明之中,景中含情,明月尽管不舍,长河尽管留恋,然而最终抵不过黎明的力量,终归要各自消散。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虽然我们彻夜欢饮,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各奔东西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明月隐高树”这句,表面上是像写秋月,然而一个“隐”字,说明明月隐没在了树影之后,可见是春月。“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尾联直抒胸臆,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沉郁厚重,带有着无限的哀愁。

《唐诗成法》:“五六是秋夜,非春夜,断不可学。若易‘明月’、‘长河’作‘柳月’、‘华星’,庶可耳。六句句法皆同,此亦初唐陈、隋馀习,盛唐不然。”

更多名师名句请关注“”的“名师名句”栏目。

衡水名师陈子昂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衡水名师陈子昂简介、衡水名师陈子昂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